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法三章的意思及故事
约法三章 典故
约法三章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约法三章的典故背景
2.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
3.约法三章的历史意义
4.约法三章的现代启示
正文
一、约法三章的典故背景
约法三章这一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讲述了刘
邦在攻入关中后,为了招揽民心,与关中父老约定三条法律,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的故事。
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通过简约法律来赢得民心的智慧。
二、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
约法三章的内容包括: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即:杀人者将被处以死刑,伤人和盗窃者将被依法惩处,除此之外,其余秦朝的法律都被废除。
这一约定使得关中的百姓得以从严苛的秦法中解脱出来,从而拥护刘邦的统治。
三、约法三章的历史意义
约法三章这一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展示了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如何通过简约法律来赢得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其次,约法三章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法治的重视,以及对严苛法律的抵制。
最后,这一典故还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善于顺应民意,以实现国家治理的智慧。
四、约法三章的现代启示
约法三章这一典故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
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善于倾听民意,以简约、公平、公正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从而赢得人民的拥护。
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
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约”,协商,议定。
“章’,条目。
临时议定三条法令。
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
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123。
成语故事:约法三章
成语故事:约法三章成语背景:约法三章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时期。
其意义是指制定简单的法律规则,以限制权利和明确责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保障。
故事情节:秦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其中最强大的两支力量是刘邦和项羽。
在项羽的军队攻入秦都咸阳后,为了平息民愤,项羽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并允许士兵掠夺三日,致使百姓遭受了极大的灾难。
此时,刘邦的谋士张良向刘邦建议,与其与项羽争锋相对,不如趁机占领咸阳,并提出约法三章的策略。
张良在给刘邦的计划中提出,刘邦进入咸阳后,首先要做的是与百姓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同时,张良强调,为了获得民心,要将这些法律落到实处,让百姓看到刘邦的军队是正义之师。
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立即付诸行动。
当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后,他立即宣布了约法三章,并下令士兵不得扰民。
同时,刘邦还派人给百姓送去粮食和慰问品,让他们感受到了军队的关爱。
这些举措使得刘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民心,为他日后建立大汉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制定简明扼要的法律规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同时,领导者的明智决策和有远见的举措也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借鉴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
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明确规则和原则,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个人和团体的共同发展。
首先,约法三章的智慧告诉我们,制定明确的规则是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的作用愈发凸显。
我们需要依靠法律来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秩序。
同时,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制定清晰、公正和可行的规章制度也是确保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其次,故事中的刘邦因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而获得民心。
这启示我们,在制定规则时需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只有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总之,约法三章这个成语故事所蕴含的智慧对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约法三章的典故
约法三章的典故约法三章出自于《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释义:高祖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典故:秦朝末年,统治者残暴昏庸,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全国各地纷纷暴动,反抗秦朝的统治,其中以刘邦和项羽的起义军实力最强。
有一次,刘邦和项羽商议决定:“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
”在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刘邦入城后,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
又召集三秦之地各县有德望和名声的耆老豪杰说:“父老乡亲们遭受秦朝暴政苛法的苦害已经很久了,说一句对朝廷不满的话就被诛灭三族,聚众谈论就被斩头弃市,我曾与各路义军首领有约,首先入关进阳者就在当地为王。
现在我自然应该称王关中之地。
我与诸位父老订立简明扼要的法规,仅有二项条款:杀人者要偿命斩首,伤害人或抢劫盗窃者论罪惩办。
除此之外,秦朝的繁律苛法全部废除。
各级官吏都各自按原任职务坚守岗位,执行公务!”接着,刘邦立即派人和秦朝旧吏们到和县乡村镇张贴告示,使约法三章家喻户晓。
三秦之地民众十分高兴,人们纷纷送牛羊酒食慰问刘邦的军队将士,刘邦一再推辞不肯收下,说:“仓库里粮食很多,战士们并没有挨饿,我不想再给父老乡亲们添麻烦,使大家破费财物了!”当地民众更加欢喜,唯恐刘邦不在三秦大地为王。
后人根据汉高祖刘邦的这件事,总结出成语“约法三章”,用来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约法三章文言文翻译
吾与诸侯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以为常。
《约法三章》文言文翻译: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只定下三条法规:凡杀人者处死,伤人者或盗窃者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其余的秦国旧法全部废除,以此为常制。
详细翻译如下:吾(我),与诸侯(各路诸侯),约(约定),法(法规),三章(三条):杀人者(凡杀人者),死(处死),伤人(伤人者),及(和),盗(盗窃者),抵罪(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余(其余的),悉(全部),去(废除),秦法(秦国旧法),以为(以此为),常(常制)。
此段文言文描述了汉高祖刘邦与诸侯们约定的新法,旨在简化法律,以杀人、伤人、盗窃为三大重罪,其余的旧法一概废除。
这种做法旨在减轻百姓的负担,简化法律程序,使得法律更加贴近实际,易于执行。
以下是对原文的详细解释和翻译:1. 吾与诸侯约:吾代表刘邦,与各路诸侯约定。
这里的“约”指的是达成共识或约定。
2. 法三章耳:只定下三条法规。
这里的“法”指的是法律,“三章”指的是三条重要的法律条款。
3. 杀人者死:对于杀人者,依法处死。
这里的“杀人者”指的是犯杀人罪的人。
4. 伤人及盗抵罪:对于伤害他人或盗窃的人,也要依法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里的“伤人”指的是伤害他人的人,“盗”指的是盗窃者,“抵罪”指的是受到应有的惩罚。
5. 余悉去秦法:其余的秦国旧法全部废除。
这里的“余”指的是除了上述三条法规之外的其他法律,“悉去”指的是全部废除,“秦法”指的是秦朝的法律。
6. 以为常:以此为常制。
这里的“以为”指的是以此为标准或常制,“常”指的是常规或常态。
通过约法三章,刘邦展示了他的宽容和改革精神,这一举措也为后来的汉朝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约法三章典故
约法三章典故约法三章是指纪录片《大清相国》中相国寺尼木格根设置的三条规矩,至今仍被认为是教育子弟的好方法。
它们是:“君子不夜盗”、“君子不言利”和“君子不议功”。
第一章“君子不夜盗”,是告诫人们不要在黑夜里做亏心事,更不要盗窃。
这一条规矩可以理解为坚持正义和廉洁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搞钱权交易,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
这些人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君子不夜盗”的准则。
我们要认识到“君子不夜盗”背后的道德意义,弘扬正义和公正的社会风气。
第二章“君子不言利”,是告诫人们不要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而应该为他人着想。
人们常说,“利欲熏心,失去本心”,因此,这条规矩正是对人们贪婪和自私的防范。
在职场中,我们不断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我们要时刻牢记“君子不言利”的道理,尽量换位思考,为同事、客户和公司着想,长远来看这会促进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第三章“君子不议功”,是告诫人们不要总是为了争功而争斗,而应该默默地为大家做贡献。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为了表现自己千方百计地争功,搞阴谋诡计或者攀高枝。
但是,人们却应该学会“君子不议功”的态度,积极努力工作,为公司和团队提供贡献,不必计较功劳的大小,因为只要各自都全力以赴,整个团队的成功就走在前面了。
总之,约法三章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坚持正义和公正的原则,不要总是考虑个人利益,而应以团队合作为重,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为大家争取机会和成功。
正如《礼记•大学•第一章》中所说,小人之作虽无大过,小过则频繁。
相反,“君子行道,不以私废公”,尽自己所能为公共利益服务,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约法三章的典故
约法三章的典故约法三章,指的是汉朝初年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时所订下的三个约定。
这三个约定分别是“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义勇为,义不容辞”。
这三个简单而又深刻的约定,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精神的象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讲述约法三章的典故。
那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相会,击壤而歌,豪情满怀。
三人都是志向高远、性情豁达的人,彼此之间情感深厚。
他们在桃园中相识相惜,结为兄弟。
意气相投的三人共同痛感吴郡、越巂的时局混乱,决心彼此携手,历尽荆棘,共同谋求扶持同族,平定江山。
三人坐在草地上,细聊起各自的经历。
张飞回忆起他曾经当过挑夫,十分辛苦。
关羽则提起他曾经一度只靠卖菜度日,衣衫单薄。
刘备则说起他甚至曾经在城门口摆摊卖鞋。
三人谈到大家的遭遇时,不禁感慨良多。
于是,他们都发下誓言,如果任何一人有难,其他两人必将携手相助。
最后,他们把誓言框定在三条规定中,称为“约法三章”。
这三个约定虽然简单,却足以表达他们彼此之间的真挚情谊和至死不变的为兄弟所应有的义气。
这三个约定具体内容是,“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义勇为,义不容辞”。
“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是说不论前方是荆棘丛生的江山险滩,还是汹涌激流的大江,只要是同一艘船上的难关就一定要共同克服。
这就要求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彼此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扶持同族,顺利度过任何难关。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说如果有任何一人遇到财政、生命等方面的困难,其他两人应当立刻伸出援手,支援他度过难关。
这就要求三人之间有共同的团结精神,一方面是要保持兄弟间的互相照顾和帮助,另一方面也要牢记同族的利益。
“见义勇为,义不容辞”是说如果三人发现有危险的事情需要去救助他人,那么就必须要勇往直前,即便是危险重重,也要冒险去救助别人。
这就要求三人之间具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品质,面对困难坚定勇气,不善人后退让。
三人相约后立刻定下这三个约定,虽然这些约定看似简单,其实却蕴含了中华民族在团结、互助的精神。
西汉-史记《约法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史记《约法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约法三章西汉-史记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
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翻译: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汉元年(前)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纸)道旁投降。
诸将或言诛秦王。
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
沛公曰:“沛公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
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
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
约法三章 典故
约法三章典故
摘要:
一、约法三章的来源
二、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
三、约法三章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约法三章,是一个汉语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与汉高祖刘邦有关,发生在公元前206 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占领了秦国的都城咸阳。
在这次事件中,刘邦与秦国的父老们约定,要遵守三条法律,这就是约法三章的来源。
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简单的三条法律,却对当时的秦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三条法律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它们是刘邦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对秦国父老们的承诺。
约法三章的意义和影响深远。
首先,它体现了刘邦对法治的尊重和重视。
在刘邦看来,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石,是不可动摇的。
其次,约法三章也展示了刘邦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重视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权利,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最后,约法三章也影响了后世的法治观念。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法治改革,都可以追溯到约法三章这个典故。
总的来说,约法三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典故,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法治的探索和追求,对公平正义的信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约法三章的故事和道理
约法三章的故事和道理《约法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治理国家的智者与贪婪的商人之间的斗争,因其蕴含的重要道理而广为流传。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齐宣王的国君,希望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于是,他找到了一位智者韩非子,希望能够请他担任宰相,帮助他治理国家。
可是,韩非子却提出了一个要求:他希望国君能够为他写下三条法律,作为治国的基石。
齐宣王虽然有些诧异,但是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韩非子写下的三条法律分别是:第一,误杀者罚杀;第二,窃盗者有罪;第三,目睹不救者同罪。
这三条法律被称为“约法三章”。
故事的后续发展,就是贪婪的商人如何与这三条法律斗争的过程。
有一个商人,他想要利用齐宣王的无知,来赚取更多的财富。
于是,他告诉国君,这三条法律非常的限制自由,让人们都活在恐惧之中。
齐宣王听了这些话,开始怀疑约法三章是否真的适合国家。
于是,商人就开始演示实例来攻击约法三章。
他送给国君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一个小犬。
商人说:如果这只小犬能顺利地通过约法三章的考验,那么这三条法律才有用。
国君听了,表示赞同。
商人就开始做出他的伎俩,他让一个人制造了假象,途中去伤害这只小犬。
这个人就被处罚,而小犬则没有被救,而是被残忍地杀死了。
商人以此为据,在国王面前攻击约法三章。
他说,这个法律既无法保护小犬的生命,那又有何用处呢?可是,智者韩非子听到这个故事后并没有被蒙蔽,而是看出了商人的险恶用心。
他说,小犬不能说话也不能自卫,所以无法判断它是否有救。
然而,这三条法律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正确的。
如果不实施这三条法律,那么人民的生命权和财产权都将无法保护。
最终,齐宣王明白了智者韩非子写下约法三章的真正用意,他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他在全国推行约法三章,让国家变得更加公正、稳定。
《约法三章》的故事告诉我们,法律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在缺乏法律规范的年代,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忽视人民的生命、财产权。
约法三章 典故
约法三章典故【原创实用版】目录1.约法三章的典故背景2.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3.约法三章的历史意义4.约法三章的典故人物正文约法三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起源于西汉时期。
这个典故源自《史记·高祖本纪》,描述了刘邦在攻占秦国都城咸阳之后,为了稳定局势,与关中地区的父老乡亲约定了三条法律。
这个故事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约法三章典故。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爆发起义。
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
”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向关中进军。
最终,刘邦率军先攻入关中,抵达距离秦国都城咸阳几十里的霸上。
秦王子婴在位仅四十六天,便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原本想要驻扎在华丽的宫中,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失去人心。
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下令封闭宫门,只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库房,随即又带兵返回霸上。
为了招揽民心,刘邦召集关中父老、豪杰,与他们约定了三条法律,即“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的具体内容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这意味着只保留了杀人、伤人和盗窃这三种犯罪的死刑,其他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这个约定旨在稳定局势,安抚百姓,使新政权能够顺利建立。
约法三章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为刘邦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展示了他仁慈、爱民的姿态。
这一举措为刘邦赢得了关中地区的民心,为他日后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同时,约法三章也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典故,教育人们要遵守法律,以法治国。
约法三章的典故人物主要有刘邦、樊哙、张良等人。
刘邦是这个典故的主人公,他通过与关中父老约定三条法律,成功稳定了局势,为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约法三章成语故事
约法三章成语故事约法三章成语故事约法三章成语故事1【成语】:约法三章【拼音】: yuè fǎ sān zhāng【解释】: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成语故事】: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
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
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
”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
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
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
”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约法三章成语故事2【成语】:缘木求鱼【拼音】: yuán mù qiú yú【解释】:缘木:爬树。
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成语故事】: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
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
”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齐宣王却笑了笑,不答。
孟子接着问:“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我明白了。
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
”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害。
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
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本文是关于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和故事出处,感谢您的阅读!【成语】:约法三章【拼音】:[yuèfǎsānzhāng]【解释】: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举例造句】: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成语典故】: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
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
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
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
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
比如,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
但刘邦此时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
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
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
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①。
刘邦还军灞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②这个安民告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
关于刘邦的约法三章,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它是刘邦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地主阶级代表转变的标志。
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合理的。
约法三章的成语典故
【释义】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约法三章”来表示凡事要先讲定规则,大家来共同遵守。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是刘邦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1) 千色给自己的约法三章,对自己好,对钱好,对值得同情的人好。
2) 既然决定了无论如何也要在短时间内提升修为,并且已经与奥特约法三章,对于这建议他自然没有任何意见,随口应道,“好啊,我们马上滴血认主吧!”。
3) 衣小东以妻子年轻漂亮容易招风惹草为由,竟给秀秀约法三章立了规矩:不许秀秀穿招眼的衣服,不许她和别的男人接触,不许她和陌生人说话,不许她单个出门。
4) 天佑啊,要不咱俩约法三章怎么样?我以后每天给你五千字的更新,你别来烦我怎么样?5) 这次把你们集中起来,是想跟你们约法三章。
6) 潘美作为先锋已经出发了,赵匡胤约法三章,要求大军不得伤害符太后、小皇帝、文武百官以及汴梁百姓。
7) 那么我和你们约法三章,可以么?8) 你别过来,我要跟你约法三章,你答应我就放下刀,不然我就自尽。
9) 欧阳云也与燕景帝约法三章:武林之事与朝廷之事再无瓜葛;武林中人不听朝廷中人调遣;武林秩序由神剑山庄维持。
约法三章的故事和道理
约法三章的故事和道理
“约法三章”是一个讲述犯错与惩罚的故事,它教育人们应当对
自己的言行负责,并明确了惩罚与约束的范围。
据说,“约法三章”始于战国时期,是卫国大夫吕不韦在宴会上
制定的法律条款,包括“三章”,即“行而不违”的规定。
“第一章”强调言而有信的重要性,规定“言而必信,行而必果”,即自己讲话
要遵守、保持信誉,行动要有结果,“第二章”讲述行为准则,规定“关爱他人,孝敬亲族”,即要关心帮助他人,尊重长辈,“第三章”指出犯错应受惩罚,规定“触犯此法者,罪不可免”,即任何违反规
定者都应该被惩罚。
“约法三章”的道理在于,一个社会要安定,就需要制定公正的
法律与约束。
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言而必信,行而必果,遵
守守则,对亲人和他人关心、爱护,不得伤害他人。
同时,社会也需
要惩罚违法者,才能维护公正和秩序。
“约法三章”既是古代法律法规,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约法三章”的精神,不断提高自我品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成语故事|约法三章
成语故事|约法三章
【成语】:约法三章
【拼音】:yuē fǎ sān zhāng
【解释】: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
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义军至灞上(陕西西安市东),逼近咸阳,仅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自知无力抵抗,只好捧着玉玺符节,跪在咸阳道旁向起义军投降,胜极一时的秦王朝至此灭亡。
子婴投降后,刘邦听从樊哙、张良的劝谏,下令封存秦廷府库,撤回灞上,等待项羽及各路诸侯的到来。
同时,刘邦宣布废除秦朝苛法,只“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备受秦朝严酷刑法折磨的百姓,无不大喜过望。
刘邦的这些做法不但有利于恢复关中的社会秩序,也为他在楚汉之争中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支持。
后来“约法三章”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
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与造句
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与造句本文是关于约法三章的成语故事与造句,感谢您的阅读!“约法三章”,其读音是[yuèfǎsānzhāng]。
约法三章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适用于各行各业,甚至是一家人之间的约定。
那么这个词来自于哪里呢?,答案是《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秦朝末年,有一段诸侯并起的时间,其中最出名自然就是刘邦和项羽了。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进入到咸阳城里面的刘邦军队,原来大都是农民,哪里看过帝都这样的阵势,尤其是对于皇宫里面的珍宝和美女,更是口水掉了一地啊。
刘邦自己也是小流氓出身,自然也难以掩盖心中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面不愿意出来。
幸运的是,他身边还有樊哙、张良这样脑子清醒的人。
经过这两个人的提醒,刘邦带领军队把那些东西都还回去,然后回到了灞上。
在那里,他召集了周围各县的父老乡亲、地主豪门、英雄豪杰开会,告诉大家说:“大家受了这么多年苛刻秦法的苦,批评朝廷要灭族,坐下来说话要判死刑。
我之前和诸侯们约定,谁先进入关中就做关中王。
现在我要做这个王了,我和你们约定的法律只有三条:杀人的要判死刑,伤人和抢劫的要依法办理,剩下的秦朝法律都废除掉。
所有的官吏和百姓都和以前一样过自己的日子。
总之,你们不用怕,我来到这里是给你们除害的,不是抢你们东西的。
我现在就把军队待会霸上,等诸侯来到了再一起制定一个规则。
”都说秦国“苛政猛于虎”,忍了这么多年的乡亲们,自然会拥戴这样一个决定。
后来百姓们还给这支军队送来了牛羊酒食,想要慰劳一下士兵,结果刘邦又是推掉了。
这下,当地的百姓不怕你称王,就怕你走人了。
也是因为身边有一群能够给出好建议的人,刘邦最后也终于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成语造句我现在和大家约法三章,要是以后谁违反了,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约法三章,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约法三章的故事
约法三章的故事约法三章的故事约法三章的故事 1来源《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解析:“约”,协商,议定。
“章’,条目。
临时议定三条法令。
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理解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超多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就应全部废除。
此刻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之后,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约法三章的故事 2当各路诸侯攻破武关(在今陕西丹凤东南),离咸阳不远时,赵高派心腹把二世杀了。
赵高想自己即位,又怕进关的诸侯不服,就把二世的侄儿子婴立为秦王。
子婴明白赵高一肚子坏水,十分危险,就设计杀了赵高。
项羽想借着咸阳内乱连夜进军,又怕投降过来的秦军叛变。
大军到了新安城南(今河南新安),楚军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兵都给杀了,埋在大坑里。
打这儿起,项羽的残暴出了名。
公元前207年,刘邦进了武关。
秦王子婴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yáo)关(在今陕西商县西北)。
刘邦用了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作为疑兵,又吩咐大将周勃带领全部人马,从东南侧面突然打进去,杀了主将,消灭了这一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进了关,到了灞上,秦王子婴带着大臣前来投降,车马好像戴孝似地都用白颜色。
《约法三章》典故解释汉元年十月,...
《约法三章》典故解释汉元年十月,...
约法三章
成语.约法三章.的拼音:yuè fǎ sān zhāng
成语.约法三章.的典故: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成语.约法三章.的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用成语.约法三章.的造句: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邹韬奋《经历·种种尴尬》)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法三章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约法三章
【拼音】:
【解释】:
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
【举例造句】:
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约法三章,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
【成语典故】:
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
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
闹得不可开交。
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
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
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
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体验一下
做关中王的滋味。
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
提醒着他。
比如,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
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
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
但刘邦此时
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
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
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
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
在樊哙和
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
军灞上①。
刘邦还军灞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者
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
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②这个安民告示,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
关于刘邦的约法三章,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它是刘邦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地主阶级代表转变的标志。
在
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现象屡见不鲜,
是合理的。
在根据约法三章,如果谁敢于再像陈胜、吴广那样杀死将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话,那就要被处死。
因此,这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的法令。
其次,命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实际上是保留了秦王朝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并使之为自己服务,他们行县乡邑,将刘邦的约法三章传达给乡绅百姓,这一作法从本质上讲保护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利益。
第三,更为直接的是,刘邦当众宣布怀王与诸侯的约定,并刻意笼络人心,一再表示他率军入关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便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好感。
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刘邦则辞让不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这样一来,人又益喜,他们终于消除了对刘邦的怀疑和戒备,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样,刘邦在未来与项羽对关中的争夺中,已经棋先一着了。
正当刘邦在灞上约法三章时,项羽也已扫平河北,率诸侯的40万联军和秦将章邯的20万降军一路浩浩荡荡地渡河进抵新安(今河南渑池)。
由于诸侯联军中的士兵从前大多曾被秦征发到关中服徭役,轻折辱秦吏卒。
这样,项羽部下的两部分军卒中间,便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和猜忌。
秦降卒们担心,万一入关后不能取胜,项羽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项羽听说此事,不但没有想办法安抚,反而害怕这些秦吏卒人心不服,到关中后无法约束,会出乱子,便在一夜之间将20万降卒统统活埋在新安城南,只留下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3人,从而造成了自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40万降卒以后的第二次大惨案。
项羽根本就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对这个从前的沛县亭长先行入关更是愤愤然。
还在西进的路上,他便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
雍在关中,表明项羽根本不准备承认刘邦入主关中。
刘邦本来就对项羽深怀忌惮,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又气又惊。
正在这时,有人向他提出距(拒)关,毋内(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建议,便不顾刚刚向关中父老豪杰许下的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的诺言,立即派兵关闭函谷关,准备将项羽率领的诸侯军拒之门外。
这一举动无疑是不明智的,因为当时项羽已拥兵40万,号称100万,而刘邦的兵力只有10万,力量对比相当悬殊。
况且诸侯联盟尚未破裂,此举无异于将自己放在了诸侯联盟的对立面,犯了众怒。
果然,项羽军至函谷关而不得入,大怒,立即下令家发薪一束,欲烧关,并命令黥
布等破关而入,直至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与刘邦驻军的霸上仅相距40里。
一时间,咸阳之东战云密布,气氛十分紧张。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看形势不对,忙转变立场,暗地向项羽报
告说:刘邦想称王关中,任子婴为相,他还想独吞秦宫中的珍宝。
项
羽的谋士范增也对项羽说:刘邦一贯贪财好色,可入关以后却财物无
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
①正当项羽
紧张地部署消灭刘邦时,不料消息不翼而飞。
项羽的叔父项伯在秦
未亡时曾因杀人犯罪而被张良所救,所以听到消息,连夜驰往刘邦
营中,劝张良赶快逃走。
张良急忙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给了刘邦。
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之下意识到,宴请项伯。
席间,刘邦不仅频频为
项伯祝寿,而且约为婚姻。
在赢得了项伯的好感后,又竭力表白自己,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多多美言。
项伯连夜回营,力劝项羽改变
初衷: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②有勇无谋的项羽被说动,暂时放弃了消灭刘邦的
计划,从而失去了一次取胜的良机。
第二天,刘邦率张良、樊哙等百余骑赴鸿门项羽军中,再次表白:我和将军齐心协力,自己无意作关中王。
致使项羽改变了消灭刘
邦的初衷。
但范增仍不相信刘邦的表白,主张趁机杀死他以除后患。
所以在宴饮之时,再三示意项羽下手,但项羽却默然不应。
范增无奈,只好令项羽从弟项庄在席前舞剑,伺机刺杀刘邦。
正所谓项庄
舞剑,意在沛公。
而项伯也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
法下手。
张良见刘邦处境危险,便至军门召来樊哙。
樊哙带剑拥盾
冲入宴席,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见樊哙如此威猛,便赐酒一斗,生猪肘一块,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而食之。
项羽又问樊哙还
能饮酒否?樊哙借题发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发不敢有所近,封
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
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