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偶发。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骨科学》(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第三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腰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点,同时有放射性痛至小腿或足。
(3)伸拇(趾)肌力减弱,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胫后肌腱及跟腱反射减弱。
(4)X线平片排除其它腰椎病变。
(5)CT/MRI检查结果与临床相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紧涩或脉弦。
2、风寒湿痹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中医诊疗规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疗规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四、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属中医学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腰部疼痛:几乎所有本病患者都有此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腰部肌腰骶部的钝痛,平卧时减轻,活动后加重,重者呈痉挛性剧痛,这主要是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根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
严重者可呈电击样。
一般多发于单侧。
这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早期神经根底部的炎症化学性刺激造成的,后期炎症和消退后机械性压迫往往出现麻木或下肢发凉。
肌肉;力量减弱或瘫痪:一般可出现胫前肌群及足背肌群麻痹,出现足下垂。
继发产生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破行。
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突出较重者,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
【诊断要点】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09年)
1 诊断标准 1. 病史:多有外感风寒湿邪,闪挫坠伤,劳伤肾气史,有外 伤,积累性损伤,受寒湿病史。 2. 多发于:中青年。 3. 症状和体征: 反复发作有腰腿痛或单纯腿痛。 腰部有固定压痛点,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痛,可因咳,喷嚏 而加重疼痛。 腰椎出现侧弯,平腰或凸腰活动受限。 患肢肌萎缩,受累神经根区皮肤感觉减退或变钝,踝及跟趾 背伸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腰痛伴下肢放射痛。 脊柱姿势的异常改变。 脊柱运动受限。 压痛点和放射性痛。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 股神经牵拉试验(+)。 颈静脉压迫试验(+)。 感觉改变。 腱反射改变。
①治愈:疼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立行活动自如。 ②好转:疼痛好转,腰部活动良好。 ③未愈:疼痛未见明显好转。
2009 年 5 月
6
1
肌萎缩及肌力减退。 4.合并症:常可合并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梨状 肌综合征。 5. 辅助检查 1.X 线检查:按腰椎正侧位片常规照片,正位片有时可见 脊 柱侧凸,侧位片可显示腰椎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有时 前 窄后宽,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侧位片有时可见椎间孔内 有指甲盖样钙化,X 线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仅供参考,其 主要还在于排除腰椎其他病变,如结核,肿瘤,脊柱先天畸 形等。 2.CT:可观察到突出物的直接影像及神经根,硬膜的相邻 关 系,并可了解椎管容积,黄韧带,神经根管等情况,对明确 真正的病因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3. MRI:脊髓型可见致压物对脊髓压迫的情况。 4. 超声检查:一般不需要。 5.化验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少数病人有脑脊液蛋白轻 微 增高。 6. 特殊检查: 1.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可揭示运动的内神经根有无 受累 对诊断及定位有一定帮助,但一般神经根受累三周后肌 电 图才出现异常,且反是一种非特异性检查。
中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致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属中医学“痹症”范畴,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寒湿之邪属阴,性寒冷而凝滞,致使经络气血闭阻不通。
临床上主要以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为主要症状。
二、治疗方法1.穴位刺血拔罐【主穴】肾俞、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患侧阳陵泉、丰隆、环跳、承筋、委中、承山。
每次选3〜4个穴。
【操作】穴位皮肤用75%乙醇消毒后,用梅花针中度手法叩击消毒部位5分钟,至微有血珠渗出,然后用闪火法拔罐,使每个穴位出血2~4mlo每隔3天1次,21天后观察疗效。
起罐时手法要轻缓,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去皮肤表面血液,局部用75%乙醇消毒,并注意局部皮肤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2.穴位注射【主穴】患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两腿伸直,充分暴露腰部月俞穴,用酒精棉球或碘伏液常规消毒穴位后,用20ml注射器带7号腰穿针吸取亚甲蓝注射液ImI(IOmg),利多卡因10m(0.2g),以90°垂直刺入大肠俞L5寸,提插捻转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血,再将药液3ml缓慢注入穴位,继而将针缓慢退至皮下,针尖斜向上45。
指向气海俞,进针约2.5寸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3ml,继而将针缓慢退至皮下,针尖斜向下45°指向关元俞,进针约2.5寸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3ml。
注入药液后患者俯卧休息15~30分钟。
其他部位痛点以上述药液配比方式配药后行局部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
3.耳穴压豆【主穴】腰椎、肾、神门、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枕。
【操作】每次取3~5个耳穴行耳穴压丸进行治疗。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推拿疗法【操作】患者取俯卧位,首先采用攘、推、擦、弹、拨等手法作用于腰部、臀部及下肢,重点是胆经和膀胱经循行路线;然后用拇指按揉或一指禅作用于病变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腰阳关、十七椎、委中,手法要求深透。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的诊断、治疗及操作规范诊断要点根据病史中的腰腿痛史、间隙性发作、咳嗽打喷嚏加剧史,同时结合下肢的放射痛、脊柱侧弯、直B2抬高试验阳性、腰椎旁压痛、下肢神经功能检查、腱反射等再加以影像学检查町确诊。
—、分型1 •根据突出物在椎管内的位置分侧突型:髓核从后纵韧带旁突出压迫神经根,多数为单侧突出,少数可发生双侧突出:中央型:髓核从椎骨中央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和双侧神经根’,极外侧型:髓核突出于关节突下面或其外侧,压迫同一节段神经根。
2•根据突出物的程度分膨出型:髓核突出于纤维环内,使之膨隆,但纤维环未完破裂,椎间隙未变窄,粘连少,可还纳。
脱出型:髓核已突破纤维环,其状态为纤维软骨性实体,与周围组织可有粘连,椎间隙变窄,还纳困难。
游离型:髓核完全脱离椎间隙,进入椎管内,成为游离纤1织,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椎间隙变窄,无还纳可能性。
二、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1 〜4椎间盘突出①疼痛在舐韶关节、髓关节大腿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②小赤前内侧麻木:③膝反射减弱或消失;④第3腰椎棘突旁有压痛;;⑤膝关节伸展力减弱;⑥韻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2 • L4〜5,椎间盘突出①舐韶关节、競关节及小腿、小腿后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足趾;②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足趾有麻木感;①足趾/ 厅仲刀减弱:跟腱反射町无改变或减弱;⑤14棘突旁有压痛点。
3. L5〜S1,椎间盘突出①舐韶关节上方、競关节、大腿与小腿后外侧及足背疼痛;②小腿后外侧包括外侧足趾麻木;③足与趾跖屈力减弱;④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⑤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 L5棘突旁有明显压痛。
4 • L2〜3、椎间盘突出①臀部和大腿外侧出现感觉麻木或过敏;②股四头肌肌力减弱:③膝反射减弱。
5中央型其诊断要点除一般各项外,主要依据:①具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包括双下肢感觉、运动、膀胱直肠功能及性功能障碍:2站立及活动症状加剧,卧床及静息状态缓解()与脊髓肿瘤相反;③脊髓造影提示:碘柱不完全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多正常。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诊断标准】
1.多见于青壮年患者,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2.临床表现
(1)下腰痛。
(2)神经根压迫症状下肢放射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
(3)感觉、肌力、功能障碍。
(4)腱反射改变。
3.X线片间隙变化,侧弯,主要用于鉴别。
4.CT,MRI,椎管造影,CTM突出物高度﹥椎管矢状径的1/3。
5.选择性神经根造影。
6.肌电图大P波或纤颤电位。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消炎止痛药。
2.手术治疗:
(1)椎板扩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
(2)腰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
(3)椎板减压,间盘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用于伴有明显椎间不稳定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docx
(一)诊断标准:1.症状:腰痛及下肢放散疝2.体征:卜.肢感觉、肌力和反射异常3.影像学检查:CT或MRl显示椎间盘突出、相应神经根受压(二)鉴别诊断:1.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诉步行一段距离后,卜肢酸困、麻木、无力,必须蹲卜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
安静休息、骑自行车多无症状。
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也是重要特点。
少数患者有根性神经损伤的表现。
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CT和MRI检查显示椎管狭窄,可进一步确诊。
2.腰椎结核:腰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有神经根损害时可造成下肢放射痛。
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中毒症状,拾物试验阳性,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
CT、X线、MRl显示骨质破坏,死骨形成,部分患者可见腰大肌冷脓肿。
血沉、C 反应蛋白、PPD 实验,结核杆菌干扰素释放试验,抗核抗体测定,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
3.腰椎肿瘤:腰痛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疼痛不因活动和体位变化而改变,疼痛呈持续性并加重,夜间加重,休息不缓解。
可查到原发肿瘤。
CT、X线、MRl可见椎体骨破坏、软组织肿块。
全骨扫描有助于判断全身其他部位骨破坏情况。
4.慢性腰肌劳损:长期反复的腰背部酸痛或胀痛,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休息、适当活动或经常改变体位症状可减轻,伸腰或者拳头叩击后缓解一,影像学检查无阳性发现。
二、明确诊断需要哪些检查检验腰椎正侧位X线,腰椎CT,腰椎MRL三、手术方式及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式:微创手术:纤维椎间盘切除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经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应用耗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系统)。
(二)手术适应证:1.腰椎间盘突出症;2.腰椎管狭窄症:A.椎间孔狭窄;B.骨质增生;C.黄韧带肥厚;D.侧隐窝狭窄;3.盘源性腰痛:4.术后复发,因手术瘢痕或解剖结构不清影响二次手术者。
5.马尾综合征6.无法耐受全麻和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三)、手术禁忌证:1.穿刺部位、路径、椎间隙有感染性病灶(治疗椎间盘感染和结核除外):2.脊柱结核活动期;3.血液凝血功能障碍疾病4.有严重的心、肝、肺、肾病和糖尿病不能承受手术的5.因为其他疾病,导致全身情况比较差不能承受手术的6.精神异常的患者(四)、手术方式,:腰椎融合固定术:横突间融合固定术,经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经椎间孔融合固定术,经前路椎间融合固定术,经侧方椎间融合固定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的病理变化,而引起腰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
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或平时缺乏锻炼者。
为中医“腰痛”“腰腿痛”“痹证”“痿症”范畴。
【病因病机】: 1.风寒湿邪 2.慢性劳损、肾气亏虚:3.外伤4.气滞血瘀、经脉不通【病理变化】:1.脊柱的退变。
2.椎间小关节的退变。
3.肌肉、韧带附着点的退变。
【病理分型】:膨出型、脱出型、突出型。
椎间盘:正常椎间盘无退变,所有椎间盘组织均在椎间盘内。
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纤维环环状均匀性超出椎间隙范围,椎间盘组织没有呈局限性突出。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
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
椎间盘脱出:移位椎间盘组织的直径大于基底连续部,并移向于椎间隙之外。
脱出的椎间盘组织块大于破裂的椎间盘间隙,并通过此裂隙位于椎管内。
1、后外侧方突出型:支持,因此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
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80%左右。
2、中央突出型:3、椎间孔内突出:指髓核向后经后方的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突入椎管,进入椎间孔内,容易漏诊,但所幸其发生率低,仅1%左右。
【临床表现】:一、症状:1.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的放射性疼痛。
①、根性放射痛。
②、疼痛与腹压有关。
③、疼痛与活动、体位有明显关系。
2.下肢麻木及异常感觉:神经分布区麻木、冰凉、灼热等异常感觉。
3.步行困难:跛行。
患肢不能正常迈步及负重,常需扶拐行走。
4.排尿不尽及性功能改变:压迫马尾神经所致。
5.功能受限:保护性腰肌痉挛、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
二、体征:腰部及脊柱体征:1.脊柱侧弯 2.腰椎曲度改变 3.脊柱活动受限 4.压痛点神经根体征:1.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抬头屈颈试验 3.神经根支配区感觉障碍 4.运动障碍 5.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影像学:X线:①、腰椎外形改变:侧弯畸形、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严重可后凸。
腰突症诊疗规范
建水县中医医院针推科重点病种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2008)一、定义本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
《素问·刺腰痛论篇》中提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医学心悟》亦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
说明本病可由外伤引起,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
这与西医所说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基本相似。
《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表明风寒湿邪是“痹证”的病因。
而本病究其本为肾气不足,腰府不坚,加之风寒湿邪,跌仆劳损而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不通则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病理分型,疗效标准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二、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
证候分类1.血瘀证主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标准
1•目的:保证康复医师、治疗师、理疗师、护理人员等按规范程式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与康复。
2 •适用范围:康复医学科。
3 •定义: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由于创伤、劳损、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常见腰腿痛原因之一。
本病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性和体力劳动者多见。
4. 职责:保证在治疗及康复上达到质和量的标准。
5. 标准:5.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5.1.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5.1.2. 常发生于青壮年。
5.1.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1.4. 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1.5.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偶有二便失控或/和鞍去麻痹。
5.1.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5.1.7.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5.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5.2.1. 旁侧型:多数为一侧突出,少数为双侧突出。
5.2.1.1. 跟肩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内侧,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患侧弯曲,向患侧突起,患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5212根腋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内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外侧,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健侧弯曲,向健侧突起,健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521.3. 根前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侧,临床表现为严重根性放射痛,脊柱生理前凸消失,前后活动受限,多无侧弯畸形,椎旁压痛及放射痛明显。
5.2.2. 中央型:髓核从间盘后方中央突出。
5.2.2.1. 偏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中央偏于一侧,主要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或两侧均受压,但一侧较重而另一侧较轻。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1.4/5、1.5/S1间隙发病率最高。
【诊断要点】(一)症状:腰痛伴有坐骨神经痛及麻木,主要表现在下腰部牵涉性痛,有时亦影响到臀部。
大多数患者有坐骨神经疼痛及麻木。
少部分患者有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表现为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咳嗽、活动及久站时加重,卧床后减轻。
(二)体征:1 .腰部活动受限,以前屈受限最明显。
腰部有压痛及舐棘肌痉挛。
2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出现加强试验阳性。
(直腿抬高小于60度以内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反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反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3 .神经系统表现(1)感觉异常:80%患者有感觉异常,先为感觉过敏,后为感觉迟钝或消失。
腰4神经根受压者可出现大腿和小腿内侧感觉障碍,腰5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退;舐1神经根受压时,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
但另有较大髓核突出者,可压迫下一节段神经根,而出现双节段神经根受压损害的征象。
(2)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拇趾背伸力下降;舐1神经根受累,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3)反射异常: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1.4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Sl神经根受压;马尾神经受压,则出现肛门括约肌张力下降及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特殊检查1. X线平片:了解腰椎曲度、腰椎间隙的宽窄、腰椎有无畸形、骨质有无破坏、骨质增生的部位。
2. CT和MRI:CT可显示骨性椎管形态,黄韧带是否增厚及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等。
MRl 更清晰、全面地观察到突出髓核和脊髓、马尾神经、脊神经根之间的关系。
【康复评定】1 .临床评定:如上述,目的是明确诊断。
2 .疼痛评定:使用语言评价量表(Verbalratingscale,VRS)评定,将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和“极其重度痛”表示。
国际腰间盘突出症诊疗标准
国际腰间盘突出症诊疗标准
一、腿痛比腰痛严重,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
二、下肢感觉异常,单一神经根在腿或足部痛觉异常。
三、下腰脊神经根牵扯体征,直腿抬高试验小于五十度,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为阳性,健肢抬高试验为阳性,以上三种体征必须有一种为阳性。
四、神经学物理检查中,肌萎缩、肌无力、感觉异常及反射改变四种有两种为阳性。
五、脊髓造影,腰椎间盘CT平扫或核磁共振检查为阳性结果,并与受累神经根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
以上五个标准均为阳性,才能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腰椎间突出症中医诊疗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等症状。
2. 体征:腰部压痛,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阳性,加强实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
3. 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位置。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等。
针灸和推拿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中药内服和外敷则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网站。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规范【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系腰椎间盘退变后凸起或破裂,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痛,下肢痛或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1、腰痛半数以上患者先腰痛后腿痛,腰背痛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
该神经由2/3交感神经和1/3躯体神经组成,持续数天到数年不等,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区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坐骨神经痛大多数突出部位在L4-5和L5-S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跟,足背部,是神经性放射痛。
患者常被迫屈髋屈膝位以减轻疼痛症状,因此站立位较坐位时严重。
多数患者不能长距离步行,但骑车远行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和加重坐神经痛。
病史较长者有少数患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牵涉痛可产生腹股沟区痛。
3、下腹部痛和大腿前侧痛在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2、3、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歇性跛行患者随行走距离增多可引起腰背痛和不适,同时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
此系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和椎管容积减小,使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所致。
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症状。
6、马尾综合症见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左右侧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麻木感。
有些患者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出现剧烈腰骶区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会阴区麻木,排尿,排便无力或不能控制,出现严重的马尾神经受损症状,以后疼痛消失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因尿潴留而假性尿失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保证康复医师、治疗师、理疗师、护理人员等按规范程式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与康复。
2.适用范围:康复医学科。
3.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由于创伤、劳损、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常见腰腿痛原因之一。
本病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性和体力劳动者多见。
4. 职责:保证在治疗及康复上达到质和量的标准。
5. 标准:5.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5.1.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5.1.2.常发生于青壮年。
5.1.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1.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1.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偶有二便失控或/和鞍去麻痹。
5.1.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5.1.7.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5.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分型:5.2.1. 旁侧型:多数为一侧突出,少数为双侧突出。
5.2.1.1.跟肩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内侧,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患侧弯曲,向患侧突起,患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5.2.1.2.根腋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内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外侧,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健侧弯曲,向健侧突起,健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5.2.1.3.根前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侧,临床表现为严重根性放射痛,脊柱生理前凸消失,前后活动受限,多无侧弯畸形,椎旁压痛及放射痛明显。
5.2.2. 中央型:髓核从间盘后方中央突出。
5.2.2.1.偏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中央偏于一侧,主要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或两侧均受压,但一侧较重而另一侧较轻。
5.2.2.2.中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正中央,一般突出范围较大,主要表现为广泛瘫痪及鞍区感觉障碍,二便功能障碍,并无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症状。
5.3.康复评定5.3.1.疼痛评定可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在纸上或尺上划一10cm的直线,按毫米画格,直线左端表示无痛,右端表示极痛。
让病人目测后在直线上用手指指出某点,表示其疼痛程度。
5.3.2.功能障碍评定5.3.3.关节活动度评定(见表单1.)5.3.4.徒手肌力评定:5.3.4.1.检查前准备:5.3.4.1.1.向受检者说明徒手肌力评定的意义及步骤,取得受检者配合;5.3.4.1.2.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比较两侧肌肉形态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围度;5.3.4.1.3.确定与被检查部位相关的关节被动活动度,以该范围作为全关节活动范围,用于衡量肌力大小;5.3.4.1.4.正确选择并摆放受检者体位,将被检查肢体摆放于抗重力位,有效固定身体近端。
5.3.4.2.检查时:5.3.4.2.1.向受检者解释并示范检查动作,可通过被动活动引导受检者完成一次检查动作;5.3.4.2.2.发出口令嘱受检者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观察受检者的动作,必要时触诊被检查肌肉;5.3.4.2.3.如果受检者能够完成抗重力位全关节范围活动,可进一步进行抗阻运动,将阻力施加于肢体远端,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抗阻完成动作;5.3.4.2.4.如果受检者无法完成抗重力位活动,则须将被检查部位摆放于非抗重力位,并用滑板、滑石粉等方法减少接触面摩擦,嘱受检者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并完成全关节范围活动。
5.3.4.3.检查后:记录徒手肌力等级、检查日期,并评估受检者表现。
5.4.康复治疗5.4.1.康复治疗的目的与原则5.4.1.1.急性期5.4.1.1.1.休息与制动,防止椎间盘继续突出。
5.4.1.1.2.消除神经根压迫因素,促进椎间盘回纳。
5.4.1.1.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5.4.1.1.4.消除局部炎症及水肿解除疼痛。
5.4.1.1.5.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对椎间盘的压力。
5.4.1.2.缓解期5.4.1.2.1.松解粘连,消除疼痛。
5.4.1.2.2.增强腰背肌肌力与耐力,恢复腰椎稳定性。
5.4.1.2.3.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5.4.2.康复治疗的方法5.4.2.1.卧硬床:仰卧屈髋膝各90度以减轻腰椎间盘压力。
卧床期间,患者要做些其他的运动,如屈伸四肢、深呼吸等以防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下床板运动时要用腰围以支持和制动,活动量和强度要循序渐进。
5.4.2.2.牵引5.4.2.2.1.目的: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内径,改善和恢复腰椎骨关节解剖关系,使后韧带紧张,起到向前推压椎间盘作用。
5.4.2.2.2.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或MRI检查提示腰椎间盘膨出而未完全破裂,侧隐窝狭窄程度不超过原2/3,椎间盘突出挤压椎管未超过原容积1/2或椎管前后径不小于0.8cm、左右径不小于1.0cm,突出之椎间盘钙化的位置不位于侧隐窝,无明显骨质疏松或增生搭桥、滑脱及有严重心脏病患者。
5.4.2.2.3.禁忌症: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有鞍区麻木、二便失禁者;腰椎间盘突出有明显神经损伤,如下肢肌力减弱、垂足、拇趾背伸或足跖屈肌力消失;椎间盘突出使椎管狭窄或并椎管骨性狭窄,椎管前后径小于0.6cm、左右径小于0.75cm,行走不超过500米者;破裂型椎间盘突出使侧隐窝完全消失、椎管容积小于原1/2或前后径小于0.8cm、左右径小于1.0cm,破裂型碎片游离于椎管造成压迫,外侧型(神经根孔型)椎间盘突出直接压迫神经根孔,突出之椎间盘于侧隐窝处钙化并使之狭窄而经保守治疗3周症状无明显改善或1年内无明显诱因复发者。
5.4.2.2.4.牵引方法:根据牵引力和牵引作用时间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
5.4.2.2.4.1.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5.4.2.2.4.1.1.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于腰部,下肢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5.4.2.2.4.1.2.牵引的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的60%,可以用体重的60%~80%,如30~40kg 的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 天增加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5.4.2.2.4.1.3.每次牵引20~30 分钟,每日1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5.4.2.2.4.2.快速牵引:又称多方位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
该牵引力在0~3000N内是一个变量,变量的大小依据被牵引者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拮抗力。
不论性别、身体强弱均可达到要求的牵引距离,避免了牵引过度和牵引不足的现象。
5.4.2.2.4.2.1.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和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和腰臀板上,然后将身体上部和下部的固定绑带收紧,按输入的牵引、屈曲和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5.4.2.2.4.2.2.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突或椎旁压痛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的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5.4.2.2.4.2.3.依据患者的反应,再行1~3 次的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过程。
5.4.2.2.4.2.4.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
快速牵引一般1 周重复一次,总次数不超过3 次。
5.4.2.2.5.注意事项5.4.2.2.5.1.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
5.4.2.2.5.2.如果牵引一周无效,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5.4.2.2.5.3.慢速牵引结束后,松开骨盆带时不宜太快,以免腹部压力突然降低引起患者不适;松开骨盆带后,应让患者仰卧休息数分钟后,再站起来。
5.4.2.2.5.4.快速牵引后患者卧床休息3~5 天,可仰卧也可侧卧。
5.4.2.2.5.5.快速牵引1 次后1 周若病情无改善,原则不再行第二次牵引。
可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5.4.2.2.5.6.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牵引后使用腰围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的活动度,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但不宜超过20 天,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
5.4.2.2.5.7.恢复期的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的腰部肌肉训练,增加腰部肌力,加强腰椎的稳定性。
5.4.2.3.推拿5.4.2.3.1.适应症:一般首次发作,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或症状和体征较轻者,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5.4.2.3.2.禁忌症:突出物较大,突出物与神经根严重粘连,椎管严重狭窄、腰椎滑脱、侧隐窝狭窄,以及脊椎肿瘤或有其他脊椎骨质病变者不宜进行推拿。
5.4.2.3.3.推拿方法:5.4.2.3.3.1.放松手法:腰痛及坐骨神经痛者:揉腰部,滚臀部、滚大腿后侧,滚小腿后侧,滚大腿外侧,滚小腿外侧,指拨委中穴,指揉阳陵泉、拿承山,点按解溪、丘虚。
腰痛及股神经痛者:滚腰部,滚大腿内侧面,滚小腿内侧面,滚大腿前面,指揉血海穴,指揉阴陵泉。
5.4.2.3.3.2.复位手法:5.4.2.3.3.2.1.侧卧斜扳法:医者立于患侧,患者面向医者侧卧,头后仰,健侧肢体伸直在下,患侧屈曲在上;健侧肩伸直外展90度,患侧前臂屈曲置胁部。
医者以患者头侧肘关节压患者剑峰内侧,另一肘关节压患者髂后上棘,同时以该手拇指顶住病变部位相应棘突,双肘对抗用力,或有弹响,或无弹响,以指下感知为准,复位完毕。
以手轻抚复位处,缓慢帮助患者卧平,轻摇患侧下肢并做屈伸运动数次,令患者平卧10余分钟,结束治疗。
5.4.2.3.3.2.2.坐式旋转复位法:患者骑坐于长凳上,医者坐于棘突旋转侧,以对着脊柱侧手拇指抵住旋转棘突,另手从患者远侧腋下绕过扶患者近侧肩,令患者略弯腰下俯低头,扳肩旋转腰椎,或有弹响或无弹响,以扶棘突手感觉复位为度,复位完毕。
5.4.2.3.3.3.注意事项:5.4.2.3.3.3.1.低枕仰卧硬板床3~4周。
5.4.2.3.3.3.2.起立可用腰围固定。
5.4.2.3.3.3.3.局部注意防寒保暖。
5.4.2.3.3.3.4.慢性期应卧硬板床并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5.4.2.3.3.3.5.经正规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者,可手术治疗。
5.4.2.3.3.3.6.避免长期久坐久立及剧烈运动。
5.4.2.3.3.3.7.避免剧烈咳嗽或喷嚏,保持大便通畅。
5.4.2.4.药物治疗药物可以消除炎症、改善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如下几种。
5.4.2.4.1.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NSAIDs):较常用的消炎镇痛药,主要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