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能量的释放》知识点概念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PPT 最新小学精品公开课件
1、食物在燃烧过程中能够释放热量,这说明了什么?
食物中蕴含着能量。
2、不同食物的热价为什么有较大的不同?
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不同,含脂肪多的食物含能 量较多,含蛋白质和淀粉多的食物含能量较少。
3、你所测出的食物的食物热价符合其实际热价吗? 为什么?
食物燃烧不充分,燃烧过程中热量有散失,有少部分 加热了试管。
等车到镇里时雪已经停了,半轮月亮偷偷地爬上了枝丫,镇上的路灯,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明亮。我踌躇地下了车,冷清的街上,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两个人在赶路。我胆怯地辨别着回家的方向,等确定下来后,我就飞奔而去。出了镇里就没有了灯光,我不敢停歇,大步流星地赶着路,手紧紧地攥着包带,鞋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刺耳的声音在这暗夜里更显诡秘。因为走得太急,我不得不停在路边喘喘气,正琢磨着多少时间能到家时,突然间看见一个黑影向我这个方向走来。我连忙屏住呼吸,心脏开始不受控制地狂跳着,我两步并一步地飞走起来,不料那个黑影离我越来越近,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越是害怕越有惊吓,黑影居然说话了,“前边的,我想问一下,小于屯该怎么走?”我不敢回头,闭着眼睛喊着:你别问我,我不知道。说完 就撒腿向前跑去。过了一会看见黑影并没追上来,我才回过头隐约地看见他拐进了旁边的岔道口,向一家亮灯的住户走去。
• 参考活动: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
实验结果
样品
方 案
方 案
1
2
食物热价=
释放能量(KJ) 食物质量(g)
样品 质量
/g
水温 变化 /。C
燃烧前(g)
燃烧后(g)
燃烧质量(g) 受热前(。C) 受热后(。C) 升温值(。C)
食物热价/(KJ/g)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食物中能量的释放》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4)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教学目标:1、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阐述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能够了解检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2、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在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发散思维的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和细胞的呼吸作用这两个过程相联系.教学过程:一、引言: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不仅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而且需要能量.讲述:食物除了为我们构建身体提供原料以外,还为我们维持体温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活动:“探究不同食物储存能量的差异”(一)根据课本安排实验.(二)组织学生表达与交流1、在进行探究活动时,为什么要安排重复实验?2、如何解释实验结果与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数据之间的差异?食物的热量价:师:据测定,每克糖类储存的能量平均为17.15KJ,蛋白质23.43KJ,脂肪38.91KJ,由于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不同,所以储存能量的数量也不同.师: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不同,所以储存的能量数量也有所不同.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据测定,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70%来自糖类的分解),脂肪是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在人体内储存的.二、引入:请同学们列举人体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学生分组讨论)师:对讨论结果不过多评价,因初一学生没有能量守恒和能量转换的知识. 可以适当补充实例,如运动、学习、思考问题等需要能量,进而引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食物.问题: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通过燃烧可以释放出来,燃烧过程需要什么条件?会产生什么物质?生:燃烧需要氧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师:人体细胞摄取营养物质怎样释放出能量?细胞内营养物质释放能量是否也需要氧气?演示实验: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一)实验步骤:1、取大小相同的四个集气瓶,分别标号为A、B、C、D.2、请一学生将A和B瓶置于室外,打开瓶盖,3min后盖上瓶口. (学生讨论A和B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成分与空气相同. )3、请一学生取一玻璃管依次插入C和D瓶中,通过玻璃管向瓶里连续地呼气数次,然后盖严瓶口. (学生讨论C和D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含有较多的由肺部呼出的气体. )4、将燃着的蜡烛分别放入A和C瓶中(如课本P47图),记录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5、分别向B和D中倒入10mL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两瓶中液体的浑浊程度.(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实验现象(由学生观察后总结):1、蜡烛在A 瓶中比在C瓶中燃烧时间长.2、D瓶里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三)讨论:为什么由肺部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少而二氧化碳多?(学生分组讨论)师: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讲述: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生:讨论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意义. (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还可以维持体温恒定. )小结: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学习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二、预习导学1、导入:绝大多数动物(如:珊瑚虫和海葵)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动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相适应的现象.2、知识点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①水母、乌贼可靠伞部做漂浮运动或运动.②草履虫(细胞动物【填单或多】):靠纤毛在水中做运动.③蛙、鹅、鸭等趾间有发达的 . 有利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④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在水中的,身上还长有各种鳍,人们模仿了鱼的制造了浆和橹.3、知识点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请说出以下动物在陆地的主要运动方式:蜗牛鸵鸟袋鼠蛇大象蝗虫捕食的猎豹4、知识点三:动物在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是:①在空中飞行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②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5、思考:一种动物是否只有一种运动方式,举例说明.6、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 . 通过运动可以出击获取,可以逃避和迁移到适宜的场所,可以完成和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有利于和种族.7、小结:(1)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2)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3)空中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8、拓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例子,小组结合课文举例. 如:浆模仿鱼鳍,天线模仿昆虫的触角,锯子模仿锯齿草,电子蛙眼模仿青蛙, .三、课堂检测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飞行B.蠕动C.奔跑D. 行走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飞行爬行B.跳跃爬行C.跳跃游泳D.飞行游泳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7、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表有大量纤毛,该特征有利于它在水中A、爬行B、飞行C、游泳D、奔跑。
第十章第一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知识发现]
课堂优质
24
实验步骤:
1.取大小相同的四个瓶子,分别标号为A、B、C、D。
2.请一学生将A和B瓶置于室外,打开瓶盖,3分钟后 盖上瓶口。
瓶内气体成分与空气相同。
3.请一学生取一吸管依次插入C和D瓶中,通过吸管向 瓶里连续地呼气数分钟,然后盖严瓶口。
瓶内气体含有较多的由肺部呼出的气体。
4.将燃着的蜡烛分别放入A和C瓶中(如课本P50), 记录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现象
上腔静脉 4
肺静脉 3 右 右心房 侧 房室瓣 6
右心室
下腔静脉 5
课堂优质
1 主动脉 2 肺动脉
左心房
7
动脉瓣
左 侧
左心室
左心房的肌 肉壁最厚
1
头部和躯体上部 毛细血管
上腔静脉(静脉血) 肺动脉(静脉血) 肺静脉(动脉血)
肺部 毛细血管网
下腔静脉 (静脉血)
肺动脉(静脉血) 肺静脉(动脉血)
肺部毛 细血管网
答:有差异。因为将等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 入B瓶和D瓶中,D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说明 肺部呼出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
课堂优质
31
3、为什么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相比 氧气少、二氧化碳多?
因为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 放二氧化碳。
课堂优质
32
呼吸作用——
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 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空气(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
蜡烛燃烧
A
燃烧时间长
C 燃烧时间短
倒入澄清 B
D
石灰水
不变浑浊
变浑浊
课堂优质
30
实验讨论:
1、A和C瓶的气体成分是否有差异?请说出实验检 测的依据。
海南省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24张PPT)
现象:( D )瓶中石灰水出现浑浊。
结论:人呼出气体和空气相比,二氧化碳含量( 多 )。
演示实验: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呼吸作用: 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
一个步骤完成
一连串的化学反应过程
在任何地方都可进行 只在 细胞 内进行
反应迅速、剧烈
反应 缓慢、缓和
不同点
储存的能量瞬间释放 储存的能量 逐步 放
释
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 能量主要以__热____的形
释放
式释放
习题检测
C 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
A.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
C.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
燃烧
活动1: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
*食物中的能量在体外可以通过 (燃烧)
方式释放出来; *1g水升高1℃需要吸收4.187焦耳(J)的
能量;
*食物的能量(J/g)(热价)
=水质量 ×水温升高值×4.187
活动1: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有机物
活动1:探究不同食物贮存能量的差异
(1)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 (2)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
测量部位: 上臂肱动脉
血压与脉搏
复 习: 思 考: 活 动: 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循环途径 血 压:
(3)血压正常值: 收缩压:12~17.3 kPa=90~130 mmHg; 舒张压:8~12 kPa =60~90 mmHg;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食物的热价:
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
每克糖类储存的能量平均为17KJ,蛋白质为23KJ,脂肪为38KJ。
食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为脂肪,脂肪还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
体温:
体温是人体的内部温度,可用体温计来测量,测量的部位是腋窝、口腔、直肠三处,这三处温度的平均数值分别是36.8℃,37.2℃,37.5℃,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体内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的生命活动。
人体被某些病菌、病毒感染时,体温会升高即发热(发烧),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这时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加快,身体的抵抗力增强,有利于病人消除致病因素,恢复健康,体温过高或长期发热,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紊乱,甚至会危机生命,当体温达到43℃时,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十章第一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第1课时第2课时
实验步骤
1、称量 2、加热(测定前后温度)
3、称量
4、计算
食物中储存能量
1.食物热价: 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公式:
食物热价=
释放能量(KJ) 食物质量(g)
反映出质量为一克的 某种食物储存能量的 多少。
一、食物中储存能量--食物中能量的测定 * 食物中的能量在体外可以通过( 燃烧 )
[探究问题]不同食物中储存的能量相同吗? [作出假设] [设计方案]
原理1:食物中的能量在体外可以通过燃烧释放。
原理2: 可以根据一定质量的食物燃烧后水温的升 高值计算食物中的能量。
【小资料】 1mL水的质量为1 g,受热时每升高1℃ 所需要热量为4.187焦耳(J)。
实验仪器
酒精灯 温度计 火柴 锥形瓶 天平 自制热量测定仪 食品 石棉网
方式释放出来。 * 1g水升高1℃需要吸收4.2焦耳(J)的能量,可以 通过测定一定量的食物所释放的热量使一定量的水 ( 升高的温度值 ),来测定和计算食物中的能量。 * 食物的热价(KJ/g)= 水温升高值×水质量×4.2/食物质量/1000
计算热价
食 物 花 生 燃烧前 质量 水量 水温 1.1g 40ml 22℃ 燃烧后 水温 59℃ 升温 值 37℃ 热 热量KJ 价 ?6.216 ? KJ/g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
食物
食物中的能量是如何释放出来的呢?
第10章 人体的能量供应
第1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热量测定仪
问题:
1、如何在体外条件下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2、人体内食物中的能量在哪里释放?如 何释放?
活动:探究不同食物储存能量的差异
10.1《食物中能量的释放》授课课件
呼吸作用:
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 能量的过程。
有机物 + 氧气 线粒体 (葡萄糖) 酶
二氧化碳 + 水+ 能量
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读书 呼吸作用 释放能量
运动
维持 体温
细胞 分裂
03
本课小结
糖类:能量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脂肪:热价最高,储备能源物质
食物中储
水温升高值×水质量×4.2
食物热价= = 食物质量× 1000
制作能量测定仪
1.装置的材料选择应注 意什么问题?
非易燃物、稳固
2.从功能上来说,制作
装置需要注意什么?
保温、通气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样品A 样品质量 (g) 燃烧前 样品B
燃烧后
燃烧质量
水温变化 (℃)
受热前
受热后 升温值
食物能量(KJ/g)
释放能量(KJ) 食物质量(g)
活动:探究不同食物储存能量的差异
[探究问题]不同食物中储存的能量相同吗?
[作出假设]不同食物中储存的能量不同。
[设计方案] 原理1: 食物中的能量在体外可以通过燃烧释放。
原理2: 可以根据一定质量的食物燃烧后水温的升高值 计算食物中的能量。 【小资料】 1mL水的质量为1 g,受热时每升高1℃ 所需要热量为4.2焦耳(J)。
一般 需要
氧气
一连串的化学反应过程 只在 细胞 内进行
不需要酶的参与
不同点 反应迅速、剧烈 储存的能量瞬间释放
需要多种酶的催化 缓慢、缓和 反应___________
储存的能量 逐步 释放
能量以 光 和热 的形式释放
能量以热和高能化合物的 形式释放
北师大版生物第10章 《人体的能量供应》知识点总结
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知识点总结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1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食物。
2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是脂肪,它还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3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4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
因此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第2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5 人体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
6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7 鼻是呼吸道的起点,鼻孔与外界相通,内有鼻腔,鼻腔内表面有鼻黏膜.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这些结构能使吸入鼻腔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减少对肺的刺激.鼻腔上部黏膜内还有接受气味刺激的嗅觉细胞。
8 咽位于鼻腔的后方,是气体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
喉位于咽的后下方,由软骨和声带组成,气体通过时可以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声.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的入口处,以防止食物入喉,进入气管。
9 气管先分为左右两支,再分为如树枝状较小的支气管、细支气管等。
气管壁由C形软骨支撑,管壁上有黏液腺,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尘;管壁内表面有纤毛,摆动将黏液推向喉的方向,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10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完成气体交换的场所。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分别与左右气管相通。
新鲜的肺是粉红色的,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
11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什么?答:肺泡的数量众多,扩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很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肺泡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肺泡壁上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进出肺泡。
这些结构特点有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12 肺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就是通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13 肺通气是怎样完成的呢?答:肺通气是由胸廓和膈的运动引起的。
(名师整理)最新北师大版生物7年级下册第10章第1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
A.点燃花生仁后立即将它放入热B量测定仪
B.将温度计取出后读数记录水温
C.将花生仁充分燃烧,直到变成不能再燃烧的灰白色的灰
D.等燃烧结束后立即记录温度计的数值
5.许多爱美的人都注意减肥,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下列哪种食物不宜经常食用
(
)
A.水果沙拉 B B.红烧肉
C.清蒸鱼
D.凉拌西兰花
6.对于实验“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D
重复实验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食物中的 能量释放
细胞通过呼吸 作用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的实质 呼吸作用的意义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3.人体吸入氧的最终去向是(
)
A.构成细胞
B.分解有机物 C.交换二氧化碳
D.合成有机物
4.(2019·石家庄学业考)等量的下列B 食品在人体内完全分解,释放能量最多的
是
(
)
A.馒头
B.鸡蛋
C.苹果
D.花生
D
5.下列做法容易造成肥胖的是 A.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 C)
B.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
C.多吃食物多睡觉
【变式训练】将小白鼠和青蛙从25 ℃的环境中转移到5 ℃的环境中,它们的耗
氧量的变化是 (
)
A.都增加
C
B.都减少
C.前者增加,后者减少
D.前者减少,后者增加
分级诊断·提能力
【5分钟基础对点练】
1.(2019·济南学业考)如图是比较花生仁、大米、牛肉干三种食物所含能量
多少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对于该实验操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中能量的释放》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中能量的释放》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食物中能量的释放》一课,主要内容是介绍食物中能量的来源和释放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食物是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同时明白食物在身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被释放出来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食物是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
–掌握食物中能量的释放过程和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
–理解食物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食物与能量之间关系的兴趣与好奇心。
–引导学生珍惜食物资源,保持合理饮食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物中能量的释放过程和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
•难点:食物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生物》七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说课稿。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示例食物和实验器材。
–课堂小组活动设计。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教材,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和场景描述,引起学生对食物与能量之间关系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示例问题: - 你们每天吃饭的时候,一定会感觉到饥饿,吃完饭之后会觉得饱足,这是为什么呢? - 你们吃东西之后,有没有想过食物是如何提供能量给身体的呢?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示例食物,讲解食物是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并介绍食物中能量的释放过程。
示例内容: - 食物的种类和来源。
- 食物中的能量是如何储存的。
- 食物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3. 实验操作(2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过程。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节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基于寻找证据的创新实验教学案例——《食物中能量的能量的释放》安徽省淮北市西园中学丁元元:235000 :E-mail:一、教学思路(一)指导思想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的途径观察现象、分析数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是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
因此,实验教学理应成为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
而现实中,某些传统实验教学因“课时短缺、实验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很难正常开展。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直观呈现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理解生物学规律”是生物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
而合理使用各种新技术辅助实验教学,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好方法。
同时又促使学生形成“科学催生技术,技术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激励其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二)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新理念。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并创新,建设智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是作为一名信息化时代教师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信息技术就是我们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缺陷,全面合理开展实验教学的一把利器。
(三)本课教学特色1、导入新颖。
利用创意广告及身边同学的实例引出课题,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2、实验设计独具匠心。
学生活动——“探究食物贮存能量差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通过燃烧使一定体积的水温度升高,以计算食物释放能量的多少)。
因此,我在课前制作微课视频,直观展示了探究活动的方法、过程及结果,有效的解决了“探究与安全”的矛盾,且节约了课内时间。
传统的“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的实验涉及燃烧,且需要相应化学知识的辅助。
利用数字化仪器——传感器,可实时检测出氧气及二氧化碳的浓度,直观的展现“呼出气体中氧气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事实。
食物中的能量释放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代谢率
代谢率较高的人能够更快 地消耗摄入的能量,从而 影响能量释放。
运动量
运动能够促进能量消耗, 增加身体对能量的需求, 从而影响能量释放。
05 如何合理安排膳食以控制 能量释放
选择合适的食物
高纤维食物
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 菜、水果和豆类,有助于增加饱
腹感,减少摄入过多的热量。
低脂肪食物
重要性
了解食物中的能量释放有助于合理安 排膳食,控制体重,预防肥胖和相关 慢性疾病。
掌握食物中的能量释放规律有助于提 高运动表现,促进身体健康。
02 食物中的能量来源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食物中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它通过消化和代谢产生葡萄糖,为身体 提供所需的能量。
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每克提供约4千卡的能量,是身体快速获取能量的 主要来源。
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谷物、蔬菜、水果和糖中,是人体日常所需的重要营养素之 一。
脂肪
脂肪是食物中另一种重要的能量 来源,每克脂肪能提供约9千卡 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的两倍。
脂肪不仅为身体提供能量,还对 维持细胞功能、激素分泌和脂溶 性维生素的吸收等方面发挥重要
作用。
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植物 油和坚果中,适量的脂肪摄入对
06 结论
总结
食物中的能量释放是人体获取和利用 能量的过程,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 重要。
不同食物的能量密度和营养素组成对 能量释放有显著影响,选择合适的食 物对于控制体重和预防慢性疾病具有 重要意义。
食物中的能量释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包括食物的种类、消化吸收率、 代谢率等。
了解食物中的能量释放机制有助于制 定合理的膳食计划,以支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所以说,新陈代谢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包括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变化。
物质在人体内氧化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直接以热能的形式维持体温并散发于体外,一部分则转移到三磷酸腺苷(简称ATP)中,以供人体利用。
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中,含有一定数量的ATP,当细胞中的ATP浓度过高时,ATP可以将蕴藏着大量化学能的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肌酸,ATP就转变成二磷酸腺苷(简称ADP)。
当细胞中的ATP由于消耗而浓度过低时,磷酸肌酸可以将能量转移给ADP而生成ATP。
这样,细胞内ATP的浓度便能保持在较为恒定的水平。
[来源:学#科#网]
虽然磷酸肌酸不能像ATP那样直接为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但是人体内磷酸肌酸的贮存量远比ATP多,在肌肉中的含量更为丰富。
基础代谢
新陈代谢易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和精神因素等影响。
运动、劳动、环境温度升高、进食和精神紧张都会导致新陈代谢增加,此时能量代谢也会增加。
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即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排除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和精神因素等影响)所测得的能量代谢(即产热量),称基础代谢。
这
时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于维持体温和神经、循环、呼吸等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
据测定,一个中等身材的成年男子在这种条件下,一昼夜共需能量约为5825kJ。
基础代谢随年龄、性别、身材大小等生理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
但是,上述生理因素相同的人,总有一个正常的数值。
当患甲状腺疾病时,基础代谢异常,所以诊断这类疾病有时要测量基础代谢。
人体产热和散热的过程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生物氧化,释放能量,这是产热过程。
同时,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从人体发散到外界环境中去,这是散热过程。
这两个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才能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
产热快而散热慢,则体温升高;产热慢而散热快,则体温下降。
产热过程人体各种器官的大小不同,生理活动的强度和代谢率也不同,所以各种器官的产热量在人体总产热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
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其他器官在总产热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人在安静状态时,肝脏产热量占总产热量的20%~30%,骨骼肌占25%,脑占15%。
人在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时候,人体总代谢率显著增加,总产热量比在安静状态要高出好多倍。
各器官产热比例也发生变化。
由于人体活动剧烈,骨骼肌产热量剧增,可占总产热量的75%~80%。
可见骨骼肌有巨大的产热能力,在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散热过程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另有少部分热是通过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而散发,还有极少部分热量随着尿液和粪便的排出而散失。
皮肤表面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四种。
辐射是指热通过红外线而辐射出去的过程。
人体表面通过辐射散发的热量可被周围温度较低的物体吸收,并使这些物体的温度升高。
辐射散热效能的大小,取决于机体表面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及辐射面积。
辐射是一种主要的散热方式,在室温15~23℃条件下,靠辐射方式散发的热量占皮肤散热总量的60%左右。
当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人的体温时,辐射散热即失去作用。
传导是指热在物体的分子之间的转移。
它的转移速度主要取决于物体的导热性能。
例如金属的导热性能好,在皮肤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温度时,人的皮肤与金属物品接触后,因为热丢失速度快,故有凉爽的感觉。
又如水的导热性能比空气
好,所以把身体浸在水里却觉得比在同样温度的空气中凉爽。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靠传导散热的量是极为有限的。
蒸发在水分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
蒸发1g水约散失2.4kJ的热量。
在常温条件下,人体虽无明显发汗,但皮肤表面仍不断有水分从角质层渗出而蒸发,称为不显汗。
不显汗每天大约蒸发水分300~600mL,蒸发后所带走的热量并不大。
当室温升高到28~30℃以上时,辐射及对流方式散热效率大为降低,而汗液分泌则大量增加,蒸发散热将变成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
等到环境温度上升到体温的时候,则蒸发散热就成为皮肤散热的。
正常体温和异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一、正常体温
1、正常体温 : 口温 36.3-37.2 (37.0), 肛温 36.5-37.7 (37.5), 腋温36.0-37.0 (36.5)。
2 .生理变化
(1)昼夜变化一般清晨 2 ~ 6时体温最低,下午 2 ~ 8 时体温最高,但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平均数上下 0.5 ℃。
(2)年龄新生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变化,儿童由于新陈代谢率高,体温略高于成人,老人由于新陈代谢率低,体温在正常范围内的低值。
(3)性别女性较男性体温高约 0.3 ℃。
女性在排卵至月经期前和妊娠早期,体温轻度升高约 0.2 ~ 0 .3 ℃,这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有关。
(4)环境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 , 体温可略高或略低。
如室内温度高或天气炎热 , 体温可升高约 1 ℃ , 这与机体散热受到加强或抑制有关。
(5)运动运动后因机体代谢率增强 , 体温可升高约 1 ~ 2 ℃ , 安静 . 睡眠时因机体代谢率低 , 体温可略降低。
(6)情绪心理紧张及情绪波动可使体温升高。
(7)其它日常生活中沐浴、饮食、药物等因素均可使体温发生变化。
如饥饿、服用镇静剂后可使体温下降。
二、异常体温
(一)体温过高
1、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
(1)低热:体温 37.3 -38℃。
(2)中等热:体温 38 . 1 - 39.0℃。
(3)高热:体温 39 . 1 -41.0 ℃
(4)超高热:41℃体温以上
2、发热过程及症状
(1) 体温上升期 : 特点 : 产热大于散热 . 方式 : 骤升和渐升
(2) 高热持续期 : 特点 :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
(3) 退热期 : 特点 : 散热大于产热 . 方式 : 骤退和减退
3. 热型
(1)稽留热 : 体温持续在 39 -40℃左右 , 达数天或数月 ,24 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 1℃ . 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 , 伤寒 .
(2)驰张热 : 体温在 39℃以上 ,24H 内温差达 1℃以上 , 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 见于败血症 , 风湿热 , 化脓性疾病 .
(3)间歇热 : 体温骤升至 39℃以上 , 持续数小时或更长 , 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 经过一个间歇 , 又反复发作 . 见于疟疾 .
(4)不规则热 : 发热无一定规律 , 且持续时间不定 . 见于流感 , 癌性发热。
4. 伴随症状
(1)寒战(2)淋巴结肿大(3)出血现象(4)肝,脾肿大(5)结膜充血(6)单纯疱疹(7)关节肿痛(8)意识障碍
(二)体温过低
1、原因:
(1)散热过多 (2) 产热减少(3)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2、分期:
轻度 32 ~ 35 ℃中度 30 ~ 32 ℃重度<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 23 ~ 25 ℃
3、症状 : 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频率减慢、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
嗜睡、意识紊乱、晚期可能出现昏迷。
更多资源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