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四讲

合集下载

第四讲 增长的理论

第四讲 增长的理论

两边同除以Y=A 两边同除以Y=A F( N, K ) :
∆Y MP = Y Y
N
MP ∆N + Y
K
∆A ∆K + A
∆Y ∆A MP N × N ∆ N MP K × K ∆ K = + + Y Y Y A K N
∆Y ∆N ∆K ∆A =α +β + 或 Y N K A
§4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Robert Solow, from MIT, in the late 1950s. What determines growth? What is the rol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What is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Growth Rate of GDP per Capita Since 1950 versus GDP Per CapitaBroader Look Across Time and Space
From the end of the Roman Empire to roughly 1500, there was essentially no growth of output per capita in Europe. This period of stagnation is often called the Malthusian era. era. From about 1500 to 1700, growth of output per capita turned positive but small. Even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growth rates were not high by current standards. On the scale of human history, therefore, growth of output per capita is a recent phenomenon. Leapfrogging is a stage when output per capita in one or more countries increases above output per capita in the United States.

第四讲 公债挤出效应

第四讲 公债挤出效应

• 1981年以来的绝大部分年份里,国债发行主要是通过 行政摊派等非市场化的方式发行,国债的挤出渠道比 较单一,即直接通过国债发行挤出了中央政府有关部 门、地方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挤走 了银行等国有金融机构对个人储蓄安排的投资,挤出 了一部分银行信贷投放和居民个人消费。不容否认的 是,当时发行国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通过抽走一部分 “预算外资金”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其它形式的社 会闲散资金,以便控制通货膨胀率和减少当时所谓重 复性与盲目性投资,集中必要的财力加强能源交通等 国民经济瓶颈部门的投资力度与建设,实现调整与优 化国民经济结构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债的这 种挤出是必要的。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明显
• 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没有影响。由于中国尚未实行 名义利率的市场化,中国自1996年5月以来曾先后8次 降息, • 第二,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争夺有限的资金。商业银 行存在较大存贷差额,商业银行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 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利润较低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 故。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 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会挤出民间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高速公路、供水和机 场等基础设施,属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 会形成挤出效应。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提高外部 效应,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结论与建议
•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成熟,民间消费与投资的利率弹 性将有所增强,并且,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 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逐渐变得稀缺,挤出效应也会相应加 强, 2005年中央决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决定适当 减少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但仍要继续保持一定 的赤字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这样做的必要性是: • 第一,政策需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 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在经济高速增长和部分行业、 项目对国债资金依赖较大时候,“收油过猛”会对经济造成较大 负面冲击。 • 第二,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确实有许多“短腿”的事情要 做,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有利于集中一些资源,用于增加农业、 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的投入。 • 第三,保持一定的调控能力,有利于主动地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 杂的形势。

第四讲城市经济学

第四讲城市经济学
Q'
C
c
B
b
a
S
L
K/L
当大小城市有着相同的资本—劳动投入系数
(K/L),但是有着不同的投入—产出比例, 其收益和产出点分别是c,a点和C,A点。这里 存在的明显的内在机制是规模经济
Q"
C
A


c Q a
S、L
K/L
如图所示
Q Q' Q" C A B
c
Q
b
a
S
L
K/L
图4-1 不同规模城市的投入—产出差异
二、城市多种适度规模的考察
假定城市所需的各种投入都按照相同比例进行 城市规模是否会产生规模经济,反映的就是城
市人口和城市土地资本各要素的集合力量与产 出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要素投入为解释变量的城市产出函数的 变化,来分析城市各种规模的产出效益。如下 页图所示:
横轴表示城市人口规模,纵轴表示城市效益
中、小不同规模。
1.2 城市规模经济
一、基本概念
城市规模经济:指城市非农业生产单位和人
口恰好适应城市土地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容 量,使得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都达到最低水 平,城市发展处于规模经济区间。
规模经济效益:指由于城市规模的变化,获
得了递增的报酬,而这种规模报酬递增往往 体现为城市规模与城市资本数量与效率的同 方向变化
城市人均产出
P0 P1 P2 P3 P4 P5
城市人口规模
P5
人均收入最大
P5是城市பைடு நூலகம்均效益最高规模。这时城市企业
的平均效益或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最大
图: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
城市边际投入

市场经济第四讲:社会总需求.34页PPT

市场经济第四讲:社会总需求.34页PPT

• 解释“流动性陷阱”。 •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有三个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交易 量加大,因此而持有的货币量加大;第二,预 防动机.由于未曾预料的支出或购买而需要的 货币,如生病付医药费或有利的购买机会;第 三,投机动机,即持有货币作为投机性债券买 卖之用,这种动机与债券的利率有关。当利率 高时,债券价格低,人们将减少货币持有需 要. 相反,当利率低时,债券的价格高,人们认为 债券价格只会下跌,将不会购买,持有货币观 望。
投资的经济避免不了经济的衰退和萧条,他主
张政府扩大支出,从而使社会经济保持有效需 求。当加入政府部门后,经济流程如下。 (银 行部门略去)
当存在政府部门时,产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的扩大能够产生扩张效应,使社合经济产 出扩大。但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crowd out)? 所谓“挤出效应”指政府的支出扩大,挤占了私人
假设社会只有两部门,家庭部门和生产部门,没有 政府和国外部门。
产出=消费,即Y:C-a+bY。 例:a=100,b=O.8,得Y=500。用图解法,
45度线与消费曲线的交点为均衡产出。
• 结论:为增大均衡产出可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 或增大自主消费倾向。
(2)投资需求。古典投资理论是对资本的供给和 需求决定了利率和均衡时的资本数量,因此资 本市场是出清的,即不存在过剩资本供给,也 不存在资本短缺。利率是被决定的,并且通过 利率的变动使资本供求一致. (见下图)
纵轴为消费,横轴为收入。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a表示自主消费水平,即0 收入时都是必须的;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得到横截面消费函数的证 明。
所谓横截面消费函数,是截取某一特定时期各个 家庭收支材料按大小分组考察相应的消费支出。 观察结果表明,高收入家庭消费高,但消费的 增加不比收入的增加高,并且收入越大,收入 增量中消费的增量越少。需要指出的是横截面 消费函数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不同的,将同 一时期的收入差别用于不同时期的收入变动至 少有两个问题:总和问题和收入差别同时间序 列的换算问题。

第四讲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经济状况

第四讲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经济状况

第二讲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经济状况 和中外经济关系
2、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特点 (1)土地所有权 官田:皇室庄田、宗室庄田地、旗地、屯 田和地方官府的学田 民田:指私田以及以“公有”名义拥有的 族田、祠田、社田、义仓田、渡船田、寺 观田。民田只是相对而言,并不存在严格 意义上的土地私有,都是“国有”。
第二讲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经济状况 和中外经济关系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表示“起土界”、“疆界”等, “封,爵诸侯之土也”;“建”为“立法、 建国” 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柳宗元作《封建论》,顾炎武有“封建” 与“郡县” 之辩。他们的所谓“封建”是 指西周的裂土分封。这与马克思定义的西 方封建社会比较接近,并不完全相同。
五 中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三)中英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18世纪60-70年代,西方工业已开始使用蒸气动力, 而中国主要用人力、畜力作动力,使用水力作动 力的很少。 武器装备上,17世纪40年代后,英国已普遍用装置 刺刀的步枪,中国军队使用的是刀剑和弓箭,少 量的鸟铳只是限制于皇帝禁卫军——神机营里。 1840年英国生铁产量达到142万吨,人均53.12公斤; 煤产量达到36万吨,修建铁路1350公里。中国在 这个时期全国铁产量2万吨左右,人均0.05公斤。
麦迪森:中国农业的一些主要数据 (1400—1952年)
年份 人口 谷物总 (百万) 产(千 吨) 谷物种 植面积 (百万 公顷) 19.8 32.0 48.0 59.0 86. 3 耕地面 谷物单 积(百 产(公 万公顷) 斤/公顷)
1400
1650 1750 1820 1952
72
123பைடு நூலகம்260 381 569

第四讲 金融危机与货币危理论机

第四讲 金融危机与货币危理论机

• 企业过度扩张
• 东亚经济模式
亚洲金融危机对危机国的影响
• 汇率大幅度下跌,导致币信严重下降 • 进口减少,影响国内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 要 • 外资流入锐减
• 1997年,私人资本流入出现了90年代首次急剧 下降,仅1997年一年,流入到亚洲新兴市场国 家和地区的私人资本大约减少了1000亿美元
主要观点
• 金融机构的负债经营性质决定了它们总是偏好于 高风险投资 • 由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担保(明显的或隐含的), 人们仍然放心地将资金贷放给这些金融机构,进 一步激发了金融机构的过度借贷,引起了金融泡 沫 • 资本市场的开放加剧了过度投资,在吸引国外资 金涌入的同时,还将风险扩散至国际市场 • 泡沫破灭后,金融机构出现偿付危机,金融体系 崩溃,金融危机爆发
第二讲 金融危机与货币危机 理论
主要内容
• 金融危机的概念 • 20世纪90年代主要金融危机回顾 • 亚洲金融危机
• 演变 • 成因 •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主要的货币危机理论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 一国货币汇率大幅下跌,引起金融秩序混 乱、金融机构倒闭的现象 • 金融危机的主要衡量标准
• 汇率大幅下跌 汇率下跌的影响?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 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 十分涌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 至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 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 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 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 金融诈骗和投机法》 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 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最终 南海泡沫破灭。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各国利益交融,宏观经济政策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形势与政策第四讲中,我们学习了国际经济形势及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了解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工具和调控措施等。

本文将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国际经济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际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2016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过剩,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然而,在风险和挑战之中也存在机遇。

当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趋势向好,全球经济预计有所回升,对华出口也将出现企稳回升的趋势,有利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政策工具和调控措施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是稳健中性,即保持中等速度和合理幅度的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过热或者过冷,维护了国家的总体经济平衡。

并在稳健中性中达到调节结构、防范风险的效果。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利率和信贷,在经济下行期间,中央银行可以采取降低政策利率、降低存准率等方式来扩大流动性,增加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增长。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减税、增加政府投资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下行期间,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支出来扩大总需求,减轻经济下行压力。

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向特定产业提供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4.区域政策:区域政策通过向重点地区和行业提供财政和产业支持来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具体包括:1.结果评估:对政策效果通过正式的数据分析和监测来评估。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学习课件】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学习课件】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 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 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 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
17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 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 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 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 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 工作的新局面。
12
工业化: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 程,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衡量是否实现工业化的结构性指标: ①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15%以下 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20%以下 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0%以上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 2001 年 的 GDP 总 量 中 , 第 一 、 二 、 三 产 业 的 比 重 15%、51%和34%。 从产值指标看,我国在上个世 纪末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2001年,我国第一产业就 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仍然高达50%,我国城镇 人口所占比重为36.2% 2007中国年末非农业人口总计79064万,
各种有色金属矿 藏量占90%
.
东部上述资源 奇缺,仅占全 国的3-8%左 右
27
西部要“ 依托亚欧大 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 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 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 带面,有重点地推进开发。”
.
21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
22
(三)、统筹区域发展
❖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 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 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 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 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四讲 供给曲线与供求理论

第四讲 供给曲线与供求理论

传统经济学对价格管制分 析的结论是,价格管制会 导致需求量/成交量减少, 并且价格下降,真的如此 吗?
案例一:房租管制
※人会如何反应?
案例二:美国于20世纪 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推行 油价管制来抑制通胀。
※人会如何反应?
案例三:中国的医疗乱象(周其仁的研究)
供给量的变动
P
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
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上
点的移动。
P2
a P1
0 Q1
S b
Q Q2
供给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
素变化(成本、技术变化),
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P
S1 S0 S2
Pk
• 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的区别:
供给量变动由价格变动
O
Q1 Q0 Q2 Q
引起,供给由生产技术
第四讲 供给曲线与供求理论
第一节 无生产情况下的供给曲线
• 上图中的AB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如果价 格从B点往下降,那么对该物品的需求量沿着BA增加。 但如果价格从B点往上升,则会减少对该物品的需求量。 通过卖出去减少需求量,这就是供给。
• 把BC段的需求曲线以O’B为对称轴折过来画成BC’,这就 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所以,在没有生产的情 况下,供给曲线其实是把需求曲线位于O‘P左边的部分画 到右边去,因此它们是同一条曲线!
– 谢作诗:老板给我3千工资,钱是从老板那领,但这3千的水平并非老板和我决 定的,而是由千千万个老板和谢作诗一起决定的(市场决定)。老板为何不给 我4千?因为他可以用3千从市场上再聘一个谢作诗。老板为何不给我2千?因为 那样的话,我就跑到别的老板那里去干活了。不反对增加工资,但要从增加需 求的角度去做。

第四讲 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PPT教学课件

第四讲 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PPT教学课件
有的前提下,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家庭签订 经济合同的形式,把土地等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 家庭具体经营,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下双方的责、 权、利关系。
2020/12/09
6
第二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及其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户的独立经营地位 实行家庭联承包制后,农村形成了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的
2020/12/09
4
四、人民公社制度
1960年我国农村进入人民公社化时期。 基本内容: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公社、
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三级所有,以生产小队为基本的 核算单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存在的问题:
不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严重损害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折价入股成为集体共同财 产,社员对入社的资产不再享有直接的支配权、使用 权和处分权,但并没有丧失财产的所有权。 从制度特征看,初级合作社成功地分割了私有产权, 从农民完整的私有权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合作社控 制的剩余控制权,以入股的形式形成合作社的共有产 权。初级社强调“自愿互利”,农民有较完整的退出 权级合作社
1956年我国进入高级合作化时期。 基本内容:农民的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被强制
集体化,财产的个人股权无偿地转让给集体,完 全取消个人财产权。 高级社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公有产 权成了惟一的产权类型,农民只有名义上的生产 资料,退出权大受限制。产权的模糊开始带来分 配的不合理和激励严重不足。 公有产权当时实际上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是 当时的领导者还错误地以为问题出在公有化程度 还不够高上,加快了制度变迁步伐。
“人人都是财产主人”最后的结果实际是“人人都不 关心它”。这种特定的产权安排以一种命令与服从的 强制方式,模糊了每个当事人的损益边界。

第四讲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

第四讲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

第三讲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上篇经济法的价值一、法律价值的解释法律价值是法学领域最为古老的命题之一。

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指出,“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在古代和近代世界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经是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55页。

)(一)价值的含义讨论法律价值,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价值的含义。

应当说,自古以来,对价值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

其中,有唯心主义的解释,也有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它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这个论断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意思:(1)价值这个概念的基础是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2)价值的核心内容是对于人们需要的满足。

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价值的两方面性质:第一,“价值”是表示关系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主体)与外界事物(客体)的关系。

外界事物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社会事物。

外界物不仅仅是被感知,被作用的对象,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对象。

人们对于外界物的认识、改造,并不是只为了认识和改造,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用他们,满足人们的需要。

人和客体的这种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就是价值关系。

在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外界物是价值客体。

第二,“价值”也是一个表示意义的范畴,它被用来表示外界物具有对人存在意义、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也即表示外界物对于人具有使用价值。

事物的价值性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生存、幸福和发展的肯定与否定关系。

凡是对人有用、有利,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有助于实现人的目标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

自由、正义、财富、知识等对人是有用的东西,因此成为价值的存在形态,而专制、暴力、欺诈、邪恶等则被视为无价值的东西。

(二)法律价值的含义对应于价值的含义,法律价值应具有两方面的性质:1.法律价值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关系,即法律价值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的需要与满足关系。

第四讲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第四讲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其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共
产党执政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在于公有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 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在以公有制 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个人利益和
社会利益的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


二战以后,法国国有经济的比重曾高达98%。直
到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占全
国总资产的比重还有40%,法国也达到38%。 另外北欧诸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印 度等国的国有经济比重都很大。显然,我们不能 由此认定这些国家都是或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比重的高低,也不是保证

第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通过国有
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企
业,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要
充分利用股份制等资本组织形式,来放大
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和提高国有经济的
控制力。

当然,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
相关体制的改革。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
料的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这个矛盾只
能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对社会生产的直接调 节来解决,因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生产社会 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社会 化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单一
的国有制形式。实际上,生产的社会化只是生产资
计划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 和消极作用;才能使各种非公有制获得健康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第四讲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第四讲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第四讲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十六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跨入了近代社会,而中国建立在农耕经济之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却备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

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

与西欧社会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期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早就出现了。

且不说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时期,其他如土地买卖出现在战国秦汉之际,促使中国的土地财产权很不稳定,有所谓“千年田,八百主”(《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

迄于宋元明清,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三主”的现象,有的连佃农也分享有部分的土地所有权,并在法律条文上有所规定。

再如中国的农民较早就有相对的离土自由,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流民之波,从北到南的大迁徙,促进了南方和周边地区的迅速开发。

即使是缺乏生产资料的佃农阶层,也并非完全被地主束缚在土地上,他们有退佃、迁移的自由。

作为经济剥削的地租形态,也是劳役、实物与货币地租长期并存。

凡此种种现象,在西欧国家都是发生在封建社会开始崩溃之时,但在中国却“古已有之”。

但是,中国历史的早熟却未能促成它的成熟发展,相反地却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

从西欧历史的发展来看,商品生产、城市经济、土地买卖、农民的离土自由、货币地租的出现以及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不仅要等到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本身就是与封建庄园制度格格不入的,它们的出现,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量,迅速瓦解着西欧中世纪封闭式的庄园封建社会。

反观中国的情况,这些不早熟的因素,不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而而是作为它的补充形态而出现的,这就使中国的农耕经济大大扩展了它的内涵结构,可以比较灵活从容地改变自己的表层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各种变化。

当然,在中国农耕经济内部滋长的商品经济,同样具有较活跃的“革命”性质,对自然经济有着潜在的腐蚀瓦解作用,但是这种腐蚀瓦解作用成长到一定程度,往往因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而被化解或吸收,中国封建社会里官僚、地主与富商大贾的相互转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