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Ke wor s: Ur n z to y d ba iai n; Ur a paile pa so b n s ta x n in; Re e r h p o r s s a c r g e s; Re iw ve
1 国 内外 城 市 空 间扩 展 的研 究进 展
1 1 城市 空 间扩展 演 变模 式 .
为代表的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采用历史形态学方法 归纳出城市形态的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与多核心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 发达地 区乡村聚 落空间格 局转 型与重构研究——以苏南为例” ( 17 14 40 11) 收稿时 间:2 1 — 2— 0 0 1 1 2 作者简介 :张荣 天 ( 9 7一) 18 ,男 ,江苏溧水人 ,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 : 乡规划与区域发展。 城
中国科技论坛
(0 2年 8月 )第 8 21 期
m gi 指出城市 空 间扩展 的五 种基 本类 型 :填充 、 an等 外延 、沿交通 线扩 展 、蔓延 、卫 星城 式 ,并 根据 不
第 8期 (0 2年 8月 ) 21
中国 科 技 论 坛
国 内外城 市 空 问扩 展 的研 究 进 展 及 其 述 评
张 荣 天 ,张 小 林
( 京 师 范 大 学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南 204 ) 10 6
摘 要 :根 据 国 内外城 市空 间扩 展 研 究 内容 变化 和 理论 进 展 ,从 演 变模 式 、驱 动机 制 、模 拟 预 测和 优 化 调 控 四 个方 面对 国内外城 市 空间扩展 的研 究 内容 体 系进 行 归 纳与 总结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国 内外城 市 空 间扩
国外对城 市空间扩 展 演变模 式研 究 可追 溯到 1 9 世纪末城 市地 理 学对 城 市空 间形 态结 构 的 研 究 ,较

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6)05-0142-03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施冬健,张 黎(同济大学经管学院,上海 200092)摘要: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

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关键词:城市;集聚;扩散中图分类号:F290;C91218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5-01-13作者简介:施冬健(1970-),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数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使人口与生产力要素向其集中。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先进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扩散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聚集经济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一、城市的集聚效应按照波特的定义,集聚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的机构,如学校、协会、研究所、贸易公司、标准机构等在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集中,他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一种状况。

而对于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来说,其突出特征在于它能够以其优势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企业和机构及社会经济各部门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集聚,从而更加突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集聚效应。

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看,城市已经成为各种要素的集聚中心—资源、人才、资金、信息、交通和不良资产。

(三)银行与保险业的经营协调银行与保险业在继续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二者进行适度和合理的合作以促进二者的加速发展。

集聚型城市开放空间形态模式与系统建构

集聚型城市开放空间形态模式与系统建构

集聚型城市开放空间形态模式与系统建构集聚型城市开放空间形态模式与系统建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变得愈发重要。

而在集聚型城市中,开放空间的规划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集聚型城市开放空间的形态模式与系统建构,并提出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一、开放空间的概念与作用开放空间是指城市中未被建筑物覆盖的区域,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河岸等各类户外空间。

开放空间在城市中起着诸多重要作用。

首先,开放空间是人们休闲与娱乐的重要场所,为居民提供了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机会。

其次,开放空间是城市的“肺”,为城市排放的废气提供了补充和净化的功能。

再次,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维持的功能。

二、集聚型城市的特点与挑战集聚型城市是大型都市区中心城市以及其周边地区共同构成的城市群,具有人口集中、经济发展较快的特点。

这种城市形态下,开放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

首先,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开放空间的规划面临着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

其次,城市内部空间关联密切,开放空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较难保证。

再次,集聚型城市经济活动密集且交通线路复杂,开放空间的规划需要考虑到国土空间的整体布局和城市的运行效率。

三、集聚型城市开放空间的形态模式在集聚型城市中,开放空间的形态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和需求来划分。

首先,核心区的开放空间可以设立大型的公园和广场,为居民提供休闲和社交的场所。

其次,地铁站和公交枢纽周边的开放空间可以打造成交通节点公园,推动公共交通和步行出行的发展。

再次,城市边缘地区的开放空间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成水系景观和森林公园,提供城市的生态服务。

最后,城市内部尚未开发的空地可以利用起来,建设小型的社区公园和休闲广场,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四、集聚型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集聚型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应该具备连续性、多样性和高效性三个基本特点。

连续性是指开放空间系统应该能够与城市的其他空间系统无缝连接,形成完整的城市格局。

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综述及其未来趋势

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综述及其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 :孙冬益 (9 3一 ) 18 ,男 ,浙江 宁波人 ,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
为核心的都市圈成 为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的骨干和主导
力量 ,相关的 都 市 圈 空 间结 构 的研 究 成 为 理论 研 究 的
热 点 。

二是关于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最初 ,学者们 多数认为都市 圈空间结构的表 现形式主要分为单核心 的都
市圈和多核心 的都市圈 ( R u C,19 ) 9 9 。后来经 过各 国学
的角度来研究都市 圈空间结构方面的问题 ,产生 了空间集 聚与空间扩散理论 ( cn 9 6 。Nc eoa mf和 A — S0 ,19 ) i nl c t n h s toyJV nbe 19 )则是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探 In eals(9 8 l . 讨了地理集聚对城市 规模 、区位及空 间形态 的重要作 用 , 并认 为城市间的空 间发展过程是地理集聚与产业 发展 的结 果……。这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 ,经过梳理发现 目前 国外
在发展过程 中普遍存在社会 、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 ,这促
使各国学者加强了对都市 圈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 ,试 图对
都市 圈内部的人口分布 、产业布局和基础设 施建设进行统

早的都市 圈是 以城郊之 间的通勤 比率来界定 的 ,认为 中心
与外 围之 间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空间层 次、地域分工和景
协调和合理规划 。其 中在都市圈空 间结构演化过程 的研
观特 征的城镇 体系就 是都 市圈 ( e t 0 ,l8 ) 。 K 衄el x 95 J lF
究方面 ,C Ca 、G yI f F lrn . l k w I a 和 e r n等学者都做 出了很 r d lI a 大的贡献 ,都从定 量的角度探讨了都市 圈内人 口和产业变 动的空间过程 ,探 索 了都 市圈 空间结构 演化 的规 律和机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

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

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

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

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

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

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

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

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核心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与组织形式。

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社会生活的演变。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扩展趋势。

原有的城市中心区域往往因限制土地资源与房屋供应而面临发展瓶颈。

因此,城市向外扩张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的社会群体聚集区逐渐形成,呈现出多中心的特点。

这一变化带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便利,比如短距离的通勤和更广泛的商业设施选择等。

其次,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也在经历着内部重组和调整。

城市中心区域吸引了大量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高端服务业,形成了城市的经济中枢。

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域也受到新兴产业和创新科技企业的冲击。

高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等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崛起,使得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种内部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新分布,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还为社会创新和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日益凸显。

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更容易聚集在城市的繁华区域,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便利设施;而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则更多地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区域,由于资源匮乏和基础设施落后,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困境。

这种空间上的分化不仅加剧了城市内部的社会不平等,还为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最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对社会关系和社交网络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社交活动往往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邻里关系和亲情关系在城市社区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城市空间的变化导致了社交网络的破裂和重组。

人们离开原有的社区,与陌生人产生更多的接触,社交关系变得更为多元和复杂。

虽然新的社交网络可能带来更广泛的机会,但也增加了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集聚与扩散

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集聚与扩散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集聚和扩散特征
➢ 落后地区:资源、资本、劳动及简单技术要 素的集聚是主要内容,扩散的主要要素是简 单产品;
➢ 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人 口、资本、成熟技术等扩散;
➢ 后工业化社会:信息技术使生产、消费活动 逐渐分散,但活动中心数量趋于减少并在空 间集中;
集聚与扩散因时因地而异,其要素组成 及其所引起的效果也是多样化;
四个阶段
➢ 独立城镇膨胀阶段; ➢ 城镇空间定向蔓生阶段; ➢ 城镇间向心发展阶段; ➢ 城镇连绵带形成阶段;
5.都市区(圈)和大都市带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国外最常 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 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 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一般以县为单位;
➢ 美国、加拿大东海岸大都市带; ➢ 日本东京-大坂大都市带; ➢ 西北欧大都市带(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 ➢ 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 ➢ 美国、加拿大西海岸大都市带;
讨论
运用集聚和扩散的有关理论,分析广州市对其 外围的花都、番禺、增城、从化等地的影响; 分析珠三角区域城镇之间,及珠三角与外部区 域城镇发展的态势; 运用集聚和扩散理论,评述目前广东省的山区 产业转移发展策略;
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是指一个大的 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 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和地区 组成的圈层式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主导中 心城市。
➢ 日本都市圈: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 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 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 15%,大都市圈之间的物资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 的25%,全日本八大都市圈;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张可心摘要:在梳理国内外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心集聚、临近集聚、中心-外围扩散、临近扩散、中心集聚-扩散弹性、临近集聚-扩散弹性6个指标,对我国14个城市群2000-2013年的集聚、扩散及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结果显示:(1)中心集聚方面高中低集聚占比基本持平,多数城市群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2)临近集聚方面多数城市群位居中等水平,珠三角和天山北坡城市群集聚度较高;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临近集聚多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临近集聚度则呈下降趋势;(3)哈长、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扩散作用较强,京津冀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最弱,城市群核心城市扩散作用的波动变化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呈减弱趋势,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呈增强趋势;(4)珠三角城市群的临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群基本呈现波动增强或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5)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临近扩散与集聚效应总体不同步,中心外围的相对集聚占主体,且年际波动性较大。

关键词:城市群,集聚,扩散,集聚—扩散弹性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实践背景在中国城市群被认为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其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

从“十一五”规划起,我国各类规划就把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3]。

城市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平台,用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乃至整体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研究

城市化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研究

城市化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下,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

城市化的背后是一系列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规律,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趋势。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空间分布研究。

一、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同类或相关事物在特定地理空间中的集聚现象。

城市作为重要的经济总量和创新中心,可以吸引大量的人口、企业、资源和资本的集聚,这种聚集效应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了基础。

城市中的经济活动和人口密度、文化活动和人群数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效应。

1. 人口聚集效应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聚集是城市空间分布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常住人口密度高。

由于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加上城市化进程中的“溢出效应”,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从而尤其引发了劳动力的大规模居住和聚集。

(2)城市中流动人口增多。

城市是人口流动的重要聚集地,尤其是在发展中的城市中,由于经济、技术和政策的因素,流动人口比例较高。

这也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总量和聚集效应。

(3)城市人口结构多元化。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人口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和特定的行业、领域、社会群体中,人口的聚集程度越来越高。

2. 资本聚集效应城市中的人口聚集效应不仅影响城市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也同时引发了资本的集中和流动。

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政策、要素和机制,都会影响资本市场和投资行为,从而形成不同的聚集效应。

(1)城市中的金融机构。

城市往往是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各种金融服务可提供更全面到位的服务。

这些金融机构创造并流入大量的资本,从而增强了城市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城市中的创新驱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于科技和科学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创新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带动了投资的流入和扩大规模。

从集聚与分散的城市形态探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1

从集聚与分散的城市形态探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1

从集聚与分散的城市形态初探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作者姓名:魏伟利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职称:助理规划师学历:大学本科联系电话:(0452)2739054从集聚与分散的城市形态初探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城市空间结构在本文中的涵义。

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和探究,揭示出集聚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现象的天然的内在特征,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不同的作用机制。

并结合中国在社会经济、人口政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背景,总结出我国特有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分散演化机制城市形态1、前言在中国城市科学理论体系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空间拓展和大规模的内城更新齐头并进,城市空间结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必须包括发生在不同范畴中和作用在不同层面上的各种社会过程,即经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各种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贡献”。

正是这些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社会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

只有认清隐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现象其背后自然规律,才有可能使我们在重构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2、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城市是一个适应性开放系统,城市的各要素的流态,如物质、能量、信息、技术、资本等,通过自组织的原则形成稳定有序的动态平衡。

这就形成了城市的结构,包括了空间与非空间两种属性。

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探索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网络在理性的组织原理下的表达方式3、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城市最显著的空间结构特征就是集聚性和分散性。

集聚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程。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聚的一种反向运动。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 王文超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  王文超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演变理论的研究综述王文超摘要: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的研究历史渊源流长,成果丰富。

百余年来,国外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城市空间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本文从城市规划、哲学、地理学三个角度对国外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和梳理,旨在为国内规划理论与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空间理论1 前言城市空间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容器和场所,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城市生产的效率与城市发展的趋势,基于此,从上世纪初开始,国外学者针对城市空间做了大量了研究与探索,积累出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城市空间的演变不仅包含了城市的物质属性,还包含了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文化属性等等。

因此哲学家、地理学家、生态学家、规划学者等多学科从多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分类梳理,有助于全面了解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为城市空间优化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石。

2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概述2.1 规划学家的主张城市规划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空间地域规划,这种规划亦称---实体环境规划。

百余年来,规划学者们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入手,积累出了丰富的空间规划理论。

2.1.1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溯源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思索与研究。

主要可以从城市分散主义和城市集中主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空间集聚论的典型代表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建筑规划大师勒*柯布西耶,他主张城市应当向高空发展,通过建造高层摩天大楼的方式来增加城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

分散主义理论恰恰相反,主张采取在城市外围建设若干个相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组成城市群;或是在中心城市外围建设若干可以分担著称人口与功能的新城或卫星城等。

这些分散主义的发展思想虽然在实践当中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同时也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值得思考的方法路径。

2.1.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深化(1)沙里宁的有机疏散针对大城市在集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爆炸、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住房紧张等弊病,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对大城市空间进行“有机疏散”的思想: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不适宜在城市衰败地区发展的城市功能剔除出来,按照预定的计划,转移到更适合它们发展的地方去,将原先大块密集得不到保护的紧密地城区转变成松散的、能得到保护的社区单元,使得衰败的地区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

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

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

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借助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集聚、扩散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首先分析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其次是借助于核心边缘理论来分析城市的形成、经济空间和等级体系的变化;再次得出以下结论:城市的形成源于集聚经济;城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是靠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博弈运动推动;产业集聚有利于核心城市的发展,通过扩散形成次核心城市进而去影响城市的层级结构;最后做出述评。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集聚扩散;C-P理论;城市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集聚力依赖于两个效应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C-P(核心边缘理论)模型中经济活动的集聚,主要依赖于市场规模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的循环积累因果。

作用机制如下:第一,市场规模效应是通过获得规模效应来实现的,即企业厂址往往会靠近大市场或大的潜在市场。

企业布局在大市场内,运输和交易成本被大大节省,成本的下降带来收益的增加。

因此,产业的选址必然向市场较大的区域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集聚力量由此产生。

第二,价格指数效应是指厂商往往在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集聚。

他们不仅可以共享当地的基础设施、技术、信息等,并且,产业集聚往往会带来更多品种的商品,消费者可以节省交易和运输费用。

另外,低廉的产品价格使企业成本下降,进而吸引更多的厂商在此集聚,集聚力量产生。

(二)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基金项 目: 本 文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 目“ 城市群空间组织与产业 空间分异互动机制与调控模式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1 Y J A 7 9 0 0 1 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鼬 受
I 2 0 1 3 年 第8 期

程度 的不同。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集 聚和分 散力 量此消彼 长 , 相互作用 和制衡 , 使得经济 格局改变 。 集 聚与 扩散之 间 的此消 彼长 以及究竟 是 哪种力 量居 于 主导 , 主要是看产业 集聚 的成本 和收益 的权衡 。产业集 聚 的成 本表现为集 聚不经济 ,收益 表现为集 聚经济 , 二 者共 同决定 着一个 城市的合理规模 。 吕力 ( 2 0 0 5 ) 在 其 博士论 文 中借 助新 经济地 理学 模 型解 释 了城 市 的合理 规模 如何通 过产业 集 聚和扩 散来 影响, 在产 业集 聚和扩 散 中找到 一个 临界点 , 这个 临界 点就 是产业 集 聚和人 口扩 张到一 定规模 产生 了产业 扩 散。 F u j i t a , K r u g m a n & V e n a b l e s ( 1 9 9 9 ) 提出 了一个新经济地 理学 的理论 主要包含两 方面的力量 , 一个 是 中心外 围模 型所 强调的 向心力 , 另一个是城市模型所强调的离心力 。 根据 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 比来考察产业是集聚还是扩散 , 再根 据集聚和扩散 的强 度来考察 城市空 间结构 的变化 。 一、ຫໍສະໝຸດ 引 言 更多工人在城
市 居 住
2 0世 纪 9 0年代 初著 名 经 济 学家 保 罗 ・ 克鲁 格 曼 ( P a u l K r u g ma n ) 通过发 表的《 收益递增和经 济地理》 开始 了新经济地理学 的研究 。 新经济地理学最 大的闪光点就 是 在一般 均衡 中加 入 了空间要 素 。在分 析经济 活动集 聚、 扩散 的动力时 , 制度 因素和运输 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 文 采用新 经济地 理学 的相关 理论和方 法去探讨集 聚和 扩 散的来源 、 城市 的形成 及演化 非常有 意义 , 研究 将更 具科 学性并能提供更 为现 实的理论依 据 , 帮助我们得 出 更现实 的结论 。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还是社会变革,都给城市空间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杭州在过去几十年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杭州市规划局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发展规划,以实现城市现代化为目标。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杭州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重视。

大量的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不断扩大城市的范围。

杭州市规划局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包括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础。

在80年代和90年代,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表现为密集的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的快速涌现。

许多地区由农田转变为住宅区或商业区,大量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这一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的影响。

随着企业和人口的迁入,杭州的城市空间开始向外扩展,逐渐形成了城市的边缘化。

到了21世纪初,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进一步的变化。

城市的功能区域更加明显,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各自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城市还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建立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化带,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场所。

城市的道路交通也得到了改善,交通中心、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城市开始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老城区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与修复。

杭州市特别注重挖掘西湖文化的潜力,将西湖文化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品牌,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新颖的园林景观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单一的工业城市转变为现代化都市,杭州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然而,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紧张等。

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保继刚旅游地理学论文

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保继刚旅游地理学论文

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 张骁鸣(中山大学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摘 要]对《集聚与扩散》一书和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认为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应用时,首先要明确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城市相互作用等概念的含义,其次要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形态;城市结构;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文章编号]1006-0022(2003)05-0055-04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Reconsideration Inspired by the Book “Aggregation and Diffusion”/ZHANG Xiao-ming [Abstract] From the study in the book“Aggregation and Diffusion”and other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equires defini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of urban structure, form and urban interaction, and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concepts.[Key words] Urban form; Urban structur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ggregation and Diffusion”《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后文简称《集》)一书,着重研究“面向开放系统的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分别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框架、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城市的向心与离心增长、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这七方面来展开讨论。

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集聚与扩散

城镇体系的理论基础-集聚与扩散
特征
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地域 性。
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
城镇体系的形成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是决定性因素。随着经 济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镇体系。
发展
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原有城 市也可能发生性质、规模和类型的改变。城镇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 和再城市化等阶段。
城乡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 善
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使得城 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降低 了信息、物质和人口流动的成 本,促进了扩散的发生。
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 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质量逐 渐下降,部分居民为了追求更 好的生活环境选择迁往郊区或 农村地区。
扩散的影响因素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随着城市集聚程度的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更多的 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入。
扩散促进集聚
周边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发展也会对城市集聚产生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可以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改善城市居 民的生活质量。
03 集聚理论
集聚经济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
集聚经济是指企业在特定区域内的集 中分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 效应是由于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而产生的。
类型
根据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 马歇尔集聚经济、雅各布斯集聚经济 和新型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的形成机制
外部经济性

集中与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集中与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集中与分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导读]1.前言在构筑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大厦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

我1.前言在构筑中国城市科学理论大厦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一直是城市规划界十分关注和着力研究的主题。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阶段与一百多年前的西欧相仿,西方国家总结的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但我们的物质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而且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及空间压力远比西方国家为甚。

深刻分析这些差异,才有可能使我们在重构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2.集中与分散的概念界定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概括方面,一般认为,城市最显著的空间结构特征就是集中性和分散性。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一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

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分散化的表征。

3.集中机制的讨论分析3.1沙里宁基础上的演绎对于集中机制的解释,沙里宁曾作过精辟的分析:1.战争防御的强迫集中制。

2.土地开发的投机性集中机制。

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对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所进行的投机行为,造成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形成经济活动空间在空间上的集中。

3.土地价格引起的垂直性机制。

土地开发中对优良区位的竞争,使局部地区的地价不断上升,为获得回报,只有向垂直方向发展。

4.文化集中机制。

城市形成之初,宗祠、庙宇等宗教文化的设施周围总是城市的核心和空间的节点。

现代社会步行街、酒吧、咖啡馆等,是市民聚居活动场所的延续。

电影、音乐会、歌剧及体育竞技等仍然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3.2集中机制:进一步补充实际上沙里宁的总结只是站在城市空间相对微观的层面。

值得提及的还有以下几种:1.社会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不同的空间类型。

关中城市群空间集聚扩散效应实证研究

关中城市群空间集聚扩散效应实证研究

f 7 1 刘秀兰, 付强. 西部 民族地 区就 业结构的调整及存在 的问题探
析I J ]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 2 0 1 0 , ( 0 i ) .
[ 8 】 朱智文, 王辉 . 甘肃省产 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 态关 系研 究U 1 .
开 发研 究 , 2 0 0 9 , ( O 5 ) . 【 9 】 肖海 平 , 胡 辉 江 西 省 产 业 结 构 与 就 业 结 构 的 发 展 关 系研 究 U ] .
本节 运用 熵测度 指 数从整 体 上定量 分析 关 中城
市群空间集聚和扩散趋势 , 运用均匀度指数分析区
域要 素空 间分 布均匀 度 ,运 用城市 流强 度模 型分 析
关 中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 ,并进行 阶段 性分 析 。
1 . 关 中城 市群 集 聚扩 散整 体 趋势 。为 了综合 考

出的 ,用 于衡 量 区 域群 体 空 间要 素聚 集 扩散 程度 。 叶玉 瑶 与张虹 鸥 ( 2 0 0 7 )引入辖 区 面积 ,改进 了大 都市 圈均 匀度指 数 。本文 采用 叶玉 瑶与张 虹鸥 改进
后的均匀度指数对关 中城市群区域空间要素集聚扩 散程度进行分析 。改进后的大都市均匀度指数公式
为:
y = / S

) / ∑( ) , : ∑ /
=l i =1
( 1 2 x J YO O 9 ) 。
【 作者简介】李锐,西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城 市 群 的 发 展 必 然 伴 随着 城 市 群 空 间结 构 的 变 化 ,而集 聚 与扩 散 效应 正 是 城 市 群 空 间形 态 演 化 最 直 接 市 群 空 间集 聚 与 扩 散 效 应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长三角都市圈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研究.

长三角都市圈空间集聚扩散效应研究.
一、研究背景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城市体系发育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的加深,该地区形成中国最大的都市圈——
—长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分别由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共16个城市组成,如表1所示,其中南京圈和杭州圈由于也受到上海市的经济辐射,因此该都市圈又被称为上海大都市圈。
2
大于(小于零
时,城市i的GDP份额随着该地区
经济的增长而提高(下降,表明该
城市的区域竞争力较强(较弱。
Miguel A.Marquez(2003认
为在考察城市空间关系时应该采
取协整的方法。城市之间尤其是邻
近城市之间存在空间效应和区域
总体经济增长效应,这就必然导致
城市之间经济水平差距不可能过
大,城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
三、长三角都市圈城市GDP份额变动情况
在长三角
都市圈经济总量大幅上升的宏观背景下,各个城市经济
增长速度有所不同,都市圈的经济扩散效应明显。上海市作为该地区首位城市经济实力逐渐被周边城市弱化,GDP份额由1981年的45.5%下降到2010年
的24.24%,经济份额逐转移到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城市。苏州、无锡、南京、宁波、杭州等城市GDP份额上升较快,苏州市2010年GDP份额达到13.18%,仅次于上海市的份额,远超过杭州市的8.75%和南京市的7.2%。无锡市、宁波市2010年GDP份额分别是8.27%和7.37%,是1981年份额的158.69%和157.49%,提高幅度均超过各自省会南京市和杭州市,如表2所示。
为了综合考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扩散效应,笔者需要计算熵测度指数,该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经济集聚效应越低,即经济扩散效应越明显。Attaran和

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时空修复与空间正义

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时空修复与空间正义

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时空修复与空间正义曾鹏;李洪涛【摘要】文章基于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对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展开研究,首先对静态环境下单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 -扩散效应的基本特征、演化规律、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对动态环境多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的基本模式和发展方向进行归纳.再将时空修复与空间正义两个维度相统一得到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的发展模式.通过理论分析,研究认为城市空间生产关系是城镇化发展和生产力提升的必然结果,资本的时空修复模型可以有效避免资本的过度积累.城市空间生产关系是资本在集聚与扩散中寻求平衡的动态化状态,空间正义性是保证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平衡稳定的基础.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依赖于时空修复与空间正义的共同作用,政府作用与市场因素协同是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最优发展模式.%Research on David Harvey'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ory of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of city spat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diffusion effect,based on a static environ-ment of single - city spat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diffusion effect basic charac-teristics,evolution,dynamic mechanism were analyzed.The further 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on dynamic environment with multi city spatial relations the basic mode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iffusion effect are summarized.Then the machine will repair the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and spatial justice unified development mode of city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effect of production relations.T 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research that the city space of city development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re-pair time the model of capital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T he city space is to seek a balance in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apit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The dynamic state space,justice is the foundation to ensure the agglomeration spat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diffusion effect balanced and stable interaction of city spatial agglomeration.T 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diffusion effect depend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toration of justic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factors synergy is agglomeration and city spat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diffusion effect optimal development model,research institut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enlightenment for further analysis.【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10页(P32-41)【关键词】城市空间生产关系;集聚-扩散效应;时空修复;空间正义【作者】曾鹏;李洪涛【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进行城市空间生产关系的集聚-扩散效应的研究可以避免城市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盲目进行扩张、区域发展恶性竞争、区域空间结构失衡等问题的产生及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聚与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借助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集聚、扩散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首先分析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其次是借助于核心边缘理论来分析城市的形成、经济空间和等级体系的变化;再次得出以下结论:城市的形成源于集聚经济;城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是靠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博弈运动推动;产业集聚有利于核心城市的发展,通过扩散形成次核心城市进而去影响城市的层级结构;最后做出述评。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集聚扩散;C-P理论;城市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
(一)集聚力依赖于两个效应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C-P(核心边缘理论)模型中经济活动的集聚,主要依赖于市场规模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的循环积累因果。

作用机制如下:第一,市场规模效应是通过获得规模效应来实现的,即企业厂址往往会靠近大市场或大的潜在市场。

企业布局在大市场内,运输和交易成本被大大节省,成本的下降带来收益的增加。

因此,产业的选址必然向市场较大的区域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集聚力量由此产生。

第二,价格指数效应是指厂商往往在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集聚。

他们不仅可以共享当地的基础设施、技术、信息等,并且,产业集聚往往会带来更多品种的商品,消费者可以节省交易和运输费用。

另外,低廉的产品价格使企业成本下降,进而吸引更多的厂商在此集聚,集聚力量产生。

(二)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
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krugman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klmienko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三)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
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集聚和分散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和制衡,使得经济格局改变。

集聚与扩散之间的此消彼长以及究竟是哪种力量居于主导,主要是看产业集聚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产业集聚的成本表现为集聚不经济,收益表现为集聚经济,二者共同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合理规模。

吕力(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借助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解释了城市的合理规模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和扩散来影响,在产业集聚和扩散中找到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产业集聚和人口扩张到一定规模产生了产业扩散。

Fujita,Krugman&Venables(1999)提出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力量,一个是中心外围模型所强调的向心力,另一个是城市模型所强调的离心力。

根据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比来考察产业是集聚还是扩散,再根据集聚和扩散的强度来考察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三、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形成、变动机制
(一)空间集聚是导致城市形成的基本因素
新经济地理学的CP模型,以D-S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认为城市形成的原因是集聚和分散力量的平衡。

克鲁格曼认为,空间聚集作为一种向心力,是报酬递增的外在表现,而报酬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空间集聚能够使产业和经济活动和要素在空间集中,产生集聚效应并且产生吸引力。

因此我们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可以认为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推动区域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

其中,影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向心力”是规模经济,阻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离心力”是运输成本。

(二)城市经济空间的圈层特征
城市经济空间变动,首先是核心区域吸引周边经济要素在此集聚,然后由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核心区首位城市明显、边缘区逐渐被中心辐射,核心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由核心依次向外推移形成腹地带的圈层结构,它符合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

Stewart 提出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空间向心力,大体上与牛顿引力模型类似,这种特别的引力模型的向心力大小与城市间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④。

Isard等人通过自己的研究不断修正了引力模型⑤。

目前国内学者分析城市之间、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关程度
和中心城市的扩散能力主要运用引力模型、修正引力模型、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威尔逊模型等方法。

众多学者还运用城镇规模体系的不平衡指数、Moran 指数来反映我国城市群的等级结构,用空间分形维数来描述空间演化发展的分形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