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时诗习题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器与乐曲。
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内容及感情:①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有对帝王黩武的不满、有对残酷征战控诉;③有久戍边关的乡愁、无路请缨的怨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但也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表达技巧:多用比喻、夸张、典故、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二、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1)“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2)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2021高考江苏卷]读诗,做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边塞诗选择题
边塞诗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100分)1. 以下哪句边塞诗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场景?()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不包括()A. 明月B. 鸳鸯C. 烽火3.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思乡之情B. 对战争的厌恶C. 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的“飞将”指的是()A. 卫青B. 霍去病C. 李广5. 岑参的边塞诗多以()为特色。
A. 雄伟壮丽的景色描写B. 细腻的思乡之情C. 对和平的渴望6. 下列边塞诗中,哪一首是高适所作?()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 燕歌行C. 碛中作7.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句诗批判的是()A. 战士的懦弱B. 将领的腐败C. 战争的残酷8.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大多与()有关。
A. 对外贸易B. 边疆战争C. 民族迁徙9.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体现了边塞生活的()A. 艰苦B. 浪漫C. 悠闲10. 以下哪句边塞诗体现了对征夫思妇的同情?()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C.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1. 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 国力强盛,开疆拓土B. 文人向往边疆的美景C. 民族交流融合1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之手。
A. 李贺B. 李商隐C. 李白13. 边塞诗中“烽火”这个意象常常代表()A. 战争的信号B. 希望的曙光C. 思乡的情绪14.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A. 建功立业B. 归隐田园C. 游山玩水15. 以下边塞诗中,哪一首在景色描写上最为奇特?()A. 塞下曲六首·其一B. 使至塞上C.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高中语文边塞诗歌练习
边塞诗歌鉴赏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南梁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刘孝仪冠军①亲挟射,长平②自合围。
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
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
何谓从军乐?往返速如飞!【注】①冠军:诸军之首,这里指汉名将霍去病。
①长平:指大将军卫青。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起笔即将读者带入一场出击敌虏的宏伟战事之中,在纵横千里的背景上,展示两支雄师直捣匈奴的雄奇景象,笔力劲健,令人快意振奋。
B.首联重点描写神勇过人的汉将形象,颔联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则是万千汉骑的雄壮军容,展现了汉军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的骠勇之态。
C.颈联中,诗人分咏出击匈奴中敌我景象,叙我军语带夸耀之气,述敌虏则笔含嘲讽之意,画面交叠着一片降幡屈膝的颓容,笔法颇具映衬之妙。
D.结尾是两句问答之语,“往返速如飞”既是对前句“何谓从军乐”这一设问的回答,又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
2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何谓从军乐”中“乐”的理解。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前出塞九首(其九)杜甫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①,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②,安可辞固穷。
【注】①苟得:苟且贪得,不当得而得。
①四方志:指为国戍边。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征夫”口吻概述自己从军已久,然后发出诘问,暗示军中官兵不公的黑暗现实。
B.颔联紧承首联,描述了军中将士争功贪赏的情状,“征夫”也想报功但又因害羞而作罢。
C.颈联表面上写“征夫”对国家内忧外患状况的担忧,实则是抒写诗人内心的此种情感。
D.诗中表现“征夫”对功赏的态度,以浅显的语言刻画出“征夫”鲜明的形象。
28.诗歌尾联的含义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征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分)25.D26.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
边塞征战类诗歌复习(模拟专练)九年级下-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原卷+解析)
专题15:边塞征战类诗歌鉴赏(模拟专练)分)(满分1001.(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各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本诗中的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5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诗(节选)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的杰作,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专项练(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诗歌专项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卢龙塞行送韦掌记①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②。
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
陈琳③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
【注】①掌记: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简称。
②卢龙塞: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历史上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③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掌书记,后归附曹操。
此处以陈琳借指韦掌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以“雨雪纷纷”点明卢龙塞环境艰苦恶劣,第二句写韦掌记与将士们出征卢龙塞为国戍边;一、二句体现作者对韦掌记的担忧之情。
B.三、四句视听结合,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旌施凝滞为背景,表现了唐军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
C.五、六句中诗人将韦掌记比作陈琳,借用陈琳的典故,表达对韦掌记文采风流的赞美。
D.七、八句将唐王和汉皇相比,表达对文武兼备的圣主的赞美,表现出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2.多情自古伤离别。
这首送别诗却具有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新意,请从场景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无衣》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真挚的战斗情谊。
C.《无衣》采用问答式句法,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的热烈场面。
D.两首诗都采用了“赋”的手法,虽然没有“比”和“兴”,却都能引发读者对所描述情境的想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五、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武官名。
这里用来代指武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铺陈手法对守边战士艰苦不同寻常的戍边生活给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B.颔联写军事行动开始是在大雪迷漫的夜晚,一直持续到寒风凛冽的早晨结束。
C.颈联下句写守边战士骑着的烈马还没驯服好,这说明军事行动来得异常突然。
D.本诗虽然没用想象,没用面面俱到的描写,但塑造的守边战士形象十分鲜明。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
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4.《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高考边塞诗试题及答案
高考边塞诗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
2. 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思念之情。
3.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了边塞的雪景。
4. 高适的《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了边塞的苍凉。
5.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表现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气氛。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首诗不是边塞诗?A.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B. 王昌龄的《出塞》C. 李白的《静夜思》D.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答案:C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王之涣B. 王昌龄C. 岑参D. 高适答案:A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王之涣B. 王昌龄C. 岑参D. 高适答案:B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C5.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的“大散关”位于哪个省份?A. 甘肃B. 陕西C. 宁夏D. 新疆答案: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边塞诗的特点。
答案: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描绘边疆风光、战争生活和将士情怀。
其特点包括: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如大漠、长河、雪山等;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2. 边塞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如何?答案:边塞诗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边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因此应运而生。
许多著名诗人如王之涣、王昌龄、岑参等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艺术才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边塞征战诗歌阅读答案
边塞征战诗歌阅读答案1.望蓟门答(1)A【解析】首联中的“惊”并非“惊惧”,而是震惊、震撼。
诗人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营中笳鼓喧喧,震天动地;边塞万里的积雪、飘扬的旌旗等景色雄奇伟丽;虽然烽火连天,但是蓟门稳如磐石,异常雄壮。
这一切,让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心潮翻涌。
另外,“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说法也不妥。
(2)写景的角度。
首联中“笳鼓喧喧”写出了军营的威风,颔联中写到闪着寒光的万里积雪、四方曙色中高高飘扬的旌旗,颔联中写到连天的烽火、气势宏伟的蓟城,所选意象雄奇阔大,景象雄壮奇丽。
抒情的角度。
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像终军一样主动请缨、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意境和情感赏析诗歌风格特色的能力。
写景角度:本题二、三联写景,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整幅画面壮丽辽阔,体现“壮健之气”。
情感角度: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最后一联借用典故,诗人渴望像终军一样,自动请缨,建功立业。
整首诗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体现“壮健之气”。
2.从军行答(1)D(“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
)(2)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
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
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千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
也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3.戍卒伤春答(1)C(“让人精神振奋”错误,士卒们大都从南方而来,看到发芽的柳树南侧的枝条,禁不住想起故乡,应是感到烦恼和忧伤)(2)①抒发了戍卒在暮春时节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边塞诗歌》练习(答案)
《边塞诗歌四首》练习姓名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3-4题。
【甲】使至塞上(王维)【乙】从军行(王昌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渲染西北边疆你过得空旷凄凉、艰苦险恶,衬托出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4.从内容上看,两首都是边塞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对受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现了守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5.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6.《使至塞上》中借用比喻表达自己并不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0.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别宴情景却独具异域风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2 边塞征战
高频主题2 边塞征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
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
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2.《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湖南株洲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3~4题。
劲草行(节选)王冕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到。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咏物寄怀,借咏劲草来歌颂“汉家不降士”的气节,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情感,庄严慨叹中含有金刚怒目之气。
B.诗歌前四句写劲草“节如箭竹”“霜风吹不到”的凛凛英姿,与“疾风知劲草”一句中的劲草具有不同的内在特点。
C.第五到八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劲草“不盖谗佞坟”“暗抱忠臣魂”的特殊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劲草的礼赞与钦佩。
D.最后两句自问自答,在追寻忠臣死因时,巧妙地引出“汉家不降士”,咏物与咏人合而为一,点出了本诗主旨所在。
《边塞战争诗》练习
《边塞战争诗》练习一、诗作回顾《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如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判断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三、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考: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思考:全诗反映了哪些思想情感?请试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级语文学科课时学案§课题《诗歌鉴赏训练》序列号8 限时: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编制王慧审核董胜萍包组领导签字使用时间】成绩:春风不度玉门关——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汪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
蒲桃:今作“葡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2.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
(6分)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4.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6.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2016级语文学科课时学案§课题《诗歌鉴赏训练》序列号8 限时: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编制王慧审核董胜萍包组领导签字使用时间】成绩:诗歌鉴赏8答案1.B D(B项,没有“对比”;D项,行人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只是无奈。
)(写对1个得2分,写对2个得5分)(5分)2.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情绪。
(2分)不同点:本诗侧重于抒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
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
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苦,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
(4分)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
“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
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
可是办不到。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
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
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
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
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
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
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3.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4.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译文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注释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
雨雪:下雪,飞雪。
隔:阻隔,隔断。
榆溪:榆林塞。
此处代指边塞。
从军:参加军队。
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漫漫:广远无际。
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苍苍:空阔辽远。
别路:离别家乡之路。
迷:迷失。
▲赏析“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
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
(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
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
“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答案:5.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2分)。
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1分)。
6.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注释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赏析《军城早秋》载于《全唐诗》卷二六一。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使读者看到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