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视频讲座同步讲稿

合集下载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针对《伤寒论》这本中医学著作进行讲解的
一篇文章,其内容涵盖了《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和疾病诊断、治疗等
方面,对于中医学爱好者来说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下面,我们
根据文章内容逐步进行阐述。

首先,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首先讲解了伤寒病的起源和流行情况。

伤寒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以后,直至现代。

文章详细介
绍了伤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因、发病机制,强调了伤寒病的重要
性和治疗的必要性。

接着,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解了伤寒病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作者认为,伤寒病的病机大多来源于外感和内伤,主要病机为表虚里实。

对于伤寒病的诊断方法,他建议医生们要精通望、闻、问、切等
四诊方法,把握病情全貌。

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接着讲解了伤寒病
的治疗方法。

本文引用了大量经方、名医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提到了
中医治疗伤寒病的具体技巧,如辨证、运用方剂、疗效观察等等。

最后,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还提到了伤寒病的预防。

从饮食起居、
环境卫生等角度入手,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预防和避免伤寒病的发生。

总之,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对于伤寒病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详细
的讲解,并且既保留《伤寒论》原著的精髓,又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
见解,是一篇很有价值的中医学资料。

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
阅读难度也相应较高。

如果你有中医学的基础,不妨找来一份刘渡舟
伤寒论讲稿,认真学习一下,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伤寒论讲稿

伤寒论讲稿
? 气立与神机二者,紧密联系。
第五页,共26页。
? 1.6 论肾命之火
? 命火为诸经气化(qì huà)的根源,命火衰亡,其
人必死;命火尚存,人即可救。位于(wèiyú)胸 中的宗气,也必须(bìxū)要下通于肾,以肾及
命火为宗气的基础与根本。
? 六经气化以命火为根本,又因命火所化
生的相火而贯通于三焦,使三焦之气通 畅,这样,就为六经气化的经气运行,
?
(阳明本燥)
?
肺(金)
肺(金)
心包(相火即少阳本火)
?



?
肾、膀胱(水)
脾、胃(土)
肝、胆
?
(太阳本寒)

?
下焦肾(相火即少阳本火)
?
?
[太阴为开 ] [
厥阴为阖] [
少阴为枢 ]
?
(厥阴本风)
?
心(火)
肝(木)
心(君火即少阴本热)
?



?
脾、胃(土)
肾(水)
肝、胆
? (太阴本湿)

?
下焦肾(命火即少阴本热)
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的一些非常重
要的学术思想,并努力使之更加全面、深入、
系统。
第一页,共26页。
一 谈人体(réntǐ)真气的形成
? 1.1 天有风寒暑(hán shǔ)湿燥火六气,人亦有之 ? 1.2 宗气的来源(láiyuán)为天阳之气 ? 《素问 ·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
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六经的 关键在经气,经气有行于经脉之内的,也有流
溢于经脉之外的。以经脉统领周身,气行无处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

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刘渡舟教授(1917—XX),辽宁省营口市人。

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

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

”太阳和少阴,一个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

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

中医讲先天与后天,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

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水谷。

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

一旦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

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阴。

这是原发的少阴病。

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

中焦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

太阴为三阴的屏障。

脾胃之气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

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

一个是由于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

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

当然,这第三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

由于太阳与少阴为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

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

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精彩摘录
“《伤寒论》不单是治外感的一张良方,更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大法。” 在刘先生的解读中,我们明白到,《伤寒论》不仅仅是治疗感冒、发烧等疾 病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人体阴阳平衡调整的宝典。通过学习与实践《伤寒论》 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精彩摘录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还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每一章的结尾处,作者都给 出了该章的重点内容总结,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该章的核心知识点。书中这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六经’是人体生命的六个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六个阶段。理解并掌握 这六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便有了方向。”
精彩摘录
刘先生对“六经”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将“六经”视 为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深入理解这六个阶段, 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内容非常详尽。除了对《伤寒论》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外,还 对每个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还引用了 大量的临床案例,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这种详 尽的目录内容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一步深化 对《伤寒论》的理解。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在中医的世界中,书籍如同明灯,指引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的理论与技 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 启迪性的一本。这本书汇聚了刘渡舟先生的毕生心血,将《伤寒论》的奥妙以最 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以下是从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内容,让我们一 同领略刘先生的智慧与见解。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通用8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通用8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通用8篇〕篇1:携手并肩舟渡万里心得体会携手并肩舟渡万里心得体会为了进步党总支办公室学生党务助理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高标准、高程度、高效率”的三高团队,爱恩国际、海峡、交通学院党总支办公室于xx年3月1日在猎人企业拓展培训基地成功开展学生党务助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早上8时,爱恩国际、海峡、交通学院党总支办公室18名学生党务助理整装待发,用整齐划一的绿军装和饱满的热情迎接为期一天的素质拓展训练。

队伍分两队进展,在明确队长、队花、队徽、队训、队歌后,素质拓展一系列活动陆续展开。

第一个挑战工程是“信任背摔”,每位队员轮流在1.7米高的背摔台上克制恐惧背倒而下,其他队员甘为人床,毫不懈怠,皆进步警觉齐心协力用双臂接住倒下的队友。

基于整个团队间的互相信任与团结,全体学生党务助理协心共同完成第一个挑战,现场气氛顿时高涨。

在下午的训练中,团队间的凝聚力明显进步。

队员们踊跃商讨,精诚协作,pk进展“进化论”、“珠行万里”等任务,随后,学生党务助理团队迎来终极挑战工程“空中断桥”。

在凝重的气氛下,18名队员克制恐惧轮番爬上9米高的柱子,桥上是犹豫颤抖的双脚,桥下是紧绷不安的内心。

声声的鼓励与呐喊会聚成整个团队的勇气与韧劲,冲破一切前行的障碍,18名学生党务助理全都成功跨越1.5米宽的断桥,整个现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与感动之中。

最后,为期一天的户外素质拓展在简单欢乐的“赢走游戏”中落下帷幕。

本次户外素质拓展活动不只是一种体育训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理念的传承;是一种思维、一种考验、一种磨合的`表达。

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考验彰显“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团队精神,一次次难以克制的困难诏示着“同舟共济,风雨同行”的舟渡力量。

在将来的工作中,整个学生党务助理团队将秉着“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的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创始爱海交党总支多彩党建新时代!篇2:《孤舟渡》阅读答案《孤舟渡》阅读答案我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一场战争,而且,我是战败者。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前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

对于《伤寒论》的研究,自其成书不久即已开始。

宋代以后,研究《伤寒论》者日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使《伤寒论》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了一批《伤寒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家,刘渡舟教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刘渡舟教授将个人的临床心得、理论思考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使讲解更为生动,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值得庆幸的是,刘渡舟教授在为北京中医学院七八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时为我们留下了录音资料。

该录音资料的部分内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被整理成《伤寒论诠解》出版,在中医界影响很大。

令人遗憾的是,《伤寒论诠解》将录音资料的一些口语化论述更正为书面语言,在生动性上就打了折扣。

在本次整理中,我们力求保持录音资料的原貌和完整,希望能将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和治学态度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刘渡舟教授的此次讲解是以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编排序号后,逐条加以解释。

讲解中并没有将层次细分为提要、词解、病机分析、方药分析及病案举例等,仅将有关内容依先后顺序分段排列。

本书的整理工作是由刘渡舟教授的弟子王庆国、李宇航,以及一批再传弟子陈萌、张冬梅、李成卫、崔健、黄颖、王勇、韦兰兰、郑丰杰、艾艳珂、孙燕、刘敏、许晓娟、曲荣波、谢婷、张晗睿共同完成的。

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加之刘渡舟教授方言较重,并有当时的一些习惯说法,因此整理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整理说明1.本书《伤寒论》原文部分,以金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横排版,以下简称“原书”)为准,从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凡10篇。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说到刘渡舟的《伤寒论》,咱们首先得明白这本书的历史厚重感。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医师为了战斗在疾病的前线,拼尽全力去理解这些复杂的症状,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刘渡舟的独特视角1.1 疾病的本质刘渡舟在书中强调,伤寒并非单纯的发烧。

发热的背后隐藏着脉象的变化,甚至情绪的波动。

你看,当病人进来时,面色发黄,神情恍惚,这不是小事。

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就像抓住一根漂浮在水面的小鱼,稍不留神就溜走了。

1.2 治疗的原则再来说治疗。

他主张的“和”字,实在是个宝贝。

就是要让身体回到和谐的状态。

药物的使用不是一味的猛攻,而是要做到适度。

像是用调味料,过多了就毁了整道菜。

温和的药物,能让身体慢慢适应,最终重回健康的轨道。

二、对症下药2.1 分辨寒热刘渡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症下药。

寒热的分辨尤为重要。

他详细描述了不同的脉象,像“浮脉”、“沉脉”,这些词听起来高深,其实道理很简单。

比如,浮脉多是表证,代表外在的感冒。

此时我们就得用点温和的药物,别让病人再受寒。

2.2 症状的叠加再者,症状的叠加也是个大问题。

有人发烧、咳嗽,甚至腹泻,难免让人手忙脚乱。

这个时候,刘渡舟强调的是综合考虑。

他教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发烧这一面,得了解病人的整体状态。

像是调和一个交响乐队,所有的乐器都得协调,才能发出美妙的音符。

2.3 望闻问切的艺术咱们还得聊聊“望闻问切”。

刘渡舟在这方面的观察真是细致入微。

比如,一个病人走进来,神色恍惚,眼神无神,这时候就得引起警觉。

他的面色、语言、甚至是动作,都是判断的重要依据。

这不仅仅是看病,更是一种艺术。

三、传承与创新3.1 文化的传承《伤寒论》不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它,咱们能看到古代医师的智慧。

他们在面对各种疾病时,总能找出根源,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对今天的医学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3.2 创新的可能不过,时代在变化。

今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比如CT和MRI,很多症状能更加清晰地被捕捉到。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

伤寒论以其严谨细致的辨证论治方法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今天我们将从刘渡舟教授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伤寒论是以伤寒病为临床主要诊疗对象的专著,该病又称为伏暑病。

它是由外感病邪入侵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咳嗽、脘腹胀满等。

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过程中的误区也比较多。

因此,深入研究伤寒论是非常重要的。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在伤寒论的理论解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从整体上考虑病因病机,综合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

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的研究中,突出了病机与辨证的关系。

他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体现为格陷、脉象紊乱等,通过仔细观察和辩证分析,可以准确把握病机变化的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他强调了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辨证施治。

另外,刘渡舟教授还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提倡“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治疗策略,即从病因病机和病程变化两个层面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此外,他还运用了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草药疗法等,提高了治疗的综合效果。

除此之外,刘渡舟教授还在伤寒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他指出,预防是伤寒病治疗的关键,要注意外邪的防范和体质的调节。

此外,他强调了伤寒病的康复阶段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刘渡舟教授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融合了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方法,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欢迎来到聘才网,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挝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

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

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

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

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

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

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

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

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

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

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

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

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

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

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

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

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可。

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

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

这就是中医的科学。

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纽约挂牌的中医有200多人。

现在世界的医学的眼光都注视在东方,因为中医科学,很有精当的议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

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

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衰了,阳气不足了,就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了,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这是它的病理部分。

证候表现主要是有肚子胀满,呕吐,不能吃东西,腹泄,肚子有时候还要疼痛,所以它的证候表现和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反映了脾阳虚衰、寒湿伤脾的特点。

太阴病的病因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有时就是直接出现太阴病,不经过其他经传变的过程,我们叫原发的太阴病。

另一个方面,有的是由少阳传于太阴,”阳去入阴故也”,有的是在太阳病误治,误用发汗,泻下,伤了太阴脾阳,出现了太阴病。

传经的也好,误治的也好,这个都叫继发的太阴病。

太阴病也是这么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脏证。

经证有脉浮、四肢烦痛,治疗用桂枝汤。

脏证主要反映中寒脾阳虚衰,肚子疼,肚子胀,自利而不口渴,要用四逆辈如四逆汤、理中汤这样的温法来治疗。

另外也有一种脾病,既不是寒证,也不是热证,而是脾脏本身的阴阳、气血不和出现的腹满时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和阳明为表里,脾与胃是相联系的。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所以太阴病里也有外迫阳明的证候出现。

为什么叫外迫阳明?因为太阴是属里的,阳明是属外的,阳在外,阴在内,所以注家就称其为外迫阳明。

外迫阳明就出现肚子胀满,疼痛比较重,原文叫大实、大满、大痛,和脾的虚寒的疼痛相比要重一些,同时还有不大便,要用桂枝加芍药或加大黄汤来治疗。

太阴病出现了肚子实满大痛,也可以用大黄泻下。

这是说太阴和阳明的关系问题,在发病当中有一个表里影响的问题。

太阴病还有一种湿热病。

太阴主湿,湿寒者用四逆辈。

湿热到七八天,如果出现了暴烦下利,反映脾阳比较健旺,它和湿热之邪互相斗争,所以就发烦,不用治疗,湿热之邪就被脾的正气抵抗,不能够羁留,随下利排出体外,这也是一个作解的机转。

三阳病的作解有战汗,到了阴经作解有下利,以下利而作解,把肠中一些黏腻、腐秽的脏东西排泄出去,这个病就好了。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在谈论刘渡舟的伤寒论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这位医者。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伤寒,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却依然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听说他在讲座中强调了很多细节,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部分,伤寒的成因。

刘渡舟提到,伤寒并不是单纯的外感风寒,而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像是把人身当成一个池塘,外面的风雨可能让水波荡漾,但真正影响池水清澈与否的,往往是池底的泥沙。

说得对吧?所以,咱们要关注病人的体质,内外兼顾。

第二部分,症状的辨识。

刘渡舟特别强调了症状的多样性。

伤寒的表现各异,有的人发热,像火在烧;有的人头痛,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

这些症状就像是拼图,缺一不可,只有完整地看清,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提到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误把伤寒当成普通感冒,结果耽误了病情。

听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一紧,真得重视这些细节。

接着,谈到治疗。

刘渡舟说,治疗伤寒要讲究个体化,不同的人用药不一样。

他提到了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麻黄汤,发热明显时用它;而当病人出现肚子疼痛时,则得换成其他方剂。

这种灵活应变的方式,真是体现了中医的智慧。

大家想想,生活中不也常常需要这样灵活应对吗?有时候,一成不变的方案可能会让我们掉进陷阱。

然后,咱们聊聊饮食和护理。

刘渡舟非常重视病人的饮食,他提到“药食同源”。

药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饮食配合,那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生病期间,病人需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米粥、清汤,这样才能帮助身体恢复。

简单的道理,却被不少人忽视。

就像咱们常说的,“病从口入”,这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

刘渡舟的伤寒论,不仅是对疾病的探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有耐心,要有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总结经验。

生活就像治疗,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听完这些,我感觉刘渡舟的智慧就在于他能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简单的道理,让人铭记在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伤寒论》视频讲座同步讲稿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

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

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

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

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

这你就要推理啊。

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

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

这叫常规。

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

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

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

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

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

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

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

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

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

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跳两下的,)者,肾气也,反应还有肾气,肾气没绝。

“要见损脉来至”,脉来的很困难了,不是再举头了,跳一下的,“为难治”,这病就不好治了。

这里突出了根脉的意义。

这就是上次课的基本精神。

要掌握了这一部份内容,要指导我们诊断。

这就是提高了我们的水平。

这里有理论有手法,有判断疾病的方法。

不要因为这么点书,看长了就没意思了,那就错了,我越琢磨越有意思,得琢磨,得体会,才能体会出精神。

下面讲27条,问日: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日:水行乘水,金行乘木,名日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日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日逆;金行乘木,木行乘火,名日顺也。

这一条是论脉有综合纵横顺逆之变,以测病之轻重之理。

用纵横顺逆来测病轻重之理。

纵横顺逆,这四个字。

相乘,就是互相加临了。

纵,就是放纵,放纵他的势力,无所顾忌,纵其力,来伤害正气。

水克火,如果无制,就是放纵,因为气在盛了。

横者,乘势妄行,无所忌惮,火行乘水,火是怕水的,但火的势力太大了,不但来克金,反倒来乘水,这就是横。

逆,子乘母;顺,以尊临卑,名正言顺。

这一条,我认为要讲两个问题,脉有相乘,有纵有横。

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讲平脉。

突出了春夏秋冬,四时之平脉。

春弦。

第二个事实是,平人出现了反常的病脉,出现了脉有相乘的病脉。

出现了,按之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判断是轻是重。

是病脉。

夏天当见洪脉,主于火,上盛下衰,为正常之脉,但反见沉脉,是水脉,是冬天之脉,就是火行乘火,是纵;冬天当见沉脉,而反见洪脉,这就叫火行乘水,火连水都不怕了,就叫横脉。

什么叫顺逆呢?相生就是顺,金水相生,金行乘水。

冬天应该见沉脉,现在见了浮脉了,这就是金行乘水,问题不太大。

逆,秋天当见浮,反倒见沉,水行乘金,是以下犯上,这就是逆。

一个是四时之正脉,一个就是相乘之脉,正常的时候不见正常之脉,就要用五行的方法,跟平脉,互相衡量一下,来推论一下。

推论的意义是什么呢?可以见五脏之气,相互之间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从而我们来理解疾病的轻重顺逆,甚至来理解它的危险。

28条,“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日:“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日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一条是论残害正气的邪气,出现的脉相比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六种病脉,就是这六种。

什么叫残贼呢?残贼就是指伤害正气的邪气,成无已的注很细:伤良日残,害良为贼。

这一条的重点内容,病脉较多,张仲景只举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残贼之脉,这六个脉常见。

为什么这六个多见呢?浮主表病,表受邪,脉就浮;沉主里,主里病,里面有病了,就见沉了,邪气入里了,脉才沉;滑生痰,弦主饮,痰饮病临床上很多见,有一个滑、有一人弦,痰饮病很多见,所以才能残害正气;紧主寒实,涩这血虚,是正虚。

这个是临床的总结和归纳,概括为痰饮表里虚实,作为一个医生,你要了解残害正气的邪气,有这六种之脉。

“能为诸脉作病”,怎么理解?脉很多,但是这六种能为诸脉作病也。

浮沉还有间脉,作为主体,同其他的脉结合起来,病就很多了。

这是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它是残贼之邪,能伤人,伤人了,就能为人体三阳三阴诸脉做病了,这里有脉指的就是经脉了,太阳、少阳之类。

因此,学这条有什么用处呢?什么都得考虑临床意义啊,书要离开临床了就没有意思了。

切脉在平脉法里开头讲,脉有阴阳合为也。

要抓纲,要先分阴阳,来指导我们切脉的方法。

这一条明日残贼,凡是邪气伤人的,反应于脉了,就要抓这六个脉,代表六种不同类型的邪气。

因此在临床,给人切脉的时候,是不是这六个脉啊,同时我们作为医生,脑子里要有六个残贼之脉,临床,这六个脉相当常见,来指导临床。

脉很多,只有这六个脉是残贼之脉。

29条,“问日,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日: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烫手,如食顷,病人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日,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又问日:何缘作此吐利?答日: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上一节讲残贼,这个讲灾怪,是相互就的。

这一条的重点,就告诉我们医生,发生灾怪之变了,必有所因。

不是凭空而来的。

必有所因,你就得了解这个因,因为什么啊?你心里才能有谱,才能不慌,才能了解情况。

如果不是这样,灾怪来了,发生意义之怪了,你就慌了神了。

所以通过这一条,在治疗当中,发生灾怪了,你当医生的要了解这个原因,不要张皇失措。

这一条有四层意思。

第一,脉得太阳,与证相应,因作汤治。

是第一层意思。

病得的太阳病,是太阳病的脉证,开了发汗解表的药。

第二,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比当从字讲,一送一还,汉朝时是不是代煎啊,这个来回就是一顿饭时间,要不有还有送做什么啊?很可能是医生煎了药,送给病人吃。

病人大吐,下利,腹痛。

医生开的是解表的药,出现的是太阴病证。

医生说,我前来不见此证,现在变异了,这个病在张仲景的时候叫作灾怪。

成无已之注:药证相符而生变异。

这不是误治,不是错治。

这是第三层意思?那什么原因出现此吐利呢?发生灾怪必有所因?可能是旧时服药,现在发作了。

开始曾请了个医生,没告诉给现在这个医生,所以吃了解表的药,现在变成太阴了。

当医生要审时度势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

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

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

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

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

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

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

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

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

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

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

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

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

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

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

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

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可。

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

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

这就是中医的科学。

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