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 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一这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

教材的安排是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万级和个级末尾含0、万级和个级其他数位含0的三个数。

以这样的三种类型的数为代表,教学这类数的组成和读、写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0的读法。

我在教学时,是让学生自己先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三个数的,没有采用书中直接呈现的方法。

我是想让学生在拨的过程中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

另外,在教学时,我提前讲了分级的方法,所以学生在认识组成时问题不大。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把重点放在0的不同读法的教学上的。

把三个数分级以后,让学生反复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到读法的不同和区别。

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的不同之处,重点放在0的位置区别上。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到学生掌握的要好一些。

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体会和发现的,而不是老师告诉他的。

数的读、写尤其是大数目的数的读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练习中错误较多。

所以在这节课我尝试这样做,不知是否可行。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二《直线、射线和角》一课,认识射线、直线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认知,并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

通过探索、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1、把学生带进生活中去认知。

本节课我利用了日常生活用品手电筒来让学生演示线段和直线。

再让学生试着能不能演示直线,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直观的理解了。

因为直线两端都可以无限延伸的神奇,所以难以找到生活中近似直线的物体。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直线和射线,还对它们的特征有了较深的理解,初步感知了射线和直线之间的区别。

2、让学生带着发现走进生活去应用。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6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5。

【教学目标】: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5。

(1)指名读题。

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写出算式。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共同点。

(3)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①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②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就是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4)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2.巩固练习: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小组中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一写,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1.教材“练习九”第5题。

(1)小组中说一说,议一议。

(2)指名说一说,教师指正。

2.教材“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说一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3.教材“练习九”第9题。

(1)先指名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2)议一议:怎样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JP3〗使学生明确: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返回时的速度,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来解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设计(7篇)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3、角的度量及画法二、练一练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4、第四题(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练习二第5题: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四则运算: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规则和运算方法。

2. 乘法口诀:让学生熟练记忆乘法口诀,提高乘法运算速度。

3. 解决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2. 重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规则和运算方法,乘法口诀的记忆。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2. 投影仪3. 教学软件:数学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教学软件。

4. 教学卡片:用于乘法口诀的教学。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激活学生的前知。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策略。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和数学竞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示范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1. 完成教学软件中的练习题。

2.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分析一、教学设想: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

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

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

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

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

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

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 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反思(优秀7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反思(优秀7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反思(优秀7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反思篇1教材内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

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

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

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表示( )“_”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填相同还是相反}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福州( )表示—--------------------------------------------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本册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分数和小数等。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算能力有待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分数和小数等基本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分数和小数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分数和小数的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合理,教学设施齐全。

3.学生准备:提前预习,了解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通过讲解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引出四则运算。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

如:讲解分数、小数的定义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反思(5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展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进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力量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生自主探究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展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教学预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23年奥运会中国运发动的成绩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 2023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呈现2023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竞赛运发动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竞赛中的完善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熟悉画面中的人物吗?今日,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忆中国跳水竞赛运发动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竞赛中的精彩表现。

预备好了吗?动身!连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竞赛中的完善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头了,第一轮竞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其次轮竞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局部是58,小数局部非常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随着学生的答复,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四年级数学下册的重点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 第一节课:算数
•数学四则运算的综合运用。

•异项同类的加减法。

•含括号的算式计算。

2. 第二节课:几何
•认识平行线与垂直线。

•认识常见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 第三节课:分数
•认识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分数的四则运算。

•分数之间的比较和化简。

三、教学方法
1.示例讲解: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设计一些实际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记快较为困难,下一次教学我会增加更多的实例讲解,以及激发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

另外,在分数运算部分,一些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我会设计更多的练习题,加强学生对分数四则运算的掌握。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教学课程,学生对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我也发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的反思与改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的反思与改进

本文将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的反思出发,分析教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反思1. 教材重视知识点,忽略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小学数学教材普遍重视知识点的传递,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过分依赖书本知识,不能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2.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以讲述和演示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影响。

3. 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小学数学教案中的评估方式大多是考试,而且评价依据多半以数学维度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评估,在考查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改进建议1.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对于基础知识点的传递,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例如:通过在课堂上安排小组活动、独立思考时间等形式促进学生关注问题本质,避免走形式,重思考。

2. 融入实践环节,提高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3. 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多样化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说通过演示、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推动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4. 多元化评估方式,全面考察学生能力教师应该在评估方面采用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评估方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的反思与改进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全面化的评估方式,推动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效果。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4篇)_1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4篇)_1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4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1教材说明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

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

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

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

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

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

人教版四年级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13篇)

人教版四年级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13篇)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13篇)人教版四年级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1、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适宜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

2、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才能,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难点:1、简便算法的算理。

2、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适宜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图学生准备: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过程:一、质疑〔出示主题图及题目:王教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王教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师:在昨天的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难题?生1:“12×25”中,我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数进展改写。

生2:我想知道数的改写有什么好的方法?……师: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是了不起!二、解疑师:计算“12×25”时,谁有妙招教给大家?谁能帮助解决刚刚同学们遇到的难题?〔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组1:我们组能帮助解决第一个难题。

只要记住以下几组常见凑整的数就容易了:5×2=10,25×4 =100,25×8=200,125×8=1000……计算“12×25”时可以为25找朋友4凑整,就是把12改写成3×4,即:12×25=〔3×4〕×25=3×〔4×25〕=3×100=300师: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真羡慕你们的小集体!小组2:也可以把25改写成100÷4,就是:12×25=12×〔100÷4〕=12×100÷4=1200÷4=300师:这种方法也很巧妙!小组3:我们组把12改写成60÷5:12×25=25×〔60÷5〕=25×60÷5=1500÷5=300师:你们的答复同样精彩!小组4:我们组把25改写成5×5:12×25=12×〔5×5〕=12×5×5=60×5=300师:真不错!小组5:我们组把25改写成50÷2:12×25=12×〔50÷2〕=12×50÷2=600÷2=300师:有自己的见解,很好!小组6:我们组把12改写成2×6:12×25=〔2×6〕×25=2×25×6=50×6=300师:独具匠心,好!小组7:我们组把12改写成6+6:12×25=〔6+6〕×25=150+150=300师:妙极了!小组8:我们组把12改写成4+8:12×25=〔4+8〕×25=4×25+8×25=100+200=300师:真是绝了!小组9:我们组把25改写成20+5:12×25=12×〔20+5〕=12×20+12×5=240+60=300师:真行啊!小组10:我们组把12改写成10+2:12×25=〔10+2〕×25=250+50=300师:了不起!小组1: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把12改写成4+4+4:12×25=〔4+4+4〕×25=4×25+4×25+4×25=100+100+100=300师:多么富有创造性的考虑,你们真行!小组3:我们组也还有一种方法,把25改写成5+5+5+5+5:12×25=12×〔5+5+5+5+5〕=12×5+12×5+12×5+12×5+12×5=60+60+60+60+60=300师:你们组的想法很独特,教师佩服你们!……师: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同学们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打倒了学习上的“拦路虎”,个个都是好样的!三、拓展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生1: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生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同桌合作讨论、交流,汇报列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9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这次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内容:教材55页例3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二、新授(一)教学例3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板书:35÷7=5(二)完成“做一做”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3、学生自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四、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教学目标: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四年级数学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

四年级数学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

四年级数学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集四年级数学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反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的任务:(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1、班级概况:四年级是在2007年新组建的,现有人数为43人,其中男同学28人,女同学15人。

大多数学生来自庄冲村,淳河村,唐冲村、秦咀村等,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12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计算|》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12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计算|》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12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计算|》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2.12 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计算|》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计算方法。

这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之后,进一步深化对除法计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对除法的计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在面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计算问题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和总结计算规律,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掌握简便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和总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计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2.难点:学生能发现和总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计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和总结计算规律。

3.实践练习法: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预习教材,了解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入课题,如“小明的妈妈买了120个苹果,打算平均分给1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算式,如1200÷120、2400÷240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的《平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用于展示和讲解。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上讨论和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学校运动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平均数。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性质,如总数、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使学生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开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才能。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展运算。

教学方法:主动探究法教学用具:挂图、卡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3〕老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二、探究加法交换律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

〔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2〕说说自己的发现。

〔同桌交流,展示〕〔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老师相机板书2、讨论交流: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E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3、练习357+218〔计算并验算〕三、探究加法结合律〔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2〕让学生观察比拟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交流自己的发现〔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稳固理解运算律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五、总结进步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000字)小学数学四年级《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分析一、教学设想: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

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

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

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

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

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

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 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

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

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

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

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

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

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

) 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

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

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的四大步骤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找、折、比、画、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七、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介绍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1、初步认识直角。

小结:这名字取得好,一个“直”字简单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这种角的特征。

简述直角与角的联系与区别。

2、找一找。

(1)教师出示直角说:“小朋友,我是直角,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要请我的朋友来参加,它们和我长的一模一样,你能把生活中的它们找出来吗?” (采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拟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避免对较抽象的知识的单一传授与难理解内容的强制性接受,又激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有玩中学的轻松感。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

学生发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凳面上有这样的角,教室的黑板、开关、墙上的画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这样的角,家里的方桌、茶几、电视机、地板砖也有这样的角。

(2)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呀!看来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我们可要牢牢地记住它。

3、折一折。

(1)小朋友,这几张纸上有直角吗?(长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圆形、不规则纸上没有)。

刚才老师不是说直角无处不在吗?我们把它给变出来——折直角。

(2)用完全不规则纸折。

交流提问:最少折几次?分别是怎么折的?第一次随便怎样折可以吗?第二次能任意折吗?(3)出示有一条边是直的不规则纸,提问:猜想一下,这张纸最少折几次能折出直角?再验证。

(4)出示圆:最少要折几次才能折出直角?为什么?[生1:我拿长方形的纸,这样沿直线折,就折出一个直角,(他没有完全对折,只是上下边对齐,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圆形纸,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刚才折的这条线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我再把它展开就有4个直角。

生4: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正方形的这个角折起来,就有一个直角。

(指原有的直角) 师:小朋友,认真观察生4的角,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生1:这个角是直角,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这个角是直角,可不是他折出来的,是原来纸上就有的。

](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感知,加深对直角的印象、记忆,脑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

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样的角。

(直角)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判断直角,画直角做好铺垫。

)4、比一比1。

大家折了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重叠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

小结: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比一比2。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学的工具)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认知冲突。

6、画一画。

直角说:“小朋友,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用三角板来画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尝试画。

师生共同讲评,小结画法。

(2)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边能画几个直角?(2个)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无数个)(画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解决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练习提升:1、直角过河。

2、猜一猜。

猜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数一数。

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指导有序的数,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C层、B层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A层学生吃不饱的愿望,激发学生更高的更长久的学习热情。

)(四)、回顾梳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八、教学反思: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象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

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 “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能更加厌倦。

而本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现、掌握知识。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荐小学数学教案 [1000字] 荐初二数学教案 (800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1000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 [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 (5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