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规范-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地方标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规划编制指引-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甘肃地方标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规划编制指引-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ICS 13.020Z 04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 XXX—201X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规划编制指南Compile Specific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Planning of IndustrialPark201X - XX - XX 发布 201X - XX- XX 实施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62/T XXX—201X目次前言 .......................................................................................................................... .................... I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3)5 规划编制程序与思路 (4)6 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附录A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表 (10)附录B 园区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汇总表 (11)附录C 园区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分年度投资计划与建设实施进度表 (12)DB62/T XXX—201XIV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和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兰州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厚成。
DB62/T XXX—201X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规划编制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规划编制的原则、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深度以及报告编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
甘肃省各市县、重点企业等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标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目录一、研究生教育概况 (1)二、研究生招生 (2)(一)招生规模与结构 (2)(二)招生管理与服务 (2)三、研究生培养 (3)(一)在校研究生数量 (3)(二)研究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三)研究生教学资源与条件 (5)(四)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 (7)(五)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8)(六)研究生课程建设 (8)(七)研究生学术交流 (10)(八)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 (11)(九)研究生论文发表及科研成果 (12)四、研究生国际交流 (12)(一)公派研究生项目 (12)(二)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 (14)五、学位授予及研究生就业 (14)(一)研究生学位授予 (14)(二)研究生就业 (14)五、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成效 (15)(一)招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5)(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6)(三)培养环节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6)(四)研究生奖助贷体系建设 (16)(五)学位授予质量体系建设 (16)七、研究生教育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思路 (17)一、研究生教育概况资源环境学院源于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地理系,经过70余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表1),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学与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中心。
表1 学科设置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70人,其中教师136人(教授49人、副教授44人、讲师43人)、实验技术人员21人、党务行政人员13人。
专兼职教师队伍中有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3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7人。
资源环境学院作为兰州大学重要的教学科研单位,近年来快速发展,在科研项目和经费、论文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成绩斐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
2017年学院到账科研经费4218.2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发表第一作者且第一标注的SCI论文105篇,其中Ⅰ区20篇、Ⅱ区33篇、Ⅲ区33篇。
绿色校园环境规划 2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绿色校园建设规划前言:在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绿色校园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校园规划的共同追求,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建设绿色大学校园是校园规划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采用正确的规划设计原则和对策,确立具有环境生态保护,满足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意义的绿色大学校园规划是当前的迫切要求。
1绿色校园(一)“绿色校园”的内涵“绿色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绿化校园”,更主张环境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励师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和联系,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即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环境素养,落实环保行动。
“绿色校园”是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的具体体现,是21世纪学校环境教育的新方法。
学校首先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的学习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价值观,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正规环境教育的基本功能。
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约占学生每天生活的1/3,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过校园的环境、生活和管理体系传递可持续发展思想尤显重要。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学校也被看作是一个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它随时随刻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校进行环境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环境管理活动本身也是师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机会和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有着特定的教育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校园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改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校园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素养。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及近期工作规划的通知-兰政发[2009]69号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及近期工作规划的通知正文:----------------------------------------------------------------------------------------------------------------------------------------------------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及近期工作规划的通知(兰政发【2009】6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兰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及近期工作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六月十六日兰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及近期工作规划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境立市”的环境保护战略,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总体目标,下大力气解决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工程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和强有力的环境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保护“十五”规划执行情况回顾“十五”以来,我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以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和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全面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兰州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一二级天数达到238天,比2001年(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开始运行)增加了121天。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方针(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方针(SBT10719-2012)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的管理方针,以指导各个环节的工作,并确保再生资源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
本方针适用于所有相关的站点建设和管理工作,并且应与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相一致。
2. 目标和原则2.1 目标本管理方针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通过科学管理和适当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回收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2 原则- 合规原则: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和环境政策,确保站点建设和管理符合环保要求。
- 可持续原则: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
- 公平原则: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管理,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 参与原则:广泛引入利益相关方参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
3. 管理内容和要求3.1 站点选址- 遵循规划原则,优先选择离消费者近、交通便利的地点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点。
- 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因素,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前提下,确保站点选址适当合理。
3.2 设备选择和布局- 选择适合不同类型再生资源回收的设备和技术,并确保设备的先进性、高效性和环保性。
- 合理布局站点内设施,确保物流能够顺畅进行,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3.3 管理和操作-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站点的正常运营和高效管理。
- 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 配备合适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 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回收再生资源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 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3.4 安全和环保- 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并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 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废物的分类、储存、运输和处置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
- 节约能源、降低排放,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 监督和评估4.1 监督机制- 建立监督检查机构,对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023年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SB/T 10719-)1 范围本原则规定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旳性质、功能、设置原则、建设原则和经营管理规定。
本原则合用于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旳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不合用于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旳进口可用作原料旳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报废汽车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中旳条款通过本原则旳引用而成为本原则旳条款。
但凡注日期旳引用文献,仅注日期旳版本合用于本文献。
但凡不注日期旳引用文献,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旳修改单)合用于本文献。
GB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文献。
3.1再生资源 renewable resource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旳,已经失去原有所有或部分使用价值,通过回收、加工处理,可以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旳多种废弃物。
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3.2回收站点 collection site在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高等院校、居民集中区专门设置旳进行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存储、中转旳回收场所,包括固定回收站点和流动回收站点。
4 设置原则4.1设置根据固定回收站点旳设置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土地、建筑、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有关方面旳政策和规定。
4.2设置前提固定回收站点旳选址、布局、规模和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技术、城建交通、环境保护市容协调发展。
按照“便于购销,保护环境”旳原则,采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建设统一、规范旳回收站点。
4.3设置规定固定回收站点旳设置应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并在30日内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立案。
4.4 废旧金属回收站点设置规定回收废旧金属旳固定回收站点应在获得营业执照后15日内向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立案。
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可持续发展衡量指标——真实进步指数-生态经济学报
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可持续发展衡量指标——真实进步指数*王文瑞1,2(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对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很多只是偏重于经济、环境或社会等的某一个方面,而系统地考虑环境、经济、社会,并且把它作为表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指数却不多。
真实进步指数(GPI)作为一种衡量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水平的指标。
它是在GDP的基础上,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指标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此来真正表达人类社会是否进步及其程度.GPI指数主要考虑10相指标:犯罪与离婚造成的社会成本、家庭和义务劳动的价值、收入和分配不均的社会代价、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污染的环境成本、长周期环境问题、家庭资本和公共资本服务价值、时间的价值、防御性消费、净外资借贷。
本文同时对不可再生资源、长周期环境问题、防御性消费的界定、收入分配不均对消费的调整等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后对影响较大的“门槛假说”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真实进步指数(GPI);可持续发展;门槛假说0 引言有关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的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依据[1]. 而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和基础的工作. 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和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断提出,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指标体系、联合国统计局(UNSTAT)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FISD)、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的人文发展指标(HDI)等[3]. 同时,国家、区域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不断涌现,如加拿大、美国、荷兰等以及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美国俄勒冈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也正在不断深入[4]. 同时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易于操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中,真实进步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tor,简称GPI)就是一种通过对GDP进行一定的修正而用来表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过程.鉴于此,很多经济学家,特别是生态经济学家试图建立能真实反映人类福利水平的指标,如Weckernagel等(1996)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及其模型[5],Daly 和Cobb(1989)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进*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09-04)资助.作者简介:王文瑞(1974-),男,甘肃环县人,讲师,2000年7月在兰州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生. 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cn步指数(GPI)等[4]. 特别是GPI,它揭示出了在繁荣的经济后面所隐藏的未被政府和决策者注意到的非健康的、将被下一代继承的废弃物和污染所引发的代价和损失[6].1 GPI的构成及计算1.1GPI起源一直以来,很多经济学家在为建立能表征人类社会经济福利水平指标体系而努力,1972年由Nordhaus和Tobin最早尝试建立此类指标. 1990年Daly和Cobb 建立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并且很多国家和地区计算各自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如图1),如德国(Diefenbacher, 1994), 英国苏格兰(Moffatt and Wilson, 1994),荷兰(Rosenberg, Rosenberg et al., 1995),瑞典(Jackson and Stymne, 1996)、澳大利亚[7](Stockhammer et al., 1997),英国(Jackson et al., 1997)、意大利(Guenno and Tiezzi, 1998), 智利[8](Castaneda, 1999). 同时,学者们又对ISEW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把生态系统、自然资本和时间等价值纳入了该指标体系中. 1995年,Cobb等人对美国的ISEW进行了计算、改进并改名为真实进步指数.GPI是在GDP的基本框架上计算的. 众所周知,GDP是用来表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或衰落的重要指标,它对政府的政策和决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但是,现代社会的失业、犯罪、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的花费和支出同样也为GDP的增加做出了贡献. 但是这部分经济增量能说明此类消费支出促进了社会进步,或者说增加了人类社会的福利吗?相反,义务劳动、家务劳动、生态系统服务等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所产生的价值,却没有计入GDP中来. 因此,GDP值的增加在表面上表示人类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生活水平的好转,但却不能真正表达社会经济福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真实进步指数计算是在基于GDP计算的基本框架上,首先对个人消费进行收入分配不均的调整,然后加上闲暇时间、义务劳动、公共设施、家庭资本等的服务价值,同时减去因犯罪、环境污染、资源消耗、长周期环境破坏、防御性消费等产生的消费,得出表达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指数.1.1GPI计算的指标构成如前所述,GPI是对GDP进行一定的调整而计算的,主要需要调整的内容包括下列10个方面[9,10].1.1.1 犯罪和离婚犯罪和离婚会产生很多额外消费. 如由于犯罪而使得社会治安费用、律师费、医疗费等增加,离婚引起的律师费、咨询费等支出,以及都作为个人或社会消费而计入了GDP中,为社会经济增长做了贡献,但是这部分额外花费引起的GDP地增加并不能表示社会或者个人的福利也同时在增加,相反,这部分增加值表明了个人和社会福利下降. 因此,在GPI的计算中,这部分的消费要从GDP中减去. 另外,还要考虑因犯罪和离婚造成的财产损失、工作效率下降造成的薪水减少甚至失业等付出的代价.1.1.2 家庭和义务劳动的价值劳动者工作的时间价值总是得到相应的回报(如获得薪水),并且计入了国民生产总值(GDP)中. 但是人们在日常中有很多劳动的价值并未计入GDP中,不能在GDP中得以体现. 如家务劳动、孩子看护、家具维修、社会义务劳动等. 而GPI考虑了这部分时间的价值并且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后计入其中.1.1.3 收入分配不均经济学家认为,低收入阶层的人的收入增加对经济的贡献比高收入阶层人收入增加对经济的贡献大.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过低等现象. 因此,区分出收入差距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使其更能准确地表示社会的真正福利,就需要对GDP进行收入差距上调整.1.1.4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当代人类的发展以不危害后代的发展为前提. 当代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危害后代发展的不可持续发展行为. 如森林砍伐、湿地减少、农田退化等. 因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总量是不会增加的,并且在逐渐减少. 因此此类消耗应该视为一种生产成本,而不应作为收入计入GDP中.1.1.5 污染成本经济活动中的产出部分理所当然地计入GDP中,而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污染及后果或损失并未予以考虑. 而且用于治理污染的费用支出也为GDP的增量做着贡献. 这显然不符合人类提高福利水平的要求. GPI考虑此,把污染(水、大气、噪音)等造成的损失(如农业减产、酸雨造成的建筑破坏、文物腐蚀、人类健康受损失)从GDP中扣除.1.1.6 长周期环境破坏长周期环境破坏包括气候变化、CO2排放、核电站建设等活动都会对未来较长时间内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温室效应、核废料的污染、臭氧层破坏对自然资本、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等,这些破坏所付出的代价也须从GDP中扣除.1.1.7 家庭资本和公共资本服务价值家庭资本和公共资本当其被购买或建成时的花费支出计入了GDP,但是这些耐用消费品在其寿命周期内,在为人们提供着服务,这部分服务没有作为收入计入GDP中.1.1.8 时间价值人们除了每天正常的工作时间外,其余时间均为闲暇时间. 但是加班、交通占用了人们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占用的价值或许部分地得到了货币补偿,但这种行为本身占用人们正常的闲暇时间,降低了人们的福利水平,因此,加班所作的贡献应该从GDP中减去,而交通占用时间的价值应加进GDP里;同样,还有部分人因失业或未充分就业造成心理上的不满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GPI计算应考虑这部分代价.1.1.9 防御性消费个人为抵御疾病、安装警报设施等等行为的消费是一种“消极消费”,是没有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消费,因此在GPI计算时应减去这部分消费.1.1.10 净外资借贷国家使用外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国家借贷和外国直接投资.国家借贷是主动向外国的借款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应从GDP中减去.而外国直接投资是外国主动行为,对国内来说,基本没有风险,可以认为是积极的投资,不需要从GDP中减去. 净外国资本就是在GDP 计算中在全部外资中减去外国直接投资部分而剩余的那部分.1.2真实进步指数计算对GDP经过上述的调整和计算,即可得出GPI的值,各指标的计算法则见表1和公式(1).GPI =A/B+D+E-F-G-H+I+J-K-L (1)表1 GPI指标计算Table 1 Calculation of GPI序号指标项计算A 个人消费B 收入分配不均(基尼系数)C 收入分配调节(A/B)+D 犯罪和离婚-E 家庭和义务劳动价值+F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G 污染成本-H 长周期环境破坏-I 家庭资本、公共资本服务价值+J 时间价值+L 净外资借贷 -图1 欧美部分国家的真实进步指数Fig.1 GPI of Some Devoloped Countries2 GPI 主要指标的计算GPI 指数提出了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思路,虽然很多学者对部分国家的GPI 进行了计算,但是对GPI 的计算方法仍然在探索之中,很多指标的计算还存有争议,并没有得到满意地解决. 主要是对下列主要指标的计算存在很大分歧.2.1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在GPI 中,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所占比例较高. 如1994年各国学者在GPI 计算结果中,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成本所占比例分别为[7]:美国占27%,瑞典占33%,英国占28%. 因此,能否合理准确地计算此指标,对整个GPI 的准确性起到关键作用.不可再生资源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资源租赁法(Resource rent method )和成本替代法(Replacement cost method ).替代成本法就是用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时所需要支出的费用. 其思路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要被消耗殆尽,为了避免过早地消耗完不可再生资源,可以用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 很多国家采用这种办法计算GPI.例如1994年Cobb 等在计算美国的GPI 时使用替代成本法,即用制造酒精-汽油混合燃料(gasohol )所需生物量的成本来计算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成本,并且替代品的花费会因不可再生资源的逐年减少而每年以3%的比例增长[11].瑞典和英国的学者也效仿此法. 但Clive Hamilton 在1999年计算澳大利亚的GPI 时却持乐观态度,认为未来随着技术的提高,人类的资源利用率将会大大提高,并且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能源种类将会增加(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成本将会降低. 因此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成本不一定是每年以一定比例增加,相反应该是减少的. 据此,Clive Hamilton 计算澳大利亚的GPI 中,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成本只占到16%.从中可以看出,替代成本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前的不可再生资源完全被可再生资源代替的假设是否合理. 如果资源的存量很大,为什么必须现在要用可再生资源去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呢,当未来人类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替代品的成本低于现有不可再生资源的成本时,人类会自觉地使用替代品,而不可再生资源仍然会有存量;二是替代品以每年3%的量增加的假设是否合理. 当资源的消耗量并未按照3%的增量增加,那么就会造成GPI 计150 140 130 120 110 10090807060504030 G P I (1970=10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荷兰算中不可再生资源的增加量远远超过GDP 的增长量,其结果就会造成GPI 曲线呈倒U 字型,这恐怕就是“门槛假说[12]”提出的原因[10].资源租赁法是基于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 income )思想,以从非可持续收入部分中分离出可持续收入为目的. 因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是永久的,不可挽回的,其消耗相当于是从现有资源资本存量的部分清算. 那么为获取资源而付出的租赁收入对于后代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应该从GDP 中部分地或全部减去. 资源租赁法中的使用成本,即在GPI 计算中要从GDP 中减去的部分,一般用El Serafy 法,使用公式(2)计算.C = (P -AC ) · R ⎥⎥⎦⎤⎢⎢⎣⎡++1)1(1n r (2) 其中,C 为不可再生资源租赁成本,P 为现有资源价格,AC 为平均获取成本,R 为资源获取量,r 为资源消耗增长速度,n 为资源可使用的年限.2.2 长周期环境损害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等对生态系统和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 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归结于排放单位重量CO 2,但CO 2的量控制到什么程度就算是不存在危害的问题目前还难以回答. 澳大利亚利用隐含价格的方法来计算长期环境的损害代价[7]:即假设到未来某年人类使CO 2的量减少并恢复到过去某年的含量时所需花费的成本,用此来表示单位CO 2对环境破坏的代价. 而美国和瑞典则使用碳税来计算这部分成本[10]. 另外,对臭氧层破坏的代价与温室气体的计算相似,美国、英国和瑞典等用每年生产氟氯化碳(chlorofluorocarbon :CFC )的量乘以单位CFC 的价格来表示. 而澳大利亚则用隐含成本的方法进行计算.2.3 收入分配不均对消费的调整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用相关的指标表示,一般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 Cobb 等在计算美国GPI 时就是用此系数来表示收入分配不均的. 但是有些国家在计算此项内容时,却不使用这一系数,而是使用其它表示方法. 如英国(Jackson, 1997)使用阿特金森系数(Atkinson index )表示收入不均造成的不公平程度. Atkinson 系数与基尼系数的区别意义在于它选用了ε,把社会的偏好信息融入了其中[10]. 如公式(3)所示:A = 1- exp [])1/(1)1/(1)/(εε--∑i i f Y Y (3)其中,A 为阿特金森系数值,Y i 代表第I 组所有人的收入,f i 代表第I 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Y 代表平均收入,ε代表社会对收入分配不均的反感程度,如果ε=0,表明社会对收入不均没有任何反感情绪,如果ε= ∞,则表明社会对收入分配不均产生极大的不满,此时,Atkinson 系数仅仅考虑收入最底一组.2.4 防御性消费的界定GPI 把为了自身安全而消费的物品或服务称之为“防御性消费”,如为了防止犯罪而购买防御工具的消费,为了身体健康而支付的医疗费等. 但是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对防御性消费的界定有些武断,并且认为从GPI 中减去用以表示人类的福利是不恰当的[12,13]. 虽然Daly 和Cobb (1989)对“防御性”定义为对其它生产所产生的非期望影响(unwanted effect )的防御,而并非对正常环境条件(如寒冷、风雨等)的防御[13]. 但是,人们的饮食、娱乐、假期等消费部分地是为了摆脱现代生产产生的压力、疲劳和烦恼而消费,为什么不从GPI 中减去呢?如果照此逻辑推理下去,就没有什么消费是提高人类福利的.2.5 收入分配不均的讨论收入分配不均在GPI 中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如美国1996年人均GPI 与1973年的人均GPI相比下降了13.4%,但是如果不用收入分配不均进行调节,则增长应为7.8%[14]. 因此,用收入分配不均对GPI的调节需要谨慎考虑.观点有二:一是认为收入分配不均不能保证未来人类的福利不下降. Torras和Boyce等的研究甚至得出出乎意料的结果,即收入分配差距很大时反而会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15]. 另外,当前不断增长的储蓄会增加未来人类的福利. 因此收入高的人群有着比收入低的人群有较高的储蓄边际倾向. 因此仅仅从收入分配差距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角度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福利的贡献还是不全面的.3 门槛假说20世纪80年代Max-Neef等人在评估人们对自己的福利是否满意的内在条件时得出一个结论:对每一个社会都有一段时期,经济的增长(按传统的测算方法)使得生活质量提高,但是当到达一个点(门槛)时,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则开始下降[16]. 但是此假说的证据仍不充分. 当1990年Dally和Cobb计算了美国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后[17],Max-Neef欣喜地发现ISEW所呈现的倒U型曲线都是在达到某一个点时,便开始明显地下降,不谋而合地证明了他的门槛假说. 这个门槛点美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而英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而德国、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家都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见图1). 但是,有人对GPI的倒U字型曲线本身产生怀疑. Neumayer认为:GPI倒U型曲线的出现是因为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10]. 因为美国等很多国家在计算GPI时,作了一个假设,即: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资源消耗量是以每年3%的增长率增加的. Neumayer研究发现,如果不作这样的假设,认为可再生资源替代品的消耗量是稳定的,那么GPI就不会出现这个门槛点.4 结果与讨论4.1 虽然GPI的指标计算存在很多争论,但是此指数还是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人类福利水平的影响程度.与其它可持续指标体系相比较,不但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而且也突出反映社会因素对人类福利水平的影响.4.2 GPI是一种流量的测算,其绝对值的大小并不能描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而只是表达了人类福利水平的发展趋势和增长速率. 在与GDP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随着GDP的增长,GPI有着与GDP不同的增长速率,甚至在某一时段是降低的,这正是表明了GDP增长过程中人类福利发展水平与GDP的非同步性.4.3 不同学者在计算不同国家的GPI时都是根据各自的情况对GPI所选取指标有所不同. 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对比研究,真实进步指数的指标选取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对真实进步指数的指标体系的合理化和规范化作深入的研究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任务。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建设的通知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建设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3.06•【字号】甘发改环资[2014]316号•【施行日期】2014.03.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建设的通知(甘发改环资〔2014〕316号)各市、州发展改革委,有关省属企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建设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4〕437号)精神,现就国家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设领域(一)产业废物综合利用重点是赤泥、磷石膏、尾矿、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等产生量大、利用难度大的各类产业废物综合利用。
(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重点是废旧纺织品、废矿物油、废旧轮胎、废弃木材等新兴典型和具有区域集聚特点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二、建设任务结合各地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等条件,因地制宜培育一批资源利用效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的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培育扶持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中心,攻克相关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和产品,研究完善体制机制。
发挥“双百工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扩大利用规模、提高利用效益、提升利用水平,推进我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三、申报条件(一)示范基地1.各类废物年产生量1000万吨以上的地区,所辖区域内资源综合利用支撑企业不少于5家,资源综合利用年产值超过10亿元。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年资源聚集量在200万吨以上,资源综合利用年产值超过5亿元。
2.本地区已出台的资源综合利用相关规划或专项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高于《“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全国性目标。
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办法
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办法【法规类别】资源综合利用【发文字号】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70号【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发布日期】2010.09.09【实施日期】2010.11.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70号)《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办法》已经2010年9月3日省人民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刘伟平二○一○年九月九日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旧物质。
再生资源分为生产性再生资源、生活性再生资源和其他特定废旧物品:(一)生产性再生资源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废料等,报废的机械设备、机动车辆等,作为废旧物资处理的仓储积压产品、残次品,废柴油、机油等;(二)生活性再生资源包括: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旧金属、塑料、纸张、棉麻、毛、骨、玻璃、橡胶等;(三)其他特定废旧物品包括:废旧电子产品、电池、医疗器械等。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及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办法。
法律法规对危险废物、严控废物等回收综合利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应当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改善城乡容貌,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事业发展。
第六条商务行政主管部门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政策、回收标准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
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除工业和通信业以外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负责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大问题的协调和重大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
资源环境学院生活垃圾收运与焚烧招投标书范本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活垃圾收运与焚烧处置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服务采购项目采购文件项目编号:FS---标段:项目名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活垃圾收运与焚烧处置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服务采购项目采购人:兰州大学实施部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号时间:年月第一章采购邀请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活垃圾收运与焚烧处置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服务采购项目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具备采购条件,现对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活垃圾收运与焚烧处置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服务采购项目实行竞争性磋商,欢迎符合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前来参与,现将该项目有关事宜告知如下: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活垃圾收运与焚烧处置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服务采购项目.项目编号:FS---.采购内容、预算及标段划分等:.投标(响应)人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投标人须符合本次招标的其他资格要求:()无行贿犯罪声明;()经营范围及拟投标货物(服务)符合本次招标要求,具有与本次投标货物(服务)相应的经营、代理(经销)资质,能全程参与并完成本项目,且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以及畅通的问题响应机制和渠道等。
()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未被列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名单等政府部门规定的不良信用记录,无重大涉诉事项。
()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响应)。
三、采购文件的获取:获取采购文件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获取方式:自行从兰州大学采购管理办公室公告网页链接下载;四、响应文件的递交.投标(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年月日:(北京时间);递交地点: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观云楼楼室。
.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响应文件,采购人不予受理。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准则(SBT10719-2012)
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准则(SBT10719-2012)引言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是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回收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并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管理责任站点建设和管理的责任由相关政府部门负责,需明确具体的职责和分工,并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
选址与规划选址应考虑到适宜的交通、通行条件,以便方便公众的使用。
站点规划应遵循环保原则,确保设施的合理利用和再生资源的有效回收。
设备与设施合适的设备和设施是保障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运作的关键。
站点应配备足够数量、种类齐全的回收和设施,以满足不同类型再生资源的分类回收需求。
设备和设施的清洁、维护和更新要求:- 定期清理设备,保持其清洁- 检查设施的完好性,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损坏的设施- 根据需要更新设备和设施,以适应技术的进展和需求的变化进出站管理为了保证站点的正常运营和公众的安全,应制定进出站的管理制度,并安装相应的监控设备。
进出站管理要求:- 对进出站人员进行身份核实和登记- 对进出站车辆进行概要检查,防止违禁物品进入站点- 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和车辆进入站点- 监控设备的安装和运行状态的检查和维护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站点应制定相关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回收过程不会对公众和环境造成危害。
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包括:- 建立安全培训制度,保证工作人员具备相关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手套等-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建立废弃物处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的合理处置和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监督与评估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监督与评估,确保其按照准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监督与评估要求:- 定期对站点进行巡查,检查站点是否符合准则要求- 对站点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对站点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确保其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结论本文档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基本准则,旨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承担单位的公告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承担单位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公布日期】2019.11.05
•【字号】
•【施行日期】2019.11.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
《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承担
单位的公告
为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认真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我厅于9月30日发布了《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承担单位公告》,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课题承担单位。
公告发出后,省内外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响应,共有7家单位按时报送了研究课题相关申请材料。
我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各单位研究课题申请书进行了评价打分,根据评价打分结果,研究确定了课题承担单位。
现予以公告。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2019年11月5日。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介绍
院训:海纳百川独树一帜发展目标: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学院。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90人,其中专职教师66人(教授18人、副教授22人)。
教师队伍中有院士1人(李吉均),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人(张廷军、马建民),国家教学名师1人(王乃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教学奖励计划1人(王乃昂),新世纪人才计划3人(管清玉、杨**、王博)。
本院专业有6个(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有国家级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西部地学与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中心之一。
对外交流:学院注重与国内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长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青**湖研究所等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
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西兰、蒙古等国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出国访问学习。
2006年以来,学院承办的暑期香港-大陆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已成功举办5届,已经成为国家基金委重点支持和建设的项目。
专业介绍:1.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地球表层过程、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学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毕业后能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也可以报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自然地理等研究生继续深造。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再协
【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年(卷),期】2016(034)006
【摘要】2016年6月23日,兰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今年第4号政府令,公布《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根据规定,今后,城市建成区内的主次干道及河洪道两侧,旅游景点、城市居民楼内等区域和地点禁止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
【总页数】1页(P4-4)
【作者】再协
【作者单位】再协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国家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启动
2.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国家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启动
3.东莞市政府审议通过《东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4.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立项
5.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组织召开商务部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集散市场实施方案评审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行走天地间 意韧能遂去——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勇
行走天地间意韧能遂去——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
勇
赵蕾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
【年(卷),期】2004(20)4
【摘要】刘勇,教授,男,1964年1月生。
1980年9月始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就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年8月至1986年8月在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工作。
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在兰州大学地理系师从李吉均院士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第四纪冰川地貌,毕业并获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
【总页数】1页(PF016-F016)
【关键词】刘勇;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冰川地貌;科研项目;青藏高原;环境信息系统
【作者】赵蕾
【作者单位】《甘肃科技》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G644
【相关文献】
1.穿越历史隧道洞悉气候变迁--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靳立亚教授[J], 杜佳慧
2.“复原”古气候“预言”大未来——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旭 [J], 刘玉杰[1]
3.畜禽粪污有机肥安全利用是关键——访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章力干[J], 黄敏
4.探寻毛乌素沙漠的“前世”与“今生”——记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聂军胜[J], 徐芳芳
5.积极探索再创辉煌——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13.030.50Z 04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 XXX—201X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规范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Base ofRenewable Resources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DB62/T XXX—201X目次前言.............................................................................................................................................................. I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建设要求 (2)5 建设规范 (3)6 经营管理要求 (5)7 安全生产要求 (5)8 环保要求 (6)DB62/T XXX—201X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和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兰州大学。
主要起草人:姜云超。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公司。
主要起草人:戴南昌、刘爱军。
DB62/T XXX—201X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甘肃省各市(州)、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的性质、功能、建设要求与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各市(州)、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对报废汽车、危险废物、严控废物、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以及废弃电子产品等的回收、处理、利用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者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68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69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标准要求总则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 22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技能限制标准GB/T 50065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T 21070 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GB/T 21071 仓储服务质量要求HJ 527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B/T 10850 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管理规范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6]115号)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7]8号)甘肃省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7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1]49号)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发改环资[2017]751号)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DB62/T XXX—201X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拆解处理作业及生产管理指南(2015版)(环境保护部和工业信息部发[2014]82号)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5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再生资源 productively renewable resources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和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再生资源分为生产性再生资源、生活性再生资源和其它特定废旧物品。
生产性再生资源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废料等,报废的机械设备等,作为废旧物资处理的仓储积压产品、残次品等,废柴油、机油等;生活性再生资源包括: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旧金属、塑料、纸张、棉麻、毛、骨、玻璃、橡胶等;其它特定废旧物品包括:废旧电子产品、电池、医疗器械等。
3.2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在物质性能上具有可再生性的生产性再生资源、生活性再生资源和其它特定废旧物品等城市废弃物进行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以恢复其实用价值和效用性。
3.3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base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是对生产性再生资源、生活性再生资源和其它特定废旧物品等城市废弃物进行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的场所。
基地与城市垃圾清运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对接,将再生资源以原料或半成品形式在无害化前提下加工利用,将末端废物进行协同处置,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4 建设要求4.1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设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土地、建筑、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有关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4.2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由投资主体在当地商务部门指导下,按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经商务、发展改革、公安、工商、环保、土地、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批准进行设立。
4.3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环境评估和生产技术标准的资质认定,具备相关废弃物的处理资质。
4.4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必须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符合所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以及符合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环保要求。
其选址、布局、规模和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技术、城建交通、环保卫生、市容市貌协调发展。
4.5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城市规划要求和当地再生资源总量确定用地规模。
4.6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规定,具备有相应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防治条件。
4.7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设立必须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4.8根据《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要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应由“五区二中心”构成,即:商品交易区、分拣加工区、仓储配送区、商品展示区、配套服务区、信息管理中心和培训中心。
基地布局要统筹规划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防止财力浪费。
DB62/T XXX—201X 4.9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总体布局按照功能分区、分块布置,建设用地应遵守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满足经营、加工、生产、办公、生活的要求,一般要满足其使用寿命30年以上。
4.10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内的设备集散、交易、储存、初加工、治污减排等功能,要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相配套。
4.11根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7]8号)标准要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应建在远离居民区和商务区的地方,并便于运输和有利经营,基地建设要兼顾统筹数量、位置、布局等多个因素。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距居民区至少1000米以上,园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保持良好的外观环境。
4.12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不得建在当地饮用水取水点上游地段,环境保护功能应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目标要求,不会对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产生不良影响,需符合GB8978、GB3838标准要求。
不得建于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遗产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4.13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筑设计需符合GB2894、GB12348、GB50057、GB/T50006要求,符合环保、市容、消防要求,交通便利、不扰民。
4.14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内的固定建筑应符合国家建筑标准GB50007、GB50010、GB50011、GB50068,专业生产线地面做防水、防渗透处理,个别地面做防腐蚀处理,一般地面为混凝土地。
场区道路工程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J22要求,场内道路通畅,配置水、电网。
4.15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内加工区、交易区、仓储配送区应与服务区、办公区分离,加工区与交易区应配备相应的环保、安全等作业设施,对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消除二次污染。
4.16需符合GB2894、GB/T12801标准要求,均不准露天作业,须具备可靠的粉尘处理能力和污水排放系统,各专业生产线厂房有液体截流、收集、泄水等设施,以及具有防止废弃物溢散、散发恶臭、污染地面及影响周边环境的必要措施。
5 建设规范5.1商品交易区5.1.1功能商品交易区应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功能:旧家电家具(旧货),旧机械设备及配件,旧五金门窗,其它的废旧物资材料、辅料、制品等的批发与零售交易。
5.1.2建设要求商品交易区域的建筑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场地需符合GB18597、GB18599标准要求,整体设计、装修及建设要符合当地环保及消防的管理要求;以交易产品种类进行细分,设置不同的专属交易区域,形成集约化经营。
各交易区建设应符合GBZ1、GBZ2标准要求,要根据不同产品特性,选择设置室内交易场所,合理存储放置,并配置防止废弃物溢散、恶臭及影响周边环境的必要技术措施。
统一建设供电、供水、消防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应符合GB50052、GB50057、GB50069、GB5749、GB50013等标准要求。
5.1.3交易内容5.1.3.1旧货交易a)旧家电:主要有城市居民生活中及其他行业所产生的旧电视机、旧冰箱、旧空调、旧洗衣机、旧音响设备等。
b)旧家具(门窗):主要有城市居民生活中所产生的旧家具和城市改造、房屋拆迁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旧门窗、防护栏等。
DB62/T XXX—201Xc)旧自行车等综合用品:主要有城市居民生活中所产生的旧自行车、儿童玩具、学习器材、首饰、手表及其他有使用价值的旧货。
d)旧电子信息产品:包括城市居民生活、企事业单位所产生的旧电脑、旧打印机、旧传真机等办公设备以及旧手机、旧照相器材等生活性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