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_方曦
浅谈海洋石油污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危害与防治-大连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
浅谈海洋石油污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危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与现代生活结课论文2220092522 环境学院09海洋科学王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关于海洋中石油污染的概述,危害和治理。
海洋石油污染是现代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污染现象,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如墨西哥湾溢油事故的频频发生,海洋石油污染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而对其的研究也趋于广泛和深入。
本文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的国家环保方针作出一些诠释。
关键词海洋石油污染溢油烃类污染物溢油分析海洋环境保护1海洋石油污染的定义和概论1.1概述海洋石油污染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制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油船事故的发生,使大量的石油进入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石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我国每年排入大海的石油达11.5万吨,并呈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近海海域石油的平均浓度已达到0.055mg/L。
海洋石油污染的日益加重,严重影响了沿海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备界的普遍关注。
1.2成因及分类1.2.1突发性输入包括油轮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釆的泄漏与井喷事故。
1.2.2漫长性输入包括港口和船舶的作业含油污水排放、天然海底渗漏、含油沉积岩遭侵蚀后渗出、工业民用废水排放、含油废气沉降等。
1.2.3天然来源指海底石油的渗漏、陆地渗漏、通过河流输送以及微生物对烃类的合成等。
1.2.4人为来源是多种途径的,主要包括城市污水排放,工业污水排放,船舶油污排放等。
1.3存在形式石油在海洋环境中有三种存在形式:(1)漂浮在海面的油膜;(2)溶解分散态(包括溶解和乳化状态);(3)凝聚态的残余物,包括海面漂浮的焦油球以及在沉积物中的残余物。
1.4循环过程海洋环境中石油烃的转化和归宿问题受诸因素的影响,其主要过程是溶解、蒸发、光解、颗粒物的吸附、沉积、表层水体的混合、分散和微生物的降解等。
2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2.1生态危害2.1.1影响海气交换油膜覆盖于海面,阻断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交换。
浅谈海洋石油污染
浅谈海洋石油污染引言:2010年4月20日晚,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中部(墨西哥湾海域)沿海一油井平台发生爆炸,造成现场作业11名工人丧生、17人受伤,钻井平台烧毁下沉,每天15万升原油涌入墨西哥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件。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量之大,持续时间之久,破坏力之强史无前例。
时隔数月,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依然没有彻底处理妥当,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无法逆转。
浮油冲上海岸,威胁墨西哥湾的海岸生态和沿岸渔民生计,许多野生动物也因此遭殃。
至少有600种动物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9大物种生存濒临边缘,当地居民的健康存在隐患,海洋产业的发展亦受到严重影响,沿岸生态链的严重破坏无疑是长期和难以预料的。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
随着海洋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海洋事业进入了包括渔业、航运、矿产开发、海洋工程在内的多产业综合开发利用新阶段,但不可否认,大规模的掠夺性的海洋开发活动也使得我国海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
其中,海洋石油污染因其巨大的环境引入量和破坏力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我国海洋石油污染产生、危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冀于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海洋污染石油危害现状防治措施正文:一、海洋石油污染的产生海洋石油污染的产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海损事故溢油、海上石油运输开采、含油污水排放和大气石油烃沉降。
1. 海损事故溢油我国的油轮以单壳船、小船、旧船居多,这些油轮因船型结构不合理、管理操作人员安全环保意识淡薄、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极易发生灾难性船舶溢油事故。
另外,船舶因碰撞、触损、搁浅等事故引起的油箱泄漏也会造成海洋石油污染。
2 . 海上石油开采运输海底石油勘探和生产过程中油井井喷、油管破裂和钻井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油泥浆等均会造成海洋石油污染。
另外,日常装卸储运中石油产品的零星跑冒滴,输油软管的残旧、老化及伸缩接头、阀门的松动等也会造成油品渗漏。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管控分析与建议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管控分析与建议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管控分析与建议一、引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是现代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旨在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进行分析,并提出管控建议,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物排放1. 废水排放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废水排放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勘探平台的冷却水、冲洗废水、污泥处理等均会产生废水,并含有油类、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
这些废水直接排放到海洋中,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2. 油污泄漏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油井事故、输油管道泄漏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石油直接进入海洋中。
油污泄漏不仅对生物造成直接伤害,也会造成海洋生态环境长期的影响。
3. 大气污染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石油开采装置、石油运输船舶等设备所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
这些废气排放会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 噪音污染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勘探船和海洋油井平台所产生的噪声,对海洋生物造成干扰。
噪音会干扰海洋生物的正常行为,破坏它们的栖息地,导致生物种群的减少甚至灭绝。
三、污染物排放管控分析1. 现行管控政策的不足目前,我国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物排放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但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执行力度不够,执法监管存在一定困难,导致一些企业对污染物排放不加限制。
其次,标准不够严格,对一些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没有明确的排放限值。
2. 排放管控技术的改进采用先进的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关键。
首先,可以加强废水处理技术,采用石油污水处理系统,利用生物降解、物理吸附等方法净化废水。
其次,可以加强监测和预警技术,通过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油污泄漏等事故,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探讨海洋油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探讨海洋油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及国际油气价格的不断攀升,海洋油气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海洋油气开发也会对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洋油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一、海洋油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1. 污染海洋海洋油气开发中,石油、天然气等物质进入海洋后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
大量的石油泄漏会导致海洋鱼类死亡、海鸟窒息,对海洋栖息地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而且,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也会产生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会严重影响海洋水质和空气质量。
2. 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海洋油气开发需要对海底进行炸裂或钻探等工作,这些工作会对海底岩石、珊瑚礁等自然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对海底生态平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对渔业的影响海洋油气开发往往会破坏渔场和渔村的生态环境,从而对渔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渔业是沿海地区的重要产业,它的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海洋油气开发的应对策略1.合理规划海洋油气开发应该从区域、生态和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开发区域,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回顾性的要求。
2. 采用新技术为了避免污染和破坏海洋环境,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海洋油气开发。
比如,将废水和废气进行处理、回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研发更加环保的油气开采技术,减少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3. 建立完善的法规海洋油气开发需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部门应于行业内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和标准,确保企业在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
4. 加强宣传和教育开发商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大众了解海洋油气开发的风险和环境影响,共同致力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总之,海洋油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采用新技术、建立完善的法规和加强宣传和教育,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一、本文概述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水域,不仅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也是全球气候调节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海洋石油勘探与开采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石油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现状,分析污染的来源、影响机制,并深入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支持。
我们将首先概述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石油勘探、开采、运输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泄漏事故,以及日常运营中排放的含油废水等。
接着,我们将分析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揭示其严重的生态风险。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综述现有的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技术和策略,如源头控制、应急处理、生物修复等,评估其实际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的研究进展和防治现状,本文旨在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推动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全球海洋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二、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现状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日益开发和利用,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当前,对于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源的识别、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规律、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技术等方面。
在污染源的识别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卫星遥感、海洋监测站等多种手段,对海上石油开采、运输、加工等环节中的潜在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在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规律方面,研究者们借助数学模型、物理模拟和实地观测等手段,深入探究了石油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的扩散速度、迁移路径和分布特征,为后续的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室模拟、野外调查和生态毒理学等方法,研究了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种群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揭示了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危害。
概论我国海洋油污染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
概论我国海洋油污染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我国是航运大国,也是石油进口大国,其中绝大部分的石油进口依赖船舶运输完成。
形势告诉我们,在我国水域发生大的溢油事故甚至灾难性溢油事故的潜在风险将长期存在。
与这种污染风险相比较,我国的防控能力、溢油应急反应机制和反应能力都还不能适应水上石油运输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需要不断完善。
本篇论文对海洋油污染的危害、我国海洋油污染防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作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海洋油污染;防治1海洋油污染的危害水中油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含油污水的排放和石油及其制品的污染。
我国每年约发生海上各种溢油事故500起,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8倍,局部海域污染严重,如赤潮发生频率的增加。
海水中的油类污染物,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还损害了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海滨环境。
2 我国海洋油污染防治的发展历程、相关概述、研究前沿及重点与这种污染风险相比较,我国的防控能力、溢油应急反应机制和反应能力都还不能适应水上石油运输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需要不断完善。
2.1我国海洋油污染防治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海域油污染就已显现,在沿海港湾水面上常见漂浮着的油膜以及被油污染成黑色的海石和水工建筑物,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油污染的呼声四起,在此背景下,1973年,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开始筹建并成立了海上防污染研究小组,开始了中国最早从事海洋防污染的研究工作。
70年代,中国主要侧重于港湾水域油污染防治研究;80年代,中国已经逐步转向大面积溢油的防治研究;90年代,中国的油污染防治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一方面将已经开发的防油污染技术与环境保护企业界结合应用于市场;另一方面,重点对溢油事故应急反应进行了研究。
我国新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在2000年4月1日生效。
2.2我国海洋油污染防治体系的相关概述目前,我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已初步建立:包括依托海上搜救指挥系统和海事信息系统,具备了一定的组织指挥决策能力;依托海事巡视力量,具有一定的监视监测能力;沿海主要港口初步具备了在港区和近岸水域内控制清除中、小型规模船舶溢油事故的应急能力;组织和实施溢油应急的交流、培训和演习,培养了一批溢油应急指挥人才和业务较为熟练的清污作业人员。
海洋石油污染及防治
常采用的生物修复方式:
投加表面活性剂,增加石油与海水中微生物的接触面积; 投加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增加微生物的种群数量;
I. II.
III. 投加N、P等营养源,促进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黑色的沙漠 ——海洋石油污染
近年来,油轮触礁、海洋油田泄漏的事故时有 发生,并由此导致了大面积的海洋石油污染,蔚 蓝的大海变成了黑色的沙漠。海洋石油污染会产 生许多影响,油膜覆盖了海面,不但影响了海水 的蒸发,而且使海水中的氧气减少,导致鱼类大
量死亡,还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而且,石
被 污 染 死 亡 的 鱼 类
我国近岸海域的环境状况
四大海区中, 南海、黄海近 岸海域水质良 好,渤海近岸 海域水质为轻 度污染,东海 近岸海域水质 为重度污染。
我国九个重要 海湾中,黄河 口和北部湾海 域水质良好; 胶州湾和闽江 口为轻度污染 ;杭州湾、长 江口、辽东湾 、珠江口和渤 海湾水体均为 重度污染。
托利卡尼翁号触礁
2 相隔11年,1978年超
级油轮“阿莫戈·卡迪兹” 号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 半岛布列斯特海湾触礁, 22万吨原油全部泄入海中, 又是一次严重的石油污染 事件。 3 史上最严重的海上油 田井喷事故是墨西哥湾 “Ixtoc-I”油井井喷,该 井1979年6月发生井喷,一 直到1980年3月24日才封住, 共漏出原油47.6万吨,使 墨西哥湾部分水域受到严 重污染。
一 类 与 二 类 海 水 比 例 四 类 与 劣 四 类 海 水 比 例
五
施
防治海洋污染的主要措
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 的治理;
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 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组织;
结合国内外现状谈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采用 的原料为无机 多孔 物质 或者 高分子材料 , 其功能在于 能够 吸 附海水表面的石油 , 之后通过 回收工艺将石油 回收 。
1国 内外海 洋石 油污 染及 防 治现 状
1 . 1海 洋石 油污 染 的原 因及 危 害 根 据石油输 入类 型来 分大致 可以将海 洋石油污 染分为慢 性 长期输 入和突发性 输入 , 慢性长 期输入是 指 由船舶 、 港 口作业 产 生 的含油污水排放 、 民用或工业 废水 、 天然 海底渗漏 以及含有 废 气沉降等情况 。 突发性输入是指海上石油开采发生的泄露或井喷 事故 , 或者油轮事故 等等 。海 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 系统 以及 海 洋环境都造成 了严重的破坏 , 对人类生活 以及可持续发展 也造 成
用, 成为 了 目前最经济有效和最有前途 的一种环境治理方 法。 般采 用 以下三 种方式对 受到时候 污染的海滩 和海面进行 生物修复 : ( 1 ) 通过使用活性剂 , 增加海水 中的微生物与石油 的接 触面积 , 促 进微 生物降解 。( 2 ) 增加微 生物 的种 群数 量 , 通过 向受 污染海水投入高效 降解石油 的微 生物 实现 。( 3 ) 向需要除污 的海 水中投放 N、 P等 营养源 , 帮助微生物对石油进行 降解 。现在关 于 应不应该 利用生物修 复法 , 学术界存 在较大 的分歧 , 因此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投 加营养盐进行 石油污染海洋环境生物方面的研 究较 多。
近1 0年来 , 全球港 口、 河 口等地区的经济随着频繁地 贸易往来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 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愈来愈严重的海洋环境 污 染 和生 态 的破 坏 。 目前 我 国 近海 海 水遭 受 污 染 严 重 , 主要 的污 染 为重金属 、 石油以及有机物等 , 石油污染作为范围最广的一种污染 , 在我 国近海海域成为 了主要污染物 , 南海 、 东海 、 渤海 、 黄海等四个 海区均存在不 同程度的石油污染 问题 ,并且每年呈不断上升趋势 。 越来越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被输 入到大海中 , 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 环境造成 了极大的威胁 , 也给人类 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隐患。 1 . 3海洋石油污染 防治对 策 目前我 国在海域溢油应急响应方面缺乏规范的标准 , 仅有 的两 个标准分别为《 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设备配置管理规定》 和《 港 口溢油应急设备配备要求》 , 石油交通部颁布 的。 这两个标准针对的 主要情况是原油输运环节 中的溢油 问题 , 只是对码头港 口的溢油应 急配备进行了规范 , 缺乏了对海洋上 中下游溢油 问题的全面考虑 。 2 0 1 0年 7月 1 6日我国大连港 口发生一起漏油事故 , 一艘利 比 里亚籍的 3 0万吨油轮在港 口卸油时发生 了爆 炸 , 导致了大火和原 油入海情况。大连海事部 门在险情发生后及时使用 围油栏对泄漏 原油进行圈围 , 但是大火引燃 了原油并造成 4 层 围油栏被烧毁 , 相 关部 门在扩散 区又设置 了第二道围油栏 , 总面积达 到 5 平方公里 。 7月 1 8日,辽宁海事局 等相关部门又使用 了 9 0 0 米 围油栏对溢油 进行围拦 , 并使用吸油毡、 撇油器 以及生物法等方法进行清理。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及生物修复研究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及生物修复研究摘要:简述了石油污染的来源和现状及主要危害。
对生物修复的概念、类型进行详细的介绍,讨论了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恢复对策。
提出了对当前和今后研究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海洋石油污染危害生物修复1 引言石油污染是与石油的发现和使用伴随而生的。
目前,石油约占世界能源总量的42%(IEA1998)。
石油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每年倾注到海洋的石油总量在200~1000万吨之间[1]。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受石油污染的海洋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
在我国油污染也非常严重,全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石油约10余万吨,仅渔业损失每年就达数亿元。
据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监测,我国近海油类含量超过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已达到5.6万平方公里[2]。
由于石油的主要成分有烷烃、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种复杂芳香烃,这些物质毒性大,有的有致癌致突变作用,难以去除,而且会随着径流进入周围的流域和地下水,从而给油田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由于生产费用低、不产生二次污染而被视为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3]。
2 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海洋水体油污染主要来源于海底溢油、海上石油生产、海洋运输、大气输送、城市污染水排放等。
其中自然来源约占92%,人类活动来源约占8%。
而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突发性溢油事故[4]。
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每年海上油井井喷事故和油轮事故造成的溢油高达2.2×107t。
大量石油瞬间溢出进入海洋环境,通过扩散、漂移等作用可对海洋生态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破坏。
海洋石油污染按石油输入类型,可分为突发性输入和慢性长期输入。
突发性输入包括油轮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采的泄漏与井喷事故,而慢性长期输入则有港口和船舶的作业含油污水排放、天然海底渗漏、含油沉积岩遭侵蚀后渗出、工业民用废水排放、含油废气沉降等[1]。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石油污染已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其中,石油污染土壤不仅影响土壤质量,还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因此,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危害石油污染土壤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油品泄漏、油罐爆炸等事故。
石油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微生物的活性。
此外,石油污染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将石油污染物从土壤中移除或分离。
常用的方法包括换土法、热解吸法等。
换土法是通过将污染土壤挖出并替换为清洁土壤来达到修复目的。
热解吸法则是通过加热使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挥发并收集处理。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石油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
例如,使用化学氧化剂或还原剂将石油污染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再通过自然过程将其去除。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及其代谢活动来降低石油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
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生物富集等方法。
其中,生物降解是利用特定微生物将石油污染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4. 联合修复技术:针对单一修复技术的局限性,联合修复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例如,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将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吸附、挥发等手段去除石油污染物;生物-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则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的协同作用来提高修复效率。
四、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展望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修复技术将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通过纳米材料吸附、催化等手段提高修复效率。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之一。
石油泄漏、油品泄漏等事故频发,导致大量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石油污染土壤不仅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危害:石油污染物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农业危害:石油污染物会降低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3. 人体健康危害:石油污染物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三、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目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
以下是各种方法的概述及研究现状:1.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翻耕、换土和热解等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出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如电动力学修复等新型物理修复技术,通过电场作用将污染物从土壤中解离出来。
2.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化学氧化、还原、沉淀等方法将石油污染物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
例如,利用氧化剂将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或无机物,或者利用化学沉淀法将重金属与土壤分离。
然而,化学修复技术可能引入新的化学物质,需要谨慎选择和使用。
3.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石油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方法之一。
例如,通过培养高效的石油降解菌群,或者利用某些植物对石油污染物的吸收作用进行植物修复。
四、各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每种修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海洋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海洋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宝库。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各种海洋污染治理技术应运而生,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海洋污染的主要类型海洋污染的来源广泛,包括陆源污染、海上污染和大气污染等。
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1、石油污染石油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来自海上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及沿海炼油厂的排放等。
石油泄漏会在海面上形成油膜,阻碍海气交换,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重金属污染工业废水、废渣以及城市污水中的重金属,如汞、镉、铅、锌等,通过河流排入海洋。
这些重金属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不仅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多氯联苯、合成洗涤剂等有机化合物。
它们具有毒性、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能够在海洋环境中持久存在,并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慢性危害。
4、塑料污染塑料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难以降解,形成“白色污染”。
塑料碎片会被海洋生物误食,导致其死亡,同时也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5、富营养化农业化肥、城市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海洋,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二、海洋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1、物理治理技术(1)围油栏在发生石油泄漏事故时,围油栏是常用的物理治理手段之一。
它可以将泄漏的石油围堵在一定区域内,便于后续的回收和处理。
(2)撇油器撇油器能够将漂浮在海面上的石油收集起来,进行回收利用。
常见的撇油器有带式撇油器、盘式撇油器等。
(3)吸油材料如吸油毡、海绵等,能够吸附海面上的石油,然后进行回收处理。
2、化学治理技术(1)分散剂分散剂可以将石油分散成小液滴,加速石油的自然降解过程。
海上石油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海上石油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发布时间:2021-01-14T07:52:01.80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23期作者:赵兴波[导读] 随着能源日趋紧张,海洋石油的开采已经成为重要的能源补充途径,但是海洋石油开采很容易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摘要:随着能源日趋紧张,海洋石油的开采已经成为重要的能源补充途径,但是海洋石油开采很容易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
另外,对于突发性的船舶事故等也容易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
因此,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进行治理。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与不足,然后探究国外海洋石油污染治理的经验,最后总结上石油污染治理的对策,希望可以借此给海上石油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海上;石油污染;防治对策1 我国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与不足从我国海洋开采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会向海洋排放大量的钻屑和钻井泥浆,排放的总量约为九万立方,而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另外,海上钻井平台也时有事故发生,导致石油泄露在海洋环境中,如2011年中海油项目的渤海蓬莱油田泄露,就向海洋排放了约300立方米的石油。
除此之外,由于船舶碰撞而导致的石油污染更是数不胜数,例如2002年“凯顺1号”与“塔斯曼海”相撞,就造成了石油泄露,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海洋环境,造成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
我国加入了多个国际海洋保护的公约,在国内也将海洋环境保护纳入到环境保护法中,其中涉及到了海洋石油开采、船舶作业等内容。
然而目前关于海洋石油污染的的治理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责划分不明确。
我国关于海洋石油污染的涉事部门较多,虽然进行了全责划分,但是相应的划分并不明确,因此在出现污染事故后往往相互推诿,对于污染事件的尽早处理十分不利。
(2)惩罚力度较小。
相比国外,我国关于海洋污染事故的惩罚力度较小,因此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污染事故也仅仅是交罚款之后就草草了结。
石油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态
石油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态随着全球石油开采和使用量的增加,石油污染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免受石油污染的损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石油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方法,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了解石油污染的危害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威胁。
石油在海洋中的泄漏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食物链的平衡。
此外,石油污染还会使海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和繁殖。
石油中的有害化学物质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二、预防石油泄漏避免石油泄漏是预防石油污染的首要任务。
首先,石油开采和运输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石油设施的安全运行。
其次,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及时救援和处理石油泄漏事件。
此外,加强对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的监管,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和风险,增强石油行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三、应急处理石油泄漏尽管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石油泄漏事件的发生,但仍然难以避免。
在石油泄漏事件发生后,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要迅速控制泄漏源,减少石油进入海洋的数量。
其次,采取物理和化学方法清除海洋中的石油,以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
同时,应依靠生物方法,如利用生物吸附剂和生物分解剂,加速石油降解过程。
最后,针对石油泄漏事件的影响深远,应及时实施环境修复计划,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四、加强国际合作石油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应对。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及时通报石油泄漏事件并共享处理经验。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改进石油污染预测和监测技术,提高石油污染治理水平。
此外,国际社会还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五、倡导绿色能源发展转型向绿色能源是减少石油污染的长期解决方案。
石油开采和使用是主要的石油污染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有助于缓解石油污染问题。
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
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石油就是海洋环境最为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它不仅威胁着海洋生态安全,而且其致癌物通过在海洋生物体内浓缩蓄积给人类也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严峻的海洋石油污染的现实已经使其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石油的理化性质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程度取决于油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环境参数, 如温度、营养盐、陆源污染物、盐度、海流、氧含量等。
石油在海水中存在的物理形式对石油的生物降解有很大影响。
液态芳烃在水-烃界面能被细菌代谢,但在固态时却很难被利用。
石油化学组分不同也明显地影响它们被降解的速率。
在各组分中,饱与烃最容易降解,其次就是低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树脂与沥青质则极难降解。
不同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率模式就是: 正烷烃>分枝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多环芳烃。
石油烃类化合物组成成分的差异直接影响其生物降解速率,低硫、高饱与烃的粗油最易降解,高硫、高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纯油则很难降解。
1 我国及全球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 71%,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与空间资源,就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年来,随着沿海河口、港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海上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及航运事故中的大量溢油等庞杂的污染物进入河口、海湾与近岸海域, 使得沿海海域的水质、底质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近海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压力。
这些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与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已成为当今一大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目前全球面临的主要近海污染问题就是石油等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赤潮、重金属污染、非降解垃圾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城市的开发,使得港口码头年吞吐量逐年增加,加之港口码头水体迁移能力差,导致潮流速度减少,流向改变, 水交换能力变弱, 淤积速度增大,这样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与自净作用不利, 这给海洋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近海海域石油污染亦呈增加趋势。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洋石油开采和运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这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问题。
本文将介绍海洋石油污染的概念、危害、原因,探讨防治措施及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海洋石油污染是指人类在开采、运输、使用石油过程中,油轮泄漏、油井喷发、排放废油等行为导致石油及其降解产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对海洋生物、水体、沙滩等造成严重危害。
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石油进入海洋后,会迅速扩散并分解成小分子,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和消化系统,从而导致生物死亡或生殖能力下降。
损害人类健康:海洋石油污染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如引起中毒、致癌等。
破坏渔业资源:渔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产业,海洋石油污染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影响渔民生计。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油轮泄漏、油井喷发、排放废油等行为。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油轮泄漏和油井喷发。
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开发高效清洁的石油开采和运输技术,提高油轮和油井的安全性能,减少泄漏事故的发生。
法律规制:制定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加强海洋石油污染治理的监管力度,对污染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社会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海洋石油污染危害的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共同参与防治。
技术手段:优点是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海洋石油污染的发生,提高石油开采和运输的安全性;缺点是技术研发成本高,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广泛应用。
法律规制:优点是通过立法和执法手段,可以对污染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污染者的违法成本;缺点是监管难度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配合。
社会教育:优点是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共同参与防治;缺点是宣传教育需要长时间积累,效果难以立竿见影。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海洋石油污染防治将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应用,同时加强法律规制和社会教育,形成多手段综合防治的模式。
挑战:未来海洋石油污染防治将面临更多挑战,如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将增加海洋石油污染的风险。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石油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石油污染土壤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危害石油污染土壤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油品储运过程中的意外泄露以及油品生产企业的排放。
石油中含有的多种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PAHs)、重金属等,会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具体表现为土壤结构破坏、微生物活性降低、植被退化以及地下水源污染等。
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会对农业、生态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三、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方法,以下是其中主要的几种:1.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挖掘回填法、热脱附法等。
挖掘回填法是通过挖掘出受污染的土壤,经过处理后再回填;热脱附法则是通过加热使石油类物质挥发后进行收集处理。
这些方法虽然能有效去除污染物,但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 化学修复技术:如化学氧化法、化学还原法等。
化学氧化法利用氧化剂将有机物分解为无害物质;化学还原法则是通过还原剂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转化为低毒性物质。
这些方法处理效率高,但需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避免产生新的污染物。
3.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或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石油污染物进行分解、转化和固定。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四、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展望未来,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将朝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1. 组合修复技术: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组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修复效率。
例如,结合物理方法的挖掘回填与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微生物降解,可以更高效地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_方曦
第32卷第9期2007年9月环境科学与管理ENV I RONMENTAL SCI ENCE AND MANAG E MENT Vol 32N o 9S ep .2007收稿日期:2007-04-23作者简介:方曦(1983-),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省西南石油大学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废水处理及处理剂研制。
文章编号:1673-1212(2007)09-0078-03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方曦,杨文(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 要:石油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经对海洋及近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文章概述了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危害、微生物降解机理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内容,提出了微生物降解是海洋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
最后,提出以生物降解为基础,配合使用不会影响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处理剂,将更好的处理海洋石油污染。
关键词:海洋;石油污染;海洋微生物中图分类号:X 55文献标识码:AThe Current Stat us of Petroleu m Poll uti on of t he O cean and the Preventi onFang X ,i Yang W en(School of Che m i str y a nd Che m ical Eng i neeri ng of South w est Petr oleu m Un i versity ,C he ngdu 610500,Ch i na)A bstract :Petrole um is the m ai n conta m i nant i n sea w ater ,wh ich has severel y da m aged sea and beac h env ir on m en ts .Th is ar ticl e m ai n ly anal ysis t he reaso ns of t he petr oleu m polluti on ,the da m age of the petrole um poll ution ,t he degradatio n m echa n is m by m icroorgan i s m s and the b i or e m ed i ati on ,then put for w ar d t hatm icrob i al degra dati on of petrol eu m c on ta m ina n ts is considere d as to be the m aj or dec o m position p r ocess for dec o m posi ng petrole um conta m i nants i n sea w ater .A t las,t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on t he foundati on of b i ore m ed iati on ,the ocean petr oleu m polluti on w ill be better treated by us i ng so m e treat m ent add iti ves together ,w h ic h w on t w ork o n the gr o w th and repr oduci ng of t he or ga n is m s .K ey words :ocea n ;petrole um polluti on ;m ari ne m i cr oor ga n is m s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1%,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空间资源。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防范措施研究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防范措施研究海洋环境污染是指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为活动导致的海洋水体、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一系列不良变化。
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日益加剧,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本文将探讨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防范措施。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油污染。
船舶事故、石油开采、海上输油管道泄漏等原因导致的石油污染是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石油的浮沉特性使其在海洋中传播迅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较大。
第二,化学物质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化肥等,通过河流、湖泊等途径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产生毒性影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垃圾污染。
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海洋中的垃圾数量急剧增加,其中包括塑料、玻璃、金属等各种材料。
这些固体废弃物对海洋动物威胁巨大,可以被误食,导致窒息或内部受损。
第四,水污染。
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河流和湖泊的污染,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海洋,改变海洋水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特性,造成生态系统崩溃。
面对海洋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第一,加强立法和监管。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和管理,严惩违法行为。
第二,推动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提升。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环境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的认识和意识,引导公众采取环保行动。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
海洋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环境的改善。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严峻,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加强立法和监管,推动清洁生产,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并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应对海洋环境污染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9期2007年9月环境科学与管理ENV I RONMENTAL SCI ENCE AND MANAG E MENT Vol 32N o 9S ep .2007收稿日期:2007-04-23作者简介:方曦(1983-),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省西南石油大学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废水处理及处理剂研制。
文章编号:1673-1212(2007)09-0078-03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方曦,杨文(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 要:石油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经对海洋及近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文章概述了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危害、微生物降解机理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内容,提出了微生物降解是海洋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
最后,提出以生物降解为基础,配合使用不会影响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处理剂,将更好的处理海洋石油污染。
关键词:海洋;石油污染;海洋微生物中图分类号:X 55文献标识码:AThe Current Stat us of Petroleu m Poll uti on of t he O cean and the Preventi onFang X ,i Yang W en(School of Che m i str y a nd Che m ical Eng i neeri ng of South w est Petr oleu m Un i versity ,C he ngdu 610500,Ch i na)A bstract :Petrole um is the m ai n conta m i nant i n sea w ater ,wh ich has severel y da m aged sea and beac h env ir on m en ts .Th is ar ticl e m ai n ly anal ysis t he reaso ns of t he petr oleu m polluti on ,the da m age of the petrole um poll ution ,t he degradatio n m echa n is m by m icroorgan i s m s and the b i or e m ed i ati on ,then put for w ar d t hatm icrob i al degra dati on of petrol eu m c on ta m ina n ts is considere d as to be the m aj or dec o m position p r ocess for dec o m posi ng petrole um conta m i nants i n sea w ater .A t las,t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on t he foundati on of b i ore m ed iati on ,the ocean petr oleu m polluti on w ill be better treated by us i ng so m e treat m ent add iti ves together ,w h ic h w on t w ork o n the gr o w th and repr oduci ng of t he or ga n is m s .K ey words :ocea n ;petrole um polluti on ;m ari ne m i cr oor ga n is m s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1%,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空间资源。
而如今,随着人类开发地球资源的加剧,海洋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在众多的污染中,石油污染表现得尤为突出。
1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1.1 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海洋石油污染按石油输入类型,可分为突发性输入和慢性长期输入。
突发性输入包括油轮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采的泄漏与井喷事故,而慢性长期输入则有港口和船舶的作业含油污水排放、天然海底渗漏、含油沉积岩遭侵蚀后渗出、工业民用废水排放、含油废气沉降等[1]。
而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石油的海上运输频繁使海上溢油事故发生几率增大;港口装卸油作业频繁,存在溢漏油的隐患;油轮的大型化增添了发生重大海上溢油事故的可能性,提高了溢油处理的难度;海上油田石油勘探开发中的泄漏和采油废水排放等。
1.2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1.2.1 生态危害(1)影响海气交换:油膜覆盖于海面,阻断O 2、CO 2等气体的交换。
O 2的交换被阻碍导致海洋中的O 2被消耗后无法由大气中补充,CO 2交换被阻首先破坏了海洋中CO 2平衡,妨碍海洋从大气中吸收CO 2形成H C O -3、CO 2-3盐缓冲海洋p H 值的功能,从而,破坏了海洋中溶解气体的循环平衡。
(2)影响光合使用:油阻碍阳光射入海洋,使水温下降,破坏了海洋中O 2、CO 2的平衡,这也就破坏了光合作用的客观条件。
同时,分散和乳化油侵入海洋植物体内,破坏叶绿素,阻碍细胞正常分裂,堵塞植物呼吸孔道,进而破坏光合作用的主体。
(3)消耗海水中溶解氧:石油的降解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然而海水复氧的主要途径大气溶氧又被油膜阻碍,直接导致海水的缺氧。
78(4)毒化作用:石油中所含的稠环芳香烃对生物体呈剧毒,且毒性明显与芳环的数目和烷基化程度有关。
首先大分子化合物的绝对毒性很高,而在水中,低分子类由于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和后续的很大生物可利用率,也表现出剧烈毒性影响。
烃类经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能进一步加剧危害。
有证据表明,烃类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而慢性石油污染的生态学危害更难以评估。
(5)全球温室效应:考虑到大洋是大气中C O2的汇,石油污染必将加剧温室效应,也可能促使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繁发生,从而间接加重 全球问题 。
(6)破坏滨海湿地:石油开发等人为活动导致中国滨海湿地丧失严重。
据初步估算[2],中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约219万公顷,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
1.2.2 社会危害(1)石油污染对渔业的危害:由于石油污染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溶解氧含量,破坏生物生理机能,海洋渔业资源正逐步衰退。
(2)石油污染刺激赤潮的发生:据研究,在石油污染严重的海区,赤潮的发生概率增加,虽然赤潮发生机理尚无定论,但应考虑石油烃类在其中的作用。
(3)石油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中的石油易附着在渔船网具上,加大清洗难度,降低网具效率,增加捕捞成本,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而对海滩晒盐厂,受污海水无疑难以使用,对于海水淡化厂和其他需要以海水为原料的企业。
受污海水必然大幅增加生产成本。
(4)石油污染对旅游业的影响:海洋石油极易贴岸而玷污海滩等极具吸引力的海滨娱乐场所,影响滨海城市形象。
2 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方法及对策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治理及回收石油的技术、方法大概分以下几类[3]:物理处理法:如使用清污船及附属回收装置、围油栏、吸油材料及磁性分离等;化学处理法:如燃烧、使用化学处理剂(如乳化分散剂、凝油剂、集油剂、沉降剂)等;生物处理法:人工选择、培育,甚至改良这些噬油微生物,然后将其投放到受污海域,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
其中,生物降解法的优点在于迅速、无残毒、低成本,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速率主要与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其介质的温度有关,还与石油组分的性质和分散的程度有关,分散程度大,降解的速率也大。
2.1 海洋中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种类与分布特点2.1.1 海洋中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种类国外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展了细菌降解油污的研究[4-6],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研究表明,在海洋中存在着大量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它们的种类组成和土壤、淡水中降解石油微生物有很大不同。
据报道能够降解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有200多种,分属于70个属,其中细菌40个属[7]。
2.1.2 海洋中降解石油烃微生物的分布特点海洋中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分布特点为近海、海湾等石油污染严重的地区,石油降解微生物的数量亦多。
在远洋,石油降解微生物的数量和石油的多少无关,而与细菌数量多少有关,即海水中养分多则细菌数量多,相应地石油降解微生物也多。
因此在外洋由于营养贫乏,石油降解微生物很少,一旦受到污染,不容易很快消除,后果较为严重。
降解石油烃微生物通常生长在油水界面上,而不是油液中。
2.2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机理石油是链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以及少量非烃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烷烃的代谢机理是脱氢作用、羟化作用和氢过氧化作用。
通常正烷烃的生物降解是由氧化酶系统酶促进行的,也可以直接脱氢形成烯,烯再进一步氧化成醇、醛,最后形成脂肪酸;或链烷烃氧化成为一种烷基过氧化氢,然后直接转化成脂肪酸。
有的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亚末端氧化,形成仲醇,再依次氧化成酮、酯,酯水解形成伯醇和脂肪酸,再进一步氧化分解。
一些微生物能将烯烃代谢为不饱和脂肪酸并产生某些双键的位移或产生甲基化,形成带支链的脂肪酸,再进行降解[8]。
环烷烃在石油馏分中占有较大比例,是石油烃中难于受到微生物攻击的烃类。
环烷烃没有末端甲基,它的生物降解原理和链烷烃的亚末端氧化相似,混合功能氧化酶氧化产生环烷醇,然后脱氢形成酮,进一步氧化得内酯,或直接开环,生成脂肪酸。
苯与短链烷基苯在脱氢酶及氧化还原酶的作用下,经二醇的中间过程代谢成邻苯二酚和取代基邻苯二酚,后者可在邻位或间位处断裂,形成羧酸。
多环芳烃在原油中的含量虽然只占0.1%左右,但由于其潜在毒性、致癌性及致畸诱变作用,因此它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归宿不容忽视。
多环芳烃的降解首先通过微生物产生的加氧酶,进行定位氧化反应。
真菌产生单加氧酶,加氧原子到苯环上,形79成环氧化物,然后,加入H2O产生反式二醇和酚。
细菌产生双加氧酶,加双氧原子到苯环上,形成过氧化物,然后氧化成顺式二醇,脱氢产生酚。
代谢产生的物质一方面可以被微生物利用合成细胞成分,一方面也可以氧化成CO2和H2O[9]。
2.3 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在ExxonV adez油轮石油泄露的生物修复项目中,短时间内清除了污染,治理了环境,是生物修复成功应用的开端,同时也开创了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污染中的应用[10-12]。
石油污染的海面和海滩通常可采用以下3种方式进行生物修复:投加表面活性剂,增加石油与海水中微生物的接触面积;投加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增加微生物的种群数量;投加N、P等营养源,促进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
由于表面活性剂可能具有毒性并在环境中积累,引入高效降解菌不能对土著微生物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不同学者对是否应该投入高效微生物以及高效微生物是否在生物修复中起作用意见不一、分歧较大,因此对投加营养盐进行石油污染海洋环境生物修复研究相对较多[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