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开放性住区开放模式及其现状反馈研究
开放型住区实证研究
开放型住区实证研究开放型住区实证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住宅区的建设日益增多。
开放型住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以绿地、公共设施和社区活动为特点,试图创造一个开放而互动的社区生活环境。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开放型住区对个体和社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开放型住区的定义和特点开放型住区是指在住宅区内设置了公共绿地、公共设施和社区活动场所,倡导住户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与传统封闭的住宅区相比,它更注重社交互动、人与自然的连接,以及社区共享资源。
其特点包括:多样化的社区设施,如公园、儿童乐园、健身房等;广泛的社区活动,如社区聚会、义务活动等;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开放型住区对个体的影响1. 社交互动增加:开放型住区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使居民之间更容易相识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公共设施等途径,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2. 身心健康改善:开放型住区内的绿地和公园为居民提供了户外休闲和锻炼的场所,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
同时,更多的户外活动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3. 社区认同感增强:开放型住区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公共事务,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居民更有可能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并为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开放型住区对社区的影响1. 环境改善:开放型住区注重绿化和环境保护,通过增加绿地和公园,改善了社区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2. 社区凝聚力增强:开放型住区倡导住户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增强。
社区活动和公共设施的共享,使居民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形成了更有活力的社区网络。
3. 社区活力提升:开放型住区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并提供相应的场所和资源。
这些活动和设施的存在,提升了社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和加入社区。
四、开放型住区的改进意见尽管开放型住区在提升社区生活质量和发展城市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北京市住宅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自2003年,北京市住宅房地产市场开始由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时代。
加上由于制度调整,北京市土地供应量从2004年开始锐减,相应的住宅供应量从2006年开始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住宅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其中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住房需求,改善住房和拆迁导致的住房需求,以及非京人口的购房需求。
因此,由于土地供应减少,需求逐年增加,再加上房地产商囤地,开发企业惜售,供应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房价不断上升。
这样导致了潜在的消费需求被压抑,而投资及投机需求却比较旺盛。
总体来看,2005年以后,北京市住宅销售量逐年下降,而价格却一路攀升。
一、现存主要问题(一)供应总量持续下降自2004年起,北京市住房供应量开始持续下降。
2004年2863万平方米,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峰,之后批准预售面积开始不断下降,2007年批准预售面积降至1330万平方米,不及2004供应量的一半。
从2004年起,平均每年住宅批准预售面积下降约30%。
(二)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与住房供应量持续下降相对应的是住房需求的不断上升。
2003年住宅预售成交面积1138万平方米,住宅供应量(批准预售面积)远大于成交量,但2004年住宅预售成交面积上升至2433万平方米,与住宅供应量仅相差400万平方米左右,2005年住宅供应量与成交量绝对差额进一步接近,从2006年起,住宅成交量开始超过供应,新上市住宅供不应求明显。
(三)中小户型住宅比例有所提升,但比例仍然偏低2007年住宅批准预售面积133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0-90平方米的住宅占20.6%,相比2006年比例有所提高,但与“90、70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中规定“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四)二手房交易比重偏低自2003年以来,虽然二手房成交量在不断增长,但是至2006年北京市二手住宅只占总成交套数比重的26%,与其他城市二手住宅与一手住宅平分天下的情况相比,北京二手住宅成交比重仍显不足。
浅析开放式住宅小区规划模式
浅析开放式住宅小区规划模式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大多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在封闭的情况下虽然居民的安全性和归属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同时这种模式也带来了微循环差、交通可达性差、城市路网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弊端。
因此,我国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中提出,新建住宅要逐渐脱离封闭式住宅小区模式,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路网布局被认为可有效提升城市可达性和增加路网微循环能力。
据此本文通过研究开放式住宅小区国内现状,揭示了开放街区式住区的规划思想和所具有的优势,以供后期参考。
关键词:开放式小区;发展现状;规划思想;模式优势一、基本含义:开放式住区的规划模式是相对于封闭式提出的。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多以封闭式小区为主,这种模式强调了将小区内外严格进行隔离、把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筑起围墙、自称体系、与社会的联系仅仅靠着一两个出入口,使得一个个住区成了城市中一座座“孤岛”,缺少了与外部的联系,形成了功能散乱和居民不想来往、人情冷漠的情况。
而开放式模式强调通过各种方式建设开放公共空间,使得整个小区的住宅、道路、商业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相互融合成一体,为居民提供了公共生活交流空间。
但这并不代表将一切都公开于众,此模式通过巧妙的建筑或者景观规划设计,来保证了居住区内部住宅的相对独立,进而维护了住户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这样,就形成了兼顾内部居住的小空间与公共开放的大空间的开放模式。
二、国内现状:封闭式小区在国内项目开发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2016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从中央政策来看,社会的发展迫切的需要住宅小区逐渐形式新的开放模式,开放式街区住宅小区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规划趋势。
除此之外,我国也受到国外规划思想和研究的启发和影响。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研究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研究城市居住区的“开放性”模式是指在城市规划中,为了增加居住区的活力和社交性,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居住区与城市其他部分产生联系和交流,打破原有的封闭性格局,提高城市居住区的品质。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强调建立居住区与城市其他部分的连接。
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将居住区划分为封闭的单元,缺乏与城市其他部分的衔接。
而“开放性”模式则通过建立交通枢纽、延伸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修建步行与自行车道等方式,使得居住区与城市其他部分之间畅通无阻。
这不仅方便了居住区居民与城市中心的交通,也增加了城市其他居民到居住区的便捷程度。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注重增加社交和文化设施。
传统的居住区规划大多只注重住宅建设,缺乏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而“开放性”模式则强调居住区内的公园、广场、商业中心、图书馆等社交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场所。
这不仅增加了居民的社交机会,也提高了居住区的文化品质。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鼓励社区参与和居民自治。
传统的居住区规划中,往往由规划者和开发商决定居住区的建设和管理,居民参与度较低。
而“开放性”模式则强调社区参与和居民自治,将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交给社区居民,鼓励他们自主决策并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
这不仅增加了居民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提高了居住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倡导多样性和包容性。
传统的居住区规划往往以单一类型的住宅为主,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
而“开放性”模式则鼓励建设不同类型的住宅,包括小户型、共享住宅和老年人住宅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也允许不同社会群体在居住区中共存,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城市居住区的“开放性”模式通过增加与城市其他部分的连接、建设社交和文化设施、鼓励社区参与和居民自治以及倡导多样性和包容性等方式,旨在增加居住区的活力和社交性,提高居住区的品质和人居环境。
这一模式对于建设宜居城市、塑造美好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居住区现状封闭性研究及开放性探析
我国居住区现状封闭性研究及开放性探析
摘要]:我国开启快速城市化进程后,居住区数量大幅增加,居住品质明显改善。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居住区模式绝大多数为单一型封闭性住区,使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配套不均匀以及城市居民交往空间缺失等城市问题日渐凸显。本文以城西亲亲家园居住区为研究对象,简单陈述了我国居住小区模式的理论起源,将封闭性居住小区的弊端一一呈现。结合亲亲家园居住区的实际案例,总结其成功及失败之处。建议引入开放街区的理念,结合现行居住小区模式,营造半开放式的住区,恢复街道活力,提升居民居住品质。
参考文献
1朱怿张玉坤:《“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建筑学报2005年,第10期
2布雷泽范凌林达《从大院到小区到超级街区——通过社会和空间结构阅读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时代建筑2009年,第3期
3魏薇秦洛峰:《对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的解读》,建筑学报,2011年第2期,
4窦以德《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建筑学报,2004年,第4期
亲亲家园围合式的排布,与常规的江南地区居住小区为满足日照通风而进行的阵列式排布区别较大。其城市空间设计饱满富有趣味,组团门禁系统使即使外部人流即使进入小区内部也不至于侵袭到住户的安全和隐私。而小区内商业内街的引入也正是重建邻里空间这一理念的诠释。根据笔者的走访和了解,该小区交付至今已有8年的时间,组团门禁系统得到了小区业主的普遍好评,车辆无法进入使组团内的业主可以安静、自由、安全的进行活动。商业内街却经营的比较惨淡。其原因恐怕和白天居民上班没有人光顾商业及商业内街以及对人行通道过多的限制和障碍有关。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对该住区进行了以下假想的半开放式改造。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研究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居住区的“开放性”模式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开放性模式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旨在打破传统的封闭式住区,促进城市居民的生活交流和共享资源。
本文将探讨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的意义、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开放性模式的意义城市居住区的“开放性”模式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居住区,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服务。
相比传统的封闭式住区,开放式的居住区更能减少社会的隔阂,促进邻里间的交流和互动。
开放性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的交通拥堵,因为居民能够更方便地步行或者骑行到周边的公共设施和商业场所。
开放性模式还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为他们可以更方便地享受到城市的各种文化和娱乐资源。
1. 绿地和休闲空间的共享开放性模式下的居住区往往会更加注重绿地和休闲空间的建设。
这些公共空间不仅是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可以成为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开放式的居住区通常会有公园、游乐场、户外运动设施等,居民可以在这些地方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互动。
2. 便捷的交通出行开放性模式下的居住区会更加注重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的便利性。
这意味着居民可以更方便地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也可以通过步行或者骑行来进行城市内的出行。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减少城市的交通拥堵,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社区服务和文化设施的共享在开放性模式下,城市居民可以更方便地享受到社区服务和文化设施。
医疗机构、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会更加集中在居住区附近,方便居民的使用。
文化设施如展览馆、美术馆、剧院等也会更加容易被城市居民所享用。
三、未来发展方向1. 提高居住区的智能化水平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居住区的智能化水平将逐步提高。
智能化的居住区能够更好地配合开放性模式,通过智能交通管理、智能节能设施等,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开放式住区初探
从上世纪 9 0年 代 开 始 ,国 内 封 闭 式 小 区 在 深 圳 推 出 , 施
行 封 闭 式 的 物 业 管 理 , 造 出 高度 安全 感 , 闭式 住 宅 小 区 开 营 封 始 领 潮 。封 闭 式住 区 的特 点 , 间 以 围合 形 式 布 置 , 留一 、 空 只 二 个 出 入 口让 区 内 的 人 通 行 ,并 加 设 穿 制 服 的 保 安 实 施 封 闭式 的住 区 管理 。 当承 认 , 一定 程 度 上 起 到 了维 护 住 区 环境 安 应 在
做 好住 区 环 境 的 维 护 和 安 全 防 范 。 新城 市 主 义倡 导 街 坊 式 的
间布局, 尤其 以破坏城市 交通 为最 甚, 进而阻碍 了城 市沿交通
轴 线 的 持 续 发 展 。 另 一 方 面 , 了 强 调 住 区 的封 闭 , 然 减 少 为 必 住区的出人 口, 又必 将 减 少 住 区 之 间 的 穿 行 , 而 导 致 城 市 的 进 路 网 的 稀 疏 。 致 城 市 干 道 交通 负 荷过 大 , 迫 采 用 更 宽 的路 导 被 面 ; 来就 已十 分 紧 张 的城 市 交通 , 将 随 着 新 的 住 区 的建 成 本 又 而 加 剧 城 市 交通 的 紧张 和 拥 挤 。住 区 封 闭 规 模过 大 , 交 通 公共 与 住 区 结 合 困难 , 仅 使 住 区 居 民 出 行 距 离 增 加 , 使 的相 临 不 还 住 区 居 民绕 行 距离 增 加 。 第 二 , 闭 社 区 阻 碍 了城 市 中 的 人 的 流 动 与 交 往 , 及 到 封 涉
关 键 词 : 闭 式 开放 式 住 区 规 划设 计 封 二. 放 式 住 区的 特 点 与发 展 趋 势 开
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 ,封闭式 ”住 区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逐步暴 露出问 “
浅析居住区开放性设计策略
浅析居住区开放性设计策略居住区的开放性设计策略是指在规划和设计居住区时,充分考虑到社区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联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社区的开放性和融入性,使居住区既能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又能促进社区内外的交流和互动。
一、开放性设计原则1.空间开放性: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使社区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
可以采取建筑物朝向合理布置,增加开放绿地和公共空间的比例,建立起与周边环境的连续性。
2.社区边界的开放性:在社区的边界处设置合适的入口和出口,通过开设小道和通道,将社区与周边的街区和公共空间连接起来,打破封闭性的边界,增加社区的融入性和可达性。
3.社区内部的开放性:在社区内部设置合理的道路和步行系统,使居民可以自由地穿行于社区的各个空间。
鼓励社区内部设置公共空间和设施,如公园、广场、儿童游乐场等,为居民提供公共休闲和交流的场所。
4.建筑物的开放性:在建筑物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开放式的立面设计和布局,增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和视觉交流。
可以设置通透的门窗和阳台,增加建筑与室外的联系和互动。
1.多功能的社区中心:在居住区内设置一个多功能的社区中心,集结居民活动、会议、学习、健身等各种功能,成为居民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场所。
3.交通系统的规划:在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要考虑到交通系统的设置,使居民可以便捷地进出社区,并与周边的交通网络相连接。
4.小区商业的引入:在居住区内引入适量的商业设施,如便利店、餐饮店等,为居民提供购物和就餐的便利,同时也增加社区的热闹和活力。
5.绿化景观的设计:在居住区内增加绿化景观的比例,通过植被和景观设计,营造宜人的环境,并为居民提供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空间。
6.社区活动的组织:定期组织社区内的各种活动和社交聚会,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的培养。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研究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研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居住区的建设和规划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常常看到城市居住区呈现出封闭式的状况,围合成小区,缺乏与城市其他区域的联系和互动。
随着城市更新和人们居住需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开放性”的居住区模式。
什么是“开放性”居住区模式呢?它指的是将居住区和城市其他区域打通,通过开放的设计和规划,让居民可以方便地与城市其他区域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模式的出现,旨在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居住区格局,给居民创造更多的生活便利和多样性。
对于这种“开放性”居住区模式,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我们需要关注“开放性”居住区模式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居住区模式往往会造成封闭的空间格局,居民在生活中缺乏对城市其他区域的了解和互动。
而采取“开放性”模式的居住区,可以使得居民更加方便地接触城市其他地区,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这对于提高居民生活的品质和满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可以研究“开放性”居住区模式对城市社会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封闭式居住区往往会导致社会交流的减少,居民之间的联系变得疏远。
而采取“开放性”模式的居住区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形成更加活跃和多元化的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们可以探讨“开放性”居住区模式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在封闭式居住区中,交通通常是单一的,居民出行的选择受到限制,容易导致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而“开放性”居住区通过打通空间,可以使得城市交通更加便利和多样化,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我们还可以研究“开放性”居住区模式对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采用“开放性”模式的居住区,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打破封闭式居住区的单一空间格局,形成多样化的城市景观和人文氛围。
我们还可以对“开放性”居住区模式进行实践和案例研究,探索其在不同城市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北京公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北京公寓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热门目的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北京的住房需求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公寓市场作为住房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人们选择的住房形式。
目前,北京的公寓市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北京工作和生活,使得公寓市场迅速崛起。
北京的公寓凭借其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多元化的居住选择而受到青睐。
与传统的普通住房相比,公寓有各种面积大小可供选择,从小户型到大型公寓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然而,北京公寓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寓的供应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由于北京市场竞争激烈,土地资源紧张,公寓项目的拓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北京的公寓租金普遍较高,对一些中低收入群体来说仍然难以负担。
此外,公寓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法律法规问题,以及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等也是亟待解决的挑战。
对于北京公寓市场的未来趋势,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公寓市场的规范管理。
通过完善公寓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开发商和经营者的监管,确保公寓项目的合法性和质量。
同时,加强公寓租赁市场的监管,以保障租户的权益和公寓租金的合理性。
其次,应加速推进公寓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通过制定更加明确的公寓管理和运营规范,为公寓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在法规制定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降低公寓租金,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公寓的便利。
第三,鼓励市场主体创新公寓设计和服务模式。
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公寓管理经验,结合北京市场的特点,推动公寓设计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居住品质和居住体验。
例如,可以引入智能化配套设施,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增加绿化和休闲设施,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第四,加大对公寓租赁市场的金融支持。
通过引入更加灵活和多元的融资渠道,为公寓市场提供更为便捷和合理的融资方式。
宜居北京居住环境健康性空间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对钢铁、化工等重点污染工业进行排放监管,确 保企业达到环保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 生产技术。
降低噪声污染对策
加强城市交通噪声管理
01
优化城市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拥堵;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吸
收部分噪声。
限制建筑施工噪声
02
制定严格的建筑施工噪声标准,对违规施工单位进行处罚;鼓
励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
跨界合作与创新驱动
鼓励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界限, 推动宜居环境建设的理念、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与发 展。
增强国际影响力
随着宜居北京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将得到 提升,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和资源聚集,进一步推动北京 的全球化发展。
总结与结束语
总结
本文通过对宜居北京居住环境健康性空间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宜居北京建设需要政府、 市场、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绿色生态、人文关怀、智能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与应用,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02
居住环境健康性空间分 析
空间分析方法介绍
空间句法分析
运用空间句法理论,通过对空间组构、连接度、集成度等参数的计算,定量描述城市空间结构对健康性的影响。
GIS空间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整合多源数据,对健康性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与统计分析。
北京居住环境健康性空间分布
中心城区健康性较低
由于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因素,中心城区居民居住 环境健康性相对较差。
郊区健康性较高
郊区及周边地区因环境质量好、人口密度低等因素,居住环境健康 性较高。
健康性空间集聚现象
在局部区域,健康性较高的居住环境呈现空间集聚现象,与健康性 较低的区域形成鲜明对比。
开放式小区的利弊分析
开放式小区的利弊分析前两天中央和国务院发的一个《意见》顿时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小区的院墙要拆了!我们先看看原文关于小区开放问题这段文字是优化街区路网结构中的一个部分,旨在提升道路通达性,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
但是,不得不说,关于小区的开放性问题由来已久。
不论是参照我国历史发展,还是参照城市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过于封闭的小区都是比较特例的现象。
不知何时起,封闭的小区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
在封闭的小区长大的我们肯定都能体会到这种好处:小区相当宁静,一堵院墙隔开了马路车水马龙的喧嚣,小区内锻炼、晒暖的老人怡然自得,不用担心被来来往往的机动车撞倒;固定且唯一的出入口,固定的物业班子,感觉舒适而安全;合围的小区内,陌生人被挡在外面,小区内的场所也成为了一种较为私密的所在……然而过于封闭的小区会带来许多问题:对于整个城市来说。
由于过去发展迅猛的几十年,城市的建筑基本处于无规划状态,许多城市较为主干的道路被某些厂属生活区拦腰截断,当时急于发展生产,并没有在意,日后疏浚交通的时候不得不绕个弯子;每个商业网点,或者公共设施都有其服务半径,然而对于封闭小区内的商业网点来说,它的服务半径能吸引到的消费人口往往不能维持其运行;城市原本疏密有度的肌理被破坏,从而大街道加小巷的有利的交通条件也被破坏;改革开放后遭受了巨大冲击的思想观念也丧失了共识、程序和意义的观念,靠着院墙把外来的危险挡在外面,却忽视了封闭空间内滋生的危险。
对于封闭小区来说。
内部居民的出行也多有不便,上下班高峰期时候的拥堵不用说,甚至连要去生活区后面买个馒头也要从正门出来绕上一大圈;大型小区内自建的便利店等公共设施,本可以辐射较大范围,有时候却因为无法打到最低收入的门槛而在小区建成几年后被迫撤走;部分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一家独大,规定的居民委员会难以起到相应的作用,由此造成的纠纷不在少数……其实,这种现象出现在中国并不是偶然的。
从心理上来说。
自古以来,我们对于仙境的追求,就渴求一种较为隐秘的私密性。
北京民宿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
北京民宿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一、现状问题1. 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北京尚未出台专门的民宿管理法规,导致民宿经营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由于民宿业态的特殊性,涉及到居民区、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等方面,缺乏专门的监管规定,容易出现乱象。
2. 安全隐患存在:一些民宿由于装修和设施老化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尤其是一些非法民宿,安全设施、消防设备严重不足,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3.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民宿市场的快速扩张,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一些民宿以低价吸引客人,导致一些合法的民宿难以生存,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4.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民宿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民宿的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客人在入住民宿后,可能会遇到房间脏乱、设施不全等问题,影响客人入住体验。
二、发展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北京应尽快出台专门的民宿管理法规,建立健全民宿的监管体系,规范民宿从业行为,提高市场竞争秩序。
2. 加强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民宿的安全检查和监管力度,对于一些安全隐患严重的民宿要及时予以整改或处罚,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
3. 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民宿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核民宿的合法身份和安全标准,对于违法经营的民宿要依法予以取缔,保障合法民宿的正常经营。
4. 提高从业者素质:加强对民宿从业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确保客人的入住体验。
5. 鼓励创新发展:政府可以鼓励民宿业主进行创新,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和体验,吸引更多客人。
推出特色民宿、文化主题民宿、家庭式民宿等,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
北京民宿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引导和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监管和培训,让民宿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信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的民宿行业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北京市住房问题现状及其对策
北京市住房问题现状及其对策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高昂的房价、租赁市场的不规范以及住房供应的不足,都给北京市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一、现状分析1. 房价高昂: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旺盛,北京市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
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购买一套住房是一项巨大的经济负担。
2. 租赁市场不规范:北京市的租赁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黑中介、违规出租、租金水平高企等。
此外,租赁市场的秩序混乱也给租户带来了很多麻烦。
3. 住房供应不足: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和开发建设的速度滞后,北京市的住房供应一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了许多人无法获得合适的住房。
二、对策建议1.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包括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
这样可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2.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政府应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商品房的供应量。
这样可以满足中端需求旺盛与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稳定房价。
3. 加强租赁市场监管:政府应加强对租赁市场的监管,打击黑中介和违规出租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同时,可以建立租赁服务平台,为租户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租赁服务。
4. 完善政策体系:政府应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以解决住房问题。
例如,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大住房建设力度。
5. 推进共有产权房等政策:共有产权房政策可以缓解家庭购房的经济压力,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对于有购房需求的家庭,政府或企业可以提供共有产权房,让居民在满足住房需求的同时,减轻一次性购房的经济压力。
6.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住房意识和法律意识。
居民应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北京市的住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与演化研究共3篇
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与演化研究共3篇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与演化研究1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与演化研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的住宿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本文旨在探究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与演化,为研究和改善城市住宿产业提供参考。
一、北京市住宿业现状北京市住宿业包括酒店、旅馆、宾馆、招待所等各类住宿服务。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底,北京市共有各类住宿服务机构2954家,床位数达到59.4万张。
其中,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客栈、度假村等服务类型均有涉及,满足了旅游、商务和公务等多种不同需求。
在客源方面,北京市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务人士。
根据北京市旅发委发布的数据,2019年,北京市共接待游客4609.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074.27亿元人民币。
此外,北京市还是全球最重要的会议和展览中心之一,每年会分别举办国际高峰论坛、文化节、艺术展等多种活动,吸引了大量与会者和观众入住酒店。
二、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北京市住宿业空间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分布特点。
首先,市中心地区是住宿业的主要集中地,市政府所在地的东城区、西城区及其附近的海淀区、朝阳区是北京市主要的商务和旅游中心。
其次,住宿业的布局也在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得到了加强,如北京市的首都机场周边、北京南站周边等区域。
具体而言,北京市住宿业空间布局涉及多种类型的住宿设施。
在市中心区域,五星级酒店和历史悠久的旅馆、宾馆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五环线以外的区域,如朝阳区的酒店、住宿服务机构遍布各个商圈,且以经济型酒店、客栈等住宿形式为主。
在京郊地区,度假村等具有休闲和娱乐功能的住宿形式逐渐兴起。
三、北京市住宿业演化历程北京市住宿业的发展符合城市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的趋势,但同时也受到政策、市场竞争和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北京市的住宿业向品质、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研究
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住区的建设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城市居住区模式往往以封闭式为主,住宅小区内部环境相对封闭,并且很少与周边环境进行交流。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社交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居住区开始尝试“开放性”模式,即将住宅区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创造出一个包容、多元的社区环境。
本文将对“开放性”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交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和可能的挑战。
1.概念与特点“开放性”模式是指将住宅区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的一种居住区模式。
其特点包括:1) 开放性空间设计:住宅区内设置多功能开放区域,如公园、广场、儿童游乐场等,打破传统封闭式住宅区的结构限制,提供更多的社交空间。
2) 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住宅区与周边的城市空间相互连接,方便居民出行和与城市的互动。
设置步行和骑行道路,连接住宅区和城市中心。
3) 多元化社区功能:住宅区内设置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功能,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
4) 官民合作管理:住宅区管理应由政府机构和社区居民合作进行,共同维护社区的良好环境。
2.优势与价值“开放性”模式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交交流方面具有以下优势和价值:1)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开放性的社区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使生活更加丰富多样化。
居民可以在公园中散步、锻炼身体,孩子们可以在儿童游乐场玩耍。
多元化的社区功能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如购物、医疗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促进社交交流:开放性的社区环境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公园或广场上,居民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如舞蹈、健身、社区聚餐等,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社区。
3) 增强城市凝聚力:开放性的居住区能够与周边城市空间相互融合,使城市更加紧凑和统一。
开放性的社区环境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多样性和文化的窗口,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开放式住区设计研究——以北京副中心0701街区项目为例
开放式住区设计研究——以北京副中心0701街区项目为例李端端;尚曦沐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空间》
【年(卷),期】2024(31)3
【摘要】开放式住区是新的住区设计理念,旨在提供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
以北京副中心0701街区项目为例,从总体规划、交通组织、私密性处理、消防设计、空间形态控制、套型平面布局等方面研究开放式住区设计,以期为相关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16-119)
【作者】李端端;尚曦沐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刘晓钟工作室第一设计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刘晓钟工作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拆围墙“拆出”开放式街区住区规划该如何应变?——“开放式街区规划设计经验交流与项目观摩会”胜利召开
2.住区覆土大平台建筑设计实践研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某住宅项目为例
3.建筑师负责制工作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A2标段EPC项目为例
4.基于开放街区理念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安置房规划策略研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住房项目某地块规划为例
5.基于使用后评价的街区型住区设计策略研究——以锦绣东城住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开放性住区开放模式及其现状反馈研究刘欣宇摘要:长久以来,我国开放性住区的发展多停留于理论阶段,实际落地的项目并不多见,也缺乏对于住户主观感受的分析与总结。
本文以国务院最新提出的“住区打开”政策为展开点,以POE(使用后评价)理论为指导,选取北京市既有开放性住区的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其交通、住宅等不同层面的开放模式并结合问卷所得的居民反馈数据分析不同开放模式下居民的感受差异,以期为日后住区开放模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开放性住区,开放模式,POE理论,北京市1.绪论1.1研究背景1.1.1政策层面2014年10月1日,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持编制的《绿色住区标准》正式施行,其在总则中明确提出了开放性住区及城市街区的概念,提倡住区对城市开放,住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于2016年2月6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这一新政标志着“窄马路、密路网”的街区式开放性住区将成为我国未来住区发展的主旋律。
1.1.2学科层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住区建设以大规模的封闭式小区为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破坏城市道路结构、割裂城市空间,成为阻碍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放眼全球,从美国新城市主义中的TND、TOD社区模式,到精明增长与紧凑城市理念下的中高密度住区开发,都提倡了住区发展的开放性、混合性、多样性及可持续性[1]。
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住区对城市开放,与此同时,万科等部分地产公司也积极展开对于开放型住区的实践探索,为开放性住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实证。
1.1.3城市层面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始终难以得到缓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北京“宽马路、疏路网”的道路布局模式,在北京的道路建设中,城市主干道占了绝大部分的道路面积,而支路严重不足[2],这与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小街区、密路网”模式截然相反。
而大尺度的、不允许过境车辆通过的居住小区和单位大院就是造成北京道路结构和路网密度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虽问题较为突出,但北京市开放住区的实践仍相对滞后,已落成的开放性住区数量较少,且缺乏后续的使用后评价研究。
图1 与城市同构的居住结构(开放性住区)VS割裂城市结构的居住结构(封闭式住区)1.1.4群众层面“住区打开”的新政一经提出便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网络上,很大比重的网友表达了对“住区打开”后是否适宜居住的质疑与担忧。
开放性住区虽利于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但在目前的环境下究竟能不能为广大市民所接受仍不得而知。
因此,对于既有开放性住区住户反馈的研究显得必不可少。
1.2概念界定1.2.1开放性住区2014年10月1日,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持编制的《绿色住区标准》正式施行,其在总则中明确提出了开放性住区及城市街区的概念为:可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区,与传统的封闭式小区的做法有本质区别。
标准指出开放性住区应具备以下特征:(1)住区规划应与周边住区和地域环境相协调,宜建立无边界的开放性住区。
(2)住区规划应做到项目内的街道、步行道以及公共空间与设施能为住区内的公众直接利用,不宜出现被围墙、住区大门等围合起来的现象。
图2 开放性住区特征1.2.2POE理论POE使用后评价理论是指对建筑及环境在其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应用社会学、行为学等人文学科以及统计学等技术性学科和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进行交叉研究的方法,对建筑物及环境进行系统的评价,并通过对建筑和环境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得出建筑及环境的使用后情况及其绩效。
1.4研究框架2.调研前期分析2.1条件限定本次调研所选取的住区应满足以下条件:(1)住区未被院墙、栅栏等隔离设施所围合(2)住区主入口不设门禁(3)住区内部主要道路为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具备城市支路的功能(4)住区商业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开放共享(5)多种功能混合2.2模式划分将目前北京市区的开放性住区较为概括的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并各自选取一个代表小区进行实地调研。
表1 开放性住区模式划分3.案例分析Ⅰ- 后现代城3.1基本概况后现代城位于朝阳区百子湾路,东临东四环,距国贸CBD直线距离不过两公里,区位优越。
项目用地20.63公顷,容积率2.83,绿地率33%。
整个住区共分为四个组团,各组团面积(不包含外部道路)如图4所示。
相较于传统的四周围的密不透风的封闭式住区,后现代城虽未做到各部分完全打开,但已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图3 后现代城区位图4 后现代城各组团面积3.2交通开放模式3.2.1路网结构与住区设计中道路部分通长采用的通而不畅的布局手法不同,后现代城小区级道路采用简洁明了的“十字”状路网将整个住区划分为四个组团,中央交叉口无信号灯,而是圆形的交通环岛。
站在平面设计的角度而言,这种布局方式并不美观,但从交通功能来讲却最为高效。
它将一块本身面积过大的地块切割为四个小的地块,相当于增加了两条城市支路,从而为交通路线提供了更多选择。
3.2.2路网密度后现代城西侧的城市支路与其东侧的东四环距离为580米,北侧的城市支路距南侧的城市次干道百子湾二路390米,如果不进行路网加密,这将又是一块典型的北京尺度的大面积住区。
而在“十字状”路网将地块分割后,这个片区的平均路网密度为260米×180米,属于一个比较合理的路网密度。
3.2.3道路等级外部道路→小区级路(等同于城市支路)→组团路3.2.4开放模式整个小区的大门是不设门禁系统的,外部车辆可以自由出入,因此在后现代城内可以随处可见出租车、快递用车等。
但它们也仅能进入到“十字”状的小区级道路,因为每个居住组团内的组团路都是封闭的,设有门禁系统。
此外,地下停车场同样不对外开放。
整个住区的交通开放结构如图6所示,红点处为各个门禁点,将组团路分割至开放体系以外。
图5 内部路网打开前后街区尺度对比图6 后现代城路网开放结构3.2.5现状评价不过分修饰,完全打开的小区级道路使得整个后现代城得以与城市无缝衔接,由城市道路进入小区内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隔阂感。
而同时组团道路的封闭则是一种对于居民利益的保护,让他们的车辆有别于外来车辆。
3.3居住开放模式3.3.1开放模式虽整体住区呈现开放状态,但除三栋建筑外其他建筑均形成各自的封闭组团,每个组团有明确的入口与守卫,通过门禁系统限制外人出入。
其具体开放形态如图11所示。
图11 后现代城居住单元开放形态3.3.2现状评价封闭的组团内呈现出极强的私密特征,与开放的外部环境对比强烈。
这种感觉就像整体住区是一个大的城市,而各个组团则是不同的小区,它们当中只有少数开放,而绝大多数都处于封闭状态。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城的开放区域并没有集中到一个完整的组团,而是将这种划图7 开放的小区级路 图8 中央交通环岛 图9 封闭的组团路图10 车行门禁系统分具体到单栋建筑上。
如西北侧的组团中,北部的两栋建筑虽设有车行门禁但并无人行门禁,而南侧的建筑则实施严格的人行门禁。
为了防止南侧建筑区域有外人进入,原设计中景色优美,富有活力的组团中央绿地被一道玻璃栅栏隔开。
北侧的建筑底层布满了各类小店,生活气息浓郁,而南侧则显得冷清、静谧。
如图12所示,为了追求独立的开放空间与私密空间,本该共融的公共空间被割裂,反倒成为无人问津的失落空间。
如此生硬的分割手法无疑是对小区的整体性的破坏。
3.4.配套设施开放模式3.4.1开放模式自身开放性较强的商业设施与社区中心均对外开放,而需要私密空间的幼儿园则处于封闭组团内部无法进入,同时运动场地与内部憩场地未能实现共享。
如图13所示,开放的配套设施均位于表示开放区域的黄色区域,而封闭组团内的配套设施仅供内部居民使用。
图12 组团内的分割图13 配套设施示意图3.4.2现状评价根据动静属性划分配套设施是否开放共享的做法有利于内外部人员的整体利益均衡,幼儿园的封闭可以理解,但运动场地未能开放还是较为遗憾。
3.5商业开放模式及现状3.5.1开放模式住区内的商业主要有三种模式:位于住区中心,集中布置的纯商业建筑;底层被商铺占据的住宅楼以及只有部分界面设有底商的住宅楼。
3.5.2商业活力中心区商业活力度极佳,甚至让人感受不到这是置身于住区。
但边缘地区的商业较为惨淡,在短距离内商业氛围出现极大差别。
图14 对外开放的商业设施 图15 限制进入的幼儿园 图16 只能远眺的篮球场此外,商业活力度与开放程度成正比,从图17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开放区域的商业热度要明显高于封闭区域,可见住区打开,外来人流与内部居民的共同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住区商业的发展。
3.6.公共绿地开放模式3.6.1开放模式每个组团都有自己的中心绿地,但因为后现代城中没有一个组团是完全开放的,因此绿地同住宅一起被封闭了起来,无法共享。
3.6.2现状评价由于开放绿地只供住区内居民使用,因此开放空间呈现出的是一种静谧的氛围,景观利用率并不高,使得后现代城给人一种“外热内冷”的感觉。
3.7住户使用评价图17 后现代城商业热度分区图18 绿地景观被通告栏死死遮挡在后现代城共发放有效问卷17张,其中男性10人,女性7人。
调研结果如下:第二部分为关于后现代城的开放性所产生的利弊的多选环节,通过对不同因素的比较有助于分析该种开放模式下住户最直观的感受。
3.8本章小结后现代城可视为开放性住区的初级阶段,因为其开放程度实际并不强。
不过住区道路的打开与组团道路的封闭还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既提升了区域交通效率,又保障了小区居民独立的交通空间,使它们几乎感觉不到住区不设门禁式大门所产生的突兀。
可以看出后现代城在追求一种开放与私密间的平衡,虽带来一些较明显的弊端,可事实上它还是较好地完成这一点,各个组团尺度的拿捏及开放与封闭界限的控制都很有秩序,不笨重却又不零碎。
4.案例分析II- 沿海赛洛城4.1基本概况4.1.1基本信息沿海赛洛城位于北京朝阳区,距后现代城很近。
小区南侧的广渠路是唯一与其相邻的城市主干道,其余三侧均为城市支路。
项目总用地面积 34.8 公顷。
2004年设计的沿海赛洛城可谓北京最早引入“Block”街区模式的居住小区,是北京开放性住区发展进程中一次重要的尝试。
该项目定位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美式街区风格的现代健康城市型混合居住街区。
项目有美国的 ZGF 事务所设计的,采取新都市主义的街区邻里化的规划理念,充分体现现代居住的要求[3]。
4.1.2街区尺度沿海赛洛城内部组团的分割可以称得上是“小街区、密路网”结构的典范,整个住区由南北向排列的四个矩形片区组成,而每个片区又被划分为3-5个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