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演进与影响
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演进与影响
肖丙珍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24()8
【摘要】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学法,在教学法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经过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清末传统蒙学语文教授法到现代分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转型;第二次是从小学文言文教授法到白话文教学法的转型。
教学用语上由文言文变成白话文,教师教授方法上从“教授法”变为“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转变与实验是近现代中国教学改革探索的重要部分,有力地推动了新旧教学法的更迭与中西教育的融合,促进了教育思想的解放与更新,更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本土化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5页(P59-63)
【作者】肖丙珍
【作者单位】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广西高等教育的演进及影响因素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和语境教学法比较谈——关于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实验系列研究之六
3.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材演
进研究4.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演进──民国时期基础语文教育的发展成就5.周作人与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
第24卷第1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4,No.12008年1月Jo urnal o f Gansu L ianhe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s)Jan.2008=收稿日期>2007-09-28=作者简介>靳健(1949-),男,甘肃会宁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靳 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1950年以前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出引领国语、国文课程向大众化、实用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由于战乱频繁,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了课程实践史上未能产生效能的一大遗憾。
1950年以后,以粉碎/四人帮0为分界岭,此前语文课程标准(大纲)主要体现出培养目标政治化、教学过程程式化等特点;此后语文课程理念出现了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逐渐回归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0被确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内容目标第一次退出课程标准。
香港的语文课程标准建设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但它在教育理念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在解释理论术语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清晰性,在教学设计(案例)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操作性,已经显示出了很高的境界。
台湾语文课程标准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一贯性、把握语文教育的规律性等方面的建树,也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发展铺垫着成功之路。
=关键词>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百年变迁=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07X(2008)01-0106-06A Century .s Development of Standard for C hinese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JIN Jian(S chool of Education,N or thwest N or mal Univ er sity ,Lanz ho u 730070,China)Abstract:Befo re 1950,the Chinese curr iculum standar d appear ed a tendency of leading t he Chinese languag e curr iculum and the Chinese literatur e curr iculum to be po pular,practical,scientific and individual.But the advanced theor y failed for the w ar and it became a g reat reg ret in the cur riculum histor y.A fter 1950,the histo ry o f curr iculum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par ts acco rding to the fa ilure o f the g ang o f 4people.Befor e that ,the standard for Chinese cur riculum appear ed the char acter s of em phasizing po litics in Chinese o bjective and being rig id in teaching process.Ho wev er,after that,it changed emphasizing know ledge into quality,tr aining the students to develo p in an all-round w ay has become the main objectiv e,and the unificatio n o f to ol and humanities has defined as the basic char acter o f Chinese curr iculum.T hough the co nstr uction of Chinese cur riculum standard in H ong Ko ng is at the init ial stage,it show s some advanced char act ers,such as the adv ancement in educat ion theo ry,the clearness in ex plaining theor y terms and the operatio n in t eaching design.T he Chinese cur riculum standar d in T aiwan has a lso enhanced the constructio n and development o f Chinese cur riculum stand -ar d in car ry ing natio nal culture and preserv ing educatio na l reg ulatio n.Key words:pr imar y scho ol;middle schoo l;the Chinese cur riculum standar d;a century .s dev elo pment一、1950年以前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的变化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5奏定学堂章程6,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了我们母语的课程名称/中国文学0,/五四0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语0课程的诞生,国语、国文课程诞生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建国六十年语文教育大事
建国六十年语文教育大事(简录左文之整理)1、1950年,《人民教育》在第一卷第二期发了董纯才撰写的《改革我们的中学国文教学》。
文章对中国国文教学的任务、教材、教法以及中学国文教师学习等问题,都提出了改进意见,如“中学国文教学含有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着重教学今天的中国的语文和文学”“中学国文课,是应该教一些基本的文法知识的……教文法,也不应孤立的讲,而应配合着文章习读讲授”等等,此文的发表对指导建国初期全国中学国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1950年8月,教育部制订了供五年制小学使用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代替以往的国语学科,并以国家课程法规文件形式规定下来,这在小学课程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它樗着语文教学思想的转变,樗着小学语文教学进入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时代。
3、1950年至1951年,出版总署编审局以陕甘宁边区的初高中国文课本为蓝本,组织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初高中《语文》课本。
其编辑大意中写道: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文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语文”一名在中学的使用至此开始。
4、1951年,《人民日报》自6月6日到15。
5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
还配发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重要社论。
掀起了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性语文规范化活动。
5、1951年9月,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对14种标点符号(句、逗、顿、分、冒、问、引、括、感叹、着重、破折、省略、专名、书名号)的用法作了具体规定。
10月5号政务院发出《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
6、1950年,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试验成功。
51年开始推广,52年全国推广。
此识字法对当时社会背景下扫除文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它以注音符号作为辅助的识字工具、分散难点进行识字教学和集中识字、大量阅读等经验,对我们的汉语教学也具有普遍促进的意义。
语文学科发展史
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语文学科发展史培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级别2014级姓名贾文龙学号112014308220326类别免费师范硕士领域学科教学(语文)2014年7 月22日研究生院制历史维度下中国写作教学的发展轨迹选题:1、民国写作教学发展研究2、分格法写作教学策略研究3、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摘要:叶圣陶深谙教育规律,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作为文学家,他熟知写作规律,有着丰硕的创作实绩与理论建树。
尤为可贵的是,叶圣陶以教学实践为根基,从目的、资源、媒介与路径四个方面将写作系统化,既符合写作规律,又适合教学需要。
让写作可教、易教,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无疑是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深邃之处。
关键词: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deas and significance Ye shengtaoAbstract:Ye shengtao understands education law, there is a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s a writer, he was familiar with writing the law, has a rich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s the foundation Ye shengtao teaching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purpose, resources, media and the path will be writing a systematic, consistent with writing the law, but also for teaching. Let the writing can be taught, easy to teach, so tha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undoubtedly deep place Ye shengtao writing teaching ideas.Keywords: Ye shengtao teaching writing thinking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他在小学、中学与大学任过教,担任过国家教育机关的重要职务,出版过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早在1921年,便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也写过童话。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2
开课和学习目的
1.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 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 的对话。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2.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 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 反的结果。 ——[德]恩格斯 3.没有过去,不仅今天毫无意义,将来也没有 希望。 ——[美]拉可斯丁 4.现在不可能是过去的完全再现,但它至少会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主讲: 主讲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5-6 1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2012-5-6
先秦语文教育 秦汉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宋元语文教育 明清(1840年前)语文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1840—1949) 当代语文教育(1949—2003) 港澳台语文教育 海外华文教育
2012-5-6 5
主要参考书目
1.王文彦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远方 出版社2006年版。 2.耿红卫著:《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 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8年12月版。 3.耿红卫著:《语文教育新论》,长江出版社 2007年版。 4.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 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5.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2012-5-6 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7.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8.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山 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陈黎明、林化君著:《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 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二十世纪中国中小学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对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的基本认识(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核心议题。
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语文教育的诸多讨论、批评和关注,大多与语文教科书选文紧密相关。
在学术界,选文标准问题一直是热点话题,也是难点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的明确共识。
什么是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这是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问题须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一、教科书选文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辨析人们对小学语文教科书、教科书选文、课文等概念并不陌生,但要准确定义这些概念,弄清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还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与分析。
下面就教科书、语文教科书、教科书选文与课文等概念,展开分析讨论。
1.教科书要探讨教科书的概念,可从教材的概念着手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关于教材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一般用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二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纲要、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辅助教材。
学者赵镜中认为,广义的(语文)教材除语文教科书和习作以外,还包括课外阅读教材、语文补充教材以及为语文教学所制作的挂图、影带及电脑辅助教材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观念的改变,未来语文教材的种类会越来越多。
[1]这说明,教科书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的具体形式之一,也是狭义上的教材。
教材的发展史也是教科书的发展史,对教科书发展的研究也是对教材和教学发展的研究。
关于教科书这一概念从哪里来,第一次在我国出现是什么时候,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即源自西方传教士、源自日本和源自中国。
孙建军梳理了近代日语教科书的生成与传播过程,认为“教科书”这一词源自日语的可能性较大。
[2]清政府1901年初在刘坤一、张之洞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第一次使用近代教科书概念[3],至于何为教科书,不同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界定,《教育大辞典》指明,教科书亦称课本或教本,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对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的基本认识(一)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先云【摘要】选文标准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教科书编写的核心问题。
60年教科书的变迁 一
60年教科书的变迁莫斯科郊外的中国(1949-1966年)前言“欲兴邦必兴学”,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一段文字能记录一段历史,一个人物可以唤起一段回忆,一个群像更是标记了一个时代。
虽然教科书的变迁不能与政治、经济等宏大问题相提并论,但它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教科书从从政治挂帅到人性回归,从千篇一律到异彩纷呈,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人物脸谱也是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勾画教科书中的脸谱,就是勾勒新中国大国的脸谱,见证60年思想、文化领域进步与繁荣;今天,我们回首新中国60年教材变迁,不但是历史的重温,更是对现代中国本源的追寻。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科书与政治书无异,它不但承担了提高国民素质、普及科学知识等基本功能,还必须为肃清人民思想服务。
随着新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教科书也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任何学科、任何课本都被语录、指示等充斥。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中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各种思想和意识的冲击下,教育工具的功能被大大地加强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一脉相承,中华民族的变革从未停止。
我们希望看到教科书中更多的脸谱,这不仅仅是人性的需要,也意味着一个国家与民族更加自信和进步。
中华民族在60年顽强的思想解放中踏上了新轮回的起点。
第一课毛泽东:领袖与学习榜样课前预习关键词:领袖:建国初期的教科书中有大量关于毛泽东的内容,其领袖形象深入人心。
太阳:教科书中形容毛泽东用的最频繁的一个词汇。
榜样:毛泽东是学习的典范,教科书从各个方面树立起他的榜样形象。
朱德的《母亲的回忆》、《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等都入选过教科书,但是毛泽东无疑是出现在新中国教科书中最多的人物。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领袖,从一开始就被偶像化,成为了大众的偶像,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无论学习、工作,毛泽东高大的伟人形象都是教科书中的最主流。
第一讲:“毛主席像太阳”“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五四时期主要成就 3.整理、开发民间儿童文学。如收集儿歌、 采集童话、改编古代传统儿童读物中较 适合儿童的东西。 4.作家的创作。 5.出现了不少儿童刊物 。
五四时期主要作家作品 1923年,叶圣陶童话集《稻草人》出版,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作家创作的童 话集,既“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 创作的路”(鲁迅语),也为我国现代 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础。
新时期儿童小说代表作
伤痕小说:刘心武《班主任》、程远《弯弯的 小河》 问题小说:王安忆《谁是未来的中队长》,邱 勋《三色圆珠笔》、刘厚明《黑箭》、罗辰生 《白脖儿》 新人小说:刘健屏《我要我的雕刻刀》、庄之 明《新星女队一号》、李建树《蓝军越过防线》
新时期儿童小说代表作
革命小说:张映文《扶我上战马的人》 探索小说:常新港《独船》、曹文轩《第十一 根红布条》、陈丹燕《上锁的抽屉》、程玮 《白色的塔》、班马《鱼幻》、梅子涵《在路 上》 动物小说:沈石溪、蔺瑾、乌热尔图、牧铃、 金曾豪、黑鹤、刘先平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分期
五四时期 左联时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五四时期主要成就
儿童文学初次进入小学语文教学。
1.思想理论建设。 2.引进外国儿童文学。重译《鲁滨逊漂流记》
《爱的教育》《皇帝的新衣》《格列佛游记》等, 还从儿童情趣出发翻译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鹅妈妈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等有影响的作 品。
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代表作家作品 解放区:儿童文学发展迅速,最具代表性的是
儿童小说,如华山《鸡毛信》、管桦《雨来没 有死》
国统区:儿童戏剧成就较高,如周苏《卖报
童子》、万明瑛《敌人打退了》、包蕾《雪夜 梦》,“孩子剧团”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
建国17年间的儿童文学 “文革”十年间的儿童文学 新时期的儿童文学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出、以理服人的教学态度。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 (2)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胡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和方面,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较好方法。 实物教学 模拟情境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个别差异的矛盾。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读法 “自读式”、“教读式”、“作业
式”、“复读式” 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
简述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小学语文课程虽然没有古代讲学智慧的传统,但从毛概时期开始,就有了良好的秩序。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发布到毛概思想宣传到全国各地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完整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并确立规范的学习模式,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有机统一。
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课程发展进一步加快,在新时期特别是1999年颁布实施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作为一个创新课程,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史中有很多新的内容,从学习的思考方式已经多样化,各个级别的学习也都有新的方法,从小学语文的学习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又增添了全新的内容,课程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传承,文化读本融合了传统及现代文化,开拓了课程教学的新方式,内容新而丰富,吸引着小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程从使用朗读过渡到了写作,从识记到了理解、综合等内容,从讲授语文内容转向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学习成为主导,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自我、更有乐趣,营造出了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另外,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建立起了一个体系化的小学语文教育体制,比如教学大纲、学习大纲、教材、考试制度,不仅夯实了小学教育的基础,还为推动学生小学语文综合素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虽然还有很多功能待完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既保持了传统的经典,又探索出新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新轨道,为培养小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及高素质的文化素养提供了保障。
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迁语文,作为我们学习生涯中的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思维和塑造人格的重要使命。
而小学语文教材,则是我们初识语文世界的重要窗口。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多次变革,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也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亟待重建。
当时的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材内容多选取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同时,为了提高国民的识字率,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较为系统的识字方法和练习。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到了上世纪 60 年代,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逐渐丰富起来。
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注重文学性和知识性的融合。
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片段被选入教材,让学生初步接触到文学的魅力。
在这个时期,教材的编排也更加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科知识的体系逐渐清晰。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小学语文教材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此时的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教材中的课文题材更加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教材在语言表达上也更加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进入 21 世纪,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也更加深入。
新的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互动性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材的呈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多媒体资源的融入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加大了力度。
大量的古诗词、经典文言文以及传统民俗文化被纳入教材,让学生从小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小学三年级语文汉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小学三年级语文汉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汉字,作为中文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接触汉字学习的关键时期,而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汉字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学三年级语文汉字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情况。
一、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国家之一,古代文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当时的人们使用“甲骨文”进行记事,这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结构复杂,线条刻画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水平。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甲骨文的特点和基本字形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历史。
二、小篆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甲骨文逐渐过时,人们开始使用小篆。
小篆是秦朝时期统一的标准文字,其字形简洁明晰,规范统一。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篆的基本字形和结构,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培养对传统文字的尊重和热爱。
三、楷书的兴起和规范随着汉字的进一步发展,楷书成为了汉字书写的主流形式。
楷书字形规范、结构工整,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代表。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模仿楷书,提高自己的汉字书写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汉字的书写笔画和结构在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汉字的书写笔画和结构。
汉字的书写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掌握基本笔画和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汉字书写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教材通常会有相关的习题和练字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认真练习,逐渐提高汉字书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五、汉字的拓展运用在学习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始接触一些复杂的汉字,并学习如何运用汉字进行组词和造句。
通过拓展运用汉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汉字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培养汉字意识和文化素养通过小学三年级语文汉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汉字意识和文化素养。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语文教学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史
重要的教育学家---孔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
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 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 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 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 教育家。
《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改进现代 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 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 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 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 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 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 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 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言文教 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 文教育。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 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古代语文教育期 (前语文教育期)
1.言文教育期 2.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的基本轨迹
1、语文教育渗透于 生产劳动和生活 2、文字的出现和学 校的萌芽促成了言文 教育
•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
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 影响。
孔子的教学原则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5、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三个特点是什 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关的论述,如《论语》《礼记》《学记》《读书作文谱》等。
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年)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范馆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
这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之中的,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年)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
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年)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教师的“教”拓展到学生的“学”。
他当时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接受。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设“国文教学法”。
1938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等。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年)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被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千字文》第四部份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
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 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 这部份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 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 加采用。《千字文》第三部份讲述上层 社会,第四部份讲述民间生活,在层次 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从“治家处身” 的角度去理解。 〈千字文》与“三、百” 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 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 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
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进步思想,充满个性解放及 民族觉醒精神的文章,几乎成了宣传五四时代精神的 战鼓和号角。
28
民国教材热销不仅仅是怀旧 折射现世教育之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 梅菊发自北京 由叶圣陶 主文、丰子恺插画, 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 本》重印本,上市没多 久就卖断了货,连出版 社都没货。
《千字文》的第二部份重在讲述人的 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 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 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 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 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 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田里的麦熟了》、《我被缚住了》……几乎 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 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 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 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 胜”。
民国语文老教材
33
《一箩麦》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大家来拍麦。 劈劈啪!劈劈啪! 小麦新,做面粉,大麦黄,做麦糖。 劈劈啪!劈劈啪!……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 1986-1991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前七次改革的简评: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
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
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新时期儿童小说代表作
成长小说: 秦文君《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农村小说: 任大星《三个铜板豆腐》 丁阿虎《祭蛇》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史前儿童文学 现代儿童文学 当代儿童文学
草创时期
清代末年,萌发状态中的儿童文学逐渐出现了自成一 宗的趋向。
周作人第一个提出“儿童文学”的命题,强调 儿童本位
《无猫国》(孙毓修编译)是我国源自一部 儿童文学读物。我国第一篇由作家创作的文学童话是1922 年3月发表的叶圣陶《小白船》。
冰心《寄小读者》(歌颂母爱、童心、自 然美),奠定了冰心在儿童散文史上开 拓者的重要地位。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葡萄仙子》等
左联时期代表作家作品
郭沫若《一只手》,巴金《长生塔》 张天翼《大林和小林》(1932),奠定我国长
篇童话基础 陶行知的教育诗如《手脑相长歌》等
儿童文学跳出了家庭、学校的圈子,笔触范围 扩大,靠拢时代中心,作品的思想性、倾向性 更为明确而具体。
叶圣陶的童话
一类是“孩提的梦”,色彩明丽,纯朴自然,用理想 主义编织童话世界的花环,如《小白船》、《燕 子》、《芳儿的梦》等早期的童话;更多梦幻的色 彩
另一类是“现实的折光”,血泪交织,用童话的形式 “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如《鲤鱼遇险》 《花园外》《稻草人》等。更多现实的情调,
题材都来自中国的现实生活,主题是从民族土壤中发 掘出来的,人物是“中国式”的人物,环境是地地 道道的乡土景色,特别是中国江南水乡,有一层鲜 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情调。
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一)“五四”运动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一)“五四”运动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由此,也开创了学习外国教育的先河,并且此后逾演逾烈而一发不可收拾。
我国的语文教育逾来逾深地受到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几近于依赖。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在全国小学废止读经科。
次年,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初小和高小均设国文科,内容包括读法、书法、作法和练习语言。
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二)“五四”运动后民国初年虽然取消了读经,但封建复辟思想远未肃清,文言文作为国文的教学内容仍占有绝对优势,阻碍语文教育发展的根本矛盾仍未解决。
“五四”运动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反动文言文与旧文学,以及把国语作为全民族语言,推广国语运动。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
不久,又通令全国,从1992年起,凡国民小学各科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
“国语”取代“国文”,表明小学教科书淘汰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小学语文学习白话文,训练标准的国语。
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新学制,教育史称为“壬戌学制”。
这个学制规定小学学制6年,分为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
初中、高中各3年。
这样的学制在我国沿用了数十年。
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潮涌入我国,成为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影响中国教育的主导学说。
在这一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下,近代小学语文课程形成了初步具有民主及科学特色的现代课程范式,体现出告别读经时代以后、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的新价值取向。
1923年颁布的国第一个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就是在以宣传欧美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己任的全国教育联合会指导下诞生的。
其中由吴研因负责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从国语素养、情意要素两个层面标示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像思考;引起读书兴趣;建立进修国文的良好的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表达能力。
”规定了各学年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提出教材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使国语课程趋于成熟。
此后,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重新编订并正式颁行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1936年颁布了《修正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均在其中独立成章),1942年和1948年,国民政府又两度修订《小学国语课程标准》。
每次颁行,内容上都有一些修改,但是,在框架体系上没有质的改变。
换言之,其课程范式的美式色彩始终没有实质性变化。
同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边区和解放区的国语教育卓有成效。
1934年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该大纲指出:“国语课的本身,目的也决不仅在于使儿童认识多少新字,而在于使他们能够逐渐运用自己的言语以至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感情,以及养成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
”二、现代小学语文课(1949—2001)(一)改革开放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确定小学国语科以华北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蓝本进行修订,并把修订后的《国语》改为《语文》。
对此,在1950年出版的课本的《编辑大意》里解释道:“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于1952年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在学习苏联俄语教学经验和总结解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中央提出报告,认为“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出路。
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56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明确指出:“发展儿童语言的工作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一是教儿童从语言的丰富的表现方面学习;一是教儿童从语言的规律方面学习。
”这部大纲是学习苏联的产生,有两个特点:一是汉语教学,规定在三年级以上增设汉语课,每周安排两个课时教授汉语方面的内容;二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进行采取讲读法”,在当时对加强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对后来的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阅读教学进行串讲、搞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1958年以后语文政治化趋于严重,语文教学片面突出政治性,语文课被上成政治课、道德课,造成思想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两败俱伤。
在总结经验教训后,教育部制订并于1963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该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由此来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质,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
此外,强调加强“双基”,注重培养读写能力,提出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1966年到1976年我国经历了“文革”。
中小学教育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被全盘否定,彻底颠覆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体系。
那种纯粹的指令型的“政治灌输”完全取代了语文教育本身,这是语文教育史上最刻骨铬心的一段“创伤记忆”。
回顾建国以来的这一段语文教育,1966以前是一个全面“苏化”的时期,以凯洛夫教育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以凯洛夫教育学说为理论指导下,直接导致中国“三中心”课程实施模式的产生,“五原五环”被广泛采纳,使语文教学中繁琐分析之风越刮越烈,并陷入了僵化模式的泥潭。
“文革”十年虽完全自我封闭,但其实是续“苏化”之余波而益趋反教育、反语文的极端。
(二)改革开放后70年代末期,随着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洛扎诺夫的外语教学法、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思想、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思想等国外教学理论的相继引进,极大活跃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思想。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78年2月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这部大纲既是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结果,又是对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
该大纲恢复了“基础工具”的提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时代要求。
1986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
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对于强化语言的基础工具性有积极作用。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该大纲进一步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历史是一面镜子。
了解过去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二、现代小学语文课(1949—2001)(一)改革开放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确定小学国语科以华北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蓝本进行修订,并把修订后的《国语》改为《语文》。
对此,在1950年出版的课本的《编辑大意》里解释道:“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于1952年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在学习苏联俄语教学经验和总结解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中央提出报告,认为“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出路。
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56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明确指出:“发展儿童语言的工作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一是教儿童从语言的丰富的表现方面学习;一是教儿童从语言的规律方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