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骨骼肌机能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 存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膜电 位(membrane potential)。
习惯叫法:因膜内电位低于膜外,习惯上RP指的 是膜内负电位。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 Na+的通透性较小,K+向细胞外流动。造成细 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 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 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 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 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 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① “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 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 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加 强而增大。
②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 部位产生,它就会间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其幅 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
③脉冲式。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 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 隔。
3.复极相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 (+30mv)快速下降,膜内电位 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 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支称 为复极化时相。所谓复极化是 指在去极化的前提下膜极化状 态的恢复。
动作电位示意图 ab: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bc:动作电的下降支 abc:动作电位的锋电位 cd:动作电应的后电位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 由肌球或称肌凝蛋
白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 部——横桥:①能与细肌丝上 的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 ②具有ATP酶的作用,与结合 位点结合后,•分解ATP提供 横桥扭动(肌丝滑行)和作
功的能量。
细肌丝:肌动蛋白:表面有与
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 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静息 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 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 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二、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
动作电位 。
AP实验现象
(二)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1.静息相
在静息时细胞处于极化状态。
2.去极相
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 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 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外负 内正的过程称为反极化。反极 化的电位幅度称为超射。
静息电位产生的生理机制:
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③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 [K+] ↑→膜外电位↑(正电场)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④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RP值描述: RP↑→膜内负电位↑(-70→-90mV)=超极化 RP↓→膜内负电位↓(-70→-50mV)=去极化
(二)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动作电位的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
第六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五节 骨骼肌收缩 第七节 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 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 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 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 膜,称为肌内膜。许多肌纤维排列成束 (即肌束),表面被肌束膜包绕。许多肌束 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包以结 缔组织膜,称为肌外膜。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
二、肌管系统
横小管系统是肌细胞膜 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 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纵小管系统即肌质网系 统。
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 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 终池 。
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 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称为三联管结构。
肌管系统结构示意图
一、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
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
静息电位证明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肌丝的分子组成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 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的直径 约14微米,纵贯肌细胞全长。 每条肌原纤维的全长都由暗 带(A带)和明带(I带)呈交替规 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 规律的横纹排列,故骨骼肌 也称横纹肌 。肌原纤维由粗、 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 而成。实际上由于粗肌丝的 存在而形成了A带。细肌丝 连接于Z线,纵贯I带全长, 并伸入A带部位,与粗肌丝 交错对插。
细肌丝与粗肌丝结构示意图
Ca++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动 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图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单位I、 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 白和Ca++。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