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课时教师:单位: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6周周三上午第2节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目标分析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对城乡发展差异的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社会责任:使学生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意识。
5.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地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难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形成背后的地理环境因素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解决办法:1.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不同地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影响因素。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影响。
4.邀请城乡规划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专业人士的角度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包括不同地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实例图片、相关地理数据图表、城乡规划案例视频等。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含义和特点。
2. 理解村落和城镇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干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等素材。
2. 设计教室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
3. 准备好板书和讲解用的PPT。
4. 复习相关的基础地理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1. 展示一些村落和城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异同。
2. 提问:什么是村落和城镇?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1. 村落空间结构(1) 介绍村落的基本构成:家庭、邻里、乡村等。
(2) 讨论乡村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
(3) 分析乡村空间结构的特征,如聚落规模、形态等。
(4)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乡村的空间结构特点。
2. 城镇空间结构(1) 介绍城镇的基本构成:街区、邻里、社区等。
(2) 讨论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如历史、文化、经济等。
(3) 分析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如规模、形态、功能分区等。
(4)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镇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 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比较(1) 比较村落和城镇在空间结构上的异同点。
(2) 讨论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干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规划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室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村落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案例,分析其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
(3)运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
(1)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尤其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2)掌握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关注乡村和城镇发展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设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乡村和城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能分辨出这些图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吗?
(2)乡村和城镇有哪些不同之处?
(3)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之处?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了解它们的类型、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而认识乡村和城镇发展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家乡或其他地区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4.结合实例,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1•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材料:诸葛村视频、诸葛村内外平面示意图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诸葛村空间结构师: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其村落布局宛如八卦图。
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
钟池周围分布有八条巷道, 多数民居沿着巷道分布。
诸葛村是聚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村中民居和祠堂等建筑如何分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讲授新课】(板书)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师: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聚落有哪两种形式?生:(可能的答案)乡村、城镇。
出示视频:乡村和城镇聚落收引用平台上黑三节的资源(知溟解槓】参林聚落底魁引用平冷上第三节的資讒f却抿解林】城市授藩师:对比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图,思考二者的差异。
出示表格:乡村与城镇的区别师:请从聚落规模、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方式的角度比较乡村和城镇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建筑多为低层建筑;城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建筑密集且高出示图片: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师:诸葛村属于乡村聚落,请大家观察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思考1•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城乡空间结构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1.城镇和乡村(1)城镇土地利用①含义: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
②作用:反映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①作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②特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二、城乡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2)类型: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
(3)主要类型及作用——城市核心区域特征⎩⎪⎨⎪⎧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作为城市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区域商贸服务业发达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甚高人流汇集,交通繁忙2.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不同性质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
(2)表现⎩⎪⎨⎪⎧较小城市: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类型⎩⎪⎨⎪⎧密集型: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分散型半聚集型4.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三、城乡区位分析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1)特点: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
(2)地位:是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
(3)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③变化: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而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对城镇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日常居住的地方。
生产区:位于外围,是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由于集聚效应产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基本形式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阅读课本P26,分组讨论并填表: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特点比较中央商务区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图:分析香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或者提出疑问。
学生分组讨论书中有关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特点的内容,完成表格。
学生听课并做相应笔记。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梳理这部分内容。
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过程。
锻炼学生的自学及分组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讲解中央商务区,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商业区的区位及特点。
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商业区:香港中心地带原因: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客货流量大。
高级住宅区:混合带外侧。
环境优美,远离闹市低级住宅区:城市外缘。
交通、就业、配套设施等环节较薄弱。
工业区:位于港口附近,位于城郊。
原因:交通便利,对城市环境影响小。
交通(海运)便利(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讨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受什么因素影响?(参照课本28-29页)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归纳影响因素如下:1.经济因素: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地租,而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归纳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1)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2)市中心—地租最高峰;道路交汇处—地租次高峰;公路两侧—地租较高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听课记录: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理解不同区域空间结构的差异。
2.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功能分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运用地图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解释和预测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幅包含乡村和城镇的卫星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乡村和城镇在地图上的不同表现。
•提问:“同学们,从这张地图上,你们能发现乡村和城镇在空间结构上有哪些明显的不同吗?这些不同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寻找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并尝试解释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
过程点评:•卫星地图的直观展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并思考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
小组讨论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1.1 乡村空间结构分析教师行为:•讲解乡村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如以农业用地为主、居住分散、公共设施简单等。
•展示乡村聚落布局的实例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乡村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乡村空间结构的关键特征。
•结合实例图片,小组讨论乡村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实例图片生动具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乡村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小组讨论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城镇空间结构分析教师行为:•讲解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如功能分区明显、交通网络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利用城市规划图或模型,展示城镇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和相互关系。
统编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秀教案教学设计x-高中地理教案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与城镇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镇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
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学习难点】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学习过程】【思考引入】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小麦进城》讲述了农村女人小麦在北京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最终通过诚实劳动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之中,请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和认识。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请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图片(图2.3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分析思考:乡村的土地利用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包括_______和_______,是以______________为主的地区。
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_______,往往会形成不同的_______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有些大城镇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_______区、_______区、旅游休闲区、_______区等。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
探索问题一: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认识城镇功能区。
列举你所认识的城镇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探索问题二:城镇功能区的特点和类型。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乡村的土地利用入手,进而讲述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是落实“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这一内容。
教材先讲乡村再讲城镇,这种编排顺序一是符合聚落发展的历史(聚落发展的一般历程都是由乡村到城镇,很多城镇也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二是由简人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乡村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相对简单,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相对复杂)。
本节最后设计“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这一标题,从规划的视角,解释了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乡村的土地利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四个标题。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2.增强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地区、民族和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操作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系统的分析。在学科关联性方面,学生对以下内容较为熟悉:
a.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
b.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c.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a.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城市与乡村的划分及其基本特点;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城镇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然而,在具体分析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时,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空间结构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其形成与演变规律;
2.缺乏实际案例的分析,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脱节;
3.在分析问题时,容易忽视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探讨其形成原因;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培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4.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等工具,让学生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含义。
2. 掌握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4.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类型和特征。
2. 教学难点: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案例等素材。
2.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用于课堂导入和讲解。
3. 准备地图,用于展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分布。
4. 准备小组讨论所需的纸笔等工具。
5.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布置相关作业以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然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有何不同?”“乡村和城镇的发展有何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以此导入新课。
2. 介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在这一部分,我会详细介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地理环境、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
通过PPT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3.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接下来,我会探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
4. 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我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这些案例可以是不同地区的乡村和城镇,也可以是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乡村和城镇。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实际表现形式。
5. 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我会组织一次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解。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辩论。
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如,让学生小组共同研究一个乡村或城镇区域,根据区域特点和需求,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并撰写研究报告。
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析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认识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创新性: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察、归纳、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给出建议和改进方向。如,针对学生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学习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乡村和城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域的空间结构特点。如,展示乡村的田野、村庄、河流等景观,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分散布局;展示城镇的街道、建筑、公园等景观,让学生了解城镇的集中布局。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答案:案例:某乡村或城镇的空间结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下:
(1)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不足。
(2)农业产业单一,经济发展滞后。
(3)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
解决措施: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晰、准确地讲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研究一个具体的乡村或城镇案例,分析其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总结其发展经验。
答案:案例:某乡村或城镇的空间结构特点如下:
(1)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乡村或城镇围绕农田分布。
(2)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相对分散,功能分区不明显。
(3)交通设施较为简单,主要道路连接乡村或城镇的主要区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具体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规律;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展开讨论,培养其地理分析能力;实地考察法则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特点,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2章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熟悉、了解乡村土地利用状况。
(地理实践力) 2.运用材料,分析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含义。
(综合思维)3.把握城市功能区的类型、特点,理解城镇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综合思维)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四周。
2.乡村土地利用(1)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以公共效劳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土地利用专业化,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
(3)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特殊提示](1)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城市三大功能区中,住宅用地比重最大,商业用地比重最小。
(3)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有两大趋向:一是向城市外缘迁移,二是沿交通线分布。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形成因素影响因素详细影响经济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影响地租的上下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力量:商业>住宅>工业社会因素政策、文化、环境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2.开展变化(1)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2)后期:[易错警示]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不同于城镇功能分区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分区是两个有区分的概念。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2.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1.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如乡村地区的分散居住格局、单一经济结构,城镇地区的不同功能区分布等。
2.分析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如乡村地区空间结构的局限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有序性、复杂性、动态性等。
3.探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途径,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等。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所选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的研究。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探讨问题过程中,深化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乡村或城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乡村或城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所选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的研究。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优化途径进行总结归纳。
而在城镇地区,学生可以发现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的分布。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使学生认识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有序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同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的概念: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的类型3.乡村聚落的内部空间结构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其村落布局宛如八卦图。
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
钟池周围分布有八条巷道,多数民居沿着巷道分布。
以________为核心,围绕________、雍睦堂、________等祠堂形成多个居住片区。
________则分布在对外交通便捷的上塘周边地区。
【知识链接】【易错辨析】误认为乡村就是村落乡村和村落具有不同的含义,乡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村落则是乡村人口主要聚居的地方。
乡村的外延比村落大,乡村包含了村落及其周围的农业用地。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的概念:包括城市和镇,是以________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功能分区(1)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城镇功能区的形成如下图所示:[注意] 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土地利用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2)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_;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______,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1)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________的远近。
(2)付租能力:各种功能的活动愿意付出________的高低。
2.其他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易错辨析】1.误认为城镇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城镇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某种功能区以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土地。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合理规划城乡空间的意识。
2.综合思维:分析影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政策规划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案例,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区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特征,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乡村和城镇作为不同地理区域类型,其空间结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复杂过程及其动态变化。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图片、视频、地图等)•实地考察资料(如校园周边、学生熟悉地区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照片)•案例分析材料(国内外典型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案例)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展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布局特征。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异同点及其原因。
•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熟悉的乡村或城镇为例,引导学生描述其空间布局特征,如住宅、农田、商业街区的分布等,引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
•问题引导:提问“为什么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会有所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它们的形成?”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出新课内容。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明确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定义,即指乡村和城镇内部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和城镇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学习城乡联系的意义。
3.了解城市化过程,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4.学习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历程。
二、教学内容1. 乡村和城镇的定义及基本特征1.乡村的定义:乡村是指农村地区,包括一个或多个村庄和周围的农田、草地等农业生产用地。
2.城镇的定义:城镇是指人口聚集、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场所,是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和城镇的主要特征:乡村以农业为主,人口较少,空间分散;城镇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人口较多,空间集中。
2. 城乡联系的意义1.农产品的销售需要城镇的市场。
2.城镇需要乡村提供劳动力、食品等生产资料。
3.工业和城市的发展需要乡村提供原材料。
4.城乡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城市化过程及影响1.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是人口从农村逐步向城市迁移的历史进程。
2.城市化的特点: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城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城市空间更加集中化。
3.城市化的影响:•经济影响:城镇化提高了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财富的快速积累以及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社会影响: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生态影响: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很大,水源污染等问题也愈加严重。
4. 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历程1.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城市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2.城市化的历程:•欧美城市化历程:从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了初期城市化、加速城市化、市政化和再生城市化四个阶段。
•中国城市化历程: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初期城市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重新加速城市化。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PPT等多媒体方式,讲解棚户区改造、城市化等概念及城市化的影响。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3.分析和探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难点1.分析和探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讨论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内容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含义: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乡村和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乡村和城镇之间有一定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是动态的,会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乡村和城镇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不同,在空间上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2.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变化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城市重乡轻;–近现代:城乡一体化;–当下:城市化快速发展,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原因:–经济发展: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着乡村和城镇的发展;–政策导向: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如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等;–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也会产生影响。
3. 分析和探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问题1.影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因素:–城镇化进程;–地域性的差异性因素;–地理环境因素。
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城市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矛盾;–乡村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不平衡。
五、教学评估1.准备好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前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4.结合实例,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材料:诸葛村视频、诸葛村内外平面示意图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诸葛村空间结构
师: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其村落布局宛如八卦图。
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
钟池周围分布有八条巷道,多数民居沿着巷道分布。
诸葛村是聚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村中民居和祠堂等建筑如何分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讲授新课】
(板书)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
师: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聚落有哪两种形式?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城镇。
出示视频:乡村和城镇聚落
师:对比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图,思考二者的差异。
出示表格:乡村与城镇的区别
师:请从聚落规模、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方式的角度比较乡村和城镇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建筑多为低层建筑;城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建筑密集且高……
出示图片: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
师:诸葛村属于乡村聚落,请大家观察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思考
1.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板书)乡村的土地利用
2.不同利用形式的土地分布在哪里?
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外围;居住用地分布在农业用地之内,公共设施用地之外;公共设施用地分布在乡村中部……
师:农业用地按照农业生产特点大致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板书)用地类型
出示图片:诸葛村土地利用形式饼状统计图
师:计算农业用地在该村土地利用形式中所占比重。
生:(可能的答案)约占90%。
出示图片:诸葛村平面简图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试着绘制诸葛村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示意图吗?
出示图片:绘制的诸葛村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
师:请你结合绘制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及教材的图文资料,描述诸葛村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诸葛村以大公堂为核心,围绕崇信堂、雍睦堂、尚礼堂等公共设施用地形成多个居住片区。
商业则分布在对外交通便捷的上塘周边地区。
农业用地分布在居住用地外围。
出示图片:不同规模大小的乡村聚落
师:乡村的土地利用主要以农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板书)以农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
师: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村落会有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公共设施,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居住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向外环绕分布。
(板书)环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师:你能试着总结乡村的空间结构特点吗?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相对简单;功能分区较为简单;生产用地比例大,村庄点缀其间。
师:相对于乡村而言,城镇人口更多,经济活动更繁忙,土地利用与内部空间结构比乡村复杂得多。
(板书)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师: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城镇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生:(可能的答案)住宅用地、绿化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科教文化用地……
师:大家说的很好。
城市中经济活动多样,因此土地利用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城镇的土地是有限的,并且每一块土地的价格和通达性是不一样的。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的需求是相同的,所以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中出现集聚现象,逐渐就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城镇规模越大,功能分区种类越多。
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板书)功能区
出示图片:成都土地利用分布图
师:观察成都土地利用分布图,找出成都的主要城市功能区。
生:(可能的答案)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绿化区。
师:观察成都土地利用分布图,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1.找出用地规模最大的功能区,并描述其分布特征。
生:(可能的答案)居住区是城市用地规模最大的功能区。
分布大致在商业区之外,工业区之内。
2.说出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临近交通干线。
原因是城市外围地价低;能够减少对城市内部环境污染;临近交通线,交通便利。
3.描述商业区的分布特征并思考影响其形成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商业区面积不大,分布在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为市中心人
口流动量大,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便于商品流通。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商业区的特点,它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也就是商业中心或商业街的形式。
在有些规模大的城市中心能形成中心商务区。
说说你对中心商务区的理解?
生:(可能的答案)比一般的商业区高级,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知名大公司的总部,还有金融、保险、旅游……
出示视频:美国曼哈顿中心商务区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美国曼哈顿
师:中心商务区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
所以在中心商务区经济活动繁忙,建筑高大密集,人流昼夜差异大,内部分区明显。
(板书)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出示表格:城市三大功能区比较表。
师:在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和教材的图文资料,请完成城市功能区的总结表格。
生:(可能的答案)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带状,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道路口。
因为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居住区占地面积大,分布广,约占城市面积40%-60%。
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一般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
工业区集聚成片,位于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这样可以减轻对市区污染,交通便利,地价低,降低成本。
师:合理布局城镇内部功能区,研究城镇未来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早在唐代的长安城时就已经有了城市规划的思想。
唐长安奠定了亚洲东方城市的“标准”及样板,其形制对中国其他朝代及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城市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在规划建造、城市格局、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生活组织形态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理念。
出示图片: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
师:阅读教材P27活动的图文材料,完成以下内容:
1.读图,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生:(可能的答案)行政区分布在城市中轴线的北部;商业区有东市和西市两个市场,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居住区分布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
2.结合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相比较而言,东市靠近行政区,西市靠近居住区,所以西市比东市交易繁忙;长安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西域方向的外国商人主要从长安城西侧进城,入城后去西市交易比较便捷。
3.讨论东市和西市的布局特点,思考为什么说“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都规划的一个典范”?
生:(可能的答案)长安城以东、西两市成为全城集中的经济活动中心,设于城市中心位置。
长安城中宫殿、官署是城市的核心,城市规整、均匀,商业活动有专门的布局,城市格局呈现棋盘式,充分显露中国古代城市的封闭性,以及政治意义占突出地位的城市空间结
构。
4.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生:(可能的答案)长安城的格局体现了唐代商业发展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也体现了唐代鼓励对外贸易,博大包容的文化特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乡村和城镇的土地利用形式。
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因此土地主要以农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通过诸葛村的案例我们总结出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点是农业用地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用地分布。
城市的经济活动复杂,土地利用形式多样,相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区,常见的功能区有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