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2+ + 3(1,10-phen) → [ Fe(1,10-phen)3] 2+ (三)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四)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 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溶液中 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一些酸碱的离解常数等。
§8-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吸光度具有加合性,即体系总的吸光度等于各组份吸光 度之和(设各吸光物质之间没有互相作用)。
A总=A1+A2+……..An =κ1bc1+κ2bc2+……. κnbcn
在吸光度的测量中,有时也用透光率或透光度表示物质对光 的吸收程度。透光率以T表示: T=I/I0 , 则吸光度与透光率之 间的关系为A=lgI0/I=lg1/T 。 2、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当吸收池厚度保持不变,以吸光度 对浓度作图时,应得到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该直线称 为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液的吸光度, 从工作曲线上就可以查得试液的浓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常 常遇到偏离线性关系的现象,特别是在溶液浓度较高时,常 会出现标准曲线向上或向下弯曲产生负偏离或正偏离(p244, 图9-4)。
由P242,图9-3可以看出:不同浓度的1,10-邻二氮杂 菲亚铁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情况不同,其最大吸收波 长位于510nm,即吸收的是绿光,呈现的是相应的互补色 橙红色。当溶液浓度增大时,吸光度增大,但最大吸收波 长λmax不变。在吸光光度法分析中,一般都在最大吸收波 长处测量吸光度。
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 (一)物理因素 (1)单色光不纯 朗伯-比耳定律的基本假设是入射光为单色光,但目前 光度分析仪器中,用单色器分光,用狭逢控制光谱带的宽度, 因而投射到吸收溶液的入射光,常常是一个有限宽度的光谱 带,而不是真正的单色光。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 度不同,因而引起了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见P245,图95。详细推导见P244-245。 (2)非平行光或入射光被散射 若入射光不垂直通过吸收池,就使通过溶液的实际光程大 于吸收池厚度。此外,入射光发生散射,实测吸光度增大, 导致偏离朗伯-比耳定律。
物质吸收了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 态),这个过程叫做物质对光的吸收。 M(基态)+hυ → M*(激发态)
当照射光光子的能量hυ与物质的基态与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 时,即ΔE= hυ,才能发生吸收。 不同的物质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能级差,所以吸收 不同波长的光。物质对不同波长光吸收能力的分布情况,称 为吸收曲线,也称为吸收光谱。吸收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 吸光度为纵坐标。每种物质的吸收曲线,一般都有一个最大 吸收峰,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叫做最大吸收波长λmax。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 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本章 主要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利用可见光进行吸光光 度法分析时,通常将被测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 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例如:测量钢样中Mn的 含量,在酸性溶液中将Mn 氧化为MnO4-,然后进行吸光 度的测量。 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当光束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 了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p241, 图9-1)。若被照射的是 均匀的溶液,则光在溶液中的散射损失可以忽略。
当一束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复合而成的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 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当透射光波长在400-700nm 范围时,人眼可觉察到颜色的存在,这部分光被称为可见光。 透射光和吸收光呈互补色,即物质呈现的颜色是与其吸收光 呈互补色的透射光的颜色。 例如:CuSO4溶液由于吸收了580-600 nm的黄色光,呈 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 色,见P294,表9-1。
1、朗伯-比耳定律 1729年波格(Bouguer)建立了吸光度与吸收介质厚度 之间的关系。1760年朗伯(Lambert)用更准确的数学方法 表达了这一关系。1852年比耳(Beer)确定了吸光度与溶液 浓度及液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称 为朗伯-比耳定律。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液层厚度为b、吸光物质的浓度 为c的单一均匀的,非散射的有色溶液时, 溶液的吸光度与 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成正比。 A = lgI0/I = abc A:吸光度,A =lgI0/I ;T:透光度,T=I /I0 ;I0: 入射 光强度; I: 透射光强度;a 称为吸光系数;b:液层厚度 (光程长度),b的单位为 cm ;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 若c 的单位为g /L,则a的单位为L· g-1· cm-1。 当c的单位为mol/L,则此时吸光系数称为摩尔吸光系数, 用κ表示,单位为L· mol-1· cm-1,它表示1mol/L吸光物质,溶 液的厚度为1cm时溶液对光的吸收能力。 A=κbc κ=Ma
解:a=A/bc=0.19/(2×5.0×10-4)=190L· g-1· cm-1 κ=A/bc=0.19/(2×5.0×10-4/55.85) =1.1×104 L· moL-1cm-1 或κ = M a=55.85×190=1.1×104 L· moL-1cm-1
通常认为κ>104的显色反应是灵敏的,κ<103则是不灵敏的。
在分光光度分析的实际工作中,不能直接取1mol/L这样 高的浓度测定摩尔吸光系数κ值,而是在适宜的低浓度下 测量吸光度A,然后通过计算求出κ值。 例:铁(II)浓度为5.0×10-4g /L,与1,10-邻二氮杂菲反 应生成橙红色的配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508nm,比色皿 厚度为2cm时,测得A=0.19,计算该配合物的a及κ。
(一)灵敏度高 吸光光度法常用于测定试样中1-0.001%的微量组分。 对固体试样一般可测至10-4Fra Baidu bibliotek%。 (二)分析微量组分的准确度高 例如:含铁量为0.001%的试样,如果用滴定法测定,称 量1g试样,仅含铁0.01mg,无法用滴定分析法测定。如果用 显色剂1,10-邻二氮杂菲与亚铁离子生成橙红色的1,10-邻 二氮杂菲亚铁配合物,就可用吸光光度法来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