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复合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林复合经营综述
摘要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
农林复合经营,人们又称为农用林业、混农林业或农林业。是指为了一定的经营目的,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在同一土地经营单元上,遵循生态学原理,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有目的地将林业与农业(包括牧业、渔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安排以多种方式配置在一起,并进行统一、具有序管理的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力的劳动密集型集约经营方式,有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高效性、尺度的灵活性等特征[1]。现代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初始于20世纪50 年代,经过50 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农林复合系统现已形成了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结合各类农林间作模式带网片点合理配置,多林种和多树种有机结合,时间上有序列空间上有层次,三大效益兼备的农林复合体系[ 2, 3,4]。农林复合经营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 更使生态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5]。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成后, 对农业生态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特别是对局部小气候因子、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尘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5]。还有研究表明,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战略措施[6]。
1 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概况
当今世界各国正面临“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危机。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毁林种粮、弃林从牧等现象,导致农林争地的矛盾日趋严重,造成林业资源被过度消耗,引起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迫在眉睫。如何高效、集约经营利用土地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1.1 国外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概况
农林复合系统研究在国外历史悠久。1950年Smith 著的《树木作物:永远的农业》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农林复合的概念,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关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专著,但实际上当时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缅甸是第一个实践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的国家, 1806 年在该国出现了一种叫塔亚的系统,此系统是将农作物或用材林实行间作。1873年,塔亚系统被引入爪哇;1887 年引入南非;1890 年被印度和孟加拉国所采用; 20 世纪被引入泰国。此后这种系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7]。农林复合经营研究在亚非洲国家兴起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步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开始对农林复合经营开展广泛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用途树种(MPTS)筛选以及经营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促进了农林复合经营研究的发展,并形成了全球的研究网络,这些网络使农林复合经营形成了一个从研究到推广的完整体系,促进了各地区农林复合系统研究水平的提高[8 -9]。
1.2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可分为原始农林复合经营传统农林复合经营和现代农林复合经营3个阶段。农林复合经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是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类型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而林粮间作是最普遍的类型,据初步估计在林粮间作中采用的树种已有 150 种以上,其中以泡桐、枣树、杨
树为突出的代表,特别是泡桐与农作物间作,不论其应用范围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0- 11]。农林复合经营的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在我国有了蓬勃的发展,如国家级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等都是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客观水平上应用的光辉典范。70年代末,在海南岛和云南南部发展林-胶-茶间作模式,该模式在 80 年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在长江中下游丘陵区发展松茶、乌桕-茶间作和泡桐-茶间作等。80年代,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湿地,发展了林-渔-农复合经营系统。90年代,在西南山地、丘陵地区发展的等高植物篱技术———在坡地沿等高线布置灌木或矮化乔木作为植物篱带,带间种农作物,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他地区如东北的林参间作、华北的果农间作,各地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也有很大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3 ]。
2 农林复合经营效益评价
2.1 生态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在水土保持、土壤肥力、防风、净化CO2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后,树冠能有效地拦截降雨,从而改变雨滴落地的方式,枯落物和低矮农作物构成的地表覆盖物还可降低雨滴的冲击力及片蚀,同时枯落物也是土壤养分来源之一,其分解后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增大土壤团聚体大小、稳定性和孔隙度,提高土壤渗透性,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从而改善林下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12-14],袁正科等[15]采用径流小区定位法观测丘陵区不同板栗复合经营模式内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冠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流失量,其效果随着林冠生长而不断增强。
2.2 经济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是以系统性、社会经济可行性、效益最高及长短利益结合为原则,根据经营目的主要从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及时间变化等方面来设计的,因此农林复合经营可实现一地多用和一年多收的目标,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在造林初期间农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中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达到以短养长;同时对林下农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可以耕代抚,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也可降低抚育成本。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16]。
2.3 社会效益
首先,农林复合经营有多种产品输出,如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药材、木材等,可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其次,农林复合经营具有集约性的特点,要求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在收购、运输、批发、零售、加工等各个环节可使大量人员短期就业,有利于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因此,此类经营不但能够增加长期收入,而且还可增加短期收入,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再次,农林复合经营还培养了大批的农业和林业的科技人员,他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熟练掌握了农林复合的经营技术,弥补了技术人员短缺的缺陷。另外,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产过程中,为国家增加了税源和一定的税值,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17-18]。
3 农林复合经营问题与建议
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高效的土地利用途径已广泛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但是农林复合经营在研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