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学组合检查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是什么?在临床上有何作用?之马矢奏春创作冠心病诊断检查—心肌酶学检查摘要:心肌酶学检查是冠心病诊断检查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动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即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疗效、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也不例外.如果呈现不适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以免延误病情.2007欧洲心脏年会发布的最新研究标明,女性冠心病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传统观点认为,女性比男性晚发病10年,心肌梗死约晚10―15年.而现在两性冠心病发病均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陪伴吸烟、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病年龄更明显提前.调查标明,目前美国45岁以下的女性心脏病患者以每年9000人的速度递增.女性冠心病临床症状很多不如男性典范.异常疲倦往往是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先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男性患者常诉说胸痛,而女性患者多为背痛和年夜汗症状.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暗示为压榨性胸痛,女性则主诉气短、极度疲乏,伴或不陪伴典范胸痛,包括腹部、颈部和肩部疼痛以及恶心.高龄并陪伴糖尿病史的女性发生无症状心梗比男性多.而且,女性冠心病比男性更易受季节变动影响,秋夏季发病增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也高于男性.心肌酶学检查是冠心病诊断检查之一,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动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即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中国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塞有一定的价值.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分歧水平的增高.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纳测定心肌肌钙卵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年夜大都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临床诊断用在诊断疾病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临床固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的,因此我们选择诊断用指标时就得依照如下原则: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获得明显的指标变动.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捉.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病理基础心脏是人体最活跃的脏器之一,为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心脏内存在年夜量的细胞酶,AMI发生后,因为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所损情况分歧,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分歧,因此可以用血清酶的变动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年夜小.同时由于各种酶的生理特性分歧,例如:在细胞内定位分歧,分子量年夜小分歧,生物半寿期分歧等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继续时间分歧,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仅有心肌酶增高能否诊断为心肌炎?心肌炎是反映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心肌炎常为各种全身性疾病的一部份.轻度心肌炎的临床暗示较少,诊断较难,故病理诊断远比临床发病率为高.近年来,由于对心肌炎的病原学进一步了解和诊断方法的改进,心肌炎已成为罕见的心脏病之一,日益受到重视.从植物实验、临床与病毒学、病理观察,发现有以下二种机理:(一)病毒直接作用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该炎症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病程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大都可完全恢复正常,很少发生猝死,一些慢性发展的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酿故意肌病.现在发现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所谓嗜心性病毒可以是一组病毒:肠道病毒、粘病毒、腺病毒、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肝炎、巨细胞病毒等.可是绝年夜大都病毒性心肌炎是由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二)免疫反应实验与人体病毒性心肌炎起病9天后心肌内已不能再找到病毒,但心肌炎症变动仍继续;有些患者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状轻微而心肌炎暗示颇为严重;还有些患者心肌炎的症状在病毒感染其他症状开始一段时间以后方呈现;有些患者的心肌中可能发现抗原抗体复合体.以上都提示免疫机制的存在.实验中小鼠心肌细胞感染少量柯萨奇病毒,测得其细胞毒性不显著;如加用同种免疫脾细胞,则细胞毒性增强;如预先用抗胸脾抗体及补体处置免疫脾细胞,则细胞毒性不增强;若预先以柯萨奇B抗体及补体处置免疫脾细胞,则细胞毒性增加;实验说明病毒性心肌炎有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存在.研究还提示细胞毒性主要由T淋巴细胞所介导.临床上,病毒性心肌炎迁延不愈者,E花环、淋巴细胞转化率、补体C均较正凡人为低,抗核抗体、抗心肌抗体、抗补体均较正凡人的检出率为高,说明病毒性心肌炎时免疫机能低下.最近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时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与α干扰素也显著低于正常,γ干扰素则高于正常,亦反映有细胞免疫失控.小鼠实验性心肌炎给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后感染早期使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增高,感染1周后给药则使死亡率降低.心肌酶同功酶(CK-MB)以及肌钙卵白(CTnI,CTnT)异常是诊断心肌炎的主要指标之一,还需结合临床综合考虑.如年龄因素对心肌酶正常值的影响;以CK或LDH显著增高注意除外肌病;仅AST增高需除外肝功能损害,查肝功;取血不顺溶血使心肌酶假阳性等.另外临床上用到的心肌酶参考指标都是成人的,经调查统计新生儿、婴幼儿的心肌酶指标较成人高,这为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心肌梗死的血清心肌酶检查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中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每天约8000人,约合每10秒钟1个.每年新发心肌梗死和患者分别为50万和200万.疼痛典范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发作剧烈耐久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少数病人无疼痛,一开始即暗示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份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心肌梗死的血清心肌酶检查.含量增高,包括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及谷草转氨酶.白细胞在起病后可增至1~2万/立方毫米,血沉增快可继续1~3周.冠心病诊断检查—心肌酶学检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疗效、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也不例外.如果呈现不适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以免延误病情.2007欧洲心脏年会发布的最新研究标明,女性冠心病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传统观点认为,女性比男性晚发病10年,心肌梗死约晚10―15年.而现在两性冠心病发病均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陪伴吸烟、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病年龄更明显提前.调查标明,目前美国45岁以下的女性心脏病患者以每年9000人的速度递增.女性冠心病临床症状很多不如男性典范.异常疲倦往往是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先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男性患者常诉说胸痛,而女性患者多为背痛和年夜汗症状.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暗示为压榨性胸痛,女性则主诉气短、极度疲乏,伴或不陪伴典范胸痛,包括腹部、颈部和肩部疼痛以及恶心.高龄并陪伴糖尿病史的女性发生无症状心梗比男性多.而且,女性冠心病比男性更易受季节变动影响,秋夏季发病增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也高于男性.心肌酶学检查是冠心病诊断检查之一,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动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即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通过检测特定的心肌酶和蛋白质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心肌是否受到损害,并了解其程度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一、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广泛应用于心肌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它可以提供以下重要信息:1. 心肌损伤的评估:心肌酶谱检测可以检测心肌特异性酶和蛋白质在血液中的释放情况。

当心肌受损时,这些物质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出来并进入血液。

通过检测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钙蛋白(cTn)等指标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评估心肌的损伤程度。

2. 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梗死是心肌酶谱检测的重要应用之一。

当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肌细胞会发生缺血和坏死,释放出一系列特异性酶和蛋白质。

通过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可以及早诊断心肌梗死,并确定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3. 药物治疗的指导: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在心肌损伤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连续监测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变化,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的分析心肌酶谱检测结果通常以数字形式呈现,根据不同的指标和其水平变化,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一种常用的心肌损伤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CK水平较低。

当心肌受损时,CK会释放入血液中,其水平会升高。

CK峰值通常在心肌损伤后6-24小时出现,并在48-72小时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2. 乳酸脱氢酶(LDH):LDH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损伤指标。

与CK类似,LDH会在心肌损伤后释放至血液中,其水平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的程度相关。

LDH的升高通常比CK延迟出现,峰值在心肌损伤后的2-4天内达到,并在5-10天内恢复至正常。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常规的心肌损伤评估方法,通过测试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和水平,可以提供关于心肌损伤的信息。

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I和cTn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

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肌损伤,有助于尽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关,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指导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3.监测治疗效果:心肌酶谱检测可以监测治疗的效果,通过连续检测心肌酶的水平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是否有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判断器官损伤范围: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损伤的范围,例如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进一步为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或手术等提供依据。

结果分析:1.CK和CK-MB:在心肌损伤后,活性和水平会明显升高,通常在心肌损伤发生后数小时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

由于CK和CK-MB也存在于骨骼肌中,因此不能区分是心肌损伤还是骨骼肌损伤引起的酶升高。

2.cTnI和cTnT: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的水平在心肌损伤后也会显著升高,这种升高可以持续数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可用于判断心肌损伤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特别是cTnI,其水平的增加与心肌损伤的大小相关。

3.其他指标:除了上述常用的心肌酶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它们在心肌损伤后也会升高,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应该综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能单凭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做出诊断。

此外,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也受到抗凝药物、降糖药物等干扰,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正确解读结果。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重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心肌损伤信息,指导诊断和治疗决策。

心肌酶谱组合

心肌酶谱组合

心肌酶谱组合心肌酶谱组合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手段,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这项检查通过监测血液中的心肌酶及蛋白质水平,来确定心肌组织是否受损。

以下是心肌酶谱组合的详细介绍:I. 什么是心肌酶谱组合?心肌酶谱组合是通过测试血液中的不同心肌酶及蛋白质水平,以确定心肌细胞是否受损的检查方法。

心肌酶谱组合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和心肌钙蛋白(cTnI)等指标。

II. 心肌酶谱组合的作用及意义心肌酶谱组合可用于评估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也可作为监测心肌损伤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参考。

不同心肌酶及蛋白质的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峰值时间来确定心肌损伤的时间。

III. 心肌酶谱组合指标的解释1. 肌酸激酶(CK):CK是一种肌细胞特异性酶,通常在肌肉受损后几小时内出现。

如果CK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说明可能存在肌肉损伤。

2.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是一种与心肌细胞相关的同工酶,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如果CK-MB水平超过正常范围,说明可能存在心肌梗死。

3. 肌红蛋白(Myo):Myo是一种心肌特异性蛋白质,在心肌细胞出现损伤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Myo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早期心肌损伤的指标。

4. 心肌钙蛋白(cTnI):cTnI是一种心肌肌纤维蛋白质,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如果cTnI水平升高,则说明可能存在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疾病。

IV. 心肌酶谱组合的注意事项1. 心肌酶谱组合通常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但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病情评估和治疗中应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2. 心肌酶谱组合不适用于慢性心肌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是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一组检测指标,其临床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病,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心肌酶谱是根据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的酶类物质的变化而获得的一组数据。

常见的心肌酶谱有肌红蛋白(CK/CK-MB)、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SGOT)等。

这些酶类物质在心肌细胞受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活性和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心肌标志物是指血清中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质的测定,通过检测这些蛋白质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

常见的心肌标志物有肌钙蛋白(cTnI/cTnT)、心肌肌钙蛋白(Myo)等。

这些蛋白质在心肌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浓度的增加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

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损伤类型,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可以确认诊断和确定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指导治疗。

其次,它们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肌损伤后的临床预后。

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较高的浓度通常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因此,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医生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检测还可以帮助评估心肌保护治疗的效果。

一些药物和治疗策略可以通过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和减轻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的释放来保护心肌。

通过定期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心肌酶谱和心肌标志物是评估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其临床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损伤的类型和程度,评估预后,指导治疗。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实现个体化的治疗,并提高治疗效果。

心肌酶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心肌酶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心肌酶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心肌酶是指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殊一类酶,包括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心肌酶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入血液中,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含量和活性,可以反映出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因此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心肌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病和心肌损伤等心脏疾病。

以下是心肌酶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1. 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破裂或闭塞引起的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酶在心肌梗死后会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心肌酶浓度和活性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

2. 监测心肌损伤程度:心肌酶的浓度和活性与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在心肌梗死后,心肌酶会持续升高,在梗死发作后数小时到数天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恢复正常。

通过监测心肌酶的变化,可以了解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进展情况,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3. 评估心肌病严重程度: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常常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力衰竭等症状。

心肌酶的浓度和活性在心肌病患者血液中常常升高,可以作为评估心肌病病情严重程度和监测治疗效果的指标。

4. 监测心肌损伤后的并发症:心肌损伤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脏衰竭等并发症,心肌酶的变化可以用于监测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了上述临床应用外,心肌酶还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心脏功能、筛查儿童心脏疾病、监测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如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等。

总之,心肌酶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浓度和活性,可以及时发现心肌损伤,评估心肌病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

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指标变化。

(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T、LDH、CK和α-HBDH,尤以LDH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 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

特异性: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

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

LD H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AST的同工酶血清ASTm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心肌酶是指在心肌组织中特异性地合成和释放的一类酶,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心肌酶的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意义,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心肌损伤、炎症和缺血等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1.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坏死。

心肌酶的测定可以通过检测心肌特异性的酶的释放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肌损伤。

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在心肌损伤早期即可升高,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则在24小时后开始升高。

通过检测这些酶的浓度变化,可以诊断心肌梗死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2.评估心肌炎症:心肌炎症是指心肌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心肌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

炎症引起的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肌酶的释放增加,因此测定心肌酶的活性可以反映心肌炎症的严重程度。

3.判断冠心病的缺血程度: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病变。

心肌酶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冠心病的缺血程度。

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时,心肌酶的释放会增加。

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活性,可以判断冠心病的缺血程度以及治疗的效果。

4.监测心肌损伤的治疗效果:心肌酶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心肌损伤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心肌损伤治疗时,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活性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如心肌酶活性下降则表示治疗有效。

5.预测心脏病发作风险:心肌酶的测定可以用于预测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心肌酶的活性升高可以提示存在心脏病的高风险群体,并指导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制定。

总之,心肌酶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测定心肌酶的活性,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预测发病风险,并监测治疗效果。

因此,心肌酶的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心肌酶谱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是指在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情况下,测定血清中一系列酶的活性变化的方法。

通过测定血清中心肌酶谱的活性变化,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心肌损伤进行评估,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肌酶谱可用于早期诊断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存在一定的急性期诊断困难。

心肌酶谱中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globin)等指标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的数小时内就会出现升高,且达到峰值后很快下降。

通过测定这些指标,可以对心肌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尤其是一些无特异性ST段改变的患者。

其次,心肌酶谱可以用于判断心肌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

心肌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心肌酶谱中的CK、CK-MB和肌红蛋白等指标的升高程度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

高度升高的肌酸激酶活性通常与严重的心肌损伤相对应,而较低的升高则可能与轻度心肌损伤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升高有关。

因此,通过测定心肌酶谱,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肌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决策。

再次,心肌酶谱可以用于判断干预治疗效果。

心肌损伤后,心肌酶谱中的指标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通过连续监测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的效果。

如果治疗有效,心肌酶谱中的酶活性将会逐渐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

相反,如果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心肌酶谱中的酶活性可能会持续升高或者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因此,心肌酶谱可以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此外,心肌酶谱还可以用于判断非心源性的心肌损伤。

虽然心肌酶谱的主要应用是在心肌梗死的诊断和评估中,但它也可以用于鉴别非心源性的心肌损伤。

一些情况下,如创伤性心肌损伤、全身性感染或药物中毒等,也会导致心肌酶谱的活性升高。

通过对心肌酶谱的综合分析,可以辅助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的心肌损伤,有助于确立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心肌酶谱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肌酶学组合检查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学组合检查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学组合检查的临床意义心肌酶学组合检查是评估心肌损伤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特异性酶和蛋白的水平来判断心肌细胞是否损伤。

常见的心肌酶学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同工异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等。

1.早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心肌酶学组合检查可以在心肌损伤发生后的几小时内就能检测到心肌特异性酶和蛋白的升高。

特别是肌酸激酶同工异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的升高,可以帮助及早诊断心肌梗死,提高早期治疗的效果。

2.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判断程度:心肌酶学组合检查在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判断梗死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会受到严重损伤,导致心肌特异性酶和蛋白的释放。

肌酸激酶同工异酶(CK-MB)是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的酶,其升高可以提示心肌梗死的存在。

而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是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的特异性蛋白,其升高的程度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3.判断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时,心肌酶学组合检查可以帮助判断再灌注效果。

再灌注治疗可以恢复血液供应,减轻心肌损伤。

通过连续监测肌酸激酶同工异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的变化,可以评估再灌注治疗的效果。

4.评估心肌损伤后的预后:心肌酶学组合检查对评估心肌损伤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的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预测心功能恢复的情况和预后。

高水平、持续升高的心肌特异性酶和蛋白可以提示心肌损伤严重,预后较差。

5.区分其他心脏疾病:心肌酶学组合检查还可以帮助区分心肌梗死与其他心脏疾病。

心肌特异性酶和蛋白的升高通常与心肌细胞损伤相关,而与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等不相关,可以帮助鉴别疾病的类型。

总而言之,心肌酶学组合检查在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判断程度、评估再灌注治疗效果以及预测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临床意义

心肌酶临床意义

心肌酶检测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2011-10-30 18:50:44)转载▼老师的经验:CK<1000时死亡率低;CK>5000时,很少存活。

心肌缺血损伤时的生物化学指标变化较多,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等,但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理想生物化学指标应具有以下的特点:①具有高度的心脏特异性。

②心肌损伤后迅速增高,并持续较长时间。

③检测方法简便快速。

④其应用价值已由临床所证实。

【心肌酶检测】肌酸激酶测定: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也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atase kinase,CPK)。

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

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的CK含量极少。

肌酸激酶检测的适应证:1.怀疑有心肌疾病:①有临床和ECG表现的典型心肌梗死(检查CK和CK-MB活性)。

②介入疗法有禁忌证的病人(检查CK和CK-MB活性)。

③治疗血栓溶解的评价(检查CK和CK-MB浓度)。

④对心绞痛病人危险分级(检查CK浓度和肌钙蛋白)。

⑤心肌炎。

2.怀疑有骨骼肌病变。

3.监测心肌和骨骼肌疾病。

4.监测癌症病人的治疗。

【参考值】①酶偶联法(37℃):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

②酶偶联法(30℃):男性15~105U/L,女性10~80U/L。

③肌酸显色法:男性15~163U/L,3~135U/L。

④连续监测法:男性37~174U/L,女性26~140U/L。

【临床意义】①男性肌肉容量大,CK活性高于女性。

②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损伤和暂时性缺氧,可使CK升高。

③黑人CK约为白人的1.5倍。

④运动后可导致CK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则CK升高越明显。

1.CK增高1)AMI:CK水平在发病3~8h即明显增高,其峰值在10~36h,3~4天恢复正常。

如果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心肌再次梗死。

因此,CK为早期诊断AMI的灵敏指标之一,但诊断时应注意CK的时效性。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是什么?在临床上有何作用?冠心病诊断检查—心肌酶学检查摘要:心肌酶学检查是冠心病诊断检查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便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疗效、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也不例外。

如果出现不适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以免延误病情.2007 欧洲心脏年会发布的最新研究表明,女性冠心病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

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比男性晚发病10年,心肌梗死约晚10―15年。

而现在两性冠心病发病均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伴有吸烟、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病年龄更明显提前.调查表明,目前美国45岁以下的女性心脏病患者以每年9000人的速度递增。

女性冠心病临床症状很多不如男性典型。

异常疲倦往往是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先兆.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男性患者常诉说胸痛,而女性患者多为背痛和大汗症状。

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表现为压榨性胸痛,女性则主诉气短、极度疲乏,伴或不伴有典型胸痛,包括腹部、颈部和肩部疼痛以及恶心.高龄并伴有糖尿病史的女性发生无症状心梗比男性多.并且,女性冠心病比男性更易受季节变化影响,秋冬季发病增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也高于男性。

心肌酶学检查是冠心病诊断检查之一,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便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中国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塞有一定的价值.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是什么?在临床上有何作用?冠心病诊断检查—心肌酶学检查摘要:心肌酶学检查是冠心病诊断检查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便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疗效、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也不例外。

如果出现不适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以免延误病情。

2007 欧洲心脏年会发布的最新研究表明,女性冠心病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

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比男性晚发病10年,心肌梗死约晚10―15年。

而现在两性冠心病发病均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伴有吸烟、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病年龄更明显提前。

调查表明,目前美国45岁以下的女性心脏病患者以每年9000人的速度递增。

女性冠心病临床症状很多不如男性典型。

异常疲倦往往是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先兆。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男性患者常诉说胸痛,而女性患者多为背痛和大汗症状。

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表现为压榨性胸痛,女性则主诉气短、极度疲乏,伴或不伴有典型胸痛,包括腹部、颈部和肩部疼痛以及恶心。

高龄并伴有糖尿病史的女性发生无症状心梗比男性多。

并且,女性冠心病比男性更易受季节变化影响,秋冬季发病增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也高于男性。

心肌酶学检查是冠心病诊断检查之一,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便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中国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塞有一定的价值。

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是检测血清中心肌酶的一种实验方法,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T(CK-MB)和肌激蛋白I(Myoglobin)。

这些物质在正常情况下都会在血清中出现,但当心肌受到损伤时,它们的含量就会显著升高,从而被用来诊断心脏病的发生和活动程度。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首先,心肌酶谱可以用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一种突如其来的严重疾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当患者出现急性胸痛时,及时检测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可以对诊断心肌梗死有很大帮助。

如果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升高,则可以确认患者患有心肌梗死;如果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不升高,则可以排除患者患有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其次,心肌酶谱可以用来诊断心肌炎的发生。

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病原体多为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

如果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显著升高,则可以确认患者患有心肌炎;如果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不升高,则可以排除患者患有心肌炎的可能性。

此外,心肌酶谱还可以用来诊断心脏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心脏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治疗方法,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心肌损伤以及其他相关的并发症。

因此,检测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手术后的并发症,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患者出现进一步的损害。

最后,心肌酶谱还可以用来监测心肌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患者接受心肌病治疗后,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会逐渐降低,从而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心肌酶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实验检测方法,它可以用来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脏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心肌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心肌酶谱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临床意义
1、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和心肌坏死,同时还可以作为监测指标,判断心肌的恢复情况。

心脏为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其跳动有赖于心肌收缩和舒张,而产生泵血力量。

因此心肌出现损伤后,收缩能力会下降,继而可能引发一系列,例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临床问题。

2、监测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坏死,需要通过心肌酶谱五项的不同指标判断。

容易引发心肌损伤最常见是冠心病的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发生坏死,患者会有持续剧烈的胸疼,此时检查会发现心肌酶谱明显升高。

除心肌梗死以外,心肌炎是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引发心肌损伤,同样表现为心肌酶谱升高。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心肌酶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心肌酶是一组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的特定酶类物质,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或死亡时,这些酶会释放到血液中。

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水平,可以判断心肌损伤的类型和范围,有助于诊断、治疗和监测心血管疾病。

常见的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ine kinase, CK)、CK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等。

以下是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1.CK测定: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组织中的酶,但在心肌损伤后释放的CK与其他组织释放的CK不同,故CK测定可以判断心肌损伤。

CK的峰值出现较早,通常在心肌梗死后12小时内上升,持续4-5天左右。

CK测定对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很有帮助。

2.CK-MB测定:CK-MB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少量存在于骨骼肌细胞中。

因此,CK-MB测定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心肌损伤程度。

CK-MB的峰值出现较CK晚,通常在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上升,持续1-2天。

通过CK-MB测定,可以确定心肌损伤的类型和范围,对于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

3.cTn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心肌标志物,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并且释放速度相对较慢。

cTn的测定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cTn的升高常常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心肌梗死后4-6小时内上升,可持续1-2周。

因此,cTn测定对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后续监测非常重要。

除了这些常规心肌酶的检测,还有一些其他指标也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包括心肌酶同工酶比值(CK-MB/CK)、CK同工酶亚型(CK-MM、CK-MB、CK-BB)等。

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心肌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且对心肌病变的不同阶段也有一定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总之,心肌酶检查对于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都非常重要。

(推荐)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推荐)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

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指标变化。

(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T、LDH、CK和α-HBDH,尤以LDH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 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

特异性: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

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

LDH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AST的同工酶血清ASTm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损害时,L1>L2 ;严重心衰时,可伴L5↑ 多数恶性肿瘤时, L5 、L4、 L3均升高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由肝细胞线粒体合成,在体内分布较广
含量依次为: 心>肾>胰>肝>脾 主要在心肌,可代表L1、L2活力,比LDH更特异 升高后在血清中持续时间较长(14 d) 急性心肌损伤,活力升高,且αHBDH/LDH≥0.8 肝脏疾病时活力亦升高,但αHBDH/LDH≯0.6
218(83.5%) 91(34.8%) 127(48.6%)
cTnI
102(39.1%) 54(20.7%) 48(18.4%)
CK-MB/cTnI
59(22.6%) 33(12.6%) 26 (9.9%)
CK-MB敏感性高,cTnI特异性高, 二者协同,可能减少漏诊或误诊
CTn与 CK-MB比较
肝脏损害时,ALT>AST
乳酸脱氢酶(LDH)
分布广泛,主要在肾,其次心肌、骨骼肌,再次肝、 脾、胰、肺等脏器
骨骼肌损伤、白血病、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
恶性肿瘤,血清LDH均升高
急性心梗,12~24h升高,48~72h 高峰,1~2w 恢复 心肌炎时,7~10d升高,2~3w 高峰,1~2m 恢复 LDH同工酶更有诊断意义
CK-MB升高是心肌炎诊断的重要条件, 但并非必要条件 !
山东省立医院,25例暴发型心肌炎
近10年收治,男18例、女7例,发病年龄3月~12岁 其中半数在院外或门诊误诊 初诊24h内突变:25例呈急性心衰,其中13例心源性休克, 9例阿斯综合征 心电图:急性心梗样改变10例、Ⅲ度AVB 8例、室速和 室颤各2例、心房静止1例 心肌酶: CK-MB↑ 20例(87%),正常3例(13%),未来 得及检验而死亡2例。有1例不仅CK-MB高达正常3倍, 且 CK、LDH、αHBDH也显著增高(>1000U/L)
肌毒性药物致CK升高

常用肌毒性药物:
他汀类-降脂药 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新药
6. 何谓特发性高CK血症 ?
1980年,Rowland首次将 无神经肌肉病临床和组织学证据 的高CK血症称为特发性高CK血症 (idiopathic hyperCKemias)
CTn为心肌所特有,正常血清检测几乎是零(假阳性少) 心肌中CTn远多于CK-MB,心肌损伤释放量大(特异性高) 以cTn氨基酸序列作为抗原簇,筛选相应抗体(检测特异) 有较长的窗口期(不易漏诊) 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有较好相关性(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
临床分析,血清cTnI在诊断VMC时灵敏度不高 尤其是损伤发生6h内,敏感度较低
CK-MB 30.7±10.7 21.6±6.0 10.1±5.6 ( 87.9%的儿童CK-MB高于成人) 年龄越小,心肌酶正常值越高
5.血清CK极其升高 ,见于哪些情况?
正常情况下,CK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 胞内浓度>胞外浓度(比例为1/10000 ~1/1000)
血清CK水平低且相对稳定
肌酸激酶(CK)
CK-MB/CK < 10% 长期随访,有助诊断
横纹肌溶解症
最常见主诉:肌肉疼痛(多为良性、一过性) 儿童常见病因:病毒性肌炎、肌肉外伤、 结缔组织病、肌毒性药物过量 幼儿首位病因:病毒感染(几乎占40%) ≥9岁首位病因:肌肉受压或外伤(约26%) 其他原因:代谢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醛缩酶A缺乏症) 过分剧烈运动(儿科约占4%)
1.CK-MB 对诊断心肌炎,究竟有多大价值?
概念

CK-MB是肌酸激酶(CK)同工酶之一 主要来源于心肌,其次骨骼肌、小肠、膈肌 通常所测CK-MB是血清活力单位,正常<CK的6% 急性心肌受损3~6h升高,高峰出现早,消失快

CK-MB Mass(CK-MB质量) >4.0ng/ml为阳性;
是心肌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一种调节蛋白 cTn有3种亚单位(cTnT、cTnI、cTnC)组成 cTnT 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单位 cTnI 是肌原纤维ATP酶的抑制性亚单位 cTnC 是钙离子结合亚单位 心肌受损时,cTnT和cTnI易透过细胞膜释放入血, 其升高倍数可达30~40倍 起病2~4h开始升高,持续时间长(2~3w)
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炎,发病后1~2 天即可开始出现CK与CK发病 1~2d 开始升高 MB的升高,3~10天达高 3~10d 达高峰 峰, CK-MB / CK比值增 大,往往大于10%,多数 2~3w 恢复正常 病例在2~3周恢复正常。
CK-MB/CK ≥ 10%,有诊断价值 监测 CK-MB 更有临床意义! CK-MB/CK
假阳性率 94.8% (55/58) CK-MB敏感性高、特异性差
临床统计:
CK-MB ↑
多种肌病 各类心肌病 肺炎 新生儿窒息 重症上感 50% 30% 10%~25% 10%~20% 5%~10%
CK-MB升高 并非心肌炎所独有!
2.诊断心肌炎,CK-MB不如 CTn ?
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nin, cTn)
Example-1
1994年, Niemine报告
68例经心肌活检(EMB)证实的心肌炎患儿
CK-MB 升高 „„„„ 48 例(70%) 正常 „„„„ 20 (30%)
假阴性 最常见原因:采血不在“窗口期”
Example-2
山东省立医院, 11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CK ↑ 治疗前: 治疗后: 50例(44.6%) 9 (8.0%) CK-MB ↑ 67例(67.0%) 15 (13.4%)
αHBDH …….. 246±114
结论:1~6岁小儿心肌酶正常值较成人高
心肌酶正常值的年龄差异 (2)
2005,解放军总医院 检测 760名 2~15岁儿童 2~3y 7~9y 13~15y
AST CK 31.0±2.7 112.0±51.1 27.7±6.9 103.7±35.5 23.7±7.2 63.8±4.8
CK-MB
CK
AST
心肌酶
α-HBDH
LDH
谷草转氨酶(AST)
分布广泛,心>肝>肾、胰、脾、肺、红细胞 主要在线粒体中(M-AST),胞浆中(C-AST)仅12%; 正常血清中能测到的可溶性AST 很少 急性心梗,6~12h升高, 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 心肌炎时,可持续升高2~4周
因缺乏组织特异性,故单项升高对心肌炎诊断意义不大
LDH1和αHBDH的诊断价值
LDH1和α HBDH均有很高的心肌特异性
内科心肌疾病中,均把该二项指标升高作为 心肌病变判定标准之一 99年小儿心肌炎诊断标准将这些指标完全排除 是否会导致漏诊?
研究证实,心肌炎患儿多数CK-MB/CK >10%、 αHBDH/LDH>0.8,并与cTnI阳性关联
4.年龄因素 对心肌酶检查有无影响?
横纹肌溶解症


病理特点:横纹肌断裂,肌细胞溶解、凋亡, 胞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外漏入血; 典型症状:肌痛、无力和深色尿三联症, 约5%因肌红蛋白尿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A B
小鼠横纹肌组织.
A-正常:细胞排列整齐、轮廓清晰、胞质均匀
B- 横纹肌溶解、透明及空泡样变性
横纹肌溶解症
儿童常因缺乏典型表现而被误诊或漏诊 一项大样本(191例)调查研究显示:
Example-2

Smith 检测215例
慢性肾衰 急性骨骼肌损伤 马拉松赛后
cTn均不高 → 无假阳性者
cTn评价心肌损伤具有高特异性 是检测心肌损伤的首选血清标志物!
2006,夏蕾(潍坊妇幼保健院)
小急性感染性疾病 261例
阳性
总样本 呼吸道 消化道
呼吸道 151
消化道 110
CK-MB
存在部位
骨骼肌 和心肌
脑组织
平滑 肌
红细胞
肝脏
CK的三种同工酶
CK-MM:骨骼肌型
CK-MB:心肌型 CK-BB: 脑型
(主要在脑中,也可存在于 肺、肠、前列腺等组织 )
CK-MB 5% CK-BB≈0
CK-MM 95%
CK极其异常升高(>1000U/L)主要见于肌病
各种肌病或肌肉损伤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 多发性肌炎
比活力单位稳定,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血清CK-MB升高
常见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炎 心肌缺血、 缺氧 心包炎 心脏介入、电除颤、安装起搏器 心脏外科手术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血清CK与CK-MB为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检测时间窗 发病 3~8h 即升高 10~36h 达峰值 3~4d 恢复正常 峰值时间与预后相关(高峰越晚、预后越差) 儿科AMI见于暴发性心肌炎、川崎病冠脉梗塞
心肌酶学组合检查的 临床意义
有关心肌酶,
很多 ?
CK-MB 对诊断心肌炎,究竟有多大价值? 诊断心肌炎,是否CK-MB不如 CTn ? 如何看待除CK-MB外,其他各项 心肌酶升高的意义? 年龄因素 对心肌酶检查结果有何影响? 血清CK极其升高 ,见于哪些情况? 何谓特发性高CK血症 ? 心肌损害标志物研究有哪些新进展 ?
LDH同功酶
LDH是由两个亚单体(H、M)组成的四聚体
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其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LDH1(H4) ———— 心肌 LDH2(H3M)———— 红细胞 LDH3(H2M2) ———— 肺、脾 LDH4(HM3) ———— 胆、肝 LDH5(M4) ———— 肝、胆、骨骼肌 正常情况,L2>L1>L3>L4>L5
血清CK↑, CK-MM↑(CK-MB无明显↑) 尿液分析(尿中Hb↑, 肌红蛋白↑)
若血清CK≥正常值5倍,且CK-MM明显↑; 同时伴肌红蛋白尿,而非血尿; 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考虑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