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篇一:小松杜荀鹤诗歌形象鉴赏之二 ------事物形象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4、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假设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诗人是借子规抒发怎样的情感?2、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5、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3、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似贵族仕6、早梅张渭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这首诗塑造了蝉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说明。

第一首:7、马诗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第二首:第三首:8、白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0、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9、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孙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王安石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篇二:延庆语文试卷及答案北京市延庆县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书院二小松》阅读附答案

《书院二小松》阅读附答案
《书院二小松》阅读附答案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5.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2 分) 1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参考答案: 15.数粒、二尺。 (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 16.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 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 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 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
【小题 4】D 答案解析: 【小题 1】 试题分析:B 迁:贬谪;C 责:债;D 弥:更。 【小题 2】 试题分析:D 亡:丢失;A 通:抒发达到;B 垂:流传通“陲”,天 际;C 且:况且将要 【小题 3】 试题分析:C 与例句都是被动句;A 是宾语前置;B 是定语后置;D 是介词结构后置。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 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 俗而行事,通过着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参考答案: 【小题 1】A 【小题 2】D 【小题 3】C

杜荀鹤《小松》仲皎《静林寺古松》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荀鹤《小松》仲皎《静林寺古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小松唐代·杜荀鹤①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静林寺古松宋代·仲皎②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①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②仲皎,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人,居剡县明心寺。

曾于剡山星子峰前建白塔,结庐以居,题名闲闲庵。

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唐诗中描写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B.“而今渐觉出蓬蒿”句,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称赞它高,说明时人非常有眼力和远见,意义深远。

D.宋诗一、二两句主要点明松树的古老,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

E.宋诗三、四句以树与人相比,树龄比人的年龄要长,古松已经亲眼目睹人世间的几回变迁,树是不会衰老的,体现了松树的青春永驻、四季常青,对比鲜明。

15.两首同为写松,然而作者所处身份、年代不同,情感不同,试加以赏析。

(6分)14.CE (C.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人才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E.“青春永驻、四季常青”错。

其实,不论是树还是人,最终都要走向衰老、寂灭。

“枝不生叶皮生草”就可以看出。

)15.唐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

(答托物言志也可得分)作者赞扬小松坚强不屈、勇敢战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诗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感,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______ ,______ ”对田园风光作了简笔勾勒。

王羲之写兰亭雅集之乐:“______ ,______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生路上,有风雨也有晴天,超然物外的苏轼曾就此发出感慨:“______ ,归去,______ 。

”学习中离不开积累。

如果想表达积累对于结果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引用的古诗文名句有:“______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宿业师山房①期丁大②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山房,山中的屋舍。

②丁大:作者友人。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

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蕴含有见证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

下列诗句中的“琴”也是表达这层含意的一项是______A.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雍陶《韦处士郊居》)B.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

(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C.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几句。

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夜(夕)凉”,但表意效果又有区别。

高二语文同步训练电子版

高二语文同步训练电子版

高二语文同步训练电子版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正确答案)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濬《都城春日》)(正确答案)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正确答案)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正确答案)3、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单选题]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正确答案)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篇一:小松杜荀鹤诗歌形象鉴赏之二 ------事物形象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4、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诗人是借子规抒发怎样的情感?2、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5、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3、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6、早梅张渭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这首诗塑造了蝉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7、马诗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第二首:第三首:8、白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0、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9、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孙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王安石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篇二:延庆语文试卷及答案北京市延庆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语文试卷2015.3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以松柏意象为主题的古诗(1)

以松柏意象为主题的古诗(1)

和松柏有关的古诗1.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 《岁寒知松柏》——黄庭坚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3. 《松》——成彦雄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4.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5. 《古柏行》——杜甫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6. 《和松树》——白居易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

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

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

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寻常。

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

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

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

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

共知松胜槐,诚欲栽道傍。

粪土种瑶草,瑶草终不芳。

尚可以斧斤,伐之为栋梁。

杀身获其所,为君构明堂。

不然终天年,老死在南冈。

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

7. 《涧底松》——白居易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8. 《题遗爱寺前溪松》——白居易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

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2011•湖州市)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⑴.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⑵.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3.(2011•金华)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⑵.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4、(2011•玉溪)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①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系:jì,牵连。

②浑:简直。

①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的心情。

②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5.(2011•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⑴. 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2011•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语文一、本大题共 5 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材料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

青松最经典十首诗

青松最经典十首诗

青松最经典十首诗1. 《南轩松》- 作者:李白- 原文: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2. 《赠从弟·其二》- 作者:刘桢- 原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 《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 作者:陶渊明- 原文: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4. 《题小松》- 作者:李商隐- 原文: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5. 《古柏行》- 作者:杜甫- 原文: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6. 《咏寒松》- 作者:范云- 原文: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7. 《五粒小松歌》(节选,因全诗较长,此处选取部分)- 作者:李贺- 原文: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8. 《拟嵇中散咏松诗》- 作者:谢道韫- 原文: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飖。

9. 《书院二小松》- 作者:李群玉- 原文: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0. 《水龙吟·赋张斗墅家古松五粒》- 作者:吴文英- 原文:有人独立空山,翠髯未觉霜颜老。

空山四寂,但苍烟落照,古松如叟。

咏青松的七律诗

咏青松的七律诗

咏青松的七律诗《咏松》诗题:《咏松》作者:陆惠心(清)诗文: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咏松》诗题:《咏松》作者:李方膺(清)诗文: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松》诗题:《松》作者:成彦雄(唐)诗文: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小松》诗题:《小松》作者:杜荀鹤(唐)诗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南轩松》诗题:《南轩松》作者:李白(唐)诗文: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书院二小松》诗题:《书院二小松》作者:李群玉(唐)诗文: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题小松》诗题:《题小松》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作者:李商隐(唐)诗文: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松》诗题:《松》作者:韩溉(唐)诗文: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

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

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

莫向东园竞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

《古松感兴》诗题:《古松感兴》作者:皇甫松(唐)诗文: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

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

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

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

寄言青松姿,岂羡朱槿荣。

昭昭大化光,共此遗芳馨。

《松》诗题:《松》作者:廖匡图(唐)诗文:曾于西晋封中散,又向东吴作大夫。

浓翠自知千古在,清声谁道四时无。

枝柯偃后龙蛇老,根脚盘来爪距粗。

直待素秋摇落日,始将凡木斗荣枯。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八上期中语文测试题带答案(含答案

2020-2021年秋季部编版八上期中语文测试题带答案(含答案

寓意:。

(3)阅读下面的故事,说说曾子的诚信行为给你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3分) “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儿子在一旁哭闹着也要一起去。

妻子说:“你在家待着,我回来了杀猪烧肉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

妻子马上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哄哄小孩玩的。

”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年龄小,不懂世事,处处学习父母的样子。

今天你欺骗他,是教他说谎话、欺骗别人。

”妻子听了很后悔,于是和曾子一起杀猪烧肉给孩子吃。

三、阅读理解(44分)(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8—11题。

捕风者(12分)彭家河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

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②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

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

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

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

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

《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答案《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答案书院二小松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诗首二句,扣紧题目“二小松”着笔,以“出凡尘”极言小松的神韵,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B.“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两个“凌云”,均指小松。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

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

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4分)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魏晋· 刘桢《赠从第》)B.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汉乐府《十五从军行》)C.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梁·范云《咏寒松》)D.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

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

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

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隋·李德林《咏松树》)E.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5分)参考答案1.(3分) D2.(4分)BE3.(5分)“从此静窗闻细韵”,是写庭院里的两株小松,在微风中细韵轻送。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篇一:小松杜荀鹤】ass=txt>1、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4、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诗人是借子规抒发怎样的情感?2、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5、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3、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这首诗塑造了蝉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7、马诗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第二首:第三首:8、白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0、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9、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孙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王安石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篇二:2015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

全卷共七大题.19小题.满分为100分。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阅读题答案及赏析李群玉《书院二小松》阅读题答案及赏析书院二小松(唐)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答案】数粒、二尺。

(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二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3.简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首诗主要用借代和比喻。

用“幽色”代指两棵小松;用“数粒秋烟”比松针,用“鳞”喻树干,用“琴声”比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把书院中的两棵小松写得有色有姿有声有韵律。

翻译: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赏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

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

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

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

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

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

“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

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

”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

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小松》阅读答案

《小松》阅读答案

《小松》阅读答案《小松》阅读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松》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松》阅读答案1《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5.诗中“刺”一字千钧,请分析它的妙处。

(2分)答:16.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寓意,请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2分)答:参考答案:15.形象地勾勒出小松满头松针,又直又硬,努力向上冲刺生长的外形特点(1分),突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及勇敢战斗的精神。

(1分)16.作者通过刻画小松成长的特点,表达了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信、坚强、勇敢精神的赞美之情。

(1分)同时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识人才、不关心人才成长的人发出深深的慨叹。

(1分)赏析: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本诗对小松的描写可谓精炼传神,请结合前两句中“刺”与“出”字,简要分析小松的特点。

(3分)(2)后两句所写“时人”又有怎样的特征?(1分)(3)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立意,写一段议论文字。

(20分)要求:①论点明确②论证有力,使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③300字左右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22、(1)“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2)眼光短浅(3)多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首二句,扣紧题目“二小松”着笔,以“出凡尘”极言
小松的神韵,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B.“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
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
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两个“凌云”,均
指小松。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

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

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4分)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魏晋·刘桢《赠从第》)
B.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C.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梁·范云《咏寒松》)
D.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

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

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

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隋·李德林《咏松树》)
E.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5分)
参考答案
1.(3分) D
2.(4分)BE
3.(5分)“从此静窗闻细韵”,是写庭院里的两株小松,在微风中细韵轻送。

“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

“琴
声长伴读书人”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

“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

语言质朴清新,句连意圆,与前面内容结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