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1.渔父是如何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2.《渔父》一文是如何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成效?自主研究渔父飘但是去了,带着他的浅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单考虑。

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感觉特别遗憾,他莫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方说去国或许隐居,就像渔父同样。

文法导析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文中塑造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物形象:一个是一直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杀身成仁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

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内心的话语,运用这类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刚毅不屈的质量。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试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绘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破了凡间的纷繁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泰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望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峙面而存在的。

面对社会的黑暗、浑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

他一直固守着人品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品精神,情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浑浊的尘世狼狈为奸,固然理想幻灭了,但天长地久,始终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行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狼狈为奸。

不论我们用哪一种方式生活,也不论我们身处如何的环境,都要铭刻——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干,但是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

《渔父》 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渔父》 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疏通课文,整体感知】1 通假字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2 古今异义词颜色憔悴古义:今义: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3 活用词安能以皓皓之白乃歌曰鼓枻而去4 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至于斯葬于江鱼之腹中以: 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5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不复与言6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文本研读】1 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的一样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 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探究】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马路。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3.2渔父(2)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3.2渔父(2)
⑤看破红尘的渔父: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马致远《金字经》
⑥洒脱率真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渔父词》
备注
四:学后反思
答:
3.文采展示:我们学习了《渔父》,瞻仰了一位“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的伟人,请你发挥想象,就屈原的处境或遭遇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200~300字。
参考资料:
①清静淡泊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杜牧《渔父》
(1)是以见放()
(2)新沐者必弹冠()
(3)新浴者必振衣()
(4)鼓枻而去()
(5)举世皆浊我独清()
3、指出下列字词的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Βιβλιοθήκη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古义:今义:
4、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枯稿()震聋发聩()浩首穷经()苍海桑田()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5、(1)《楚辞》是战国时代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继《》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有《》《》《》《》和《远游》等。

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5.3.2《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

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5.3.2《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所以,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2.能力目标: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难点: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四、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学生,已具备简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他们在语文第三册时已经学过屈原的《离骚》,所以,他们对屈原已是有所了解,这对于今天《渔父》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2渔父教案13205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3.2渔父教案13205

《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前三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侧重德育目标。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③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问题探讨: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导获奖学案1苏教必修5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导获奖学案1苏教必修5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导获奖学案1苏教必修5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3专题渔父导获奖学案1苏教必修5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渔父.( )②江潭.( ) ③憔悴..夫()..()④枯槁.()⑤三闾大⑥凝滞.( )⑦淈.其泥()⑧餔.其糟()⑨歠.其醨( )⑩鼓枻.()⑪莞.尔而笑()⑫洗濯.()3.词语释义(1)枯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凝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振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1)屈原既放,______________,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3)世人皆浊,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__?(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新浴者必振衣。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苏教版) 第三专题渔父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苏教版) 第三专题渔父

渔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了解伟大诗人屈原及楚辞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能分析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感受其伟大人格4、能赏析文本的艺术特点【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难点:能分析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感受其伟大人格【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1、作者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地位: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后代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人民的景仰和记念。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文体简介《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11)《九章》(9)《招魂》,凡23篇。

《卜居》《渔父》等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有争议。

二、探究未知1、字义屈原既放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何故至于斯举世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自令吾闻之新浴者、新沐者安能以身之察察,2、渔父是怎样的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3、那么屈原又是怎样的形象呢?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4、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4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2、过程与方法:揣摩法、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课时数:1节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激趣导学:“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重点讲析。

第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第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第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教学目标】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具】电脑、投影仪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

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

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儒家道家入世出世【课件展示】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小结】6【写作小试】:教师: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高中语文(渔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学案

高中语文(渔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学案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渔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自称颛顼的后裔.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渔父》导学案.doc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渔父》导学案.doc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哀民生之多艰!( 虽九死其犹未悔。

春与秋其代序。

( 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渔父》导学案【学习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一、诵记名言警句(一)屈原千古名句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长叹息以掩泪兮,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H 月忽其不淹兮, 5. 惟草木之零落兮, 6.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7.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大司命》)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9.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10.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具何伤?(《九章•涉江》)11. 与天地兮同寿,与H 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二)关于屈原的名句 1.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2.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3.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 傲。

”——余光中、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 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秫归)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 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上,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 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 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端午节包 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渔父(第2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渔父(第2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

《渔父》课题:《渔父》教学目标:1.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认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2.能把本文素材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认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个性备课部分第二课时一、突破性阅读,分析形象1).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屈原:A.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激愤郁闷。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渔父:A.语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推移”。

当“世人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B. 动作——“见而问之曰……”“莞尔而笑,鼓泄而去,乃歌曰……遂去,不复与言”二、探究性阅读,拓展延伸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5.3.2渔父精品学案321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5.3.2渔父精品学案3218

《渔父》学案课前预习学案1.预习目标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

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2.预习内容(一)熟读文本,掌握字音憔()槁()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枻()濯()二)屈原名句填写----------------,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过程1、通假字渔父:“父”通---------含义:-------------。

2、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 ,今指)(2)形容枯槁(形容: ,今指)(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今指)(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今指)3、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至于斯(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以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缨( )(二)阅读思考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3-1 第2课时 渔父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第2课时渔父●画语导入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凄苦、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屈原的足迹,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时的心灵抉择吧。

●【字词梳理】1.正音枯槁. ( ) 餔.其糟 ( ) 歠.其醨. ( ) ( ) 莞.尔 ( )洗濯. ( ) 鼓枻. ( ) 憔悴. ( ) 凝滞. ( )答案:ɡǎo,bǔ,chuî,lí,wǎn,zhuï,yì,cuì,zhì2.辨音渔父. ( ) 自令放为. ( )父.亲 ( ) 为.什么 ( )答案:fǔ,fù;wãi,wâi3.辨形鼓(yì)溪纱(huàn)气(xiâ)缧(xiâ)洗(zhuï)拔(zhuï)邮(chuō)【文言整理】1.通假字渔父见而问之曰同同答案:“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1)形容..枯槁古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4)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色彩答案:(1)形体容貌(2)拘泥,执著(3)行为高出于世俗(4)脸色3.词类活用(1)乃歌.曰 ( )(2)鼓.枻而去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答案:(1)名词作动词歌唱(2)名词作动词敲打(3)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4.一词多义(1)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刃有余(2)与子非三闾大夫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举举世皆浊我独清何故深思高举戍卒叫,函谷举(4)而客逾庖而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渔父莞尔而笑(5)安安能以皓皓之白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风雨不动安如山(6)见是以见放敢陈愚见冀君实或见恕也图穷匕首见(7)于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葬于江鱼之腹中(8)以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答案(1)行走交往,交际运转(2)表疑问语气介词,跟,同动词,结交,亲附(3)形容词,全举动、行为攻占,被攻占(4)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5)怎么舒适,安适安定、安全、安稳(6)表示被动见解译为“自己”、“我”xiàn,露出来(7)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介词,在(8)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表目的,用来5.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2)遂去,不复与言(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5)是以见放(6)圣人不凝滞于物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被动句(6)被动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渔父●画语导入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凄苦、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屈原的足迹,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时的心灵抉择吧。

●【字词梳理】1.正音枯槁. ( ) 餔.其糟 ( ) 歠.其醨. ( ) ( ) 莞.尔 ( )洗濯. ( ) 鼓枻. ( ) 憔悴. ( ) 凝滞. ( )答案:ɡǎo,bǔ,chuò,lí,wǎn,zhuó,yì,cuì,zhì2.辨音渔父. ( ) 自令放为. ( )父.亲 ( ) 为.什么 ( )答案:fǔ,fù;wéi,wèi3.辨形尔(wǎn)鼓(yì)溪纱(huàn)气(xiè)缧(xiè)其泥(ɡǔ)洗(zhuó)强(jué)拔(zhuó)起(jué)邮(chuō)挖(jué)【文言整理】1.通假字渔父见而问之曰同同答案:“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1)形容..枯槁古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4)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色彩答案:(1)形体容貌(2)拘泥,执著(3)行为高出于世俗(4)脸色3.词类活用(1)乃歌.曰 ( )(2)鼓.枻而去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答案:(1)名词作动词歌唱(2)名词作动词敲打(3)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4.一词多义(1)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刃有余(2)与子非三闾大夫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举举世皆浊我独清何故深思高举戍卒叫,函谷举(4)而客逾庖而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渔父莞尔而笑(5)安安能以皓皓之白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风雨不动安如山(6)见是以见放敢陈愚见冀君实或见恕也图穷匕首见(7)于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葬于江鱼之腹中(8)以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答案(1)行走交往,交际运转(2)表疑问语气介词,跟,同动词,结交,亲附(3)形容词,全举动、行为攻占,被攻占(4)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5)怎么舒适,安适安定、安全、安稳(6)表示被动见解译为“自己”、“我”xiàn,露出来(7)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介词,在(8)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表目的,用来5.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2)遂去,不复与言(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屈原既放,游于江潭(5)是以见放(6)圣人不凝滞于物答案:(1)省略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被动句(6)被动句【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关于《楚辞》《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精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

●【图解文本】●合作探究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探究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2.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探究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3.文章结尾部分渔父所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如何理解?探究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沧浪之水”比喻社会状况,“濯吾缨”“濯我足”的不同变化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

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同时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反衬,衬托出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

4.《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的深刻矛盾。

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探究《报任安书(节选)》采用书信体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

司马迁表明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内心充满了痛苦。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5.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认识。

思路提示参考意见: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比如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

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比如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

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舍生取义……●文苑小憩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含英咀华】(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

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二)“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子。

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

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

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

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有关屈原的妙语集锦(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3)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离骚》)(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5)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6)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7)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对联)(8)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淡水河边吊屈原》)【美文欣赏】汨罗江边林非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就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亡国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了他纵身跳向汨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如何的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

汨罗江边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

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原的滔滔江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汨罗江边,异常惊讶地瞧见了这混浊的河道时,真疑惑如此惊心动魄和壮怀激烈的死亡,为什么要发生在这样平淡得近乎粗糙的场合,懊丧地感到自己猜测了半生的谜语,竟只获得令人失望的诠释。

我从脚旁的青草丛中,拾起一块细小的碎石,使劲地往对岸掷去,它悄悄掉在河滩上的那一棵老榆树底下。

幽暗的河水依旧默默地流淌,映照着从一团团云雾中间挣扎出来的阳光,淡淡地反射出丝丝缕缕的波纹。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有着洁癖的天才诗人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混浊的河流当做自己葬身的坟墓?昨日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

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不禁想起至今还升华着整个民族崇高节操的屈原来。

他在《哀郢》里曾叙述自己“上洞庭而下江”的游历,那时候的白云与碧水,跟我在两千多年之后看到的这壮丽风光,也许不会有什么迥然的差异。

像我这样平庸地打发着日子的人,心里都激荡起飞溅的浪花,想在这波涛中泅泳,想在这天空里翱翔,那么这位在早年因被放逐而撰写《离骚》时就萌发了赴水自沉此种悲剧情怀的天才诗人,为何不纵身跳向这浩瀚的水波?屈原心里确实也奔涌着浩瀚的痛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国建立功勋的,却受尽佞臣和群小的嫉妒,诬陷他诋毁君王的庸碌无能,谄媚地挑拨楚王对他的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