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免疫细胞膜分子PPT课件

合集下载

5 免疫细胞

5 免疫细胞
的黏附分子主要有LFA-1和 ICAM-1、LFA-2和LFA-3等。
(二)B细胞的来源及成熟
淋巴样前体细胞从邻近骨内表面的骨髓膜下区向骨髓腔中心移行,并在移行 中逐渐发育成熟。
重链重排
淋巴干细胞
祖B细胞(pro-B )
重链重排
前B细胞(pre-B)
轻链重排
未成熟B细胞
成熟B细胞(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
2.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 3.分泌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参
与造血过程。
(一)B淋巴细胞的膜表面分子
1. BCR复合体
BCR
(B cell receptor, BCR)
BCR (mIg)
组 成
Igα(CD79a) Igβ(CD79b)
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意义:B细胞的主要标志, 成熟B 细胞 主要表达 mIgM和mIgD
4. 按功能分类 (1) 初始B细胞: 没有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B细胞。 (2) 活化B细胞: 执行机体免疫效应功能的B细胞。 (3) 记忆B细胞: 维持机体免疫记忆功能的B细胞。
B1细胞和B2细胞的比较
特性 分化来源
B1细胞 骨髓外
B2细胞 骨髓
分化标志
CD5CD5+
CD5-
BCRV区库多样性
有限
② 介导TCR与抗原接触后产生的活化信 号的传递;
③ 成熟T细胞表面的表面标志,用于成 熟T细胞的检测。
ζ链
(1)组成特点 同质二聚体 每条ζ链含有三个ITAM序列 胞外区较短(9个氨基酸残基) 胞浆区较长(113氨基酸残基)
(2)功能 有助于TCR-CD3复合体启动的信号的最大转导
2. T细胞的膜辅助分子
第二节 免疫细胞

第五章免疫细胞

第五章免疫细胞

第四节 抗原提呈细胞
凡能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 呈递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APC)
专职 单核/巨噬细胞、树突
状细胞、B细胞
非专职 内皮细胞、上皮
细胞等
单核-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一)单 核 吞 噬 细 胞(MON和Mφ)
包括骨髓中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 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具有重要的抗 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一)表面标志:
二、免疫细胞的膜表面分子
免疫细胞膜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 蛋白质分子。这些分子与免疫细胞的分化 成熟和免疫功能发挥密切相关。 免疫细胞的膜表面分子是区分和鉴别不 同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重要标志。 分化抗原、粘附分子、膜受体。
第二节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是来自胚肝或骨髓的始祖T 细胞,在胸腺内微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 熟的淋巴细胞,又称胸腺依赖的淋巴细胞 简称T细胞。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 的体液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辅助和调节作 用。
植物血凝素(PHA)受体
刀豆蛋白(ConA)受体
美洲商陆(PWM)受体
分化抗原(CD 抗原/分子)
CD3 CD4
生物学功能
与TCR相连,稳定TCR结构,传递细 胞活化信息
为MHCⅡ类分子的受体
CD8
CD28 CD2
为MHCⅠ类分子的受体
为B7分子的受体 即淋巴细胞相关抗原-2(LFA-2), 为LFA-3的受体或绵羊红细胞 (SRBC)的受体
1、T细胞的表面标志
特有的细胞表面的膜分子, 包括抗原受体、分化抗原(CD)抗原、 MHC抗原、黏附分子等。 这些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 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信号刺激并产生 应答的物质基础,也是鉴别和分离T、B细 胞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细胞膜及其表面(二)

第五章 细胞膜及其表面(二)

第一节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脂类、蛋白质、糖类 ——主要成分
膜脂 膜蛋白 膜糖
水、无机盐、金属离子 ——少量成分 蛋白质/脂类 : 在不同种类生物膜中有所不同。
不同细胞的质膜及细胞中不同膜相结构 三种膜成分的比例差异很大
(一) 膜脂 menmbrane lipid
生物膜上的脂类统称膜脂。
★(二)锚定连接( anchoring junction)
锚定连接包括两大类蛋白质:
细胞内附着蛋白:一端将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与连接复合体相连接,另一
端与穿膜黏着蛋白连接。
跨膜连接糖蛋白:胞内区与细胞内锚定蛋白连接,胞 外区域相邻特异的穿
膜黏连蛋白或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
锚定连接的两类蛋白示意图
★ (二)锚定连接( anchoring junction)
(一) 膜脂 menmbrane lipid
膜脂分子的共同特点: 都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端,称兼性分子或双亲媒性分子 (amphipathic molecule)
双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排列方式:
脂分子团
脂双分子层
脂质体
(二) 膜蛋白 menmbrane protein 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
根据膜蛋白与膜脂的结合方式以及在膜中的位置的不同,分为:
1 单次穿膜: 单条a-螺旋贯穿脂质双 层 多次穿膜: 数条a-螺旋折返穿越脂质 双层
非胞质面 脂 双 分 2 子 层 胞质面
3. 多亚基穿膜
内在膜蛋白具有双亲性,其亲水区域暴露在膜的内外表 面与水相吸,它们的疏水区域嵌入膜内,与脂类分子疏 水尾部通过疏水键结合,与膜结合紧密,不易分离提纯。
2、膜周边蛋白 附在膜的内外表面,非共价地结合在膜脂或跨膜蛋白上。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PPT课件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PPT课件
(2)CD8分子:
由、异二聚体组成,胞外区结构属IgSF。 分布于部分T细胞及胸腺细胞。 作用:与MHC-I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参与抗
原识别及信号传导。又称协同受体分子。
3. T细胞共刺激分子 (1) CD28:
–双链跨膜糖蛋白,胞外区各有1个IgSF结构域,分
布于几乎所有CD4T细胞,50%CD8细胞。
2、粘蛋白样家族 ( mucin like family )
CD 34; 表达在造血干细胞, 淋巴结内皮细胞 选择素L的配体
GlyCAM-1(糖酰化依赖的细胞黏附分子-1): 表 达在淋巴结内皮细胞 选择素L的配体
选择素P糖蛋白配体(PSGL-1); 表达在中性粒 细胞, 介导PMN迁移 选择素E和P的配体
——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信号传导,分化以及 运 动等过程
—— 据结构划分为五类:
选择素
黏蛋白样家族
整合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钙粘蛋白
一、黏附分子的分类及其特性
1、选择素家族(selectin)
一类以细胞外多糖为配体的膜单肽分子, 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粘附。 选择素L(CD62L, 白细胞选择素) 选择素E(CD62E, 内皮细胞选择素) 选择素P(CD62P, 血小板选择素)
分布于T细胞和胸腺细
胞。 由γε、δε和ζζ
(80~90%);或γε、
δε和ζη(10~20%)
γε
组成。
作用:负责传导抗原活
化信号。
ITAM
TCR
δε ζζ
2. T细胞共共受体 (1) CD4分子:
–单链跨膜糖蛋白,胞外区有4个IgSF结构域,分 布于部分T细胞及胸腺细胞。
-作用: 与MHC-II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参与抗 原识别及信号传导。又称协同受体分子。

医学细胞生物学 2014年最新最完整的课件 第五章 内膜系统

医学细胞生物学 2014年最新最完整的课件 第五章 内膜系统

核糖体受体
蛋白质转 运通道
信号肽与SRP引导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膜上的过程29
六、内质网与医学
(一)脱粒和肿胀
(二)增生和肥大
(三)包含物
30
第二节
高尔基复合体
1898 高尔基(意大利)利用光镜在猫的神经细胞发现 并命名高尔基复合体。 一、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结构 反面
光镜:网状结构
大囊泡

扁平囊
胰岛素形成
前胰岛素原(胰岛的B细胞的RER上合成)
胰岛素原(rER腔内切除信号肽,ABC
三个肽链的,无活性)
胰岛素一级结构
(在高尔基体水解去C链,AB链内靠二硫键结合折叠而形成)
42
43
(三)蛋白质的分选与运输
1. 溶酶体蛋白的分选、运输与溶酶体的形成
蛋白质合成
溶酶体寡聚糖磷酸化 (6-磷酸甘露糖)
16
2.蛋白质的运输
穿膜运输:发生在细胞质与细胞器之间蛋 白质直接穿膜转入细胞器中(穿 方式 膜的蛋白质是非折叠的) 转运小泡运输:发生在细胞器之间蛋白质 在细胞器中形成小泡以出 芽方式运输。 如分泌性蛋白、溶酶体蛋白
17
3.蛋白质的修饰
(1)蛋白质的折叠:分子伴侣的调节。
分子伴侣:
热激蛋白家族,在细胞内具有协助其他蛋白质 多肽链进行正确折叠、组装、转运及降解之功能。
51
三、溶酶体的类型 (一)初级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初级溶酶体是 刚从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内含多种水解酶,但无作用 底物无酶活性的小泡。
含有M-6-P的 溶酶体富集 溶酶体水 磷酸化 加M-6-P 酶蛋白与M-6解酶前体 P受体结合 膜衣 包装 初级 被特 出芽 笼蛋 脱衣被 含酶 白小 运输 溶酶 殊包 泡 泡 体 装 52

第五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ppt课件

第五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ppt课件
偶线期:出现联会和SC,二价体
前 期 粗线期:出现交换和重组 Ⅰ 双线期:交叉。交叉端化。持续时间长。
终变期: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体形成。 同源染色体向赤道面移动。
37
联会(synapsis):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过程。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大小 形态结构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一对 染联色会体复。 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联会过 程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侧面紧密相贴形成了 一种蛋白质的复合物。 联会的结果,每对染色体形成一个二价体,如人形 成23个二价体
38
Chromosome recombination
39
间期
前期I(细线期) 前期I(偶线期) 前期I(粗线期) 前期I(双线期) 前期I(终变期)
中期 I
后期 I
末期 I
间期
前期 II
中期 II
后期 II
末期 II 减数分裂4示0 意图
细胞分裂
41
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 维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体细胞2n=46
,生殖细胞 配子:精子和卵子 n=23,受精 后受精卵为2n=46)
❖ 是遗传学三大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分离律、
自由组合律、连锁互换律)
❖ 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非同源染色体以 及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自由 组合。)
42
三、个体发育中的细胞
(一)细胞分化 (differentiation) 概念: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彼此间逐渐出现差 异,发育成各形态不同、功能不同的成熟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凋亡(apoptosis) (三)细胞全能性和干细胞 (四)细胞衰老

医学免疫学课件 第五章 细胞因子

医学免疫学课件  第五章 细胞因子
➢ 信号转导亚单位可作为若干种细胞因子的公有链 (common chain),参与信号转导。
(公有γ链)
(公有β链)
(公有gp130亚单位)
第二节 细胞因子特征与作用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 多样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作用
于多种细胞,取决于细胞 因子浓度、所作用靶细胞 的类型、微环境中其它细 胞因子等条件,可产生多 种生物学作用。
✓ 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 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
(一)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二)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在Ig类别转换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对Th1和Th2细胞的调节作用
(三)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
✓ 参与固有免疫
• 促进NK细胞的杀伤活性:IL-2、IL-12等; • 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功能:IFN-γ、
CSF) ✓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 趋化因子(chemokine)
1.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 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并介导白细胞间相互 作 用的细胞因子;后定义为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 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
✓ 前至少发现38种,IL-1...IL-38。
TNF、IL-1β等; • 抗病毒、抗肿瘤:IFN-α/β、TNF等。
✓ 参与炎症反应
• TNF-α、IL-1、IL-6、IFN-γ和趋化因子等促炎细 胞因子可直接或间接参与炎症反应,利于机体抑 制和清除病原体,但也可介导病理性损伤。
“细胞因子风暴” (Cytokine storm)
✓ 此外,还可促进Th2 分化,抑制Th1和巨 噬细胞功能。

免疫细胞膜分子MHCI类MHCII类的分布与免疫应答有何的关系ppt课件

免疫细胞膜分子MHCI类MHCII类的分布与免疫应答有何的关系ppt课件
4·缺乏共刺激信号。某些粘附分子在T细胞激活中起辅助刺激作用,许多肿 瘤细胞中这类分子表达降低。
5·肿瘤细胞的漏逸。在肿瘤移植排斥反响实验中发现,少量肿瘤细胞移植可 使宿主产生致死性肿瘤;而大量同样的肿瘤细胞移植可出现排斥反响。推 测能够是少量肿瘤细胞缺乏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有效的免疫应对。待肿瘤 构成细胞集团,肿瘤抗原的突变使得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和应对。
什么是MHC分子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即编码主 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严密相连的基因 群,定位于动物与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 域,呈高度多态性。MHC的编码产物即 MHC分子或MHC抗原,其表达于不同细胞 外表,主要功能是参与抗原提呈、制约细 胞间相互识别及诱导免疫应对。MHC在人 类成为人白细胞抗原〔HLA〕。与抗原呈 递相关的主要是MHC—I和MHC—II类分子。
例如,当病毒感染了某个细胞,病毒抗原可被分解成一些肽段 片段,后者在与内质网中合成的I类分子结合后表达于细胞外表, 才干被CD8T细胞识别。
I类分子主要介导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也是重要的移植抗原。
MHC—II类 专职APC、活化T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 II类分子的分布比较局限,主要表达于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 原递呈细胞上,精子细胞和某些活化的 T细胞上也有II类分子。
• 虽然机体内具有一系列的免疫监视机制, 但肿瘤细胞可以经过一种或多种机制逃防 止疫系统的攻击或不能激发特异性抗肿瘤 免疫目前以为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肯能有 以下8种。
1·缺乏抗原性表位。肿瘤细胞不表达与正常抗原有质或量差别的抗原,或者 宿主不表达能与肿瘤抗原多肽结合的MHC分子,因此不能诱发特异性免疫 应对。
在免疫应对中,II类抗原主要是协调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调控体 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对。

8免疫细胞膜分子二

8免疫细胞膜分子二
the absence of co-stimulation, T cells are rendered unresponsive (anergic) ;
2020/6/15
The third: cytokines and cytokine receptors.
B7 family of co-stimulatory and novel co-inhibitory molecules
2020/6/15
Rahul Kushwah, et al. Cell & Bioscience 2011, 1:20.
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1、抗原识别受体复合物:TCR-CD3复合物,存在所有 成熟T细胞表面,识别结合MHC-抗原肽复合物。
2020/6/15
2、特异表达的CD 分子
CD2; CD3; CD4/CD8。
2020/6/15
Ceeraz S, et al. Trends Immunol. 2013 Aug 13. doi:pi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71-4906(13)00110-5.
CD28/CD152
均为同源二聚体;共用配体CD80(B7-1)/CD86(B7-2); CD28:静息和活化T细胞均表达,90%CD4+T细胞和 50%CD8+T细胞; CD152(CTLA-4):活化的CD4+和CD8+T细胞。
TCR的co-receptor,辅助TCR识别pMHC;胞内区与 PTK p56lck结合,参与T细胞活化。
CD4是HIV gp120的受体。
2020/6/15
3、 co-stimulatory and co-inhibitory molecul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 Iga/Igb( CD79a/CD79b)
二者分子结构相似, 构成异二聚 体,再通过非共价键与BCR连接成为 BCR- Iga/Igb复合体, 其胞浆区连有 ITAM,它们分布在除浆细胞外的B细 胞发育的各个阶段,是B细胞特征性标 志。
• BCR- Iga/Igb复合体的功能
特异性识别并结合B细胞表位,
14
4、共抑制分子
• CTLA-4(CD152) Ta表达; 与CD28具有部分同源性,其 配体也是B7分子,但作用相反,抑制活 化的CD8+T细胞的扩增
• 程序性死亡-1分子(programmed death-1, PD-1)
15
5. 其他参与T细胞活化的CD分子
CD2(SRBCR、LFA-2)-CD58
8
9
CD3
•结构:由g d e z h五种肽链组成, 其中g d e链为IgSF; z 和h链结构 相似,胞外区很短,通过二硫键 组成zz 同源二聚体或zh异二聚体; 胞浆区有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 活化基序)。
•分布 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
• 作用 稳定TCR结构,转导第一 活化信号
10
2. 参与T细胞第一信号的共受体
第5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
[内容提要] 1、与T细胞抗原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主要膜分子 2、与B细胞识别、粘附、活化有关的主要膜分子 3、 参与免疫效应的膜分子(FcR;细胞凋亡相关的分子)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迁移、激活(在免疫应答中,表现在识别、捕捉抗原、免疫细 胞活化及相互作用,介导黏附等)。(人为用于细胞的鉴定和 分离)
• 种类 大致可分为 T细胞、B细胞、髓系细胞、NK
细胞、血小板、黏附分子、内皮细胞、CKR和非谱系等组。
3
一、 参与抗原摄取和提呈的CD分子 CD1 二、 参与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 概念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LDA)
• 定义:跨膜糖蛋白,细胞表面标记
• CD(cluster differentiation; 分化群)
• 生物学作用 参与细胞的生长、成熟、分化、发育、
4
一)、 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
• T细胞激活 (需双识别 双信号)
TCR-CD3 复合体←→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CD4 ←→ MHC-Ⅱ类分子
→第一信号
CD8 ←→ MHC-Ⅰ类分子
LFA-2(CD2) ←→ LFA3(CD58)
CD28 ←→ CD80/CD86
→第二信号
LFA-1(CD11a/CD18) ←→ ICAM-1(CD54)
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Iga/Igb转导 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0
2、CD19/CD21/CD81复合物
CD19 • 属IgSF,分布于除浆细胞外的B细胞谱系发育的各个阶段,
• 是B细胞的重要标志,亦表达于滤泡状树突细胞(FDC)。 • 与CD21、CD81组成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促进
CD45RA+ : 初始T细胞 CD45RO+ : 记忆T细胞
CD40L(CD154)
参与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17
二、 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的主要CD分子
18
1、BCR-CD79a(Iga)/CD79b(Igb)复合物
• BCR 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属IgSF, 所有成熟B细胞、多数B细胞瘤表达;特异性识别并结 合B细胞表位;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为mIgM和mIgD。
B细胞激活。
CD21(CR2、EBVR)
• 胞外区属补体调控蛋白(CCP)结构域, 胞浆区具有多个PKC和PTK磷酸化位点。
• 表达于成熟的B细胞及FDC上,是B细胞 的重要标志。
• 参与信号传导;参与免疫记忆的形成; 参与B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调节TgE的产生
• 配体 B7分子,包括B7-1(CD80)和B7-2 (CD86),它们主要表 达于B细胞和APC细胞。
• 功能 CD28 ←→B7是一组最重要的协同刺激分
子,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T、B细胞相互协
作的重要分子基础。
12
13
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
CD28家族第三成员。表达于Ta (Tfh) 促进T细胞表达CD40L(CD154) 并分泌CKs (除外IL-2)
介导细胞间的黏附作用,亦是T细胞 激活的辅助受体;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 CD4和CD8可作为鉴定T细胞亚群及判断其成熟
成熟的标志。
11Biblioteka 3. 共刺激分子 CD28/CD152-CD80/CD86
• 结构及分布 是二硫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其胞 浆区可与多种信号分子连接。几乎所有的CD4+和 50%CD8+的T细胞均有分布。
CD4
• 结构 • 功能
单链跨膜糖蛋白,胞外区有四个Ig样结构域,为IgSF成员 与MHC-Ⅱ类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介导细胞间的黏附作 用,是T细胞激活的辅助受体,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 与HIV gp120结合,引起AIDS。
CD8
• 结构 属IgSF,由ab或aa组成 • 功能 与MHC-Ⅰ类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
• 分布 胸腺细胞、T细胞和NK细胞(E-花环试验) • 特征 属IgSF,为单链多肽,其配体为LFA-3(CD58) • CD58 同CD2结构相似,属IgSF,存在于人和绵羊红细胞 及其他许多细胞上。 • 生物学功能: 黏附作用 参与信号转导
16
CD45 属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 调节激酶-磷酸酶平衡
5
6
CD4+T细胞活 化的双信号示 意图
7
1、TCR-CD3复合物
• T-cell receptor (TCR)(为T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 • 结构 由a b g d四种肽链组成。同Ig相似,其编码 基因也经V-D-J和V-J重排,具有多态性。大多数为 TCRab异二聚体,少数TCRgd,均属IgSF。 • 作用 同CD3通过盐桥形成TCR-CD3复合物,识 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产生第一活化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