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行动与体验》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教育内容是什么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六章.ppt

教育学第六章.ppt
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 方案,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 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一系列 课程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 书)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计划、大
纲、教科书)
教学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 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依据,也 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 他教材的依据。
这种改革需要理论先行,需要种种层面(课程 政策、课程理论、课程实践)的研究积累。
编制课程标准就是其中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
第六章 课程 考点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 )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目标 化,指导、实施、评价 灵活性

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兴趣、需要、 个性差异
社会: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 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泰勒
学科: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学 科专家
第三节 课程设计
狭义:指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 广义:设计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 折衷定义:指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 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 定;一级课程;研制-开发-推广;中央 -外围、自上而下的政策
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 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编订;二级课程;适应 本地区需要
学校(校本)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 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 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课程;适应性和 参与性;选修课、特色课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和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社会。
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
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 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
“教育”的词源
1.我国古代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 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 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19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社会化 ③教育的生产化 ④教育的民主化 ⑤教育的国际化 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⑦教育多元化
20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 教育规律: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一)原始教育
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具有同一性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西方
教育
内发论
方法 (注重引导、启发心智)
教育 内容
宽泛 (崇尚自然)
中国
外烁论 (强调灌输)
儒家经典 (崇尚书本)
二、“教育”的定义方式
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把教育定义分为三种 • 规定性定义:即使用者自己为教育下的定
义,并一直在自己创制的定义下使用这一 概念。 • 描述性定义:即对实际中的教育是什么作 出的回答,是对教育事实的描述。 • 纲领性定义:即对教育应是什么的表述, 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追求
2.西方词源
• 英文education • 法文education • 德文erziehung • 均出自拉丁文educere一词
Education n. Educate v.
(英文)
E-ducê re (拉丁语)
教育——引出
E (出) Ducê re (引导)
苏格拉底:教育的首要任务 是培养品德
• 老鹰因为活泼爱动受到了老师的严格管制。一 次在爬行课上,它战胜了其他同学,但它用的 是自己的方法而非老师教的,所以它没有得到 老师的表扬。
• 学期结束,公布成绩——
• 最普通的泥鳅,它的游泳马马虎虎,跑、跳、爬 成绩一般,也能飞一点,它的成绩最好。毕业典 礼那天,它作为全体学员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发 言。
• 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 常用方法:被定义概念=属+种差。 • 原则:不能用否定语句表述;定义概念与
被定义概念外延要吻合;定义语不能含混 不清,不能用比喻句,不能同义反复。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1.中国词源
• “教育”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 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组成部分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组成部分
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

一、德育与社会、人生 (一)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有关德
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 的原则。
(二)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 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 。具体说来,主 要指学校德育对社功能、文 化功能等。 在理解德育社会功能时,要充分注 意德育社会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2.智力在何种意义上是可以发展的?

关于智力概念的正确理解应当是: 第一,智力是一种由天赋、策 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 第二,不能对小学生的智力作 狭隘和武断的结论。

3.智育与教学的区别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 认知因素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 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 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 动。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 、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二)智育的功能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 径。 智力发展本身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 容,同时它也是促进其他各育发展的重 要基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 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智育的任务、内容与实施 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 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 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 能和发展智力。 (一)传授知识 形成有利于智力发展的知识结构, 创造应用知识的机会,使之由陈述性知 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应当成为知识传 授和学习最重要的任务。

专升本考试教育学第六单元.ppt

专升本考试教育学第六单元.ppt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综合 课程,类似于上述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我国学校目前所实施的活动课程,与上述 活动课程并不完全相同,它是指“在学科 课程以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 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 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最后,评价的主体不应只限于教育行政部门或教 师,而应在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情况下,结合课程 专家、行政官员、一学生、家长等的评价。
第二节我国学校的课程改革
一、80年代我国普通学校的课程改革 80年代以前的课程改革,在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充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科学性等方面, 起了很大作用,但都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编制 的,它们的共同弊端主要是: (一)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过于划一 (二)课程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三)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内容偏多、偏难、偏深, 教学要求偏高,突出升学要求 (四)对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情教育注意不够
(-)社会需求
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主要体现在: 1.对培养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 要;
2.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 3.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 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
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 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 1.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
(二)我国课程编制的一般程序
1.制定课程计划 2.制定教学大纲(或学科课程标准) 3.编辑教科书

五、课程的现代化
(一)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要来正确地理解 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现代化应是课程 的内容与结构的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 民族性、结构性的统一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课程PPT课件

.
32
4、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 的评价”为主
重视对课程体系本身进行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发展评价
.
33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人的发展。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在课程编制上,学习为了走向社会。
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 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
34
我国课程标准
举例: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
标准“ or: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摘要
.
35
补充:外国课程体系介绍
个人主义与英国课程
要素主义传统 个人主义和专业化原则 培养的是智慧而不是聪明(绅士教育) 狭隘的高等教育 职业训练教育
3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试图在学校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 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 规划社会活动等。 (社会方面—批判意识)
.
4
古德来德(美国)对课程类别的归纳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
5
二、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实用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 主要观点
.
12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类型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
13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 图。包括发展品德、智力、体制等。
课程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
层次性
阶段性
递进性
持续性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最好 •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有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最新整理)教育学全套PPt-完整优秀PPT

(最新整理)教育学全套PPt-完整优秀PPT

绪论
一、什么是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 ❖ 1、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促使个性形成
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它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 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 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 及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2、狭义的教育:
❖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
流水线
教育的社会功能
❖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直接显性功 能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原有生活处境向较高层 次生活处境的社会流动。 血统本位用人体制
❖ 社会用人体制: 学历本位用人体制
能力本位用人体制
中美学生学习情况比较
❖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比较
❖ 两份报告
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 ②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 爱。
❖ ③主张“学而优则仕”,即学习优秀的不论其出身 如何都可以参与政治。
❖ ④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
❖ ⑤重视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 进行诱导和教育,发展学生的秉赋和才能。提倡启 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愤 (心求通而未得)不启,不悱(囗欲言而不能)不 发”。
(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 除了指平时所说的学校教育外,也包括各种校 外教育机关和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 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内。教育学研究教 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 客观规律,阐明有关的教育原理,明确教育 本质,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如何进行教育实 践,作出科学的理论上的回答。
(三)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演变
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社会主义中国 教育学研究的指导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课件)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第二讲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课件)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第二讲

2.社会本位论
•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 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 为社会服务。
•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因而 教育应按照国家的需要造就个人。柏拉图 从他的国家学说出发,认为理想的社会很 大程度要依赖于教育。
再现过去的教育目的
• 宏观性:由于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 人的总要求,因而它必然是较一般化的陈 述,教育目的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 制定,为学校教育中具体课程目标的细拟 提供了依据。
• 动态性:教育目的是动态变化的,不同阶 段、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1.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 个体的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
1.个人本位论
•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 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 到最完善的发展。
• 我国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教育目的就是 顺应自然,弘扬和发展人的善性。
着眼于眼前的教育目的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自然人” 作为自然人形象的“爱弥儿”的人格特点是: 自爱;自主;自立;自制。
• 人性假设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孟子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教育目的就是顺应自然,弘 扬善性。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认为人具有 “原罪”,人性本恶,这一人性 论决定了中世纪教育追求的理想 是皈依上帝,培养具有更多神性 的人。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的定义 • 教育目的就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 取向。 • 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特性就是目的性,这 种目的性是人的实践与动物本能的重要区 别。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表现在:劳动过程 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 已经在人的表象中存在着。

《教育学基础》课程 ppt课件

《教育学基础》课程  ppt课件

ppt课件
22
•循环性 这种特征很重要,因为一种内容丰富而且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 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复迥然不同。重复是为了提 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可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ppt课件
23
•关联性 关联性对于在后现代时期中起改造作用的课程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参照法
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并根据本国国 情和教育状况,确定符合本国情况的课程目标。
ppt课件
31
二、课程内容
• 课程标准 • 教材
ppt课件
32
㈠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的结构 • 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ppt课件
33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 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 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 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是教育方面,称它为教育上的关联。它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 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
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 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ppt课件
24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类型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18世纪和19世纪的观点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
育研究产生了影响,使得教育研究呈现出一种线性的、
统一的、可以预测的、决p定pt课论件 的倾向,在课程领域也
20
多尔认为,泰勒的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 体系的产物和典型,它局限于现代主义线性的以及因 果关系的框架中,其课程原理预先决定目标,选择和 组织经验反映这些目标,然后通过评价决定这些目标 是否已经达到。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 后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日本
❖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 突出四个方面: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 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 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 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实施的 要求)
(1)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由政府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美国小学的语言教材通常有这样一课《华盛顿和樱桃 树》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小时候是个 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 头。那小斧头崭新并小巧锋利。小乔治可高兴啦! 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 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 的规律,即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 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发展的规律。
教育学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 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 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 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 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2、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最新《教育学》(全章节)课件ppt课件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旨在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促进个体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 实践。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 步。
03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教育权和教育目的,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02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形成社会舆论等方式,对政治经
08 教师论与学生论
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要求
传授知识与技能
作为教师,首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专 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掌握未来生 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
激发创新与创造力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应通过鼓励学生 质疑、探索新领域等方式,激发他们 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发展
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
师的教学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总要求;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言》讲君子治国的问题。“奕奕”,指房屋高大的样 子,“寝庙”指宫室和宗庙。这句话的意思为:高大的宫室和 宗庙,是由君子建造出来的。这句话的喻义为:“伟大的事业, 是由有德者维持”。
孔颖达最初创立的“课程”具有浓郁的道德意蕴,是一个 道德事件。“课程”直接地与寝庙有关,间接地与礼乐大道有 关。“课程”应当指“寝庙”或“礼乐”的运行之道及相应的 建造或制定过程,制定和维护“课程”的主体是“君子”。
4、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一)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三)课程实施的取向和策略 低水平的课程实施: 忠实取向 中等水平的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 高水平的课程实施: 创生取向
二、课程实施的实践及要求
(一)课程方案分析 (二)课程标准的研读 (三)教材的开发与运用
播放视频:北京十一中学 课程改革——我们的一天
3、缺乏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课程
• 1、活动课程的本质 • 强调自主学习 • 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 • 注重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一,培养个性、促进发展



第二,整合知识、迁移能力



第三,适应社会,面向生活
(三)综合课程
• 1、综合课程的实质
• 第一,综合课程的目标通常指向学生知识的扩展与统整、能力的 培养与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斯宾塞使用的“curriculum”一词原意为静态的跑道,因此 在教育活动中过多地强调了课程作为静态的、在于学习者的 “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 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其意思就是让学生沿着“课程”这 条学习的跑道前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当代课程理论文献中,许多课程学者对“curriculum”的 词源“currere”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currere”原意是指 “跑的过程与经历”,它可以把课程的含义表征为学生与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体验。
有关课程的几种定义
• 课程即教师 • 课程即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 课程即知识(教材)
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近代教材 现代教材的形式(文本、电子光盘)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千字文”
三、课程流派
• (一)知识本位课程观 • (二)学生本位课程观 • (三)社会本位课程观
《公民与法—民法案例分析》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案例
一、课程目标
1、学科宗旨 本课程所涉及的民法信息,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生的民法案例,开设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尝试用所学的民法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丰富课堂所学知识,深刻理 解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2、目标要求 (1)了解民法的基本知识(知识识记) (2)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或其他开放性的环境中,搜集,提取反映与所要研究的重大国内外时事相关 的信息,并对之进行归类,甄别,培养其处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 其论证,辩驳等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制作网页,培养其设计,绘制,布局等实践能力.(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安全、拥护祖国统一、拥护党的领导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法制生活和社会生活,加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大峪二小将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纳入课程
2、综合课程实施的依据(讨论) • (1)科学发展的需求 • (2)社会发展的需求 • (3)学生发展的需求
3、综合课程的类型
• (1)知识本位综合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 (2)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从儿童兴趣、经验出发而设计的综合课程
• (3)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第六章 教育内容是什么 ——审视学校课程
主要内容
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生成 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改革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的定义
(一)中国 唐朝学者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节南山之
什·巧言》中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这一句作疏时说:“以 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我国文献中第 一次出现“课程”一词。
二、课程内容 1.选择标准 本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是: 《中国民法经典案例选》;《中国司法考试案例选》;《民法》;《中国法律大全》等参考文选。以及相关法律网站。 如:中国法律资源网/;中国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律信息网 /;法律教育网/;
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 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 择性。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二)过程目标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中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他认为,课程开发应该确定能够反 映知识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和过程原则。
课程内容:指能反映各学习领域内在价值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过程原则:指贯彻于课程活动始终的课程总目的或总要求。
1、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 2、教师在教授有争议的内容时,要提出中立的准则。 3、在有争议的领域进行探究的方式,主要方法应是讨论,而不是讲 授。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
民国初期的教材书影
民国课本
民 国 课 本
课本
第六套教材 第九套教材
第七套教材 台湾教材
施良方先生对课程定义的概括:
课程即教学科目。(静态)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动态)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知识的维度 学生的维度 社会的维度
第四节 课程的改革
一、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拓展课程知识中的学科间内在关联性和综合性 (二)增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 (三)挖掘课程生成中的文化价值与潜在影响因素
二、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
• 第二,综合课程的内容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内容的组织打破了 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强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整体性, 力求是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
• 第三,综合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二小奥林匹克教育主题校本综合课程
传统文化剪纸与奥运文化在课堂结合
2.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范围涉及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民法案例。 三、课程实施(部分)
(1)张铁林诉周美凝及成都商报社名誉权纠纷案(2课时) (2)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刘涌案(2课时) (3)秘密窃取代保管物应如何定性(2课时) (4)侦查员包庇疑犯应如何定罪(2课时) (5)迟晖等人勾结民警关达以查案为名进行盗窃案(2课时) (6)刘淑琴、王珍拐卖妇女案(2课时) (7)李卫业等人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案(2课时) (8)管志诚为其他单位购买钢材从中受贿、贪污案(2课时) (9)邓洪在冯宝霞诈骗行为实施终了前参与诈骗案(2课时) (10)模拟法庭实践考察(2课时)
孔颖达用“课程”一词指“寝庙”及其喻义“伟业”,其 含义十分广泛,远远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谈到读书时,曾说道: “读书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 妨。”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这里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时限和进度的意思,表明课 程就是学科及其进度。
“实际的课程”
对课程的不同程度的理解
• 1、课程即学科 • 2、课程及计划或目标 • 3、课程即活动 • 4、课程即经验或体验 • 5、其他
学科课程的利弊
优势
1、有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最大限度的发展智力
3、易于教学评价
劣势
1、忽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
2、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忽视了学生的 社会性发展和 身心发展
西方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著名文章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了“课程”(curriculum)一 词,意思是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语“currere”。 “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名 词,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三)批判模式
批判模式提供了向传统教育意识形态挑战的分析模式。
具体有三个问题:
1、学校如何进行知识的再生产 2、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3、学校教育为谁的利益服务
二、课程生成的行动
(一)形成课程开发理念 (二)确定课程开发目标 (三)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 (四)设计课程评价
第三节 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形式与策略
第二节 课程的生成
• 一、课程生成的模式
• 课程生成“基于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二是方法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