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90733f91bcd126fff6050baa.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包括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
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b1f3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6.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cac7a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f.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理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特殊用法;(3)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练习,学会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文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特殊词句的理解;(2)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2)激发学生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特殊用法;(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3)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锻炼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归隐生活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启发。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f5fcf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0.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篇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二必修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跳出局限性,思考世界的宏观性和历史的持续性;3.学生能够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体悟到庄子哲学的特点、思想家的特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讲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哲学内涵,以及在文学特性上的独具特色;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本篇文章中领悟庄子的经典思想和哲学观点。
四、教学方法1.文本解析通过来回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文本解析。
2.讨论式教学在学生解读之后,通过老师点燃的问题,不同学生们之间进行讨论式教学。
3.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竞赛,比较各个小组对于文章的理解深度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进入本篇文章的解析之前先对庄子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解,为本篇文章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2.讲解与分析讲解庄子哲学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分析庄子哲学的内涵、文学特性等。
3.观察和讨论通过老师针对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庄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4.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推理和理解深度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本质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六、教学资源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老师展示、纸笔等教学资源七、教学评估1.小组竞赛的成绩单2.个人练习证明3.因材施教八、拓展思路本篇文章在讲解庄子哲学之后,可以放宽主题,进行拓展性的思考。
例如:分享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或者本篇文章与其他哲学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等本次教学针对庄子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通过文本解析、讨论式教学和小组竞赛等多样化的方式,旨在深入理解庄子哲学的内涵和文学特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d4069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02.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等。
(3)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五、作业设计1. 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感悟文章。
3. 搜集其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中关键字词、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本材料。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陶渊明的生平介绍。
3.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
九、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饮酒》等。
2. 介绍其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b3fb7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9.png)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归隐思想,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与取舍。
第二章: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解读。
诗中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理解。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归隐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时的背景和心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理解诗文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身遇到的疑难问题。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3.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5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的汇报,评估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和教案设计。
参考译文和注释资料。
相关背景资料和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1b2ce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c.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归隐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其归隐的原因和意义。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行为,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归隐情怀、人生追求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位诗人以其独特的归隐生活和高洁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赞美。
他就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归隐情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便辞官回家。
这篇辞赋就是他辞官归隐之际所作。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3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83c60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f.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618d1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8.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抒情小赋,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本课程将通过讲解和分析这篇文学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文学成就;(2)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3)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会从语言、手法等角度鉴赏古文,提高审美情趣。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和古典文学研究的兴趣。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陶渊明生平背景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晋代文学家,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仕官家庭,但家境贫寒。
曾任江州祭酒、荆州参军等小官,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归隐,从此致力于田园生活和大自然的创作。
2.2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田园诗被誉为“陶渊明式田园诗”,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等,以田园风光和归隐生活为主题,表现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真善美的精神。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内容概述《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序文、辞赋和尾声。
序文交代了辞官归隐的原因;辞赋部分描绘了归隐途中的景象和心情;尾声部分表达了归隐后的喜悦和决心。
3.2 结构分析本篇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序文开门见山,交代辞官归隐的原因;辞赋部分以时间为序,描绘归隐途中的景象和心情,情感真挚;尾声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归隐的决心。
3.3 艺术特色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许多比喻、象征手法,形象生动。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7a6d7d5a8102d276a22f6f.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下面是为大家环保以下的内容,洗对你们有所帮助,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习序以及*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二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很多都把读书说的过于重要,也就产生了类似范进中举的悲剧。
)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
二、作者简介(见导学案)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0c471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e.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包括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此诗的动机。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故事。
1.4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归去来兮辞》的动机。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归去来兮辞》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采用分句解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每一个细节。
2.3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归去来兮辞》,探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背景与文化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2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和文化知识。
3.3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陶渊明所处的文化环境,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和评价《归去来兮辞》。
4.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评价,分享各自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方法5.3 教学内容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学技巧。
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手法。
6.3 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文学技巧,并讨论其效果和意义。
第七章:比较研究7.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将《归去来兮辞》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性。
7.2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间的比较。
7.3 教学内容选取其他描述归乡主题的文学作品,与《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探讨《归去来兮辞》的独特之处。
第八章:当代意义探讨8.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5ebda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c.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学习目标】1、梳理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点。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3、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理解陶渊明诗文归隐之乐。
【学习重难点】梳理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点,理解陶渊明归隐之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一)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
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
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题目解说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来,表趋向的语助词。
兮,语气词。
(三)文学常识辞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
辞和赋的区别: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
(四)写作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41岁时,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彭泽令,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ca9ce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8.png)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下面是我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欢迎参阅。
归去来兮辞教案1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二课时一.课堂导入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二.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6f661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8.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采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
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
帚,掃除也,婦所職也。
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萧统《陶渊明集序》(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9b1b4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1a.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1. 介绍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2. 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
2. 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学价值,如辞藻华丽、情感真挚等。
3. 探讨《归去来兮辞并序》在历史上的地位,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1. 列出重点词语,并简要解释其意义。
2. 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3. 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特殊用法,如成语、典故等。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重点句子。
2. 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列出重点句子,并解释其意义。
2. 分析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宾结构、定语从句等。
3. 指出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第四章:主题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主题思想。
2. 探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如离愁别绪、归乡喜悦等。
2. 分析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如归隐田园的价值观等。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49718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2.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及作者陶渊明。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及情感。
教学内容:1. 简介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及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理解古文词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 分析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
1. 学生自主查阅词语的含义。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作用。
3. 学生通过例句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难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翻译古文句子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中难句的意思。
2. 分析句子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翻译难句。
2. 教师讲解难句的意思及作用。
3. 学生通过练习,提高翻译古文句子的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难句的含义。
2. 学生能够翻译古文句子。
第四章:主题讨论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主题的内涵。
2. 讨论诗歌主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主题。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主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2. 学生能够探讨诗歌主题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模仿《归去来兮辞》的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创作风格。
2. 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2db33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3.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5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篇一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
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
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未静(**,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语文文学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语文文学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31e28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1.png)
《归去来兮词并序》语文文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词并序》。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3)分析并解读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词并序》的字词解释。
2. 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3.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陶渊明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词并序》,理解字词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解读文意。
4. 课堂讲解:讲解生僻字词,分析修辞手法,解读文意。
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归去来兮词并序》。
2. 深入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文学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了解陶渊明其他作品的情况,以及读后感写作的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3.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诗、填词等,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语文文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并序语文文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310e4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3.png)
归去来兮辞并序语文文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归去来兮辞并序语文文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博苑2009-09-04 0631《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感受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解决办法1.从朗读全辞的内容,把握题的意思。
2.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2 课时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包括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
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及辞。
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主要内容介绍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
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的思想和情操。
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
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
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预习课文(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
(2)捋清辞的行文脉落。
2.导入新课(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3)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
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②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参考答案]从该辞的背景及辞的第一部分,我们均清楚可见,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以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
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处处显示“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③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
[参考答案]“归去”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归去”。
“来”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来”。
文章从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归去来”。
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四、总结、扩展这篇文章作于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
文中着重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
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臵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
《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
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
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内(复)几时”等。
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
“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率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
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
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
3.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
训练式,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句意是,观赏院里的树木感到喜悦。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句意是,靠着南窗休息以寄托自得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句意是,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里也很安适。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句意是,拄着拐杖走走,随地休息。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
句意是,有时划着小船。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句意是,感叹我的一生就要终止了。
)(5)古汉语句式①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臵。
“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臵,“何之”即“之何”。
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臵句。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③省略句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四、总结、扩展本课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文笔清新流畅,能够创造安乐闲适的意境来表现隐逸生活的可爱。
文章写回家之后的情况,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起,一直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止,除了很少几句直接说明心情以外,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景物。
这些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生活在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是安乐闲适的。
这样,创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读者。
另外,语言优美,音节和谐。
这篇文章是“辞”,行文按照一般辞赋的习惯,有韵(如“归”“悲”“追”“非”等押一个韵,“奔”“门”“存”等押一个韵等),多用对偶(如“悟已往之不谏”和“知来者之可追”对偶,“舟遥遥以轻飚”和“风飘飘而吹衣”对偶等)。
这样,使人感到抑扬顿挫,迥环往复。
还有,词句精炼,表现力强,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归家心情的焦急,隐居时的孤高自赏,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布臵作业①背诵全文。
②自选一本书写“序”。
附:版书设计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途鄙弃官场归思←向往田园归家乐夫天命↑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