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合集下载

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或落后国家中,通过国家掌握资产
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最终达
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既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平等、自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程。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通过国家领导和掌握制度,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生活
的全面管理和调节,让生产资料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对于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必须经历的
历史进程。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建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发展集体农业、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市
场的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
利益,以及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
义改造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创造自己美好未来的历史任务和必
经之路。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姓名:邓义山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统计学学号:27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文: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全面改造和建设的过程。

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经济领域是重中之重。

首先,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它使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利润。

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它使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土地改革、国有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化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改造还需要进行政治领域的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这就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政治制度。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

除了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造还必须进行文化领域的革命。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文化大革命,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和文化,发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的新人。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群众性、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防止修正主义的复辟和资本主义的回潮。

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

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

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1.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的要点在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否在实际上等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有着重大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经济虽然占据领导地位,但在开始时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这种私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逐步被公有经济取代的。而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952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19%,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0.7%,个体经济72%,资本主义经济7%。就是说,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合计为79%,占到国民收人的绝大部分。到1957年,各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人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33%,合作社经济56%,公私合营经济8%,个体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0.1%。就是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7%,占到了国民收人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一个时期相对下降,但这种主体地位本身,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不允许动摇的。
我们看到,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即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比如,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变成公私合营工业之后,每个工人的平均年产值,1952年为9397元,1953年为10800元,1954年为13401元。1955年,公私合营工业比私营工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高一倍。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合营工业的产值比1955年增加了32%,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营业额比1955年增加了15%。又比如,农业生产在这期间基本上也是逐年上升的。1956年,农业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还是增长了4.9%,其中粮食比1955年增产4.4%,稻谷、小麦、薯类、烤烟、茶叶等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计划指标。畜牧业的情况稍差一些,但也没有发生农民大批宰杀牲畜致使畜牧业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这些事实生动地表明,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尤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但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在这期间,我们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总体上来看也还是相当快的。工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810亿元,1978年为5634亿元,1953-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1952年为349亿元,1978年为4237亿元,1953—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4%;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461亿元,1978年为1397亿元,1953一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7%。1957年和1978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变化为:谷物3→2,棉花2→3,猪牛羊肉2→3,化学纤维26→7,布3→1,煤5→3,原油23→8,发电量13→7,钢9→5,水泥8→4,硫酸14→3,化肥33→3。除了少数农副产品产量的位次保持不变或稍有后退外,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位次都明显提前了。这些事实,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初步的、但又是有力的显示。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 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 主要是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当时党对我
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 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1、“四过一留”的失误和偏 差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 式
•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突破了先机械化、后集体 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 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 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 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 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 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班级:15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班学号:3115003104姓名:汤嘉诚摘要: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而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也出现过失误,但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意义失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正文: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得到巩固。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随着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被消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到1956年,已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感想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感想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感想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核心是通过对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等领域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重新分配,实现国家所有制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逐渐成为一个体系,并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潮。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一思想是否依然有现实意义呢?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我深刻领悟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积极引进和探索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经济建设中。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国家的工商业、农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不仅有助于改革,而且也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现象,有些人权利可能会受到侵犯,这时就需要一些稳定因素的出现,以保证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则提供了这个稳定因素,因为它追求的是公平、平等和正义,只要坚持这个理念,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我也意识到改革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

首先,需要有强大的领导力量和宏观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改革不偏离方向,同时也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引领改革者前进。

其次,还需要普通民众的支持,因为改革本质上是为了群众的利益,需要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才可能取得成功。

另外,我也发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它过于强调所有制的变革,忽视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的重要性。

其次,它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割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改革者受到压力和反对。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它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但其基本原则仍然是值得倡导的,这包括公平、平等、正义和稳定等方面。

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注重解决相应的问题和矛盾,才能取得更好的改革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心得与疑问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心得与疑问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心得与疑问(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1点1亿多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百分之96点3,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全国手工业者的百分之91点7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走得还更快一点,1956年1月,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至56年底,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各地均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19点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4点8,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中国,尽管其间,我们经受过较多的曲折,但总体说来,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旧中国所不可比拟的。

这充分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从总体上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得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

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思考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当前在看待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存在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疑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而在改革开放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不能因此就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呢?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必须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姓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统计学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文: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 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 合作社经济占%,公私合营经济占%,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个体经济则下降到%;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就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成就;当然也有教训,就是那时候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改造所要达到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模式的某些影响,以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唯一的公有制和完全的计划经济,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很多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不过,这是站在今天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来总结历史;当时的人们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有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前人的教训,还有了许多新的探索;三大改造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占绝对统治地位.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从互相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逐步把农民引到公有制道路上来;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和平赎买政策.公有制也成为社会主义的主体;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使全国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但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在这期间,我们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总体上来看也还是相当快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通过对私有制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社会主义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意义如下:
1.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通过对私有制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来实现。

2.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物质和制度保障。

3.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5.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支撑。

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改造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我有幸参与其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场运动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影响。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也锻炼了自身的意志和能力。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我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深刻震撼着我的是它的伟大背景和使命。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革命,旨在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一场为了人民利益的斗争,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个人解放的伟大事业。

参与社会主义改造使我意识到,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人民的长治久安,才能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和幸福的生活。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对我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如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以及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这些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对社会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还磨砺了我的意志和能力。

在这场改造中,我不断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坚定了我的信仰和决心。

我学会了坚持原则,抵御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的诱惑和干扰;学会了艰苦奋斗,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学会了团结协作,迅速融入团队,共同奋斗。

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改造对我个人的磨砺和锻炼,使我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强、自信和有担当的人。

最后,参与社会主义改造使我深刻认识到,改造社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只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步,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困难需要克服。

只有坚定地信仰并不断努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总的来说,参与社会主义改造使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也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锻炼。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之努力奋斗。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个举措在中国的工商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可以使这些企业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共产党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做出贡献。

其次,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可以帮助企业摆脱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引导企业朝着更加先进、科学的方向发展。

共产党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他们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促进整个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此外,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可以加强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工商业界的共产党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共产党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向企业员工传递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增强员工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

共产党员还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互动,了解员工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关系的密切。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员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推动企业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看法

我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看法

我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看法姓名:葛立波学号:3113006510 班级:网络工程3班摘要:⏹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一、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

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遗留下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感悟

社会主义改造感悟

社会主义改造感悟摘要:1.引言: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解和认识2.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意义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与成果4.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经验与教训5.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持续发展6.结论: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思考与展望正文:社会主义改造,简单来说,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党和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变革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民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工商业。

这种状况不仅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有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改造,可以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改造过程中对不法资本家的打击,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从1950年代初开始,我国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这一伟大成果,是我国党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社会主义改造并非一帆风顺。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向。

另一方面,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急躁冒进,确保改造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确保改造的公平公正。

在当代社会,我国面临着诸多挑战,社会主义改造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地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以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建国以后,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实现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谈谈家庭承包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

1.所有制的不同是两者最根本的首要区别。

全国解放后,我们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1952 年以后我们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将生产资料的农民小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的集体公有制。

家庭承包制是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经营管理形式,即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独立的经营劳动。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肯定社会主义改造者依据《历史决议》的相关结论,强调其历史必然性;基本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者则突出其脱离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纠正。

坚持生产力评价标准,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认识和价值选择,是我们客观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评价述评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评,以期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的主要观点1.基本肯定社会主义改造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但总体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应当肯定。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一结论代表了官方观点,被长期坚持和引用。

80年代前中期,学者们大多遵循《历史决议》对社会主义改造所作的历史结论,着眼于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有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原理,认为既然中国经济落后,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甚至主张民主革命胜利后应该让资本主义经历一个充分发展的时期。

沙健孙认为,首先,文明的进步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应加以绝对化,如果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许可,即使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也完全可以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次,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生产力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再次,从以后的实践经验来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不是阻碍了,而且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

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

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邓义山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学号:2014103027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

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

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

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

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就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成就。

当然也有教训,就是那时候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改造所要达到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模式的某些影响,以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唯一的公有制和完全的计划经济,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很多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不过,这是站在今天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来总结历史。

当时的人们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

今天,我们有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前人的教训,还有了许多新的探索。

三大改造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占绝对统治地位.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从互相
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逐步把农民引到公有制道路上来;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和平赎买政策.公有制也成为社会主义的主体。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使全国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

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但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

在这期间,我们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而且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总体上来看也还是相当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