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颜回吃脏饭的启示作文
颜回吃脏饭的启示作文说起颜回,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但今天咱不说他那些高深的学问,就聊聊他吃脏饭这档子事儿,看看能给咱带来啥启示。
有一天,颜回和师兄弟们跟着孔子周游列国,一路上风餐露宿,那日子过得是相当艰苦。
这一天,大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歇脚的地儿,赶忙生火做饭。
颜回呢,就被安排去负责煮饭。
他蹲在那灶火边,被烟熏得眼泪直流,可还是认认真真地看着锅里的饭。
就在饭快要煮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
颜回一不留神,房顶上的一块灰土掉到了锅里。
这可咋办?这一锅饭可是大家的口粮啊,扔了实在可惜。
颜回想了想,二话不说,就把那沾上灰土的饭捞起来自己吃了。
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师兄弟看到了,这师兄弟心里就犯嘀咕了:“颜回这小子,怎么能自己偷偷吃锅里的饭呢?”他也没声张,等到饭煮好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准备吃饭的时候,他就把看到的事儿跟孔子说了。
孔子听了,没急着生气,也没急着下结论。
他想了想,对颜回说:“颜回啊,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觉得这饭挺干净的,应该先拿来祭祀祖先。
”颜回一听,赶忙说道:“老师,这饭可不能祭祀祖先啊!”孔子就问:“为啥不能?”颜回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老师,是这样的。
刚才煮饭的时候,房顶上掉了一块灰土在锅里,我觉得把这一锅饭都扔了太可惜,就把那沾上灰土的饭捞出来自己吃了。
所以这饭不干净,不能祭祀祖先。
”孔子听了,欣慰地笑了,对其他弟子说:“你们看,颜回是多么有德行的一个人啊!他为了不浪费粮食,宁愿自己吃脏饭。
”咱回过头来想想,颜回吃脏饭这事儿,虽然看起来是件小事,但细琢磨,这里面的启示可不少。
首先,颜回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粮食的珍惜。
现如今,咱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可浪费粮食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在学校食堂里,经常能看到没吃完的饭菜被倒掉;在饭店里,一大桌子菜动不了几筷子就被浪费了。
想想颜回,为了一粒米都不舍得浪费,咱是不是应该感到惭愧呢?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那是农民伯伯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话可不能只挂在嘴边,得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颜回与孔子的对话
颜回与孔子的对话颜回是孔子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他与孔子之间的对话是古代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著名和有影响力的对话之一。
颜回虽然早逝,但他对于孔子的提问与回答却长久流传下来,给后世的学者和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以下将详细探讨颜回与孔子的对话。
在与孔子的对话中,颜回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生和道德的问题,以及对于如何做到无所不通的追问。
颜回的探索和提问给了孔子机会来解答并帮助他领悟人生的真谛。
其中,颜回首先询问孔子:“如何才能实现无所不通?”这个问题表明了颜回对于智慧和知识的追求。
孔子回答道:“真知是难以达到的,但是不学习将无法取得知识。
”这句话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人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颜回接着对孔子提问:“如何才能实现无所不能?”这个问题揭示了颜回对于能力和实践的关注。
孔子回答说:“只要对一件事情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努力,就能够实现无所不能。
”这句话强调了专注和努力对于取得成就的重要性。
在对话的后半部分,颜回提问:“如何才能实现无所不用?”这个问题暗示了颜回对于应用智慧和知识的渴望。
孔子告诉他:“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知识,我们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所学。
”这一观点强调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是一个关于智慧、知识和实践的讨论。
颜回通过提问和追问,向孔子展示了他对于人生真理的追求和不断深入的探索。
而孔子则通过回答问题和给予建议,帮助颜回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谛。
颜回与孔子的对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知识和学习是人生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其次,热情和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努力,才能够实现无所不能。
最后,将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知识,我们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真正的成就。
在结束与孔子的对话后,颜回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德高望重的智者。
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眼见不一定是事实。
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眼见不一定是事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
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
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有句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亲眼所见不一定属实。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而颜回则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孔子和颜回之间的师徒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教育启示。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仁、义、礼、智”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颜回则是孔子的学生,他虽然早逝,但在短暂的人生中,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和颜回之间的师徒关系可以说是非常深厚的。
孔子对颜回非常器重,他曾经说过,“回也不愚,能知道我,其有说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颜回的赞赏和信任。
而颜回也非常尊敬孔子,他常常虚心向孔子请教,虚心接受孔子的教诲。
他们之间的师徒情谊可以说是非常深厚的。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孔子和颜回的智慧和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教育启示。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曾经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人的修养和品德的重视。
而颜回也深受孔子的教诲,他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修养自己的品德,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在孔子和颜回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学问的重视。
而颜回也深受孔子的教诲,他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智慧。
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不仅是一种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孔子和颜回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教育启示。
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深厚,他们对于品德和学问的重视,以及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宝库。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故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开卷篇孔子和颜回的故事•马军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带众弟子周游列国时,途中断炊,多亏颜回讨来一些米,才解了燃眉之急。
饭快要煮熟时,孔子无意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心里很不高兴。
片刻间,颜回恭请老师吃饭,孔子却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正好这饭洁净,我就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
”颜回一听就急了:“使不得,这饭已经不干净了。
刚才煮饭时,有炭灰掉进锅里,丢掉可惜,我就将脏的地方抓起来吃了。
”孔子一听,不禁慨叹道:“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倘若人们自以为是,不能自觉地时时“自省”,就会不自觉地犯错误。
“自省”乃一剂良药。
荀子靠它“日参省乎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孔子靠它"见不贤而内自省”,进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
看来,“一日三省”的确很有必要。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20期,标题为本刊所加)=鬱感悟这个小故事情节很简单,道理很深刻。
孔子只看见颜回用手抓饭吃,而没有看见锅里的炭灰,险些错怪了颜回。
可贵的是,孔子并未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是用语言交流来辅助眼睛观察,终于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总有看见的,有看不见的。
所以,不可武断,务必常常“自省”。
《论语•子罕》中有一段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说,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这段话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长思之。
(解本利)。
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的意思
《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句有点难懂的话:“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
孔子呀,是咱们中国古代特别有名的一位老师。
颜回呢,是孔子的一个学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称赞颜回很有贤德,还觉得自己都比不上颜回呢。
颜回这个同学特别爱学习。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认认真真地读书、思考问题。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们出去游玩,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只有颜回坐在一边看书。
孔子看见了,就夸他说:“颜回真是爱学习呀,我都比不上他这股认真的劲儿!”还有一回,孔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很难的道理。
其他同学都不太懂,只有颜回一下子就明白了,还能讲给大家听。
孔子就说:“颜回真聪明,我都没他领悟得快。
”颜回不仅聪明爱学习,还特别善良有礼貌。
他对待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好,总是帮助别人,从来不和别人吵架。
所以孔子才称赞他很贤德,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都不如颜回做得好。
小朋友们,咱们也要向颜回学习,做一个爱学习、善良有礼貌的好孩子哦!《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来理解一下“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这句话。
孔子是一位很厉害很有学问的老师,他有好多学生。
其中有个学生叫颜回,颜回可棒啦!有一天,孔子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
颜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孔子一听,觉得颜回说得特别好,特别有智慧。
孔子心里就想:“哎呀,颜回真贤德,我都比不上他呀。
”比如说,有一次大家一起做一件很难的事情,别人都有点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
可是颜回不慌不忙,想出了一个特别好的办法,把事情解决得妥妥当当的。
孔子看到后,忍不住称赞:“颜回真厉害,我都没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又有一回,同学们一起帮助别人。
颜回做得特别用心,特别周到,让被帮助的人特别感动。
孔子就说:“颜回心地善良,我在这方面也不如他呀。
”小朋友,虽然我们可能还做不到像颜回那么优秀,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变得越来越棒!《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来看看“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到底是啥意思。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颜回“偷吃”_4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颜回“偷吃”_400字在中国历史上,颜回是孔子的徒弟之一,他被誉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之一。
颜回的一桩“偷吃”事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传,在春秋时期,颜回曾经在孔子家中做客。
当时家中只有一袋葡萄,而颜回却偷偷地吃了一些。
孔子恼怒地责备了颜回:“你如此有德行的人,竟然偷吃!”颜回掩面泣下,向孔子请罪,感到很自责。
后来,颜子后悔自己的行为,决心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关于这个典故的解释,有一说是颜回吃葡萄的时候,孔子的儿子也在场,而颜回偷吃的行为是对他的教育习惯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而孔子指责颜回,实际上是在警告所有的门徒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另有一些解释认为,传统文化中一向重视“吃亏”,吃苦耐劳,成全他人,也就是说,颜回的偷吃行为违背了德行,破坏了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这也是对颜回进行劝告和警告,希望他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而在历史典籍记载中,这个典故的表达可能是有所变化的。
有的说是颜回偷吃果子,也有的说是颜回偷吃肉汤。
而且关于孔子对颜回进行的教育和警告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不过这都不影响这个典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我们后人传颂讴歌的事迹之一。
无论在人们的传说还是史实中,颜回“偷吃”这个典故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儒家重视德行与修养的传统观念。
颜回偷吃这个故事以隐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有德行的人不仅要在行为上要讲究,也要在心态上要持之以恒地修炼自己。
在今天的社会,这个典故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深刻的启示。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诚实守信,维护社会风气,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修养,修身养性。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他人的尊敬,也能够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颜回“偷吃”这个历史典故,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需要具体实践的,在日常行为中多多留心,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重视的。
颜回“偷吃”这个历史典故,无论从孔子教育门徒的角度还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如果教师误解了学生--由孔子错怪颜回所想到的
卷 首 ■如果教师误解了学生——由孔子错怪颜回所想到的□ 王元安《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一路旅途劳顿,饥肠辘辘。
时值兵荒马乱,食物奇缺。
这天, 学生颜回十分为难地寻到一些白米煮饭。
饭熟之际,孔子见颜回先盛取了一点米饭,犹犹豫豫地放进嘴里吃了。
孔子有些生气,他想教育一下弟子。
到吃饭时,孔子煞有介事地对颜回说:“我刚才梦见祖先到来了,我想,用干净的米饭来祭祖吧!” 颜回慌忙回答道:“这锅饭已被我吃过了一口,不能再用来祭祖了。
” 孔子厉声问:“你为什么先吃?” 颜回红着脸解释说:“刚做好饭时,我发现有烟灰落在了米饭上,把米饭染脏了一点。
我取出那点脏米饭准备扔了,又觉得很可惜,于是就放进嘴里吃了。
”孔子听了释然。
在教育实践中,误解是时有发生的。
误解发生后,一些教师常常意气用事,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遇事不问青红皂白,先是对当事人指责、训斥一通,然后主观定性,让学生“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是滔滔不绝地讲道理,上纲上线,提要求,谈缺点,找措施。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被动地接受,没有机会讲出自己的委屈和想法。
结果是,尽管教师尽心竭力,累得口干舌燥,但教育效果不佳。
眼睛有时也是会骗人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犯孔子这样的错误。
好在孔子能认真地倾听弟子的解释,消除了误解。
做懂学生的老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倾听是理解的基石,师生相互理解了, 教育也就真正开始了。
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教导,更多的是能够抚慰心灵的沟通和倾听。
特别是一些“后进生”,他们每天生活在别人的冷眼、嘲笑、呵斥或不公的指责中,没人倾听他们的倾诉和心声,没人理解他们的行为。
长期的冷落和边缘化,使他们在心理上失去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每天浑浑噩噩,身心疲惫,心灰意冷,只能将懊悔、沮丧、悲愤等负面情绪埋在心底,怨天尤人。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以情感亲疏、个人好恶和学生一时的成绩、品德优劣作为悦纳学生的依据,不厚此薄彼,使每位学生都能实现最优发展。
孔子弟子颜回不二过不迁怒故事
孔子弟子颜回不二过不迁怒故事颜回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留给世人去欣赏,但颜回不二过不迁怒的故事却被流传。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弟子颜回不二过不迁怒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颜回不二过不迁怒故事《史记》记载了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失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可以说这是孔子对颜回作为其学生的最高的评价,一个人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圣人之道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可以做到“不迁怒,不贰过”是非常难得的。
“不迁怒”就是不会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不开心让自己动怒的事情,有了这样的事情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随意的发泄自己的怒气,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是真正的做起来是何其难也。
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可以做到?“不贰过”是指一个错误犯过之后就不会再犯第二次,这种品质在任何的年代都是不过时的,一个人积极的吸取犯错的教训可以做到下次不再犯,这是需要多么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省能力,我们总是受不了美食的诱惑,让自己胖了又胖,知道自己吃太多会长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对于个人来说这不是犯错又是什么?一个人总是沉迷于游戏,耽误了工作和学习,这不是重复的犯错又是什么?一个人总是小偷小摸,屡次被劳改还是不能改过,这不是“贰过”是什么?用“不迁怒,不贰过”的尺子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短了哪里?我们应该自省一下了。
颜回坐忘故事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颜回一生都在追随孔子,而孔子对颜回的感情也超越了一般的师徒关系,两个人可以说是心智相通的忘年交也不为过。
能够入得了孔子的法眼,颜回可以说绝非平庸之辈,颜回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高的,不仅仅可以将孔子的思想吃透,还能够活学活用,可以说天分是非常高的。
《庄子-大宗师》记载了关于颜回的一个小故事,一次颜回跑来对孔子说,我进步了,老师,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
孔子说,好是好,不过还不够。
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跑来跟孔子说,老师,我又进步了。
孔夫子断歪理(民间故事)
孔夫子断歪理(民间故事)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
他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其中有个弟子叫颜回,他初入孔门时,因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且略显愚钝,许多人都瞧不起他。
但孔子慧眼识金,见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认为此子“大智若愚,可琢可雕。
”因而深得孔子器重和赏识。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颜回初入孔门时发生的,这件事也改变了颜回的一生。
一次,颜回去街上办事,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布店闹嚷嚷的,他走拢去一瞧,只见一个买布的正与店家为算账而发生争执。
店家说:“三八二十四,布匹你拿去。
”买布人硬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何要多收我一个钱?”颜回认为买布人没读过书,不识数,这样简单的帐就算不来,便走到买布人跟前施礼道:“这位大哥,三八就是二十四,你怎么会说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就不要再争吵啦!”“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啥老几,我看你自己就不识数,还在这儿来评理!”那个买布人指着颜回气愤地说道:“要评理也只有孔夫子,要是他说三八二十四,我就认了。
”“我是孔夫子的学生!”颜回理直气壮地说道:“难道这点账我还算不来!”“哼”买布人嗤之以鼻道:“谁相信,孔夫子会教出你这样的学生?”“要不然,那我们就去找孔夫子评理吧!”颜回道:“你准错无疑!”“不见得!”买布人自信道,然后又反问颜回:“那要是你错了呢?”“我错了,我头上这顶冠就输给你。
”颜回指着自己的帽子道,然后反问买布人:“那要是你错了呢?”古时,人们都很注重头上的那顶冠,从冠戴就能够反应出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譬如“衣冠楚楚”,说明此人穿戴得体,很有涵养;要是“衣冠不整”就形容一个人形象邋遢。
而且冠还是做官或做学问的象征,做官的要是犯了错误,就会被摘掉头上的冠,也就是丢掉了“乌纱帽”,削职为民,丢冠即丢官。
买布人想到自己一个粗人,头上没有冠戴,无冠可输,但也不能耍赖习痞,于是他想了想也指着自己的头说:“如果我错了,我这个头就不要了!”“哟嚯,这个赌注可大哟!”旁边人惊讶道:“我看你真是不要命哟!”二人来到孔夫子面前要求评理,孔夫子问明了事情的原由,望了一眼买布人,然后看着颜回笑道:“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快把冠摘下来给人家吧!”买布人一听高兴极了:“还是孔夫子有学问。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来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一、子路的例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向孔子请教道德问题时,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打了个比方:“你看那个人在那里,他的耳朵和眼睛都很大,但是他的手和脚很小,这是为什么呢?”子路想了想,回答说:“他的耳朵和眼睛大,是因为他喜欢听和看,但是他的手和脚小,是因为他不喜欢做事。
”孔子听了很满意,他说:“你的回答很好,就像你的耳朵和眼睛一样大,但是你的手和脚也很大,说明你喜欢做事,这是很好的品质。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
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比喻、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发现答案。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二、颜回的例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非常聪明、勤奋,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有时候太过于刻板和死板,不够灵活。
有一次,颜回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学者,孔子告诉他:“你应该像橡树一样,即使受到风吹雨打,也能够屹立不倒。
”通过这个比喻,孔子告诉颜回,学者应该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不懈。
这个比喻也启示颜回,要学会灵活变通,不要太过于固执和死板。
三、子夏的例子子夏是孔子的另一个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
孔子告诉他:“你应该像水一样,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况。
”通过这个比喻,孔子告诉子夏,政治家应该具有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这个比喻也启示子夏,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和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径。
四、孟子的例子孟子是孔子的后继者之一,他在教育方面也非常注重因材施教。
颜回给我的启示作文
颜回给我的启示作文他就爱和孩子在一起学生是教师这一职业生存的土壤。
用颜教师自己的话说,虽然今年他已四十二岁,但就爱和孩子们在一起。
其实,孩子们也喜欢与颜老师在一起。
每天刚来到学校,他的身边就会很快围满学生,或是几句简单的相互问候,或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内容涉及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
对于学生的提问,颜教师总是能够耐心地给予解答,尽可能地让每一个提问的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对于颜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也毫不避讳,因为,孩子们早已把他当作了自己的贴心人,他们愿意和颜老师用心来交流。
也许正因为如此,颜老师才可以知晓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甚至一些家事,而学生们也特摸颜老师的脾气,知道怎样做能让他高兴。
当然,孩子们更爱上颜老师的课。
他们会在上课前早早准备好上课的用品,然后,几个学生跑到办公室请老师上课。
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很爱“粘着”颜老师不放,问这问那,让颜老师难以脱身。
颜老师怕耽误了学生的其他课程,给自己做了规定:上课前一分钟走进教室,下课后一分钟走出教室。
即便如此,仍会有几个学生利用老师走出教室前的这极短的时间与老师交流。
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精彩啦!”颜老师淡淡一笑:“孩子,不是老师的课讲得精彩,是你听得太投入啦。
”又一个学生问:“老师,只有‘类地行星’上才可能有生命吗?”“‘类地行星’?”颜老师有点惊讶,“这也不一定,你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嘛!”颜老师瞅了学生一眼,抽身而去,因为虽然他很喜欢和孩子在一走,但是“下课后一分钟走出教室”的规矩不能破。
有人对做教师这一职业的人说过,如果学生喜欢上了你,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而若真要让学生喜欢上你并不像说说话这样容易。
不过,你完全可以借鉴颜老师的做法,那就是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常和孩子们在一起。
他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大多数人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为事情越简单越好做。
而颜老师却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特别是刚参加工作时更是如此。
比如说,学校张挂在每个教室里的“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俗称“三表”。
孔子哭颜回文言文启示
《孔子哭颜回》启示《孔子哭颜回》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孔子对颜回的悲痛和感慨。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珍惜人才孔子对颜回的才华和品德非常欣赏,认为他是弟子中最有天赋和品德的一个。
在孔子看来,颜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他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品质都是非常出色的。
因此,孔子非常珍惜颜回这个人才,对他的死亡感到无比悲痛。
我们也应该珍惜人才。
在当今社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果我们不重视人才,不尊重人才,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很多机会,也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人才,珍惜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重视道德品质颜回的品德是孔子最为欣赏的。
颜回能够安贫乐道,不轻易发怒,言行一致,是一个非常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仁爱、忠诚、正直等品质。
我们也应该重视道德品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同时,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追求真理和智慧孔子和颜回都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
孔子在教导弟子时,总是强调要追求真理和智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颜回也是一样,他总是认真学习,不断思考和探索,追求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我们也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同时,追求真理和智慧也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我们更加有智慧和竞争力。
四、珍惜生命和时间在《孔子哭颜回》中,孔子对颜回的早逝感到非常悲痛和惋惜。
他认为颜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前途的人,但是他的生命却因为一次意外而早早地结束了。
一种说法弟子三千最喜颜回孔子:这家伙可聪明!
一种说法弟子三千最喜颜回孔子:这家伙可聪明!《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那一次跟孔子两个人对话,孔子没事找事说,"汝与回也孰愈"?你跟颜回比,怎么样啊?他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我闻一以知二,我哪比得上。
"子贡呢,他知道他比不上颜回,这点是确定的,但是他到底比不上颜回在哪里?他其实他并没有太清楚。
所谓比不上的地方,是在于说,他们两个呢,其实是不一样维度的人。
就是对子贡这种,比较在现实上获得认可的人,他一方面在现实上获得认可,另一方面是在于,他对于现实的很多东西,其实是有追求的。
那从现实的考虑来讲,就是说今天"闻一以知二"、"闻一以知十",就是一个重要事情,因为这个牵涉到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资质",牵涉到IQ智商。
可是其实颜回的智商,有没有比子贡高呢?不好说。
之所以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明显高于子贡,不是智商的问题,完全不是IQ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EQ(情商)的问题,它其实是什么?是我们一般在宗教里面所说的,那一种生命质地的问题,那种生命通透的问题。
《论语·雍也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称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个是一个什么?这是一个事实的陈述。
最少在孔子的眼里,就是说颜回这个年轻人,他可以做到不迁怒,可以做到不贰过,那这个不迁怒、不贰过,是孔子他所说的好学,一个很关键的一个内容;跟我们今天的喜爱学习,那是两件事情。
也就是说,在孔子的眼里,就是他所有的学生,只有这么一个颜回,可以称得上好学,是因为他对于他自己、整个生命的掌控,他hold得住自己!在他生命里面的那个"应然跟实然"变成统一的一件事情,所以孔子的对于颜回的那一种欣赏,然后那么赞许,其实是在于说,他自己整个人,他的那一种生命那样的一个质地,到那样子的一个火候,那一个地步,他觉得这个在他所有学生里面,这是独一无二的。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孔子错怪颜回由于受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
有一次,孔子被困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到小人的陷害,上。
这地方荒芜偏僻,没有人烟,孔子师徒数人天未进一粒米,饿得实在连野菜场也喝不上,7 没办法,只好在一间没人住的破屋子里睡大觉。
才讨了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出门,走了好远,等到饭刚要煮熟的时一点米回来煮饭给孔子吃。
恰好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孔子翻身,候,来吃了。
孔子假装睡着了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有些不悦,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了,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用来祭奠他。
”老实的颜回不知孔子的话里有话,便照直说:“不行,刚才有草灰掉进锅里,粘在米上,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连饭一起抓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了,沉思良久。
他感叹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依赖。
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知人不易”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知人固不易矣!”颜回是孔子最称赞、最倚重的弟子,孔子曾寄望颜回能继承他的志业,这样深获信任的弟子,仍然会因为眼睛的“误导”而起疑心,难怪孔子会说“目犹不可信”。
通常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许多纷争的起点,其实都源于自恃“眼见为实”,因此,判断他人的得失前要谨慎,并需长时间客观细腻地观察,不要轻易下定论,因为究竟是君子或是小人,可能答案还没上桌,就暴露出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了。
连孔子都慨叹“知人不易”,我们岂可以自己眼见的两三事,随意去评断人、事、物?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领导者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我看到XX如何如何”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利用这种所谓的“亲眼所见”去打击、诋毁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
如何处理这种信息,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颜回和孔子的故事
颜回和孔子的故事颜回,名子渊,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他年轻时就很聪明,有着敏锐的思维和卓越的才华,因此备受孔子的器重。
颜回虽然早逝,却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他与孔子之间的师徒情谊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颜回与孔子相遇是在孔子四十岁的时候,当时颜回还是个年轻的学子。
他向孔子请教问题时,总是能够深入探究,不断追问,使孔子都感到十分惊讶。
孔子对他的刨根问底很是欣赏,便收他为徒,传授他各种知识和道理。
有一次,颜回问孔子,“弟子观于夫子,亦知其不足矣。
夫子,何为不足?”孔子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
我未能使我弟子足以当之。
”颜回听后,默不作声。
颜回的这个问题,让孔子深思不已。
他明白颜回的意思是要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培养出足以胜任文武之道的学生。
孔子在思考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颜回的这个问题,成为了孔子改进教学方法的契机,也让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德。
颜回还有一次向孔子请教,“夫子无能而弟子不足,何也?”孔子回答说,“夫子之道,深矣,而弟子之行,可也。
”颜回听后,仍然不说话。
颜回的问题,让孔子明白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孔子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学习和领悟道理。
他也更加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出真正有德有才的学生。
颜回的问题,让孔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他更加努力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他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品德修养,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行动和表现。
颜回的提问,成为了孔子改进教学方法的契机,也让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德。
颜回和孔子之间的师徒情谊,不仅是一段师生之间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升华。
颜回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留下的故事和精神,却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
颜回和孔子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师生之间的情谊,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
有一次,孔子和颜回出去游玩,走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一个破旧的瓦屋,门上题着“呆痴阁”。
孔子一看,就对颜回说:“颜回,你在这里等着,我去附近打听一下,看看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
”
颜回点点头,两人便分开了。
不久后,孔子回来,告诉颜回说:“我打听过了,这里原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府第。
”
颜回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的?”
孔子指着门上的题字说:“你瞧,这里写着‘呆痴阁’,说明这里曾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府第。
现在破旧了,也就成了‘呆痴阁’。
”颜回听了,哈哈大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或事物,有时候它们背后可能有很深的故事或内涵。
[关于孔子的故事和启示]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
[关于孔子的故事和启示]关于孔子的故事简短孔子的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孔子的故事二: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孔子错怪颜回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
由于受到小人的陷害,孔子被困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
这地方荒芜偏僻,没有人烟,孔子师徒数人连野菜场也喝不上,7天未进一粒米,饿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在一间没人住的破屋子里睡大觉。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出门,走了好远,才讨了一点米回来煮饭给孔子吃。
等到饭刚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翻身,恰好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来吃了。
孔子假装睡着了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有些不悦,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了,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用来祭奠他。
”老实的颜回不知孔子的话里有话,便照直说:“不行,刚才有草灰掉进锅里,粘在米上,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连饭一起抓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
孔子听了,沉思良久。
他感叹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依赖。
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知人不易”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知人固不易矣!”颜回是孔子最称赞、最倚重的弟子,孔子曾寄望颜回能继承他的志业,这样深获信任的弟子,仍然会因为眼睛的“误导”而起疑心,难怪孔子会说“目犹不可信”。
通常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许多纷争的起点,其实都源于自恃“眼见为实”,因此,判断他人的得失前要谨慎,并需长时间客观细腻地观察,不要轻易下定论,因为究竟是君子或是小人,可能答案还没上桌,就暴露出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了。
连孔子都慨叹“知人不易”,我们岂可以自己眼见的两三事,随意去评断人、事、物?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领导者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我看到XX如何如何”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利用这种所谓的“亲眼所见”去打击、诋毁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
如何处理这种信息,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如果主观地作出判断,不信任也就由此产生。
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管理者就成了“疑邻盗斧”中的“亡斧者”,在不断的自我印证中,不信任得到强化,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毁灭性力量。
同样,孔子的做法告诉我们,建立信任是长期的工作,而破坏信任则很简单——只要一次怀疑就够了。
不要让未经调查的信息干扰甚至破坏这种信任,其要点:第一,信任要建立在长期考察的基础之上。
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那些所谓的“一见钟情”式的信任,不仅草率,而且也是缺乏诚意的表现。
第二,找出真相,有效地反击和遏制流言,使受信任者免受伤害。
人都是有欲望、有缺点的,这很正常,关键是看组织有没有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
信任是有原则的,绝不意味着放纵,严格地执行纠错制度,才是对人最好的保护。
其三,了解真相要有策略。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孔子上来就声色俱厉地对颜回说:有人看到你偷吃,是真的吗?那颜回的解释就会给人一种狡辩的感觉——虽然说辞一样,但却未必能让人信服,还有可能引起弟子之间的矛盾。
孔子的做法,不仅让颜回“乖乖地”说出了真相,还再一次验证了颜回的诚实,让子贡等人心服口服,这种高超的技巧是令人佩服的。
总而言之,面对组织中的各种“信息”,领导者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既有观念、心态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足够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
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
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游走了。
”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到适当的地方了!”
子产为什么受小吏所欺?子产觉得鱼初放到水里时,局促不安,之后就活跃起来,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
因没有亲自去看一看,结果上当受骗。
说这个故事,是有感于在现实生活中,犯有子产、孔子一类主观、轻信毛病的领导者,确实不乏其人。
有的领导者身居高楼,有眼不到群众中去看看,有腿不到基层去走走,办事光听别人说,靠自己想当然,以致常被那些巧嘴卖乖的下级所欺,甚至对他们大为赏识。
有
的领导者虽然步出大院,到下面去看了,走了,但那实际是乘车兜“风”,观花赏景,不作调查研究,因此,处理问题妄下判断,以偏概全,有时还把那些克己奉公,忠诚老实,具有“老黄牛性格”的人当作“傻瓜”,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
这些情况虽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是这些领导同志不注重实际观念和实践检验,不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因而泾渭不分,真假不清。
事情有真有假,这本来是很自然的。
问题在于,当听到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见到那些似假若真的事情的时候,作为领导者,就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口头上和字面上的所谓逻辑推断,务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搞清“事实”的基础上,在“求实”上狠下功夫。
有了实事求是这个根本原则,一切假人假事就会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情况是复杂的,即使有些问题是你亲眼所见,也还是要问,不问就不知其中的缘由。
就像故事中所讲如果孔子不问颜回的话,那他就要心中永远误解他了。
吸取包公的教训。
在中国人眼中,"包青天" 是正直与智慧的化身。
然而,包公也有失算的时候。
一次,某人犯了法,本应当受杖脊刑罚。
这人就向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
小吏财迷心窍,接受贿赂后,向他面授机宜:“开堂时,包老爷定会叫我持杖行刑,到时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一半罪名。
”.不一会,包公提审这个人,审问完毕,果然吩咐该小吏行刑。
那个人立即按照小吏的吩咐,不停争辩叫喊。
小吏于是大声喝斥说:“快老老实实受打,然后滚出去!”小吏的话让包公一愣:一个小吏竟然如此仗势,当着自己的面,在法堂上向犯人抖威风,不由大怒,下决心挫挫小吏的气焰。
于是当即令人将小吏揪出,把本应加在那位犯人的杖刑,分了一半在小吏身上。
这样一来,小吏和犯人的暗中交易就做成了。
这个包公上当的故事,记载于宋代郑克所著的《折狱龟鉴》中,后来,冯梦龙的《智谋大全》中也记录了这个故事。
为何"明察秋毫" 的包公,竟然被一个小吏耍了一把呢?究其根由,包公固然对那些犯罪者要惩罚,但在根本上,更痛恨仗势欺人、虐害百姓的权贵——那是社会黑暗的根本。
所以对权贵,他不畏,对自己身边的当差者,更要治理。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小吏施以惩罚,不料正好帮小吏实现了他所谋求的利益。
在这个故事中,正直与聪明,是包公向来引以为自豪的两点,却恰恰成了他被蒙骗的“盲点”.这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再有智慧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也需要时时警醒自己,否则,"高见" 就有可能变成" 偏见" ,甚至成为陷阱!
一天,记者正在刑警队采访,刑警队突然接到紧急通知,有重大案情,且嫌疑犯携有枪支,命令全队迅速出动。
在紧急布署中,几件防弹衣被拿了出来,总共是五件,可执行任务的有十几人。
这时刑警队长没有吱声,立即拿起一件防弹衣穿上,旁边几个刑警也争先穿上了防弹衣。
看到这种情景,这位记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怎么能够把安全留给自己,把危险甩给同事呢?
那次任务完成得十分漂亮,刑警队队长一马当先,后来立了功。
据说申报的是一等功,但上面批的是二等功。
记者对这位朋友开玩笑说:"你如果不抢一件防弹衣穿上,也许就能混上一等功了!"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队长先是一愣,继而苦笑说:" 我们队上一共只有五
件防弹衣,碰上有危险的行为,去的人太多,大伙就够不上。
这时,我们谁都会抢先穿上一件。
你知道吗?我们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你穿上了防弹衣,你就必须冲在最前面,你就要先面对死亡!" 队长说得很平静,记者的心里却一瞬间翻江倒海!他感慨地说:“我从这防弹衣上,看到了警察们血的颜色,血的浓度;不仅如此,我更为自己的' 小人之心' 而羞愧!”
这个故事所暴露的问题,其实在职场中和生活中并非个别。
不少人遇到问题,最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站在别人角度思考;二是出现了问题,总喜欢猜疑,甚至只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挑剔别人,但事实往往和自己所想的正好相反。
如果想要避免误会,最好就是经常" 倒空" 自己的这些" 高见" ,通过多方考察、冷静思考、双向沟通等方式,去全面、客观地认识人和事物。
当我们看到某些事时,要慎言、慎行,三思而后行。
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更和谐、更美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