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城市规划策略图文
平山县城总体规划_图文
规划平山外环 为快速 路,道路设计时速 100公里/小时,双向 六车道。道路横断面 为中央分隔带4米,机 动车道路面2x12米, 机非分隔带2x4米,慢 车道路面2x5米,绿化 平台2x7米,路基宽度 60米。
城市总 体规划 中的市 政工程 包括给 水工程 、排水 工程、 供电工 程、电 信工程 、供热 工程、 燃气工 程等
3.3城市支撑系统规划
有线网络建设 规划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到规划期末,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传输网方面,采用有线电视台一级 直接传送的办法,规划具有综合信息网功能的有线电视HFC全双向网络。
热电厂规划 远期在 城区东南工 业区建热电厂一座, 占地100公顷
天然气储配站 规划天然气储配站 布置城市西北部西环 路与铁路交叉口,占 地2.7公顷,供气规 模5000万立方米/年 。
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确定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兰方式,提出主 要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原则、类型、标准、数量、布局和用地范围。 2、规划目标 制定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提出固体废弃物和辐射污 染防治的具体对策。
3.3城市支撑系统规划
环境卫生系统规划
(1)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按每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3~5座选取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每隔500~800米设置一处,支路、有人行道的 快速路每隔800~1 000米设置一处 (2)生活垃圾收集点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 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3)废物箱 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米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米 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米
客运枢纽站 规划2个客运枢纽站,分别位于新安路和城市东环路附近,占地28和30公顷。 社会停车场规划 规划主要布置社会停车场 15处,分别结合体育中心、行政中心、公园、超市、 物流区、火车站设置,规划用地10.2公顷。 公共交通规划 规划公共首末站8处,分别结合火车站、商贸区、物流区、客运站、旅游区设置 ,占地 11.9公顷。
2023年高考地理经典大题例题
(每日一练)2023年高考地理经典大题例题选择题1、读某城市总体规划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城市空间结构属于()A.多核心模式B.田园模式C.扇形模式D.同心圆模式(2)城区布局大量基本农田最主要的目的是()A.为城市提供粮食及副产品B.分割各组团,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C.抑制房价,降低门槛,吸引农民工进城务工D.丰富城市景观,发展旅游业(3)最适宜布局在甲处(图例处)的是()A.物流中心B.疗养院C.高新技术园区D.商业写字楼答案:ABA【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解析:(1)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3)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答】(1)该城市形态为组团状,城市空间结构为多核心模式,A正确。
故选A。
(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各组团之间,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分割各组团,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B正确。
故选B。
(3)甲处邻近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交通便利,且甲处位于在郊区,有宽阔的空间可利用,最适宜布局物流中心,A正确。
故选A。
2、根据材料和下图回答下题。
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形成“女王头”景观的地质作用与下图中的哪幅一致()A. B.C. D.答案:B【提示】海岸地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野柳的标志女王头是蕈状岩的一种,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因受到海水差异侵蚀而逐渐形成今日的面貌。
其成因与海蚀桥一致,故B正确;黄土桥为流水侵蚀地貌,故A错误;喀斯特溶蚀桥为流水溶蚀地貌,故C错误;风蚀桥为风力侵蚀地貌,故D错误。
故选B。
3、汨罗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
城镇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城市中心 专题讲解二
1.利用原有基础 2.中心位置的选择 3.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
4.考虑城市设计的要求
北京市中心分布图
(三)中心的交通组织
避免交通拥挤,人车互相干扰。为了符合行车安全和 交通通畅的要求,必须组织好市及区中心的人、车及 客运、货运交通。
(1) 交通以步行为主、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 (2)疏解与中心活动无关的车行交通。 (3)中心区四周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 (4)发展立体交通,建设步行天桥或隧道。 (5) 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步行区。
可以有一条轴线或几条主、次的轴线。轴线可以把中心 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轴线也能把城市 中的各个中心联系起来,把街道和广场等串联起来。
▪ 统一、综合考量
建筑室内和室外空间,地面、高架和地下空间,专用和公 用空间,车行和人行的空间,以及各空间之间的环境协 调。要使整个建筑空间和环境丰富多采,引人人胜。
▪ 和谐与对比
四、城市中心实例
三、城市中心的空间组织
(一)功能与审美的要求
▪ 城市中心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要求, 如办事、购物、饮食、住宿、文化娱乐、社交、休息、 观光等活动,必须配置相应的建筑物和足够的各种场 地。
▪ 空间的尺度、建筑形体和市景,也就是中心建筑空间 和城市面貌的塑造应考虑审美要求。
(二)城市中心建筑空间组织的原则
(一)城市中心类型
▪ 公共活动的功能和性质分 行政管理、经济、商业、文化、娱乐、游览等活动
▪ 服务的地区范围来分 市中心、 区中心、居住区中心。
(二)城市中心的构成
▪ 构成: 各类建筑物、各类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等设施。
• 形式
二、城市中心布局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6)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根据下表数据和“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 5.292河南省0.5640.562(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________引起的。
(2)描述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简述河南省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主要影响因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信息,安徽在近年来户籍人口中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加,外出务工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约13.3%。
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成为劳务大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出人口主要迁移方向,并分析其原因(3)图中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的影响3.图1为“某城市规划简图”,图2为近年该城市统计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该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在城市规划图中,图例②表示的功能区最可能是________,a、b、c、d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合适建设钢铁工业基地的是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反映该城市目前发展的人口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3) 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汉阳]城市综合体规划方案汇报图文并茂95页
江城 • 城市综合体规划建筑方案
1.3 发展机遇
• 基地东西两侧的地铁站点将为区 域带来客观的人流和商机。
• 交通条件极为便利,位于武汉新区 的门户位置。
• 基地拥有绝佳的湖景优势。 •滨水空间层次丰富。
•资源丰富,南有动物园,北有琴台 文化中心。
江城 • 城市综合体规划建筑方案
江城 • 城市综合体规划建筑方案
根据《江城大道沿线城市设计》,江城大道城市综合体项目位于三大标志性
景观节点之一的汉阳大道商业中心节点,规划将充分发挥轨道站点的辐射作用, 引导高层、超高层建筑聚集,打造汉阳地区的门户景观节点形象。
综合汉阳大道、江城大道两条主要道路的景观分析,规划建议可适度提高本 项目用地的开发强度来满足景观塑造需求。
K3地块转移前的总建筑 量为后的建筑总量为 21.94万平方米,转移 之后的建筑面积9.82万 平方米。
五里墩城中村用地指标转移情况介绍
江城 • 城市综合体规划建筑方案
K4转移17.76万平方米 住宅量到江城大道综合 体核心区B地块。 K4地块转移前的总建筑 量为后的建筑总量为 31.24万平方米,转移 之后的建筑面积13.48 万平方米。并且全部为 公共建筑。 原规划条件中的30%的 建筑密度是基于有17多 万方得住宅,转移后全 部为公建。而规划条件 中还是30%的建筑密度。
五里墩城中村用地指标转移情况介绍
C K2
江城 • 城市综合体规划建筑方案
K2转移2.12万平方米 到江城大道综合体核 心区C地块。K2转移 后的建筑总量为5.22 万平方米,容积率为 3.11。
五里墩城中村用地指标转移情况介绍
A B
D
K 3
江城 • 城市综合体规划建筑方案
第二部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至2010)
• • • • • • • • • • • • •
1)楔形绿地 作用是引入市区外围的新鲜空气,城内外气流交换。 2)河道绿化隔离带 风景观赏河道:50、70、100 城市水源河道:100 城市排水河道:50~70或20~30 3)干道绿化隔离带 主干道:规划红线向外100米 次干道:规划红线向外70米 4)铁路绿化隔离带 通过城镇地区:铁路干线外侧轨道,向外30米; 平原农业区:100米 5)防护绿带
(三)整体保护和城市设计
• • • • • • • • • • • • 1、整体保护——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 (1)旧城传统风貌的特点 1)严谨对称,富有变化的中轴线 2)刚柔相济的景观空间 3)棋盘式街道网,街道对景 4)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轮廓 5)统一而重点突出的城市色彩 2、城市设计 1)保护和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 “实轴”处理:建筑轴线与城市轴线重合 “虚轴”处理:城市轴线突出 虚实结合
补充:名词解释
• • • • • • • 有林地=风景林+防护林+薪炭林+用材 林+经济林 林木面积=有林地+灌木林地+四旁绿化+ 农田林网 有林面积=林木面积+未成林+疏林地 林木覆盖率=林木面积/总用地面积×100% 绿化覆盖率=城镇用地范围内园林植物地 垂直投影面积所占的百分比
• (二)市区园林绿化 • 1、规划构想
(二)总体规划修订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促 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强化首都功能,加 快城市现代化,促进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更加繁荣,城乡人民生活 改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把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的高度文明的 现代化国际城市。规划年限为20年。
(三)规划基本目标
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涉及的问题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综合题专题训练 (1)(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综合题专题训练 (1)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读某历史名城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影响该城市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和。
(2)你认为旧城区①区域和②区域哪个行程时间较早?请说明你的理由。
(3)影响新城区出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4)新城区发展向方向延伸。
(5)旧城区发展速度缓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2.结合所给图表,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年份1950年1970年1990年2025年发达国家50%66.6%72.6%80%发展中国家17%25.4%33.6%57%(1)图甲中虚线代表国家,实线代表国家。
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增长的情况是怎样的?(2) 图乙说明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3)表格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分别是什么?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城镇化率是指 ,它是衡量的标志。
(2)回答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率呈现的趋势,说出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对生物: ;对气温: ;对降水: ;对地下水: 。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绵城市(如下图)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根据材料,判断城市中树木、草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建设城市“海绵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建设“海绵城市”带来哪些效益?5.下图为某国家某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图a和图b表示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_图文
1、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成
• 城市交通自始至终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 • 城市交通与城市同步形成 • 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线形成城市 • 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交通也随之形成与
发展
8
2、城市活动范围
马车时代:
3-5km
有轨电车时代: 10-15km
11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12
轨道交通 汽车交通 步行交通 公汽交通
适用高密度大量人流中长距离。 适用高密度少量人流中长距离。 适用高密度大量人流短距离。 介于轨道交通与步行之间。
13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15
16
(三)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国民经济四大生产部门(农业、采掘、加工、交通运输)之一 • 城市化过程中的必备条件 • 城市大多位于水陆交通枢纽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 对工业的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 • 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 •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与用地
规模
17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 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 • 城市干道的走向 • 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 城市面貌的反映 •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
18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交通(实质是道路系统)体现城市用地空间联系
交通吸引点(工业企业、住宅区、公共服务区、车站、码头、 仓库等)引起交通的发生、流向、流量,形成全局分布。
51第五章 城市用地规划2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 R分类
– 一类居住用地 R1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 住宅为主的用地
– 二类居住用地 R2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 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 三类居住用地 R3
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 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 四类居住用地 R4
设置几个工业区。 必须远离城市的,应就近设置生活区。
• 避开军事用地等战略目标
(四)工业用地的布置
1、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
– 布置在生活居住区的小型工业用地
• 生产用地面积较小、运输量小、无污染、与居民生 活关系密切的工业,如食品、缝纫、玩具制作、手 工艺品等,可布置在居住区的角落或边缘;
• 对居住区无影响的小型精密仪器、仪表、服装鞋帽 等,可以布置在居住区的独立街坊。
• “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开发区的功能定 位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京津冀都市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工 贸易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转化基 地、高附加值服务业承接基地、区域物 流重要的枢纽、发展循环经济的样板; 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多功能、综合性 产业区
(五)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3、对水源的要求
• 食品工业要求水质优良
• 造纸、印染工业要求用水量大,有污染
4、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 运输量大的企业尽量安排在一起,综合利用
5、环境保护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 安排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 安排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 与城市其它用地用绿化带隔离
6、其它
• 职工上下班方便 不宜距离城市太远。 大城市可
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 以下
房(含廉租 住房)
合计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必修第二册: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单元检测卷 含解析
单元检测卷(第二章)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增长率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
据此回答1~3题。
1.M地区布局的主要功能区为()A.工业区B.商业区C.住宅区D.绿化区2.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A.规模的大小B.重要的程度C.付出租金的高低D.政府的决策3.关于该城市中心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最可能是()A.城市交通的发展B.市中心地价上涨C.城市环境恶化D.市中心经济萎缩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
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
据此完成4~5题。
4.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5.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的城市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读“某城市规划简图”,完成6~8题。
6.图例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A.甲—住宅区乙—文教区丙—工业区丁—商业区B.甲—住宅区乙—工业区丙—文教区丁—商业区C.甲—商业区乙—住宅区丙—工业区丁—文教区D.甲—商业区乙—文教区丙—工业区丁—住宅区7.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最有可能是()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8.北京市二环路呈“凸”字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地价C.气候D.历史下图为某城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有关该城镇各功能区叙述错误的是()A.工业区位于河流的下游方向B.商业区靠近高速公路C.文教区占地面积最小D.住宅区占地面积较大10.①处为某大型批发市场,其主要优势不包括()A.交通便利B.地价较低C.环境优美D.政策支持11.该城镇规划在西南部建设新城,其依据不可能是()A.地势低平,利于建设B.空气污染小C.利用荒地,少占耕地D.水质较好下图为“1850~2050年甲、乙和丙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第二篇城市规划
第二篇城市规划从金华市域各座古城的汗青看,全市城镇筹划工作古已有之,以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星象村为代表的古村镇筹划特点尤为明显。
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筹划工作从1955年开端。
金华市区差不多历了五次大年夜的都市筹划:1955年筹划、1958年至1959年筹划、1981年至1986年筹划、1994年至1995年筹划、2001年至2002年筹划。
1955年对金华市区和1958年对兰溪县城开端进行总体筹划,因为多种缘故,成效不大年夜。
1978年后,都市筹划工作走上正轨。
1989岁尾,全市73个城镇中,已有4个市区、4个县城及大年夜多半建制镇的筹划筹划经由技巧剖断和赞成,并按筹划有步调地加以实施。
2001年,金华市区、永康市、兰溪市、浦江县正在修编都市总体筹划,义乌市都市总体筹划修编差不多由过程技巧剖断。
同时,还完成了17个建制镇的筹划编制,完成了新一轮村落扶植筹划编制中的627个村。
跟着都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赓续加快和成长,以及组织实施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形、新问题,对比《浙江省都市化成长纲领》中对金华作为浙江中西部中间都市的定位和构建浙中都市群的要求,依照尽快融入以上海大年夜都会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成长形势,2004年,市当局又组织编制了浙中都市群筹划,全市各都市筹划作了进一步修改、调剂和完美,金华市区合时作出了“一中两翼两三角”的计策筹划构造。
第一章金华古城第一节府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东阳郡为婺州。
唐开元年间,州治迁徙今址。
州治城墙,由吴越王钱鏐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四月授命始建成,后梁开平元年四月(公元907年)建婺州城,城墙四周九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八尺。
并筑有子城(今东市街以西,八咏路以北,酒坊巷以东,将军路以南的坡地上),四周约四里。
子城有四门,南为保宁门(在今鼓楼里出八咏路口,2004年已重建),东为熙春门(在今小井巷通东市街口),西为桐树门(在今八咏楼西侧),北为金华门(在今鼓楼里出将军路口),建年无考,相传北宋时已废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