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比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是中日两国文化中的传统戏曲形式,它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出形式。
本文将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学传统、剧本创作、角色刻画和戏曲语言等方面的共同和差异之处。
一、文学传统方面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源于古代宗教仪式,传承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中国傩戏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它承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充满了朴素的民俗风情。
日本能剧则起源于室町时代的诗歌和舞踊,具有浓厚的宫廷文化和武士道精神。
两者都通过戏曲表演的形式来传承和展示古代文学作品,体现了中日两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二、剧本创作方面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剧本创作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采用了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以及旁白和舞蹈元素等常见的戏曲手段。
在题材选择上,两者都以历史传说和文学经典为主要素材,并通过合理的改编和加工来呈现给观众。
而在剧情结构上,中国傩戏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争斗冲突,而日本能剧则更注重意境的渲染和情感的抒发。
三、角色刻画方面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角色刻画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傩戏中的角色多为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而日本能剧中的角色多为宫廷人物、武士和妖怪,塑造了严谨端庄的人物形象。
中国傩戏注重角色的外在形象和行为细节,如服饰、化妆和动作表演等;而日本能剧则注重角色的内在情感和精神状态,以及对自然界和世间事物的描绘。
四、戏曲语言方面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戏曲语言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傩戏以北方曲调为主,包括高亢激昂的念白、吼唱和高亢剧烈的情绪表达等特点。
而日本能剧则以雅致和谐的音乐和诗歌为特色,如“三味线”伴奏、纯音乐演奏和高亢悠扬的唱腔等。
中国傩戏注重戏曲表演的动作和肢体语言,通过巧妙的舞蹈和动作来表达情感;而日本能剧则注重姿态和气息的控制,通过细腻的舞蹈和动作来表达内心世界。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都是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戏剧形式,它们在各自的国家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傩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宗教仪式戏剧,而能剧则是日本的一种传统舞蹈歌剧。
本文将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表演形式、故事题材、角色扮演等方面的异同,以期加深对这两种戏剧形式的了解。
傩戏和能剧在表演形式上有显著差异。
傩戏通常在中国的农历正月举行,是一种祭祀活动,它的表演形式以舞蹈、歌唱、杂技和祭祀仪式为主,从舞台布景到表演服饰都富有宗教色彩。
而能剧则是日本的一种古老的舞蹈歌剧,它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舞蹈和音乐的结合,通常在专门的剧场中进行表演。
能剧的表演中还包括了日本特有的面具和服饰,这些都显示出了能剧在表演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从故事题材来看,傩戏与能剧也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傩戏的故事题材通常与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有关,表现了人们对神灵和英雄的崇拜,以及对抗邪恶力量的努力。
在傩戏中,演员们通过借助各种表演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善恶的思考。
而能剧的故事题材则更加多样化,既有神话传说题材,也有历史传记和武士故事等。
在能剧中,演员们通常会扮演特定的历史人物或角色,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情来诠释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展现出不同的传统价值观念。
傩戏和能剧在角色扮演方面也有一定差异。
傩戏中的角色通常分为神、将军、士兵和百姓等不同的类别,每种角色都有着不同的服饰和表演方式。
在傩戏中,演员们通过不同的服饰和装扮来诠释不同的角色,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和神圣观念。
而能剧中的角色扮演更加注重表演者的表情和姿态,通过不同的舞蹈和动作来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在舞台上展现出日本传统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作为两种古老而独特的戏剧形式,虽然在表演形式、故事题材和角色扮演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承载着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反映出人们对神灵、英雄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都是古老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它们在各自的国家中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在表演形式、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上有着诸多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异同点,以期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我们可以从表演形式上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
中国傩戏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一种祭祀仪式的舞蹈表演形式。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或者祭祀节日时进行演出,主要内容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傩戏表演者通常会化妆扮演各种神灵、鬼怪和人物角色,用舞蹈、歌唱、击鼓等方式来展现祭祀仪式的场景。
而日本能剧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歌舞剧,它源自于宫廷神事和歌舞音乐,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专门的专业化剧种。
能剧的表演形式以舞蹈和唱词为主,演员通过精湛的舞蹈技巧和唱腔,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情节。
从表演形式上来看,傩戏强调祭祀和仪式,而能剧则更注重舞蹈和音乐的艺术表现。
我们可以从文化内涵上比较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
傩戏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中融合了道教、儒家、佛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元素,它既是一种宗教仪式,又是一种宫廷娱乐表演,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仪式感。
傩戏的演出通常伴随着祭祀仪式和神灵降临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神秘和庄严。
而能剧则是日本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日本古代宫廷文化和神仙观念,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舞蹈和唱腔的表现,展现了日本古代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精神。
能剧的角色形象多样,有神、有仙、有人,既有武士、侍等高贵的人物形象,也有农民、商人等民间形象,展现了日本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文化内涵上来看,傩戏注重祭祀和宗教信仰,而能剧则更注重表现日本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从艺术风格上比较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
傩戏的艺术风格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和绘画的影响很大,它的表演方式和艺术手法充满了中国书画的韵味,具有很强的中国古典艺术特色。
傩戏的服饰、化妆和舞蹈动作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和绘画的审美情趣。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形式。
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并且在演出方式、表演形式、剧本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演出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傩戏以神明降临人间的形式,在庙宇或街头巷尾进行演出,通常是一种群众性的表演活动。
而日本能剧则是一种高雅的舞台艺术,通常在专门的剧场中演出,观众需要购票进入观看。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国傩戏注重民间性和大众参与感,而日本能剧更注重专业化和精致程度。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表演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傩戏以面具为特色,演员通过佩戴面具来扮演各种角色。
面具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精细雕刻和彩绘,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而日本能剧的演员则以身体语言和舞蹈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在动机。
他们通过细腻动作和精确节奏,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国傩戏对于面具艺术的偏好,以及日本能剧对于身体表演的重视。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剧本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傩戏的剧本通常围绕神话传说或历史事件展开,多以神明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为主题,既有宗教性质,又有社会教化作用。
而日本能剧的剧本则多以历史戏曲、文学作品或传统故事为基础,通过歌唱和对白的形式,来表达对人性、伦理道德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国傩戏对于神话和历史的关注,以及日本能剧对于文学和人性的追求。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演出方式、表演形式、剧本内容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异同。
这些异同不仅展示了两种戏剧艺术的不同特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和传统的特征。
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与演艺产业发展来说,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异同,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促进戏剧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都是两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比较研究这两种传统戏剧形式时,可以从文学视域出发,分析其剧本和创作特点,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剧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傩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巫术祭祀之风,历史悠久。
傩戏的剧本大多以民间故事为基础,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傩戏以其独特的化妆、服饰和表演方式而闻名,演员们通过面具和身体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傩戏的剧情多变化多样,以喜剧为主,既有搞笑的段子,又有悲剧的情节,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感动。
日本能剧是日本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起源于13世纪。
能剧的剧本大多以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如《源氏物语》等。
能剧着重于表达内心情感和哲学思考,通过舞蹈和音乐来传达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能剧的角色通常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但面部则裸露,表情和动作简约而富有变化,让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细微动作来体验角色的情感。
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来看,中国傩戏注重的是情节的丰富多样性。
剧本中融入了大量的喜剧元素,通过幽默的对白和搞笑的情节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而日本能剧则更注重情感的传达和哲学思考。
剧本常常以诗歌的形式出现,通过美妙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从戏剧表演的角度来看,中国傩戏以其独特的面具和服饰而著名。
演员们通过面具和身体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而日本能剧则注重舞蹈和音乐的表演,演员们通过简约而富有变化的动作来传达角色的情感。
两种戏剧形式都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戏剧体验。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作为各自国家的传统艺术形式,在表现方式和文化背景上都有着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它们的文学特点,探讨它们对于中日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
中国傩戏是中国汉族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巫术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傩戏以“化神明、驱邪妖、解人愁”为目的,通常在农历正月份举行,既是一种祭祀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文化。
在表演形式上,傩戏通常由一群人穿戴特殊的面具和衣服,以神话和传说中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唱、跳、说、打等多种形式的表演方式来展现传统文化。
相比之下,日本的能剧则是日本传统艺术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纪。
能剧以音乐、舞蹈、演奏、演唱、表演等多个元素为特点,通常讲述的是中古时代武士阶层的故事以及与神话、传说有关的故事。
在演出中,能剧主要由两位演员表演,一位扮演主要角色,一位扮演打击乐器的伴奏者。
能剧的表演形式与其挚爱演出主题的特点都体现了日本对功夫的追求与对美学的尊崇。
从文学视角看,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文学形式和艺术特色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傩戏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傩戏的语言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通过祭司的念诵来表达,少有诗歌和曲调的应用;2.傩戏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通常以夸张、夸大表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3.傩戏的文化内涵丰富,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观念,如神话、历史传说、儒家思想、道家玄学等。
而日本能剧的文学特点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剧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演形式,它的表演方式注重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以优美、动感的音乐和舞蹈来形成强烈的审美感受;2.能剧中的文学元素丰富多彩,它常常借鉴日本神话中的故事情节,同时也涉及历史传说和哲学思考的内容;3.能剧强调情感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它通过表演者严格的动作造型、妆容和演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和情感状态。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是两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戏剧形式,虽然它们出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色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傩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据传最早出现在周朝。
然后在秦汉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流传至今。
而日本能剧则起源于14世纪的室町时代,最早是一种宫廷演艺形式,后来逐渐走入民间,并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花道、茶道等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是它们都注重对音乐和舞蹈的运用,通过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结合来表达情感和戏剧性。
中国傩戏中经常使用鼓、锣等乐器和舞蹈来烘托气氛和角色形象,而日本能剧则以和琴、囃子等传统乐器和特殊舞蹈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法。
两者都有严格的表演规范和技巧要求,演员在表演方面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修炼才能娴熟地掌握。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艺术特色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是在剧情和题材上,中国傩戏多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强调宗教信仰和宽广的文化背景;而日本能剧则更注重探讨人性和情感,关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爱情、家族等个体关系。
在舞台布景和服装上,中国傩戏以华丽的服装和丰富的道具为特点,追求宏大和炫目的效果;日本能剧则注重简洁和典雅,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更加精细和朴素。
在演出风格上,中国傩戏强调精彩的武打打斗和动作表演,而日本能剧则更注重气氛的烘托和演员的微妙表情,讲究细腻而含蓄的表演方式。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艺术特色上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在基本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上却有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了东亚地区传统戏剧的共同特点,也为两种戏剧形式在互相交流和借鉴中提供了可能。
尤其是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对于两种戏剧形式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是两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和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探讨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异同点。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表现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中国傩戏是一种民间表演形式,主要以人物扮演和舞蹈为主要手段,通过扮演各种神灵鬼怪的形象来进行故事表达。
而日本能剧则是一种歌舞伎形式的戏剧演出,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唱、舞、念和打击乐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戏剧冲突。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文化内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傩戏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背景,往往以信仰和祭祀为主题,通过神灵的扮演和庙会的举办来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敬仰之情。
而日本能剧则更注重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再现,通过舞台表演来诠释武士精神、家族荣誉等日本文化特征。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音乐和服装上也存在一些区别。
中国傩戏往往伴随着特定的民间乐器演奏,如锣鼓和笙箫等,音乐热烈、欢快,既有威武之感又有欢乐之情。
而日本能剧则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如雅乐和种谱等,音乐稳重、内敛,更加注重细腻和情感的表达。
在服装方面,中国傩戏常常采用特殊的头面具和华丽的戏服,以突出角色的神性和特殊性。
而日本能剧的服装则更加注重流线型和简约美,以表达武士的威严和品格。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传承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傩戏通常由民间团体或家族传承,以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的内容和方式非常丰富多样。
而日本能剧则由专业的剧团或座主负责传承,通常通过招收学徒和举办专业培训班等方式进行,传承的内容和方式相对固定和规范。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是两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
虽然它们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音乐服装和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种艺术形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引言:傩戏与能剧是中国和日本两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形式,它们作为各自国家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视域下,探讨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之间的异同,将有助于加深对两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比较。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色、戏剧风格等方面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两种传统戏曲形式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一、历史渊源中国傩戏起源于古代巫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
傩戏的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独特的祭祀仪式色彩。
傩戏在中国的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其中以河南傩戏最为有名。
日本能剧的历史可追溯至14世纪,起源于日本的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
能剧的表演形式精致细腻,注重舞蹈、音乐和表情的表达。
能剧在日本的影响力非常深远,被誉为文化“国宝”。
傩戏和能剧在历史渊源上都具有深厚的民俗和宗教背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两者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其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中都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痕迹,具有较高的历史传承价值。
二、表演形式中国傩戏的表演形式采用面具和服饰来展现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舞蹈和音乐也是傩戏的重要表现形式。
傩戏中善于利用面具和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舞蹈则是傩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能够通过舞蹈来传达故事内容和氛围。
日本能剧的表演形式注重舞蹈、音乐和表情的表达,舞蹈动作细腻、柔美,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和美感。
能剧中角色的服饰也十分考究,通过服饰来展现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表演中注重面部表情和目光交流,展现出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傩戏和能剧在表演形式上都注重舞蹈和音乐的表达,体现了东方传统戏曲的共同特点。
两者都采用了面具和服饰来展现角色的特点和身份,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些共同点反映出了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表演形式上的深厚渊源和相似之处。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是两种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传统戏剧形式,在它们的发展历史和艺术风格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分析。
从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傩戏起源于古代巫术,经历了演化和融合的过程,在宋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表演形式。
而日本能剧则起源于平安时代的祭祀仪式,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台艺术形式。
两者在文化背景和传承方式上存在差异,但都是由宗教仪式演化而来,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中国傩戏着重于面具形象的塑造和舞蹈表演,注重舞台动作的形象美和情感表达。
日本能剧则更注重音乐和唱腔的表现,通过唱念做打的形式,展示角色的心情和情感变化。
虽然两者的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具有强烈的舞台感和象征性。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剧本创作和故事题材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傩戏的剧本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有较为固定的剧情和人物形象。
而日本能剧则多取材于日本传统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刻画上更加注重情感的内涵。
从舞台构成和表演方式来看,中国傩戏的舞台布景比较简单,注重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而日本能剧注重舞台美学的营造,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表演方式上,中国傩戏注重动作优美和形象的塑造,而日本能剧则更加注重舞蹈和音乐的结合,讲究形神兼备。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艺术形式、剧本创作、舞台构成和表演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但它们都是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和戏剧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种戏剧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是中日两国古老戏曲形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探讨这两种戏曲形式的共同点和差异。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是传统宗教仪式的一种延伸。
中国傩戏起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祭
祀活动,具有减灾除害、祈福祷告的功能。
而日本能剧则起源于宫廷祭祀仪式,被视为与
神灵沟通的媒介。
由于这种宗教仪式背景的存在,两种戏曲形式在表演形式、舞台布景和
服饰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舞蹈表演和音乐演奏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傩戏强调舞蹈的
表演,演员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舞步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而日本能剧则注重音乐
演奏,以舞蹈为辅助,演员要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无论是中国傩戏
还是日本能剧,都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舞蹈技巧和音乐才能。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角色类型和情节结构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傩戏的角色类型
较多,有英雄、神仙、妖魔鬼怪等,常常涉及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而日本能剧的角色类
型相对较少,常常以武士、僧人、女性等为主要角色。
在情节结构上,中国傩戏多以线性
叙事为主,情节发展较为连续;而日本能剧则注重于氛围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常常采用
象征性的叙事手法。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表演形式、舞台布景和服饰等方面有共同点,同时在舞蹈表演
和音乐演奏、角色类型和情节结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比较文学
研究的视角,可以深入探讨这两种戏曲形式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并推动中日两国古老戏曲
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是中国和日本两国独特的传统戏剧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分析。
在戏剧形式上,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属于宗教戏剧的范畴。
中国傩戏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一种祭祀活动,能剧则源于宗教仪式,是一种宗教性的艺术表演。
两者在剧本创作上也有相似之处,都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对神灵、英雄和民众的塑造,展示人与神的交融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在表演艺术上,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注重身体语言的表达。
中国傩戏以面具、服饰、舞蹈、音乐和念白为主要表演形式,演员以精湛的技艺展现角色的形象和情感,通过傩舞、变脸和身体动作的变化,传达角色的性格和命运。
而日本能剧则以面具、动作、音乐和念白为要素,演员通过精准的面部表情和独特的身体语言,传达角色的内心和情感。
两种表演形式都强调身体的动静结合,注重肢体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在艺术风格上,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展现出独特的审美特点。
中国傩戏以华丽、夸张、热烈的表演形式著称,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庄严、豪放和狂热。
而日本能剧则以简约、克制、内敛的表演风格著称,展示了日本文化的含蓄、庄重和深沉。
两者在舞台布景、服装色彩和音乐节奏上都有所不同,彰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观念。
在社会功能上,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起到了宗教、娱乐和教育的作用。
中国傩戏是一种祭祀活动,通过表演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人民安康。
傩戏也是一种盛大的娱乐活动,能够吸引大量观众的参与和欣赏。
日本能剧则是一种宗教性的表演艺术,通过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演绎,传达人生的智慧和道德的准则。
能剧也是一种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日本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形式。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戏剧形式、表演艺术、艺术风格和社会功能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却又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两种戏剧形式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推动戏剧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是中国和日本两个民族的传统戏剧形式,具有相似的发展历史和表演特点。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比较研究。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傩戏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
而日本能剧则起源于平安时期的宫廷音乐舞蹈,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两者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戏剧形式。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表演形式和技艺上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剧场艺术等多种元素,以表现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
中国傩戏以面具和戏服为特色,演员们通过面具的变化和动作的表达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而日本能剧则以舞蹈和造型为主要形式,演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通过身体的表现来传达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主题和故事情节上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两者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了表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元素,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呈现。
中国傩戏《女儿杂剧》和日本能剧《远山》都以爱情和家族纠葛为主题,通过人物之间的感情冲突和心理变化,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和追求。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表演风格和审美理念上存在一定的不同。
中国傩戏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激烈和夸张,例如演员们会使用特殊的肢体语言和面具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而日本能剧则更加强调自然和内敛的表演风格,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舞蹈动作和无声的表情来传达角色的内心体验。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作为中国和日本两个民族的传统戏剧形式,在表演形式、主题和审美理念上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这两种戏剧形式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是两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们分别发展于中国和日本,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对这两种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学意义上的异同。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以传统文学作品为剧本基础。
中国傩戏的剧本多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为傩戏提供了丰富的情节和角色。
日本能剧多以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为基础,如《源氏物语》、《平凡物语》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赋予了能剧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表演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傩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戏曲形式,它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色彩艳丽的服饰道具,将角色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而日本能剧则以舞蹈为主要形式,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舞姿和精妙的手势,表达出角色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情节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傩戏通常以故事传说为基础,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角色行为多样,凸显人物的个性特点。
而日本能剧则在情节上更为简洁,强调意境和氛围的营造,更注重角色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两者在情节结构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异。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引言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是东亚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两者在表演形式、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上都有着相似之处。
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我们可以对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探寻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进一步了解两国的戏曲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历史渊源中国傩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和戏剧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
傩戏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傩戏在历史上扮演着宗教仪式、社会活动和娱乐表演等多重角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特色。
日本能剧则起源于13世纪的日本,是日本古典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
能剧在日本古代风俗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宫廷和贵族阶层的专门娱乐活动,是日本文化的瑰宝。
能剧的表演形式和演出要求都非常严格,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戏剧性的元素,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表演形式上有着相似之处,都注重舞蹈、音乐和表演的结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中国,傩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舞蹈、击鼓、吹管和唱腔等元素,表现出一种原始而又奇特的艺术风格。
傩戏的表演者多为男性,他们身着特殊的服饰,化妆成各种神怪的形象,通过各种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向观众展示神秘的宗教仪式和戏剧性的表演。
日本能剧也是通过舞蹈、音乐和表演的有机结合来进行演出的,它要求演员具有极高的舞蹈和音乐技能,能够表现出精湛的演技和舞蹈功底。
能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庄重严肃,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戴着面具,通过精湛的舞蹈和音乐表演向观众展示出古代日本的宫廷风采和贵族生活。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傩戏作为中国古代宗教仪式和民间戏曲艺术的结合,它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
傩戏中的表演内容多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题材,通过舞蹈和演唱来表达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自然的崇敬。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中国的傩戏与日本的能剧是两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老戏曲形式,在表演风格、舞蹈动作、音乐伴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对这两种戏曲形式进行对比研究。
从表演风格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傩戏强调身体的表现力和形象的夸张性,演员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塑造角色。
而日本的能剧则更注重静态的表演方式,演员通过细致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戏曲形式追求一种平静、内敛的舞台效果,与中国的傩戏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的傩戏和日本的能剧在舞蹈动作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傩戏注重舞蹈的华丽和曼妙,演员通过翩翩起舞和高难度的动作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韵律感。
而日本的能剧则更注重动作的简洁和精确,演员通过缓慢而有力的动作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戏曲形式更加着重于细腻的动作表达,给观众带来一种静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的傩戏和日本的能剧在音乐伴奏方面也有所差异。
中国的傩戏通常使用传统的民族乐器,如笛子、琵琶和锣鼓等,用来营造戏曲的氛围和节奏感。
而日本的能剧则更注重声音的和谐和平衡,通过打击乐器和弦乐器的搭配来创造一种凝重而肃穆的音乐效果。
这种戏曲形式追求一种与观众的心灵对话,通过音乐的力量来引发情感共鸣。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傩戏和日本的能剧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的傩戏是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民间戏曲形式,它融合了宗教、祭祀和戏剧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日本的能剧则源于宫廷舞蹈和宗教仪式,受到了佛教和神道教的影响,表达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哲学。
这两种戏曲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傩戏与能剧是中日两个重要的民间戏剧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异同,探究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
一、起源和历史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夏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傩戏的内容包括祭祀、宗教、道德、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能剧起源于日本古代的宫廷音乐,始于公元14世纪,是一种高雅的舞蹈歌剧。
它的演出形式高度仪式化,包括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常以古代的诗歌和传说为主题,表现出日本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特点和表现形式傩戏的特点是“五色缤纷、热烈喜庆、略带血腥和恐怖”,在表演中常使用面具、服装等元素,以达到神秘的效果。
同时,傩戏也有许多道德和文化内涵,比如代表傩王的演员要遵守清规戒律,以使其形象得以完美表现。
傩戏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有扭秧歌、狮子舞、杂耍等,都是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表演形式。
相比之下,能剧则是一种更加优美、典雅的文艺形式,其演出有严格的程序和套路,包括乐、舞、唱、念等多个方面。
能剧的表演形式比较固定,一般采用固定的布景和灯光效果,常使用面具和服装来强调舞台上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剧也非常注重和谐、美感,常将人、物、色、声等因素融合在一起,使观众尽享视听之美。
三、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中国傩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借祭祀的方式传达祖先崇敬、家族感恩、道德宣讲等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同时傩戏演出中也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色彩,常以“除灾拜神”等形式展现人民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而日本能剧,则主要强调忠诚、责任、约束等日本武士精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表达文化、历史、社会以及人性的深刻内涵,是日本文化精神的体现。
日本的文艺中一般被认为是以精神美为中心,而其作品不是追求冲动和戏剧化,而是注重表现每个人的内在感情和精神状态。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引言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是两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戏剧形式。
虽然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但其在表现形式、演出技巧和文化内涵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本文旨在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比较。
一、中国傩戏傩戏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
傩戏常在农历七月举行,被视为中国南方地区秋季的一项重要节日活动。
傩戏的表演形式包括祭祀、舞蹈、音乐和戏曲,演员多为当地村民和民间艺人,他们通过特定的表演手法和服饰来化身为神明、鬼怪等角色,以此来祈福祈祷和祭祀祖先。
傩戏的表演形式多样,舞蹈和音乐是傩戏的重要表现形式。
傩戏舞蹈动作繁复多样,既有柔美轻盈的曼妙舞姿,也有豪迈激烈的武士舞蹈。
音乐方面,傩戏常伴随着锣鼓声、铙钹声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从而增强了舞蹈表演的气势。
傩戏中的戏曲表演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们通过装束和戏曲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日本能剧能剧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起源于14世纪,其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都与日本古代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能剧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音乐和戏曲,常常在神社或寺庙进行演出,以祭祀神灵和祖先为目的。
能剧的舞蹈形式以慢板和快板为主,通过舞者精湛的舞蹈技巧和身体表现力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能剧中的音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常伴随着笛子、鼓等乐器的伴奏,增强了舞蹈表演的气势和节奏感。
戏曲方面,能剧同样是以脸谱、服饰等手段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演员们通过特定的表演技巧和唱腔来扮演不同的角色。
三、比较分析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在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它们都源自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因此在表演时常常伴随着祭祀和祈福的目的。
傩戏和能剧都是以舞蹈、音乐和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演员们通过特定的表演手法和服饰来化身为神明、鬼怪等角色,以此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研究引言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文化的学科,以比较的方法研究世界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在比较文学视域下,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相互影响。
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是两种古老的传统戏剧形式,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历史渊源。
通过比较文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这两种古老戏剧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中国傩戏的历史和表演特点中国傩戏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戏剧形式,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傩戏的演出一般在农历正月或七月进行,主要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傩戏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舞蹈、音乐、歌唱和戏剧表演等。
在傩戏中,演员们通过面具和服饰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化身为神明,有的扮演鬼怪等。
傩戏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具的使用。
傩戏中的演员通常会戴上各种不同的面具,通过面具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这是傩戏的一个独特特色。
二是音乐和舞蹈。
傩戏中的音乐和舞蹈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员们通过舞蹈和音乐来表达情感,增加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三是祭祀性质。
傩戏最初起源于祭祀活动,因此在表演中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演员们通过傩戏来向祖先和神灵祈福祭祀。
二、日本能剧的历史和表演特点日本能剧是日本古代的宫廷戏剧,起源于14世纪。
能剧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它融合了歌舞、音乐、舞蹈和戏剧,被誉为日本文化的瑰宝。
能剧的表演场所一般在宫廷或庙宇,它与中国的傩戏一样,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质。
在能剧中,演员们以面具和特定的服饰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剧的表演形式也注重舞蹈和音乐的结合。
与中国傩戏不同的是,日本能剧还有独特的音乐伴奏方式和表演规范。
能剧的音乐是由特制的乐器和精湛的歌唱技艺组成,音乐和舞蹈是能剧的灵魂所在,演员们通过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情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中国傩戏和日本能剧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宗教传统,它们在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比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潘贵民[摘要]:中国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其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对中国的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的戏剧,尤其是东南亚的戏剧,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深受中国傩文化影响的日本能剧。
日本能剧,也是日本戏剧的“活化石”,深受日本人民喜爱,更是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对这两种戏剧活化石的比较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中日两国学者十分热衷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概括,以期为今后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傩戏;能剧;比较研究;研究现状一、引言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因其汉字发音的相似性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相同的面具艺术等,为二者的比较提供了研究的可能。
比较研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手段。
因此,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进行分析,是认识、区别和确定这两种古老艺术“活化石”异同关系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全面认识这两种古老艺术提供了客观、现实的科学依据。
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形成了研究的高潮,随后研究热情逐渐减退。
近年来,随着冯小刚古装电影《夜宴》的热映,成都原创话剧《寻根》的热演,对于面具舞的傩戏与能剧的比较研究又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并重新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热潮。
对二者比较研究状况的起伏变化,笔者认为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国内外环境等密切相关。
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涉及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文化交流史和戏剧发生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对两种戏剧及文化的单独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两国相关学者关注的课题,并因此形成了若干个研究高潮,但是,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却是20年代80年代以来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比较研究都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本文将从学术界对傩戏与能剧的分别研究论述入手,在此基础上从各学者的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其比较研究状况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
二、研究概况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傩戏与能剧分别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
在傩戏研究方面,从整体上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庹修明、康保成等。
他们撰写了《中国傩戏傩文化》、《傩戏艺术源流》①等专著,从整体上对中国傩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尤其是庹修明的《中国傩戏傩文化》一书,可以说是我国傩戏研究的第一本理论专著。
其就傩信仰与“人为宗教”信仰的区别、傩文化与北方萨满教文化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此外,从地域、民族等方面对傩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的学者也有不少,其研究给世人展现了这门中国古老戏剧的独特魅力。
从民族傩戏研究方面来看,学者主要从傩戏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音乐、面具、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中国苗族傩戏艺术述论》②(过竹、邵志中)(1993)《土家族傩戏简论》③(胡绍华)(2005)等。
从地域研究来看,学者主要对湖南湘西、四川、重庆、贵州、西藏、云南等地傩戏的来源、功能、演出、剧目、音乐等进行详细的调查走访的实地研究、比较研究等。
如学者李怀荪④(2009)、庹修明⑤(2001)等。
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在傩戏傩文化方面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并发表了可观的学术论文。
如《中国“傩文化”论析》⑥(王欣,应佳)(2009)、《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傩文化小议》⑦(丁玉莲)(2009)、《傩戏遥远古朴的面具绝唱》⑧(孙文辉)(2009)、《中国“傩文化”艺术研究》⑨(苏家文,李培)(2009)、《傩文化地位、功能与传承保护》⑩(杨军昌,李小毛)(2010)、《中国傩文化的发端和流变》⑪(李海①庹修明著:《中国傩戏傩文化》,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年。
②过竹、邵志中:《中国苗族傩戏艺术述论》, 载《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
③胡绍华:《土家族傩戏简论》,载《三峡文化研究》2005年第5期。
④李怀荪:《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傩戏》,载《中华艺术论丛》2009年第9辑。
⑤庹修明:《中国西南傩戏述论》,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⑥王欣、应佳:《中国“傩文化”论析》,载《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第33期。
⑦丁玉莲:《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傩文化小议》,载《魅力中国》2009年第9期。
⑧孙文辉:《傩戏遥远古朴的面具绝唱》, 载《民族论坛》2009年第3期。
⑨苏家文、李培:《中国“傩文化”艺术研究》,载《飞天》 2009年第23期。
⑩杨军昌、李小毛:《傩文化地位、功能与传承保护》,载《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
⑪李海平:《中国傩文化的发端和流变》,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4期。
平)(2010)、《傩戏的艺术形态与形成新探》①(刘祯)(2010 )、《刍议傩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②(陈玉平,龚德全)(2010)、《傩戏艺术的美学阐释》③(周政文)(2010)、《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④(智联忠)(2011)等。
在能剧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通过对能剧的起源、历史背景、舞台、演员、音乐、剧目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给世人提供了解能剧的详细素材。
如《日本的乐剧—能》⑤(周广平)(1995)、《神人交流—论日本能乐艺术的起源》⑥(滕军)(2007)等。
此外,台湾学者陈贞竹以自身的亲身体验,撰写了系列论文《当代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⑦(2004),对当代日本能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传承方式进行了论述。
陈君、李文英的《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⑧(2007),就日本能剧的形成、发展、转型、保护等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各自特点进行了论述。
此外还有《日本民俗传统艺能——能和狂言及用语》⑨(李锋传)(2006)、《论日本狂言中的“暖”色调》⑩(汪多维)(2006)、《日本能剧》⑪(王莹)(2007)、《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剧——日本能剧》⑫(张静,温彩玲)(2008)、《由<风姿花传>论日本“能乐”的“美”》⑬(毕明辉)(1998)、《日本能乐的形式与宋元戏曲》⑭(张哲俊)(2000)、《“能乐”的精神性与日本人的美学趣昧》⑮(张嫒嫒)①刘祯:《傩戏的艺术形态与形成新探》,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②陈玉平、龚德全:《刍议傩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载《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
③周政文:《傩戏艺术的美学阐释》,载《大家》2010年第11期。
④智联忠:《傩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对策》,载《艺苑》2011年第3期。
⑤周广平:《日本的乐剧—能》,载《戏剧》1995年第1期。
⑥滕军:《神人交流—论日本能乐艺术的起源》,载《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⑦陈贞竹:《当代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载《中国戏剧》2004年第5、6期。
⑧陈君、李文英:《试析日本能乐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载《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⑨李锋传:《日本民俗传统艺能——能和狂言及用语》,载《日语知识》 2006年第6期。
⑩汪多维:《论日本狂言中的“暖”色调》,载《科技信息》 2006年第8期。
⑪王莹:《日本能剧》,载《世界》2007年第3期。
⑫张静、温彩玲:《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剧——日本能剧》,载《电影文学》2008年第9期。
⑬毕明辉:《由<风姿花传>论日本“能乐”的“美”》,载《人民音乐》1998年第4期。
⑭张哲俊:《日本能乐的形式与宋元戏曲》,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⑮张嫒嫒:《“能乐”的精神性与日本人的美学趣昧交响》,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003)、《日本戏剧中的民族文化探析》①(张琼)(2008)、《世阿弥的能乐理论构建》②(唐月梅)(2008)等。
国外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成就最为突出的为日本学者,他们在傩戏与能剧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日本学者比较重视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其研究和论文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亲身的实地调查采访的基础上的,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值得借鉴和仿效。
田仲一成在《中国巫系演剧研究》③(1993)《中国祭祀演剧研究》④(2008)的著作中,对中国的傩戏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从一个国外学者的视野透视了傩戏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增田正造⑤(1988)从美学的角度对日本能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他们的研究开辟了能剧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
有泽晶子⑥(1990)从一个外国学者的眼光对傩与能通过面具这一媒介进行了比较研究。
吉叶美子对日本能乐剧本《山姥》的思想背景进行了分析,发表了《能乐<山姥>的思想背景》⑦(1998)。
此外,日本学者奥富利幸从建筑学的角度,对日本能剧的舞台能乐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如:《明治末期能乐堂改良论的展开》⑧(奥富利幸)(2008)、《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公馆中能乐空间的变容》⑨(2008)等。
在傩戏与能剧的比较研究上,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为本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学者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二者的共同点进行比较上,如面具等,在异同的比较上,又着重于趋“异”,而在“同”这一点上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江丽珠、李基额的《散议“傩”与“能”》⑩(1991)将傩与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并从形式、内容功效、动作特点与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了异同比较。
顾朴光的《中国傩戏面①张琼:《日本戏剧中的民族文化探析》,载《沧桑》2008年第5期。
②唐月梅:《世阿弥的能乐理论构建》,载《日本研究》2008年第3期。
③田仲一成著:『中国巫系演剧研究』,東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④田仲一成著:《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增田正造:『能の表現―その逆説の美学』,中央公論新社出版社,1988年。
⑥有泽晶子:《作为面具文化的傩与能的异同论》,载《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⑦吉葉美子:「能楽<山姥>の思想的背景」、『舞踊學』、1998年第21期。
⑧奥冨利幸:「明治末期における能楽堂改良論の展開について」、『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2008年。
⑨同上。
⑩江丽珠、李基额:《散议“傩”与“能”》,载《日本研究》1991年第3期。
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①(1994)、吴贤义的《从中国傩面与日本能面看面具艺术》②(2007)均对傩戏与能剧的面具艺术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曲六乙的《中国傩戏与日本能乐的比较—兼议东方传统艺术的特征》③(1996),对中国傩戏与日本能剧的起源、与宗教的关系、剧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以上学者在这两种文学的各自研究方面都做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