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二语文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课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课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49f79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4f.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课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我若为王》是聂绀弩创作于民国时期的一篇杂文,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对皇权意识和奴性思想也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课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要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是造就奴才的思想制度,它迫使人失去人的本性,异化为奴才。
扫除奴才孳生的封建制度、思想,才能使人性复归。
2.揣摩本文的语言,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
3.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4.正确理解本文的辩证思想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导入聂绀弩(1903~1986)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
湖北京山人。
1922年任国民党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处文书,旋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当教员。
1924年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参加过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
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编辑时,认识了鲁迅、茅盾、丁玲等人。
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并在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邂逅》。
抗日战争期间,在桂林与夏衍、宋云彬、孟超、秦似编辑杂文刊物《野草》,并出版杂文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
1949年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
1960年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二、默读课文,积累字词1.生字注音绀(ɡàn) 弩(nǔ) 匍匐(púfú) 盔(kuī) 呵斥(hēchì) 葸(xǐ)2.词语释义谄媚:卑贱地奉承,讨好别人。
谄:曲意迎合。
匍匐:使自己俯卧。
这里指臣子俯卧在国王面前。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7dcf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c.png)
我若为王教案教案标题:《我若为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2. 探讨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2. 探究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以及作为领导者的职责;3. 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资源:1. 电子或纸质版的《我若为王》故事书;2. PPT或投影仪;3. 黑板或白板;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展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场景和权力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2. 提出问题,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成为国王,你会怎样执政?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探究:1. 分发故事书《我若为王》,让学生自主阅读;2. 分组讨论,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和能力如何?b. 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c. 故事中的国王有哪些责任和权力?他是如何行使这些权力的?d. 你认为国王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为什么?展示:1.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权力与责任的关系;2.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整理学生的观点和答案,形成概括性的总结;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成为国王,他们将如何行使权力并承担责任。
拓展:1.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成为国王并面对各种权力和责任的情境;2. 学生绘制自己理想中的国王形象,并陈述自己的理念和执政计划;3.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发表观点,进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总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权力与责任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答“你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的问题;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权力与责任的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权力与责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绘画作品和执政计划的创造性和逻辑性。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https://img.taocdn.com/s3/m/2086bc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f.png)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领略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
2.2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2.3 课文中表达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
3.2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3.3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介绍课文的内容、作者、背景等。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文学特点等。
4.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理想主义情怀。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若为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作者。
5.3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5.4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5.5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
5.6 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7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6.1 请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我若为王”主题的文学作品,如《王者归来》、《王者之心》等,对比分析与本课文的异同。
6.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七、教学评价:7.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未来憧憬的表达。
7.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思:8.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8.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学习:9.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命的意义》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和风格。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52319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2.png)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目标1. 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 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 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的深刻认识, 在批判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奴性的危害。
3.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教读本文, 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 品读鉴赏法。
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联系历史人物,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简介作者聂绀弩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
三、文本探究1 从文章最后一段切入, 提出两个问题, 整体把握全文:①我若为王, 为什么最终不能为王?②既然不能为王, 为什么又会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a学习2――5段, 让学生认识到王的两面性——显赫之至与寂寞之至。
b学习6——7段, 明确中心, 思考“我终于不能为王”的原因。
重点理解“我将变成一个暴君, 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 连同尊长和师友, 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个句子。
明确: 在上文中, 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 作奴才们的首领, 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 最大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 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 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c齐读最后一段, 联系全文, 理解“最大的王”及“真的人”的含义。
明确:世界上没有了奴才, “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 那么, “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象, “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2 师生再次品读第5段, 感受作品的文学性, 归纳奴性的特点。
四、课外拓展开放性讨论: 什么是奴才?奴性和王权有何联系?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卢梭对于羊显凶兽相, 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https://img.taocdn.com/s3/m/2a24687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d.png)
一、《我若为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国王的故事或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我若为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熟读: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若为王》教案范文
![《我若为王》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e02d7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9.png)
《我若为王》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我若为王》这篇文章的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简介《我若为王》的作者及其背景。
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采用分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作者背景与写作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个人背景和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成就。
分析文章中所体现的作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资料展示法,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资料。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文章背景对文章的影响。
第三章:文章主题与观点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探讨文章中所使用的事例和论据对主题和观点的支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第四章:文章语言与风格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欣赏并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注意并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特点。
4.3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文章,感受语言风格。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文章的语言特点。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
5.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采用反馈与评价法,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六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6.2 教学内容选取文章中的重要场景或对话,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我若为王高中语文教案
![我若为王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e9033ab9f3f90f77c61bdd.png)
我若为王高中语文教案我若为王高中语文教案我若为王高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2、品味文章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奴性,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是深刻含义3、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1、故宫图片及漫画导入二、初步感知1、“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点作简要说明。
妻――王后子――王子、太子女儿,亲眷――公主、皇亲国戚“我”――天子,万岁2、地位如此尊贵,有条件吗?――只因为“我”是王,“我”有权。
三、深入探究1、看来这王是个好东西啊,引无数人竟折腰。
问世间,王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唐朝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明朝靖难之役,叔侄反目;近有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不就是为了王位,为了王权吗?那么,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王是封建残物,奴才的首领2、看来作者对王的态度很明显,是蔑视,是批判。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四、难点突破1、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却发誓要将所有的臣民杀死,这是为什么?提示:①臣民们犯了什么错,要一齐杀死?――他们是奴才,作者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
②奴才相是怎样一副嘴脸,再文中找一找――第五段,请大家读一读。
③请大家用成语概括――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奴颜媚骨……④看来奴才有很大的危害性啊,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
――易牙善烹调,齐桓公召之。
一日,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c50b1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a.png)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理想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如何欣赏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3)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语法和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完成练习等。
3. 合作探讨法:用于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互相评价等。
4. 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我若为王》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课堂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简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讲解文章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实例分析。
4.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我若为王》的说课教案
![《我若为王》的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0d8bcc2f60ddccdb38a049.png)
《我若为王》的说课教案《我若为王》的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的阐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若为王》,《我若为王》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确立了本篇课文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为:揣摩语言,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鲁迅曾经说过: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若为王》这篇课文的内涵,在了解王权思想的表现的基础上理清其本质——奴性意识,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激发青年学生的青春热情,深化人权平等的主张。
所以,我确立了本篇课文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为:树立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
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对学生“独立阅读”“深入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重点解决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批判的真正对象是什么?这篇课文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这没有疑问的,但是两者一起批判的吗?要让学生认清王权和奴性的关系。
认识到作者的笔像“匕首“像”投枪“,直指要害——奴性意识。
二是:杂文批判的形象性关于杂文,瞿秋白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杂文是文艺性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语的初步领悟。
2.设置问题: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学生马上提炼到课文到数第三自然段中的语句:“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这样由王权自然过度到对奴性的认知。
3.同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对奴性深入挖掘,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设置开放性讨论题目:什么是奴?从字典对“奴”的释义引申到名家关于奴性的观点,启发、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卢梭)对奴隶的定义就是——不仅不反对在自己的脖子上套绳索,反而伸出舌头去吻那双套绳索的手那一类人。
(茨威格)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可通过讨论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奴性的发展历程已由肉体上的为奴转变为精神、思想上的为奴,意识到奴性的存在是对人的本性的扼杀。
《我若为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c60df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1.png)
(我假设为王)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思想内容。
2、拓展训练,在文章的根底上再进一步挖掘X。
3、树立自由、民主、公平的观念。
二、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用王位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为把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相比照做铺垫,为深刻体会本文深刻思想埋下伏笔。
〔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用性格衬托杂文风格。
〔特立独行的做派和一贯到底的反叛精神〕2、对课文做整体观照:“我假设为王〞之后,“我〞生活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研读与迁移训练:到文章中找出与影视片段相对应的词语或句子。
〕〔改变的原因来自于民众对“王〞的膜拜与畏惧的泥土性作用〕3、明确中心,解决重点:为什么“我假设为王,将总算不能为王〞?〔直指课文倒数第二段,前面的铺排、推动、蓄势为的是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判。
“杂文是X、是投枪〞,用提问与找答案的方法理解杂文的特点。
〕4、放开式商量:什么是奴?X表现在哪些方面?〔对X深刻挖掘,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和开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字典对“奴〞的释义引申到名家关于X的观点,启发、鼓舞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可通过商量形成这样一个认识:X的开展历程已由肉体上的为奴转变为精神、思想上的为奴,意识到X的存在是对人的本性的扼杀,对社会前进会起到极其重大的遏制作用。
〕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铲除X,树立自由、民主、公平观。
〔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的为铲除X所做的奋斗与努力〕6、回到课文总结:不留奴种,不能为王。
做真的人,最大的王。
7、安排课外阅读。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被民主遗忘的角落)四、教学资源要求:1、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黑板、粉笔2、相关资料:①聂绀弩在胡风时间期间写的诗:媚骨生成岂我侪,与时无忤有何哉?错从耶弟方犹大,何不纣延咒恶来?②影视作品选段:(康熙大帝)第四集(宰相刘罗锅)第十集(红楼梦)元春省亲③名家之言: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d3e78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6.png)
《我若为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我若为王》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阅读选段,感受作品风格1.3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我若为王》的背景学生阅读选段,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形象描写等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引导讨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我若为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3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元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3.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选择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3 教学过程教师布置角色扮演任务,学生分组准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学生分享扮演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4.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作品《我若为王》的情节和人物,创作自己的故事4.3 教学过程教师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构思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5.3 教学过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第六章:课堂互动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6.2 教学内容针对作品《我若为王》中的某一议题,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参与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6.3 教学过程教师提出讨论议题,如作品中的权力、人性的探讨等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各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讨论,总结观点第七章:课外阅读推荐7.1 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7.2 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推荐与《我若为王》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介绍这些阅读材料的特点和价值7.3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其他鲁迅作品、相关历史背景书籍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第八章:文学鉴赏方法指导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鉴赏方法8.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语言、形象、情节等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鉴赏《我若为王》8.3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和鉴赏《我若为王》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过程和心得第九章:作业布置与反馈9.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作业反馈,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9.2 教学内容教师布置与《我若为王》相关的作业,如写作、思考题等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9.3 教学过程教师布置作业,明确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成果教师反思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10.2 教学内容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教师分享教学体会,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10.3 教学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总结,进行教学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重点解析重点:1. 作品《我若为王》的语言、形象描写及其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5f87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5.png)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我若为王》中的主题和情感;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我若为王》中的主题和情感;2. 运用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思考自己若为王的情景;3. 运用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展现自己若为王的设想。
教学准备:1. PPT或者黑板;2. 课文《我若为王》的复印件;3. 配置讲台麦克风以及音响设备。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课题(5分钟)1. 老师通过展示一幅与《我若为王》相关的图片或是播放课文的插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老师简要介绍《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
Step 2: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人。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描述自己想象中若为王的情景和设想,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讨论。
3. 老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和促进学生思考。
Step 3:展示讨论结果(15分钟)1. 每个小组的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以口头的方式进行报告,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发表意见。
2. 老师鼓励并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若为王的设想。
Step 4:语言表达训练(15分钟)1. 老师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使用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呈现在PPT或黑板上。
2. 老师结合课文中的形容词、副词等语言元素,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想。
Step 5:个人写作(15分钟)1. 老师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要求他们将自己想象中若为王的情景写下来。
2. 学生可以根据之前的讨论和训练,结合自己的创造力进行写作。
3. 老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帮助。
Step 6: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全班同学。
2. 全班同学可以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老师也可以评价学生的作品。
3. 老师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成长。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c26a1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4.png)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和内容;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我若为王》的阅读与理解;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 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4. 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训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我若为王》的阅读与理解;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3. 实践法: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3.2 教学手段1. 课本:提供课文《我若为王》及相关辅助材料;2. 多媒体:利用幻灯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关键词语。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和背景;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4.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5. 口头表达: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2 时间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内容分析:20分钟;4. 思考讨论:15分钟;5. 口头表达:10分钟;6. 写作训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前提交。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3. 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思考。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55546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f.png)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我若为王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帝王的职责和权力;2. 培养学生通过角色演练和讨论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决策能力;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我若为王》的故事本文;2. 角色扮演道具:王冠、权杖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录像展示古代帝王的形象和统治场景,引发学生对于帝王的好奇心;2. 提问学生:“你们希望成为国王吗?为什么?”阅读故事文本:1. 指导学生阅读故事《我若为王》,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和主旨;2. 通过朗读和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涉及的帝王的职责和权力;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成为国王,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并记录下学生的不同想法。
角色扮演: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学生扮演国王,其他学生扮演各类官员和百姓;2. 学生以角色的身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决策能力,通过互动和讨论来解决国家中的问题;3. 角色扮演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国王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决策,并进行反思。
小组讨论:1. 回到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和表现;2. 指导学生分析各组国王的不同决策,并与故事中的国王进行对比,思考其中的优缺点;3.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好的国王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
总结:1.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增强了对帝王职责和权力的理解,并提升了自己的决策能力;2.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决策,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是否准确理解帝王的职责和权力,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决策和表达自己的想法;2.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口头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扩展活动:发表演讲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可以进行一个演讲比赛,让学生以自己若为王的角色,就一个特定的问题发表演讲。
我若为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若为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f2fdb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0.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及背景介绍2. 文章结构分析3. 重点词汇和句型讲解4. 课堂讨论和练习二、教学准备教师用书:《我若为王》原文及相关教学材料学生用书:《我若为王》原文及相关练习题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词汇和句型。
b.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文章主题及背景介绍(10分钟)a. 简要介绍《我若为王》的作者及其背景。
b. 阐述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3. 文章结构分析(10分钟)a. 分析文章的总体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b.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论点和论据。
4. 重点词汇和句型讲解(10分钟)a.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b.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和练习(10分钟)a. 引导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a.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b.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文章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
2. 案例分析:以《我若为王》为例,分析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吸取教训。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74142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0.png)
我若为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若为王》。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3)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品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若为王》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课文中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实践活动。
(2)学生展示自己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品。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等。
《我若为王》教案范文
![《我若为王》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4e3b5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3.png)
《我若为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思考权力的本质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若为王》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4. 写作练习:以“我若为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思考权力的本质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权力?权力意味着什么?(2)简介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我若为王》。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若为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将课堂上的作文草稿修改完善,准备下次上课交流。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引导学生思考权力的本质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我若为王教学目标1 理解文意,揣摩语言内涵,分析形象意义。
2 体会杂文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问题导引]一、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
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
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作者简介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
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
”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
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
但这仅仅是手段。
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
”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卡片: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
“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
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
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因而说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卡片:解词奴才: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探究学习]一、双基在线1、给下面加点词语注音:亲眷()鞠()躬呵()斥谄()媚()悲戚()帽盔()畏葸()憎()恶()2、解释下面所给词语○1光景:○2残物:○3指摘:○4乞求:○5恍然:○6敬畏;3、找出并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1想象()○2丑漏()○3顽烈()○4喝斥()○5柔宛()○6畏思()○7面像()○8原故()4、下列各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如果去爬山,你去不去?B、纵然是刮大风,下大雨,山也只是岿然不动。
C、她不仅不改悔,而且犯了更大的错误。
D、无论成功和失败,我们都要有信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题。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
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
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
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5、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一种什么态度?6、作者评价自己由影片名而联想的活动用了一词。
7、有“我若为王”不现实想法的我与真想作王的人有什么区别?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1题。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
我的妻的德性。
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
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
一个王后是如何的尊贵呀,会如何的被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8、“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这一句有何深意?9、“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
”说明了什么道理?10、“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11、“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一句中“有趣”一词怎样理解?二、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兽·人·鬼闻一多刽子手们的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
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
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
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
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您?——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
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
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揣测了。
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背景资料: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
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
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
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合大学校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
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
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
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子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
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惨案发生后,昆明各届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
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
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
1、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兽:人:鬼:3、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那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4、闻一多先生说“胜利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的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课后问题。
随感录三十八(节选)鲁迅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古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到改革?这种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计算起来,可分为下列五种: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丁云:“外国也有叫花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虫。
”这是消极的反抗。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
”又云:“你说中国思想混乱,那正是我们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
从祖先混乱到子孙;从过去混乱起,直要混乱到未来。
……(我们有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了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传》中牛二的态度。
五种之中,甲乙丙丁的话,虽然已很荒谬,但同戊比较,尚觉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还有一点好胜心存在。
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或者寻求人家一点破绽,聊给自己解嘲。
这虽然极是可笑,但比那一种掉了鼻子,还说是祖先传老病。
夸示于众的人,总算略高一步了。
戊派的爱国论最晚出,我听了也最寒心;这不但因其居心可怕,实因他所说的更为实在的缘故。
混乱的祖先,养出混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
民族的根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混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
所以我们现在虽然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混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的人物: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
但我总希望这混乱思想遗传的祸害,不至于有梅毒那样猛烈,竟至百无一免。
即使同梅毒一样,现在发明了六百零六,肉体上的病,既可医治;我们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
这药原来也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
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着“祖传老病”的旗号来反对吃药,中国的混乱病,便也有全愈的一天。
背景资料鲁迅《随感录三十八》写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思潮已经涌动,新、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开始交锋;次年“五四”运动爆发。
上文节选自原文第4至11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略有删节)。
文中“全愈”今应作“痊愈”。
1、鲁迅先生说“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联系全文看,这“根柢总是一致”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2、参照第2自然段鲁迅先生对“甲云”的批评,再写两条简明的评语,分别表明你对“乙云”和“丙云”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