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资料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三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4.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深入研究两个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常见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研究来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更加注重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够给出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本性质。
但是,学生没有清晰的元素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能将周期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性质相联系。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简单模型,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探讨-总结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评价目标】1.通过对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和定量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影响化学性质的分析及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高中化学 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学业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了解碱金属、卤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了解碱金属、卤素原子结构特点,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并能初步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
1.通过对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的学习,学会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有用信息,以提高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水平。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碱金属元素如上图是碱金属的单质存在形式或元素标识,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递变性?完成下列问题你就会明白: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特点(1)元素符号与原子结构示意图Li Na K Rb Cs(2)原子结构特点结构特点⎩⎪⎨⎪⎧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递变性(从Li→Cs)⎩⎪⎨⎪⎧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注意结构变化 2.碱金属的性质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①与O 2反应碱金属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程度产物复杂程度活泼性Li 4Li +O 2=====△2Li 2ONa 2Na +O 2=====△Na 2O 2 K K +O 2=====△KO 2Rb - Cs-②与水反应 注意对比实验碱金属 钾钠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轻微爆炸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实验原理 2K +2H 2O===2KOH +H 2↑2Na +2H 2O===2NaOH +H 2↑结论钾比钠的活动性强知识点二 卤族元素如图是卤素单质,他们的颜色越来越深,由气体逐渐变为固体,那么他们的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性?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原子结构特点 (1)原子结构示意图FClBrI(2)结构特点①相同点:最外层都有7__个电子。
②递变性:从F→I,核电荷数逐渐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1.2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和课堂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提问、观察和测试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在策略上,我注重了知识讲解和互动探究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理解。在课堂管理上,我努力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
- "Atoms and Element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Matter":深入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包括电子排布、化学键等。
(二)拓展要求
1.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拓展内容中的推荐阅读材料,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理解。学生可以进行读书笔记或书评的撰写,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原子结构模型》:介绍不同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和发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的内部构造。
2.科学文章:
- "The Periodic Table: Visualizing Element Properties":一篇介绍如何通过周期表来预测元素性质的文章,有助于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The Role of Valence Electrons in化学Reactions":解释了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与本节课内容紧密相关。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和讲解。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投影屏幕和听清楚讲解内容。
6.互动环节:准备一些互动问题和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
7.作业与评估: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便在课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高中化学选修 3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化学学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 2 中原子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元素的性质,如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合价、原子半径等,从而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 中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等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建立清晰的概念。
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掌握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
(2)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2)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教案2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通过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2。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3.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1)光谱①概念:利用原子光谱仪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氢原子外围只有1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对吗?提示:不对.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基本观点运动轨迹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2)贡献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指出了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原子轨道(1)电子层将量子数n所描述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
离核越来越远(2)能级: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可能不同,所以同一电子层可分成不同的能级,用s、p、d、f等来表示。
微点拨:能级数=电子层序数,如n=2时,有2个能级。
(3)原子轨道概念单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状态各能级上对应的原子轨道数n s n p n d n f 1357微点拨:处于同一能级的原子轨道能量相同;电子层为n 的状态含有n2个原子轨道。
(4)自旋运动: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状态只有两种,分别用符号“↑”和“↓”表示。
2.原子轨道的图形描述3.电子在核外的空间分布(1)电子云图: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的概率分布的图形.(2)意义: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此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此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小.微点拨:量子力学中轨道的含义与玻尔轨道的含义不同,它既不是圆周轨道,也不是其他经典意义上的固定轨迹。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材分析】在《必修2》模块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本节第一课时中,又进一步认识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的角度来研究元素周期律,概念性强,比较抽象,故应注意以具体的数据和事实为载体,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关系的教学。
教材在“学与问”和“科学探究”栏目中安排了较多的问题,其意图无疑是为概念形成与迁移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平台。
【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具有较强的衔接性,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电离能、电负性等新的概念,同时突出概念关键字词的辨析,强化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另外,本节课教材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素材,教学时要突出这些资源的运用,同时注意利用数据和图表方法来探究有关规律,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及其周期性。
2.能应用元素电离能、电负性解释某些元素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概念的形成学习过程中运用分析、图表等方法,体验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离能、电负性等科学概念的学习及鲍林等化学家创新的史实,体验科学概念的价值,感悟科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难点】电离能、电负性。
【教学过程】【任务引入】指导学生以任务练习形式复习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强化对其内在联系的认识。
投影:(1)请写出基态原子的外层具有下列电子排布的所有元素的名称与符号:①n s2n p3(n=2~4)②3d6~84s2③3d104s1④4s1(2)指出这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说明属于哪个区。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讲义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讲义一、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本身也具有复杂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电子在核外的运动状态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特定的分层排布规律。
我们可以用电子层来描述电子的运动区域,分别称为 K、L、M、N 等层。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具有不同的能量。
离原子核越近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越低;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层,电子的能量越高。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
首先,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²个(n 为电子层数)。
例如,第一层最多容纳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
其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当 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 2 个)。
原子为了达到稳定结构,会通过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方式来使最外层电子数达到 8 个(或 2 个)的稳定结构。
这种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形成,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例如,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2、8、1,最外层只有 1 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2、8、7,最外层有 7 个电子,容易得到 1 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同时将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
周期表共有 7 个横行,称为周期;18 个纵行,称为族。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与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够描述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特点。
(4)理解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构成和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和应用。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铁用于制造钢铁、氧气用于呼吸等,引发学生对元素性质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2、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①介绍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和核外电子。
②通过示意图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带电情况和在原子中的位置。
③讲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即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①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②讲解周期的分类(短周期、长周期)和特点,以及族的分类(主族、副族、零族、Ⅷ族)和表示方法。
③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出一些常见元素的位置,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第3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知道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能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2.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得失电子情况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都为8(氦为2) 不易得失稳定金属元素一般<4 易失去不稳定非金属元素一般≥4 易得到不稳定由上表可知,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为金属元素()(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小于4()(3)非金属元素原子都易得电子()答案(1)×(2)×(3)×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
(2)预测该元素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电子,常表现为__________价。
答案(1)第五周期第ⅦA族(2)得到1个-12.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原子中:A. B. C. D.(1)易形成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2)易形成阴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
(3)易与氯气化合组成XY2型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CD(2)A(3)D二、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名称锂钠钾铷铯元素符号Li Na K Rb Cs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nm 0.152 0.186 0.227 0.248 0.265递变性从Li到Cs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相同点最外层均有1个电子,均易失电子,有较强还原性,因此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2.实验探究——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1)钠、钾与氧气反应①实验现象: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钾燃烧更剧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 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级、壳层、轨道和电子数目。
3.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4. 理解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和马克笔。
2. 元素周期表。
3. 模型或图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白板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并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命名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如何排列的?它们的性质是否有一定的规律?主体: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a. 解释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以及质子和中子的作用。
b. 展示一个原子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相对位置。
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a. 解释能级、壳层、轨道和电子数目的概念。
b. 展示电子排布的规律,如能级填充顺序和阿伦尼乌斯规则。
c.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3.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规律a.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族和元素符号。
b. 讲解元素周期性规律,如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增加与元素性质的变化。
c. 利用元素周期表上的例子,说明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具体表现。
4.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a.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b.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元素的性质相似的原因,如氧族元素的共同特征。
c. 探讨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差异,如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
总结:1. 确认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强调元素周期性规律对于预测元素性质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拓展活动:1. 实验:通过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和性质变化,进一步验证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第3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离能的概念及其内涵,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知道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2.知道主族元素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主族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3.体会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二、教学重难点1.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其一般变化规律。
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周期、族的划分的关系,与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化合价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引入:从“位、构、性”的角度来看:如何从量子力学模型的观点更加深入地认识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又有何本质的联系呢?学生活动:写出元素周期表中下列各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引导学生回忆原子价电子排布的写法和规律。
通过书写价电子排布,结合这些元素的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来分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
可引导学生从有效核电荷数的角度分析出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运用得出的结论尝试分析下面几组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进而发现仅有定性的分析是不够的。
为此,人们采用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来定量地衡量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1. Rb和Na2. S和Cl3. Li和Mg提出问题:原子在失去电子时需要吸收能量,请按照给出的第三周期以及第五主族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来推测原子在失去电子时需要吸收的能量的变化情况。
给出第三周期以及第五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数据,验证推测,并引出电离能的概念。
讲解:科学家们用电离能定量地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定义:从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一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常用符号I表示,单位为kJ·mol-1。
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生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I1)。
M (g) = M+(g) + e-I1(第一电离能)M+ (g) = M2+(g) + e-I2(第二电离能)M2+ (g) = M3+(g) + e-I3(第三电离能)提出问题:请说明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怎样的变化?学生参看图1-3-5、1-3-6得出规律,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加以解释。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能说出电离能的含义。
能运用电离能说明某些元素的性质。
认识电离能的变化以及核外电子排布。
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增强逻辑能力。
感受到了化学所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从宏观到微观。
二、教学方法:复习法、归纳法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选修三第一章第二节,是在必修二第二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和选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选修三的内容相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很抽象。
而且,学到选修三与选修二的相关内容隔的时间太久了,学生基本上忘记了。
所以本节可会花相对较多的时间在帮助学生回忆前面的知识点上。
然后教一些新知识,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障碍,同时让学生知道知识都是前后联系的。
五、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六、课的类型:复习课、新知课
七、教学过程:
板书: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原子半径
三、电离能的定义
四、电负性定义
1.化学键的定义
2.键合离子的定义
3.电负性的数值。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讲课设计一、教课剖析:(一)剖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长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生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色出发,联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研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地点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生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确立了基础。
只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着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剖析学生1、知识技术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确立了必定的知识基础。
2、学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想法、总结概括法,拥有必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依据以上两个剖析,我确立本课教课目的以下二、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认识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问题研究和议论沟通,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想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获取提高。
依据以上两个剖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课要点和难点:(四)教课的要点和难点1、教课要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2、教课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效地达成教课目的,突出教课要点,打破难点,我准备采纳以下教课策略,下边说教课策略的设计三、教课策略:(一)教课模式1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纳“复习引入——自主研究——合作沟通——稳固练习”的教课模式。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导入新课】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the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新课讲授】一、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1.概念辨析(1)元素周期系:元素性质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递变(2)元素周期系:元素按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排列的序列(3)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系只有一个,元素周期表多种多样第一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门捷列夫周期表最重要的特征是从第四周期开始每个周期截成两截,第1~7族分主副族,第八族称为过渡元素。
主副族和第八族的概念使用至今,但过渡元素的概念不同了。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元素的性质。
2. 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及性质与元素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方法。
2. 原子的结构与组成。
3. 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
2. 掌握元素性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导入前期知识,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并提问元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二、导入新知(15分钟)1. 出示元素周期表,简要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作用及分类方法。
2. 说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等,并提问学生如何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判断元素的性质。
三、探究原子的结构(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并给出原子的定义。
2. 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并对各部分的性质进行解释。
3. 讲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如能级、轨道和电子填充顺序等。
四、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5分钟)1. 说明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如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
2. 指导学生通过举例分析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如铜和金的导电性、氧和氮的化学活性等。
3. 结合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推断其原子结构。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小结元素分类及性质与元素结构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作用和意义。
3.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拓展应用(1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元素的导电性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 扩展讨论:邀请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其他元素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作业,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与展示,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及元素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初步思考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参赛作品)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课题]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人教版·必修2·第一节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卤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掌握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2.通过比较卤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电子层数)的不同点,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学会分析递变性的原因。
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IA和V ⅡA族为例,知道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初步掌握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素材的分析来归纳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方法,形成“结构决定性质,位置反映结构”的化学基本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加深对“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等哲学规律性认识,体会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发现法、讲述法、启发类比法、辨析法[实验用品及技术媒体]1、多媒体电脑、软球棍模型2、课本p.8实验1-1【学生】相似性:卤素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均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
递变性:从F2到I2,与氢气反应越来越难,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教师】类似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证明卤素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课首先由碱金属的原子结构入手,由学生预测Na和K的化学性质,接下来回忆Na、K分别与氧气燃烧及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辅以实验视频,然后由学生讨论推出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预测铷、铯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再次呈现实验视频,学生被铯与水反应的现象所震撼,也加深了对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的理解。
此时,我们再次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你估计锂与水反应会是怎样?当他们看到金属锂在水中慢悠悠地转动,发出会心的微笑。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篇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二.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3.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4.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5.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和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6.了解〝对角线法则〞,并能运用〝对角线法则〞解释某些问题三.教学重点.难点: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之间的关系.四.教学过程:(一)周期.族及元素的分区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在元素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个横行,称为周期;再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从上往下排成一个纵行,称为族.元素周期表共分为七个周期,_个纵行,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1个第八族和1个0族.在元素周期表中,我们也可以按照元素原子基态的电子排布式最后一个电子所处的能级对元素周期表进行分区:说明:1.周期系: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 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 ,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周期.2.元素的周期数等于其能层数,一个能级组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的种类,所以周期表中七个周期分别对应七个能级组.各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分别是2.8.8._._.32,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3.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在元素周期表中包含_个纵列,除零族元素中He1s2与其他稀有气体ns2np6不同外,其余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相等的.对于主族元素: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外围电子排布.价电子数);对于副族元素,在化学反应中除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外,还可以失去次外层上的部分电子,所以它们所失去的电子总数,就等于该元素所在的族次.除第Ⅷ族元素外,其大多数等于(n-1)d+ns的电子数(外围电子排布.价电子数).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5.每个列的外围电子排布相同(个别元素除外).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6.元素的化合价是指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他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性质.其实质是指成键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数目.元素的常态化合价有如下几条规则:①在所有的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正价之和一定等于各种元素的负价之和的绝对值.②简单离子的化合价数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复杂离子(络离子.根等)的化合价数等于离子中各种元素的正价数之和与负价数之和的绝对值的差,阳离子为正价,阴离子为负价.③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等于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价数等于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减8.④所有的单质中元素均不显价,一般计为0.⑤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二)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变化.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能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同周期元素电子能层数相同,从左往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第一电离能I1:元素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第一电离能越大,金属活动性越弱.同一元素的第二电离能大于第一电离能,第三电离能大于第二电离能,依此类推.同一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电离能相差较小,不同能层的电子电离能相差较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大小的物理量.以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通常以符号_表示,其值是相对值,无单位.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 1.8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 ,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则在1.8 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说明:1.同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虽然核电荷数也同时增大,但电子层数增多的影响为主要因素,所以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2.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实验佐证,是衡量气态原子得失电子难易的物理量.元素的电离能越小,表示气态时越容易失去电子,即在气态时金属性越强.3.同一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电离能相差较小,不同能层的电子电离能相差较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4.由于第ⅡA 族的价电子构型为ns2.第ⅤA 族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为ns2np3,分别属于全满或半满状态,属于稳定结构,因此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5.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对于副族元素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大体也呈现这种变体趋势.6.电负性相差很大的元素相互化合通常形成离子键.电负性相差不大的两种非金属元素相互化合时,通常形成极性键,电负性相同的元素相互化合时,通常形成非极性键.电负性相差越大的元素形成共价键时,共用电子对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趋势越大,键的极性越大.一般,Δ_>1.7,形成离子键;Δ_<1.7,形成共价键.7.元素的电离能和电负性都可以用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8.对角线规则: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相似,被称为对角线原则.如:锂与镁.铍与铝等.它们的电负性相差不大,性质较为相似.篇二: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测试题高二化学选修Ⅲ 导学案编排蓬安中学化学备课组 _年9月使用合作探究共同进步帮助他人温暖自己>自我检测高二班第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_______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处于能量最低状态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B.3p2表示3p能级上有两个轨道 C.同一原子中,1s.2p.4p电子的能量呈逐渐降低排列D.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2.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半径最大的为( )A.1s_s_p63s1 B.1s_s_p63s23p64s1 C.1s_s_p63s2 D.1s_s_p63s23p64s2 3.在d,而不排布成,其最直接的依据是( ) A.能量最低原理B.泡利不相容原理 C.原子轨道能级图 D.洪特规则 4.前四周期元素中,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与其所在周期数相同的元素有几种(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5.下列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违背了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是( )A.Al:1s_s_p63s_p2 B.N:[He] C.B:1s_s3 D.Li:6.某元素A的+2价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5s2,则下列有关元素A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A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4d25s2,原子中有两个未成对电子 B.A为p区元素,其原子中电子全部成对C.A2+最外层电子处于8电子稳定结构 D.A处于周期表第5周期ⅣA族,属于金属元素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H键无方向性B.基态C原子有两个未成对电子,所以最多只能形成2个共价键C.1个N原子最多只能与3个H原子结合形成NH3分子,是由共价键的饱和性所决定的 D.所有的原子轨道都具有一定的伸展方向,因此所有的共价键都具有方向性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所有的非金属元素都分布在p区B.元素周期表中ⅢB族到ⅡB族_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 9. (提高题)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_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_s2的Y 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_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只有2个电子的_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2个电子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_.Y原子_. 下列对一些实验事实的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_. _下列关于元素RA.R的最高正价为+3价 B.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ⅡA 族 C.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共有4个电子 D.R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_s2 _.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s电子的能量不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B.6C的电子排布式1s_s_p_2违反了洪特规则 C.电子排布式(_Sc)1s_s_p63s23p63d3违反了能量最低原理_62_D.电子排布式(_Ti)1s2s2p3s3p违反了泡利原理 _.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一个基态多电子的原子中,可以有两个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B.在一个基态多电子的原子中,不可能有两个能量完全相同的电子C.在一个基态多电子的原子中,M层上的电子能量肯定比L层上的电子能量高 D.如果某一基态原子3p能级上仅有2个电子,它们的自旋状态必然相反_.A.B.C.D四种元素,已知A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为金属元素,它的原子核外K.L层上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C元素是第三周期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D元素在第三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四种元素A.B.C.D分别为O.Ca.Na.ArB.元素A.B.C两两组成的化合物可为CaO.CaO2.Na2O.Na2O2等C.元素A.C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关系为A C D.元素B.C电负性大小关系为B C _. 以下有关元素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①1s_s_p63s23p2能②1s_s_p3 ③1s_s_p2 ④1s_s_p63s23p4,原子半径最大的是①B.下列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中,①3s23p1 ②3s23p2 ③3s23p3 ④3s23p4,对应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③C.①Na.K.Rb ②N.P.As ③O.S.Se ④Na.P.Cl,元素的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递增的是④D.某元素的逐级电离能(kJ/mol)分别为738._51.7733.1_40._630._995.2__,当它与氯气反应时最可能生成的阳离子是③①_+②_2+③_3+④_4+_._ . y为两种元素的原子,_的阴离子与y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由此可知() A._的原子半径大于y的原子半径.B._的电负性小于y的电负性.C._ 的氧化性大于y的氧化性.D._的第一电离能大于y 的第一电离能._._.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3s23p1和2s_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_2YZ3B._2YZ2C._YZ2D._YZ3_原子核外p能级.d能级等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为〝全空〞.〝半满〞.〝全满〞的时候一般更加稳定,称为洪特规则的特例.下列事实不能作为这个规则的证据的是() A.元素硼(B)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元素铍(Be)的第一电离能高山不爬不能到顶,竞走不跑不能取胜,永恒的幸福不争取不能获得. 想成为一名成功者,先必须做一名奋斗者.高二化学选修Ⅲ 导学案编排蓬安中学化学备课组 _年9月使用合作探究共同进步帮助他人温暖自己B.元素磷(P)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元素硫(S)的第一电离能 C.基态铜(Cu)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4s而不是[Ar]3d4sD.某种激发态碳(C)原子排布式为1s2s2p而不是1s2s2p _.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3周期所包含的元素中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B.铝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小 C.在所有元素中,氟的电负性最大 D.钾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_.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同族元素,随着n的增加,逐渐增大B.同周期元素,随着Z的增加,I1增大 C.通常情况下,电离能I1,〈I2,〈I3D.电离能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_.关于锂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①与水反应比钠剧烈②它的密度比钠小③它的氧化物暴露于空气中易吸收CO2 ④其第一电离能小于钠的⑤它是还原剂A.只有①② B.③和⑤C.②和③ D.①和④ _.-1(1)A.Q和R B.S和T C.T和U D.R和T E.R和U (2)下列离子的氧化性最弱的是________.A.S2+ B.R2+ C.T3+ D.U+ (3)下列元素中,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最像Q元素的是________. A.硼B.铍 C.氦D.氢(4)每种元素都出现相邻两个电离能的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如果R.S.T是同周期的三种主族元素,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其中元素________的第一电离能异常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简略框架图.213222_192(3)上表中元素_.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式分别为 . ;比较元素_与元素y的下列性质(填写〝>〞或〝<〞=)原子半径:________y.电负性:________y.金属性:________y.(1)请在上面元素周期表中画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按电子排布,可把元素划分成5个区,(s区,p区,d区,ds区,f区)不全是金属元素的区为__________.(2)根据氢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你认为可把氢元素放在周期表中的___________族;有人建议将氢元素排在元素周期表的ⅦA族,请你写出支持这一观点的1个化学事实高山不爬不能到顶,竞走不跑不能取胜,永恒的幸福不争取不能获得. 想成为一名成功者,先必须做一名奋斗者.篇三: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文章编号:1_5-6629(_)_-_45-_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性质变化规律,体会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2.进一步学习与巩固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的思想方法.3.初步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归纳到演绎的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性质变化规律2.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的思想方法的确立教学过程:引入:投影元素周期表:这是一张元素周期表,上节课我们刚学习了它的结构.请大家帮助我找一找,在这张周期表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元素的单质.(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硅等)其中有些是金属元素的单质,有些是非金属元素的单质.请大家能否总结一下,金属元素的单质有哪些通性?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又有哪些常见的性质?投影:金属单质:都可作还原剂:m-ne→mn+.具体表现为:(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如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2cu+o_cuo(2)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如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铁在高温时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等;2na+2h2o→2naoh+h2↑3fe+4h2o(气)fe3o4+4h2(3)与盐酸.稀硫酸等酸反应,生成氢气;如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但是金属遇到某些酸(如浓硫酸.硝酸等)不产生氢气.2al+3h2so4→al2(so4)3+3h2↑(4)与某些可溶性盐发生置换反应;如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单质; fe+cuso4→feso4+cu非金属单质:都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1)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cl2+h_hcl(2)与金属反应:2na+cl2 2nacl(3)与氧气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s+o2so2(4)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5)与强碱溶液反应: cl2 + 2naoh → nacl+ naclo+h2o讲解:教材编写专家为什么要在前面让我们学习那么多具体物质的性质呢?在这张周期表中,它们的位置有何特点?它们分处在不同的族中,是各个族的典型代表物.周期表中已经有一百十几种元素,我们无法在短短的高中阶段学完,我们可以根据原子结构相似的特点,进行归类学习.今天我们将在典型单质和元素周期表的引领下,进一步学习如何采用一定的推理方法,把它们演绎到其他元素单质的学习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借助最为典型的金属元素――碱金属和最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卤素,通过研究它们单质的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学习一种化学推理方法.第一环节:碱金属部分我们曾经学习过金属钠的相关性质,同主族钾的性质是否与钠的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与氧气.水.盐溶液等反应),如何进行比较研究?(控制变量法).请大家回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交流)投影演示:(1)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钠熔化成闪亮的银白色小球;浮在水面上;快速地四处游动;发出吱吱的声响;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色.(2)钾与水反应的实验钾熔化成闪亮的银白色小球;浮在水面上;快速地四处游动;发出吱吱的声响;能燃烧并伴有轻微的爆鸣声和紫色的火焰;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从上述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推知怎样的结论?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说明钾比钠更活泼.排在周期表下方的铷和铯又如何?播放录像:铷.铯分别与水反应的实验.从上述的录像,结合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可以推知怎样的结论?在钠上方的锂呢?播放录像:锂与水反应的实验.钠.钾.铷.铯,它们单质与水反应愈趋活泼,说明它们的单质活动性越来越大. 为什么呢?阅读并填写:第5页上的表格.思考:为什么锂.钠.钾.铷.铯,它们的单质活动性会越来越大?提示:1. 原子结构有何相同和不同点;变化规律如何?2. 元素的性质包括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你认为这些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是1个;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而呈现+1价.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不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他们的电子层数逐渐递增,所以原子半径也逐渐增大;使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逐渐减弱,导致它们的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之逐渐增大.其中,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是原子结构的组成部分.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原子半径,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主要取决于原子的电子层数;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是原子的失电子能力决定,而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的半径有关,同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又取决于原子的电子层数.所以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3. 你认为元素单质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由于元素的性质无法用直观的现象进行表达,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来反映.金属元素的单质是由金属原子通过相似的作用力―金属键结合起来(金属键知识将在后面学习到),所以锂.钠.钾.铷.铯单质的结构递变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原子结构的递变性,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递变性,也可以通过碱金属单质部分化学性质的递变来反映.实验中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是因为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大引起的.由于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决定了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单质的部分化学性质递变的规律,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通过对典型元素钠及其单质的部分性质研究,来推测其他碱金属元素及其单质的性质.第二环节:卤素与氢气的反应刚才我们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初步感知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那么卤素的情况是否也能佐证呢?观察:第7页下面卤素的原子结构,请你试着推测一下氟.氯.溴.碘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根据碱金属学习,得出〝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的结论.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是7个;可以推测它们都容易得到1个电子而呈现-1价. 卤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不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他们的电子层数逐渐递增,可以推测原子半径也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逐渐减弱,导致它们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也随之逐渐减弱.推测:卤素的单质是由卤素原子通过相似的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形成的(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将在后续的学习中学习),所以同主族卤素单质的结构递变也主要取决于它们原子结构的递变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来推测卤素部分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下面请你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以氯气与氢气反应为例来推测卤素单质氟.氯.溴.碘与氢气反应的可能情况.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是7个,它们都容易得到1个电子,可以推测氟.氯.溴.碘都能与氢气反应,并生成氢化物,其中卤素的化合价都应该为-1价.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氟.氯.溴.碘原子中的电子层数逐渐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随之逐渐减弱,所以可以推测它们的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活动性逐渐递减,表现为反应的条件越来越高,反应的程度越来越小.查找资料验证:是否如此?请阅读并填写第8页上的相关内容.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到:氟.氯.溴.碘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越来越小,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差.证明氟.氯.溴.碘的非金属活动性依次递减.需补充说明的是,除了从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和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角度比较外,我们还可以从单质的活动性.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比较.(以卤素为例进行说明)至此,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明确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 第三环节: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探究: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进一步〝证明氯.溴.碘的非金属活动性逐渐减小〞这样一个推测?实验研究的特点,就是通过实验用明显的现象或数据,把看不见.摸不着的课题本质展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选取卤素的某个相关性质,通过观察它们的实验现象,从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等角度来比较它们的活泼性.讨论.设计方案(可能的方案有):方案1:氯.溴.碘与金属的反应.观察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来推测它们的活动性大小.实验录像:氯.溴.碘与金属锑的反应.氯与锑常温下就能反应;溴与锑加热后才能反应;碘与锑长时间加热也无明显现象.证明氯.溴.碘的活泼性依次减弱.方案2:氯.溴.碘与水的反应.无法观察反应的程度,不可取.方案3:氯.溴.碘相互间的置换反应.如何利用最少的实验加以证明?溴化钠溶液中滴加氯水,然后加少量四氯化碳萃取,如果下层的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证明氯可以置换溴.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溴水,然后加少量四氯化碳萃取,如果下层的溶液由无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 2 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 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 页,填写第5 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板书] 1 、碱金属元素(1 )原子结构[ 师]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生] 讨论总结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 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②颜色不同;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 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怎样的结论?[总结]浮、熔、游、响、红;K 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 等反应,在反应中Na、K 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
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讨论板书](2)化学性质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一个电子,它们化学性质相似;②它们都能与O2 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产物中均显+1 价。
③不同: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它们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有差异。
Li - Cs越来越活泼,金属性增强。
[教师]碱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和不同。
它们的物理性质又怎样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根据书本第7 页的表,归纳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表格,并总结。
除铯外都是银白色、质软;密度都很小,从Li 到Cs 由大趋小(K 例外)。
熔点低,且熔沸点Li-Cs 由高-低。
[过渡]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它主族的元素情况如何呢?请分析卤素的原子结构,结合已学过的Cl2 的性质,试着推测卤素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
[学生] 根据课本第七页图示,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归纳] 相同: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卤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有相似之处。
Cl2 是强氧化剂,可以和金属H2、H2O 反应。
F2、Br2、I2 应该也是氧化剂,也可以和金属、H 2、H 2O 等反应。
不同:碱金属原子结构也有不同之处,核电荷数不同,原子半径不等,导致了性质不同。
F、Br、I 原子结构也有与Cl原子结构不同之处,因此F2、B「2、I2的性质与CI2也有不同之处。
Li - Cs, r护J越来越容易先电子。
卤素与之相似,F-l, r护J先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F2 , CI2 , Br2 , I2氧化性减弱。
[教师]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论推测是否正确呢?如何验证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化学研究必须以实验为依据。
在初中里我们是根据怎样的实验事实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即还原性强弱的呢?非金属单质氧化性的强弱用怎样的实验事实来说明呢?[学生]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比较金属还原性的强弱[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比较卤素氧化性的强弱[实验]课本第八页实验1-1 。
观察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教师]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与先前推测是否一致?[板书] 2.卤族元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F2 > Cl2 > Br2 > I2[讲解]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的反应,也是我们研究非金属单质氧化性强弱的常用方法,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 页,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比较反应条件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阅读第八页内容并总结。
[板书]从F2 —I2,与氢气反应越来越难,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F2 > Cl2 > B「2 > I2[教师]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相似和变化规律,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又如何呢?[学生]看课本第8 页资料卡片,认真分析资料,总结变化规律。
[总结]F2 T|2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F2-12密度逐渐增大,熔点、沸点逐渐升高。
[总结]通过比较碱金属单质与O2、H2O 的反应以及卤素单质与H2 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我们可以看出:元素性质和和原子结构密切关系,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通过研究其他主族也有类似情况。
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它们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
[板书]在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反映。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认知规律表明,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出发,经历一定的亲自实验,会让学生的亲历感加强,容易牢固的掌握知识,通过实验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浓厚,而且可以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研究的态度。
本堂课,以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为教学情境,以突破矛盾、解决问题为主线。
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描述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了解1-18 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通过实验设计、现象、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体会探究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金属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必修1中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金属钠的部分性质也进行了学习,所以本节旨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元素周期表纵向的同族元素性质的比较。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钠、钾与水反应的原理;掌握钠钾与水反应的原理、现象。
总结出元素周期表纵向的同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过程方法通过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观察分析、实验验证、合作学习等,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五、教学设计[导入]在上册中,我们简单学习了一些金属的性质。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把钠放入水中,步骤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积极回答。
[放映参考步骤]用镊只将钠从试剂瓶中取出(教师讲解,钠有腐蚀性,不要用手直接碰它),用滤纸将其表面的没有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然后,把钠投入盛有水中,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由现象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设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发生了什么反应?反应方程式是什么?[学生]一一回答。
(由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出发,建构教学情境)[ 设问] 同主族的钾是否可以与水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 学生实验] 叙述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 教师] 由反应方程式。
我们可以看出钠钾表现的是金属性的失电子性质。
[ 设问] 钠钾表现的金属性,谁强?为什么?[ 学生] 钾表现的金属性强,与水反应剧烈。
[ 放映资料] 锂与水的反应[ 探究] 那么铯呢?[ 结论] 金属性:锂<钠<钾<铯[ 结论] 自上而下,同族元素金属性递增。
一、教学分析:(一)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 3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学生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 、学法方面:在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一一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