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注意: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ǚ)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1、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2、、找出每一节中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乐——悲——痛。

四、文本研习(1)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2)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用法;(2)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研习第二段上一次课,我们了解到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作者与众友人欢聚一堂,置身于崇山峻岭的怀抱,畅叙幽情。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兰亭集序》,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

--信可乐也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作者因何而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再加之前面的描述,真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能不欢乐?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以欢快、愉悦的情感领略快乐的美好。

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第三段,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是否和上文一致?二、研习第三段(1)请大家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变化的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痛。

(2)作者由乐转折到痛,是不是转折的太突然了,有没有过渡句给我们以提示?(过渡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句话,大家知道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兰亭集会,俯仰一世,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人们只有在什么时候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快乐的时候)(3)那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这种快乐的感觉是一直延续还是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也就是一时的快乐,说明快乐是短暂的,但有句话我们忘了叫做时间不等人,所以不知不觉间,老之将至)。

(4)那作者除了痛快乐之短,还为什么而痛呢?(以文中的话作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生命无论长短,终将要走向尽头,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我们常常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再美的曾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字词,理解对偶修辞。

2、品味文中的文字、写景、叙事以及情理之雅3、体会作者的生死观。

导入:上课之初,我们先来回顾一则新闻: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一辆大巴客车突然坠江,15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生死乃常事,而生的欢乐和死的悲痛则是常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生死悲欢总相同!面对生死悲欢,王羲之会怎么做,我们又该如何思索?我思故我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品读,一起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

(共同诵读学习目标)二、知识记忆与理解,课前预习: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分小组回答问题。

1.检测文言文字词翻译,解释画线字词。

岁在癸丑()引以为流觞曲水()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虽世殊事异()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向之所欣()亦将有感于斯文()2.文中有哪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放浪形骸……3.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对偶句,读一读,写一写,总结一下使用对偶的好处。

老师做出总结:具有音乐美,便于吟诵;结构工整,表意凝练;用于诗词,抒情酣畅。

小结:魏晋时期,骈俪之风盛行,本文却别开生面,语言骈散相间,有了散句的衬托,骈句显得精巧雅致,有了四字词语的点缀,文章如画龙点睛,错落有致。

因此,本文的文风字里行间是清雅之感(板书:文清雅),这么美得文章,请大家一起来诵读吧。

三、合作探究与创新:好的文章不仅只欣赏文字,还要品味内容与情感。

请大家进入今天的合作探究时间,起立讨论,5分钟之后分小组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句,与示例文字相比,本文的景物有何不同特点?1)唐朝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唐朝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3)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叹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1.过程与方法(2)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1.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重难点突破法:(1)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尾、O(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方案】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一?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篇一:《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那么,你们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据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而《兰亭集序》则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试译课文。

三、教师讲析课文: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
版必修2
第二课时
解读文章,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1.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第一层次:本文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让我们看一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集会(学生课下作答)
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环境——
天气——
感受——
第二层次: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目的地在接下来的一段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另外,诗人作者的人生态度可取吗?
第三层次:找出表达其情感的词是什么?作者为何而“悲”?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五、小结
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一、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兰亭集序》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

该单元收入了《都江堰》《兰亭集序》两篇必学文本和《古希腊的石头》《走进孔子》两篇自读文本。

综合单元的设计来看,所选文本都是语言优美、主旨深邃的。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精巧简练的文言篇目,文言知识点少且相对简单,学生可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注意积累整合重点字词“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兰亭集序》作为文言散文,充满了哲理意味。

整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并于深沉之中隐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认识文本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学习高中语文需要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

应课改的期待,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辩证思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校一直倡导“一案三学四步”导学案引导学习法,学生已经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会了预学、导学、固学三步走的学习模式。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平行的普通班,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均衡。

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到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高考考纲及教学文本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为:(一)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清作者乐、痛、悲感情的脉络。

(二)通过文本细读与思考,认识并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兰亭集序》(第2课时)教师版

《兰亭集序》(第2课时)教师版

课题《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师二次备课内容学习过程及内容一、目标方法-----学习目标、方法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3、能够结合课文注释及借助工具书,通过小组讨论翻译全文。

4、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感悟与小组的交流讨论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划分部分并概括内容。

(请用六个字来概括)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2、从每部分中找出标志作者情感基调的字眼.明确:(第一部分)乐——(第二部分)快-痛——(第三部分)——悲3、各部分理解第一部分①在第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提示:从叙事的角度思考)明确:(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事情:“修禊事也”(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感受:“……信可乐也”②、“信可乐也”可”乐“的具体内容指什么?明确: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③、.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第二部分①、第三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②第三段中.“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明确: 俯仰一世:低头,抬头,指周旋、应付周旋、应付一辈子俯仰之间: 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第三部分、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三、展示评价-------展示预习、教师评价教师检查学生完成预习情况,学习小组交流、对照、核对答案,并派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学生补充,教师评价、强调充实答案。

《兰亭集序(二)》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二)》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兰亭集序》中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

2.赏析文中的书法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生感悟和书法艺术赏析。

2.难点:理解王羲之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文化拓展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

2.人生感悟分析
(1)深入分析文中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感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变化和挑战。

3.书法艺术赏析
(1)介绍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特点。

(2)分析《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价值。

4.文化拓展
(1)介绍兰亭雅集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传统。

5.课堂讨论
(1)你如何理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人生感悟?
(2)书法艺术对你有什么影响?
6.课堂小结
总结《兰亭集序》的人生感悟和书法艺术,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
(1)临摹《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

(2)写一篇关于书法艺术的短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教案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2.理解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准确朗读;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2.对兰亭集序的内容进行理解;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的内涵;2.准确朗读古文。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准备:课文的电子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获取信息(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兰亭集序”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的简介。

2.让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找到的信息。

3.教师呈现课件,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并解释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

4.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所找到的信息,让学生明确《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将《兰亭集序》的课文呈现在课件上。

2.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注出对自己来说比较难理解和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3.教师集中讨论课文中的难点,解释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Step 3 个人朗读(15分钟)1.安排学生逐句跟读《兰亭集序》,并注意语音语调。

2.每个学生都要朗读一遍。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纠正。

【第二课时】Step 4 组内合作(15分钟)1.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选一段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并形成小组讨论的问题。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研读成果。

Step 5 全班讨论(20分钟)1.学生代表依次进行报告,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印象、意境等。

Step 6 个人写作(20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融入到写作中。

3.教师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和建议。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3)(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3)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

禊事: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

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

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

(名词作动词)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1. 指导思想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心潮澎湃,在景物的描写中常常倾注了个人的情感。

《兰亭集序》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顿悟。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中尽显生命的张力,被后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人生境界,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并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结合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及无味感,本教案的设计思路注意了以下三点:(1)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知识检测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积累能力。

(2)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法展示,形象直观呈现“王羲之”。

(3)小组讨论,品味语言体悟情趣,培养积极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巩固文言实词虚词,抽查背诵,品味语言探寻情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成习题,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集体背诵;通过欣赏书法《兰亭集序》,学生感受书法的美;通过朗读及小组讨论,学生品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悟作者人生境界。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深沉概叹中蕴含的积极情怀,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景语体味情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探究作者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及体悟作者深沉概叹中包含的积极情怀。

二、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全文并搜集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及历代评价;(2)老师准备阿言的《兰亭集序》歌曲及唐代书法大师冯承素临摹的《兰亭集序》作品;(3)PPT课件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巩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群贤毕.至列坐其次.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茂林修.竹况修.短岁化,终期.于尽答案:全旁边穷尽把······看作一样高(寿命)长至,及2填空《兰亭集序》的体裁是(),而它并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 )上。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1教学设想教学重点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赏析课文明确: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说课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说课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说课兰亭集序第二课时说课以下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

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

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

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著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点: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

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 转而为“痛”?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两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两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熟悉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肤浅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把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二、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1.熟悉肤浅感叹中所蕴含的主动心情。

2.对文中多义词详细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3.支配二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略了并有所体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解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一)导语学校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二)简介选一同学读注解①。

老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进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同学听录音一遍。

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i jī)感慨系之(x)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 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 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1. 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 重难点突破法:(1) 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 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计划】2 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一《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 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同学们边朗读边梳理了词句的表层意思,在大家已经对文意有了初步感知和诵读练习的基础上,我们听朗读录音。

(布置听录音时的学习任务)二、问题设置1.同学们听录音时,找找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一并勾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2.学生听录音后,教师设问:你在何处受到启发,你认为哪些地方你应该注意改进?如果你感觉自己朗诵何处比录音处理得好,可以谈谈理由,并给大家示范一下。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语速、停顿、重音、情感。

)学生回答并诵读。

(教学预设:“乐”、“痛”、“悲”及其所在句子。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学生齐读,激发兴趣。

)4.同学们在诵读中从直感上体味了作者的“乐”,那么作者到底“乐”在何处呢?请结合第一、二段具体的语言材料加以解说。

学生讨论、回答。

(教学预设: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杰。

解说指导学生紧扣语言材料,如两个“足以”所传达的感情。

指导学生联想入境,感悟自然之美、人和、事雅之乐。

)三、深入探讨1. “信可乐也”,我示范两种读法,同学们体会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学生体会到作者由兴而生的气度从容之乐,并产生鉴赏的深入理解。

)2. 预设学生答出“乐”的缘由之一:环境优美。

教师要求学生美诵出写景的语句。

追问:江南阳春三月,景色是什么样的?能用你学过的诗文里的句子告诉大家吗?学生调动旧知,回答。

(教学预设:“千里莺啼绿映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教师补充:“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深入追问:与本文关联比较,选取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作者写兰亭景象突出了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学生从景与情的关系考虑,素淡、雅致的散文格调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写照。

)四、疑难探究1. 前两段写幽美的风景、聚会畅叙之乐,第三段却由乐转痛(预计学生会提出问题),衔接似乎不太紧密,转折有些突兀,是这样吗?让我们细读文本,体味作者的“痛”是由何产生的?第三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联?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研究,后全班交流。

鼓励个性化解读及多元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作小结,侧重于宇宙之浩大与人之渺小的对比,人自觉地思考“死生”的意识。

2. 探究第四段“悲”的感情的来由是什么。

方法:教师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题,衔接自然,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那么古人对死生的观点是什么?②作者对这种观点持什么态度?③他对死生的看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①②两个问题学生能准确找到文本信息。

③题指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和评价古人,同样鼓励学生言之成理的理解。

)④作者自述“悲”的感情的因由,是哪句话? 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学生能准确找到文本信息。

)⑤“今之视昔”除了刚才解读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之外,作者读前人谈及死生的作品,还有哪些感触?⑥“后之视今”作者是如何推测的?⑦同学们作为“后之览者”,看到这篇文章有什么感触?你还读过别人兴感死生的作品吗?能背诵几句吗?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⑤⑥两个问题学生能准确找到文本信息。

⑦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⑧教师启发:“昔人”、“今人”、“后之览者”都对个体生命的短暂、对死生问题发出慨叹,确实“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痛”与“悲”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教学预设:从个体思考与代代思索考虑。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在东晋骈文盛行,文风浮艳的时代,作者能写出如此清新素美的作品; 在崇尚虚无、清谈玄理的时代,作者能力斥虚妄的人生观,思索生命的境界,是难能可贵的。

由此,我们体会到了山水游记散文的一种特征:不仅写山摹水,还倾注了作者的情感、理趣,二者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六、作业1.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 思考:本文与通常的书序有何不同?3.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短文。

如赏析本文的语言、对王羲之的认识、对死生问题的理解等等。

七、板书设计聚会畅叙之乐生命自觉之痛千古同思之悲《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说明《兰亭集序》是精读课文,拟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为本节公开课,通过品读、鉴赏、探究,感受作者寄寓于山水中的情感,体会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一、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理趣相辅相成。

本文语言骈散间行,各得其长,多处成语流传至今,宜于美诵。

既从抑扬铿锵的语言审美直感上激发学生的乐学热情,又与探究、赏析相互促进,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从四条途径入手。

第一,课之初始,在第一节课学生自由诵读练习的基础上,直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立即能听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借鉴改进。

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某些地方自己处理得更好。

如此,不采用先让学生朗读而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同时,优美的朗诵能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境,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每次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解读,都力争让学生以高质量的美诵方式答出原句,教师适时指导,避免学生仅将其作为问题的答案平淡地读出。

这样,赏析关键语句的过程同时成为有感情诵读的练习过程,而诵读又促思考。

第三,每部分的背诵助学生思文境、文情,将旧知、新识融会贯通; 若发现背诵停断处,教师指导疏理此处行文思路。

要避免学生熟诵如急雨湍流,以畅而快自豪,要指导注意顿挫情感。

二、教学中注意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指导诵读选“乐”、“痛”、“悲”三个点处的相关语句练习,并突出“乐”的不同读法,借助体悟作者的思想、情致。

以这三处启发学生揣摩,读好全篇。

鉴赏语言选取了第一、二段的景物描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4 个字,关联比较其它学生熟知的描写江南暮春景色的诗文,通过对比景物的选择、描写方式的不同,见出王羲之的审美情趣和写作风格。

以带动体会全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特色,体会在东晋骈俪藻饰之风盛行时,其难能可贵之处四、对于王羲之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学生受年龄、阅读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不作过高要求。

能够理解“一死生”、“齐彭殇”的意思及作者评为“虚诞”、“妄作”的思想取向即可。

至于力斥东晋文人崇尚虚无、清谈玄理的社会风气,结合第一课时的知识准备,点到为止。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跨时空的恒久价值,本文的解读允许学生不狭隘地受其时代特点的禁锢,探寻作品中“死生亦大”、珍惜生命、积极生活的普遍意义,从而唤起自觉的生命意识。

多媒体课件素朴自然,力争发挥良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综上,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是本节课的目标与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