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 第2节 天气和气温教案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天气与气候 第6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有两个:一、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有成因联系的要素,气候是长时间内天气物理状态的变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亲身体验,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本节主要介绍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和季风四个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机理。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②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③理解比热的概念;④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的差异;⑤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⑥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⑦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
2.技能目标:①学会比热实验的操作;②学会观察图形。
3.情感目标:①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②气候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比热的概念。
②难点:理解海陆地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的形成机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比热的演示实验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习:让学生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引入:1.设疑激趣:(1)有一个某某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过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2)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根据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出的)板书:一、气候问:(1)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在四季的气候特点吗?(2)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板书: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主要用气温和降水等要素来描述。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问: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思考: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词语?判断的理由是什么?①夏季多雨②晴转多云③雷雨交加④夏热冬冷⑤雪花飘飘⑥终年高温总结: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练习巩固:下面是小明同学的一篇日记,请说出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某某多山滨海,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八章 第2节-二力平衡-教案
第2节二力平衡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理解二力平衡的意义;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3、会分析二力平衡时的物体受力情况;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1、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会分析二力平衡时的物体受力情况;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能解释二力平衡时的物体的运动状态。
2、会分析二力平衡时的物体受力情况;3、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滑轮、钩码、细绳、纸板、视频光盘、木块(小车)、带滑轮的长木板、创新实验器材等【学生准备】滑轮、钩码、细绳、纸板、木块(小车)、带滑轮的长木板、创新实验器材等【教学过程】如图将环形磁铁同名相近放置,观察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激发学学生认识平衡状态生学习热情,顺利引入探究主题“二力平衡”)同学们,在刚才的现象中物体处于静止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学生列举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吊车匀速吊起物体的过程,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二力平衡”和平衡状态。
)探究主题二: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比如:热气球匀速上升学生总结: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静止在台之上的人或物体受力情况:受到重力的作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二力的情况 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大小 方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在实验二中:学生练习受力分析和2、判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1温度(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2022年版课标要求】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3.能说明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日常温度计的种类、温度计工作原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理解不同角度的读数结果有何差异。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用多媒体投影要点,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实际使用温度计,加强实践应用。
学法:观察实验,阅读课本,积极参与活动。
【课前准备】三个烧杯、冷水、温水和热水、自制温度计、演示用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若干)、家庭用寒暑表(若干)、体温计(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利用PPT展示春、夏、秋、冬的图片。
提出问题: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
提出问题:你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吗?如何知道温度是多少?怎么测量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二、进行新课温度计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双手同时放入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相同吗?学生活动: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再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
教师总结:感觉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得到准确的温度高低呢?我们需要用温度计来判断。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让学生猜测哪杯冷哪杯热?说明方法,再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热水比冷水热多少?学生回答:测量温度,加以比较。
引出问题:要研究热水比冷水热多少,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仪器来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这个仪器叫什么呢?教师出示实验室用温度计。
(1)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位移、路程等。
但他们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2.掌握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物体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实例和图片。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可以看到这些物体的运动吗?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呢?”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介绍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定义和公式。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
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2024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教案 第2章 天气与气候 第6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1.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2.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3.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4.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5.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原理。
1.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3.季风的形成。
一、导课设问: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诗句气势宏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北方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
同学们可以体会一下,我们所处的地方,现在的气候特点又怎样?(让学生用心去感觉)问:温暖还是寒冷?(结论:温暖)同样是冬季,气候南北差异很大。
西北地区有句气候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什么原因使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新课教学(一)气候1.气候的含义: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气候的?判断的理由是什么?①夏季多雨②晴转多云③雷雨交加④夏热冬冷⑤雪花飘飘⑥终年高温2.总结: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天气是气候的具体表现,气候是天气的综合状况。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设疑提问:小毛同学的一篇日记,请问南国之冬与北国之冬景观一样吗?南国之冬与北国之冬景观截然不同,北国风光是一片冰雪的世界,而南国风光却生机勃勃,一片葱绿繁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复习:根据接收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地球表面可以分成五个温度带分析: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中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受纬度的影响很大,因此,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温度的测量》精品导学学案(北师大版)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温度的测量精品导学学案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和刻度方法;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一般温度计的构造及差异;会估测温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爱护环境、爱护仪器和实事求是的好品格.探究指导物理宫殿1.温度(temperature)(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2)测量工具:温度计;(3)单位:在摄氏温度中,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使用热力学温标,单位是开尔文,简称为“开”,用符号“K”表示.两种温度换算关系是:T=t+273℃(其中 T表示热力学温度、t表示摄氏温度);(4)摄氏温度计分度方法:人们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图1.2-1);(5)几种常见温度计如图1.2-2.(1)结构如图1.2-2甲,由玻璃泡、细玻璃管、标尺组成;(2)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到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图1.2-2甲所示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5℃;1℃;(4)工作原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里面的液体通常用水银或酒精;(5)使用方法:①在使用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让玻璃泡与容器底或侧壁接触,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②在读取数据时,温度计不能从测量对象中移开,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总之使用时要五会:会拿,会放,会看,会读,会记录.【例1】如图1.2-3所示,甲、乙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t甲=;t乙=.思路与技巧温度计读数时应注意识别温度是零上多少摄氏度,还是零下多少摄氏度.而识别的关键是找零摄氏度的位置,找到零摄氏度后,液柱顶端在零摄氏度零摄氏度以下的为零下多少摄氏度,或负多少摄氏度,并且从零往下读.答案t甲=24℃ t乙=18℃.说明读取温度计示数的三大步:(1)找出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及温度计零刻线位置;(2)看温度计的液柱在零刻线上方还是下方;(3)从零刻线开始数格读出温度值.【例2】如图1.2-4所示,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其中正确的是()思路与技巧图甲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所测温度不能代表液体水的温度;图乙中温度计没有与水接触;图丙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标尺垂直.答案图丁.(1)构造如图1.2-5所示;(2)体温计与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的区别:体温计实验用温度计作用测量人体的温度测量液体的温度结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玻璃泡上没有细小的缩口X围35℃~42℃一般-20℃~105℃分度值0.1℃1℃使用前用力将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不需甩动读数时可拿出人体再读数不能离开待测液体℃(如图1.2-6所示).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填“>”、“<”或“=”)这个示数,其理由是.思路与技巧体温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离开人体后缩口遇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仍指示原来的温度,只有当温度高于这个温度时,水银柱才能上升,因此最高气温等于35℃.答案 35 =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个小缩口,温度上升时,水银柱上升,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会降低,保持原来的温度.物体的许多性质跟温度有关,利用这一特点可制成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如图1.2-7所示. 甲:辐射温度计乙:双金属片温度计丙:电阻温度计丁:电子温度计戊:彩色温度表在一次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支没有标刻度的水银温度计:(1)首先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2)然后放在沸水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3)最后放在一杯温水中,测得水银柱的长度为.问这杯温水的温度是多少?思路与技巧 本题解答可运用多种方法.第一:比例法.因温度的变化与温度计内液柱的变化成正比,即将和cm cm 0.40.23100-℃×=39.5℃.第二:图像法(作图法).用水银柱长度作纵轴,用实际温度作横轴,描出、两个特殊点画直线,再寻找所对应的温度.答案 方法一:温水温度t 为t=cm cm cmcm 0.40.230.45.11--×100℃=39.5℃方法二:作如图1.2-8图像,温度为39.5℃.探究体验提出问题 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做一做 小明与小芳同学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①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水的初温相同、环境因素相同和相同;②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填在下列表格中:时间t/min 0 10 20 30 40 …150 180泡沫塑料组水温T1/℃80 64 55 50 41 …21 20棉絮组水温T2/℃80 56 43 32 28 …20 20想一想分析上表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经过40min后,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而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议一议除了采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上表数据你还可以采用方法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探究点拨此题主要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的好坏,涉及不同数据的比较和处理.而影响保温性能的因素很多,因此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除材料外的其他因素相同,只改变材料.比较时可以由在相同时刻的温度高低或相同时间间隔内温度变化的快慢来比较.聊天室话题:各式各样的温度计老师:今天我们以温度计为话题,同学们可以把你所了解的温度计给大家做一下介绍,看谁了解得多.胖胖:我家墙上挂有寒暑表如图1.2-9甲,它能测出每天每时的温度.菜棚内挂有干湿温度计,不仅利用它可测出棚内气温,还可以知道空气的干湿情况如图1.2-9乙.乐乐:有一种天然温度计,叫三色堇的草,当温度升高时,它的叶子由向下弯曲到向上抬起直至翘起如图1.2-9丙.老师:其实温度计的种类很多.如我国研制成的新型电子呼吸脉搏体温计、会讲话的电子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等等.只要我们肯钻研,还制造出很多特色温度计.同学们,新的成果等着你呢!快乐套餐1.电视机工作时,由于部分元器件发热,用手试一下后盖会觉得温热,估计后盖处的温度约为()A.20℃B.40℃C.60℃D.80℃2.0℃的水和0℃的冰,两者温度应该()A.0℃的冰温度低一些B.0℃的水温度低一些C.相同D.物态不同,无法比较3.观察如图1.2-10所示的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按下列要求填表:寒暑表体温计实验用的温度计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分度值量程设计的理由4.2003年春季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SARS疫情,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学校为防止SARS进入校园,规定学生每天要测量体温.小明用如右图1.2-11所示的医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他观察到体温计的初始状态如图1.2-11甲所示,然后他将体温计,这样做的道理是,取出体温计后观察到体温计的示数如图 1.2-11乙所示,小明的体温是℃.5.用一支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示数为-2℃;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示数为103℃;用它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示数为19℃,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6.大强选择了一支量程适当的温度计,插入热水后立即拿出读数.请指出他操作中的两处错误:(1);(2).7.电视台的气象播音员说:“由于北方寒流的影响,明天凌晨某某市的最低气温将降到零下7度.”小明听过广播后说:“不完整.”你认为正确完整的预报应是“明天凌晨某某市的最低气温是.”8.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1.2-12所示,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记录数据如下表:t/℃17 19 21 23 25 27h/cm(1(2)用此温度计能测29℃及其以上的温度吗?;(3)利用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9.粗心的护士小王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这支体温计测几个病人的体温,结果发现均是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王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10.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273℃,但不可能比它更低.请你用这个温度为零度,标出图1.2-13温度计相应的温度值(- 20℃、0℃、50℃、100℃).11.请你回忆或调查一下,哪些场合需要测温度,用什么温度计?然后填入下表:场合温度名称12312.观察如图1.2-14所示的较为实用的温度计:(1)你有什么启发和感想?(2)你还见到过类似的温度计吗?请再举一例.13.观察如图 1.2-15所示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情景,请你说说它们错在哪里?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14.根据图1.2-16中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水不宜用作温度计内液体的原因.15.小宇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本领,他做了如下的实验:将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牛奶瓶中,用白纸和黑纸分别将瓶子包起来.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如图1.2-17,每隔3min测一测瓶中水的温度.经过半个小时的实验,小宇得到两瓶中的水温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日照时间(分)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白纸瓶水温(℃)23 24 25 25 26 27 27 28 29 29 30 黑纸瓶水温(℃)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16.(2004·某某市j)小明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他家,这激发了他探究城乡温差的原因.某星期天,他请全班同学分别到选定的地点,于中午同一时刻测出各测试点气温,以此绘制出图1.2-18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简析该区域气温低的主要原因:;(2)请提出一种降低市中心环境气温的办法:.热岛效应城市的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一些,就像一个个“热岛”分布于乡村之中,这种现象称为“热岛效应”(图1.2-19).形成“热岛效应”的原因大致有: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排放出大量的热;以水泥、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较强的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城市中的水面小、地面的含水量小,致使水的蒸发少,加之空气流动不畅,城市中的热不能及时传递出去等.这种效应给城市和周围乡村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请回答:(1)形成“热岛效应”的原因大致有哪几个方面?(2)要减弱“热岛效应”请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参考答案[探究体验]水的质量;20;39;52;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棉絮的保温性能好;比较相同时间内,温度变化的快慢[快乐套餐] 1.B 2.C 3.量程设计理由提示:空气温度一般在-20℃~50℃之间;人体的温度低于35℃、高于42℃就处于危险状态;实验所测温度往往较高,可以达到100℃4.用力甩几下;将液柱中的水银甩回温度计的玻璃泡;36.25.11℃6.(1)将温度计放入立即读数是错误的,应待一会儿再读数(2)读温度计示数时,将其拿出是错误的8.(1)气体的热胀冷缩(2)不能(3)测温X围小;测得的温度受外界气压影响9.小王没有将上升的水银柱甩入玻璃泡中,这样做易造成误诊,引起医疗事故10.点拨:运用 T=t+273℃计算,分别是253K、273K、323K、373K12.温度计与其他装置组合在一起,既增加了温度计的适用性,又可起到增加功能和装饰作用,如:台灯、电子万年历上安装有温度计13.不能将温度计玻璃泡放在火焰上烧;待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不能与容器侧壁或底部接触;还可能发生读数错误0℃~4℃之间,温度升高体积减小,不满足温度升高体积增大的条件,用水不能准确测出温度16.(1)农田;水面广,植被多(2)搞好植树造林,严禁填埋湖泊等17.(1)①燃烧大量燃料,向外排放大量的热;②水泥、沥青路面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的热;③城市中的水面小,地面含水量少,致使水蒸发吸热少;④城市空气流动不畅,城市中的热不易传递出去(2)增加公园面积,种植树木花草。
八年级物理上册《温度》教学设计
第三章物态变化三环:自学展示反馈本章讲述的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或放热,即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因此本章知识又是以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本章知识对于以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本章共有4节:1.第1节“温度”,讲述温度和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以及温度计的使用.2.第2节“熔化和凝固”,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3.第3节“汽化和液化”,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4.第4节“升华和凝华”,介绍了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5.第5节“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介绍了厨房中的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问题.本章教学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起学生共鸣.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初步认识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1.在物理观念方面: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理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及其吸放热情况,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2.在科学思维方面: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制冷.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3.在科学探究方面:能完成“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研究物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等实验;能基于实验,提出与物态变化有关的问题;能收集证据,能通过绘制图像得出结论;能完成实验报告.4.在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能认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对科学有求知欲,乐于探索其中的物理规律;通过探索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熔化、凝固的现象和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汽化、液化现象;蒸发和沸腾;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8课时.第1节温度………………………….1课时第2节熔化和凝固………………….2课时第3节汽化和液化………………….2课时第4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第5节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实验探究法:学习本章知识,应多联系生活实际现象,积极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实验的探究,领悟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征.2.图像法:本章中用温度—时间图像表示物态变化中熔化、凝固、沸腾的特点和规律,涉及的图像有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水的沸腾图像.第1节温度课题温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的规定.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4.知道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要用温度计.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弄清它的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4.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的温度,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而其他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备课笔记新课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夏、秋、冬季节中水物态变化的影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2)这些状态如何转化?(3)状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1)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这些状态可以相互转化.(3)状态变化受温度影响.同学们回答得很对,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温度的高低呢?用什么测量仪器去测量温度呢?学完本课,你就会明白了.进行新课温度和摄氏温度1.温度及其测量工具我们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人们有时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真的可靠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参见教材P58实验),用我们皮肤的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实验过程: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体会两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教师可选择多名同学上台进行实验体会,其余同学认真观察,比较两个手指的感觉,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这个实验说明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板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温度用符号t表示,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2.自制温度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P59“想想做做”来自制温度计,并思考以下问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自制的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量温度的?(2)为什么要用小瓶?为什么要用细管?(3)这个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4)怎样用自制温度计测量温度?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点评及补充)(1)自制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使用小瓶是为了在装少量水的情况下,而水的深度较大,以便淹没细管下端,同时少量的水也可以使瓶中水热胀冷缩现象更明显,以便观察,使用细管也是为了使细管中水柱位置变化更明显,以便观察.(3)这个仪器的缺点是只能比较温度的大小,而不能准确测出温度值,改正方法是在细管上校对刻度,并标出相应的刻度值.(4)用它测量热水温度时,将它放入热水中,细管中水柱液面上的刻度值,即是热水相应的温度.3.观察常用温度计的结构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种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温度计的结构.备课笔记易错提示:温度只有“高低之分”,没有“有无之别”,物体较热,我们就说它的温度高;物体较冷,我们就说它的温度低.小组问题讨论:玻璃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内径为什么很细?进行新课生1:温度计由玻璃外壳、玻璃泡、细玻璃管、刻度及符号组成.生2:玻璃泡和细玻璃管相通.生3:温度计上有个符号℃,它是温度的单位.生4: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1.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温度计内常用的液体有酒精(乙醇)、煤油、水银等.4.摄氏温度刚刚同学们提到的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那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摄氏温度”,并进行讲解.摄氏温度(多媒体课件)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读做“37摄氏度”;黑龙江漠河市2023年1月的最低气温是-53℃”,读做“负53摄氏度”或“零下53摄氏度”.注意:摄氏温度的读法中容易出现错误,如“37℃”读成“摄氏37度”或者读成“37度”,这都是错误的.因为“℃”表示的就是“摄氏度”,所以读时不能把“摄氏度”拆散来读.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自然界中常见的温度值有一定的了解.板书:摄氏温度用字母℃表示,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例1】(多媒体展示)有两杯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在阳光下,一杯在阴凉处,则()A.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B.在阴凉处的水的温度高C.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D.两杯水温度的高低无法进行比较解析: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不论冰多一些还是水多一些,不论环境温度是高是低,两杯水的温度都是0℃.答案:C规律总结:(1)液体温度计结构特点及制作原理(2)根据测温环境的不同,温度计的测温物质一般也不相同,如实验室用温度计一般选用煤油或水银为测温物质,在寒冷的北方所用温度计选酒精为测温物质,而体温计一般使用水银做测温物质.特别提醒:不论冰多还是水多,只要是能长时间放置的冰水混合物,其温度就是0℃;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才是100℃.进行新课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或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它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教师总结:(1)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且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2)①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②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③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是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板书:使用温度计测量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例2】(多媒体展示)如图,甲、乙所示为两支温度计液柱处的放大部分,则这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分别是、,指示的示数分别为、.解析:甲图的示数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10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20℃-10℃)÷10=1℃,即分度值为1℃.乙图中的刻度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5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为(20℃-10℃)÷5=2℃,即分度值为2℃.观察甲图,其刻度值从下往上在增大,可判断零刻度在图示刻度的下方,示数为零上温度.液柱在10℃以上6小格处,每小格表示1℃,即10℃以上6℃,所以读数为16℃.观察乙图的刻度值,数值从上到下在增大,可判断零刻度在图示刻度的上方,示数为零下温度.液柱在-10℃以下4小格处,每小格表示2℃,即液柱在-10℃以下8℃,读数应为-18℃.答案:1℃2℃16℃-18℃2.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判断温度计的使用对错”,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判断温度计的使用对错(多媒体课件)规律总结:目前我们使用的温度计大多数是液体温度计.根据所充液体的不同,液体温度计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甲苯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等多种.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是靠其中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感觉温度变化的.也就是说,液体温度计中的工作物质一定要保持液态.规律总结:(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与液柱内的液面相平,仰视时读数会偏小,俯视时读数会偏大.(2)判断零上与零下:沿液柱上升方向,数字变大的即为零上,沿液柱上升方向数字变小的即为零下;读数时均沿数字由小到大的方向读取.进行新课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生1:图①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置于容器底部.生2:图②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置于容器侧壁.生3:图③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生4:生5:图⑤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生6:图⑥正确.生7:图⑦中间一个是正确的,上下两个是错误的,因为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然后总结并板书“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图④正确.板书: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凉水、温水、热水的温度,测量前先用手感觉并估测温度,然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估测的温度值与实际测量的温度值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实验活动不但练习了温度计的使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要准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凭感觉是不可靠的,必须使用温度计测量)体温计1.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之前有同学发现体温计的液柱上有个狭道,这个狭道是做什么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然后回答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却不可以,为什么呢?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特别提醒: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体温时,若被测体温低于原始示数,则所测结果仍为原始示数;若被测体温高于原始示数,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特别提醒:在使用体温计测体温时,体温计自身“只升不降”.进 行 新 课 教 学 板 书教师总结:(1)体温计里面的细玻璃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狭道.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都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体温计的刻度范围为35℃~42℃,分度值为0.1℃.(2)①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狭道挤到直管,而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狭道处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自动退回到玻璃管内,所以它表示的是人体的温度.②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是因为水银柱在狭道处断开后不能自动退回到玻璃泡中,重新使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值不准确(注意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也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板书: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体温计的玻璃管上有狭道,因此可以离开人体读数.2.使用体温计前要将水银柱甩下去,再进行测量,否则读数不准,注意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也不可以离开被测物读数.2.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区别我们知道常用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那么这三种温度计在构造和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区别”,并进行总结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区别(多媒体课件)【例3】(多媒体展示)一支体温计使用前没有将水银柱甩下去,用它先后两次测量甲、乙两人的体温,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38℃和39℃,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体温是38℃,乙的体温是39℃B.甲的体温低于38℃,乙的体温是39℃C.甲的体温不高于38℃,乙的体温是39℃D.因为体温计使用前没有向下甩,所以甲、乙两人的体温无法确定解析: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狭道,测体温时,水银受热膨胀能通过狭道上升到玻璃管里.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来不及退回到玻璃泡中就在狭道处断开,仍保持原来的示数,所以,如果体温计示数为38℃,则用它测38℃及以下的温度时示数都是38℃,用它测38℃以上温度时,示数与被测温度相同.答案:C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59“想想做做”】解:自制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为了用自制温度计测量温度,应先在细管上标上刻度,如放入冰水混合物(0℃)中,细管上标上相应刻度0 ℃,再放入沸水(100℃)中,标上相应刻度100℃,在0~100℃之间,分成均匀的100份,标上相应的刻度值,这样自制温度计就做成了.用它测量热水温度时,将它完全浸入热水中,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即是热水相应的温度.教学板书教学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和温度计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温度和摄氏温度的规定,认识了常用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通过实验掌握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涉及温度,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巩固好.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62“练习与应用”】1.左边温度计对温度的反应更灵敏.因为一定体积的同种液体在升高一定温度时,膨胀的体积是一定的,内径越细的吸管,液柱变化越明显,其对温度的反应更灵敏.2.图甲示数:-5℃;图乙示数:9℃;图丙示数:12℃.3.提示:此题是一道实际操作题.可先测出一天当中不同时刻教室内的温度,然后描绘出温度—时间变化曲线,最后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温度变化,得出规律.4.双金属片温度计的感温元件通常是由两种不同膨胀系数、彼此又牢固结合的金属制成.感温元件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指针轴.当被测物体温度变化时,两种金属由于膨胀系数不同,会使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发生变化,通过指针轴带动指针偏转,直接显示温度值.若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铜片的膨胀程度比铁片的大,则当温度升高时双金属片会向铁片一侧弯曲,温度降低时会向铜片一侧弯曲.一般指针右偏表示温度升高,因此令铜片在左,铁片在右,设计草图如图所示.5.能以这个温度为零度来规定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即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摄氏温度的0℃是热力学温度的273.15K,所以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K.6.(1)使用前,给尖端金属部分消毒.(2)打开体温计开关后,待上次测量的数值消失再开始测量.(3)测量体温时,要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测量完成后,及时关闭电源.难题解答【例4】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4℃,在沸水中的读数是96℃,则用这支温度计测得烧杯中水的温度是29℃(如图所示),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解析:方法一: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的温度为4℃,而在沸水中的温度是96℃(标准大气压下),此温度计在4℃和96℃之间等分了(96-4)份,用这个温度计与标准温度计对照,可以算出该温度计的1等份相当于100℃/(96-4).而这支不准的温度计示数是29℃时,它与4℃之间是(29-4)等份,则准确温度的数值为100℃/(96-4)×(29-4)=27.2℃.技巧总结:对于不准确温度计,计算温度时,关键是抓住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温度计内细管内径不变,温度计中液柱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成正比.难题解答方法二:由于温度计温度与液柱长度成正比,所以,(96-4)/(29-4)=(100-0)/(t-0),从而t=27.2℃.这种方法在解题中用得较多.方法三:设实际温度为t时,温度计的示数为t′,温度计每1等份表示温度为k,依题意可得温度计的示数t′与实际温度t的关系式为:t=kt+b①当t=0时,t′=4;当t=100时,t′=96,代入①式得方程组:4=0k+b96=100k+b解方程组得k=0.92,b=4再将k、b代入①得t′=0.92t+4②将t′=29代入②式得29=0.92t+4,解得t=27.2℃.答案:27.2。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能根据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2、难点: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测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六、教学设计新课导入:看动画《天气预报员》师:天气的变化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天气和气温。
1、天气的概念师:首先来看一则永嘉的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涉及哪些方面?生:降水、风、气温、湿度等。
师:这些是天气的要素。
所以天气就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师:看图描述天气情况生:大风、暴雪、严寒的天气微风、晴朗、高温的天气师:下列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生: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师: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生:……师:接下来我们看天气的其中一个要素“气温”2、气温师:气温是什么?生:空气的温度。
即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师: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生:温度计师:单位呢?生:摄氏度师:那再气象观测中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展示百叶箱图片,请同学提几个问题生:百叶箱为什么是白色,三支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1.5米?……师:现在我们一一来解答。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教案.doc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教案第二章物态变化第1课时【课题】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工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基本特征描述出来。
能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学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器材】烧杯、冰块、酒精灯、碘升华装置、温度计、自来水、温水【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物质的三态的不同特征和教会学生使用酒精灯和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相信大家对“云、雨、露、雾、霜、雪、雹”都不会陌生,当然它们各有各的特征提问:它们有什么本质是相同的吗?生答:都是“水”演变而来的总结:在不同的状态下,水具有不同的特征。
不光是水,一般物质都会有三种状态,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一)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1.组织学生阅读“信息快递”中酒精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b.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熄;d.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第1页共18页第二章物态变化e.用外焰加热。
2.平时我们常会看到水在温度降低时会结成冰,而水温度升高时又会变成水蒸气,所以我们说水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
那么水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它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有何特征呢?(学生猜想)分组实验:观察水的三种状态。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课本上的表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水处于固态时形状体积都固定;处于液态时,形状不固定,但体积固定;而处于气态时,形状体积都不固定了。
除了水有三种状态外,其它物质也有同样情况,列举(猪油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中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于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中的亮点,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对于随堂测试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的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对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密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新课导入:介绍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实验规律。
4.知识讲解:讲解密度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
5.应用拓展:安排学生进行练习,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科学实验案例、密度相关的科普读物等,以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密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
-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密度现象,如找出不同密度的物质,观察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等,并记录下来。
7.教学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籍、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以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8.安全指导:针对实验环节,准备安全指导资料,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9.学生反馈表:准备学生反馈表,以便在课堂上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情感升华:
结合密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4.会查熔点表.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1.引入新课: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
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
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方法1:启发讲解式。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
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
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
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熔化和凝固【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
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
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有关初二物理温度教案5篇
有关初二物理温度教案5篇初二物理温度教案篇1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课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读:气温曲线图
24.5℃
31℃
图3.11气温日变化
读:气温曲线图
24 ℃ 热
-6 ℃ 冷
冬
夏
夏热,冬冷,气温年较差大
拓展探究
A
B
C
哪里气温年较差最小?
各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读:气温曲线图
判断
℃ 陆地
℃海洋
月平均 月平均 月平A 均
月平C 均
D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北半球 7月
气温/℃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 月份
学习目标
▪ 读——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 ▪ 绘——气温变化曲线1月Fra bibliotek8B月2月
南半球
1月 1
7月7
122月月 1 2 8月 7 8
12 月
北半球 ? 南半球 ? 判断依据?
陆地 ? 海洋 ? 判断依据?
绘—— (1)该地位于_北_(南、北)半球的_陆_地_(陆地或海洋)
(2)该地的气温变化特点:气冬_温_冷_变_,_化夏__曲热_,线__气图_温__年__较_差__大_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天气预报
11月1号
小雨 15~11℃
微风
11月2号
阴 17~13℃
微风
11月3号
多云 18~9℃
微风
学习目标
▪ 读——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 ▪ 绘——气温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观测
1、观测仪器主要有___、___、___。 2、这些观测仪器放置在_____中。 3、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在北 京时间___时、___时、___时、___时 各进行一次。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温度的测量》教案2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北师大版第一章第2节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2[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而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入手,把教学大致分为以下两块:1.学生自主探究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课前学生对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进行猜想并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制作一个温度计模型,课上交流制作温度计模型的经验,利用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
2.学生自主学习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温度计使用的教学中,学生先阅读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书,再亲自动手尝试测量,最后相互交流,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整堂课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师:看来大家对温度计的师:当温度升高时,你发想!到底对不对呢?师:哪位同果手段把它明显地显示出来,学生利用自制温度计[教学评析]本节课围绕温度的测量,展开了探究、应用的过程。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及探究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温度计工作原理的知识接受,通过学生自制温度计模型来体会其工作原理;对温度计的使用也是通过学生在操作中得出正反两方面的结论和教训。
改变了知识接受是“灌输”的途径,不但使学生接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知识来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重结论更重过程的理念。
教师在本节课注意了课程首尾呼应以及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开始授课时提出:“对于温度计,大家最想了解什么呢?”在练习使用温度计时提出一个小游戏“比一比谁的感觉最准?”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带着兴趣学,学后更感兴趣,使教学更加人性化。
[资源链接]自制温度计模型为了便于更好地实验探究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我们让每个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温度计模型。
八年级物理温度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物理温度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温度教案篇1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天平的使用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具、学具: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质量(1)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
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二)质量的单位(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温》PPT课件,共14页
第2节 气温
学习目标
1.认识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
知识点1 天气什么
天气的概念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组成要素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
A
[解析] 一天中正午12时太阳辐射最强,此时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地面辐射逐渐增强。由于地面升温后,通过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即午后2时左右。
题型1 天气的识别(易错) ★★
典例3 下列形容天气的语句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题型3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
典例5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与气温变化有关。下列行为与气温变化无关的是( )A.青蛙冬眠 B.小狗吐舌 C.金蝉脱壳 D.候鸟迁徙
C
[解析] 青蛙为了安全度过冬天,选择冬眠,跟气温变化有关;随着气温的升高,狗通过吐舌以及加快呼吸频率来降低自身温度;金蝉脱壳描述的是蝉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蜕皮现象,与气温无关;候鸟迁徙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跟气温变化有关。
本节知识归纳
3.气温对生命活动和人类的影响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
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并伸出它的舌(如图甲);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开始进入冬眠(如图乙) 甲 乙
A
[解析] 描述的是一夜之间树枝上缀满了雪花,恰似梨花盛开,是短时间内的状况,即天气; 、 、 描述的均是某地每年这个时候的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且不是短时间内的,不是天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一. 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材中,通过实验和现象的描述,引导学生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微观机制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3.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利用实验和实例,生动形象地展示熔化和凝固过程;3.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冰、水、温度计、容器等;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3.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实例,呈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如将冰块放入容器中,观察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2节气温教案浙教版
气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天气的概念②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③学会测量气温,并了解百叶箱的作用。
④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图片、天气预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了解构成天气的各个要素。
②通过“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气温的观测,体会到百叶箱的原理和作用。
③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到气温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STSE教育,深切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气的概念,二是介绍天气的第一个要素—气温。
本节内容的作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中(承上),同时天气现象由很多要素构成,从第2节至第4节分别介绍天气的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与气温联系密切(启下)。
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易于接受,都有切身体会,但这种感受比较肤浅,且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安排观察天气现象图片和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观测气温的活动,通过讨论、探究、实验、分析,使学生对天气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天气的概念、测量气温的方法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4教学过程4.1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一、引入: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这种特点形成了对流层复杂且多变的天气现象。
活动2【导入】新课二、新课:1、出示天气现象的图片:刮风、下雨、闪电、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桐乡市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天气包括哪些要素。
桐乡市气象台某日的天气预报:【市区天气】今天白天多云,今天夜间多云温度:19—26℃【风向风力】东北风3-4级【降水概率】10%【相对湿度】:65% 【气压】:1016 hPa 3、讲授天气的概念,突出关键词“短时间”,思考与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鹅毛大雪四季如春烈日炎炎长夏无冬4、想一想:①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低飞?②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③人类的某些疾病也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如关节炎)5、说明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其余的要素与气温密不可分!6、讲授气温的含义、单位、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7、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要用三支温度计测量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8、猜测: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出示图或实物,略作讲解构造与原理、用途等
引导学生在课外用连续观测的方法得出结论,而且晴天的观测效果比阴天好。
轶
事
记
录
课
后
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
一.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2-6、2-7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日 期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重点: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
温度(百叶箱内)
温度(百叶箱外)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
【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