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文章的读书报告
世界经济史读书报告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读书报告1110200093 项一力二战结束至今的世界历史,主要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合作,1945年以后,世界人民已经经历过二战的摧残,再也不想有战争的发生,世界各地的人民都渴望和平,战争也许对一些国家是一种可以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手段,也是一些国家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战争造就了俩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互相牵制、互相竞争、互相合作,之前会有一些合作的关系,但是后来两个大国关系迅速降温,冷战开始,我们都知道这一事实,但是两个国家的关系为什么会由先前的合作转为冷战的呢?《从雅尔塔到板门店》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945年到1953年美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干预其他国家的军事政治的手段从侧面了解美苏两国之间的立场和观点,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略知一二。
本书写于1991年,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也几经变化,从作者的年代出发,他所讲述的是40多年前的事情,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各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还是是有一定的历史规律的,并且可以以较为客观的观点来叙述几十年前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该书共为十二章,前十一章是根据一些国家公开的资料,选取一些有用的来书写史实,基本没有什么作者本身的观点和看法,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干预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美苏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写美、苏、中、英四国之间的关系,且本书内容丰富,美国从罗斯福到杜鲁门,其政治外交手段不断更新,其中美苏两国在中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内战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美国和苏联还有英国的政治军事还设有经济上的较量,在此书中均有体现出来。
本书作者引用的材料在当时已经是很新的,大多数为美英两国政府和个人档案,写作手法也较为新颖,全书以大部分的篇章描述历史发生事件为基础,在书中最后一个章节议论并由此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这样读者在读前十一章的时候可以产生自己的观点,按照作者叙述的事件,我们可以以此有一定的自由去解析某一事件为什么会朝着某一方向发展下去,不会被作者的观点左右,给我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是这种写作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就是作者一味的阐述史实,而自己不做任何评鉴或者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最后一章完全是自己的看法,会让人感觉书的整体性不太好,论点和论据有时候会不一致。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发现社会——《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一.导语:真理的预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一方面,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一次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和平世界的认知——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残酷严峻的金融危机,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还有民不聊生的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令人困惑,那么,卡尔·波兰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从一个客观、全面、实证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全书探讨并分析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大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的衰落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本书的主题极具前瞻性,因为直至今日,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与探索还在激烈地进行;作者的见解又极具创造性——他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提醒人们,如果盲目地深信“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落入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许多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这位思想巨人的预见。
因此,对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回顾也就尤为必要,它带给我们的思路和启示,或许将会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主题与中心:“建立在乌托邦之上的错误”全书主题即“发现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是比经济和市场更为广阔、也更为核心的关注对象。
作者的核心论点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19世纪文明的解体,是因为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的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1。
基于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展开了实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一个乌托邦,经济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破坏性张力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性建议与展望。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书报告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书报告摘要:《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一书堪称经济学大师保罗·克鲁格曼的又一部力作,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20世纪几次大的经济危机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前前后后,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简单综述了该书表述的内容,并对其中“影子银行”一章进行了相关延伸阅读与学习,呼吁金融监管者对关于中国式的影子银行的风险引起重视,采取必要的行动,防患未然。
关键字:大萧条债务危机经济泡沫影子银行《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一书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研究萧条经济相关现实问题的一部著作,见解深刻,论述完整,很有说服力,颇值一读。
保罗·克鲁格曼其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
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书是中信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共181页。
本书共包括导言和十章内容。
导言部分以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作为引子,讲述了此次危机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宣称已经明白了大萧条的机理及解决之道,他们坚信“大萧条”那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然而,天不遂人愿,20世纪90年代亚洲经济危机晴空一声霹雳,伴随而来的新萧条与“大萧条”颇为相似。
本书的出版即是针对此次危机而写的。
2008年轰隆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带着萧条的影子,诚然,萧条经济学并没有过时,保罗·克鲁格曼分析了这些经济灾难之后的“原罪”,力图让读者弄清楚这些个具体问题的来龙去脉。
内容大意如下所述。
该书首章“核心问题已经解决”。
卢卡斯和本·伯南克两位经济学大家宣称“预防萧条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
读书报告----短缺经济学
《短缺经济学》1、简介1980年代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部重要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著作,作者为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
2、基本思想(1)“短缺”是社会主义国家常见的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是需求限制型的,经常“供过于求”;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是资源限制型的,生产增长受资源的限制,上层决策者、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必然受到物资短缺的制约,“求过于供”。
(2)“短缺”根源来自国家与企业存在着“父子”关系。
利润刺激的削弱、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臃肿的官僚机构、对企业的大量的行政控制等是造成短缺经济的真正原因。
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着不断扩大再生产、追求产品数量的推动力。
追求产品数量→囤积原材料→物资短缺,形成了一个互相加强、自行维系的过程。
“投资饥渴”症,各级领导都力图为本部门争取尽可能多的投资份额,企业超支可以由国家财政补贴,投资风险主要由国家承担,也是造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
(3)“短缺”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短缺”造就了一种“卖者”支配“买者”的社会关系,居民不仅要承受为得到物品去搜寻、排队、等待而付出的代价,还要经常忍受卖者或物资分配者的粗暴无礼和漫不经心。
(4)只有经济体制改革才有可能消除“短缺”现象。
改革必须首先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运行方式及其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并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短缺”。
短缺克服与否以及短缺的程度如何,是检验改革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尔奈的这一经济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弊端的理论概括,从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3、逸事科尔奈热(作者柳红)挣脱思想枷锁、喜新厌旧、标新立异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代风气。
人们渴求新的思想资源、理论资源,厌倦了陈旧的话语体系。
所以,当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一出现,中国经济学家就对他的分析和术语着迷:短缺经济、投资饥渴症、扩张冲动、父爱主义、软预算约束…… 几个词串起来,就把一个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特征揭示出来了:企业的行为逻辑、资源配置的失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既有分析框架,又有漫画形象;美妙的理论解释。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我的读后感
正文《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我的读后感《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一书主要阐述了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和变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制度在改革和发展中确立必须毫无动摇地坚持和完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它必须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本职规定必须对市场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体现我国生产关系和国情的特点而具有特殊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我国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从书本上看《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释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框架。
第一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其理论基础通过这章的阅览我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性质和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章的学习让我知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章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优势和劣势有其局限性政府的作用在这时发挥出来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解决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四章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通过这章的学习我懂得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五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已经被证实其缺陷的存在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中不能走西方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也初步梳理了节约型社会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业面临的矛盾第七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提出到逐步建立与完善走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选择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创性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八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章的内容涉及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触颇多也看到了我党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尝试的种种努力与积极探索。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读书报告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读书报告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是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上,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改造采取的方法是合作化,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从互助组,手工业供销小组逐渐地发展为高级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而对原本的资本主义商业采取的改造方法是国家资本主义。
在进行资料准备与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我便疑惑: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就是将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而国家资本主义带着“资本主义”二字,似乎并没有对原本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成功的改造,似乎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
该如何理解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呢?结合课程内容,我又阅读了《毛泽东文集》中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首先,国家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国家)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国家资本主义的归属人是国家,受工人监督,工人分成利润四分之三。
总的来说,我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长避短,一方面,它能如同资本主义一样创造大量生产力,积累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促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开辟世界市场。
这为当时生产力匮乏的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它又没有继承资本主义的劣根:资本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榨取剩余价值,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从而形成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指的是投入利润获得利益,而由于国家资本主义是受国家与工人的双重约束,使得国家资本主义获得的利润是能够很好的提升我国经济实力,是为了国家发展与全体人民福祉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存在的。
因此在当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已经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
其次,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具有一定历史条件的,不是凭空出现的。
对于大多数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家来说,他们既存在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他们大多是爱国的。
《经济学与文化》读书报告
《经济学与文化》的读书报告一、研究背景: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各国文化也表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并且成为了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力量,全球市场强大力量的出现造成了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之间更加尖锐的对抗。
在当时,艺术和文化的经济学已经融汇成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受到认可和关注的专业分支,并且比20年前甚至10年前吸引了更加广泛的专家学者的注意。
虽然说经济学向文化的渗透进展缓慢,但是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文化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作者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人都只把“文化经济学”视为业余消遣,认为它注定要被永远排除在严肃的经济分析之外的背景下开始研究艺术经济学,并著成此书的。
二、主要内容:书的作者戴维.思罗斯比立足于学术话语领域和社会组织系统两个层次,主要介绍了经济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建立在价值理论之上,着重介绍了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重要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还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只适用于环境保护方面,对于文化领域同样适用,文化资本与可持续性的思想,特别适用于分析文化遗产的具体分析。
随后还介绍了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的经济学、政治学的相关内容。
(一)人们对经济与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曾经人们认为经济与文化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方面,大多数人也只是注重于对经济学的研究,而对经济与文化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但是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新古典经济学工具的日益精致化和专业化,以及从社会学到语言学的各个学科对文化理解的加深,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涉及经济与文化的领域。
在近几年里,艺术和文化的经济学已经融汇成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受到认可和关注的专业分支。
经济与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许这也是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经济学与文化的融合作者通过艺术博物馆的例子论述了价值理论,指出无论通过何种尺度文化价值都是很难度量的,需要将它分解成若干比较重要的组成要素,并就此来更加清晰的阐明文化的多维价值,这些要素包括: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象征价值和真实价值。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读书报告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读书报告本书作者吴敬琏,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
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会(IEA)执行委员会顾问,国际管理学会(IAM)会员。
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化改革,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也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经济理论和改革实践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
他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反对权贵资本主义、推动增长模式转型等),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他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
本书主要内容概要:30年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使中国成为当代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然而,要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长期生活在其中,甚至亲身经历过最近半个世纪中国变迁过程的人,对它的了解也往往是零散的、表面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是一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中国改革,尤其是近30年来经济改革进行考察的著作。
作者主要从中国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改革战略的演变、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企业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型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改革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并对中国经济未来进行了最新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思考。
作者第一次在书中阐述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指出:"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改革,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遇到了与在经济改革中建立起来的新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挑战。
"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加强了对“双轨制”及其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的分析,并据此对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措施和可能前景作出了估量。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XXX XXXXXXXX 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
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
还有《内地农村》、《生育制度》、《乡土重建》、《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Chinese Village Close-up》、《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小城镇四记》等诸多著作。
关于费孝通,谢泳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评价:他的晚年,或者说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政治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称呼)的世界,这一面为人所知,另一个则是社会学家的世界,前者是公众的,而后者是个人的,理解晚年费孝通,非走入费孝通的个人世界不可。
这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两个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我在读张冠生先生所著的《青山踏遍》时发现,费孝通两个世界的形成,恰恰是在其生命力最为旺盛的39岁。
《大学的改造》于1950年5月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以后,费孝通便开始把自己真实的世界隐藏在他隐秘的内心了。
二、书籍简介《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分为三部分,包括“江村经济”、“重访江村”、“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
读书报告:《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
读书报告:《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本书的作者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Robert P.Gwinn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泰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究具有很深的研究造诣。
他已经发表了很多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其中代表著作有《赢者的诅咒》和《准理性经济学》。
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悖论和反常现象的杰作。
在拍卖市场中,经常会出现“赢者的诅咒”现象,即拍卖的夺标者往往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会遭受损失。
书中深入探讨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反常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实际选择及行为与基于自利经济人和效用最大化假设的一般经济学理论所作预测的不一致,而先前出现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辩护对这些系统性不一致现象的解释力却非常有限。
因而,书中对博弈论、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工资差异、拍卖市场、人类的偏好和选择、金融市场、博彩市场等领域表现出的合作现象和人性中的利他主义、人类在储存和加工信息方面的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在导论中,作者道:在一个有很多竞标者的拍卖中,出价的优胜者经常是失败者。
避免赢者的诅咒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当出现众多竞标者时,我们应该更为保守地报价。
尽管这看起来有点违背常理,但这确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反常现象是指和理论不一致的事实或观察判断。
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评论道:“发现开始于对反常事物的认知,进而这种对自然以某种方式偏离了预定轨道的认识指导了正常的科学发展。
”在第2章合作中,作者从实验中寻求证据来说明人们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如何合作。
“强搭便车”假说假定每个人都将选择他的占优策略,即搭便车(这种预测显然是错误的)。
读书报告
《信息经济学》读书报告The book report of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摘要读完这本《信息经济学》,收获颇多,由此总结出这篇读书报告。
这篇读书报告内容依次是(1)作者简介;(2)本书内容概要;(3)对各章特点的概括;(4)对第四章第二节激励机制设计中参与约束的讨论;(5)关于第一投标法与第二投标法的讨论;(6)关于张维迎给出莫里斯最优税原理模型中不同生产者无差异曲线的讨论;(7)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我对《信息经济学》这本书的一个归纳以及对个别问题的质疑和思考。
关键词参与约束第二价格密封拍卖无差异曲线Abstract After reading the "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I get a lot of harvest. Thus I conclude this book report. The contents of this book report as followed :(1) About the Author; (2) A summary of the contents; (3)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hapter; (4) The discussion of participation constraint in the desig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5) The discussion of First-Price Sealed Auction and Second-Price Sealed Auction; (6) The discussion of Indifference Curve in the model of James A. Mirrlees’s Theory of Optimal Income Taxation; (7) Conclusion. Overall, This is my summary of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my questioning and thinking on isolated problem.Keywords participation constraint Second-Price Sealed Auction Indifference Curve 一.作者简介乌家培,出生于1932年5月29,浙江宁波人,著名经济学家,我国数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
《国富论》读书报告[修改版]
第一篇:《国富论》读书报告《国富论》读书报告《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在亚当·斯密之前,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不乏伟人和名著,但从未得到如此评价。
这是因为《国富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分水岭,是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的著作,而且它一发表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将“创立者”的桂冠奉送给亚当·斯密,而将以前的经济学家统统视为“先驱者”;西方经济学派至今仍公认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就在《国富论》出版的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
西方学者将这两部巨著合称为“产业自由宣言书”。
从《国富论》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它统治西方经济学达150年之久。
即使在“凯恩斯革命”之后,《国富论》所阐述的经济理论仍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它与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一起统治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两大理论体系,至今还影响着西方社会。
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其评价的那样:200年以后,亚当·斯密仍然是经济学中一位高耸入云的人物。
《国富论》成为影响世纪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被列为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
对于《国富论》这样的人类历史上的巨著,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用仅仅一个寒假的时间来品读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着这厚厚的一本的“人类文明史”,我们除了怀着虔诚的心情探究还能做些什么呢,历史摆在那里,显示就在眼前,《国富论》规划了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为人类创造从未有过的物质世界。
《国富论》全是分为五卷,接下来我简要的介绍一下亚当·斯密在各卷中所阐述的内容:第一卷,论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及生产物分配给各阶层人民的顺序。
亚当·斯密开篇表明,由于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老东风必须由货币来促进,因为劳动分工是商品交换发达的产物。
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对实行交换的条件即价值和价格的论述。
经济学名著《国富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名著《国富论》读书报告《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名著,本文将对这本书进行读书报告,从内容、观点以及对现代经济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富论》概述《国富论》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经济学著作,被誉为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分为五卷,包括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原理、劳动分工的作用、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等内容。
二、《国富论》的核心观点1. 劳动分工与市场经济: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通过分工与合作,人们可以利用技术和资本的进步,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国家和个人的财富积累。
2. 自由市场与价格机制:斯密主张自由市场可以自发调节供求关系,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他表示,当市场自由运作时,个体的自私行为会被引导到符合整体利益的方向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的繁荣。
3. 国家与经济:《国富论》中还探讨到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
斯密主张国家应该发挥监管和调节的职能,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提供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以促进经济发展。
4. 市场竞争与经济效率:斯密认为市场竞争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
竞争可以激发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推动生产力的提升。
他主张消除垄断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公平的机会。
三、《国富论》对现代经济的启示1. 劳动分工与产业发展: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对现代经济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分工和协作,可以提高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2. 自由市场与市场经济:斯密对自由市场的呼吁至今仍然被广泛接受。
自由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激发创新和竞争,提高经济效率。
3.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国富论》中对政府作用的思考启示我们,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避免过度干预,保持市场的相对自由。
4. 整体和个体利益的协同:斯密认为个体追求自利可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现代经济研究也强调,市场中个体的自利行为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整体利益。
世界经济霸权读书报告
《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读书报告摘要:《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在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观察世界经济霸权更替的一种新观点。
认为国家也和人一样,有其生命周期,有它的幼年、青年、老年和暮年。
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一个国家的地位也会随之发生从兴旺到衰弱的变化,并由此决定着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它是否处于领先地位,抑或是否为它国所替代。
作者研究了1500-1990年近五百年中世界经济霸权的更替现象,从最初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某个城邦,到欧洲的低地国家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再到法、英、德、美、日;考察了各国从贸易到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经济活动转变对其经济实力的影响,深刻揭示了世界经济霸权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原因。
关键词:经济霸权;霸权更替;金融操纵作者其人: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又称金德尔伯格,美国纽约人。
曾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资深教授,国际货币问题专家,擅长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第二次世办大战后马歇计划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1966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1980年当选该协会杰出会员,1984年当选该学会会长。
1978年获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院的哈尔姆斯奖,1983年获得亚当·斯密奖(NABE)。
、写作背景本书写于美国正讨论其世界政治、经济地位之时。
一些政治学领域的人声称,美国“注定要领导世界”;然而其他比较关注历史的人则认为,美国可能并且却是由于下列方面原因,从领导地位跌落下来;对外政策过度扩张;关注狭隘的地方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的集团加强联合;投资、储蓄、发明创造,以及总体增长速度的放慢;国家关注的重点由工业转向金融业,特别是金融操纵。
人们反复的阐明,美国的衰落是相对于别国的经济而言的,不是绝对的衰落。
随着新商品和新技术从一国传播到另一国,领先的国家将在某一阶段被别的国家超越,同时这一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国富论》读书报告
《国富论》读书报告《国富论》读书报告《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今年寒假,我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确实深受启发,明白了为什么它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
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
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
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
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
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
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
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
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
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个人主义与经济自由》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自由》读书报告王思聪经济学院经济系0812721个人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社会观念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极大推动了个人主义思潮的高涨。
只要个人主义存在一天,市场经济就是必然的规律。
哈耶克所著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坚持个人主义与自由市场经济秩序的原因及重要性。
哈耶克的知识观是建立在下列两个否定命题上:第一,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掌握分散在其他行动者之中为自生自发秩序所利用的全部知识;第二,任何行动者对于自己行动所利用的知识并非处于完全“知道”的状态。
这也是哈耶克所称之为真正个人主义的来源基础。
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真正的个人主义相信如果保持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那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会超出个人理性所能设计或预测的结果。
个人主义者必然是坚持市场经济以及鼓励竞争的。
每个人实际上对其他人来说都具有某种优势,因为每个人都掌握着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
因此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每个人做出或由他积极参与做出。
我们必须认识到,最终的决策必须要由那些熟悉具体情况并直接了解相关变化的人做出。
有些人不愿意容忍或尊重,无法视作理智设计产物的任何社会力量,而要求全面实施计划经济。
这都是现代人理性至上主义的傲慢在作祟。
一种称之为科学知识的知识在公众的想象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我们在受到某些虚幻的目标的引诱下,将本属于自己支配的某些权利轻易地让渡给由某些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
阿克顿说过,“问题不在于哪个具体的阶级不适合统治而是所有的阶级都不适合统治。
”作为中央权威的政府亦是个理性有限的组织,同市场一样不完美。
凡是不用任何强迫力量,而竞争可以做到的场合,竞争就应当受到尊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才是明智之举。
政府的权利仅限于使得每个人能够看到,他们知道的并且在他们决策中可以加以考虑的原则。
我们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想要解决的是什么?尽可能的掌握一切有关信息并且要使现有的知识尽可能充分利用起来。
《福利国家经济学》读书报告
《福利国家经济学》读书报告
随着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西方国家渐渐走向了福利国家的发展方向,尤其以欧洲为代表。
高福利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着福利国家的发展,高福利对政府财政的负担也逐渐加重。
欧债危机以来,希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其福利制度也产生了不同的评价和看法。
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所著的《福利国家经济学》一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读过此书后,我对福利国家制度与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了解,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1.中国现在的福利水平与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差距有多大?
2.中国拟延长退休年龄,这是否又与福利制度背道而驰?。
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 读书报告
《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读书报告汉密尔顿和比加特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一文中提出社会科学学科一般从三个视角来对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市场研究方式”、“文化研究方式”和“权威视角”。
其中经济学更加关注“市场研究方式”,人类学比较青睐“文化研究方式”而社会学则比较注重对于“权威视角的运用”。
随后作者使用这三种研究视角,对儒家文化圈内日本,韩国,台湾这三个地区在20世纪后半段的经济飞速增长做出解释。
作者认为三种研究视角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增长,但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其中作者最青睐的还是具有韦伯色彩的政治经济研究方式。
笔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最感兴趣的是它的“市场研究方式”部门,下面我就举这样一个例子。
在台湾,家族企业和集团企业是经济中占支配地位的组织形式,在出口部门尤其如此。
与日本和韩国不同,台湾有相对较低水平的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而且相对缺乏寡头集中。
家族企业占优势,而且它们通常是小型到中型规模的(即少于300员工,总资产不超过2千万美元)。
赵(1982)的研究表明,在1966年,登记注册的68898家企业中,97.33%是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雇佣了约60%的台湾工人而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和台湾出口的65%。
这些企业有些自己形成生产、组装或分配网络,往往通过非正式网络结合在一起。
然而,其他企业为大型企业完成分包工作笔者认为就台湾的状况而言“市场研究方式中”钱德勒的管理之手理论和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并不矛盾。
钱德勒认为企业会在市场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的时候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来扩大他们的组织,因而创造支配结构,使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只要企业扩张规模它就能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这必须要有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
一个企业在进行扩张的同时就必然会出现山头林立的问题,要想处理好这样的问题企业就必须加强自己的管理,而将强管理是会增加企业成本的。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一、费孝通简介:费孝通(1910—2005),生于苏州吴江。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
1936年底赴英国留学,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1938年夏回到中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办的社会学研究室。
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
1945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
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57—198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人类学教授。
1978—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82—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
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花篮瑶社会组织》,《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
二、作品描述:本书是作者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问题。
”本书的研究框架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第一章总述了整本书的内容,第二章到第六张描述了开弦弓村的地理情况和社会背景,第七章作者正式进入主题,转为研究开弦弓村农民的经济生活;最后一章,作者谈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指出最终解决农村问题的办法是恢复农村企业。
三、主要思想、论题、概念:1、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开弦弓村坐落于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的地方,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
石器时代经济学读书报告
萨林斯通过狩猎采集活动为例,以“澳洲原住民”和“南 美的狩猎者”的例子批驳了“错误观念的源头”。主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阐明了这一观点:
(1)对狩猎采集者经济较低的评价可能是由于现行的商 业经济因资产经济的民族中心主义这一观念的局限性,渲 染了暗淡的狩猎生活。 (2)我们的经济始终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中“稀缺性” 机制相伴随,稀缺性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下从不同的结 果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我们正好怀着这种对稀缺性的 焦虑心理来审视了狩猎者,认为现代人有时候因为财力不 支而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更何况原始人呢。正是这种用 资产阶级的欲望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不相称的标准,判定 了石器时代的人们的生活。
萨尔斯重新界定了贫穷与富裕的含义,与现代社会中 的贫富是由财富的多少来决定不同的是,狩猎采集者对于 贫富的界定有他们自己的观念,这种的观念来自于“流浪 式”的狩猎采集文化决定的。
有关本章的思考
一个在海滩度假的富翁看见一个贫穷的渔夫在悠闲地晒着太阳,感 到不可思议,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工作呢?”
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较民族志的方法对斐济人特洛布里恩德岛民夏威夷人夸口特尔人以及其他原始社会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进行了比较和概述让我们看到了包括宇宙起源神话王权仪式家户结构亲属关系等的价值体系对他们物质活动产生的影响涵盖了特定社会的整个文化结构呈现了原始社会的生产与交换是如何受文化观念所决定
The gods must be crazy!
(3)另一种对旧石器时代的偏见是有由于来自人类学自 身的田野,来自欧洲人对狩猎采集者观察的文本。例如澳 洲原住民、布须曼人、奥纳人等。这些民族志文本在两方 面扭曲了对狩猎采集的理解,即这些民族志为单纯的想法 提供了土壤,认为生存的环境很险恶,对原生态环境的无 知。再就是关于狩猎者的人类学大都是时代错乱的前野蛮 人研究,就像格雷所说的这是在一个民族控制下,对另一 个民族进行的开棺验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中国财政、金融危机为主题的读书报告
李超杰金融二班136330943
通过对郭杰的《关于经济复苏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思考》、甄炳禧的《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孙亦军的《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战略选择》三篇文章的仔细研读,我发现这些文章在选题时都会不自觉地加上时代背景,然后将特定的时代背景与自己想要写的主题相结合,起到抓人眼球、开门见山的作用。
或许是PDF的关系,三篇文章都是通过一级标题下引出二级标题在引出一下标题,与写文章列提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甄炳禧的《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中,一级标题有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近期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势;中国的挑战、机遇、贡献及对策建议;而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下又有美国次贷危机转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股市、汇市的剧烈动荡;全球商品价格波动,全球贸易和资金流动下滑;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明显放慢;主要经济体联合救市等子标题。
而其中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明显放慢又有全球经济下滑;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减速等下属标题。
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得整篇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即使不细看文章内容,光通过标题,读者也能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具有完整性、合理性、系统系、连续性等多种特点。
再次,通篇分析这三篇文章,不难看出他们在写作上都有统一的纵向
写作结构:写作背景—该背景下特定对象所存在的现象或特点—通过分析现象发现不合理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政策建议或解决方案。
纵观三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可以发现作者除了使用多级标题外还是用总分的写作结构,便于读者查找和浏览。
比如:在郭杰的《关于经济复苏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思考》中,当介绍中国经济特点时,某一段的开头是“在经济迅速复苏的同时,我国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
”而下面是对于该价格如何上涨的具体说明和数据统计。
它的下一段的第一句是“净出口依然负增长”。
而这一段的具体内容是对负增长的介绍。
其次三篇文章中都使用了实证分析和数据统计、展现,使得文章颇具说服力。
再次,甄炳禧的《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中还运用了纵横分析的方法——将中国现在的经济与过去的经济作比较;将中国的经济与当前美国经济作比较。
郭杰通过对解保华《美国“金融海啸”背景下中国经济政策取向的冷静思考》以及王学东《金融危机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反思》等文献的参考在《关于经济复苏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我国以政府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以达到其增长的短期目标;财政政策调整是现阶段国情的客观要求”的建议。
甄炳禧通过对2009年1月14日的《华尔街日报》和世界银行的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在《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了:“在近期稳住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同时,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加强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建设,强化风险
防范、金融安全意识”;“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逐渐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中的话语权”;“加强区域特别是东亚金融的协调与合作”;等政策建议
同样的,孙亦军经过对2009年3月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和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的形势报告等文献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战略选择》提出:“将调解资源能源过度消耗行为作为一个着力点,改革资源税和消费税”;“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国内产业转移,对外投资和承包服务外包,提高全球价值链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微观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政策建议。
当然,以上的文章选的题比较大,适合高水平人员对于宏观经济的论述,而如果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最好选择一个小一点的题目,进行深入挖掘,而不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