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897fdb998fcc22bcd10dd9.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
(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
(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
(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备课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a37b6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3.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用残损的手掌》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3. 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进行课文相关的思考和讨论活动。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理解。
2. 课文主题的探讨和作者情感的表达。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2. 学生互相讨论并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
步骤三:生词和短语学习(10分钟)1. 教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解释。
2.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来巩固对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步骤四:课文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
2.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活动来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文学鉴赏的讨论。
三、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活动,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运用,评价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学习和掌握程度。
3.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讲解和练习材料。
3. 相关的思考和讨论活动的问题和指导。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进行笔记和标记,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2.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81877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e.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朗读篇一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
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
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教学过程设计(教案)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预习展示(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61eb8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c.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定的信念;(2)培养自己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背诵;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交流,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诗歌的心得体会。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2. 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写读后感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诗歌内容、分享讨论成果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45078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f.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冰心的背景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2)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写作背景。
3. 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学会情感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作者冰心的相关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背景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分段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造句。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讨论如何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作文。
7. 板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冰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六、教学内容1.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
2. 欣赏诗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感悟人生哲理: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到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bc0e5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8.png)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a184f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7.png)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
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3ca65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8.png)
初中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2)诗歌情感的把握与体验;(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作者情感的共鸣与传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2)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启示;(3)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价值;(2)强调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3)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34187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5.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爱国主义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复习和拓展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3. 生字词和难点句子的讲解资料。
4.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5. 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导向:通过对比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2. 互动学习: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dd25104028915f814dc2bf.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教学目标1、识记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
2、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地背诵全诗,品味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体会诗歌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4、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线索。
2、学习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主题。
3、通过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情感,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企盼,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社会的珍惜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及寄予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雨巷,撑着油纸伞,“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伞”,而在监狱中“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走近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州人。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
1950年因哮喘病去世。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三、诗歌背景介绍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被捕,受尽酷刑,但他没有屈服,狱中写下了几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诗歌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热爱。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3ec867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e.png)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教学内容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阅读与解析,了解诗人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形式、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欣赏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和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兴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
2. 阅读诗歌学生自读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诗歌的基本形式是什么?诗中的关键意象有哪些?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5. 分享与展示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形式、意象和表达技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三、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形式、意象和表达技巧,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课后服务1. 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2.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写作等活动,拓宽文学视野。
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家校共育。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48869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5.png)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
本课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被捕入狱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1. 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诵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三)说学法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新课导入: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伤痕累累的中国,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介绍诗人戴望舒备受摧残,在炮火纷飞的铁窗下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听录音。
新知学习:1.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重点分析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
2.分析诗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师提问为总纲,串联学生的思维),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创作。
紧扣文本,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析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朗读、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3.分析诗歌的后半部分。
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找出关键的、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初中语文教案之我用残损的手掌
![初中语文教案之我用残损的手掌](https://img.taocdn.com/s3/m/e79481e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1b.png)
初中语文教案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诗句,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深奥的意境。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生字词、译文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 学生默写诗歌,检验对诗句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诗句,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诗歌中的意象与自己生活的关联。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性表达。
七、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78186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7.png)
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解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象和词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程准备•教学材料:《我用残损的手掌》全诗及注释、戴望舒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相关爱国诗词比较阅读材料、PPT课件、配乐朗诵音频。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我用残损的手掌》,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查找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课程结构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祖国山河壮丽、人民勤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设疑激趣:提问:“当你看到这些景象时,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活动设计:•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创作风格及主要成就,特别是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讲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以及戴望舒在流亡期间的创作心境。
三、诗歌诵读与初步感知(约15分钟)活动设计:•配乐朗诵:播放配乐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生跟读:学生跟随音频轻声诵读,逐步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集体诵读:全班学生齐声诵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四、诗歌解析与意象分析(约20分钟)活动设计:•整体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句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意象分析: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辽远的一角”等意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呼唤和对未来的希望。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d4381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e.png)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韵律、节奏的理解。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分析问题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课文文本:《我用残损的手掌》2.相关注释资料3.多媒体课件:诗歌韵律、节奏的示例分析4.课后作业:相关诗歌阅读理解练习题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c60d4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4.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
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
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二、听读,品意象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三、品词,知情感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1、指导前半部分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bff06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3.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第一部分:引言残损的手掌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它可能是由意外事故导致,也可能是天生的缺陷。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这种残缺不全的手掌进行教学。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利用残损的手掌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理解残损手掌的特点和局限性•利用残损手掌进行基础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意愿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了解残损手掌的特点和局限性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残损手掌的具体情况。
这可能包括手掌的缺失部分、受限运动能力等。
通过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与医疗专家进行合作,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2. 利用残损手掌进行基础教学即使手掌残损,学生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手部的运动进行基础教学。
例如,他们可以用手指进行书写、绘画等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
这包括使用辅助工具,如戴手套、使用特殊笔等,以帮助学生进行书写和绘画。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频和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意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有效利用残损手掌进行教学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适合的教学方法:•个别辅导: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果。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第五部分:评估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几种适用于残损手掌学生的评估方法:•书面测试:通过书面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e2309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1.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
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二、听读,品意象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三、想象,知情感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3385cfa300a6c30d229f2a.png)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张三六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
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坚贞不屈的意志美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
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导语:《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的经典之作,表达了他深沉的爱国之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欢迎参考!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
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
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中的艺术形
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
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 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 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 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
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 年加入左联。
1932 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 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 年避居香港,主编《星** 报》、副刊《星
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 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 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 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 年?月3 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 a ng)荇藻(x i ng z a o)蓬蒿(P e ng h a o)
憔悴(qi a o cu i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I o u
y i ):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 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
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 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 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 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
交流,教师明确:
(1)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 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 ,如“微
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
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 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
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爆
一声:“咱们的中国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
一个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