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地下水是地表水中的一种重要水源,被广泛用于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中。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地下水污染是指地下水中溶解或悬浮的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
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是非常重要的。
地下水污染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地下水污染的种类多样化。
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有机物(如石油、石油产品、有机溶剂)、无机物(如重金属、氨氮、氯离子)和放射性物质等。
二是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复杂化。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地表水污染物渗入等。
三是地下水污染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地下水污染的程度和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地下水严重污染,严重威胁了当地的饮用水安全。
一是原位污染物修复技术研究。
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不取水和污染水体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添加生物修复剂、化学修复剂或气体修复剂等,使污染物发生降解、转化或吸附,达到修复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气气相萃取、电动力场强化吸附等。
二是地下水提取修复技术研究。
地下水提取修复技术是指将受到污染的地下水提升到地面进行处理后再返注地下水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充气地下排污技术、增压地下排污技术等。
三是防控地下水污染技术研究。
防控地下水污染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防联控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污染源控制技术等。
通过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防联控,采取合理的土壤修复措施和严格的污染源控制,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必须加强地下水污染现状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开展控制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和源头,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防控技术,以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还需要加强污染源管控,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保障地下水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研究进展
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抗生素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对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的检测与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的现状及其来源,阐述抗生素污染对地下水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重点综述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理化分析方法和现代的生物分析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本文还将探讨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的分析技术,如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分析法等,并评价这些技术在抗生素污染分析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将总结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检测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够为地下水抗生素污染的有效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贡献力量。
二、抗生素污染来源与途径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与途径多样且复杂,主要包括医疗废水排放、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药物滥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
医疗废水是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源头。
在医疗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废水未经充分处理就排入环境,导致抗生素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特别是在一些医疗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废水处理设施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抗生素的污染问题。
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药物滥用也是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
为了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许多养殖场会大量使用抗生素。
然而,这些抗生素并不能完全被动物吸收,大部分会随着动物粪便和尿液排放到环境中,进而污染地下水。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也是导致抗生素污染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中抗生素含量不断增加。
一些制药、化工等工业废水也含有大量抗生素,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将严重污染地下水源。
抗生素污染来源广泛,涉及医疗、畜牧、水产养殖、城市生活及工业等多个领域。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同时探讨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阐述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并探讨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和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总结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文章将分析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发展。
这些建议将包括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地下水污染现状尤为引人关注。
本段将对中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污染范围广,几乎所有地下水开采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二是污染程度重,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甚至达到无法利用的程度;三是污染种类多,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多种污染物。
在污染源方面,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城市生活污水等都是主要的污染源。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与治理研究进展综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农业灌溉等众多领域。
然而,近年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水源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及其治理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地下水硝酸盐主要来自于农业和城市排放,其中农业活动是主要的源头。
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和农业养殖等过程中,随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大量的氮养分进入土壤并转化为硝酸盐。
在地下水中,硝酸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迁移能力,容易积累并蔓延到水源地。
此外,城市污水处理不完全及工业废水的排放也是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硝酸盐污染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硝酸盐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速藻类和蓝藻的生长,形成水华,并引发水体缺氧等问题。
其次,硝酸盐在人体内可经过硝酸盐还原菌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胃酸反应可生成亚硝胺,这些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和致畸的风险。
此外,硝酸盐还会降低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来源控制:合理管理农业活动,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养殖废弃物的排放是关键。
通过科学耕作制度、改进施肥及农业排水管理等措施,减少硝酸盐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的量。
2. 除硝技术:目前主要的除硝技术包括生化法、物化法和生物法。
生化法是通过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常用的方法有反式除硝和厌氧反硝化技术。
物化法是基于吸附和离子交换等原理,主要应用于地下水处理系统中。
生物法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转运硝酸盐,如植物修复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地下水治理手段。
3. 地下水位控制与流域管理:通过合理地进行地下水位的控制和流域管理,可以减少硝酸盐的迁移和扩散,降低地下水受到硝酸盐污染的风险。
4. 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硝酸盐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状况,对污染源进行溯源追查和评估,并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
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与治理实践地下水污染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以及针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实践。
I. 地下水污染研究的进展1.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和成因- 地下水污染指地下水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现象,可能是由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导致的。
- 研究已确定了许多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来源,如化学品泄漏、农药使用和垃圾掩埋等。
2. 污染物的识别和监测技术的进展- 传统的地下水污染识别方法包括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然而,这些方法耗时且不实时。
- 新兴的技术如地球化学传感器和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地下水质量,并提供准确的结果。
3. 地下水污染传输和模拟研究-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科学家能够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流动和扩散。
- 这些模型有助于识别污染源并设计有效的防治措施。
4. 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 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在地下水的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研究可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提高治理效果。
II.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实践1. 污染源控制- 建立监测系统,追踪污染源以及减少新的污染源的产生。
- 持续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污染物的修复和去除- 使用物理方法,如土壤气抽取和气体净化,去除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 利用生物降解和植物修复等生态修复技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确保合理用水。
- 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鼓励公众参与地下水污染治理行动,通过共同努力保护地下水资源。
III. 结论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进展为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识别和监测能力,加强污染源控制和修复,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才能有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前沿技术及实践经验
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前沿技术及实践经验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地下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发前沿技术,以治理和修复地下水环境污染。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前沿技术及实践经验。
1. 微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技术。
通过注入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此外,微生物还能降解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
微生物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地下水环境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2. 水文地质技术:水文地质技术是通过了解地下水流动和地质条件,来指导地下水污染的治理。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可以预测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和速度,并为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此外,水文地质技术还可以通过合理的井位选择和规划,减少地下水对污染源的影响,提高治理效果。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方法来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和还原等方法。
通过选择适当的修复剂和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恢复地下水的水质。
4. 电动力技术:电动力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场、电流或电化学反应来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技术。
通过施加电场或电流,在地下水中引起电化学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以电迁移或电吸附的方式被去除。
电动力技术具有高效、可控性强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中。
5.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利用高能量氧化剂来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
常见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和光化学氧化等。
这些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强氧化性,能够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高级氧化技术在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践经验方面,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需要综合考虑污染源、地下水流动和水质特点等因素。
在制定治理方案时,应充分了解地下水环境的情况,并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
地下水污染与治理研究报告
地下水污染与治理研究报告摘要: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观测,我们发现地下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等因素。
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包括源头控制、地下水补给区域保护和污染物的修复等。
这些方法可以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引言地下水是地球上深层土壤中的一种重要水资源,广泛应用于饮用水供应、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等方面。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下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进行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影响和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排放、城市污水处理不当等因素。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畜禽养殖的废弃物排放等都会导致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超标。
工业排放中的废水和废气中的有毒物质也会渗入地下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
此外,城市污水处理不当也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地下水污染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导致水生物的死亡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其次,地下水污染会影响农田灌溉水质,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最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4. 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为了有效治理地下水污染,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首先,源头控制是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源头的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其次,地下水补给区域保护是保障地下水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地下水补给区域保护区,限制不适宜的人类活动,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但同时也是受到严重污染的自然资源之一。
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地下水生态系统等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障地下水健康、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地下水污染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品污染:如农药、化肥、有机物化合物、重金属等,它们可能来自于商业、工业、农业等场所。
2. 废弃物污染:如城市、工业、医疗废水等,如果不经过适当的处理和过滤,可能会直接渗入地下水层。
3. 生物污染:如病原体、细菌、病毒、藻类等,这些生物体可能来自于河流水体、水井、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等。
二、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概述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是一种通过对污染物在地下水运移的规律进行研究,结合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寻找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程度的方法。
目前,主要的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种:1. 分子示踪技术:借助污染物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同位素组成来追溯污染物来源。
2. 地球化学示踪技术:通过分析岩石、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来追溯污染物的来源。
3. 水文地质示踪技术: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分析,包括水力、水文、地震、地形等多种因素,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充水中的传播规律和来源。
三、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应用1. 地下水污染根源溯源地下水环境污染根源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污染物来源、传播途径和污染机理等方面,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地下水治理方案提供资源依据。
2. 污染管控及修复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在污染管控及修复中的应用,可以对潜在污染源进行识别并进行有效隔离、处理和修复。
3. 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使得地下水资源能够在真正的可持续性下进行开发利用。
四、地下水环境污染源溯源技术存在的问题1. 技术难度大地下水环境复杂,存在多种污染物,早期地下水摸底工作不完善,因此,精细化的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仍然具有极大的技术难度。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成为土壤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如氮、磷污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硝酸根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得到了许多有益的规律性的认识。近年来,人们已建立起各种污染物迁移模型来模拟化肥和农药及其残留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归趋和迁移。如武强 (1991)研究了排水条件下饱和非饱和水盐运动规律;徐玉佩(1993)对野外条件下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冯绍元(1995)研究了排水条件下饱和土壤中氮肥转化与运移问题;杨大文、杨诗秀(1992)在室内土柱上研究了杀虫剂在土壤中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考虑了对流、弥散、吸附、降解四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弥散、吸附作用对农药运移影响很大,而降解作用影响小,降解仅决定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黄元仿等人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氮素运移的模拟模型时,考虑了以上各影响因素,但由于控制方程太复杂,无法在田间验证,而仅做了氮平衡计算,讨论了氮肥施入的动向。结果表明:根系吸氮总量远远大于其它一切影响因素,是氮在农田中的主要支出项。目前国外对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不断淘汰对环境有害的农药,逐步推广低毒无害或生物农药。
2.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
污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缺乏和污水资源化的重要工程措施,污水中大多含有比较丰富的有机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分解,能为农作物提供可利用的氮、磷等多种养分,作物增产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污水中含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长期利用这种污水进行灌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环境的恶化。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可在土
(三)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人类对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开始于 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非饱和带水分运动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迁移规律。通过大量的室内及野外土柱试验,确定了非饱和带垂向一维弥散系数和衰减系数,此阶段的示踪剂大都采用保守性物质。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开始研究重金属在非饱和带的迁移转化规律,考虑土壤液相和固相浓度的分配系数,并借助于Henry,Freundlich和Langmuir的等温吸附模式来表示液相和固相浓度吸附和解吸问题。对于弥散系数的研究,Pickens和Grisak又将恒定常数扩展为随时空变化的
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指示因子研究进展
第34卷㊀第8期2021年8月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Vol.34ꎬNo.8Augustꎬ2021收稿日期:2020 ̄10 ̄13㊀㊀㊀修订日期:2021 ̄03 ̄22作者简介:王会霞(1996 ̄)ꎬ女ꎬ山东临沂人ꎬhuixiawang1996@163.com.∗责任作者ꎬ贾永锋(1988 ̄)ꎬ男ꎬ安徽舒城人ꎬ副研究员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地下水环境效应研究ꎬjia_yongfeng@163.com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YFC1800203ꎬ2019YFC1806204)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907178)SupportedbyNationalKeyResearchandDevelopmentProgramofChina(No.2018YFC1800203ꎬ2019YFC1806204)ꎻ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1907178)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指示因子研究进展王会霞1ꎬ2ꎬ3ꎬ史浙明2ꎬ姜永海1ꎬ3ꎬ廉新颖1ꎬ3ꎬ杨㊀昱1ꎬ3ꎬ冯㊀帆1ꎬ3ꎬ贾永锋1ꎬ3∗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ꎬ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ꎬ北京㊀100012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ꎬ北京㊀100083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ꎬ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ꎬ北京㊀100012摘要: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是开展地下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由于地下水系统的隐蔽性㊁复杂性以及污染物的多样性和多源性ꎬ使得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研究面临挑战.如何快速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准确识别污染来源是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研究的关键.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ꎬ梳理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指示因子ꎬ探讨了这些指示因子的研究现状及适用条件ꎬ发现稳定同位素是污染溯源中最常用的工具ꎬ卤化物作为常规水化学指标的代表ꎬ适用于污水影响等部分特定场景ꎬ新污染物㊁人为来源稀土元素等的检出是地下水受到人为污染的直接证据.由于地下水污染来源的复杂性ꎬ多指示因子与多技术手段联合使用对于准确识别污染过程与来源尤为重要ꎬ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关键词:地下水污染ꎻ污染识别ꎻ污染溯源ꎻ指示因子ꎻ稳定同位素ꎻ新污染物中图分类号:X523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 ̄6929(2021)08 ̄1886 ̄13文献标志码:ADOI:10 13198∕j issn 1001 ̄6929 2021 03 10ResearchProgressonIndicatorofGroundwaterPollutionIdentificationandTraceabilityWANGHuixia1ꎬ2ꎬ3ꎬSHIZheming2ꎬJIANGYonghai1ꎬ3ꎬLIANXinying1ꎬ3ꎬYANGYu1ꎬ3ꎬFENGFan1ꎬ3ꎬJIAYongfeng1ꎬ3∗1.StateKeyLaboratoryofEnvironmentalCriteriaandRiskAssessmentꎬ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ꎬBeijing100012ꎬChina2.SchoolofWaterResourcesandEnvironmentꎬ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ꎬBeijing100083ꎬChina3.StateEnvironmentalProtectionKeyLaboratoryofSimulationandControlofGroundwaterPollutionꎬ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ꎬBeijing100012ꎬChinaAbstract:Studyonthetraceabilityofgroundwaterpollutionisthefoundationofgroundwaterenvironmentalprotection.Becauseoftheinvisibilityandcomplexityofgroundwatersystemsandthediversityandmultiplesourcesofpollutantsꎬtheresearchofgroundwaterpollutiontraceabilityfaceschallenges.Howtoquicklyidentifywhethergroundwaterispollutedandaccuratelytracethesourceofgroundwaterpollutionisthekeytostudyinggroundwaterpollutionidentificationandtraceability.Theindicatorsusedforgroundwaterpollutionidentificationandtraceabilityaswellastheirresearchprogressandsuitabilityarediscussedbasedon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rch.Itisfoundthatstableisotopesarethemostcommonlyusedtoolinpollutiontraceability.Asarepresentativeofconventionalhydrogeochemicalindexesꎬhalidescanbeusedinsomescenariossuchassewagepollution.Thedetectionofemergingpollutantsandrareearthelementsfromanthropogenicsourcesdirectlyindicatesgroundwaterpollution.Duetothecomplexityofgroundwaterpollutionsourcesꎬthecombineduseofdifferenttraceabilityindicatorsandidentificationmethodswillhelptobetteridentifypollutionprocessandsourceꎬandwillbetheresearchfocusinthefuture.Keywords:groundwaterpollutionꎻpollutionidentificationꎻpollutiontraceabilityꎻindicativefactorsꎻstableisotopesꎻemergingcontaminants第8期王会霞等: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指示因子研究进展㊀㊀㊀㊀㊀地下水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ꎬ其水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高度关注[1].含水层赋存于地下ꎬ一旦被污染ꎬ其修复治理难度大㊁成本高ꎬ源头防控是地下水污注:①硝化作用(人为输入的氨氮和有机氮转化成地下水中NO3-ꎬ造成NO3-浓度升高ꎬδ15N ̄NO3-值升高)ꎻ②硼的吸附作用(人为输入的硼在迁移过程中被黏土吸附ꎬ剩余的δ11B升高)ꎻ③新污染物的吸附㊁降解与迁移(易降解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被吸附降解ꎻ持久性污染物在地下水中逐渐积累)ꎻ④硫酸盐还原作用(在还原环境中ꎬ发生细菌的硫酸盐还原作用ꎬ导致地下水中SO42-浓度减少ꎬδ34S ̄SO42-和δ18O ̄SO42-值升高)ꎻ⑤异养反硝化作用(多数情况下ꎬ有机碳参与的反硝化作用ꎬ使地下水中NO3-浓度降低ꎬδ15N ̄SO42-和δ18O ̄SO42-值升高)ꎻ⑥自养反硝化作用(以黄铁矿为例ꎬ还原性黄铁矿参与到反硝化过程中ꎬ造成NO3-浓度降低ꎬδ15N ̄NO3-和δ18O ̄NO3-值升高ꎬ而SO42-浓度升高ꎬ其δ34S ̄SO42-值不变ꎬδ18O ̄SO42-值取决于参与此过程的氧源)ꎻ⑦铬的还原作用 Cr(Ⅵ)还原成Cr(Ⅲ)ꎬ使得水体中剩余Cr(Ⅵ)的δ53Cr升高 ꎻ⑧硫化物的氧化作用(氧化环境中ꎬ还原性硫化物转化成SO42-ꎬ其δ34S ̄SO42-值保持稳定).图1㊀地下水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中同位素含量变化特征示意Fig.1Schematicdiagramofisotopevaluechangeduringthemobilizationandtransformationoftypicalpollutantsingroundwater染修复治理的关键[2]ꎬ因此查明污染来源对于制定含水层保护策略至关重要[3].地下水污染识别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地球化学足迹法[4]㊁数理统计法和模型优化法[5].数理统计法利用一定的地质统计方法寻求源汇之间数值上的联系[6]ꎬ通常需要足够的数据量ꎬ统计结果有时并不能代表实际情况[7]ꎻ模型优化法考虑实际场地水文地质条件ꎬ主要通过溶质运移模型反演污染的来源ꎬ是点状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场地溯源的有力手段ꎬ如石化场地㊁垃圾填埋场等ꎻ地球化学足迹法是利用地球化学指纹或者同位素指纹获取污染源信息的溯源方法[8]ꎬ相比于统计分析和模型优化对数据量和场地资料的要求ꎬ它主要关注具有源特异性的指标ꎬ分析潜在污染源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ꎬ实现快速识别与准确溯源的目的.因此ꎬ该文总结归纳了目前常用于地下水污染溯源的污染指示因子ꎬ重点分析其在不同场景下单独及联合应用的情况ꎬ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ꎬ以期为地下水污染溯源工作提供参考依据.1㊀稳定同位素指示因子稳定同位素是识别地下水污染物来源最常用的工具[4].通常利用稳定同位素作为溯源的指示因子有以下两方面要求[9]:①潜在各污染源之间存在可识别的同位素值差异ꎻ②同位素特征在环境中保守ꎬ即几乎不发生分馏作用ꎬ或者其分馏作用可以被识别.因此ꎬ在筛选利用同位素指示因子溯源的同时ꎬ物理㊁化学及生物过程会产生同位素分馏的物理㊁化学分馏(见图1)ꎬ因此应尽可能地区分这些过程带来的影响.1 1㊀硝酸盐同位素硝酸盐污染是浅层地下水中最常见的污染[10]ꎬ主要来源于合成化肥㊁粪肥㊁污水㊁大气沉降㊁土壤氮㊁化粪池及垃圾填埋场[11 ̄14].不同来源的硝酸盐ꎬ其硝酸盐氮同位素(15N ̄NO3-)比值存在差异[15]ꎬ可以根7881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4卷据不同来源的同位素特征值识别污染来源较为单一的地下水污染.但是15N ̄NO3-本身存在2个问题:①不同来源的15N ̄NO3-之间存在着重叠[16 ̄17]ꎬ大气氮与硝酸盐化肥㊁氨肥和降水㊁土壤氮以及部分粪肥和污水的15N ̄NO3-存在重叠ꎻ②硝酸盐在地下水环境中受到硝化㊁反硝化作用的影响ꎬ其15N ̄NO3-发生改变[18 ̄19].这些问题都可能造成对污染来源的误判.因此ꎬ当地下水中可能存在多种污染来源时ꎬ单纯利用15N ̄NO3-并不能作为硝酸盐来源的准确依据[16ꎬ20 ̄22].硝酸盐氧同位素(18O ̄NO3-)的加入可以为污染来源提供更多的证据[23].大气氮㊁硝酸盐化肥与其他污染源的18O ̄NO3-典型值范围存在明显差异[24 ̄25]ꎬ其受控于硝酸盐形成过程中利用的氧同位素特征值.硝酸盐肥料在其合成过程中利用大气中的氧气(δ18O ̄O2约为23 5ɢ)和氮气产生硝酸盐ꎬ且生产过程中几乎不发生同位素分馏ꎬ因此其氧同位素比值接近大气氧气的同位素特征值[23].而其他氮源(氨肥或有机氮)通过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ꎬ其氧同位素组成主要受该过程中涉及的氧源同位素组成控制.硝化过程仅从溶解的大气氧气(δ18O ̄O2为23 5ɢ)中吸收了一个氧原子ꎬ而从水(δ18O ̄H2O为-25ɢ~4ɢ)中吸收了另外2个氧原子[9ꎬ26 ̄29]ꎬ因此ꎬ相比于硝酸盐合成肥料ꎬ硝化产生的硝酸盐的18O ̄NO3-值更低.另一个影响同位素溯源的因素是反硝化过程.在厌氧环境下微生物介导的反硝化过程中ꎬ随着硝酸盐浓度的减少ꎬδ15N ̄NO3-㊁δ18O ̄NO3-值增加且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28]ꎬ比率大致介于1 3~2 1之间[30 ̄31]ꎬ由此可作为反硝化过程的证据.图2列举了2个案例中地下水中的同位素比值ꎬ其中圆点表示非洲喀拉哈里地区[32]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同位素的特征值ꎬ三角形代表韩国济州岛地区[33]2个含水层中硝酸盐同位素的特征.其中Ghanzi和Gobabis地区的地下水受到动物粪便与化粪池的影响ꎬSerowe地区同位素值在土壤氮的范围内ꎬ表明主要受到天然来源的硝酸盐影响[32].韩国济州岛地区不透水层上㊁下某含水层中的同位素特征表明ꎬ地下水中升高的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合成肥料ꎬ另外ꎬ浅层含水层中溶解氧含量表明部分地点处于厌氧环境ꎬ同位素特征表明可能存在反硝化作用[33].硝酸盐同位素难以区分粪肥与污水来源[16 ̄17]ꎬ在实际应用中需借助其他溯源手段.1 2㊀硫酸盐同位素硫酸盐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无机污染组分ꎬ其天然的来源途径包括含水层中蒸发岩的溶解和硫化物的氧化ꎬ而含硫酸的工业废水排放㊁酸性矿井排水㊁化肥图2㊀各种硝酸盐来源的δ15N ̄NO3-和δ18O ̄NO3-的典型值Fig.2Typical15Nand18Ovaluesofvariousnitratesources的施用以及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等是主要的人为污染源[34].在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ꎬ除硫酸盐的微生物还原作用外ꎬ其他物理化学过程几乎不会产生显著的硫同位素分馏作用[35 ̄37].硫酸盐还原作用只会在厌氧且氧化还原电位(Eh)为显著负值的情况下发生[38].氧同位素比值(δ18O ̄SO42-)具有与其成因相关的同位素特征ꎬ即取决于形成硫酸盐的氧源同位素特征[17]ꎬ可以辅助识别由此产生的影响.在此过程中ꎬ随着硫酸盐浓度的降低ꎬδ34S ̄SO42-值增加ꎬδ18O ̄SO42-值也随之增加[39 ̄40]ꎬ且δ34S ̄SO42-与δ18O ̄SO42-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ꎬ其比值接近1ʒ1 4[39].如图3所示ꎬ分别选取了A㊁B㊁C㊁D㊁E5个区域的地下水ꎬ其中A区和B区[41]为西班牙南部某一流域的地下水ꎬA区地下水主要受合成化肥和污水的影响ꎬ而B区主要受到含水层内石膏溶解的影响ꎻC区与D区[42]选自城市地区的地下水ꎬC区地下水主要受化粪池的影响ꎬD区受该区内农业施用化肥及污水中清洁剂的影响ꎻE区[43]地下水中硫酸盐主要源于硫化物的氧化.众多的研究证明了硫酸盐同位素对不同污染源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ꎬ对研究区各潜在硫酸盐来源的同位素情况掌握有助于提高指示精度.1 3㊀硼同位素硼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为含氧化合物(硼酸与硼酸根离子)ꎬ无价态变化且不参加氧化还原化学反应[44].天然地下水中硼的含量一般较低ꎬ但是受到卤水㊁海水入侵以及硼酸盐矿物溶解的影响ꎬ地下水中硼的含量会升高ꎬ特别是硼化合物在8881第8期王会霞等: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指示因子研究进展㊀㊀㊀图3㊀各种硫酸盐来源的δ34S ̄SO42-和δ18O ̄SO42-的典型值Fig.3Typical34S ̄SO42-and18O ̄SO42-valuesfromvarioussulfatesources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常用于清洁用品中)ꎬ使得来自污水㊁垃圾渗滤液㊁农业径流等的硼可能污染地下水[45 ̄46].硼的2种稳定同位素10B和11B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对质量差ꎬ导致易产生同位素分馏[47].硼同位素分馏主要由同位素平衡交换反应产生ꎬ动力学分馏效应较小[47].人为来源的硼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不发生同位素分馏[4ꎬ48]ꎬ并且污水常用的生物法处理中既不能去除硼也不改变硼同位素的组成[47].有研究[49]表明ꎬ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可使硼同位素产生20ɢ的变化(见图4).在图4中ꎬ非海相钠硼酸盐㊁钙硼酸盐和污水的硼同位素特征值范围跨度较小.海水入侵和污水影响造成的硼同位素值存在显著差异[44].如果污染源与地下水的硼同位素值存在显著差异(如5%以上)ꎬ则可识别污染物的低混合程度影响[44].硼同位素对于各污染源较小比例的混合作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相对于硼浓度受稀释作用的影响ꎬ硼同位素在地下水中表现更为保守ꎬ通常可以保留数十年[50]ꎬ但低硼含量淡水中ꎬδ11B值的测量精度可能限制其在污染溯源中的应用.1 4㊀其他稳定同位素金属稳定同位素是目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发展前沿.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ꎬ铅同位素㊁铬同位素逐渐应用到环境污染识别中ꎬ成为识别特定重金属污染来源的有力工具[51].环境中有4种稳定的铅同位注:参考Vengosh等[49]ꎬ有改动.图4㊀未受污染地下水与污染源之间δ11B ̄B混合曲线Fig.4Theδ11B ̄Bmixinglinesbetweenuncontaminatedboroningroundwaterandotherpollutionsources素ꎬ即204Pb㊁206Pb㊁207Pb和208Pbꎬ一般用207Pb∕206Pb㊁208Pb∕206Pb同位素比值的形式表示.铅同位素质量大ꎬ同位素之间的相对质量差较小ꎬ在环境地球物理化学过程中难以发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ꎬ并且已被证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51]ꎬ因此铅同位素可以较完好地保存其物源和成因的同位素特征.这种特性使铅同位素在环境示踪中得到广泛应用.Grezzi等[52]利用铅同位素特征结合浓度数据ꎬ追踪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和程度ꎬ结果表明城市化地区表面的土壤中铅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机动车等人为影响.与铅同位素类似ꎬ铬同位素间原子质量相对差别很小ꎬ生产活动中的铬同位素组成难以因外界条件发生改变[4].进入环境之后ꎬ铬同位素的分馏机制与硫同位素一样ꎬ主要是含氧阴离子的还原作用[53].在还原条件下ꎬ地下水中的Cr(Ⅵ)转化成Cr(Ⅲ)ꎬ使得水体中剩余Cr(Ⅵ)的δ53Cr相对于污染源逐渐偏正.例如ꎬKanagaraj等[53]利用铬同位素比值有效区分出地下水中铬污染的原因ꎬ发现相比于地质成因的地下水ꎬ制革厂污水及其附近的地下水中δ53Cr明显偏高.同时ꎬ利用铬同位素对水体氧化还原条件较强的敏感性ꎬ可以根据Cr(Ⅵ)同位素组成指示其在水环境中的衰减程度.另外ꎬ随着高分辨率色谱 ̄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ꎬ有机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CSIA)日趋成熟ꎬ为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判识和污染过程示踪提供了有力工具[54].该技术目前可应用于有机物中碳㊁氢㊁氮㊁氧㊁氯㊁溴稳9881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4卷定同位素测试[55]ꎬ可有效地识别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衰减程度.2㊀地球化学指示因子某些具有源特异性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作为特定污染来源的示踪剂.其中ꎬ合成有机污染物是地下水污染识别的重要指标ꎬ且能提供特定污染源的信息ꎬ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图5㊀Cl浓度与Cl∕Br关系揭示的地下水污染来源Fig.5ThegroundwaterpollutionsourcesinducedbyrelationshipbetweenCl∕BrratioandClconcentrations2 1㊀卤化物地下水中Cl-㊁Br-㊁I-属于保守的阴离子[56 ̄57]ꎬ在地下水迁移的过程中与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小[56]ꎬ天然条件下ꎬ地下水中发生的物理过程(稀释㊁蒸发㊁混合等)可以改变它们的绝对浓度ꎬ但不会显著改变地下水的Cl∕Br[58].各种污染来源的Cl∕Br与Cl浓度的关系如图5所示.图5中各端元之间的连线表示端元之间的混合作用ꎬ通过地下水中Cl∕Br与Cl浓度的分布关系ꎬ可以大致判断其污染来源.以以色列Dan地区为例ꎬ受污染的地下水受到生活污水和加勒比海水的影响ꎬ其Cl浓度升高ꎬCl∕Br满足二者混合的结果[58].除Cl∕Br外ꎬI∕Na与Br浓度的关系也可用于地下水中硝酸盐与盐度的溯源中.Panno等[59]描述了7种Na和Cl的自然和人为来源(包括农药㊁化粪池污水㊁动物粪便㊁垃圾填埋场渗滤液㊁海水㊁盆地深层盐水和道路除冰剂)ꎬ并且发现在I∕Na与Br浓度的关系中ꎬ碘化物的富集在降水中最大ꎬ其次是未污染的土壤水㊁地下水及垃圾渗滤液ꎬ进而为追踪地下水中可能的Na+和Cl-输入来源提供证据.2 2㊀稀土元素随着稀土元素消耗量的增长ꎬ环境中稀土元素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天然条件下ꎬ不同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可能有所不同ꎬ但其分配模式基本一致ꎬ即标准化后的分配线近乎是一条平直的线.受到污染的地下水ꎬ由于外在物源的输入ꎬ会影响其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分配模式[60].稀土元素钆(Gd)为磁共振成像中造影剂的主要成分.Gd∕Gd∗(Gd∗为Gd的天然背景值)是衡量钆异常的指标ꎬ其值大于1ꎬ定义为正异常ꎬ表明环境中钆输入ꎬ研究发现这种正异常通常是人为输入造成的ꎬ如污水排放㊁垃圾填埋场渗滤等.近年来ꎬ土壤㊁地表水㊁地下水环境中钆的正异常行为越来越显著.钆异常被用于人为污染进入地下水环境中的有效示踪[61].钆络合物在人体内不经代谢直接排出体外[62]ꎬ并且无法被污水处理厂处理ꎬ说明钆络合物既不吸附ꎬ又不共沉淀ꎬ也不与有机或无机颗粒状污水进行离子交换[63 ̄64].进入环境中的钆络合物主要存在溶液中[65]ꎬ并且在环境中的保守性较好ꎬ因此钆在水体中相对于其他稀土元素异常富集ꎬ表现出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与浓度的异常.此外ꎬ据Kulaksiz等[66]报道ꎬ稀土元素镧(La)和钐(Sm)也被发现可用于识别莱茵河水是否受到工业污染.对于地下水中更为精准的污染来源识别ꎬ有待进一步开展对稀土元素在环境中性质的研究.2 3㊀新污染物随着分析方法与技术的不断提高ꎬ环境中众多微量(浓度在ng∕L~μg∕L之间)且潜在危害难以估量的新污染物检出愈加频繁[67 ̄69].这些新污染物主要为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㊁人造甜味剂㊁农药㊁消毒副产品等[70].与自然中大量存在的㊁非人为的背景指标(如主要离子)相比ꎬ地下水中一旦发现此类污染物ꎬ表明存在外来的人为输入ꎬ因此具有更显著地识别地下水污染的灵敏度[71].理想的溯源指示因子要求满足保守性及低检出限[72 ̄73].保守性意味着新污染物是持久的ꎬ即具有抵抗生物降解㊁吸附及转化的能力[74]ꎬ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基本不会损失ꎬ表现为持久地存在于地下水环境中[73].目前ꎬ应用最多的新污染物主要是药品及个人护理品和人造甜味剂ꎬ常见新污染物的环境检测浓度㊁用途和持久性特点如表1所示.2 3 1㊀药品及个人护理品药品及个人护理品应用于地下水污染来源示踪前景广阔[89 ̄90].地下水环境中检测出的持久性药品及0981第8期王会霞等: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指示因子研究进展㊀㊀㊀㊀㊀㊀表1㊀新污染物溯源适用性Table1Thesuitabilityofemergingpollutantsforpollutiontraceability新污染物名称用途环境中检测浓度∕(ng∕L)污水处理厂出水地下水地表水持久性药品及个人护理品人造甜味剂卡马西平情绪稳定剂50~2000[75]2325[76]2280[76]在环境中表现出持久性ꎬ补给过程中未去除克罗米通止痒药ND~4 5[77]1000[78]504[79]在环境中通常表现出持久性ꎬ稍次于卡马西平普利米酮抗惊厥药125~226[80]ND~2160[76]ɤ522[76]补给过程中未去除阿替洛尔激素受体阻滞药1~3[81]4 8[81]560[81]经常与卡马西平和乙酰磺胺醚一起检测ꎬ与大肠杆菌数量的相关性较好磺胺甲恶唑抗生素80~2600[82]458[73]3 21[83]在地下水中可以运输数千米㊁数十年ꎬ对衰减有一定的抵抗性咖啡因添加剂30~9500[84]5070[85]14420[85]在污水处理厂中几乎完全被去除ꎬ在环境中可生物降解乙磺胺∕安赛蜜甜味剂2ˑ104~250ˑ104[86]2850[87]2010[87]在污水处理厂中不能去除ꎬ在地表水环境中表现出持久性ꎬ极少被生物降解及光分解[88]三氯蔗糖甜味剂4600[87]50[87]50[87]污水处理厂不能去除ꎬ在环境中表现出持久性和热稳定性甜蜜素甜味剂16600[87]1200[87]245[87]在污水处理厂中几乎完全被去除ꎬ在环境中可生物降解糖精甜味剂55100[87]10[87]10[87]在污水处理厂中几乎完全被去除ꎬ在环境中可生物降解㊀㊀注:ND表示未检出.个人护理品主要有卡马西平[91 ̄92]㊁克罗米通[93 ̄94]㊁普利米酮[73]㊁阿替洛尔[95].卡马西平是世界范围内使用量较大的药品及个人护理品的典型代表[93ꎬ96].并且在污水处理厂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中性质稳定ꎬ在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的去除率极低(约为52%ʃ3%)[95].进入环境中ꎬ由于其亲水性较强(lgKOW为2 45)ꎬ不易被土壤介质吸附[93ꎬ96 ̄97]ꎬ且其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其在环境中的影响较小ꎬ因此在地下水环境中相对其他PPCPs检出率和浓度较高.与卡马西平类似ꎬ克罗米通也表现出环境持久性ꎬ其二级去除率为22%ʃ20%[95]ꎬ亲水性强(lgKOW为2 73)ꎬ不易被吸附ꎬ因此可以作为污水中持久的指示因子.另外ꎬ抗生素如磺胺甲恶唑也能在数千米的距离和数十年的时间尺度上持续存在[88]ꎬ并已被用作地下水中的协同示踪剂[73].药品及个人护理品类中某些易降解的污染物也被发现存在于区域性地下水环境中ꎬ如污水管网不发达或者不完善的化粪池分布多的地区ꎬ污染物通过污水泄漏和溢流等方式进入地下水中[98 ̄99].这类污染物主要有咖啡因㊁布洛芬及对乙酰基酚.咖啡因最早用来识别未处理污水的污染影响[84ꎬ100 ̄102]ꎬ其在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过程中去除率高达99%[100]ꎬ对乙酰基酚在污水中浓度可达数百ppb[103]ꎬ但经污水处理厂后迅速降至低于检出水平[89].因此如果在地下水中发现此类易降解的新污染物ꎬ表明地下水在近期受到了未经处理的污水影响.易降解的污染物并不会单独存在于地下水中ꎬ将易降解的新污染物与同源的保守性指示因子相结合ꎬ考虑易降解污染物的衰减常数ꎬ可以估算污染发生的时间尺度.2 3 2㊀人造甜味剂某些人造甜味剂被证明在地下水环境中具有持久性ꎬ并且与大多数新污染物相比ꎬ它们的生物及化学活性差[98 ̄99].乙磺胺和三氯蔗糖是2种人造甜味剂ꎬ最常用于食品和饮料的生产中.乙磺胺和三氯蔗糖在常规废水处理过程中化学稳定性好ꎬ去除率低[102ꎬ104 ̄105]ꎬ二者同时表现出相对较低的土壤吸附能力(lgKOW分别为-1 33和-1 0)ꎬ并且在地下水环境中具有显著的持久性[103]ꎬ浓度最高可达分别为33和24μg∕L[23].在自然pH条件下为亲水性离子化合物ꎬ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在有机质丰富的有氧环境中ꎬ污染羽边缘位置存在三氯蔗糖的缓慢衰减[104].Robertson等[105]发现在众多地下水环境中ꎬ三氯蔗糖1981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4卷可持续存在几个月到几年时间ꎬ可用于追踪受到病原体威胁的近期污染[105].人造甜味剂甜蜜素和糖精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ꎬ几乎全部被去除.据Van ̄Stempvoort等[32]的研究ꎬ甜蜜素和糖精也经常在水环境中被检出ꎬ二者的浓度分别高达0 98和10 3μg∕L.Roy等[106]发现ꎬ垃圾渗滤液影响的地下水中糖精的检测浓度相比污水处理厂出水影响的地下水低ꎬ这为区分这2种污染源提供了可能.3㊀指示因子的应用理想的地下水污染溯源是仅利用一种或尽可能少的指示因子解决污染来源问题ꎬ但由于地下水受不同污染源的影响(见图1)ꎬ导致污染物种类繁多㊁污染途径难辨.各指示因子均存在自身局限性(见表2)ꎬ多种指示因子联合使用显得尤为必要.3 1㊀指示因子在不同场景下的溯源应用表2㊀地下水污染溯源关键指示因子Table2Keyindicatorsofgroundwaterpollutiontraceability项目指示因子主要来源优点局限性稳定同位素新污染物其他δ15N ̄NO3-和δ18O ̄NO3-合成化肥㊁粪肥及化粪池㊁污水㊁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大气沉降研究成熟ꎬ应用广泛分馏机制复杂ꎬ存在同位素比值重叠δ34S ̄SO42-和δ18O ̄SO42-合成化肥㊁污水㊁矿山排水㊁工业排放㊁大气沉降以及含水层矿物溶解与氧化分馏机制简单ꎬ应用广泛存在同位素比值重叠δ11B粪肥㊁污水㊁垃圾填埋场动力学分馏小浓度受检测精度限制207Pb∕206Pb和208Pb∕206Pb采矿㊁冶炼㊁工业废物㊁垃圾焚烧㊁燃煤㊁含铅油漆㊁含铅汽油㊁含铅农药以及地层中的自然来源不产生同位素分馏发展较晚ꎬ目前应用受限δ53Cr工业 三废 以及含水层矿物溶解对氧化还原环境极为敏感发展较晚ꎬ目前应用受限持久性污染物经处理污水抗降解㊁难吸附㊁易迁移受浓度限制易降解污染物未经处理污水具有污染时效性受浓度限制Gd∕Gd∗污水㊁下水道㊁化粪池人为来源浓度高地下水中未检出并不代表未受到污染Cl∕Br城市污水和农业Cl-和Br-在地下水环境中保守一般不具备结论性的指示意义㊀㊀注:Gd∗表示Gd的天然背景值.㊀㊀硝酸盐与硫酸盐污染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无机污染ꎬ特别在受农业面源影响的区域.稳定同位素指示因子是示踪此类污染来源最常用的手段.通过查明潜在污染来源的同位素特征ꎬ对比分析同位素特征以判断污染来源ꎬ甚至可以借助混合模型定量污染源的贡献率[107].环境同位素(如δ87Sr㊁δD ̄δ18O等)与描述地下水年龄的指标(如3H㊁14C㊁4He㊁CFC)常用于辅助识别地下水中污染的来源[24ꎬ107 ̄108].此外ꎬ研究[109]表明ꎬ通过将硝酸盐和硫酸盐同位素耦合ꎬ还可以证明反硝化作用与黄铁矿氧化之间的联系.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反硝化过程主要由两类细菌主导[110]ꎬ一类是由异氧细菌利用有机化合物能量发生的反硝化作用ꎻ另一类是自养细菌从无机化合物的氧化(如硫化物的矿化)中获取能量从而产生反硝化过程.对于可能存在第二类反硝化作用的地下水中ꎬ往往涉及硝酸盐与硫酸盐的连锁反应ꎬ这类反硝化过程通常由黄铁矿氧化引起ꎬ导致SO42-浓度增加和NO3-浓度减少ꎬ同时ꎬδ15N ̄NO3-和δ18O ̄NO3-值增加ꎬδ34S ̄SO42-和δ18O ̄SO42-与硫酸盐形成的物源一致ꎬ即基本不变.利用这种关系ꎬOtero等[109]证明了硝酸盐污染的地下水中反硝化过程的发生与含水层中黄铁矿的氧化有关.硼同位素在示踪海水入侵㊁生活污水入渗以及填埋垃圾渗滤液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应用.Bassett等[111]研究表明ꎬ利用硼与硼同位素能够有效地区分得克萨斯州伊帕索地区处理过的污水与作为灌溉水的天然盐水对地下水的影响.Nigro等[46]利用硼同位素与氚对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进行表征ꎬ结果显示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中硼同位素比值为19 31ɢꎬ而受到污染的地下水中为4 37ɢ~9 41ɢ.污水和粪肥来源的硝酸盐同位素比值存在重叠ꎬ导致硝酸盐同位素难以区分这两类污染来源ꎬ而硼同位素是硝酸盐的共同迁移体且在硝酸盐的转化过程(硝化㊁反硝化作用)中几乎不发生同位素分馏[112].污水和化肥中的δ11B值相对较低ꎬ通常为-6ɢ~13ɢ[112 ̄114]ꎻ粪肥中的δ11B值相对较高ꎬ其范围为7ɢ~42ɢ[47ꎬ114 ̄115].因此ꎬ对于可能存在污水与粪肥污染的地下水ꎬ硼同位2981。
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地下水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水资源之一,然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导致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研究方法以及主要技术等方面探讨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地下水环境污染是指地下水受到了一系列有害物质的影响,导致地下水水质下降,无法达到国家有关水质标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现象。
地下水环境污染涉及的有害物质包括化学物质、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等。
地下水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 地下水受污染的区域广泛。
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污染区域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其中有些已经进入了严重的阶段。
2. 地下水受污染的物种类型繁多。
此类有害物质可能是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离子或有毒化学物质等等。
3. 地下水环境污染日益复杂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地下水环境污染日益复杂化,出现了种种新型有害物质,如微塑料、药物残留等。
4. 地下水环境污染程度加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水的开采量越来越大,导致地下水的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重。
二、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方法针对地下水环境污染,研究人员们利用各种科学方法、技术和手段,对污染源进行分析、处理和控制,以达到保护地下水环境并维护生态和人民健康的目的。
目前,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地下水环境污染来源分析。
这种方法旨在识别和解决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来源和发展趋势,通过精细分析污染源,可以使决策者更准确地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案。
2. 现场取样测试技术。
此类技术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手段,旨在快速和准确地判断污染情况,对地下水环境的彻底清理和复原也是至关重要的。
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进展
1800×1200× 8(垂向)
砂子,各向同 性
Soltrol 220
在非饱和土中迁移过 程气压饱和度的变化
Soga,Kechavarzi等,[14]
73×15×25
砂子,各向同 性/各向异性
Soltrol 220
土工离心机上模拟 LNAPL在非饱和土中的
流中运移
Cui Y J,P Delage and P 多相分相吸力控
2005 年 2 月
SHUILI XUEBAO
第2期
2.1 试 验 用 污 染 物 选 择 理想的示踪剂应当是:无毒、廉价、能随水移动,即使以痕量存在也容易被测
定出来且不改变地下水的天然流向,在所需要的时间内化学性质稳定;在所研究的含水层中不被所通过的
固体吸附和滤出,同时又不在地下水中大量存在[13]。国内室内弥散试验中所用到的污染物主要以可溶性物
用土工离心机上模拟 LNAPL渗流
Illangaseare,Ewing[9]
57×38×5
各向异性
p-xylene(对二甲苯)
修复(表面活性剂)
Brian Cooke[10]
Φ7.6,长240(一 细砂,各向同
维渗流柱)
性
Soltrol 130
土工离心机上模拟 LNAPL在多维流中运移
的合理性
Illangasekare, Armb-rusterIII,等[11]
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地下水环境均表现出不同的恶化趋势。日本环境厅对全国 地下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地方的地下水中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含量已严重超过世界卫生组织 (WHO)所规定的饮用水标准[1]。而我国的污染情况更不容乐观。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我国每年排 放的工业废水、污水总量205.9亿t。这些废水、污水的75%左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水域。同时,随着地 表水体的污染、下渗,许多城市附近,如北京、天津、太原、郑州、许昌、淄博等,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 浅层地下水已不能饮用[2]。
地下水区域分布与污染防治研究
地下水区域分布与污染防治研究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但是,地下水遭受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地下水污染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因此,地下水区域分布与污染防治研究成为了亟需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该问题。
一、地下水区域分布研究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暴露在地球表面以下,通过渗透过程聚集起来的水体。
根据地下水运移、储存等特性,常常被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
主要有河流沉积区地下水、冲积平原地下水、山地地下水和岩溶地下水等。
这些地下水区域分布类型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它的总储量为1141亿立方米。
但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质量受到严重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地下水的分布研究中,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数值模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对区域地下水的分布、形态、特征、稳定性等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地下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污染具有破坏力强、修复周期长等特点。
因此,要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围绕着防治污染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探讨。
其中,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管理、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环保治理、地下水修复等方面。
地下水水位管理通过调控地下水水位,来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减少引起地下水污染的因素,从而达到预防污染的目的。
地下水水质监测是为了解地下水水质状况,预测可能发生的污染,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以保证地下水水质的安全。
地下水环保治理通过技术手段对地下水环境进行改善,改变环境中的污染因素,以达到减少地下水污染的目的。
地下水修复是指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对污染地下水进行改善和修复。
典型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概况及特征污染物研究
# 基金项目# 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 ?#>#;#&#";"####" %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J 砂卵石累计厚度约 )#J 水位降深 ;J时 单井出水量大于 ;###J* H@ 中部地区为 ) =* 层 砂砾石承压水含水层 第四系厚度 ;# =$#J 砂卵石累计厚度 )$J 水位降深 ;J时 单井出水 量大于 *### P;###J* H@ 南部地区为 * P% 层砂砾石 粗砂 砂黏互层的承压水含水层 第四系 厚度大于 $#J 砂砾石 粗砂累计厚度 )#J左右 水位降深 ;J时 单井出水量大于 "### P *###J* H@ 图 "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降水入渗补给 地表水 灌溉入渗补给及侧向径流补 给等 其中降水入渗补给是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 其次为向下游 的侧向径流排泄 地下水流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径流
三 典型区四氯化碳空间分布特征及迁移途径分析
地下水是本区主要的供水水源# 为了掌握地下水环境现状# 查明地下水是否受到有机污染#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在冲积扇中上部地区开展了有机污染调查工作# 调查结果表明# 该区地下水 已受到有机物污染# 检出的挥发性有机物有氯仿$ 四氯化碳$ "# ) P二氯丙烷等# 其中部分四氯 化碳超出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下面简要介绍该区地下水特征污染物四氯化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 迁移途径%
地下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来源分析
地下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来源分析地下水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水源之一,然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成为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威胁之一。
本文将对地下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来源进行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
一、工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是地下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许多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许多挥发性有机物。
这些废弃物被排放或不当处理后可能渗入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二、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也是地下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被广泛使用,其中一些化学物质属于挥发性有机物。
这些化学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通过渗漏或径流进入地下水中,给地下水质量带来风险。
三、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另一个地下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来源。
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些挥发性有机物无法完全被去除,一部分可能通过流出水排放到环境中。
这些有机物最终可能被地下水体吸收,导致污染。
四、地下储油设施泄露地下储油设施是地下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潜在来源。
由于设施老化、维护不善或事故等原因,地下储油设施可能发生泄露,导致挥发性有机物渗入地下水。
这种情况尤其常见于石油储存和加油站等场所。
五、不当废弃物处理不当废弃物处理也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重要因素。
当废物被不当处理、倾倒或埋藏时,挥发性有机物可能渗出并污染地下水。
这种情况常见于非法垃圾填埋场、废弃物堆积场等地。
综上所述,地下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农业活动、城市污水处理厂、地下储油设施泄露以及不当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
为了保护地下水质量,我们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工业和农业废物处理、改善污水处理工艺以及提高公众对废弃物正确处理的意识。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风险,确保我们的水源安全和健康。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威胁。
因此,研究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和传输对于地下水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迁移是指污染物从地表或地下进入地下水,并在地下水中沿着流动路径扩散和传输的过程。
污染物可以是有机物、无机物或微生物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地下水,如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地下储存污染和封闭污染等。
污染物迁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流动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是污染物迁移的基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可以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情况。
流动模型通常基于地下水文学和物理学原理,包括达西定律、不可压缩流动方程和地下水流动方程等。
这些模型可以为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2.污染物传输模拟:在了解地下水流动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建立污染物的传输模型,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浓度分布和传输速度。
传输模型通常基于质量守恒原理,结合分散、吸附、挥发、生物降解等过程,考虑各种因素对污染物传输的影响。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
3.污染物迁移机理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地下水流动速度、土壤介质特性、污染物的化学性质等。
研究这些因素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可以揭示污染物迁移的机理,为开展有效的地下水污染控制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4.污染物迁移监测与评估:监测和评估是地下水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设置监测井和采集地下水样品,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分布。
同时,还可以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手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多学科的领域。
它需要涉及地下水流动、物质传输、土壤水文学、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探讨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地下水污染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地下水受到各种有害物质的长期侵害,导致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研究地下水污染的现状以及控制技术的进展,对于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超标排放或渗漏,使地下水质量发生变化的现象。
目前,地下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施肥、垃圾堆放等因素。
工业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农业施肥的农药、化肥等化学品,还有垃圾堆放的垃圾渗滤液等都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这些污染物质不仅影响地下水的直饮水质量,还可能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二、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科研人员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断提出和改进各种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技术和新型技术。
1. 传统技术传统的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包括吸附、离子交换和过滤等,通过物理方法去除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中和等反应,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或转变有害物质。
生物处理技术则采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
2. 新型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一些新型的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天然或经过改造的微生物去降解地下水中的有机物质;土壤修复技术通过土壤的渗滤、吸附和降解作用来净化地下水;纳米材料应用技术则利用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的纳米材料对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和分解等。
这些新型技术在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展望当前,地下水污染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懈的努力,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最终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也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和新发展。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首先,我国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农业活动带来的污染物的排放。
其中,工业活动带来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废水。
虽然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但由于监管力度不足,许多企业仍然违规排放污水,导致地下水源受到污染。
另外,农业活动也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积累,加剧了地下水污染的程度。
其次,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十分广泛。
一方面,地下水污染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污染的地下水通过供水系统进入家庭,人们饮用和使用受到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和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地下水污染还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地下水是许多湖泊、河流和地表水的补给源,当地下水被污染后,将会对这些水体的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加剧生态系统的破坏。
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对策。
首先,加强监管力度是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和农户的检查力度,对那些违规排放污水的企业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农户进行惩罚。
另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地下水的污染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
其次,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是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地下水的重要性以及污染对人们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同时,应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此外,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加大环保投入,并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技能。
最后,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加大研究投入,加快推进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地下水的净化效果。
同时,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环保技术的进步,降低净化成本,提高治理效果。
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研究
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研究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但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原因,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地下水污染源的准确定位对于地下水的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研究的现状、进展及展望。
一、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的主要方法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通常采用三种方法:地下水化学分析、同位素分析和数学模型。
其中,地下水化学分析是最基础的方法,通过分析水中各种元素、离子和有机物质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判断污染物来源和水体受污染程度。
同位素分析则是通过分析水中同位素(如氢同位素、氧同位素)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判断地下水来源和流动路径。
相比之下,数学模型技术更为高级,可建立数学模型加载各种参数,对地下水污染源的位置和污染物的传输规律进行模拟与预测。
二、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技术的现状和进展1. 地下水化学分析技术目前地下水化学分析技术在地下水污染源溯源中应用最为广泛。
以氯离子为例,氯的分布和含量显著超标会被视为污染源的判定条件之一。
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同样来自于人为或自然因素,成为地下水污染源溯源中的指示物。
但地下水化学分析方法利用的是化学计量学原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受到诸多因素(如水体温度变化、反应时间等)的干扰。
2. 同位素分析技术同位素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源溯源中快速发展的一个技术领域,其基本原理是大自然中元素的同位素比例在不同环境中有所不同。
例如,不同来源的地下水中的氢同位素比例也不相同,因此采用氢同位素的特征来判断地下水的来源十分可行。
然而,这种同位素分析技术需要高昂的仪器设备及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分析,相对应而言实现成本较高。
3. 数学模型技术数学模型技术是基于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循环原理,结合数字地质模型技术建立地下水流模型,加负载各种参数,通过数学形式来计算预测地下水流和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传输规律及其分布。
数学模型技术能够综合考虑多种虚拟场的综合作用,模拟更加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进展宋晓薇1,张立宏1,赵侣璇1(1.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地下水的有机污染已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视。
本文主要论述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状况,并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影响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作用与因素、地下水有机污染自然衰减和主动修复技术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地下水,有机污染,污染来源,降解机理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地下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水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在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种有机废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管道滴漏、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下渗、地下输油管道的破裂、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等,都导致了地下水严重的有机污染。
有机污染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由于其在水中的浓度一般很小,不易察觉,例行的水质分析不易检出。
而且,许多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具有“三致”作用。
因此研究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及修复已污染的地下水,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1.1国外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关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的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
1977年,美国缅因州Gray镇在饮用水井中发现8种以上人工合成有机物,从而导致16眼水井关闭。
到1986年,美国饮用水井中至少检出33种有机化合物[1]。
从污染范围来看,美国50个州均有微量有机污染的报道,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远远大于无机污染物的种类。
1987年美国地下水中已发现了175种有机化合物[2]。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对全美农村地区1926眼生活饮用水井在1986~1999年间的检测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其中至少有一种VOCs检出的井为232眼,检出率为12%。
日本东京的地下水中于1974年首次发现有TCE存在。
随后的调查表明,日本15个工业城市的30%的水井受到TCE和PCE的污染[3]。
欧洲的地下水中广泛检出了农药,如莠去津[4]。
日本的问题对于迅速工业化的其它亚洲国家来说同样存在,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问题会变得明显。
1.2国内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在我国,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对京津唐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初步研究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中有机物种类达133种[5]。
最近的成果表明,我国地下水中的单环芳烃、卤代烃、有机氯农药污染已不容忽视[6]。
根据1985年北京市高碑店污水系统污染综合防治研究报告,在北京市东南部污灌区浅水井和深水井中均检出有机物,其中,深水井中有机物58种,浅水井中有机物51种(如芳烃类、卤代烃类等)有害成分超标,其中不少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如三氯甲烷、苯等)。
而且多年的地下水监测资料表明,地下水质受污染程度有逐渐扩大和加重的趋势。
山东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一个特大型裂隙岩溶水源地,近几年来,由于齐鲁石化公司的三十万吨乙烯厂区位于大武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带上,厂区内土层厚度小,防污性能差,加上厂区污水排放管线、污水沟渠的泄漏以及跑、冒和突发性事故的发生等,使区内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污染,部分水质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
2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及来源2.1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来源2.1.1有机物的天然来源在天然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当含水层与含油层、煤系地层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时,地下水便存在相应的有机污染质。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地区的地下水中至少存在着痕量天然有机化合物,其中主要是腐殖酸,特别是在森林草原地区,尽管它本身对地下水的污染并不突出,但它可导致和增加重金属以及其它有机物质在地下水中的活动性[8]。
2.1.2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氯代溶剂广泛应用于脱脂、干洗等现代工业中,对地下水质的威胁最大,普遍出现在城市地下水中。
山东的小清河发育于济南市玉符河睦里庄闸,由于济南、淄博两市大量工业污水排入该河,致使水质遭受严重污染。
但因沿河地区水源短缺,群众不得不靠小清河污水浇灌。
在以往的工作中,在污灌区的地下水里检出56种有机物,其中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各11种,致畸物和刺激性物各8种[9]。
2.1.3城市垃圾填埋在一些填埋场和堆放场,随着时间增长,场下的土壤对大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达到饱和,甚至过饱和,达到最大吸附容量后,污染物会沿着地下水流向作扇形扩散,从而造成地下水污染。
有研究表明,在距垃圾场最近的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和种类最多,离1000m处仍然存在有机污染物。
2.1.4石化污染在美国,空军基地地下水污染问题颇为典型[10]。
地下水中发现的污染物几乎代表了所有主要工业副产品,包括金属、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农药、多氯联苯、石棉、放射性物质及其它无机物。
最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是石油烃和卤代溶剂,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三氯乙烯及有关溶剂。
地下燃料储存罐泄漏是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1.5农用化学药剂的施用农药也是一种全球性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物。
意大利在198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农药莠去津是地下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除草剂,其它农药如西玛津、灭草松等也在地下水中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在许多欧盟国家的水源中都检出了三嗪类农药,如莠去津(法、德、荷兰、挪威等)、灭草松(德、荷兰、瑞典)、2甲4氯(英、德、挪威、瑞典)[4]。
亚洲地区使用的农药超过300种,日本是单位面积耕地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印尼、南朝鲜、印度、中国也是主要用户。
但是,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未进行农药的常规监测[3]。
在中国,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已出现了大面积的有机氯农药污染[11]。
2.2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分类2.2.1溶解相液体(Non-NAPL)这类污染物的特点是易溶于水,污染地下水后会随着地下水流动而迁移,不会在污染源积累,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主要包括从市政污水管道中泄露出来的污水、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可过滤的部分和天然的有机物污染源。
2.2.2轻质非溶解相液体(LNAPLs)LNAPLs主要是难溶于水的汽油类有机物:BTEX(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m,o,p-xylene)等单环芳烃,萘、蒽、菲等多环芳烃(PAHs),以及乙醇,MTBE(Methyltert-butyl ether)等汽油添加剂。
这类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由于溶于水的部分较少,自身阻滞系数较高,因此不但会随着地下水流的方向迁移,还会在污染源处积累,造成长时间的污染。
2.2.3重型非溶解相液体(DNAPL)包括有机溶剂如氯苯、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等密度比水大且不易溶于水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由于比水重向下移动,会在纵向上形成一条较长的污染带,同时有部分污染物随着水流迁移,横向上也会形成一条较长的污染带,在地下水中形成大面积的污染。
3.地下水有机污染的修复技术3.1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土壤、水体对各种有机物有一定的自净作用,能消化降解部分有毒污染物。
例如:PAHs和BTEX在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浅层砂质含水层中的自然衰减,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包气带中的自然衰减等。
郑西来[18]等在大庆的研究表明:在原油渗透和降水淋滤作用下,石油绝大部分集中在0~30cm 深度的土壤表面,在50~70cm土层内几乎所有试验结果均达到或接近区域石油背景值。
张俊[19]等的研究表明:在通常情况下,地表的石油污染主要积累在30cm以上的土壤中,下渗的最大深度为80cm,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石油在土壤复杂的水-岩相互作用和有机-无机组分的相互作用的认识不足,或实验模拟时对各种条件的设定进行了某些不合理的简化,使实验和现场的应用研究结果有较大出入。
3.2抽出-处理技术抽出处理法(Pump&Treat)是治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常规方法。
该方法根据大多数有机物密度小而浮于地下水面附近的特点,抽取含水层中地下水面附近的地下水,从而把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带回地表,然后用地表污水处理技术净化抽取出的水。
为了防止大量抽水导致的地面沉降,或海水、咸水入侵,还得把处理后的水注入地下水中。
此方法应用初期取得了良好成效,后来随着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种类的增多,这种方法的弱点日益显现出来。
因为它能去除有机污染物中的NAPLs而对重非水相液体DNAPL的治理效果甚微。
此外,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和污染物在地下的复杂行为常常干扰此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1994年对美国77个抽出处理系统的运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8处是成功的,其余的69处均未达到净化目标[20]。
3.3渗透性反应墙技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在地下水中设置一道填充有反应介质的可渗透性墙,污染地下水通过墙体时,污染物与墙体中介质发生反应从而去除。
目前国内外渗透性反应墙技术研究最多的填充介质为零价铁,对有机氯溶剂污染,如TCE、PCE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美国北卡罗来纳伊莉莎白城东南5km,地下水受到Cr6+和TCE的严重污染,1996年6月安装了一个长度为46m,厚度0.6m,埋深7.3m,使用450t铁屑作为反应介质,成功修复了被污染的地下含水层,其中,Cr6+由上游的10mg/L降为0.01mg/L,TCE由6mg/L降为0.005mg/L,该系统到现在为止十多年的时间内运行状况良好[21]。
3.4内在生物净化法内在生物净化(Intrinsic Bioremediation)是依靠天然微生物来降解已经排放到地下的污染物。
在该方法中,不需要加入电子接受体、营养物质或其它材料来激发天然微生物的降解性能。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内在生物净化作用是一种附加的常规治理技术。
比如,在使用生物净化作用前必须清除那些对生物活动有毒性抑制作用的污染源。
同样,可用常规的抽出—处理系统来降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抽出—处理后浓度较低的有机污染物就可由内在生物净化作用去完成。
尽管内在生物净化作用不涉及到现场人工控制,但它需要建筑设施和维护系统,比如通过污染区内的监测井来监测场地中污染物的分布和生物降解的标志化合物:溶解氧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pH值和营养物;通过污染区外的监测井来监测流入场地的污染物情况,确定是否应采用附加治理措施。
4.结语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特别是在水资源紧张的今天,地下水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不够重视,导致了种种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地下水污染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危害性,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在地下水有机污染场健康风险评价方面的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我国也已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但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