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 》形考任务一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环境: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 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3. 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 平衡: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7. 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 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 基因的显形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 遗传: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二、简答题(共6 道试题,共30 分。
)1. 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
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
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范文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1、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
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在皮亚杰看来,心理的发展大部分是“由内向外”展开的,环境的作用只在于是鼓励还是组织这样的展开。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2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教育心理专题》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和至任务4是客观题,任务5是主观题。
做考题时,利用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一、名词解释 1. 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 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3. 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 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7. 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 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 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 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教育心理专题-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一、名词解释1 .环境在教育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即把环境指为发生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发生影响的事件之总和。
这个说法在界定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时,一般地强调了两点:(1)通过“发生影响”这个词语,强调我们所说的“环境因素”应该是显然作用于儿童个体的,于是一般就不去考虑山川草木的自然风光了,因为它们不是为了影响人而存在的,但是广告媒体得算,因为它们就是为了影响人们而存在的;(2)通过“周围”一词,强调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方式要具体,于是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概念一般也不在教育心理学里使用,因为相对于儿童个体来说,它们及其影响的方式也太抽象了,但是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儿童同侪之类要讲,因为它们使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像到场所、人员、行为、话语以及可能的人际相互作用。
答案解释:参考答案: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认知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首先尽量利用现有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对象。
当同化不成时,则顺应新对象,修改已有的或创建新的图式。
按照这样的机制,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在各发展阶段之间,儿童的思维有质的不同,教学因此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次序。
按照布鲁纳的理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或表征世界的工具,因此学校教学应该起着“磨砺”的作用。
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经历了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阶段,学校教学尤其要注重磨砺后两种表征能力,并且促进儿童从映像表征过渡到符号表征,为此教学要注重于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的过程于是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
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社会历史文化影响的结果,这样的发展和影响应该理解为儿童在心理上发生的“内化”。
这就提出了如何以使儿童个体的认知发展来促进其“整个人”的发展的重要命题。
为落实这个命题,学校教学非常重要,而一项基本的教学原则可以归结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它指出教学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标签: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教育心理专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环境: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3.图式:XXX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平衡: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7.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体式格局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基因的显形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遗传: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取得类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类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
比方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类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而有大概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
另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类似和差异,比方在多子女家庭里,大概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
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心理专题》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教师心理专题》形成性作业参考答案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0分)1.归因——是指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
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一般说来,人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2.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3.表现目标——是教学目标设置的表述中的一种,这种目标设置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适用于检测缓慢变化的行为或情感,如元认知能力,对学习的兴趣。
4.适应性专长——是一种要求不断进化,扩充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系统。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自我概念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1)际的自我概念;(2)理想的自我概念;(3)会的自我概念;(4)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5)期待的自我概念。
2.教师的常见角色有哪些?参考答案:(1)学习的指导者;(2)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4)心理保健者;(5)教育科研人员。
3.哪些因素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参考答案: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1)个体已有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2)榜样的力量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对自我效能感也有重要的作用;(3)言语说明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等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4)情绪唤醒正性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性情绪则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4.创新思维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1)联想性;(2)求异性;(3)发散性;(4)逆向性;(5)综合性。
三、学习记录(30分)请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并画出教材第一章第三节第二个要点部分的内容,即围绕“改善自我认知,积极悦纳自我”这一主题,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四、教学反思日记(30分)请认真阅读教材第1章、第2章中有关教学反思的内容,撰写一份针对个人专业能力发展的教学反思日记(500字左右)。
___《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可下载编辑)
___《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可下载编辑)___认为,人类的认知和研究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发展的,而“内化”是指将社会文化中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转化为个体心理结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逐渐掌握和理解文化中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内化过程是由更有经验的人向不那么有经验的人提供支持和指导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内化是个体认知和研究的重要机制,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___认为,社会文化和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他提出了“内化”的概念,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知识并形成概念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复杂,但结果是明显的。
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发展分别是自卑和攻击性行为。
自卑表现为孩子对自己的否定和贬低,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内心愿望。
攻击性行为则表现为妒忌、敌视和攻击同伴。
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都是多人玩的游戏,但有所不同。
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共同目标,互动主要是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
合作游戏则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组织起来,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是3-6岁,儿童只按照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是6-8岁,儿童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是约8-10岁,儿童开始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是10-12岁,儿童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使观点的表达更客观。
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阶段是约12岁到成人,儿童能够考虑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反应。
___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是,教育者应该在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寻找平衡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1)“当前发展水平”指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和掌握的知识。
教育者应该在这个水平上进行教学,以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潜在发展水平”指学生在接受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和掌握的知识。
2021国开学习网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答案
2021国开学习网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答案一、名词解释试题1:环境答: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试题2:认知答:“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试题3:图式答: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试题4:平衡答: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试题5:依恋答: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试题6:儿童的社会化答: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答案在最后)试题7: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答: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试题8: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
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试题9: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答:安斯沃斯等人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后来其他心理学家又确认了紊乱型依恋,合起来共是2类4型。
(1)安全型;(2)回避型;(3)矛盾型,又名反抗型;(4)紊乱型。
四种依恋只有第一种是安全的,其余三种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
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教育心理学网上形考答案任务一
教育心理学网上形考答案任务(一)1、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对依恋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对母婴分离而造成的巨大影响的探讨开始的。
儿童早期是接受教育最快,可塑性最大,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其发展过程是:4岁前,发展达50%,8岁时达80%,12岁,发展达92%,17岁时几乎达到100%成熟。
由此可见,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婴幼儿时期所受的熏陶和教育。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对促进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依恋问题的研究,深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现在,依恋问题倍受心理学家的重视,并受到心理分析、社会学习、认知等多派发展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所有这些研究的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依恋问题的认识,给予现代人多方面的思考。
首先,在依恋研究中,人们始终特别关注早期亲子依恋关系即时和长远的社会意义。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言的“语言基地”。
我们在自身第一个紧密关系中体验到的依恋(通常是母-婴关系),为随后发生的大量事件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亲密的背景中被爱、被照料--我们形成对此体验的心理表征。
在这种表象形成之前,我们必须生活在照看者身边,以保持从事游戏和独立所必须的安全感。
在形成这种心理表象之后,我们为自己所享有的亲近、爱、及安全创造出了移动式提示物。
因而,我们能够更经常、更长久地与照看者相分离。
成人之后,我们的最早期依恋体验为我们留下了一套有关身处爱关系之中自己的信念、表象、及情感系统。
在理想情况下,这些认知成分表示我们被爱并会爱人。
一旦经历过理想爱,我们就会信任爱的可能性,并把它带入新的人际关系中。
精神分析理论家把依恋看作是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
因为依恋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系,并且这种情感关系对儿童现在和将来的人际关系,甚至认知、人格的发展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上形考作业试题(01-05任务)
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上形考作业试题(01-05任务)(01-05任务)及答案01任务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3.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7.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
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范文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1、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
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在皮亚杰看来,心理的发展大部分是“由内向外”展开的,环境的作用只在于是鼓励还是组织这样的展开。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 参考答案(第1 ― 3 章)一、简答题(每题5 分,共40 分)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要紧研究方法P14答:实验法、咨询卷调查法、测验法、观看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体会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进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P42答:强调遗传在心理进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进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进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进展划分为哪几个时期?P4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进展划分为四个时期:感知- 运动时期(0-2 岁)要紧靠感受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时期(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然而判定依旧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时期(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时期(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制造型与非制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制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制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点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P65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体会,并由体会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内涵:学习是凭体会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差不多观点有哪些?P76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看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看而习得的。
观看学习幸免了尝试错误,背地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
观看学习确实是人们通过观看他人( 或称“榜样”) 的行为( 这种行为关于观看学习者来讲是新的行为)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电大一网一《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权重20%,需辅导教师评阅)-84分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高阳分校《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五(权重20%,需辅导教师评阅)-84分题1: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100 分。
)任选下列题目中的一个写一篇小论文,根据所选题目的不同,论文形式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以调研报告、还可以是具体的教案设计。
字数要求不少于1000字。
1.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结合教学实际和经验,谈谈如何根据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设计一个具体的教案片段。
3.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
4.结合自己的教育或教学的实际,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失败或追悔的实例。
5.从实际教学中任选一则要传授的新知识,确定(1)这个新知识的命题形式;(2)估计学生会激活怎样的已有命题;(3)预定期望学生派生出怎样的新命题。
完成上述3点后,把它们连贯起来撰写一个具体的教案片段。
选择应用某一分数类型的实际案例,运用课程中所学的有关测量与分数的知识对这一分数类型的优劣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进行识别和解说,从而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
它是诱发探穷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
电大《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第 1——3 章)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
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4.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P65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
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doc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教育心理专题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和至任务4是客观题,任务5是主观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一、名词解释(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 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3. 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 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7. 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 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 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 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021国开学习网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答案
2021国开学习网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任务一答案一、名词解释试题1:环境答: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试题2:认知答:“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试题3:图式答: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试题4:平衡答: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试题5:依恋答: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试题6:儿童的社会化答: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答案在最后)试题7: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答: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试题8: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
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试题9: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答:安斯沃斯等人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后来其他心理学家又确认了紊乱型依恋,合起来共是2类4型。
(1)安全型;(2)回避型;(3)矛盾型,又名反抗型;(4)紊乱型。
四种依恋只有第一种是安全的,其余三种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
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教育心理专题》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和至任务4是客观题,任务5是主观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 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3. 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 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7. 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 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 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 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
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二、简答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1. 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
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
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
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
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 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 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
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4. 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安斯沃斯等人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后来其他心理学家又确认了紊乱型依恋,合起来共是2类4型。
(1)安全型;(2)回避型;(3)矛盾型,又名反抗型;(4)紊乱型。
四种依恋只有第一种是安全的,其余三种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
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5. 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与差异。
儿童游戏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儿童这时才开始真正的社会互动。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
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
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 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霍丽一定会救小猫,并且她的父亲也会高兴的。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
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比如认为霍丽的父亲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生气。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
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这在书中有例子。
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
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1. 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答案: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
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
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
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
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她)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02任务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 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3. 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
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4. 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 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6. 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 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8. 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9.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
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10. 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1)人的经典条件反应有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甚至CS-US仅仅联结一次就够了。
这里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有意识,他(她)可以把实际刺激的偶然一次联结保存在头脑里,然后在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刺激联结景象,浮现一次就相当于这些刺激联结一次。
由于人类个体可以众多次地浮现这样的景象,这就相当于众多次的实际联结,于是就人而言,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CS-US的多次联结就未必是必要的。
(2)也正因为人类个体可以在头脑里众多次地浮现CS-US的联结景象,因此CS与US在实际上的多次不联结也未必能使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消退掉,除非当事人在脑海里遗忘了这样的情景,或者虽然忘不了,但是以后这种情景再度浮现于脑海时已经不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了。
这里都体现了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所起的作用。
2. 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
当不容易真实再现焦虑或恐惧情景时,以采用系统脱敏法为宜;否则以采用“暴露法”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