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优生优育常用知识
优生优育常用知识1、乳房护理?孕期中最好用乳罩,目的是用来托起乳房,避免下垂,而不是压迫它。
需要特别提醒准妈妈的是,此时应对自己的乳房进行护理,因为乳房是婴儿的粮仓,宝宝一生下来就需要吃妈妈的奶。
2、生活起居应注意些什么?⑴孕期要保持好心情。
孕妇的精神状况不但对胎儿有影响,对自己健康的影响更大。
⑵孕妇的服装应柔软、宽大、方便四肢活动与舒适,容易穿脱,不要穿牛仔裤和口过紧的丝袜等,内衣要选用绵制品,特别注意不能紧束胸部和腹部。
冬天孕妇一定要穿得暖和些,尤其注意腿脚保暖。
⑶孕期中晚的孕妇,应避免穿高跟鞋,并应注意坐立姿势,背要直,腹部要收紧。
避免久蹲、久站或过度弯腰的动作。
避免提重物,提东西时应屈膝,不可弯腰,以免扭腰。
3、妊娠期劳动与运动?起居规律、劳逸适度,是孕期孕妇安排自己活动和休息的原则。
整日躺着静养或者坐着不动等待分娩的生活方式是不科学的。
孕妇可以做一些家务劳动,但要避免过重的劳动,如挑担子、背东西、推碾子、拉磨、插秧、割麦子(或稻子等),不应该蹲着、站着或弯腰干活。
避免登高,走远路,尤其不能干喷洒农药,施化肥之类的工作。
在妊娠早、中期时,孕妇可以适当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坚持散步是孕期最佳运动之一。
孕晚期:迎接宝宝出世怀孕第28周后至分娩前,称妊娠晚期。
由于此期胎儿生长迅速,孕妇的生理负担加重,易发生多种妊娠合并症,因此需要特别注重孕期保健。
同时,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适时去医院分娩,迎接宝宝的出世。
4、保持良好的心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孕妇不必对分娩过分恐惧和紧张。
准父亲更要关心体贴妻子,使孕妇保持乐观的心态,在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中度过孕晚期,从而以最佳的心态迎接分娩。
5、合理增加营养?孕晚期胎儿迅速生长,孕妇的体重增加也更快,平均每周增加0.5公斤左右,这是摄取多种营养成分对孕妇和胎儿的生长及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孕晚期妇女便秘较多见,故多吃蔬菜和水果,尽量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程乾
收稿日期:2012-11-19;修订日期:2013-03-08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NDJC041YB )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1YJAZH017)资助。
作者简介:程乾(1968-),男,河北易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与空间信息化相关研究。
E-mail:qiancheng525@ 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程乾,凌素培(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08)摘要摘要: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
通过GIS 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2376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湾地区除外)。
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
从全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组团状分布在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西部相对稀少,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从南北看,南方分布数量与密度均大于北方,且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带。
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地理大环境的影响,物产丰富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二是与人类的宜生环境和民族性地域性有关;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边疆,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统不易被破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析;地域分布;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3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审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同时也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它表征着民族身份、民族标志和民族认同。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存在主要依附于人这一载体,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承延续。
故非遗研究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引言
非遗是指传承于民间的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艺术表
现力的传统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在推动文
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二、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
1. 人才短缺:由于传承非遗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很多年轻人对
此缺乏兴趣,导致非遗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2. 资金不足:非遗产业在市场上的收益较低,很多传承人无法获得稳
定收入,导致资金不足以支持其持续发展。
3. 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非遗项目已经
失去了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4. 保护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非遗方面存在管理混乱、政策
过于简单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影响。
三、对策建议
1. 增加非遗传承人口:政府可以通过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奖励、补贴等
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
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等方式,
支持非遗产业的发展。
3. 拓展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旅游活动、开展文化推广活动等方式,增加非遗项目的市场需求。
4. 完善保护措施:政府可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四、结论
在现代社会中,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
非遗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非遗教育问题1.非遗项目面临失传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
由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大多依赖于口口相传,新一代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了解非常有限,导致这些非遗项目慢慢地失去了活力和传承的渠道。
2.非遗项目传承困难传承非遗项目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传承人减少、传承环境的恶化、传统技艺的流失等问题。
传统的非遗项目通常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而现代社会更加注重效率和速度,很多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非遗项目,导致传承困难。
3.非遗项目认知度低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众多的项目,但很多人对这些非遗项目的认知度仍然比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宣传渠道不够畅通,导致这些非遗项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4.非遗教育不足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非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宣传并不重视。
这导致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和认知度受限,无法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非遗教育解决方案1.增加非遗项目宣传和推广针对非遗项目认知度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各种宣传和推广渠道来增加非遗项目的知名度。
例如组织非遗展览、举办非遗表演、制作非遗宣传片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项目,提高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2.加强非遗项目传承和培训针对非遗项目传承困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来解决。
通过设立专门的非遗传承机构、提供传承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学习中,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
3.引入非遗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和教育机构中,应当引入非遗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非遗项目。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方式,增加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培养他们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和热爱,逐步形成非遗项目的传承意识。
4.制定非遗保护政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非遗保护政策,明确非遗项目的保护范围和措施。
通过资金支持、法律保护、宣传推广等方式,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确保非遗项目得到良好的传承和保护。
不利于非遗传承的例子
不利于非遗传承的例子不利于非遗传承的例子:1. 忽视传统技艺的价值。
有些人认为非遗传承只是一种陈旧的传统,不具有现代社会的实用性,因此对传统技艺缺乏兴趣和尊重,导致非遗传承面临被忽视和遗忘的危险。
2. 商业化剥削。
有些非遗项目被商业化利用,注重利润而忽视了对技艺传承的关注。
例如,某些非遗手工艺品被大规模生产,导致工艺精细度下降,传统技艺的独特性和独特性逐渐丧失。
3. 教育体制不支持。
传统非遗技艺在学校教育中往往被边缘化,缺乏系统的教学和培训,导致年轻一代对非遗技艺的了解和兴趣不足,无法有效地传承。
4. 外来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非遗传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接触和学习外来文化,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和兴趣减少,导致传承面临困境。
5. 缺乏专业人才。
非遗传承需要专业的人才来传授和传承,但是由于传统技艺的特殊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存在困难,导致传承的延续性受到影响。
6. 社会环境变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非遗技艺在城市中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少,导致传承环境的不利变化。
一些非遗项目需要特定的场所和条件才能进行,但是这些条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往往难以满足。
7. 传承者年龄老化。
许多非遗传承者的年龄已经偏大,他们面临着传承技艺的艰难和困境。
年轻一代对非遗技艺的了解和兴趣不足,导致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断层。
8. 缺乏资金支持。
非遗传承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来进行培训、研究和推广,但是目前的资金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非遗传承面临经济困难。
9. 文化认同的缺失。
一些年轻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认同感,对非遗技艺的兴趣和理解不足,导致传承面临文化认同的困境。
10. 缺乏保护措施。
一些非遗项目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传统技艺遭受到盗版、模仿和剽窃等侵权行为,对非遗传承造成了损害。
第一章 优生优育概述
四、我国优生学的发展
• 1981年11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华医学 会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优生科学讨论会” • 1992年11月,江泽民为“第三次全国优生科学 大会”题词“发展优生科学事业,提高中华民族 素质” • 1994年,颁布了《母婴保健法》 • 1999年,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做好提高 人口素质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全民要“重视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现代优生学的发展
• 60年代已经能培养羊水内胎儿脱落细胞,进一 步对胎儿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此后,陆续有人通过对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性别鉴定等方面进行产前诊断。
三、现代优生学的发展
• 随着各种新医疗仪器设备的出现,超声波、胎 儿镜等应用于宫内诊断,大大提高了各种先天 畸型的检出。
•
三、现代优生学的发展
第二节
影响优生的因素
3大影响要素: • 遗传因素(基础)
• 优良的环境因素
• 良好的教育条件
非遗传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人类的传染病已逐渐得到控制。而人类的 遗传性疾病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遗传病 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遗传因素导致人类遗传病的发生
1、概念: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 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分类:
摩尔根夫妇以后再也没有生育。他提出:“没有血缘亲属关 系的民族之间的婚姻,才能制造出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为强健的 人种。”他大声疾呼:“为创造更聪明、更强健的人种, 无论如 何也不要近亲结婚。”
祖父母
叔、伯、姑
外祖父母
父、母 舅、姨
叔伯姑的子女
自己
兄弟姐妹
舅姨的子女
叔伯姑的孙子女
子女
兄弟姐妹的子女
舅姨的孙子女
(遗传与优生)第六章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巨细胞病毒的预防
怀孕期间尽量避免接触患者,防止感染。怀 孕期间如果被确定为巨细胞病毒原发性感染, 应当考虑终止怀孕,避免生出先天畸形儿。
(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四)淋病奈瑟菌感染
1.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体,为严格的人体寄生菌。
2.淋病发病率居我国性传播疾病首位。淋病患者是主
要传染源,母婴传播是淋病奈瑟菌传播途径之一,包
(二)巨细胞病毒感染
普遍存在于血、咽喉、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中。
传播途径:
是通过接吻、性接触等途径从已感染 的病人或病毒携带者那里受到感染的。
患病后大多不出现症状,少数有发热、
淋巴结肿大等。
巨细胞病毒的危害
在早孕期(3个月内)胚胎受感染率 最高,妊娠后期通常不引起胎儿感染。 胎儿被感染后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中枢 神经系统和肝脏受损。如脑积水、脑软 化、运动神经障碍、听力损害、丧失、 慢性肝炎等。多数患儿在出生后数小时 或数周内死亡,死亡率高达50~70%。
第三节
营养因素
营养是生命发生、 存在与发展的必需物质。
营养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孕期营养
怀孕期间,胎儿身体各器官不断地 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供给,所以孕妇 要增加各种不同食物的摄取,使胎儿获 得正常发育,并且贮存养分供日后哺乳 之用。
热量
蛋白质
脂类
糖类
维生素
无机盐
第四节 药物因素
治疗妊娠呕吐
括经胎盘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染。
(五)弓形虫感染
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病。 感染途径:经常接触猫、动物生肉及内脏,不注意及时洗手。
食用被虫体污染的食物。
感染后:流产、死胎、胎儿脑积水、无脑儿等。
(六)流感病毒感染
继承剪纸非遗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继承剪纸非遗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摘要】继承剪纸非遗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剪纸非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传承剪纸非遗文化,学生可以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创造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剪纸非遗文化融入教育的方式也多样化,可以通过课内教学、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继承剪纸非遗文化不仅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引领学生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关键词】剪纸非遗文化、学生核心素养、传承、影响、教育、审美情趣、创造力、文化自信心、重要性。
1. 引言1.1 剪纸非遗文化的价值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剪纸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流失和衰退。
继承和传承剪纸非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继承和传承剪纸非遗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传承剪纸非遗文化,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2 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个体的重要品质,也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外,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支撑,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学生才能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保持竞争力。
“非遗”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学术沙龙“非遗”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黄少瑜(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广东汕头515100)摘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潮阳是千年古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
潮阳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建设,推动全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笔者拟就潮阳区用好人才促进“非遗”传承发展谈几点主要做法。
关键词: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265-01一、加大资金扶持,努力营造有利人才发展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一种“活”性传承,传承人是“非遗”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潮阳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培养传承人作为弘扬传统文化、保护“非遗”项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注重激发传承人活力,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主体作用。
潮阳区财政在运转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仍投入一定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开展传习展示、传播交流、项目研讨等活动。
区文化部门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
2016年以来,共争取到上级资金150万元。
区组织、宣传和文化部门加强部门联动和协作,组织开展全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基本情况普查,逐步建立完善三级普查保护网络。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非遗”专家组,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对符合区级要求的项目及传承人纳入保护,并根据各自条件及优势,鼓励和推荐参加市级非遗申报工作。
逐级推荐,确保优秀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待遇和重视。
“潮阳英歌舞”、“潮阳笛套音乐”、“潮阳民间剪纸”、贵屿“双忠信俗”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德泰药酒制作技艺、贵屿朥饼制作技艺、华阳珍珠娘娘信俗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大峰信俗、潮阳俚语入选市级“非遗”项目。
潮阳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8-2020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潮汕文化(潮阳)生态保护试验区”。
非遗产品风险因素分析报告
非遗产品风险因素分析报告一、引言非遗产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步,非遗产品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威胁到非遗产品的传承和发展。
本报告将分析非遗产品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非遗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二、风险因素分析1. 受众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非遗产品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传统的非遗产品可能与现代生活方式不太契合,导致需求下降,甚至面临销售困难。
例如,传统的手工制作产品可能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和规模化销售的要求,限制了其市场竞争力。
2. 传承困难非遗产品的制作技艺通常需要时间久远的传承和积累,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缺乏关注,传统的传承环境面临困境。
传承困难可能导致非遗产品的生产链断裂,无法保持其原有的制作工艺和质量标准。
3. 激烈市场竞争非遗产品不仅面临来自其他传统文化艺术产品的竞争,还面临来自现代工业制造产品的竞争。
现代生产工艺的发展使得工业制造产品在价格和生产效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非遗产品形成了严峻的竞争压力。
三、应对策略为了解决非遗产品面临的风险因素,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的建议:1. 挖掘市场潜力非遗产品制作技艺独特,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创新设计和宣传推广来吸引更多消费者。
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受众需求的变化,开发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非遗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加强传承教育加强对非遗产品制作技艺的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与教育机构、非遗传承机构合作,开展非遗文化传统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兴趣。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结合传统制作技艺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非遗产品的制作效率和品质。
探索工业化生产非遗产品的途径,保持传统工艺的特色与质感,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增强与工业制造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步伐的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其活态传承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其价值进行阐述,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政策支持、经济因素、文化传承意识、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活态传承的路径选择,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公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传承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等方面。
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
它指的是那些通过世代相传,以活态形式存在的,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并在体育活动中广泛应用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这些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在于其活态性、传承性和民族性。
活态性指的是这些文化形式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传承性则强调这些文化形式是通过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的;民族性则凸显了这些文化形式所蕴含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既有源于远古时代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也有反映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如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摔跤等。
06第六章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遗传与优生
1.巨细胞病毒传染源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主要是密
2.病毒存在于血液、唾液、宫颈分泌物、精液、乳汁
、泪液、粪便和尿液中,可经由胎盘、产道及哺乳等
途径感染胎儿和婴儿,导致胎儿畸形、死胎或流产
3.巨细胞病毒感染具有迟发性特点
第六章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第二节 生物因素
二、巨细胞病毒感染
第六章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第三节 营养因素
三、孕期的营养要求
(二)蛋白质的需求
遗传与优生
1.孕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增加滞产和产后出血的可能性,使产后恢复迟缓,乳
汁稀少
2.孕期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可致胎儿脑细胞数目减
少,智力发育受阻
第六章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第三节 营养因素
一、风疹病毒感染
遗传与优生
1.人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和母婴传播
2.妊娠期妇女感染风疹病毒,可经胎盘传播或上行感染
羊水,引起流产、死胎、或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3.风疹是世界性的病毒传染病,流行周期受易感人群规
模大小的影响,3~5月份是感染高峰,孕早期是高危险
期
第六章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第二节 生物因素
第六章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第一节 理化因素
二、化学因素
遗传与优生
3.汽油 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收,对胎儿 的影响比对孕妇的影响更为严重,可通过胎盘 进入胎儿体内,在胎儿组织中蓄积而引起胎儿 损伤
第六章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第一节 理化因素
二、化学因素
遗传与优生
4.亚硝酸盐 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6个月以内的
(1)为最常见的工业毒物,如铅矿废气、汽车尾气、含铅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非物质文化创造活动所产生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等。
非遗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以下我将从传承意识不足、传承环境不利、传承方式单一和传承资源不足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传承意识不足非遗的传承需要有强烈的意识和责任感。
但是目前社会上存在传统文化认同度不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意识的不足。
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没有年轻一代的接班人。
传承意识不足会影响传承行动的推进,使得很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
2. 传承环境不利非遗传承需要一个良好的传承环境。
然而,目前社会上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非遗市场发展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环境不利。
在传承方面,传承环境不利可能会导致传承人失去传承的动力和信心。
在发展方面,非遗市场发展不健全会限制传承人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3. 传承方式单一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缺乏系统性的传承方法和渠道。
这种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传承范围有限、传承效果不稳定。
传承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需要整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手工艺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传承方式,如书籍、影像资料、数字媒体等。
4. 传承资源不足非遗传承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包括专业技术、经济资金、场地设施、文化政策等。
然而,目前传承资源的供给不足,限制了非遗传承的发展。
很多传承人面临经济上的困难,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工作中去。
传承资源不足直接影响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1. 提高传承意识提高传承意识是非遗传承的基础。
政府、媒体、学校等各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鼓励传承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非遗教育,并与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提供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机会。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存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政策保障不足政策保障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但现实中却存在着政策保障不足的情况。
首先,政策制定不够科学,难以满足非遗保护的需要。
其次,政策的执行也存在不足,比如基层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不够,执行情况不统一等。
对策: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定,建立科学规范的非遗保护政策,并严格执行。
同时,建立健全政策宣传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得到全面贯彻。
二、非遗传承人才不足非遗项目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但现实中非遗传承人才不足的情况很普遍。
由于非遗传承所需的时间和资源大,以及现代技术的冲击等因素,非遗传承人才已经逐渐减少。
对策:首先,注重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充分发挥高校等教育机构的作用。
其次,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保护,采取终身制的传承人才待遇,提高非遗传承的社会地位。
三、非遗传承方式陈旧传承方式对非遗保护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非遗传承方式陈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市场化的需求,难以引发年轻人的兴趣。
同时,非遗传承经常依靠口传心授,信息流通不畅,传承的难度倍增。
对策:积极探索新的非遗传承方式,结合市场需求和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多种传承方式,包括网络、手机、平板等先进设备。
同时,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将非遗传承信息化,以优化非遗传承的形式和效果。
四、非遗保护意识不足非遗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但现实中,很多人对非遗保护的意识不足。
包括非遗的定义、价值等认识不清,对非遗的态度不够认真等。
对策:加强非遗保护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非遗的知识和价值,增强其认识和关注度。
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文化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如非遗展览、非遗文化体验等。
综上所述,非遗保护与传承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对优生的非遗传影响0.0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1.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2.良好的休息习惯,睡眠良好;3.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4.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5.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6.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7.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8.头发光洁,无头屑;9.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10. 足趾活动性好,足弓弹性好,肌肉平衡能力好,脚且没有疼痛、没有拇外翻。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优生起源于英国,意思为“健康遗传”。
主要是研究如何用有效手段降低胎儿缺陷发生率。
现在优生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政策,其主要的内容是控制先天性疾病新生儿,以达到逐步改善和提高人群遗传素质的目的。
目前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确保胎儿健康。
目前,我国开展优生工作主要有如下几点: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等。
优生学研究使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防止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一是增进有关人类不同特征的遗传本质的知识,判定这些特征的优劣并决定取舍,即在人类遗传学的基础上,阐明人类某些特征的基因控制及其遗传方式,然后从医学、遗传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其在未来社会中的优劣或对人类进化的利弊作出判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1. 区域分布不均衡:中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相对集中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地区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一定的压力。
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丰富,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2. 城乡差异明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也存在城乡差异。
城市地区受到现代化发展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许多困难。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传承更加延续。
3. 民族地域特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特色性。
不同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西南地区的彝族、藏族和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的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为主,而东北地区的满族和蒙古族则以独特的歌舞和民间故事为特色。
2.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方面,经济发展使得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面临市场需求的减少和工艺传承的困难。
城市化进程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威胁。
3. 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和意识形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使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和重视。
意识形态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政府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以及传承意识的强弱都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传播微观环境分析
非遗文化传播微观环境分析
非遗文化传播的微观环境分析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受众群体:非遗文化传播的微观环境需要关注受众群体的兴趣、需求和接受程度。
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教育程度等因素对非遗文化的接受程度的影响。
2. 媒体渠道:非遗文化传播的微观环境中,媒体渠道扮演着重要角色。
包括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以及新媒体如网络、社交平台等。
不同渠道的特点和使用习惯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需进行分析。
3. 内容形式:非遗文化传播的微观环境中,内容形式对受众接受程度有一定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表现形式,如手工艺品、舞蹈、音乐等,来了解受众对不同形式的接受程度。
4. 环境政策:非遗文化传播的微观环境受到当地政策的影响。
政府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支持政策、宣传推广活动等,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需要进行分析。
5. 传播方式:非遗文化传播的微观环境中,传播方式以及传播者对传播的理解和运用也会影响受众的接受程度。
通过社区活动、文化节庆、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非遗文化传播的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非遗文化传播的微观环境分析涉及到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因此具体分析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影响优生的因素1. 健康,优生及优生学的基本概念“健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宪章中对健康作出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的深蕴的内涵。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整良好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优生”一词由英因人类遗传学家高尔顿于1883年首次提出,其原意是“健康的遗传”。
他主张通过选择性的婚配,来减少不良遗传素质的扩散和劣质个体的出生,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和提高人群遗传素质的目的。
通俗地说,优生的“生”是指出生,“优”是优秀或优良,优生即是生优,就是运用遗传原理和一系列措施,使生育的后代既健康又聪明。
“优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优生学”是应用遗传学原理来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科学,也可以说优生学是研究防止出生缺陷,提高出生素质的科学。
优生学是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学者高尔顿(1882---1911)创建的。
此后,优生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起来。
研究如何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一门科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如何使人类健康地遗传,减少以至消除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患儿出生,被称为消极优生学或预防性优生学;另一方面是研究怎样增加体力和智力上优秀个体的繁衍,叫做积极优生学。
前者是劣质的消除,后者是优质的扩展。
其目的都是为了扩展优秀的遗传因素,提高人类的遗传素质。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项标准:1.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2.良好的休息习惯,睡眠良好;3.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4.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5.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6.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7.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8.头发光洁,无头屑;9.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10. 足趾活动性好,足弓弹性好,肌肉平衡能力好,脚且没有疼痛、没有拇外翻。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基本概念‘人类遗传性疾病”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遗传性疾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
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
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一、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主要分为常染色体病、性染色体病、携带者三大类。
在人群中发病率较低引起该类疾病的遗传物质改变较大二、单基因遗传病指由于一堆等位基因一擦汗那个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单基因遗传按照传递方式又分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疾病、性连锁遗传性疾病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的特征三、多基因遗传病,遗传疾病的发生不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而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所决定, 因此这类疾病称为多基因病,同时疾病的形成还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特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风险与遗传度密切相关。
在性爱那个当多的多基因病中群体发病率为0.1-1%遗传度为70-80%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近于群体患病率的开平方值2.多基因病有家族聚集倾向患者亲属的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但是患者亲属患病率随亲缘系数递减而剧减向群体患病率靠拢3家属中多基因病患者的成员多患病风险越高四、线粒体病 1.mtDNA复制具半自主性2.线粒体基因组所用的遗传密码和通用不同3.mtDNA为母系遗传4.mtDNA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都要经过复制分离5.mtDNA的突变存在杂质性与阈值效应6.mtDNA突变率极高7.mtDNA分离 ,线粒体的分裂和mtDNA复制被认为是随机的过程而与细胞周期和细胞核复制的时相无关。
因此在细胞分裂中一个杂质性细胞是以一种随机的方式将突变的mtDNA 以不同比例传递给子细胞五、体细胞遗传病:是由于体细胞的数个基因突变的累计作用而引起的。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癌症。
因为他是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所以一般并不向后代传递遗传因素遗传与变异“亲子相似”现象,包括结构、机能、外貌形态以及疾病等方面的相似性,叫做遗传。
有的子女很像父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乎完全照父母模式表现出来,即为遗传性。
亲子虽相似,又有不相似之处,如某些性状、血型不同等,这种“亲子相异” 现象称为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现象,遗传保证了各种不同生物的稳定,使其传宗接代,世代相继。
变异使生物进化,人从一千多年前的古猿到现代人,就是变异的结果。
?人体约由100万亿个细胞构成,分为体细胞和性细胞两大类,性细胞是构成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信息是通过父母精子与卵子中的“载体”——染色体和基因来实现的。
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股螺旋长链经过高度缠绕的折叠构成。
其因是DNA长链中的某一段,每对染色体上大约有2000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有固定的位置。
基因决定遗传性状。
?受精卵是连接新代和子代的桥梁。
染色体和基因通过精卵细胞遗传给下一代,复制自己。
如果染色体和基因变异扰乱了正常的重量活动,即表现出病理现象。
?遗传病遗传病是指人类遗传物质染色体或基因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胎儿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是由亲代生殖细胞或发育成个体的受精卵中遗传物质改变引起,不包括体细胞内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引起的疾病。
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都可以发生遗传病。
遗传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一是先天性,多为终身性,但先天性疾病并不全是遗传病;二是家族性,是以家族垂直的方式,一定比例传给同一家庭的成员,既可以世代相传;也可以隔代相传,既能明显表现出来,也可以呈隐性遗传。
家族性疾病多为遗传病,但家族并不直接意味遗传性。
?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
1986年已发现4403种,我国3000多种,人群中约10%的人受累。
其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隐性遗传和Y连锁遗传。
?多基因遗传病:几对基因共同作用所致,往往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
虽然只有几十种,但每种都常见,受累人数约20%。
?染色体病: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病两种。
1986年医学发现667种染色体病,受累人数1%。
非遗传因素3.影响有生的遗传因素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也为新生命的诞生增加了许多无谓的风险。
中科院院士贺林指出,在全国范围内,每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且发生率正逐年上升,与我国初期相比,缺陷儿发生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高了。
据研究发现,出生缺陷25% 至30%是遗传因素,10%为环境污染,剩下的为遗传因素与环境污染共同所致。
很显然,环境污染已经占据重要比例。
总的来说,影响优生的外界因素包括化学环境因素和物理环境因素优生受遗传和环境两大类因素的的影响一般人群中重要缺陷的发生率为2%左右,可以是体表畸形,也可是内脏畸形。
它的发生可能是遗传因素(约占25%),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如接触化学物品、药物、放射性物质或各种感染(约占10%),也可能是环境与遗传的共同作用(占65%)。
所以,要实现优生,必须在计划怀孕前就注意这两方面的保健: 一方面是做好遗传咨询,尽可能控制遗传因素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是要注重环境保护包括母体所处的大环境和胎儿在母体生长的小环境,尽可能避免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胚胎发育的环境因素包括三方面:(1)母体所处的周围外环境,这是距离胚胎最远也是最复杂的外部环境,大部分的致畸因子都来源于这一环境;(2)母体自身的环境,是胚胎生长发育所处的环境,包括母体的营养状况、代谢类型、是否患病等;(3) 胚胎所处的微环境,包括胎膜、胚胎、羊水等。
这是直接作用于胚胎的微环境。
外环境中的致畸因子有的可以通过内环境和微环境直接作用于胚胎,有的是影响和改变内环境和微环境而间接作用于胚胎。
母体内环境的改变也是如此。
染色体畸变定义1: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异常改变现象。
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变化。
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定义2: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异常改变。
染色体结构异常通常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变化。
应用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正常人的生殖细胞具有23条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称为单倍体(n),体细胞具有46条染色体,含两个染色体组,称为二倍体(2n)。
染色体偏离正常数目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又分整倍体和非整体改变。
染色体组成倍地增减即为整倍体。
在人类三倍体(3n=69)和四倍体(4n=92)的整倍体多发现于自然流产儿中。
比二倍体多或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的个体称为非整倍体。
在人类可见单体型、三体型和四体型。
单体型:细胞染色体数为45条,即某号染色体少一条。
主要见于X染色体的单体型,核型为45,X。
三体型:细胞染色体数47条,即某号染色体有3条。
除21、13、18和22三体型外,其他多导致流产。
性染色体三体型常见。
四体型:细胞染色体数48条,即某号染色体有4条。
主要有性染色体的四体型。
结构畸变见“染色体结构畸变”。
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被化学物质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对人类后代的繁衍和发育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4.影响有生的非遗传因素一,化学环境因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物质,如铝、铅、汞、尼古丁、酒精、等。
这些都是优生的大敌,而且是造成胎儿大脑及神经系统缺陷的祸首。
铝。
环境中的铝可经多种方法与人接触,一般低剂量无毒,高剂量有蓄积作用,动物实验中给大鼠腹腔注射氧化铝40-200mg/kg,子代即有畸形,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