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心得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张仲景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和应用的重要指南。

学习《伤寒论》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以下是我对于____年学习《伤寒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针对一种特定的传染性寒热疾病而写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了解到中医学并非是一味地追求症状的控制和治愈,而是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以找出病因及其规律,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学习《伤寒论》深化了我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学习《伤寒论》让我意识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尽管中医学在起源和理论基础上与现代医学有所差异,但《伤寒论》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例如,《伤寒论》中强调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治疗”思想相契合;《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要从治未病开始”,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为主”的观念相一致。

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将《伤寒论》作为了解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更将其中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着中西医融合的新路径。

第三,学习《伤寒论》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伤寒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杰作,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还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

例如,《伤寒论》中所强调的“喜怒伤情”的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这让我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反思现代社会中经常忽略的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将分享我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首先,《伤寒论》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并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其中,《伤寒论》笼统地将病分类为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每个经的病变表现及治疗方法都有所区别。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

其次,《伤寒论》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讲究全面观察病人的症状,并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处理,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再次,《伤寒论》还强调了中医的预防观念。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养阴清热”、“清热散邪”等预防疾病的方法。

这些方法强调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阐述了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个人的身体养护有很大的启发。

最后,《伤寒论》中的一些具体治疗方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葛根汤、桂枝汤等经典方剂,都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这些方剂对中医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我提供了一些临床应用的思路。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不仅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医著作,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习了中医的经典治疗方剂,认识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模板引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以病理为主线,系统总结了那个时期流行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和心得,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性《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们能够了解古代医学家对于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对于我们理解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研究现代医学都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主要分为六篇,分别是:太阳篇、少阳篇、阳明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

每篇都详细介绍了相应的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太阳篇以寒邪为主,少阳篇以郁热邪为主,阳明篇以湿热邪为主,太阴篇以湿邪为主,少阴篇以内伤邪为主,厥阴篇以时邪为主。

通过深入学习各篇的内容,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发热性疾病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

三、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1. 深入理解中医病理学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脉络,表里关系,寒邪、热邪、湿邪等病理变化,让我对中医病理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这对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判断疾病的病机和选择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师法古人,不断创新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对古人的学习和向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医学。

《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些过时,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对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人类的健康需求。

3. 注重辨证论治《伤寒论》注重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经典,它详细阐述了中医对于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这本书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医疗经验与理论,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严密的逻辑思维、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深入浅出的表述风格。

下面是我对《伤寒论》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张仲景的逻辑思维非常严密。

在《伤寒论》中,他将伤寒病按照其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详细分类和阐述。

他首先提出了“病有所始、有所终”的观点,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然后,他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将伤寒病分为六经伤寒、伤寒六七日、伤寒十日、伤寒十五日、伤寒二十日、伤寒二十五日和伤寒暴病等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

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病程的变化,有助于医生正确评估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使《伤寒论》成为了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医学经典。

其次,张仲景的观察能力非常细致入微。

《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症和病理变化。

他对伤寒病的早期症状进行了具体而细致的描述,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

他还关注到了患者舌苔的变化、脉搏的变化以及不同身体部位的压痛等细节,这些观察细节的介绍使医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在治疗方面,他根据不同病程和病理变化,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原则,例如在早期采用麻黄汤发汗治疗,而在后期则应根据虚实情况进行补益或泻下等。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疾病,从而使治疗更加有效。

最后,张仲景的表述风格深入浅出。

《伤寒论》中虽然涉及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但其表述方式简练明快,很容易理解。

他采用了大量的例子和对比,使抽象的医学理论更具体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同时,他注重用常见的语言进行表达,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使医学知识更加平易近人。

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述风格使《伤寒论》不仅受到了当时医学界的欢迎,也为后世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全书包含了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4年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伤寒论》的体例所吸引。

《伤寒论》以疾病名称为题,将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使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每种疾病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将其与其他疾病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提高诊疗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清晰,内容翔实,对于阅读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之处。

《伤寒论》注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同于西医以疾病名称为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注重对疾病的整体把握,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候,以辩证施治。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领悟到中医理论的深邃和灵活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解。

此外,《伤寒论》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阐述也使我对中医理念产生了更深的认识。

《伤寒论》中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观点,例如“寒为病本”、“治病必求于本”等,这些观点不仅对于了解疾病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指导着临床实践。

同时,《伤寒论》中所体现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博大精深也使我深感其独特之处,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伤寒论》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同时,《伤寒论》中提到的“本草求源”的原则也体现了中医注重病因病机研究的思想。

这使我将中医视为一门同时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感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深邃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对中医学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本标题:《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导言:《伤寒论》是古代医学巨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医学的宝典。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对中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中,我逐渐悟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享。

一、重视病因的诊断与研究《伤寒论》中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对疾病的准确诊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病从外来感邪引起,感邪有外邪和内邪之分。

外邪即外界邪气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侵入到身体,而内邪则是人体内部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原因而发生的疾病。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发现《伤寒论》中对病因的总结非常精准。

例如,如果患者在发病前有受凉被风吹、饮食不洁等情况,那么可以判断出患者是被外感邪气所伤,需要进行外邪的解毒与驱除。

另外,《伤寒论》中也描述到了长期饮食油腻、导致脾胃功能减退的情况,这是一种内邪,治疗时可以通过调和脾胃来根治。

因此,病因诊断非常重要,它能对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帮助。

二、辨证施治,因病而异《伤寒论》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明确指出了不同病状对应的不同治疗方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变。

在阅读《伤寒论》时,我发现里面有很多针对具体病症的分析和治疗措施。

例如,在分析感受寒邪所致病发的情况时,会对身体的寒热状况以及舌象进行仔细观察。

根据观察得出的结论,选择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此外,在遇到有病不同病状的患者时,也会根据其病情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明白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每一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以适应患者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未病,预防为主《伤寒论》中强调了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理念。

这一理念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学习心得
,背诵为先
《名老中医之路》中反复强调,背诵是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
《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被称为“中医之魂”。

尾台榕堂先生曾说过:“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 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 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

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

学习《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

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

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

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
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
《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后来我又背诵了全部经方的准确组成成分,以及后世的三百首方剂的组成。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

我也无可奈何。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

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

博涉既深,将超记诵。

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

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千经万论皆过目,一方一药最关心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

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

从我的阅读来看,研究《伤寒论》的中医基本可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
黄煌、刘志杰等。

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学医思路的一个大转变。

这个学期,在学校
学生学术活动中,我申报了一个《从大历史角度审视伤寒论》的小课题,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伤寒论》的本源特色,现在正在进行中。

为何更倾向于“方证对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

于是除了教材之外,我认真听了胡希恕《伤寒》《金匮》讲课录音,研读了《皇汉医学》以及黄煌教授的书籍,开始治疗一些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科的时候学习哲学,知道中医受哲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大。

个人感觉现在的中医界有把问题复杂化神秘化的倾向,一个好的理论一定是简单的,可重复验证的,对于各种眩人眼目的新思想,神秘化的解释,我往往选择敬而远之。

或许是自己悟性不够,我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的东西。

今年春天,阅读黄龙祥所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立论证据之充分,给我很深的教益。

极大影响了我的治学思想,是我选择方证相应的思路的助力之一。

什么是方证相应呢?方就是指方剂和药物,证就是某个方剂或者药物的应用指征或者证据。

这个“证”是从病人的症状,体质,生活状态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里面挖掘出来的。

每一个证都是实在的东西,没有多少推理的过程。

方证关系的形成来源于经验,是经验的积累,可以重复验证。

“有是证用是药,无是证无是药”是方证对应的要求。

受着这种思想的影响,我当下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某一个方剂,某一个药物的功效主治,应用指征上面。

三,小试牛刀医学是一门实践技术,我尝试治疗了一些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

我刚刚学医,就走上经方的道路,应该是比较顺畅的。

“在学习的初期,没有涉及杂学,而能够直接全力攻读了《伤寒论》,这是汤本先生予我的恩赐”。

感谢广州中医药大学给了学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我也深深欣喜自己的选择。

但是学问浅薄,经历尚少,有一些感想也不怎么深刻。

龙野一雄说;“著者研究古方为主,最初混合的学习古方和后世方会陷于经验主义,而不能深入地研究。

因此建议读者先根据古方学到一个体系。

但是真正把古方研究到深处,自然就会想到后世方,到这种程度时,对后世方也会正确地理解。

希望在初学的阶段,还是正确地学习古方。

”汤本求真氏亦云:“必须先就古方医术研究有得,行有余力,然后及于后世诸方可也。

”我的未来的学习计划先是首先继续深入学习《伤寒》
《金匮》,再慢慢延伸到《肘后方》、《小品方》、《外台秘要》、《千金方》、《医心方》等这些中古时期的方药治法,然后进入四大家以及明清时期的医学知识学习。

07年开始接触中医,至V现在深深感觉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疾病千变万化,我的知识实在太贫乏。

以后还要在多个方面多下功夫,充实自己。

《伤寒论》学习心得(二)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根据上海中医学院柯雪帆等人的研究成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药物剂量问题应该按1斤=250克,1两=15. 625克(或缩简为15. 6克),1升=200 毫升计算。

并实际
测试及分析如下:
1、药与水的比例是适当的。

我们按上述数据配了一剂桂枝汤,用1, 400毫升(东汉时的7升)水煎药,煎取S00毫升你汉时的3升),药与水的比例基本合适。

苏敬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若用古(大)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意思是说,如果把张仲景的药量增加一倍,水就太少了。

如果把张仲景的1两折合为3克,
那水就太多了。

2、一个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是适当的。

仍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中大枣用12枚,经实测约重30克(汉代与现代大枣的重量估计没有多大差别),桂枝3两合46. 875克,桂略大于枣,这是适当的。

如将桂枝3两合为9克,则枣大于桂三倍余,未免喧宾夺主。

3、某些药物的一天用量比目前常用量大3〜4倍。

可是,这些药物的一次服用量却与目前常用量近似或略高。

如桂枝汤中的桂枝,麻黄汤中的麻黄均用46.8 克,比目前常用量大好几倍,但是这些方剂按张仲景原意只煎一次,将药汁分三次服。

上述桂枝与麻黄的一次服用量为15. 6克,与目前常用量所煎的头汁中的含量近似或略高。

4、一张方剂中所有药物的总量与目前常用量近似。

因为《伤寒论》和《金
匮要略》的方剂中药味较少,如桂枝汤为5味药,按1两=15. 6克算,总重量约为201克。

桂枝二越婢一场为7味药,总重量约为89克。

而现在一般处方的药物约10〜15味,每味药用量约10〜12克,则总重量为100〜180克,二者相近。

5、《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些药物的用量比目前常用量大10倍左右,如炙甘草汤中的生地黄用1斤(250 克),小柴胡汤中的柴胡用半斤(125克),而恰恰是这些药物近年来的药理实验和临床实践均证明,用大剂量时有明显疗效。

近年来中药临床用量有逐渐增大之势,使用大剂量药物取得疗效的报导屡见不鲜,如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泽泻用至60克,白术用至30克而取得满意疗效。

按《金匮要略》泽泻汤方中,泽泻用5两,合78克,白术用2两,合31. 2克,古今用量基本相符。

治疗咳嗽细辛用至12~15克而取得满疗效。

治疗早搏,生地用至210克而取得显著疗效。

虽然柯雪帆教授等人的研究理论事实俱在,新版的教材《伤寒学》中也认可了柯雪帆教授等人的研究,但今之中医,仍习惯的把一两折合成3克来进行换算,作为临床用药的依据,大谬矣。

已故的李可老先生生前大声的疾呼“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并感叹:“无怪乎中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

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

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是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

”李可老先生研制的“破格救心汤” 一剂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昼夜按时服3 剂,附子总量达500 克以上,使那些现代西医宣布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在当地县人民医院,急救竟成中医科的事。

况且近年以来,中药材多为人工种植,药性较之野生药材大有不如。

剂量上如果再用轻量,则疗效不可期也。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当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复实践领悟,这是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的唯一途径,但也不可忽视社会环境的变化,拘泥不变,固守成规亦是不可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