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课堂实录[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引言:如果说第一次课是上阶,第二次是登堂,那么今天的第三次课就是入室了。美需要发现需要开掘。赏美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所以,我希望本次课能成为大家展示才华的平台,搏击智慧的殿堂,驰骋精神的疆场,共享成果的盛宴。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为迅速进入审美语境,让我们一齐背诵本文的核心段落“发愤著书”一段。
齐诵。
导语: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意味深长地说,革命烈士们将来总会有人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文天祥也有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臧克家亦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古今智者指出:凡有功于时代、民族、人民的人,他们都会获得诗意般的永恒。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古代书信散文之冠,为千古压卷之作,被誉为足以使司马迁复生的奇文。如此盛誉,定有其独特的魅力。现在以我们自己的眼光,一起来鉴赏此文。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问题一:本文的“魅力”何在?
思路参考:1,人:或穷且益坚的刚毅忍尤攘诟的坚韧或甘之如饴的豁达视通古今的睿智或幽而发愤的超脱……2,文:思想内容;形式结构。
【学生个性陈述】
生1,本文的魅力之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提出了一种较“死于名节”更新的,更进步的生死观。之二:司马迁在遭受最残忍的刑罚后,以前驱为榜样,励志笃行,修成正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志可嘉,其行可赏。之三:在作者内心积淀了一种美,即风雨不蚀的信仰,坚不可摧的意志,超越生死的执着之美。这种美,教懦弱者生的勇气,教精神侏儒者站立。
生2,本文让我最感佩的是司马迁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的伟男子精神。在遭受非人的刑罚后不是一蹶不振,自甘沉沦,而是以排山倒海的力量来包容,以海枯石烂的信念去守护,终发奋而著书,成一家之言,演绎暴政下的生命奇迹。我提议,同学们为民族的大英雄起立致敬!(同学们起立、致敬)生3,人,不能没有精神。而精神需要自我培育,自我捍卫。而实现自我培育和捍卫的途径莫过于从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钟情的榜样。今天,我找到了,他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通篇旨在向世人昭示一种“司马迁精神”,我形象地叫她梅的精神,即“凌寒独俏,霜侵香飘,我本弱小,唯神孤傲”。品读此文,只感觉眼前尽是春光,胸中尽是波涛。
生4,本文阐明了作者忍辱负重,忍尤攘诟是为了决意完成《史记》的旨意。文章感情复杂,悲痛、沉郁、慷慨交织,极富人生体验的真实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把自己当成生动的例子,扬起痛并微笑着的励志大旗,告诫后生:生命可贵。生命要有意义,生命要融入对社会、时代无私奉献的追求中去;人生的价值在于突破小我的狭隘的荣辱观,让小我在艰难的炼狱中成为比钢铁还硬的大我。我衷心感谢司马迁这位长者,在我处于人生重要的选择路口的时段,给了我一盏明灯。
生5,在我看来,本文的魅力从司马迁内心深处,他的骨髓里散溢出来。他的每一寸肌肤都展示了他忍辱负重的坚韧,穷且益坚的刚毅执着,甘之如饴的豁达以及对传统名节的全新而清醒的认识。最让人敬仰的是他在困穷中忍小节而就大谋的智勇。
生6,《报任安书》言辞恳切,情真意切。于沉郁中显悲壮,于悲愤中显激昂。司马迁身受腐刑却无自贱自弃之心,不仅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不“自裁于绳墨”,还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远大抱负,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创作《史记》,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深明死生之大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不甘“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而终结此生。于是仿前贤退而论书策,“思垂空文以自现”,展示了一种斩断翅膀也要飞的冲天之志。他必将鼓舞人们正视行路上的荆棘而义无反顾百折不挠。
[教师个性参与]上一年我们学习了《陈情表》,被作者诚笃的忠孝深深感染,同时也为作者处乱不惊的应对能力和卓越的文采折服。读着《报任安书》,同样的感受久久萦怀。我将用“理至情切”四字概括本文魅力。“为情造文,文能行远”。正所谓“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
“理至”,即叙事议论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文章议论的基本路径是:1,受辱——引诀(士人通常的态度);2,受辱——隐忍——恨私心不尽,鄙陋没世,轻于鸿毛(高尚士,如文王、仲尼、孔子等);3,“我”受辱——继前贤,隐忍苟活,不引诀——著《史记》。可见,司马迁完成了“生命的抉择”。他告诉我们:面对苦难和困厄,敏于选择,是成就大写生命的第一步;希望和梦,能给人战胜苦难和困厄以超人的智慧和力量。
“情切”,即情感如山之出云,水之奔壑,如黄土之质朴,如麻衣之本色,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
正文一开始就说:“若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矛盾中的激愤,愤激中的理智,理智中的酸楚,质朴的表白,闻之者动容,解之者心惊;说自己忍辱时道:“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也,何至沉溺缧绁之辱哉!”意气勤勤恳恳,难言的苦衷,悲愤的诉说,如冬水幽咽,如孤雁长鸣。第五段写自己为写《史记》时说:“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如直下三千之飞瀑,毫无黯然神伤,尽显神采飞扬。末段中说:“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似激流遭遇礁石,独狼嚎于荒漠!这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苦无依,知己难寻。也正如文天祥所叹“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读此文,如听交响,如闻秋声,如临大川,如观困兽,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激越昂扬,心中杂味,唯能与智者道,不能与俗人言!
问题2,如何认识、评价“发愤著书”的观点?
思路参考:
认识: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供参考)
评价:或“智慧人生的一种存在形式”或“有追求功名的趋利性”或……
【学生个性陈述】生1,“发愤著书”是封建专制文化下许多文人无法逃避的残酷现实。《离骚》为屈大夫之哭;《史记》是司马迁之哭;《聊斋》是蒲松龄之怨;《红楼梦》是曹雪芹之悲……他们都有执着于国计民生的深厚感情,其作品都具备天地良心的耀眼光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把对世界、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的情感辅之以理想的双翼,生命必将写就壮观。
生2,在古代,发愤著书成了命途多舛的文人志士释怀的高尚之举,是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的一种自强精神。他们留下的许多佳作都刻印着时代的疮疤,记录着历史前进的艰难步履,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笔巨大的励志财富,为后世改造社会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理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