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组织或参加的各种服务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心态,实现学习的有效过程,以及增进全社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学校管理层、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施加了越来越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以身作则、在社会实践中彰显自身的价值,把学习的成果带出校园,成为全社会注重和提倡的社会活动者。

因此,有效地改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导和推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发展,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最大作用,充分实现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那么,如何改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提升志愿服务效果,成为了研究者们近几年来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首先,建立有效的行政审批制度,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防止违法乱象出现。

一是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程序,建立负责人责任制和有序的审批程序;二是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责任主体,将志愿服务纳入必修课程,让学生将志愿服务融入学习和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落实制度的强制性,考核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的责任,加大监督力度,防止滥用或滥发志愿者。

其次,要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完善学校志愿服务体系。

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科学的服务结构体系,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给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开设志愿服务专业,培训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并在招募、培训、补助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此外,要加强志愿者的管理,推行志愿者认证制度。

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提高其质量和正确率;构建有效的志愿者考核体系,科学考核志愿者的素质;建立志愿者资质认证制度,提高志愿者的素养、职业能力,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规范志愿者的活动行为,落实志愿者的监督和责任,防止志愿服务活动的违规行为。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来参与到社会服务中。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参与和贡献对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现状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并且保持持续的参与。

目前,我国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比如设立了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出台了相关的奖学金政策等。

一些高校还设立了志愿服务学分,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长期性。

很多大学生会在入学之初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但随着学业的繁重以及社交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难以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还有一些学校实行一年一次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一旦活动结束,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逐渐冷淡了。

志愿服务的政策鼓励不够。

虽然有学校出台了相关的奖学金政策,但是奖学金的数量和金额相对较少,难以真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而且有些学校的奖学金标准也较为模糊,导致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产生了疑惑。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也比较混乱。

由于志愿服务是由学校、社会团体、企业等多方组织发起的,因此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有时会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活动的效果不佳。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目前尚未形成,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

1.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长效机制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缺失,需要加强对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建立。

需要加大对长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奖励和鼓励,比如设立“优秀志愿者奖学金”等,来鼓励学生们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摘要】这篇文章主要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通过分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揭示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在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方法、实施效果评估、优化策略和对策。

结论部分强调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发展,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稳定、有效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志愿服务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参与现状分析、建设方法探讨、实施效果评估、优化策略、对策、重要性、未来展望、社会影响。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背景: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对社会责任的提倡,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重要活动,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长期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大学生只在短期内参与志愿活动,缺乏长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部分志愿服务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使得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所下降;有些大学生面临着志愿服务时间与学业压力之间的冲突,影响了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也有助于为未来志愿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规范化运作,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长效机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践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

对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究

对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究

对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究一、现状分析1. 志愿者服务项目短期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志愿者服务项目都存在着短期性的问题,一些项目通常只在寒暑假或特定的时间段开展,服务期限较短,很难形成长效服务。

2. 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参与度也是当前高校志愿者服务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学生虽然愿意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但由于学业繁忙或其他原因,往往不能够长期参与,导致志愿者服务的持续性不足。

3. 缺乏长效机制目前大多数高校志愿者服务项目都缺乏长效机制的支持,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急需构建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构建长效机制的必要性1. 提高服务效果构建长效机制可以使高校志愿者服务项目得到更好的持续性发展,并在服务对象、服务质量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服务效果。

2. 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可以为高校志愿者服务项目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持,使项目能够持续发展,不会因为人员变动或其他原因而中断。

3. 培养学生责任感通过长期参与志愿者服务,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1. 制定长期服务计划高校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制定长期服务计划,明确服务周期和服务内容,使志愿者服务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 建立志愿者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志愿者管理体系,包括志愿者招募、考核、奖惩等机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并能够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3. 强化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师对志愿者服务的关注和支持度,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支持,以激发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4. 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构建多元化支持体系,包括社会资源、资金支持等,为志愿者服务项目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使项目得到更好的办理和发展。

四、建设长效机制的挑战和对策1. 资金支持不足的挑战目前高校志愿者服务项目存在着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建设长效机制。

对策:可通过引入社会资源、申请政府支持等渠道来增加资金来源,同时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需研究相关的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的机制。

建立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包括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明确组织的职责和功能,拥有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工作团队。

该团队应包括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以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需要加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和指导机制。

高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包括职前培训、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等。

培训内容应该涵盖项目设计、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方面,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还应该设置专门的指导岗位,由专业老师或已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指导学生志愿者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完善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奖惩机制。

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对于不履行义务、偷懒怠工等不良行为要进行相应的惩罚,以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四,需要加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资源的对接机制。

学校应该积极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合作机会。

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向企事业单位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需要加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的指标体系,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通过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机制、加强培训和指导机制、完善奖惩机制、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对接以及加强评估和监督机制,可以推动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

在分别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并探索了构建模式和实施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对该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得出结论。

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构建模式、实施策略、案例分析、总结、展望、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指大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一定的机制确保这种服务能够持续长久地进行下去。

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力。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促进社区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际的社区志愿服务中,很多项目常常存在短期参与、缺乏长期跟踪和支持的情况,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不够明显,也无法形成长效机制。

研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也具有迫切性。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大学生社区参与意识的培养。

通过研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使其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与义务。

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

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可以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情怀。

通过长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的人群,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短期性、不稳定性和成果不显著等,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提高志愿服务的效果和影响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认同,进一步激发其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在学校刊物、校园广播、电视屏幕、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邀请有相关经验的校友或社会名人来校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与重要性,组织和配备专门的宣传志愿服务的小组,通过宣传展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果和效益,提高志愿参与率。

二、建立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方便大学生了解、选择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信息平台可以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线上平台可以建立网站或应用程序,提供志愿服务资源和信息,例如服务项目、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等信息。

而线下平台可以由学校或社区建立志愿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咨询、培训和安排等服务,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志愿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三、培训与评估要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必须进行培训和评估工作。

培训可以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例如关心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服务的相关技能和知识。

而评估工作可以定期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包括效果、影响、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分析结果,来帮助改进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四、制定激励政策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激励政策可以采用积分制度,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奖励,例如在校园内设立志愿服务奖项,对有突出表现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并记录志愿服务的学分,用于大学生综合评价。

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志愿服务经费和奖金等。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形式,而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短期热情、难以持久,由于大部分学生志愿服务都是在大学期间完成的,因此,很容易在毕业后就放弃志愿服务。

其次是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之前并没有接受专门的培训,也没有认真了解志愿服务的流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长效机制的支持。

一方面,大学需要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制度,从校内做起,制定更加详细的志愿服务计划、规范志愿服务流程,对志愿服务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管和评价。

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各方资源的有效对接。

同时,大学还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一系列市场化的培训,如心理健康辅导、志愿服务实践经验分享等,使学生爱上志愿服务,学会志愿服务,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成熟、完善、规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提供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

例如,可以探索“校内志愿服务”、“志愿创业”、“文化认识”、“体育交流”,以及“社会公益”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

这些志愿服务项目既可以让大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比如,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学生的优势资源有效对接,共同推动社区服务、扶贫济困、环保教育等志愿服务项目。

总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门广泛而且深刻的学问。

要想坚持长效、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规范的志愿服务机制,发挥学生特长和优势,积极引导他们投身志愿服务中。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之一,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还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服务。

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主要以短期活动为主,很少有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这导致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只是过了一阵子就会停止,无法真正形成对社区的长期影响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

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个组织体系可以由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同建立,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培训。

大学生首先要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确定志愿服务的方向和内容。

大学生也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能力,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立志愿服务奖励,给予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等。

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支持。

社会可以提供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物资、经费等资源,同时也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关心和照顾,以确保他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健全而稳定的机制,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治理视域下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之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之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之研究一、社会治理视域下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性社区志愿服务是指一种自愿的社会服务活动,它以社区为单位,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通过自愿参与,组织居民开展服务活动,以促进社区和谐、促进社会互助为宗旨。

在社会治理中,社区志愿服务起着重要作用。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能够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

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有利于社区治理的顺利进行。

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公民意识,推动社区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1. 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包括设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设立志愿者服务站等,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2. 拓宽志愿服务领域。

除了常规的社区环境卫生、邻里帮扶等服务外,还可以开展文化演艺、儿童关爱、老年关怀等更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

3. 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对于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如发放志愿服务证书、表彰先进志愿者等,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

4.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与社区居民、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

5. 强化社区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和推广社区志愿服务的理念和价值,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中应起到主导和支持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引导社区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2. 健全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顺利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发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持续发展。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对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发展,分析其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其可行性,提出实施路径建议,从而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推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问题,分析当前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探讨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期稳定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构建更加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的优秀青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了短期性的敷衍做事和不全面的服务,使得志愿者能够更加专注和有序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长效机制的构建可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实现双赢的局面。

通过研究长效机制,可以激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并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当代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于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肩负起大学生应有的时代责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正能量行为,它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的认知和认可度,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视与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立企业、机关、社区的通行做法,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和社区的重点研究内容和推广实践的重要工作。

(一)人才支持机制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服务团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成功的关键,对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建立志愿服务社区、开展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员的选拔、培训、评价和奖惩机制。

(二)管理运作机制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做好志愿服务的规划与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整合和实施、志愿服务的信息共享和传播、以及志愿者的监督和评价等工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做好管理运作保障。

(三)资源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的支持,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物品、场地等资源保障,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水平,服务项目也需要不断创新、完善,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社会认可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建立科学、事实、公正的志愿者信息体系、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的知名度和声誉,让人们认识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价值与社会作用,同时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志愿服务尤为重要,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探索和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

首先,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需要政策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性及持续延续,正需要政府部门治理力量的有力保障。

政府可以给予重大志愿服务项目相关资金支持,为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发展。

其次,制定适应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分配机制。

有效的把握志愿者的比例与社会需求,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也能更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做到大学生人才有所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所利益。

再者,拓展服务思想,大力宣传志愿服务文化。

社会现实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认识水平不够,宣传起到关键作用。

这里,能够传播“志愿文化”,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教育,拉动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性参与,有效地维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此外,建立多元的志愿服务机构和入口,这样能够成立志愿服务的便捷通道。

比如,出现志愿服务网络,以及社会各界有关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以便学生志愿服务更好地推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

最后,强化志愿者培训与服务管理。

志愿服务团体和组织应当积极开展组织成员的志愿服务能力培训,以及组织成员纪律管理,强化志愿者服务质量标准,严格实施服务质量管理,对志愿者的投入进行评价,以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管理。

总的来说,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既要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加强有效的政策保障,又要加强大学生服务思想的培养和宣传,拓展多元服务机构和入口,最后,还要强化志愿者培训及服务管理,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优良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提升社会责任感等多重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着短期性强、参与人数少、参与率低、持续性差等问题,缺少长效机制的支持是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社会效益。

一、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性1.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使志愿服务项目经过长期持续的规划、实施和评估,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和管理。

2. 增强参与意识和参与率。

在建立长效机制的支持下,志愿服务项目可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需求提供服务,使居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和参与意愿提高,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提高参与率和服务价值。

3. 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建立长效机制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性,使志愿服务成为高校特色文化和社会品牌,不断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规划、监督和评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部门或机构,统筹规划、管理和评估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 创新服务模式和形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当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服务特点,创新服务模式和形式,注重服务的专业化、针对性、规模化和标准化。

同时,可以通过引入新技术、开展多元化服务项目等方式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拓宽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3. 引导和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当引导和培育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志愿服务从单纯的公益活动走向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培育学生成为具有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

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第三期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结业论文封面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所在学员班:3班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姓名:张田青暨南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2012年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三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3班张田青[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的特性,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

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中遇到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关键在于:做好宣传工作;规范队伍管理制度;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引言]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行动,是爱心、良知和奉献的一种展现。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手段和团的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弘扬人类真善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发展困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逐渐高涨。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帮助社区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参与热情不高、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时长短暂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期持续性不足,不能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研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讨以及构建途径等方面,可以为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参与和投入对于社区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区服务,推动社区的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状况和民生需求,为社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促进社区内部的交流和融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如何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升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现状以及影响长效机制的因素,探讨构建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推广策略,从而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实践性的指导和建议。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提升社区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的社区志愿服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志愿者短期参与、服务项目不够专业、长期服务需求不足等。

研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讨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对于促进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推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推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通过研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持和保障,推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

这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方式和效果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研究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社区建设,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区自治能力和凝聚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2. 正文2.1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逐渐高涨。

随着社会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视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80%的大学生曾经参与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参与下去。

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民办高校志愿效劳工作长效机制研究民办高校志愿效劳工作长效机制研究志愿效劳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在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志愿效劳工作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效劳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民办高校志愿效劳工作应结合志愿效劳工作和学校办学体制的特点,探索民办高校志愿效劳工作的长效机制,力求为民办高校志愿效劳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志愿效劳的认识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的志愿工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从育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都是育人机构,志愿效劳是一个育人载体,开展各项志愿效劳,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锻炼学生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可见,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志愿效劳工作的宗旨是一样的,高校志愿者效劳活动都是发动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

但是,由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不一样,学校对各项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同,在公办高校,由于办学经费有政府支持,办学资金充足,学校的精力集中在内函建设方面,在志愿者工作方面也比拟重视。

在民办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生学费,办学压力大,学校精力集中在学招生和学校稳定上,为了节约本钱,民办高校会严格控制人员本钱,人员少,事务多,对志愿工作缺乏指导。

因此,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比公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水平显得较为落后。

二对民办高校志愿效劳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为了了解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现状,对广东10所民办高校的志愿效劳工作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其它调研方法为辅的方式进行,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1份,符合调研采样标准,从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调查现状来看,民办高校志愿效劳工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问题如下:1对志愿者内涵认识不清晰,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调查的志愿者学生群体中,有58.33%的学生不了解志愿活动的内涵,在问及志愿者有哪些权利时,有42.17%认为志愿者可以享有“参与活动的时机〞。

构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服务机制研究

构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服务机制研究

构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服务机制研究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大学生成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面临制约。

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阐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基本内容,提升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发挥了社会保障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

标签: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一、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既能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大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会不断的激励大学生参与自愿服务活动,同时对取得进步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与一定的奖励,充分肯定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更多的大学生帮组别人,实现自我而不断努力。

因此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升或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能够促使其实现成长成才的目标。

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志愿者服务倡导的”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是完全符合本质要求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发挥志愿服务包括社会服务的作用。

从事志愿服务可以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提高吃苦耐劳的素质,做好助人为乐的准备,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提高自我,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问题培育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价值观认识不全面,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够高,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让大学生接受职业公民意识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园网和校园网站等形式宣传,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的精神,形成崇尚志愿精神的校园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期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结业论文封面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所在学员班:3班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姓名:张田青暨南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2012年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三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3班张田青[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的特性,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

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中遇到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关键在于:做好宣传工作;规范队伍管理制度;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引言]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行动,是爱心、良知和奉献的一种展现。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手段和团的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弘扬人类真善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发展困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

1 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 (4)1.1志愿服务的起源 (4)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 (5)1.3 志愿服务的特征: (5)1.3.1 自愿性 (5)1.3.2 无偿性 (5)1.3.3 社会性 (5)2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 (6)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 (6)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 (6)3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 (7)3.1 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 (8)3.2 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 (9)3.3 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 (9)3.4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 (9)3.5 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 (10)3.6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10)4 志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1)4.1 做好宣传工作。

(11)4.2 规范队伍管理制度 (12)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系统 (12)4.2.2 完善激励机制 (12)4.3 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13)4.4 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 (13)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 (14)4.6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 (14)5 结论 (15)参考文献 (15)1 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1.1志愿服务的起源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志愿者制度的确立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主义抬头,但志愿者本身的存在则自古以来已经存在,古时候的赠医施药可被视为志愿者的雏型。

西方志愿者起源的重要概念建基于罗马时代的博爱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责任及救赎观念,透过义务工作表现出人性的爱及弘扬宗教的善性。

而近年志愿者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弥补政府对社会支援的不足,结合政府、商界及民间的力量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服务。

志愿者就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

志愿服务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

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爱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服务。

在国际社会,志愿服务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最初起源于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等与战争相关的人道主义的救助活动。

在当今和平时代,志愿服务已经涵盖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维护和平、社区建设和社会进步等诸多领域,成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成为公民重要的生活方式。

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基石。

志愿服务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即追求全人类的和平、自由、机会、安全和正义。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的本质与特征就在于它的志愿性、无偿性与公益性。

志愿服务的功能与核心价值就在于:一是传递爱心;二是奉献社会;三是激发人性光辉。

志愿服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工具。

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

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3 志愿服务的特征:1.3.1 自愿性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和首要原则。

主要强调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为志愿只有自愿才能成为持久。

1.3.2 无偿性无偿性是志愿服务的另一基本品质,强调服务的非盈利性和利他性。

志愿者不计物质报酬,强调奉献精神,强调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力量。

1.3.3 社会性志愿服务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志愿服务远远超越了道德限定的范畴,已延伸至了社会进步事业更多的空间角落。

从性质上来看,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支持。

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

志愿服务在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人追求自身幸福与利他、社会团结、秩序、道德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近年来的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志愿服务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2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及其发展。

在我国很多社区,由于人口老龄化,社区居民在托老、带老人外出游玩、带老年人看病、老年人理发、设家庭病床、儿童入托、拆洗做卫生、提供换煤气罐等方面的需求较大,问题较为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率先作出了回应。

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无偿为孤寡老人、病残和特殊困难户提供服务。

第二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的发展。

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共青团系统自上而下发起的,即使是早期深圳市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在团市委的发起与领导下推广的。

从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团系统在发起和推广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民间有了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行动,而且一些政府或半官方的人士也开始认识到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直接发起和推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第三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一些草根组织如“北京市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总的来说,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大致包括以上三种类型。

第一种模式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回应社区弱势群体的需求。

它与中国传统的邻里互助文化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因此,在民政部门的推动下,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得以迅速推广。

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

虽然民政部门能够通过健全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社区志愿者协会,但是,它的弊病在于这些自上而下成立的协会往往缺乏相应的独立性。

一些地方的协会甚至与街道办事处或民政部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由于不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服务,因此群众并没有被真正动员起来,其结果是群众的自愿性不足、公众参与不够,一些地方的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甚至只是有名无实。

第二种模式是在一些具有创新意识与远见的团干部的推动下发起的,并通过共青团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

从一开始,青年志愿者协会就是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甚至可以说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团委的一个特殊部门。

然而,由于团干部本身素质较高,年轻、有创意和干劲,因此,各地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志愿服务有声有色。

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缺乏与被服务的弱势群体有效结合的交点。

第一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力量自上而下推广的,它与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的建立和志愿服务的形式不同,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

从现有的情况看,它的局限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有时会偏离志愿服务的本意,成为具有一定非自愿性,甚至强制性的活动。

因此,以上两种模式都遭到了一些不同意见者的批评。

第三种模式不仅是由群众自愿发起,而且是通过民间的力量扩展。

这种模式与西方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最为接近。

它的优势在于,所建立的这些志愿者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治性,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公众的参与热情较高。

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的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

这一方面与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国的文化、体制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