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寻找言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以《我心归去》为例

合集下载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我心归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美好。

2. 情感互动: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3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设计:(安排一教时)一、导入:思念故乡,怀念亲人,这种情感古今如一,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

着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告诉我们此时作者在那里——异乡(法国)。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

——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1(第三节)文化的隔膜;2(第五—第九节)故乡有亲人,有过去,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有血、有泪、有汗水,有希望,有幸福。

所以,作者虽然身在法国,却我心归去。

物质精神原因“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空虚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无聊文化的隔膜有静谧侵肌的湖泊,冷清国:有幽深奇诡的城堡,孤独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让人发疯贫瘠脏乱想念有亲人,有过去,浮粪四溢,惦念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拥挤不堪,引人回望有血、有泪、有汗水,阴沉连日触景生情有希望,有幸福。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1、阅读1-4节。

▲身在异国他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请找出合适的词语,概括出这几段描写的心境。

)——具体可感地写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难耐的”冷清、孤寂、空虚、无聊;反衬出思乡之切。

2、阅读5-7节。

▲作者说:“异国的旅游风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感?——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能够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2)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恩和孝顺之心;(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心归去》的阅读与理解;2. 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4. 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5. 写作练习,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2)运用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3)将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课文,引发对家乡的思考和回忆;(2)提问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的理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我心归去》,理解主要内容和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3)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3. 口语表达:(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2)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写作练习;(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句型进行写作;(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的参与程度;(2)作业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完成情况和质量;(3)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记住本节课出现的重要字词。

(3)标出自然段落和疑难问题。

教学课题《我心归去》教材分析《我心归去》本篇文章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并记住重要字词。

2、在反复诵读中分析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学习作者运用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以及衬托、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品读语言2、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营造氛围)/m?word=mp3,,,[%CE%D2%B5%C4%D6%D0%B9%FA%D0%C4+%D5%C5%C3%F7%C3%F 4]&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E%D2%B5%C4%D6%D0%B9%FA%D0%C4++&si=%CE%D2%B5%C4%D6% D0%B9%FA%D0%C4;;%D5%C5%C3%F7%C3%F4;;67114;;67114&lm=-1&mtid=1&d=9&size=5242880&attr=0,0&titl ekey=863437369,358846898&mtype=21、导语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的大江南北,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拥有一颗中国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聆听游子们的真切心声。

2、学习目标展示。

(学生朗读)①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并记住重要字词。

②在反复诵读中分析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③学习作者运用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以及衬托、对比、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我心归去》,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文章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我心归去》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展示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默读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3. 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合作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

4.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自主学习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文章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展示交流讨论成果。

3. 第三课时: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的感悟。

4. 第四课时:总结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进行拓展训练。

七、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准备讨论问题。

八、教学进度1. 第一周: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自主学习课文。

语文课的灵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心归去》教学实录及评析

语文课的灵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心归去》教学实录及评析

语文课的灵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我心归去》教学实录及评析董健1执教,朱晓荔2评析(1.江苏省宿迁中学,223800*.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23800)摘要:语文课的灵魂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我心归去》一 课,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始终都没有离开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抓住语言表达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诵读体悟中理解语言,在表达仿写中运用语言。

关键词:语文课语言理解运用_、课堂实录(一)导入师请同学们一起读投影上的几个句子。

(投影展示,见图1。

)1.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3.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 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5.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 呀!—老舍《想北平》图1师这些句子在表达思想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生(齐)乡愁。

师是的,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们 表达的方式一样吗?请你选一句说#.说。

生第5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平的。

师很好,直抒胸臆。

生第1句,作者用鸟和鱼对旧林与故渊的 思念来类比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嗯,《诗经》中常用这种手法,用物来比,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这叫什么手法?生比兴的手法。

师很好,继续。

生第'句,作者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上寄托 了对母亲与家乡的思念。

师选取典型的意象,借物抒情。

生第2句,作者在黄鹤楼上,看着烟波浩渺 的江水,抒发思乡的愁苦。

师这叫翻译诗句,我问的是表现手法。

生借景。

师很好,还有第3句,谁来说?生作者说越是靠近故乡,他的心里越是紧 张,因此不敢询问路上的行人,通过这个细节描写来表现 的思乡之情。

师嗯,很好。

我们发现同样是表现乡愁,但 不同 有不同的 。

“乡愁”这样一个古老的话题,韩少功先生又会如何表达呢?他对乡愁的理解和其他人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说课稿

《我心归去》说课稿

《我心归去》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心归去》。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流程设置这七个方面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阐述一下我的教学理念: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心归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的第二篇文章,前有老舍《想北平》后有柯灵《乡土情结》。

《我心归去》通过人在异乡而心归故乡的对比,表达了一个身处他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深爱,也揭示了故乡的文化内涵。

这是我对教材得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三、学情分析: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已经学过“向青春举杯”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文体有诗歌、散文等;学生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初次领略了故乡在人心深处的永恒魅力,体会这篇散文的感情是不难的,但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我心归去》作为家园之思的一个范本,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故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的教学背景,我把本课得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能力目标: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培养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学会,学习借鉴散文的写作特色。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1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板书题目)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1、同学们把这篇__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__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__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生自由发挥)三、分析课文:1、分析__第一段: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__第2、3、4段: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

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

《我心归去》说课稿范文

《我心归去》说课稿范文

《我心归去》说课稿范文标题:《我心归去》说课稿范文一、说课材料及背景介绍1、《我心归去》是高中语文选修2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现代散文的范畴。

该材料通过描写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示了故乡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该篇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故乡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① 认知目标:理解《我心归去》的主题思想,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风格。

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③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故乡的美好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之情。

3、教学重难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重点突出以下两个方面:重点:理解《我心归去》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风格。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学法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和独立思考法,通过小组活动和个人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教学准备主要包括课件、小组讨论材料、学生作业本等教学辅助材料。

通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讨论活动,能够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与预习:通过观看一段关于故乡的纪录片,让学生回忆起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2、教师引导: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对《我心归去》的主题思想进行理解和解读。

同时,结合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关键词、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入思考。

4、展示与分享:让学生从小组中选取代表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同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评论。

通过展示与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1.1.2 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重点。

1.1.3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介绍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1.2 解读课文《我心归去》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1.3 分析课文结构,明确各个部分的主题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增强对文本的感受。

3.1.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3.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我心归去》。

4.1.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4.1.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

5.1.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5.1.3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编写。

请随时提供反馈,以便我更好地为您服务。

教案《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文原文投影仪6.1.2 笔记本电脑6.1.3 投影屏幕6.1.4 教学音频设备6.2.1 学生笔记本6.2.2 课文原文复印件6.2.3 单词卡片6.2.4 修辞手法分类表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利用音频设备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吸引学生注意力。

7.1.2 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语音语调。

7.1.3 邀请学生分享对课文《我心归去》的理解。

7.2 知识讲解7.2.1 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原文,引导学生朗读。

《我心归去》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我心归去金湖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以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这种思念祖国乡土的情感,它美,可以美到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它深,可以渗入你的骨髓,你的血液。

二、研习文章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等)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可以看到文章开头作者在法国的优越生活环境,这和作者故乡的差距很大,由此可再深入提问)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参考答案: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和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3、学生看文章,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全班共同讨论(教者在讨论结束后,可以作适当总结)。

以下为重点问题: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②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③如何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类似、相关的文章,辅助对文章的理解: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归去》的教案

《我心归去》的教案

《我心归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家乡美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散文。

四、教学方法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音频资料,以便于跟读和感悟。

2. 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家乡美景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作业设计: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题思想和情感教育。

七、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家乡美景。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的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江苏省淮安中学《我心归去》教案

江苏省淮安中学《我心归去》教案

江苏省淮安中学《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教学目标1、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

(板书)二、课前检测(重要字词)一幢(zhuànɡ)别墅(shù) 钥匙(yào shi) 囚禁(qiújìn)无处逃遁(dùn) 惦念(diàn) 熠熠闪光(yìyì) 模样(mú) 静谧(mì) 湖泊(pō) 幽深奇诡(guǐ) 贫瘠(jí) 悲怆(chuàng) 潦倒(liáo)雄浑(hún) 眷顾(juàn) 矫饰(jiǎo) 麦穗(suì) 烙印(lào)三、作者简介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韩少功 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高一语文《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我心归去》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份优秀的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讲授的高度浓缩,是教师设计课堂的综合体现.为了让大家有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一语文>教学设计以供大家阅读.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2. 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3. 学会使用〝评点〞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故乡〞的人文,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 设计思想>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的第二篇文章,这个板块前有老舍的>后有柯灵的>.>和>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而>则梳理了人与故乡的经典情结,是这一板块的总结与升华.本专题是文本研习专题,专题要求教师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研习文本,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教师.同学交流,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已经学过〝向青春举杯〞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文体有诗歌.散文等;学生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初次领略了故乡在人心深处的永恒魅力.由于阅历不深,高一的学生还是较难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对〝故乡〞人文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作为教学的难点.〝诵读品味〞.〝独立评点〞和〝探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人文,因为不管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主旨的把握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的,而不是架空分析出来的.● 教学资源一.资料辑录.韩少功(男)(_53- )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_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_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与甘征文合作)._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_79年发表短篇小说>(人民文学_79.4)在文坛崭露头角.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_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任编辑._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到海南后_88年开始主编>杂志._96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等,文艺理论>._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和>分获_80._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_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作家_85.4)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有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_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二.相关文本灵魂归处是故乡哲学原本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 诺瓦利斯(Novalis)席慕容曾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谈及家乡,大意是这样的:虽然我不是在内蒙古长大,也从没有生活过,可是当我追随父亲的心愿,踏足这片草原时,我还是感动得流泪了我知道,我回家了仿佛我已在这里生活许久其实,所谓乡愁中所提及的〝乡〞,不仅仅指向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出生的地方.所感怀的,唏嘘的是属于自己灵魂的那方净土,它是精神的,非公有的.它可以与人共鸣,却无法共同体会个中滋味.我们一生不停,行走于路上,为的就是寻找自己的灵魂家园,家的归宿感.但是,身处这个纷乱的世界,总是有着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变化,我们虽然尚不为〝垮掉的一代〞,可扑面而至的膨胀化信息资讯让我们无所适从,浮躁的心态始终在城市上空盘旋,久久不肯着地;我们的一半血液里仍存有真挚但易破的气泡,另一半血液却充斥着现代的失落元素.有一句话被都市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真没意思! 什么没意思?是生活本身还是生活本质?我们漂浮在水面,没有扎根,精神上的空虚反复,使得我们还在不知倦意地找寻着灵魂的归处.而那些找到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纯净自然,笑得灿烂.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我的灵魂啊,不要移情于浮华.〞像拂去物体表面的尘埃一样滤去浮于灵魂表象的东西之后,沉淀下来的就是迷失在从前的最本质的东西.〝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乡愁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三. 唐诗中表现家园之思的名句1.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王羽>2.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3.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5.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8.日幕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_.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_.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_.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 _.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禹锡>) _.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古园心. (杜甫>) _.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崔涂>) _.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_.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李涉>)_.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_.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 _.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_.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 _.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四.教学PPT●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观看pptppt出示课题,利用诗词或歌曲导入新课.●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观看ppt简要介绍写作背景●指导诵读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笔画出自认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朗读.勾画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3.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导读课文主导学生活动:提出问题:(1)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作者故乡的特点.(2)面对这样的故乡,你会生发出怎样的情感?作者对此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速读.概括.思考(参考答案: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参考答案:难过,不满,厌恶 ;亲切,激动)主导学生活动:提出问题:(3)法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作者用了哪些词对法国进行了描绘,请作简要概括.(4)面对优美的异国他乡,你会怎么想?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概括.发言.(参考答案:优美,风雅富贵: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参考答案:赞美,依恋,满足虚空)主导学生活动:本文有很多描写生动或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整理在对话栏当中.阅读.思考.评点.分组交流.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分析语句时要求朗读可以深入体悟情感.示例:(1)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评点: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2)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评点:(那个韩麦尔先生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怎么作者连用三个法语表达出了一种什么情绪呢?)厌烦,身在异国,言语不通,作者简直度日如年!这是用反复来表达自己思乡的.(3)〝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评点:无聊至极的举动,夸张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无所事事的那份要发疯的感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望天花板半天的?)细节描写〝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总结全文思考.讨论.发言.① 故乡是生命之根(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②故乡是奉献之所(只有在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③故乡是无价财富(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板书:〝故乡〞人文及〝生命之根〞.〝奉献之所〞.〝无价财富〞)● 拓展延伸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情.当堂写作并朗读交流作业设计是为了使学生体悟本文蕴含的哲理,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家园之思;也为了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堂反馈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练习.交流答案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课外练习内容附后●板书我心归去韩少功人在异乡心归故乡〝故乡〞人文雅静奢华贫瘠脏乱对生命之根繁华酥骨浮粪四溢奉献之所静谧侵肌拥挤不堪比无价财富幽深奇诡阴沉连日感受:冷清.虚空. 惦念.亲切.发疯激动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免费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觉寻找言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以《我心归去》为例
————————————————————————————————作者:————————————————————————————————日期:
自觉寻找言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以《我心归去》为例-
中学语文论文
自觉寻找言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以《我心归去》为例
自觉寻找言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以《我心归去》为例
田永生
作为语文教师,应自觉将“怎么说”作为教学起点,凭借文本言语形式,推开“语言秘密”之窗,感受文字表达的魅力。

下面,笔者以《我心归去》(下简称《我》)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教于方家。

一、推敲重点词语
言语形式是由音节和文字组成的延伸于一定的时空的线性结构,文字是是言语形式的基础层次。

无论是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还是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都意在强调文人性喜咬文嚼字,注重遣词造句。

而这,正需要我们仔细推敲。

有些词语虽质感强,但其所指隐藏深刻。

需要师生探幽发微,披文入情。

如对“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一句的理解,学生显得比较吃力。

我于是提问:麦穗是什么时候长成的?它预示着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这是秋天的结晶,暗示着收获与成功。

顺势发问:为何以“金”修饰呢?很快得出:因为是“血沃”之地,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再次提问:那么,什么是“谣”?借助词典,学生查明:谣是大众编写的反映生活的歌。

紧接着问:那为什么“赶车”时还在引吭高歌呢?结合“金麦穗”的理解,学生领悟到“赶车谣”背后包含的是生命的姿态与生活的富足。

至此,学生已经理解词语的基本内涵,但对二者的层次性还是没有理解到位。

为此,我启迪学生:“金麦穗”物质层面,而“赶车谣”重在精神层面。

学生认识到:韩少功先生试图通过自身的“血、泪和汗水”,为故乡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灿烂的文明。

此处,关键词语“金麦穗”和“赶车谣”的内涵是言语形式的第一层级,是教学起点,“成功与收获、生活的质态与生命的姿态”是教学内容,而”逐层递进地说明为故乡创造灿烂的文化与文明”是言语意图与智慧,是教学的落点。

二、鉴赏句子形式
句子的表达形式是言语形式的重要部分。

尤其一些情感丰沛的句子,能够借助独特的句子表达形式和技巧,向读者传达特殊的情感意味,吸引读者走近作者、走进文本、直抵心灵深处和灵魂高地。

一般而言,句子的长度与思想的丰厚程度成正比例。

当然,这并非绝对,例如,黛玉在临死前,说道:“宝玉,你好,你好……”,就是用最小的长度表达最丰富的情感。

而《我》文中,作者多处使用排比句,通常后两句比前一句要长,例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再如“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等等。

对这些句子,我引导学生指出句子形式的特点,激发学生思考作者延展句子线性结构的意图。

句末的字词凝聚着作者的深情。

而文字是声音的漏斗,它留下了白纸上的黑字,把表达情感的声音给漏掉了。

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通过大声朗读,回归到语音层面,体会“舌尖上的语文”。

如“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
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中后两个分句中末尾词分别是“处”和“目”,皆为入声。

对这两句,朗读起来应该是“直而促”,略有“沉郁顿挫”之感。

在这强烈的语气中,作者的价值取向就不言自明了。

三、领悟精妙文思
有时,重要语段的结构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部分。

因为要呈现特殊的意蕴,作者往往会采用特殊的语段形式。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主要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寂寞、孤独与虚空。

为了传达出落寞至发狂,作者了使用了“减法”抒情。

这种手法常见于古诗词中,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等等。

前半部分,作者将这种减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我先将“减法”抒情法介绍给学生,然后发问:请结合前半部分内容,看看作者依次减掉了什么?通过仔细的搜索与概括,学生明白:身在异乡,作者的生活中没有了“看得见的行人”“热闹的声响”“方向与中国文化”等。

继续发问:那么,这些缺失的东西分别从哪些角度切入的呢?经过讨论,学生得出:这些内容分别从视觉与听觉、精神与文化、时间与空间切入。

我又提问:根据缺失的内容,你能概括出这三方面内容分别代表作者哪三种存在形态?借助“精神与文化”,学生能够总结出前两种是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而对于第三种存在应该是哲学存在。

通过逐层剥离,作者身在异乡形而下和形而上存在的证据已消逝殆尽,而这才是作者的根本目的。

四、赏析言语个性
作为“先锋文学”的主将,韩少功的创作风格是用更理性、开阔的艺术视野,观照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及地方风情。

《我》的后半部分,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与言语风格。

在论及故乡特质时,作者先破后立,先用三个否定句,廓清
认识误区,再通过比较,得出“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此处,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个性、哲理性的见解。

为此,我依次设计了三个问题:较之旅游景区与异乡,故乡的内在特质是什么;请你谈谈你结合了自身哪些体验得出这结论的;那么,换个角度,请你谈谈作者如此表达还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两个问题指向“怎么说”的好处,第一个问题是后两个的基础。

对高一学生来说,由于个人阅读体验匮乏和写作经验的缺乏,要想让他们直接说出“怎么说”的用途,这是有一定困难的。

于是,我在设第二问时,使用了第二人称“你”,无形当中给学生提供思维角度,即从读者的角度探究作者如此表达良苦用心。

借助第二问的思维拐杖,学生顺利转换成作者的角度。

最后,学生自己达成共识:如此表达,从读者角度讲,学生内心原有的体验被作者直观的意象激荡,形成共鸣;从作者角度讲,用哲理与情感隐藏在形象中,表明作者没有进行抽象的说教。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