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科学技术(下)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22课科学技术下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22课科学技术下

第22课科学技术〔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启光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赵州桥、长城、北京城、故宫。

2)通过对?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高作的同异比拟,培育学生归纳能力和比拟分析能力。

3)通过对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的观察和鉴赏,培育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4〕通过将本课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初步培育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学生分组对三部科学高作和古代工程建筑进展材料搜集、形成文字,在了解古代科技和建筑成绩的根底上,进一步熟悉到中国古代科学开展背后的历史现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和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到,直至明代,中国的某些传统科学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功效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振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2)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三位科学家所以能取得举世注视的成绩,是和他们勤奋钻研、勇于实践、尽力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些宝贵的精神,值得咱们学习借鉴。

3)通过了解徐光启与利马窦的合作功效,熟悉中外交流对科技文化开展的重要性。

4)通过度析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这些宏伟壮观的古代工程建筑,使学生领略这些古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融入其中的非凡智慧,从而培育学生酷爱这些古建筑的情感和审美的观念。

二、教学要点:1、重点明代三部科学高作的内容及其作者、著名的工程建筑。

2、难点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科技知识;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指导学生熟悉、掌握古代科技成绩和欣赏古代建筑艺术。

3、冲破重点、难点的办法:在学生阅读讲义、小组讨论的根底上,教师设计科学高作、工程建筑两个表格,通过名称、作者、形成朝代、内容、影响等工程总揽全数内容,以便比拟、记忆;同时在教师精讲时补充必要的图片、资料、生活经历等,以突出重点、冲破难点。

22课《科学技术(下)》(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22课《科学技术(下)》(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扬。现实中,我们旳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建
桥术,其中现存世界上最早旳石拱桥建造于【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5、现存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旳长城建成于 【 】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朝时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千金方》
C、《缀术》和《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
3、要了解明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手工工场旳生产面貌,可
查阅旳历史书籍是 【 】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4、古人有诸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八仙之一旳韩湘子就因一天造
匈奴 蒙古
北京城 (元、明、清)
宫城(紫禁 皇城 京城 城,今故宫)
外城
对称展开 规模宏大 主次分明 严谨整齐 雄伟端庄
小结:
• 中国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旳国家 , 曾长久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令中华子 女为之自豪。但是在近代史上因为多种 原因中华民族落后了,沦为西方列强旳 半殖民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相信同学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之后,在为 中华民族自豪旳同步更能够担负起复兴 中华民族旳重担,努力学习,知识报国。
农政全书
• 内容:总结了前人旳农学成就和生 产经验,论述了农业理论和技术旳 各个方面,还简介了欧洲旳水利知 识。
• 地位:我国老式农学旳集大成之作。
天工开物
• 内容: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代 旳农业、手工业生产做了系统 简介。
• 地位:中国17世纪旳工业百科 全书。
P137“阅读卡片”
实地考察、亲手试验是取得成 功旳主要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数 学是极其主要旳基础学科。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下word教案(3)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下word教案(3)

《第21课科学技术》教案课程标准:了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发展过程及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认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实验的制作、参观、讨论等活动,亲身体会发明创造的艰辛,认识四大发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四大发明背后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些发明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形成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初步认识。

[重点难点]本课教材讲了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其中重点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的重大影响;难点是简明扼要地讲清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经过,深入浅出地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上册历史又已经学习过造纸术。

因此,对于四大发明,他们并不陌生,学习起来,困难不大。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本,了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展的大致概况。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讲解,播放相关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在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说:“四大发明在世界上有口皆碑,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上册历史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造纸术的有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四大发明的其余三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1、印刷术:教师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本126~127页,一边解决下列习题。

①印刷术的发明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印刷术和印刷术。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22 科学技术(下)教案 华东师大版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22 科学技术(下)教案 华东师大版
2.通过对《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对赵州桥、长城、北京城和故宫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4.通过将本课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解释::天工、开物的含义(天工:大自然造就的资源;开物:开发为物质资料),并根据内容做课本137页“判断”题
4)从内容、形式、地位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三部著作的异同。
5)讨论:应该向三位科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实地考察科学方法,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朝代
东西起止点不同
抵御的少数民族不同
修建的材料不同
相同点
秦长城
明长城
3、欣赏教材134页赵州桥、明长城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4、学习北京城和故宫
提问:北京曾经是中国古代哪三个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元、明、清)
学生阅读并找出下列问题:北京城的建筑过程,北京城、故宫的建筑特点。
(三)小结:本节课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记住明清时期的三大科技著作和秦长城、明长城以及北京城的有关历史知识。通过学习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曾长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令中华儿女为之自豪。但是在近代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民族落后了,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相信同学们学习了中国历史之后,在为中华民族自豪的同时更能够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努力学习,知识报国。
教法与学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表格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科学技术(下)学案2(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科学技术(下)学案2(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城,也称紫禁城,即今故宫。
(四)重点、难点的分层运用(以训练为主线,围绕重点及学生迷惑的内容分层次设计问题,旨在学生能力的培养)
1、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今天她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慕名来中国学习中医。下列关联中,属明朝卓越医药学家及其药物学著作的是()
A、华佗——《千金方》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代后期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了《农政全书》。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的名著《天工开物》,对中国尤其是明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做了系统的总结。
隋代工匠李春设计营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石拱桥。
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约6300多千米。
北京城的中心为明清皇宫所在地——宫城,也称紫禁城,即今故宫。
科学技术
一、学习目标
1.记住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理解李时珍对医学的贡献和《本草纲目》在医药史上的地位。
2.记住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说出《天工开物》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3.记住赵州桥的设计者和修建时代;明长城起止点;说出故宫布局;理解它的历史地位(价值)。
重点和难点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
4、古人有很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扬。现实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建桥术,其中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建造于()
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
5、现存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长城建成于()
A、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宋朝时期D、明朝时期
6、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假如你作为一名小导游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古代的建筑奇观,在下列各项中你可以选择的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科学技术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科学技术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22课科学技术(下)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预习检测】(请认真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明代长城东起,西达,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3、始建于明成祖是的明代,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其中心为,也称,即今天的,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少数几个帝王不主张修长城,唐太宗是其中的一位。

他认为那种劳民伤财的消极防御的办法不可取,主张采取积极防御的办法,即打到侵略者的老巢去,加以消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土和人民的安全。

清朝皇帝也不修长城,并且注意保护,“但以雄关存旧迹”“但留形胜壮河山”。

(下面两个问题看谁答得有道理)(1)唐太宗不修长城是怎样保证边疆安全的?(2)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拓展练习】(让我想一想,请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1、李时珍的科学名著是()A、《本草纲目》B、《医典》C、《唐本草》D、《伤寒杂病论》2、如果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文献时()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3、下列哪一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4、下列朝代不是以北京为都城的是()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5、明长城东起()A、鸭绿江B、山海关C、居庸关D、嘉峪关6、明朝的北京城分为三重,现今故宫博物院是()A、皇城B、宫城C、京城D、外城7、回顾秦朝长城,把它和教材上的明朝长城对比一下,再结合所学知识,看二者有何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7、归纳隋唐至明清科技成就。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科学技术(下)学案1(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22课 科学技术(下)学案1(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科学技术基础自测:第二课时1、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A、华佗B、张仲景C、孙思邈D、李时珍2、假如你要研究明朝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应查阅的主要文献是()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3、下列对《农政全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是明代后期宋应星编著B、介绍了西方的农业技术C、对我国古代的农学成就提出了尖锐的指责D、是我国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作4、下列科技成就中,哪一项是明朝时期出现的()A、设计建造赵州桥B、发明地动仪C、发明活字印刷术D、《本草纲目》问世5、在中国古代的某一时期,一群工匠在李春的指导下正建造一座石拱桥,这座石拱桥现在成为世界保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这一历史情景()A、反映了隋朝繁重的徭役B、说明当时建筑技术先进C、后来导致西南三藩叛乱D、再现了唐朝的科技成就能力提高:1、下列对北京城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明太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B、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笔直C、城内中心建筑是紫禁城D、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2、《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的共同点有()①是总结性的科技著作②作者都生活在明末清初③都图文并茂④后来都被翻译成多国文字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是()A、秦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4、识读“明长城”图,回答问题。

(1)、明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

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西达_________。

(2)、明长城蜿蜒________多千米,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长城和明长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亮点与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历史:第22课《科学技术(下)》练习(华师大七年级下)

历史:第22课《科学技术(下)》练习(华师大七年级下)

第22课科学技术(下)★要点明晰★一、科技著作1、《本草纲目》(1)成书时代:。

(2)作者:。

(3)地位:是世界著名的巨著。

2、《农政全书》(1)成书时代:。

(2)作者:。

(3)地位:堪称我国的集大成之作。

3、《天工开物》(1)成书时代:。

(2)作者:。

(3)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世百科全书”。

二、工程建筑1、赵州桥(1)时代:。

(2)设计营造者:。

(3)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

2、明长城(1)起止点:。

(2)地位: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3、明清北京城(1)始建于时,是在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

(2)地位:古代的典范。

★★基础在线★★1、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今天她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行慕名来中国学习中医。

下列关联中,属明朝卓越医药学家及其药物学著作的是【】A、华佗——《千金方》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C、李时珍——《黄帝内经》D、李时珍——《本草纲目》2、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领域的一组是【】A、《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B、《水经注》和《千金方》C、《缀术》和《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3、要了解明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可查阅的历史书籍是【】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4、古人有很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扬。

现实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建桥术,其中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建造于【】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5、现存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长城建成于【】A、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宋朝时期D、明朝时期6、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假如你作为一名小导游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古代的建筑奇观,在下列各项中你可以选择的是【】A、赵州桥B、大雁塔C、大明宫D、故宫(紫禁城)★★★能力在线★★★7、阅读下列材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峪关 ——“天下雄关”
比较: 秦长城与明长城有什么不同之处 ?
要点 A、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B、秦长城为土筑,而明长城东部重要地段, 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

鸭绿江
嘉 峪 关
临洮

辽东
二、工程建筑
3、雄伟的北京城 ——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a、修于——明成祖 b、基础——元大都 c、北京城(京城、皇城、宫城) 宫城就是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被称为——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徐光启(1562— 1633) ,明末杰出科 学家,写出一部农业 百科全书《农政全 书》 。
《农政全书》
二.工程建筑

1.赵州桥
赵 州 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思考:赵州桥哪些设计让它千年不毁?
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 减轻重量,增加排洪
紫禁城鸟瞰
紫禁城又 名故宫, 位于北京 市中心, 今天人们 称她为故 宫,意为 过去的皇 宫(是皇 帝居住的 地方)。
北京明代皇极门
明朝承天门(今天安门)
故宫太和殿
故宫中和殿
故宫保和殿
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 廷正殿,殿 中设宝座, 上有“正大 光明”匾, 是明清两代 皇帝的寝宫 及平日处理 政事的地方, 雍正以后搬 出。
年代:595-605年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 明代祝万祉
赵州桥 栏板上 的雕刻
不到长城非好汉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界八大奇迹之一——明长城
明长城起止点: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嘉峪关
鸭 绿 江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 东部重要地段,用条石和巨砖砌成,十分坚固。
山海关 ——“天下第一关”
金水桥
北京天坛
练习 鸭绿江 ,西到__________ 嘉峪关 ,蜿蜒 1、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 6000多公里。 元大都 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 2、明成祖 _______时,在________ 城中心的_________ 紫禁城 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3、人物与成就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业百科全书 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第22课 科学技术(下)
一、古典科技巨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被称为 ——东方医药学巨典
李时珍(15181593),明朝 人,卓越的医 药学家。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1587?),明朝末年 人,杰出科学 家。
《天工开物》及书中记载的提花织机
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 的关隘。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在此修筑长城, 建关城设卫。关城有城门四座,东门最为壮观,名镇东,内 悬“天下第一关”匾额。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嘉峪关镇西南隅,是万里长城 西端的终点。建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由于地势险要, 建筑雄伟,自古以来称为“天下雄关”,是扼守河西走廊 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