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异化

【摘要】: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其翻译在整个翻译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文章从英语习语、异化归化的理论基础及趋势等方面探讨了习语翻译中异化的必要性,并从异化的角度介绍了几种翻译英语习语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习语;异化;归化;策略

1.引言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是人们长期以来惯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是经受了历史上长时间的考验、千锤百炼而形成的。

英语习语历史悠久,它包含了大量的言简意骇或言近旨远的成语,同时也包括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以及格言,警句。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物质,社会生活以及历史风俗习惯,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英汉民族文化间存在着种种差异,而翻译习语时,必须照顾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习惯和特点,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流,其过程实际上是原文和译文两种文化背景极其作者和译者的气质和风格融合的过程。原作者离不开原文化,译者则须兼顾考虑两种文化。因此,如何克服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是英汉习语翻译的关键。归化,是采用透明流利的翻译方法来消除源语文化对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而异化指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风味。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异化在英语习语翻译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英汉习语翻译中归化和异化

2.1归化和异化的提出

1983年,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当时,他只是简单地将这两种方法加以描述,但并未给他们以命名。直到1995年,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而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2.2异化

异化译法是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

另一种文化及语言。

它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文努蒂,他是美国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时间,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这个理论的启示是,译文应该是不同文化出现的场所,是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应该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很好地理解异国文化。

异化译法赋予译语全新的语言成分与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推进它们的相互融合,从而丰富了母语文化。然而它虽忠于原文,但破坏了目的语文化的规范。使用这种方法译出的文字甚至有时难免显得不通顺甚至晦涩难懂,若是读者有限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不能参与译文的交流,这种译文就毫无用处。

2.3归化

归化译法是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它撇开原文的语句和形象,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

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是归化的代表人物。奈达认为,翻译即是种交流,翻译的效果要看人们在接触译文的过程中所获取信息的多少。奈达的这一功能对等理论的目的是,通过归化的翻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隔阂,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严格说来,归化只是对本国文化的一种温习,固然它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但另一方面它以牺牲大量文化附载信息为代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鉴赏和了解异质文化的意义,使两种文化和语言的距离不是拉近了而是各不相干,隔得更远,可以说这是对外国文本的一种”文化侵吞”。

3.归异化的翻译趋势

在中国,传统的翻译原则是”通顺的翻译”,即”归化”的翻译,其结果是译文读起来通俗易懂,不存在艰涩拗口的现象,像是原文创作的作品,断绝了异语文化的营养,使译文不像译作,而像”写作”。如20世纪20年代末赵景深提出的”宁顺而不信”;到了五六十年代,傅雷又提出的”神似”。直到20世纪末,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翻译界发觉归化译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需要,因此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刘英凯在他的一篇《归化--翻译的歧路》中,把归化译法比喻为翻译的歧路,并大力支持在跨文化翻译中使用异化用法。孙致礼先生也支持尽量用异化法。理由是:第一,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第二,它可以满足读者的审美观;第三,它能丰富并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化。这三个理由正是说明了在新的发展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内在需求。

英汉习语翻译应以哪种为主,是尽量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还是放手让异物

归化?我认为,异化译法赋予译语全新的语言成分与新颖别致的表达形式,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推进它们的相互融合,从而丰富母语文化,让读者真正领略到”异国风情”,吸收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精华。尽管这种方法还有着其缺陷,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世界各地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传媒手段,多渠道了解异国文化,大大提高了异质文化交流和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与过去那种封闭的,对外界文化排斥和寻求认同的心理相比,当代人则是以一种渴望发现崭新文化的开放姿态去了解并接纳异族文化的。况且,汉语自身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词语和表现方法使自己不断丰富起来的过程。异化译法的广泛使用,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汉语的表现力。如人们现在所熟知的:酸葡萄(sour grapes),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快餐(fast food)等,都来源于西方。异化译法的魅力在此可见一斑,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下,它也是趋势所在。

4.习语翻译中的异化策略

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在翻译过程中要使其传神达意,是件十分困难的事。为解决这个问题,现就此例举一些习语翻译中的异化策略。

4.1直译

直译法是一种理想的解决途径,通过直译,译文不仅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而且在修辞和风格上也与原文相符。如:

She refused several offers of marriage, and then, at the age of forty, found herself left on the shelf. (Huang Jiingming, 2003:23)

她拒绝了多次求婚,到了四十岁,发现自己被”束之高阁”了。

在此,”on the shelf”是”束之高阁”的直译。在此语境中使用直译,不仅忠于原文的意思,使译文在句中显得通顺流畅,同时也保留了源语形象。如果意译为”没有希望结婚了”,尽管译文也是通顺的,但却失去了源语的异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