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
来, 对其沉积环境 , 已 提 出 多 种 看 法 。较 早 的认 识 是: 须 家河 组 由下 向上 , “ 由以海 相 为 主 的海 陆交 互 相一 以 陆 相 为 主 的 海 陆 交 互 相 一 纯 陆 相 沉 积 ” o。 上个世 纪 8 O年代 以来 , 各家 提 出 的看法 有 : 受 海 水 影响 的滨海 湖盆 ( 罗 启后 , l 9 8 3 ) o, 认 为其 主 要砂 层 属河 口地 区 的 水 ( 海) 进 型三 角 洲成 因 ( 罗启 后 , l 9 8 3 , 2 0 l 1 ) ; 河 流相 及湖 泊 中三角洲 、 扇 三角洲 或辫 状河 三 角洲 ( 苟 宗海 , 2 0 0 1 ; 胡 明毅 等 , 2 0 0 6 ; 林 良彪
区位 于 川 北 旺 苍 以 南 , 苍 溪县 和 巴中市 之间 , 大约在
等, 2 0 0 6 ; 叶泰然 等 2 0 1 1 ) ; 湖 泊沉积 ( 陈 辉 等,
2 0 0 8 ) ; 陆相 冲积一 湖泊 三 角洲体 系 ( 郑 荣才 等 , 2 0 0 8 ; 2 0 1 1 ) ; 湖成 滩坝 砂体 系 ( 侯 方浩等 , 2 0 0 5 ; 蒋 裕强 等 , 2 O 1 1 ) 。以上看 法一致 地认 为须 家河组 属陆 相成 因 。 此外 , 有 的学 者 ( 王金琪, 2 0 0 2 ) 认为 T 。 盆” ) 属 陆缘 海相 , 而 安 县 运 动 以后 , T 。 ( “ 须 下 ( “ 须 上
成 都市 东北 2 5 0 k m处 ( 图1 ) 。我 们 的研 究 主 要 基
于岩芯 观察 。已描 述 了元 坝 至今 所 有 的 岩 芯 ( 总 厚 度约 9 8 0 m) , 解 释 其沉 积 微 相 , 由此 扩 展 到 测 井 曲 线( GR、 Rt ) 的相分 析 。 同时 , 利用 已有 的薄 片 、 物 性 资料 , 研 究沉 积相 并评 估储 层 。 关 于须 家河组 的沉 积 环境 , 须一 段 ( 原“ 小 塘 子 组” ) 由于含 较丰 富 的海 相 瓣 腮 类 化石 , 自然 属 于 海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含水系统的划分
四川盆地早 -中三叠世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含水系统的划分摘要:四川盆地的富钾卤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赋存于早中三叠世嘉陵江期-雷口坡期的储集层中。
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实测地质资料及研究成果,通过四川盆地的演化、沉积相特征的分析,结合古水文地质分析的方法,对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含水系统进行了古水文地质的分期与分区。
研究认为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富钾卤水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四个水文地质时期,沉积作用、淋滤作用、埋藏-构造作用以及构造-(埋藏-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含水系统的演化在空间上又因地壳运动而有所差异性,在空间上分为龙门山断裂-龙门山前断裂褶皱带、龙门山前断裂褶皱带-华蓥山以及华蓥山-明月峡一带及蜀南地区三个区域。
关键词:四川盆地富钾卤水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古水文地质期引言本文所称的四川盆地是指四川盆地现今中生界残留范围中属四川省管辖的范围。
四川盆地是我国海相钾盐最具有勘探开发远景的重点靶区之一。
我国钾资源稀缺,是钾肥的进口大国,对国内钾资源的勘查和开发迫切需要取得突破。
富钾卤水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液态钾盐,富钾卤水被认为是多来源、多成因的深层地下水,具有沉积变质与固态钾盐溶滤的复合成因(林耀庭等,1994,2001,2002,2004)。
早中三叠纪时,原始海水受强烈的蒸发作用而浓缩成盐,在多个层段中沉积了岩盐、石膏、杂卤石等蒸发岩矿物,古海水中的K+也随矿化度增高而增高,逐渐浓缩形成沉积成因水赋存于早中三叠世的碳酸盐岩储层中,在漫长的地史进程中(龚大兴,2016),经历了渗透水的交替以及沉积成因被挤出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而变质形成了混合型卤水(李亚文等,1998;林传律等,1994;徐国盛等,2012;张成江等,2012),同时也与二叠纪东吴运动玄武岩喷发、绿豆岩以及深部流体活动有关(张成江等,2012)。
陈科贵等(2014)认为,富钾卤水是在压实作用下,由坳陷中心向坳陷边缘聚集形成。
而关于富钾卤水的储集,多受控于构造,如川西平落坝的富钾卤水受龙门山泥岩推覆构造影响,宣汉黄金口川25井富钾卤水受控于华蓥山、铜锣峡及明月峡等背斜(商朋强,2011)。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位于四川乐山市南部至内江市北部,厚度约为1000-2000米,岩性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其中须家河组砂岩是该地区沉积地层中的重要标志层。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该组砂岩的特征及物源分析。
须家河组砂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是陆源河道、洪积扇和湖泊相,其中以陆源河道相为主。
岩石中的砂粒主要是石英粒,尺寸较细,多为中等细砂、极细砂和粉砂,粒度分布均匀。
此外,还有少量的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
整体上来说,该组砂岩的颗粒形态较圆,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与成熟盆地内的砂岩相似。
物源分析显示,须家河组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并且二者物源的贡献比例不同。
其中川西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大渡河南支及其侧源河道,河道发育较成熟,沉积物质丰富;而川东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岷江—金沙江水系的上游,河道发育相对较浅,物质较为简单。
总体来说,在物源方面,须家河组砂岩受到了多个物源的影响,其中深受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的影响。
同时,该组砂岩的成分及粒度等特征也说明了它的成熟程度较高,这表明了受源区控制和物源不断输送的条件下沉积的深水砂岩。
河包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下限研究
西部 探矿 工程
9 5
河 包 场 地 区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储 层 下 限 研 究 ①
高 阳, 蒋裕 强, 缪 灏, 杨长城
( 南 石油大 学 , 西 四川 成都 6 0 0 ) 1 5 0
摘
要 : 中一川 南过渡 带 河 包场 地 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叠 统 须 家 河组 经 几 十年 的勘 探 已经 取得 了 良好 的 效 果 。 川
渗透率、 含水饱和度 3 个参数 。河包场须家河组气藏属 于高束缚水饱和度的含水气藏, 蒋裕强等(0 6通过气 20 ) 水 两相 渗流 实验 研究 、 心机 毛管 压 力分 析 、 缚 水 离 束 膜厚 度测 定来计 算束 缚水 饱 和度 , 拟定研 究 区产纯气 的 含气 饱和 度下 限为 6 , 0 当含气 饱 和度 <4 时产水 。 0 因此 本文 主 要 阐述 孔 隙 度 、 透 率 两 个 参 数 的 确定 方 渗 法 。鉴 于研 究 区储层 具有 一定 的孔 隙性 , 我们 决定利用
裕强等 ( 0 5 通过对 四川 盆地 1 20 ) 4条 野 外剖 面 、 0口井 2
般来说储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确定包括孔隙度、
岩芯描述 以及 沉积相 分析 , 将研 究 区须 家河组 划分 为 湖
泊相 , 主要 的储 层 须 二 、 、 段 砂 岩 大 多 为 滨 浅 湖 沙 四 六
坝, 仅在 须二段 下部见 河道 砂体 沉 积 。储 集 岩 以长 石岩 屑石英砂 岩 、 石石英 砂 岩 和岩 屑 石 英 砂岩 为 主 , 量 长 少
①
此 项 目受 西 南石 油 大 学创 新 基 金 资助 , 号 c J2 O 2 编 xJ75。
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勘探有利区分析
( 表3 ) 。 ( 1 ) 须 二 段 。须 二 段 沉 积 早 中期 , 川 西 坳 陷 的
( 2 ) 烃源岩生排烃持续时间长 。川西坳陷各地 区 由于地质 条 件 差异 , 特别 是 各 地 沉 积 速 率 和 遭受
的构造 变 动差 异 , 也 不 可避 免 地 造 成 各 地 古 地 温 和 剥 蚀厚 度上 的差 异 , 这 些差 异 直 接 影 响 各 地 烃 源岩 的生排 烃 时期 , 使得 生排 烃持续 时 间长 , 出现 多 次生 排 烃高 峰期 。
沉积是小塘子组沉积末期海退序列 的继承和发展 , 其中新 场地 区主要发育三角洲 一 湖泊沉积体系 , 随着龙门山半岛的继续上升 , 河流沉积更为发育 , 在
时期 。
相泥质 岩 、 煤 以及 少量 的碳 酸 盐岩 , 源 岩 以腐 泥 I 型
可见 , 烃 源岩 生排 烃持 续时 间长 , 从 印支 中晚期
一
和混合 Ⅱ型干酪根为主 , 有机碳含量分别为 0 . 8 1 %
~
直 延续 到燕 山期 。
1 . 9 4 %和 0 . 4 8 % ~ 6 . 6 %。
一
表1 川 西坳 陷中段上 三叠统烃源岩厚度统计表
层段 厚度/ 烃 源 岩 烃 厚
T 3 X 6 0 0~ 3 0薄煤层煤线 黑色页岩夹少量煤线
3 6 0—1 8 0 3 0 0~2 0 0
T 3 x 1 2 0 0~6 0 0 黑色泥页岩夹薄层煤质碳质页岩 、 煤线 7 5 0~3 0 0 T 3 X 8 0 0~ 5 0 0
T m+ t — T , X 油气成藏系统的生、 排烃高峰期
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第3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9No.2Apr.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谢小平1,2,李姝臻1,鲁宁2,王永栋2,席书娜31.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26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3.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地质遗迹研究院,成都610000摘要四川盆地北部三叠系—侏罗纪发育,出露良好,是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的良好物质记录。
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是四川盆地海陆转换的重要过渡期,尤其是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显著。
以川北广元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晚三叠世诺利期末须家河组须一段进行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剖面发育潟湖沼泽—三角洲平原—辫状河流亚相沉积,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体系;受甘孜—阿坝弧后盆地发育影响,始自卡尼期的海侵自诺利中后期到达广元地区;在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的隆升背景下,广元地区较早结束海陆过渡相沉积,于须一段中后期向河流相沉积转变。
结合对古生物化石组合研究和岩性特征及沉积相,恢复了广元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须一段的古气候特征,广元地区须一段处于近海亚热带潮湿气候,这种潮湿气候从须一段一直延续至诺利期末期。
关键词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沉积环境;广元;川北第一作者简介谢小平,男,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E⁃mail:**************通信作者李姝臻,女,硕士研究生,E⁃mail:****************中图分类号P512.2文献标志码A0引言四川盆地中生代海相—非海相沉积保存完整,地层剖面出露连续,古生物化石丰富,蕴藏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重要能源资源,在层序地层、沉积环境、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等研究和能源勘探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1⁃7]。
此前已有很多学者运用不同方法对川西地区、川中地区及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沉积相、沉积环境和构造进行了探讨[8⁃1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稳 定 , 分 和结 构 成 熟 度 较 高 , 须 家河 组 主要 的产 层 。 须 二 、 四段 砂 岩 主 要 是 三 角 洲 前 缘 分 流 河 道 和河 口 或 全 部 改 造 后 , 成 由 多个 三 角 洲 前缘 砂 体 和 滨 浅 湖 滩 坝 砂 体 组 成 的 叠 加层 , 随着 岸 线 的 被 形 并
中西 部 成 都 一 带 , 多为 稳 定 的泥 岩 夹煤 层 沉 积 : 须 三段 、 五段 又 是 以黑 色 泥 岩 、 炭质 泥 岩 夹 粉 砂 岩及 煤 线 为 特 征 。 家河 组 存 在 着 海 陆 过 渡相 、 相 两 须 陆
种 性 质 完 全 不 同 的沉 积 环 境 ,对 其 沉 积 相 长 期存
的沉 积 厚 度 、 岩 百 分 比含 量 、 体 结 构 等 特 征 , 砂 砂
将 研 究 区沉 积相 划 分 为 以下 几 种 主 要 类 型 。即 湿
收稿 日期 :0 0 0 — 0 2 1— 6 1
有 文 献将 须 家 河 组 地 层 分 为 须 一 至 须 六 共 6 层 个
统
须 一
须 二
小塘子组 、 小 塘 子 、 小 塘子 、 香 垮 洪 洞 组 马 鞍塘 组 马鞍塘 组 T1 2 —
须 一
雷 口坡 组
段 ,部 分地 区可 能 因剥 蚀 或 未沉 积 而 缺少 部 分 层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_叶泰然
· 52 ·
天 然 气 工 业 2011 年 9 月
性质、层序 结 构 和 叠 加 样 式,可 将 四 川 前 陆 盆 地 须 家 河组划分为2个 超 长 期 和 5 个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层 序 (表 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基底为中三叠统海相灰 岩,其上依次充填上 三 叠 统 马 鞍 塘 组 和 小 塘 子 组 浅 海 陆棚—海相三角洲相 的 暗 色 泥 岩 和 碎 屑 岩 地 层、上 三 叠统须家河 组、侏 罗 系—白 垩 系 陆 相 红 层。 依 据 岩 石 地层划分方法,川 西 地 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为 须 二—须 五 段累计4个层段,川 中 地 区 过 去 将 该 套 地 层 命 名 为 香 溪 群 ,现 亦 统 一 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了 须 二 — 须 六 段 累 计 5个层段。 不同学者针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 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 进 行 了 诸 多 研 究,但 由 于 陆 相 层 序 基 准 面 旋 回 变 化 、层 序 充 填 样 式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的 控 制因素极为复杂[1],地层横向变化大,地质认识差 异 明 显 ,尤 其 体 现 在 四 川 盆 地 范 围 内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模 式 、沉 积 体 系 分 布 等 方 面 。 笔者利用须家河 组 周 缘 典 型 的 地 表 剖 面、全 盆 地 近 200 口 典 型 钻 井 资 料 、尤 其 是 覆 盖 川 西 坳 陷 的 二 、三 维地震资料,对地震 层 序 特 征、沉 积 相 特 征、层 序 地 层
1 层序地层格架及叠加样式
1.1 层 序 划 分 以高分辨率层序 地 层 学 理 论 为 指 导,以 基 准 面 旋 回层序级次划分 和 命 名 原 则 为 依 据[2],同 时 考 虑 界 面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9)0120046210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王雪松,张鼐,郭宏莉,宋丽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低丰度天然气大面积成藏机理与有效开发的基础研究”(2007CB2095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8B20102)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
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粗粒砂岩最为有利。
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图7表1参16关键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储集层控制因素;有利储集层分布中图分类号:TE121.3;TE122.2 文献标识码:ADepositional system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 asinZhu Rukai,Zhao Xia,Liu Liuhong,Wang Xuesong,Zhang Nai,Guo Hongli,Song Lihong(Pet roChina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Development,B ei 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on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s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high2quality reservoirs under low2porosity and low2permeability background were studied.Except the transitional facies of Xu21member,other members of Xujiahe Formation are of terrestrial deposit,with alluvial fan,fluvial,fan2delta,fluvial2delta and lacustrine deposit systems developed.Both the facies belt distribu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andbar microfacies of main stem of braided river)and later denudation co2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and the quartz overgrowth and cementation is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ight sandstones.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2energy channel of delta plain,with medium2coarse sandstone as the best 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data of effective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roperty,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in the Xu22,4,6members were evaluated and predicted comprehens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ter and south of Sichuan are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reas.K ey w ords:Sichuan Basin;Xujiahe Formation;depositional system;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0引言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至今已发现了中坝、平落坝、九龙山、梓潼、大兴西、新场、白马庙、洛带、八角场、遂南、磨溪、充西、广安、龙女寺等气田,还钻遇柘坝场、文兴场、老关庙、安岳—通贤、潼南等一批重要含气构造,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潜力[125]。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v la,v r e a n eal ead1 ebt m fn. h ot f o g nMona f ui e e o s i n e, l , l ,k k ot sT e n n me u tno j h r dp . af f d tf d t a n a i a o a r f oL i X a Pi o
1 冲积 扇沉积体 系 . 1
此类 沉积体 系主要 分布于 川西坳 陷 中北段 的龙
门 山前缘 。 层位上 为须 三上部及须 四 岩 石类型 为砾 岩、 含砾砂 岩夹泥 页岩 。砂 岩岩屑 含量较 高 . 一般在 6 %以上 . 0 砾石成分 以灰岩 砾为 主 测 井相表 现为 高 幅齿化钟型
Ab t a tT r u h t ec mp e e s e s y o r a 0 g o o ia rl n p r n l c mp e s r c : h o g o r h n i t n mo e t n4 e lg c l i ig r o t a d wel o l — h v ud h d l e s
p a ea dsi cp ae ii o cu e a j h omain teee ith e i nay sse o l— h s n es h s,t Sc n ld dt tj Xui eF r t h r xs es dme tr y tm f l mi h n a o t au
s s e r d al ci efa r s r m eo dt en w n o t eNo t e S c in t eS u e n S c in e s sg a u l a t t e o t l t e a df m r m e t t o t r e t . y v eu f h oh r h h o oh h o
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15(042)004【摘要】以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薄片鉴定和古生物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川东垫江地区须家河组沉积-层序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层序界面及洪泛面的识别,结果表明:须一段属于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须二—须六段地层发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可将研究区内须家河组划分为于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分别相当“须下盆”和“须上盆”的2个构造层序及对应于须一至须六段的6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6);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洪泛面为等时地层对比标志,建立了川中隆起—川东南坳陷等时地层格架;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ˇ岩相古地理图,解析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相带展布规律.研究成果对指导川东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总页数】13页(P1024-1036)【作者】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1【相关文献】1.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J], 何政权;刘晓博2.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古地理特征 [J], 高彩霞;邵龙义;李大华;李长林;任世聪3.威东-安岳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 [J], 王文之;田景春;张翔;刘娟4.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J], 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5.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李英娇;邵龙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17, 7(1), 77-89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7 in Hans. /journal/ag https:///10.12677/ag.2017.71009文章引用: 李英娇,邵龙义.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J]. 地球科学前沿, 2017, 7(1):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within a Sequence Framework in the Sichuan BasinYingjiao Li 1,2, Longyi Shao 21Chongq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ongqing 2College of Geoscienc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Received: Feb. 6th , 2017; accepted: Feb. 25th , 2017; published: Feb. 28th , 2017AbstractThe Xujiahe formation is a succession of continental, coal-bearing strata that is deposited in al-luvial fan, braided and meandering rivers, overbank or shallow lacustrine and deltaic environ-ments. With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five sequence boundaries are proposed based on cores and outcrops including tectonic unconformities and basinal facies-tract dislocations associated with fluvial rejuvenation and incision. Sequence boundaries define third-order sequences (SQ1, 2, 3 and 4) that correspond to Member 1, Members 2 and 3, Members 4 and 5, and Member 6 and 7. paleogeographic units include alluvial fan, fluvial, delta plain and front, and shallow lacustrine. Shallow lacustrine widely developed during SQ1, and small sand bars deposite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basin. Alluvial fans developed in front of the fold-and-thrust belt in western basin in SQ2 and SQ3, while fluvial and deltaic units well developed in the basin, and the lacustrine area shifted to the west. Tectonic uplift occurred in SQ4, and the strata were eroded in the northwestern basin. A number of deltaic lobes developed in the basin, lake area shank and present as a belt parallel to the west margin of the basin. Coal accumulation center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regions along the boundary of delta plain and delta front. KeywordsXujiahe Forma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Sichuan Basin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演化李英娇1,2,邵龙义21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李英娇,邵龙义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7年2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25日;发布日期:2017年2月28日摘要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
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层序地层
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层序地层的报告,600字
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层序地层位于我国西北,是我国重要的胜火山主体结构和拉新地质构造系统的延伸部分。
它主要表现为海相、古陆相、湖相、风化相、扇三角洲相和泥相等层序构造,其地质特征和形成机理对对解释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层的构成来看,须家河组的地层由海相、古陆相、湖相、风化相、扇三角洲相和泥相组成,其中海相层序占主要比例,古陆相层序也较丰富,但湖相层序最为稀少。
海相层序主要由灰白色粉砂岩和细粒砂岩组成,这些岩石多呈排列性结构,具有均质性;古陆相层序中包括大量二叠系过渡沉积岩、泥岩、砂岩和石灰岩,其中大量的沉积岩提供了关于须家河组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风化相表现为浅海环境下的风化地层,如以砂质扇状砂岩为主的扇三角洲层序;湖相层序以砂和泥岩为主,是湖盆沉积的重要层序;泥相层序主要以粘土质泥岩为特征,以粘土质沉积环境较深的湖沼系统为特征。
根据沉积环境的不同,须家河组地层也可以分为海域沉积层序、深海沉积层序、中深海沉积层序、湖沼沉积层序和陆地风化层序等5类。
海域沉积层序主要以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主要由海洋环境控制;深海沉积层序以纯粉砂岩和细砂岩构成,这些岩石沉积环境深海深度;中深海沉积层序以碎屑岩、泥岩、砂岩和石灰岩组成;湖沼沉积层序以砂和泥岩为主,反映出湖沼沉积环境;陆地风化层序以砂质扇状砂岩构成,反映出古老的内海环境。
综上所述,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陆相层序以海相、古陆相、湖相、风化相、扇三角洲相和泥相为主要特征,它反映了该区域古老的拉新地质构造历史,为探讨该区构造演化和重要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4(026)002【摘要】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须家河组为一套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的多类型沉积体系复合体,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中地表径流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并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种亚相沉积;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沉积;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并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相与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总页数】9页(P38-46)【作者】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风暴岩沉积特征 [J], 李华启;姜在兴;邢焕清;鲜本忠2.四川盆地东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J], 梁西文;何文斌;盛贤才3.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 [J], 赵霞飞;胡东风;张闻林;张银德;唐波;林杭杰4.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J], 杜红权;王威;时志强;谈健康;曹环宇;殷雪峰5.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J], 孙海涛;钟大康;王威;王爱;杨烁;杜红权;唐自成;周志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7o2; 1o 1
3核工业 23 究所 , 西 咸阳 . 0研 陕
摘 要: 通过 区域 露 头剖 面 和岩芯观 察 , 片鉴定及样 品测试 分析工作 , 薄 依据 岩石特 征 、 地球 物理 及 古生 物组 合 等标志 , 对四 川盆地 中 西部 地 区须 家河组二段 沉积 相 类型 、 集 空 间类型 和物性 特征 研 究 , 储 结 果表 明, 究 区须二段储 层 为典型 的低孔 隙度一 低渗透 率致 密性储层 , 研 储集 空间 类型以粒 间溶 孔 和粒 内溶 孔 为主 , 辨状 河三 角洲前缘水 下分流 河道和 河 口坝 为储层发育 的有利相 带 ; 过 X一 衍射 和镜质 体 通 反射 率 分析 认 为 , 内须 家河 组处 于 中成 岩阶段 A—B期 , 蚀 作 用是对 储 层发 育 贡献 最 大 的 成 岩作 区 溶
用。
关键词 : 储层 特征 ; 沉积作 用 ; 岩作 用; 成 须家河组 二段 ; 四川 盆地 上三 叠统 须 家河 组二 段储 集 砂体 广 布 , 四 川 是 盆地勘 探 的重 点层 位之一 。2 世 纪 7  ̄8 0 0 0年代 , 在 川西相 继发 现中坝 、 平落 坝等 中型 气 田。 人对 四川 前 盆地 须二 段储 层特 征 和 影响 因 素进行 了 一些 研 究 , 存 在一定 的争 议L 。有学者 认 为湖? 滩坝 沉积 环 1 j 自 境 为 储层 发 育的有 利 相带 n , ]也有 认 为成 岩 作用 为 储层 发育 的控制 因素 。 文通过 物性分 析 、 本 铸体 薄片 观察、 扫描 电镜及 X一衍 射 , 须二段 储层 特征进 行 对 研 究 , 从沉 积 作用 和 成岩 作用 等方 面 探讨 了储 层 并
20 08年第 2 期 1
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
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钱利军;郝强;林良彪;欧莉华;余瑜【摘要】Based on the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from the aspects of petrology ,sedimentary structures ,paleontology evidence and well logging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formation ,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of group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edimentary system include delta ,lake and barrier coast .Among them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braided fiver delta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water run off into the water basi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should be as a center of delta , lake and barrier coast multi-types sedimentary system is complex .Lake sedimentary system consists of two sub-facies,including lakeshore and shallow lake .Barrier coast sedimentary system mainly consists of tidal flat sub—facies.The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of braided river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 in the light of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entering water storage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lake delta and marine delta , lake lakeside and shallow lake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ment two subfa-cies deposition;Barrier coast tidal flat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position .On this basis ,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the marine ,terrestrial transitional facies and continental three typ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Epi-sodic structural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 Xujiahe form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sedimentary faci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 factors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一、三、五段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一、三、五段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赵正望;谢继容;李楠;朱华;吴长江【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3(033)006【摘要】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三、五段主要作为须二、须四、须六段的烃源层,勘探上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勘探程度低,但近期钻井揭示此3段有频繁的气显示,部分井测试获工业气流.为此,从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运聚条件等方面,分析了须家河组一、三、五段的含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结果表明:①须家河组一、三、五段有利沉积相带主要分布在盆地周缘靠物源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席状砂沉积微相,盆内砂体局部富集,具备形成储层的物质基础;②这3个层段也发育储层,总体上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但局部地区发育相对高孔隙度储层(如中坝地区须三段,孔隙度最大值达13%),有利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在川西及川中西部地区,储层厚度最大达30 m;③须家河组一、三、五段发育自生自储型气藏,总生气量达258.23×1012 m3,资源潜力大,运聚条件较好,具备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潜力,由此突破了须一、须三、须五段主要作为烃源层的传统认识.结论认为:该区须家河组一、三、五段具备较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有利勘探区块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川西南及川中西部地区.【总页数】6页(P23-28)【作者】赵正望;谢继容;李楠;朱华;吴长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J], 苑坤;杨飞;刘彬;李秀鹏;王勇;徐扬威;杨锋2.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 [J], 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王红军;王铜山;施振生3.凝缩段识别及对致密砂岩气勘探的启示——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为例[J], 赵正望;李莉;李楠4.綦江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 [J], 李让彬;邹玉涛;段金宝;汪建辉;邓剑5.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 [J], 陈果; 刘哿行; 李洪玺; 蒋可; 田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前陆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特征与油气成藏研究
收 稿 日期 :0 90 1 改 回 日期 ;0 90 0 责任 编 辑 : 雨 旭 。 2 0 —11 ; 2 0 72 ; 章
1 区域 概 况
川 西地 区位 于龙 门 山和米仓 山一 大 巴山山脉 的 前 缘地 带 , 地理 上位 于 四川 盆地 西部和 中部地 区 , 本
次研 究 区范 围包 括 : 起 龙 门 山 推 覆 带 , 至 米 仓 西 北 山一 大 巴山推 覆带 , 至 巴中 、 山一线 , 东 营 南抵 自贡 、
经过反 演对可 容空 间 的变 化 特征 做 初 步 的研 究 , 以 期对工 区沉积体 系和地 层 的划 分等 的研究 提供一 定
的参考价 值 。
山逆 冲推覆 带与米 仓 山一 大 巴山逆 冲推覆带 之 间存
注 : 文 为 中 国石 油 天然 气 股 份 有 限公 司科 技 风 险 创 新基 金 资 助 项 目( 号 0 0 1— ) 石 油大 学 ( 东 ) 士研 究 生 创 新 基 金 资 助项 目 本 编 6 5 118 及 华 博
( 李勇等 ,9 5 。在前 陆盆地 中 由于构 造运 动 、 19) 海平 面升降 、 气候 变化 、 物源变 化等导 致 了盆 地可 容空 间
的变化 , 特别 是构 造 运动 , 可 容 空 间变 化之 后 , 在 随 之变 化的就是 沉积 中心 的迁 移 , 终导 致 了地 层 厚 最 度变化 。所 以可 以利 用地 层 厚度 的研究 分析 , 后 然
上三 叠统须 家河组 可容空 间的变化 特征作 初步 的分
析和研究 。
前 人 对 川 西 盆 地须 家 河 组 地 层 作 过 大 量 的 研
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
的天然 气 , 局部 存 在 高成 熟 阶 段早 期 的天 然气 。这
些 构 造 的 天 然 气 与 四川 盆 地 西 北 地 区 中 坝 气 田 以及 I
k 。 m 。泸 州古 隆起 主要 为 一 套 河 湖 、 泽 相 含 煤 沉 沼
天 然气 分 布在 西 部 的牟 家 坪 果山 南井地区、 中部 的 花 鹿 角 场 地 区 和 粱 董 庙 翼 部 , 些 地 区须 家 河 这
本 区须 家河 组地层 露头 主要分 布在 泸州 古隆起 周 边的高 陡构造 顶部 和轴部 , 家河组 沉积稳 定 , 须 但
区域 上 相 比 缺 失 了 须 一 、 二 段 。 地 层 厚 度 变 化 不 须
型 气藏 为主 的 特 征 。综 合 分析 认 为研 究 区 内须 家 河组 天 然 气藏 存 在 三 个 主控 因素 。
关 键 词 : 源 岩 ; 层 ; 闭 ; 家 河 组 烃 储 圈 须
中 图分 类 号 : El 2 3 T 1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研究 区位 于 四川盆地 上扬 子地 台东南 断褶 带南
邓 柳 萍 李 延 钧 李 其 荣 隆 , , , 辉 胥 云 丽。 ,
( . 国石 油 华 北 油 田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1中 河北 任 丘 0 2 5 ; . 国石 油 西 南 6 52 2 中
油 气 田 分公 司蜀 南 气 矿 ;. 国石 油 西 南 油 气 田 安 全环 保 与技 术 监 督 研 究 院 ) 3中
蚀 构 造 窗 , 得 盖 层 遭 受 剥 蚀 ; 外 由于 横 向上 发 生 使 另
是 本 区 含 煤 层 系 之 一 。 须 四 段 、 六 、 六 、 须 段 须 段 须 六 。 主 要 为 浅 灰 色 块 状 细 、 砂 岩 , 少 量 灰 黑 段 中 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层
四川省地层 总结方案
J1-2 白田坝组或自流井群
川西
白田 坝组
川中
自流 井群
上
须家
三
河组
叠
统
上组 下组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香六
香五 香四 香三 香二
小塘子组、 小塘子、 小塘子、 垮洪洞组 马鞍塘组 马鞍塘组
香一
T1-2
雷口坡组
蜀南 地区 珍珠 冲组 须六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须一
川东 地区
珍珠 冲组
2 427.1m 2 427.6m 2 428.1m 2 428.6m
X 具不清晰波状纹层粉细砂岩。
H 含煤片细-中粒砂岩,具丘、凹状层理。
B 含砾细-中粒岩屑砂岩,砾石有炭质泥岩 砾,菱铁矿化泥岩砾,底具冲刷面。 H 含煤片中-细粒砂岩,煤片呈丘状、凹状 分布,丘高 5~6cm 以上。
P 具平行层理的中粒岩屑砂岩。
第 12 卷 第 6 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年 12 月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付 冠1 张良华2 袁志华2 陈 波2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达州 635000;2.重庆气矿,重庆 401220)
摘 要: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湿地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几种类型。 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
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
中 图 分 类 号 :TE3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1980(2010)06-0017-05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准地台北部, 西界为龙 门山断褶带,北为米仓山隆起,东北边缘为大巴山 断褶带,东南侧为鄂湘黔断褶带,南侧是峨嵋山- 凉山块断带, 是扬子古板块上的一个多旋回沉积 盆地。震旦纪—中三叠统为海相沉积,中三叠世末 发生的印支早幕运动使上扬子海盆结束了自震旦 纪以来大规模海域分布的历史, 特提斯海水逐渐 退出川西盆地, 使得四川地区雷口坡组遭受不同 程度的剥蚀。 同时中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早幕挤 压构造运动,使龙门山岛链开始缓慢上升,由海盆 逐 渐 转 变 为 陆 盆[1]。
本文采 用方案
下侏 罗统
须六
香溪群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须一
1 主要沉积相类型
在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各研究层段 的沉积厚度、砂岩百分比含量、砂体结构等特征, 将研究区沉积相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即湿
收 稿 日 期 :2010-06-10 作 者 简 介 :付 冠 (1981-),男 ,重 庆 人 ,工 程 师 ,研 究 方 向 为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工 程 。
中西部成都一带,多为稳定的泥岩夹煤层沉积;须 三段、五段又是以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夹粉砂岩及 煤线为特征。须家河组存在着海陆过渡相、陆相两 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对其沉积相长期存 在争议,先后提出有河流相、游荡河流相、河流三 角 洲-湖 泊 相 、退 积 型 三 角 洲 相 等[2,3]。
表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划分表
1 963.13m
由多个厚度 10~15cm 的灰色含炭质泥 岩、细粒岩屑砂岩、浅灰白色中粒(部分) 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组成的逆粒序层,每
层之间有弱冲刷现象。
1 963.8m
下部 40cm 为浅灰色含泥细粒岩屑砂岩, 发育小于 5°斜层理。
上部 27cm 为浅灰色粗-中粒岩屑石英砂 岩,发育双向交错层理。
图 1 磨 24井 须 四 段 1 962.53~1 963.8m滩 坝 相 素 描
(2)粉砂坪、泥坪及沼泽微相。 此类沉积相一 般由灰色粉砂岩、 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与泥岩或炭 质泥、页岩夹煤线及薄煤层组成的沉积组合构成, 主要为被簸选出来的细粒粉砂和泥在砂坝之间形
付冠,张良华,袁志华,陈波: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18·
1.3.1 半深湖-浅湖亚相 半深湖-浅湖亚相主要形成于须三段、须五段
沉积时期,湖盆水体加深,沉积了较厚的灰黑色湖 相泥岩。由于湖岸线的频繁变化,湖沼沉积广泛发 育,泥岩中常含淡水生物双壳类、介形虫和鱼骨化 石,这些迹象都表明湖泊环境的持续存在。 1.3.2 滨、浅湖亚相
四 川 盆 地 湖 盆 面 积 在 10 ×104km2 以 上 , 半 深 湖-浅湖仅发育于川西地区, 滨浅湖则主要发育 于川中地区,其分布范围广,水体浅,波浪和湖 流作用较强,有利于对平原河流搬运入湖的碎屑 物质进行再改造和再分配, 从而形成新的滩、坝 微相。 其他沉积微相还有粉沙坪微相、 泥坪微 相、坝后沼泽微相及风暴岩微相等。
河流-三角洲相是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主要 沉积相类型。 我们认为该区湖盆三角洲主要发育 于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可能处于水浅流急且 物源供应能力很强的环境中。 三角洲体系主要划 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环境。 三角 洲平原主要由河道和越岸沉积组成。 龙门山、米 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 河道沉积物主要由砾 岩、 砂砾岩和含砾砂岩组成, 河道底部有冲刷, 冲刷面之上为块状砾岩层,部分砾岩层具叠互状 构造,砾岩层之上为具槽状交错层的含砾砂岩或 为平行层理砂岩。 盆内, 河道沉积物粒度变细, 底部为含砾砂岩, 向上变为槽状交错层理砂岩、 平行层理砂岩和沙纹层理砂岩, 呈一向上变细 的曲流河层序。 三角洲前缘分布很广, 是该区 砂体发育的主要沉积亚相, 主要由前缘砂坝、 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组成。 由于三角洲的 快速废弃和迁移,在此形成了连通性很好的多层 叠 置 砂 体[4,5]。 1.3 湖泊沉积
区为一套海相沉积,向东主要为海相三角洲沉积环境,随着龙门山岛链缓慢上升,逐渐由海盆转变为陆盆。 须二、须
四、须六段充填作用大于沉降作用,盆地周缘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向盆地内至川中平台区,主要为浅水湖盆沉
积。 须三、五段湖盆面积扩大,物源减少,主要发育泛滥平原及浅湖-半深湖沉积。 须二、须四段砂体分布面积广,厚度
图 2 西 13-1井 2 427.1~2 428.6m风 暴 岩 层 序 图
2 沉积相演化模式
晚三叠世早期,龙门山东缘为一处残余海湾, 向西与广海相通,陆源碎屑供给较少,川西地区主 要沉积了海相或含半咸水化石的垮洪洞组、 马鞍 塘组及小塘子组地层, 向东随着前陆盆地斜坡坡 度变缓直至“缺失”。 四川盆地中东部地区须一段 主要为海相三角洲环境, 是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顶古侵蚀面上再度接受沉积而成, 来自周边山系 的碎屑物质经平原河流搬运进入盆地, 在其高部 位一段时间内可以缺乏沉积, 而在三角洲分支河 道间的低洼地区可以沼泽化,发育为成煤环境。通 过观察川中、川东北地区的野外露头和岩心,雷口 坡顶到须二段砂岩之间的确有炭质泥页岩发育, 甚至缺乏沉积。至须一段沉积晚期,西北方向有大 量碎屑物质供给, 在川西及川西北地区海相的马 鞍塘组及小塘子组地层之上形成了一套三角洲沉 积体系。
·17·
付冠,张良华,袁志华,陈波:四川角 洲 相 、 湖 泊 相 , 其 中 三 角 洲 前缘和滨浅湖环境形成了主要的须家河组骨架 砂体。 1.1 湿地扇相
发育于潮湿气候区的冲积扇称之为湿地扇。 该相主要分布于龙门山北段—大巴山前山一带, 主要为砂质、杂基支架的砾岩,砾岩体向两侧及向 盆地方向急剧变薄。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冲积扇砾岩在各段发育位置不尽相同, 横向分布 不稳定, 推断其形成于潮湿气候条件下冲积扇的 扇中砾质辫状河微环境。 在剖面中位于砾岩上下 部或砾岩中呈夹层的砂岩、粉砂岩及泥页岩,它们 与砾岩形成一定的沉积组合, 主要形成于扇中扇缘沙质辫状河及废弃河道微环境。 扇根常由于 遭受地表剥蚀作用而不复存在。 1.2 河流-三角洲
稳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高,是须家河组主要的产层。 须二、须四段砂岩主要是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
体 ,被 波 浪 和 湖 流 部 分 或 全 部 改 造 后 ,形 成 由 多 个 三 角 洲 前 缘 砂 体 和 滨 浅 湖 滩 坝 砂 体 组 成 的 叠 加 层 ,并 随 着 岸 线 的
迁移,最终遍布整个盆地。
须二、须四段是须家河组砂岩最发育的层段, 尤其是川中地区砂体分布面积广,厚度稳定(见表 2),成 分 和 结 构 成 熟 度 较 高 , 是 须 家 河 组 重 要 的 产 层,但其形成环境一直存在疑问。 须二、须四段沉 积时为周边山系构造活跃期, 也是盆地基底沉陷 相对较快时期,由于河流供屑能力增强,盆地充填 作用大于沉降作用, 整个湖盆水体范围虽然较须 一时扩大,但水体较浅,处于浅水湖泊环境,砂质 沉积十分发育,从而沉积了大厚度的砂岩。该时期 存在多个物源区, 主要有来自东北方向的大巴山 古陆、西北方向的龙门山、东南方向的江南古陆、 西南方向的康滇古陆等, 其中东北和西北方向的 物源占主导地位, 此时盆地周缘发育三角洲平原 沉积,川中平台区为浅水环境,主要发育三角洲前 缘和滨浅湖沉积。当波浪和湖流作用较弱的时候, 主要形成河控三角洲。此时河流的建设作用较强, 输入泥沙量大,改造作用较弱,主要沉积水下天然 堤和分流间湾的细粒物质, 分支河道和河口坝砂 体呈指状长短不一的延伸。 当波浪和湖流的改造 作用较强时, 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必被波浪和湖流 再改造、再分配,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湖 岸的砂滩、砂嘴、砂坝,并在它们的向陆一侧形成 半封闭的沼泽沉积。随着改造作用进一步增强,原 先沉积的砂体继续被搬运和改造,在滨岸区,尤其 是缺少物源的滨岸区形成新的滨浅湖滩坝砂体。
四川盆地须四段、 须二段岩心中发现有多层 风暴岩叠加层,发育程度不一。风暴岩层底面对下 伏的浅灰白色岩屑石英砂岩强烈冲刷, 有的可形 成袋膜构造。 风暴岩下部为“滞积”砂砾岩段,砾 石大多为撕裂形或具塑性变形的炭质泥岩、 细粉 砂质炭质泥岩、煤砾和煤片,几乎无磨蚀现象,显 示漂运特征。 由下向上,随着风暴漩涡流的减弱, 砾石和砾片的数量与直径减小, 有的风暴岩层中 见撕裂砾片成“八”字形排列。 再向上递变为略显 平行层理或块状层的含砾粗砂岩, 或出现丘状交 错层理,顶部可以出现波状、斜波状和不良平行纹 层理的粉细砂岩, 成正粒序的近于完整的风暴岩 层 序 , 较 完 整 的 单 层 风 暴 岩 最 大 厚 度 可 大 于 1m。 但是大多数风暴岩沉积为几次不完整的叠置层 序,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