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编码教案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

授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学时:32学时

使用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信息论与纠错编码》张丽华

第 1 次课教案

教学组织

一、自我介绍:略

二、课程介绍:

1、任务和地位:信息论是由Shannon奠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产生于有效而可靠的通信问题中,并获得了广泛应用。编码技术是信息论的重要分支的基础。它在通信和计算机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通信系统设计中的一项通用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掌握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和信息论方法,为从事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课程以信号和信道的知识为基础,讲述信息论的基本概念,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伪随机码的基本知识。

2、知识要求: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平均信息量—熵的概念,了解信息论的基本知识和信道容量的计算。

2)掌握信源编码的意义,了解提高信息传输“有效性”的方法,掌握平均码

长的计算和最佳信源编码的概念,通过仙农定理导出霍夫曼编码规则。

3)掌握信道编码的意义,了解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的方法,掌握纠错编

码的基本概念,重点讲解线性分组码的检错能力,介绍卷积码基本概念。

4)掌握伪随机码的基本概念,m序列码的产生及应用。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

3、能力要求:本课程重点是通过讲解信息论与编码技术使学生掌握提高

信道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4、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 30%(主要包括作业和出勤)期终考试 70%

5 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

①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

②研究生考试课程

6 进度安排 4学分

32理论学时16周2学时/周

7 学习方法与注意事项

1、学习、目的、方法

2、课程框架(理清)

3、听课与笔记

4、实用方法与公式

5、预习与复习(书、笔记)

6、作业(多练习)

8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信息论与纠错编码张丽华电子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

[1] 王新梅等编著,《纠错码-原理与方法》(修订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张宗橙编著,《纠错编码原理和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3] [日]江藤良纯等主编,《纠错编码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年。

[4] [美]S.林著,陈太一译,《纠错编码入门》,人民邮电出版社,1976年。

[5] 姜丹编著,《信息论与编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主要内容

(1)信息及信息的度量

(2)离散信源及信源熵,离散信道及信道容量

(3)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

(4)平均失真测度和信息率失真函数,率失真编码定理

(5)线性分组码

(6)循环码和卷积码

三授课.

一、讲授内容

第一章信息论基础

1.1信息的概念

1.2数字通信系统

1.3 信源及其数学模型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要求,初步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掌握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了解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信息论与编码的主要研究成果,激发学习信息论与编码的兴趣与热情。要求学生掌握信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信源的描述,掌握离散无记忆信源、离散有记忆信源与马尔可夫信源的特点与描述方法。

三、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信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信息论的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和内容。信源的分类,离散信源与连续信源,无记忆信源与有记忆信源,马尔可夫信源。

四、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论及编码技术,有记忆信源,马尔可夫信源。

五、本讲计划学时及时间分配

计划2个学时,主讲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

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信息论与编码的主要研究成果。课程导入5分钟;本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及方法介绍20分钟;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信息论与编码的主要研究成果讲授55分钟,课堂练习及课后习题讲解15分钟,本节课知识点总结5分钟。

六、实施步骤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述,并辅以板书详解,具体如下:

课程引入:主要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考核方式及教材与参考书。

新课讲解:第一章信息论基础

1.1信息的概念

1.2数字通信系统

1.3 信源及其数学模型

小结:

本次课主要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信息论与编码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讲解,给学生对《信息论与编码》这门课程有初步印象。对无记忆信源、有记忆信源、马尔可夫信源进行详细讲解,并对其中重难点进行总结概括。

七、课外学习辅导安排及作业布置

1、信息、信号、消息的定义是什么?三者的关系如何?

2、寻找阅读和信息论与编码发展的有关资料。

3、通信系统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八、其他

第 3 次课教案

一、讲授内容

第2章信息的度量

2.1 自信息量和互信息量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自信息量、离散信源熵、互信息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了解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方式,熟悉并掌握熵的一些基本性质。

三、教学重点

自信息量、离散信源熵、互信息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方式、熵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离散信源熵、互信息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熵的性质。

五、本讲计划学时及时间分配

计划2个学时,主讲离散信源熵和互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课程导入5分钟;自信息量概念及其求解方法介绍10分钟;离散信源熵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讲授15分钟,互信息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讲授25分钟,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方式讲授10分钟,熵的性质讲授15分钟,课堂练习及课后习题讲解15分钟,本节课知识点总结5分钟。

六、实施步骤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述,并辅以板书详解,具体如下:

课程引入:

对上次课的重点进行复习,简单介绍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问题:信息可否度量?信息量如何来量测?

小结:

本次课主要对自信息量、离散信源熵、互信息、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与熵的性质进行讲解,最好对其中涉及到的重难点进行总结概括。

七、课外学习辅导安排及作业布置

教材P41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