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

柏拉图说:“音乐的学习比其他学科是更有力的一种手段,因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灵魂里面去,并在那里深深扎根,使灵魂变得优美。”“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词汇,喜欢音乐活动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注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方式,积极地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和审美情趣,提供幼儿自主表达的音乐空间,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技能和能力,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由此可见: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不仅是为了能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技巧和表现能力,更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观,让音乐成为幼儿自由表达和情感陶冶的神圣殿堂。要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幼儿步入音乐殿堂的一个阶梯,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让音乐活动回归生活

“音乐活动回归幼儿生活”,就是在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要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1.内容选择生活化

音乐活动的内容支撑着音乐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实际的需求是带有童稚的、孩子气的东西,即童龄妙音、童龄妙舞、童龄妙画。他们追求天然的、游戏的、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因此我们从选择音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入手,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游戏及音乐活动来充实和调整原有的音乐教学内容。如《拔萝卜》、《小兔乖乖》里歌词比较口语化,旋律上口易唱,生动活泼,富有动感,反复吟唱,非常适合幼儿的口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求知欲的增长,我们又选择了一些谜语歌曲,幼儿边唱边猜,增添了情趣。一些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也能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歌曲的内涵,结合对幼儿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学内容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幼儿易懂易学,提高了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

另外,我们还从幼儿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帮助幼儿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如幼儿经历、体验过的刮风、下雨、打雷的自然现象;愉快的远足活动;快乐的运动会等内容,引导幼儿用艺术的手段(绘画、乐器演奏、唱歌、敲击节奏等)再现,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活动方式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让音乐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存

在,既体现对幼儿权力的尊重,又能够发挥出音乐教育最大的发展效益。教师除了教给幼儿一些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外,关注更多的是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创造能力等等。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组织音乐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发挥创造的潜能,是当前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也是我们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

二、让音乐活动融入主题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目标以及综合主题活动这一学习的呈现形式,我们对幼儿园音乐活动有了新的思考,即将“生活”“游戏”“主题活动”这几个关键词结合起来,三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1.活动内容与主题目标的融合

在主题教育背景下,各领域的内容需要融合。我们在主题活动前,先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主题的中心,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核心经验点是什么;哪些是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它可以通过哪些音乐活动来积累,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体验和解决;会形成哪些知识和技能,孩子会有怎样的问题与表现。然后再寻找合适的、相关的经验点与知识技能的内容,帮助孩子建立多种经验的扩展、提升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使必须发展的经验与可能发展的经验都紧紧围绕主题中心,自然地进行整合。在《我们的祖国》主题中,核心经验点是“接触民俗民风,乐意用自己的方式感受

歌曲是典型的新疆风格”。于是在主题中就安排了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娃哈哈》。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新疆风格,它能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学习新疆舞的基本动作――垫步。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音乐知识体系的发展,就把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融入了主题的开展中。《吉祥三宝》这首歌曲大家都比较喜欢,在主题中,老师把这些能引起孩子关注的话题、内容也补充到主题中去。同时又根据孩子音乐体系发展的特点把它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让活动成为了以感受民族音乐特点、进行音乐角色表演为主的活动。

2.活动形式与幼儿经验的整合

主题教育给予孩子积累经验的更好途径。我们用音乐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丰富知识,培养音乐素养为重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在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中,孩子们对物体大小变化的现象产生了兴趣。围绕孩子们的这一热点,老师选用了气球这一孩子们在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物体,并引发讨论:“气球充气和漏气时会怎么样?”基于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孩子们都兴奋地说:“会变大,会变小!”在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身体做气球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入两段不同变化的音乐:一段由低到高,力度逐渐增强的音乐,一段由高到低,力度逐渐减弱的音乐。让孩子们在倾听中思考:“哪段音乐是气球在变大?哪段音乐是气球在变小?”借着对气球的变化这一特征的表象记忆和已有

音乐能力的再现,孩子们马上对这两段音乐产生了共鸣,并随着音乐的力度、高低的变化扭动起身体,使“气球”变大、变小。在这些古怪精灵的表演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音乐的强、弱这一特有的知识要素,体验了强弱变化与肢体动作之间的联系,更在音乐的表达表现中获得了大和小的概念。

三、让活动评价更趋合理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课程的方向。为此,我们在建构课程中,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师,努力尝试从新的视角去评价每一个活动,评价每一位幼儿。评价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注重幼儿表现能力培养到关注幼儿积极的情感体现

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效果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幼儿是否掌握教师所给的知识和技能,如歌曲会唱了吗?节奏敲齐了吗?舞蹈动作优美吗?等等,而较少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其实,幼儿通过活动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态度以及个体自信心的增强,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效果。如:在一次大班音乐欣赏《我心中的太阳》活动中,老师先让幼儿欣赏感知音乐,并启发提问:“你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乐曲中所表现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心中的太阳又是什么样的,再请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告诉大家,激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然后引导幼儿把自己想到的用绘画作品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