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解析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试题(含答案解析)
说明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各题。
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重现人间马思嘉①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贺兰山苏峪口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大量闪着神秘光泽的细白瓷碎片,以及部分从流沙中浮现的窑炉遗迹。
②a据调查,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3处窑炉。
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
③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
b作坊遗迹还包括瓷土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等痕迹,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
④今年2月15日,c国家文物局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作为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
2月22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⑤d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说,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
(选自《半月谈》2023年第8期,有改动)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17年。
B.现已发掘的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高两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C.考古专家认为,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建于西夏早期,是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
初中说明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说明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试题: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5题。
《月球的奥秘》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自古以来就充满了神秘色彩。
它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潮汐,还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
然而,月球的真实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带你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1. 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分之一。
月球表面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这使得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够轻松跳跃。
月球没有大气层,因此无法像地球一样保持稳定的气候。
月球的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温度可达127摄氏度,而夜晚则降至零下173摄氏度。
2. 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陨石的撞击而形成的。
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因此这些撞击痕迹得以保留。
月球上最著名的地貌特征是环形山,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波罗11号着陆点附近的静海。
3. 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这意味着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这种现象称为潮汐锁定。
由于潮汐锁定,我们永远无法从地球上看到月球的背面。
4. 月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月球的引力作用于地球上的海洋,导致潮汐的涨落。
此外,月球的引力还对地球的自转速度产生影响,使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减慢。
5.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任务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
此后,多个国家和组织继续对月球进行探索,以期发现更多的月球奥秘。
问题:1. 月球的直径和质量分别是地球的多少?2. 月球表面为什么布满了陨石坑?3. 月球总是以哪一面朝向地球?4. 月球对地球有哪些影响?5.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是在哪一年?答案解析:1. 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分之一。
这一信息直接来源于文本第一段,是对月球与地球大小比较的直接描述。
2. 月球表面布满了陨石坑,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到陨石的撞击,而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这些撞击痕迹得以保留。
这一解释基于文本第二段的描述,说明了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说明文阅读【2023年天津】阅读《如何给山峰测高》一文,回答下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于先文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
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一般来说,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
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
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
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
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
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仅仅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
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
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
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
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
重点06 说明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重点06 说明文阅读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主观题均有涉及;预计2023年说明文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所命制的试题紧扣中考要求,重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章,能否根据要求筛选恰当的信息,并能灵活运用。
在备考中,要深入理解每个考点的内涵,明确每个考点所对应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能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准确而娴熟地解题。
①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点、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
近几年,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
②试题更为关注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重点溯源一、(2022·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词的表达色彩是词里边的重要的意义成分,它随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对理性意义起着某种烘托、描写和陪衬的作用。
词的表达色彩有很多种类,最常被人们提到的就是感情色彩。
人们通常把褒义词视作带有褒赞的感情色彩的词,如“壮丽”“俊美”“祖国”“崇敬”;把贬义词看成带有贬损的感情色彩的词,如“恶棍”“媚外”“逃窜""狼狈”。
其实,这一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
首先,褒义、贬义不一定就只是色彩的分类,理性意义本身也可能存在着褒贬,例如“好”“香”“臭”“坏”;其次,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不仅仅有褒赞和贬损两个类别,而有着较为丰富复杂的内涵,如“感动”“感慨”“无奈”“平稳”“舒缓”“空阔”“寂静”等等,这些词就不含褒贬,带有中性色彩。
只不过褒义词、贬义词,因其对比鲜明而为人们常常拿来作为感情色彩对立两方的代表而已。
②词的表达色彩,除了上面提到的感情色彩外,还有许多种类,如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等。
下面分述之。
③所谓形象色彩,也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意义成分,它对理性意义所描绘的事物现象的形貌起烘托、加强人们直感的作用。
例如:“金钱豹”就是豹的一种,修饰成分“金钱”使人们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仿佛看到这种豹金黄色的毛皮上一处处旋转的花纹,就像古代的铜钱一般。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1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辉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4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西光村村居文化放异彩梁冬①光村位于吕梁山脉姑射峰东南麓,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新绛县的一个村落。
其美丽的村名,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五彩缤纷,耀眼夺目,获名光村。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2011年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②有着3000年辉煌历史的光村,经过历代村贤志士的不断创建与修葺,至20世纪40年代③光村深厚古老的文化积淀,还体现于巍然深厚的城垣堞门及城外的环城林。
它们作为光村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为护村安民提供优良环境的物质作用,是造就一代代光村优秀人才的文化基石。
④光村城垣呈正方形,东西、南北之长皆为一百二十丈。
村围四周城垣完整,高约四丈,车马可以环行。
东、西城墙端南正北一线贯通,不留旁门,子午为轴,南北呼应。
东、西二门又各分南、北城墙为三等份近似..黄金分割。
竖立于村四周的城垣门标新立异,城门各有寓意。
⑤西北,乾元门。
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追溯本村的起源;其二是强调这西北方向的重要。
东南,照是耀射。
“继照”二字力沉千钧,任重百世。
其含义十分明显:寄厚望于后昆,广汉门。
广者宽大也,汉可解为汉朝或银汉。
光村始建于北齐可排除汉朝说(天河),又可引申为地上的江河。
西南,大武门。
提醒本村后辈,弃燕雀之小志,学有用之大技,干利国之大业,建为民之丰功。
⑥“地上文物看山西”,在三晋大地,要找出“王家大院”那样的豪宅大院户并非难事,并不多见。
⑦因此,2008年,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来光村感慨道:“没想到这里的文化遗产这么地道,这些是时间的产物,别看这些门楼已破败,但历史的价值都写在它的上面。
”⑧光村的民居院落以四合院居多,其中最为称奇的是赵家十八座院。
该院始建于乾隆初年,建筑风格有四奇:奇一,一线建起,凡墙接处皆互相咬合绝无垂向接缝,不论面阔几间,皆用通檩;奇三,整个十八座院落院院有门;奇四,全院都是砖木结构,都是四面插廊,檐下花板雕柱,或人虫鸟兽,或山水花木,呼之欲出。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千古一虹——安澜索桥①由秦堰楼俯瞰而下,横跨岷江的安澜索桥就像一条拴连内外江的粗壮绳索,透过秦堰楼的飞檐斗拱,它孤立地悬于波涛汹涌的宽阔江面上,显得古意而单薄。
②这架看似简陋而粗犷的桥,堪与赵州桥齐名,系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赞誉为“巧思高艺”的中国五大古桥之一。
只是今天的安澜索桥,已非旧物,而是20世纪70年代因修建外江江闸,将索桥从鱼嘴位置下移百米,并改竹索为钢缆,改木柱桥墩为混凝土桩,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桥身也由原来的500米缩短为现在的261米,即便如此,重建后的安澜索桥,依然如飞虹挂空,形式别致,风采依旧。
③过去的安澜索桥是何容貌,今天我们只有从一些残存的老照片里寻找它的踪迹。
1905年,日本学者山川早水来到都江堰,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安澜索桥的最早影像。
之后,德国建筑师、美国学者、美国探险家以及人文摄影家庄学本、孙明经等先后来到这里,从不同角度拍摄安澜索桥。
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安澜索桥,都还是以木桩桥墩为承托、以24根粗大竹缆横挂江面为桥梁、以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④这样的风貌,与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描述几乎一致:“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
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
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
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不同的是,范成大时代的索桥桥面为“竹笆”而非木板。
⑤范成大还记述了行进桥上的惊险,“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
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尤记起我从鱼嘴分水堤到二王庙踱步索桥的情形:踏步上桥,那桥就晃悠起来,及至江心,或许是因为索桥上如织游人的步伐,桥的晃悠变为剧烈的晃荡。
⑥明末农民战争的战火从陕北迅速烧遍了四川,在这场战争中,安澜索桥亦未能幸免。
战火中的安澜索桥几乎焚毁殆尽,由于重建索桥需要巨大的物力人力,人们只好在索桥原址搭建渡口,用木船以渡两岸交通。
阅读02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
阅读02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李耕拓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
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
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
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
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
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
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
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
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
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
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
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
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
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
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2023年最新的关于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最新的关于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八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园中虫思薛涛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
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
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
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
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
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
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着曲调传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
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
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
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
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
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
2024中考模拟新题速练:说明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新题速练】说明文(全国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024·天津·一模)阅读《简牍》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简牍①文字的诞生,是一个民族走出蒙昧的象征。
作为文字载体的材料,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变化。
西汉时,简牍是人们书写的主要“纸张”,承载着当时的文化与精神风貌。
②据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周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意为殷商时期,即有成册的文书典籍。
在纸张出现以前,作为书写载体的材料种类丰富——龟甲兽骨、金石帛书、竹简木牍……简牍作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商,盛行于秦汉,在华夏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③简牍是“简”与“牍”的合称,是古人用于书写的木片和竹片。
依据材质的不同,可分为竹简、木简、竹牍、木牍。
简又称“毕”,多为细长条形,可供书写的面积较少。
连续书写时,以麻绳编联,单支称为简,多支连编在一起称为册,如同现今的书籍册页一样。
在实际使用中,简的制式多有差异,根据书写需求被制成不同形状,且因内容不同,长度也有差别。
牍又称“版”或“方”,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的薄板,比一般的竹简要宽,可供书写的面积较大,不穿孔,常单片使用,可做到“一板书尽”,多用于记录小事。
④作为古代的“图书”,简牍的内容包罗万象,诸如医药养生、天文数术、兵法礼制、行政公文等。
根据内容的不同,定名也有所差异,例如:信牍是用于写信的书简,遣册是记录墓中随葬品器物清单的简牍,签牌是起标识、凭证作用的简牍。
古人书写时,自右向左,以毛笔蘸墨书于简牍上,若有错字,则用书刀(古时刮削文字的小刀,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橡皮擦)刮去墨迹,再重新写即可。
⑤简牍的原材料为竹木,数量丰富,价廉而易得,古人因地制宜,南方地区多竹,则多为竹制;北方地区便多以松木、红柳等木材替代。
⑥作为典型的西汉列侯墓葬遗址,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5300余枚简牍,包含众多珍贵古籍与文书档案,生动再现了西汉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的解析
【说明文阅读】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考)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类型: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风:科学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科学性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考)一、常见题型:1、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2、选文某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二、公式呈现常见的说明方法(常考,要求背默)1、举例子+具体真实+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2、列数据+具体准确+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
4、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使特征更鲜明。
5、画图表+形象直观+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使读者一目了然。
6、分类别+条理清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使读者一目了然。
7、下定义+科学准确+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8、引用+令人信服+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三、典型例题埃博拉病毒①1976年夏天,在非洲国家扎伊尔埃博拉河边的一个小镇,一位叫尼果·姆硕拉的医生首次记载了一种新型疾病的临床表现:“这种疾病传染迅速,致人于死地。
它使患者高烧39℃左右,许多部位大量出血,严重腹泻、脱水,皮肤干薄如纸,眼眶下陷……一切治疗方法都难以奏效,3天内迅速死去……”。
②这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后,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
后来,科学家们从一位患者体内首次分离出了“元凶”——一种新病毒。
由于发现地附近的一条河叫埃博拉河,因此被命名为埃博拉病毒,由它引发的疾病称为埃博拉出血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0月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埃博拉疫情已经导致至少3879人死亡,另有8033例病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一)-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寒假阅读提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一)(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常考题型】: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答题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例题精析】例、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苍蝇与宇宙飞船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家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
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
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
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
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科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别具匠心的小型气体分析仪。
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
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
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1)解释词语。
声名狼藉:________别具匠心:________(2).画线的句子中,“鼻子”一词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
这和文章前面一句________相呼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苍蝇是非常脏的动物,所以它一无是处。
B. 苍蝇是依靠嗅觉神经细胞闻到气味的。
C. 科学家仿制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的探头是金属。
(4)你还知道哪些模仿生物的发明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答案】(1)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中考说明文《中国墨》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说明文《中国墨》阅读题及答案解析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
“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1.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说明文《梧州骑楼城》阅读答案及解析
说明文《梧州骑楼城》阅读答案及解析①梧州骑楼城位于梧州市约1平方公里的河东老城区内,现存原始风貌骑楼街道22条,共有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建筑560座,总长7公里。
面积大,范围集中,保存完整,在岭南的城市中是罕见的,堪称中国骑楼博物城。
②梧州骑楼城始建于1897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建筑多为三四层,下铺上宅,住商合一。
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可以给行人遮阳挡雨,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
③梧州的骑楼建筑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间距一般为3米到5米左右。
顶饰、阳台、柱头等形式各异,或庄重大方,或精巧别致,或典雅高贵。
浮雕、罗马柱、圆拱形窗,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和欧洲古典建筑风格。
从梧州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当时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都十分精致,其功能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走进骑楼城,还可以看到有很多体现西方文化的建筑,如西式风格的铁栏观景阳台;西化痕迹较浓的罗马柱、圆拱形窗。
骑楼二楼的水门和拴船铁环是梧州水都的标志,是国内骑楼的唯一。
骑楼二层普遍设有水门,那是为备洪水上街的时候,楼上方便居民出入用的。
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为洪水时拴泊船艇系缆绳用的。
④灰雕艺术和女儿墙彰显梧州骑楼城的文化特色。
灰雕艺术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南路骑楼城墙上,一幅浮雕展示的是两尾鲤鱼在莲池下面游着,其寓意为“连年有余”;另一幅浮雕展示的是一棵松树下有四只白鹤,其寓意为“松鹤长春”;在龙母太庙广场上有“鲤鱼跳龙门”的雕刻;还有随处可见的寓意为“平平安安”的宝瓶;等等。
女儿墙,是骑楼城建筑装饰构件中最温婉的名字。
骑楼屋顶半人多高、临街而立的矮墙就是女儿墙。
女儿墙的来历非常有趣,在古代时,大户人家由于农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随便出门,在屋顶和墙垣上特意建造了一堵墙,而女孩子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却又禁不住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于是便悄悄地攀上屋顶或高墙上,隔着那道矮矮的防护墙向外眺望,久而久之,便被人称作女儿墙了。
说明文阅读(含解析)
【上海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含解析)⑧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张帆。
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12根桅杆,可挂9层,可容纳上千人。
船上有4吨左右。
一共有1000米,载重量12多米,船体深60多米,宽150和宝船中的大型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长⑦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
郑向协调,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
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名。
远洋船队有88艘船,乘员只有3行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航海史上的其他创举,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
郑⑥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
相对人类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
20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
直到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
此技术”牵星术“⑤港。
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导引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
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个城市。
海图对一16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530幅海图,涉及40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
船队绘制的航海图集,....④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复杂的航海技术。
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_____队③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
从历史资料可以知道,郑和船②郑和远航的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
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六年级阅读讲义 专题7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含解析)
六年级阅读训练专题七说明文阅读阅读方法指南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
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
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
按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前者着重在于说明的成因、构造、形状、用途等,后者则重在说明事理。
这两类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区别。
比如事物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物理特征,常用的是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手法,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逻辑特征,要用到引资料、作比较等说明手法。
但时候,在同一篇文章中,几种说明手法都要用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阅读此类文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首先我们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这大多可根据题目得知。
接着我们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
我们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二、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三、分析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一般会采用必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
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
典型例题讲解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各题。
5G≠4G+1G喻思娈万物互联,海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稳定的网络来支持,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5G正向我们走来。
专题13说明文阅读-解析版-2023年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统编版)
专题13 说明文阅读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明确说明对象1.看文题(1)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北京的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2)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一般用“……方法”作标题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3)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常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抓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点明了说明对象。
3.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1)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2)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对象)的……(内容)。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征1.看标题。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拟人的手法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如《巍巍中山陵》2.抓住关键句、中心句。
对于总分式、递进式结构的说明文,从中心句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如:不少说明文会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如《苏州园林》一文,开头总说部分,就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善的图画”。
后面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个布局以及局部的安排都突出了这个特点。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3.逐段阅读,综合概括。
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比如并列式结构,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句的,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有时,说明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说明事理的,要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4.尽量采用原词,原句。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考点解析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规律、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主要知识
1、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①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用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得更明确、生动、形象,也可以用其它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②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接的、集中的。
③科学性:说明文是向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
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或事理的实际情况,所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④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的,要使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2、确定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3、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二、常见考点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方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哪些特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标题,标题即文章说明对象
(2)抓首段,文章有时在首段结尾揭示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文章有时会在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
(4)抓关键句,有时文章中心句或总结句点明说明对象
(5)归纳总结,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2)结合标点,尤其是有分层作用的分号
(3)对语段的关键词句组合,归纳表述
(4)可以从事物的“定义”入手
(二)辨别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方法(划线句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首先要辨明是哪种说明方法,再结合这种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作答
2.说明方法、关键词、作用术语
3.答题格式
这一句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4.几种说明方法的区别
(1)下定义 VS 作诠释
这两种方法都以通俗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但它们的表现形式、说明概念的严密程度有区别。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2)作比较 VS 打比方
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
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两者共同的相似来联系两事物。
(三)辨析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的方法(全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结构)
1.分析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辨析说明顺序的方法
(1)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
①以时间为序的说明文,文中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如:“古代、现代、21世纪”。
②以空间为序的说明文,语言标志如:“东西南北、上中下、左右、远近”等方位词。
③以逻辑为序的说明文,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还有表示由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等逻辑的词语。
(2)从文段大意入手,分析顺序
有的文章说明顺序不明显,需要概括归纳文意,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分析文章结构
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层层递进。
连贯式:各段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判断说明结构的方法
(1)看特殊词语
“第一、第二、第三”等一般表并列式,或者用在分述部分;
“首先、接着、最后”等表连贯式或递进式;
“由此可知”“综上所述”“因为……所以……”等多用于总分式或递进式。
(2)看说明顺序
(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
1.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从准确严密和生动形象两个角度分析:
(1)准确严密
所谓准确严密,就是符合客观实际。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都要求准确无误。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2)生动形象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运用各种运用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引用材料、表现手法等,使文章更便于阅读理解,更生动有趣。
(联系记叙文阅读有关词句理解的相关知识点)
2.常见题型
(1)说说“XX”词语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①说明词语的本义
②阐释词语的语境义
③分析词语对说明该事物特征的效果
答题格式:“XX”一词本义是指……,在文段中表示……,准确地/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文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
一般不能删。
②说出词语在这句话的含义,说明它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③比较。
结合具体句子比较删去和不删去之间的区别,句子的意思的变化。
④套话总结。
“无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
答题格式:不能删去。
“XX”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删掉了,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与原意不符,无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因此不能删去。
(3)词语“XX”能否替换为“XX”?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
一般不能替换。
②分别说出者两个词语在这句话的含义,说明它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③比较。
结合具体句子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说明替换的词语存在的不足。
④套话总结。
“无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
答题格式:不能替换。
原文“XX”一词的意思是……,准确地说明了……,而替换的“XX”一词只有……的意思,如果替换,与原文的内容不符,无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因此不能替换。
(五)理解文段作用的方法(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语段的作用
①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交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故事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文中段落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小结全文。
(3)结尾段落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
②与开头/前文的说明相呼应,使结构更严谨。
2.内容上的作用
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兰语段在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意思等。
3.效果上的作用
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六)开放拓展题的解题方法(认识、看法、建议、评价)
1.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
2.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切忌纸上谈兵。
3.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4.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5.托梁换柱法。
把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体验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