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殖生理

合集下载

第九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九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九章植物的生殖生理一、名词解释1.春化作用2.光周期3.光周期现象4.长日植物5.短日植物6.日中性植物7.光周期诱导8.诱导周期数9.临界日长10.临界夜长11.光敏色素12.集体效应13.春化解除14.花熟状态15.同源异型突变16.春化处理17.光周期效应二、填空题1.根据冬小麦春化所要求的温度不同 , 可将冬小麦分为、和三大类型。

2.根据植物对日照长短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和。

3.植物能感受环境条件的刺激而诱导开花时所必需达到的生理状态称为。

4.光周期诱导比光合作用所要求光照强度要。

5.根据光周期理论 ,对菊花进行处理 ,就可使菊花提前开花 ,对菊花进行处理 , 就可使菊花延迟开花。

6.光敏色素分布于除以外的低等和高等植物中。

光敏色素是由和两部分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吸光特性。

7.高比值 Pfr/Pr 促进植物开花 ,抑制植物开花。

8.各主要农作物中 ,长日照植物有、、短日照植物有、。

9.小麦的冬性愈强要求春化的温度愈,时间愈。

10.C/N 比理论认为 , C/N 比值大时 ,植物开花 , C/N 比值小时 ,植物开花。

11.在昼夜周期下 ,在其暗期中间用红光进行闪光 , 则促进开花,抑制开花。

12.植物感受光周期剌激的部位是,发生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

13.关于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有两种假说:和。

14.长日植物南种北移 , 生育期;北种南移 ,生育期;短日植物南种北移 ,生育期;北种南移 , 生育期。

15.植物生长物质影响瓜类的性别分化,用生长素处理 ,则促进增多 ,用GA3处理, 则促进的增多。

16.为延长花粉的贮藏时间 , 多数植物的花粉均要求相对湿度和o C 的温度条件。

17.黄化幼苗的光敏色素含量比绿色幼苗。

18.影响植物成花诱导的外界条件主要是和。

19.植物接受低温春化的部位一般是。

20.一般来说 ,植物处于适宜的光周期下,多开花 ,处于非适宜的光周期下 , 则多开花。

21.矮壮素能抑制花的分化 , 三碘苯甲酸及马来酰肼则抑制花的分化。

第8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8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2. 光周期中光期与暗期的重要性
临界暗期(夜长)
在光暗交替中,长日植物能开花的最大暗期 长度或指短日植物能开花的最小暗期长度。
(1) 暗期长度是植物成花的决定因素


短日植物
长日植物
暗中断试验
SDP
LDP
(1) 暗期长度是植物成花的决定因素


短日植物
长日植物
光期和暗期对开花的影响
暗期的重要性
四、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春化处理
2.调种引种 3.控制花期
闷麦法:把湿润的种子闷在 罐里放冷处40~50天,
南北方地区之间引种
低温处理促进开花,如香石竹
第二节 光周期现象 photoperiodism
一、发现和类型 二、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三、光敏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
自然界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
纬度愈高的地区(北方),夏季昼长,夜愈短;

日长,短
某地 日长,长


开花早
开花迟
SDP


开花迟
LDP
开花早

日 长
春分
冬至
夏至 秋分
北半球不
夜 长
同的纬度
地区昼夜
长度的季
节变化
冬至
1. 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引种载培
植物类型 引种方向 开花期
LDP
南种北移 早
北种南移 迟
SDP
南种北移 迟
北种南移 早
克勒布斯试验证明,植物体内的营养状况可以影响 植物的成花过程。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与含氮化合物 (即C/N)比值高时,植物开花;比值低时,植物不 开花或开花延迟。

植物生理学第08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植物生理学第08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本章内容提要:完成幼年期生长的植株的开花,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低温和光周期是成花诱导的主要外界条件。

一些二年生植物和冬性一年生植物的成花需要低温的诱导,即春化作用。

光周期对植物成花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短日植物、长日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光敏色素参与了植物的开花过程,P fr/p r的相对比值影响植物的成花过程,短日植物的成花在暗期前期要求“高P fr反应”,在暗期后期要求“低P fr反应”,长日植物与此相反。

春化处理和光周期的人工控制,可调节植物的开花时期,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植物花器官的形成和性别分化受环境影响较大。

花粉能否正常萌发和受精取决于花粉和柱头之间的亲和性,人为干预可打破不亲和性。

外施生长素类调节剂可诱导单性结实。

第一节春化作用大多数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开花之前要达到一定年龄或是达到一定的生理状态,然后才能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开花。

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

植物在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生长阶段称为幼年期(juvenile phase)。

处于幼年期的植物,即使满足其成花所需的外界条件也不能成花。

已经完成幼年期生长的植物,也只有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才能开花。

外界条件主要特征表现为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

1、春化作用及植物对低温反应的类型早在19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低温对作物成花的影响。

如小麦和黑麦的有些品种需要秋播-“冬性”品种;有些则适应春播--“春性”品种。

如果将冬性品种改为春播,则只长茎叶,不能顺利开花结实;而春性品种不需要经过低温过程就可开花结实。

在一些高寒地区,因严冬温度太低,无法种植冬小麦。

前苏联的李森科(Lysenko) 将将吸涨萌动的冬小麦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春播,可在当年夏季抽穗开花,遂将这种方法称为春化,意指冬小麦春麦化了。

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植物生理学第10章植物生殖生理

植物生理学第10章植物生殖生理

增加适宜光周期诱导的天数,可加速花原基的发育,增加花的数目。
光周期诱导的光照强度远远低于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植物每天光周期开始与停 止的时间是太阳处于地平线下6。时的清晨与傍晚。
五、光对暗期的中断



日植Leabharlann 植物物又











暗期闪光中断对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开花的作用
暗期闪光中断对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开花的作用
中断暗期的闪光强度很低(日光的10-5倍或月光的3~10倍)。但是,光照强度低所 需时间长,反之则短(数分钟至几十分钟)。
以上实验说明,光周期中暗期长短对植物开花起决定作用,称之为临界夜长。
只要暗期超过短日植物的临界夜长,不管光期有多长,短日植物都能开花。如果用闪光 中断足以引起短日植物开花的暗期,短日植物就不能开花。
12小时。
在低纬度地区(如我国南方)没有长日照条件,所以只有短日植物。 在中纬度地区(如我国北方)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都有,长日植物一般在春末夏初开花, 而短日植物在秋季开花。 在高纬度地区,短日照时温度太低,所以只生存要求日照较长的植物。
栽培作物由于人工不断驯化,对日照长短的适应范围逐渐增大。 如晚稻是原始型,仍保持短日植物特性,而早稻和中稻发生的变异,称为日中性植物。 番茄原是短日植物,经长期驯化也变异称日中性植物。
判断植物光周期类型的方法: 临界日长(critical daylength):能使长日植物开花的最短日照时数或者能使短日植物开花的
最长日照时数。 临界日长不是12小时。 如短日植物苍耳的临界日长是15.5小时,长日植物菠菜的临界日长是13小时,如果将苍耳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2011)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2011)

第三节 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
对长度。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
长度的反应。
一、植物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光周期类型 (一)、光周期的发现
1、Julien Touvmens(法国,1912)将蛇麻春天持续遮 光6h,提早开花,断定蛇麻提早开花是由短日照引起的, 因其不幸在战争中死亡,其观点没有进一步发展。 2、美国的Garner和allard发现佛罗里达的烟草在华盛顿 夏季旺盛生长,不开花,冬季温室内的烟草却开了花, 这个现象促使了光周期现象的发现,提出了烟草的花诱 导决定于日照长度的理论。
1、温度:低温是春化作用的主要条件。 有效温度是0-10℃之间,适宜温度1-7℃, 由此将小麦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冬性愈 强,所需要的春化温度愈低,需要春化天数愈 长 各种植物春化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及持续时间不 同,这与原产地有密切关系,是该种植物在系 统发育中形成的,对大多数植物而言,1—7℃ 是最有效的温度范围,一般认为低温上限是 9—17℃,持续时间一般为1—3个月。
⑤短-长日植物(short-long day plant, S-LDP ) 这类植物的开花要求有先短日后长日的双重日照 条件,如风铃草、鸭茅、瓦松、白三叶草等,如风 铃草。 ⑥长-短日植物(long-short day plant,L-SDP) 这类植物的开花要求有先长日后短日的双重日照 条件,如大叶落地生根、芦荟、夜香树等。 ⑦两端(极)日照植物:也叫两极光周期植物 (amphophotoperiodism plant) 与中日照植物相反,这类植物在中等日照条件下 保持营养生长状态,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才开花, 如狗尾草等。
(二)、调种引种:
不同纬度温度有明显差异,在南北方之 间引种,必须了解品种对温度的要求。

植物的生殖生理作业及答案

植物的生殖生理作业及答案

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一、名词解释1.花熟状态:植物经过一定阶段的生长发育后,所达到的能感受环境条件诱导而开花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

2.花发端:分生组织形成花原基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反应及其分化成可辨认的花原基的全过程,称为花发端。

3.芽分化:指花原基的形成、花芽各部分的分化与成熟的全过程,即花器官形成。

4.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5.春化处理:对萌动的种子或幼苗进行人为的低温处理,使之完成春化作用促进成花的措施称为春化处理。

6.去春化作用:已春化的植物或萌动种子,在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如置于高温条件下,春化效果即行消失,这种现象叫去春化作用。

7.再春化作用:大多数去春化的植物返回到低温条件下,又可重新进行春化,而且低温的效应是可以累加的,这种去春化的植物再度被低温恢复春化的现象称为再春化作用。

8.春化素:植物在春化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开花刺激物质,称为春化素,但至今尚未能从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来。

9.短日春化现象:在黑麦等某些禾谷类作物中,短日照处理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春化处理,这种现象称为短日春化现象。

10.光周期与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

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叫光周期现象。

11.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

12.诱导周期数:植物达到开花所需要的适宜光周期数。

不同植物所需的诱导周期数不同。

13.光周期效应:植物经过适宜的光周期诱导后的效果可以在植物体内保留而不消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效应。

14.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

15.临界暗期: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16.长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小麦、天仙子等17.短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必须小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ppt课件

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ppt课件
菊花,已春化——未春化(不能开花) ② 能够传递。
嫁接 天仙子, 已春化——未春化(开花)
春化素传递
4. 春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通过春化以后,虽然暂时在形态上没有明显地变化,但在 代谢上变化明显。
呼吸速率、核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赤霉素含 量增加。
外施GA可部分代替低温?
10 μg GA/d 处理4周
对照
低温处 理6周
GA对胡萝 卜开花的 影响
四. 春化作用的应用
1. 人工春化处理 (调节播期) 闷麦法,0~5℃,40~50d,春天补种。 2. 调种引种
北方品种→南方,不能满足低温要求,不 开花结实。 3. 控制花期
①低温处理促进花芽分化(石竹等)春播 。
②利用解除春化控制开花,贮藏的洋葱鳞茎, 高温处理以解除春化,防止开花,增产。
2. 短日植物(SDP) :指在昼夜周期中, 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成花的植 物。如水稻、玉米、大豆、高粱、苍耳、 烟草、菊花等。
适当延长黑暗或缩短光照可促进短日植物开花。
3. 日中性植物(DNP) : 在任何长度的日照 下均能开花。如月季、黄瓜、茄子、 番茄、辣椒、菜豆、君子兰、向日葵、 蒲公英等。
2. 单性结实 不经过受精作用,子房直接发育成果实
(无籽果实)的现象 。
§11-2 光周期现象
一.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的类型 二.光周期诱导 三.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光周期(photoperiod):自然界一昼夜间的
光暗交替。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植物对昼
夜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
临界日长(critical daylength)诱导植物 开花所需的极限日照长度。
1. 花粉的活力 寿命 水稻:5~l0 min,梨、 苹果70~210d。干燥、低温、低氧有利于贮存。 2. 柱头的活力 开花当天最强,以后逐渐下降 。 3. 环境条件

第十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十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在暗周期过程中,红光抑制了短日植物成花作用,且其 效应可以被远红光逆转。这个反应表示了光敏色素在控制成 花作用。
四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成花诱导中的应用
1.GA可代替长日照,诱导长日植物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
也可代替低温,使冬性长日植物不经春花而开花。 2.NAA和2,4-D等生长素刺激菠萝开花 3. ETH 可促进菠菜开花 4.PA也可能是开花刺激物。
二、花器官原基的形成
ABC 模型
植物花由外而內的四轮花 器官的形成,它们由三组不同 基因(A、B、C)彼此间相互作 用或拮抗所调控, 即所谓的 “ABC 模型”
花萼 花瓣 雄蕊 心皮
ABC 模型要点
1、控制花器官发育基因包括三 类基因 A:APETALA1(AP1) 和
APETALA2(AP2) B:APETALA3(AP3) 和 PISTLLATA(PI) C:AGAMOUS(AG)
前苏联植物生理学家李森科(Lysenko),将浸泡萌
动的冬小麦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春播,可使其在当年夏初
抽穗开花。
李森科将这种技术称为 春化,意为冬小麦春麦化了。
他最早提出了春化的概念。
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
程。
二、春化作用的条件 1. 低温 低温是春化作用的 主导因子。但不同的植 物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 品种,春化所要求的低 温范围和低温持续的时 间不同。 一般有效温度为0~ 10℃,最适温度为1~ 7℃。
二、提早成熟
常春藤
植物在感受外界刺激而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称
为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
植物顶端分生组织既可形成叶芽又可形成花芽。它的分
化方向取决于植物内部因素和外界条件。

植物的生殖生理

植物的生殖生理
组成了染色质。
• 染色质分为转录不活跃、结构比较紧密的异染色质区 域和转录活跃的常染色质区域。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 的区别在于核小体上特定组蛋白(主要是H3)的共价 修饰方式不同。
• DNA本身的修饰例如甲基化会影响其表达。 • 另外,基因的表达不仅仅由DNA决定,组蛋白的修饰
(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所引起的结构变化同样 能影响基因的开关,调控着基因的转录,影响基因的 表达。这一调节方式被称为是组蛋白密码。
• ①成花诱导,对有感受能力的植物给予适当的环境刺 激(如低温、光周期),诱导产生开花信号,细胞内 部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改变发育进程,由营 养生长状态转变为生殖生长状态,即成花决定态。
• 一旦进入成花决定阶段,顶端生长点就获得了花发育 的程序,即使将其与植株分开也不会改变发育进程。
• ②成花启动,在一定信号如激素的作用下,基因表 达改变,顶端分生组织经历形态发生过程,转变为 花分生组织,形成花原基。
• 例如常春藤,幼年期的叶片掌状浅裂,成年期叶 片全缘卵形;幼年期生根能力强,成年期生根能 力弱。
• 与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的骤变不同,植 物从幼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有时候从一片叶子就可以观察出这种转变的发生。
阿拉伯树胶的叶子, 图示羽状的混合叶子 (幼年期),扁平的 叶柄(成年期)
• 一个完整植株不同部位的成熟度不同,树木的基部通 常是幼年期,顶部是成年期,中部则是中间型。
• 例如胡杨基部幼年期叶片全缘无裂细长如柳叶,顶部 成年期叶片扁圆形浅裂。
• 但有些植物幼年期到成年期变化很小,如玉米。
胡杨叶片的变化
• 高等植物幼年期的长短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 一般草本植物的幼年期较短,几天或几星期。还有的

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知识点整理

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知识点整理

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知识点整理●幼年期与花熟状态●高等植物的生命周期●幼年期●不能感应成花诱导,即使是处于适宜成花的外界条件下,一般也不能开花。

●成年期●与幼年期植物的基本差异在于是否具有分化产生花的潜力●能感应成花诱导●生殖期●从成年期到生殖期的转变经历两个相对稳定的发育状态●成花感应态●成花感应态(即花熟状态)是指植物从幼年生长进入成年生长后,其茎端分生组织处于一种感应状态,能感应环境信号刺激,启动花芽分化发育。

●处于成花感应态的分生组织具有分化成花芽的潜力,但必须依赖于内在的和环境信号的刺激才能启动花芽的分化发育。

●成花决定态●花芽分化发育的启动调控茎端分生组织由营养生长状态转变为成花生长状态,即成花决定态。

●进入成花决定态的茎端分生组织具备了分化形成花或花序的能力,即使在开花前移除诱导开花的条件同样能把成花诱导维续到下一个步骤,分化形成花芽。

●成花诱导生理●诱导植物开花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温度,光周期现象和春化作用是两个最重要的对光照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应答机制。

●光周期现象●光周期:在自然条件下,一昼夜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光周期现象:是植物通过感应白昼或是黑夜的长短变化来调节开花时间的机制●临界日长与临界暗期●临界日长:是指植物开花所需的极限日照长度,对于长日植物的开花,需要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日长;而短日植物则要求短于某一临界日长。

植物的临界日长随植物分布的纬度而不同,纬度高的地区,临界日长较长。

●临界暗期:是指长日植物开花需要的最大暗期长度或短日植物开花需要的最小暗期长度●暗期间断实验证明,成花诱导决定于暗期时数而不是光期时数,即临界暗期对光周期诱导成花起决定作用。

短日植物在超过临界暗期的条件下被诱导开花,长日植物在短于临界暗期条件下被诱导开花。

但对植物的成花反应来说,光期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在适当的光暗交替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开花。

花的发育需要光合作用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植物的生殖生理作业及答案

植物的生殖生理作业及答案

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一、名词解释1.花熟状态:植物经过一定阶段的生长发育后,所达到的能感受环境条件诱导而开花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

2.花发端:分生组织形成花原基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反应及其分化成可辨认的花原基的全过程,称为花发端。

3.芽分化:指花原基的形成、花芽各部分的分化与成熟的全过程,即花器官形成。

4.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5.春化处理:对萌动的种子或幼苗进行人为的低温处理,使之完成春化作用促进成花的措施称为春化处理。

6.去春化作用:已春化的植物或萌动种子,在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如置于高温条件下,春化效果即行消失,这种现象叫去春化作用。

7.再春化作用:大多数去春化的植物返回到低温条件下,又可重新进行春化,而且低温的效应是可以累加的,这种去春化的植物再度被低温恢复春化的现象称为再春化作用。

8.春化素:植物在春化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开花刺激物质,称为春化素,但至今尚未能从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来。

9.短日春化现象:在黑麦等某些禾谷类作物中,短日照处理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春化处理,这种现象称为短日春化现象。

10.光周期与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

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叫光周期现象。

11.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

12.诱导周期数:植物达到开花所需要的适宜光周期数。

不同植物所需的诱导周期数不同。

13.光周期效应:植物经过适宜的光周期诱导后的效果可以在植物体内保留而不消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效应。

14.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

15.临界暗期: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16.长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小麦、天仙子等17.短日植物:在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必须小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植物生殖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理过程

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植物生殖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理过程

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植物生殖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理过程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并最为广泛分布的生物之一。

植物的繁衍生殖是其生命周期的重要部分,也是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植物生殖生物学正是研究植物生殖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理过程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植物生殖的基本原理、不同植物生殖方式以及植物生殖的调控机制。

一、植物生殖的基本原理1.1 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的生殖器官主要包括雄性生殖器官(花药和花粉)和雌性生殖器官(子房和胚珠)。

花药是雄蕊中产生花粉的部分,花粉则是雄蕊中的细胞或细胞团,具有繁殖能力。

子房是由子房壁包裹的雌蕊的一部分,内部含有胚珠,胚珠中则包含着未受精的卵细胞。

1.2 授粉与受精授粉是花粉粒从雄蕊传递到雌蕊的过程。

授粉可以通过风力、昆虫甚至水流等方式进行。

当花粉粒成功到达子房并与卵细胞结合时,就发生了受精。

受精过程中,花粉管会在子房内伸长,从而达到卵细胞并与之融合形成受精卵。

1.3 胚胎发育和胚乳形成受精卵发育为胚胎,而在受精卵发育的过程中,子房的某些细胞也会发育为胚乳。

胚胎和胚乳共同构成种子。

胚胎是植物新一代的基础,负责发展为成熟植物;胚乳则为胚胎提供养分。

二、不同的植物生殖方式2.1 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通过授粉和受精过程形成新的组合遗传信息的生殖方式。

大多数植物采用有性生殖方式,以确保后代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授粉可以通过风、昆虫甚至其他动物进行,授粉后进行受精过程,形成新的种子,并通过散布或传播实现种子的繁衍。

2.2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植物通过无需授粉和受精过程形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并且能够保留亲本的全部遗传信息。

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根茎的伸展、分蘖、分株、分枝、球茎等。

三、植物生殖的调控机制3.1 内源激素植物生殖过程受到内源激素的调控。

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它们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生殖过程中,这些激素会影响授粉、受精、胚胎发育和子房发育等关键环节。

《植物的生殖生理》课件

《植物的生殖生理》课件
园艺植物品种改良
利用植物生殖生理的知识,通过遗传育种和基因 工程等手段改良园艺植物品种,提高其观赏价值 和适应性。
CHAPTER
05
植物生殖生理的未来研究展望
植物生殖生理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结词
深入研究植物生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相互作用等,有助于揭示植物生殖的奥 秘。
详细描述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研究将更加深入地探索植物生殖生理的分子机制。通过对相关基因 和蛋白质的鉴定、表达和功能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植物生殖过程中的调控网络和相互作用,为植 物生殖生理的研究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嫁接繁殖
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 物的茎或根上,使两者的形成层紧 密结合,经过愈合而生成新植株的 方法。
植物生殖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杂交育种
利用植物的生殖生理特点,通过人工授粉等方法,将不同 品种或品系的植物进行杂交,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 后代。
植物激素的应用
利用植物激素对植物生殖生理的调节作用,通过喷施适宜 浓度的植物激素,促进或抑制植物的花芽分化、开花结实 等过程,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生殖生理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总结词
研究植物生殖生理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详细描述
植物生殖生理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温度、光照、土壤湿度等。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植物如何通过生殖生理机 制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可以培育出具有更强抗逆性和适应性的植 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态平衡的维护
植物生殖生理研究有助于 理解植物繁殖策略,对维 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生殖生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植物生殖生理名词解释

植物生殖生理名词解释

植物生殖生理名词解释植物生殖生理,那可是一个充满奇妙与奥秘的领域呢。

咱先来说说花,这可是植物生殖的重要部分哟。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有着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形态和颜色。

花朵的结构包括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等部分。

花萼通常位于花朵的最外层,起到保护花蕾的作用。

花冠呢,就像是花朵的漂亮衣裳,吸引着昆虫等传粉者。

雄蕊是产生花粉的地方。

花粉粒里面可蕴含着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呢。

花粉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有风媒、虫媒、水媒等等。

风媒花通常比较小,而且数量很多,花粉很轻,可以随风飘散。

像杨树、柳树的花就是风媒花。

虫媒花呢,一般颜色鲜艳,有香气,还会分泌花蜜,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来传粉。

比如桃花、油菜花就是虫媒花。

雌蕊是接受花粉并孕育种子的地方。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柱头是接收花粉的部位,花柱连接柱头和子房。

子房里面有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

当花粉落在柱头上,就会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下生长,把精子输送到胚珠里,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这个过程就叫做受精作用。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一种生殖现象哦。

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胚和胚乳一起构成种子。

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重要载体。

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种皮起到保护作用,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乳则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比如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种子就会吸水膨胀,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胚芽向上生长形成茎和叶。

果实也是植物生殖的重要产物呢。

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皮可以保护种子,还可以帮助种子传播。

有些果实可以被动物吃掉,种子随着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从而传播到其他地方。

有些果实则有特殊的结构,比如蒲公英的果实有绒毛,可以随风飘散;苍耳的果实有刺,可以粘在动物的皮毛上传播。

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

有性生殖是通过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一、教学时数计划教学时6 学时。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了解春化作用的概念、反应类型、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春化作用的机理以及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了解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光周期类型、光周期诱导的机理、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以及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了解花器官形成和性别表现,了解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过渡、性别分化与表达的一般规律以及了解一些有效的调控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重点1 .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春化作用的机理以及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春化处理、调种引种和控制花期等。

2 .光周期现象类型、光周期诱导的机理、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以及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引种、育种、控制花期、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3 .花器官形成和性别表现,性别分化与表达的一般规律以及调控措施:水肥、温度、激素等。

( 二) 难点1 .春化作用的机理。

2 .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3 .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

4 .性别分化与表达的一般规律及其调控。

在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中,花芽分化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转折点,标志着植物幼年期的结束和成熟期的到来。

完成幼年期生长的植株的开花,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低温和光周期是成花诱导的主要外界条件。

一些二年生植物和冬性一年生植物的成花需要低温的诱导,即春化作用。

植物感受春化的部位是茎尖的生长点,多数一年生植物在种子吸涨后即可接受春化,而多数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只有当营养体长到一定大小时才能接受春化。

植物在春化过程中,体内代谢发生了深刻变化。

完成春化以后,植物能稳定保持春化刺激的效果,直至开花。

在未完成春化过程之前,高温处理可引起去春化作用。

光周期对植物成花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类型主要分为三类:短日植物、长日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叶片,形成的开花刺激物能够传导,从而引起茎尖端发生成花反应。

暗期长度对短日植物的成花诱导比日长更为重要。

暗期间断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而促进长日植物开花。

光敏色素参与了植物的开花过程,P fr/p r的相对比值影响植物的成花过程,短日植物的成花在暗期前期要求“高P fr反应”,在暗期后期要求“低P fr反应”,长日植物与此相反。

春化处理和光周期的人工控制,可调节植物的开花时期,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利用价值。

植物花器官的形成和性别分化受环境影响较大。

花粉的生活力因植物种类而异,且明显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柱头的生活力一般能维持一段时间。

花粉能否正常萌发和受精取决于花粉和柱头之间的亲和性,人为干预可打破不亲和性。

受精引起雌蕊组织代谢的巨大变化,尤是雌蕊中生长素含量剧增,引起雌蕊呼吸速率大增、吸收能力加强、物质合成加快,使子房膨大形成果实。

外施生长素类调节剂可诱导单性结实。

高等植物从种子萌发开始到结实的整个过程称为生活周期或发育周期。

一般要经过幼年期、成熟期、衰老期,最后到死亡。

一年生植物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一个生活周期;二年生植物在两个生长季节内才完成一个生活周期;许多多年生植物在达到一定年龄后,每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植物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折点就是花芽分化。

所谓花芽分化(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是指成花诱导之后,植物茎尖的分生组织(meristem)不再产生叶原基和腋芽原基,而分化形成花或花序的过程。

花的发育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巨大变化,而且在开花之前, 植物体内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

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成花诱导(flower induction),某些环境刺激诱导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然后是成花启动(floral evocation),分生组织经过一系列变化分化成形态上可辩认的花原基(floral primordia),亦称之为花的发端(initiation of flower),最后是花的发育(floral development)或称花器官的形成。

.1 幼年期与花熟状态大多数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开花之前要达到一定年龄或是达到一定的生理状态,然后才能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开花。

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

植物在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生长阶段称为幼年期(juvenile phase)。

处于幼年期的植物,即使满足其成花所需的外界条件也不能成花。

已经完成幼年期生长的植物,也只有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才能开花。

外界条件主要特征表现为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

因此,幼年期、温度和日照长短是控制植物开花的三个重要因素。

高等植物幼年期的长短,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草本植物的幼年期一般较短,只需几天或几个星期;果树为3~15年;而有些木本植物的幼年期可长达几十年;也有些植物根本没有幼年期,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已经具备花原基,如花生种子的休眠芽中已出现花原基。

.2 成花诱导生理.2.1 春化作用.2.1.1 春化作用及植物对低温反应的类型早在19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低温对作物成花的影响。

如小麦和黑麦的有些品种需要秋播--“冬性”品种;有些则适应春播--“春性”品种。

如果将冬性品种改为春播,则只长茎叶,不能顺利开花结实;而春性品种不需要经过低温过程就可开花结实。

在一些高寒地区,因严冬温度太低,无法种植冬小麦。

前苏联的李森科(Lysenko) 将将吸涨萌动的冬小麦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春播,可在当年夏季抽穗开花,遂将这种方法称为春化,意指冬小麦春麦化了。

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我国北方农民很早就应用了“闷麦法”,即把萌发的冬小麦种子闷在罐中,经过在0~5℃低温处放置40~50d 处理后,就可在春季播种,当年获得收成。

需春化的植物:大多数二年生植物(如萝卜、胡萝卜、白菜、芹菜、甜菜、荠菜、天仙子等);一些一年生冬性植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大麦等);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如牧草)。

需要春化的植物,经过低温春化后,往往还要在较高温度和长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

因此,春化过程只对植物开花起诱导作用。

春化作用是温带地区植物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在温带地区,一年之中由于太阳到达地面的入射角变化很大,引起四季温度的变化十分明显,温带植物在长期适应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过程中,其发育过程中表现出要求低温的特性。

植物对低温的反应类型:一类是相对低温型,即植物开花对低温的要求是相对的,低温处理可促进这类植物开花。

一般冬性一年生植物属于此种类型,这类植物在种子吸涨以后,就可感受低温。

另一类是绝对低温型,即植物开花对低温的要求是绝对的,若不经低温处理,这类植物则绝对不能开花。

一般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属于此类,这类植物通常要在营养体达到一定大小时才能感受低温。

.2.1.2 春化作用的条件1.低温和时间2.低温是春化作用的主要条件之一,对大多数要求低温的植物而言,最有效的春化温度是1~7℃。

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1℃到9℃范围内都同样有效。

3.植物的原产地不同,通过春化时所要求的温度也不一样。

如根据原产地的不同,小麦可将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三种类型,一般冬性愈强,要求的春化温度愈低,春化的时间也愈长(表-1)。

我国华北地区的秋播小麦多为冬性品种,黄河流域一带的多为半冬性品种,而华南一带的则多为春性品种。

而热带植物橄榄的春化温度则高达10~13℃。

2 .氧气、水分和糖分植物在缺氧条件下不能完成春化;小麦种子吸涨后可以感受低温通过春化,而干燥种子则不能通过春化;体内糖分耗尽的小麦胚不能感受春化;如果添加2%的蔗糖后,则可感受低温而接受春化。

植物春化时除了需要一定时间的低温外,还需要有充足的氧气、适量的水分和作为呼吸底物的糖分。

3.光照光照对植物春化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般在春化之前,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通过春化,这可能与充足的光照可缩短植物的幼年期、有利于贮备充足的营养有关。

在黑麦等某些冬性禾谷类品种中,短日照(short day, SD)处理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春化处理,这种现象称为短日春化现象(SD vernalization)。

大多数植物在春化之后,还需在长日条件下才能开花。

如二年生的甜菜、天仙子、月见草、桂竹香等,在完成春化处理以后若在短日下生长,则不能开花,春化的效应逐步消失。

菊花是一个例外,它是需春化的短日植物。

.2.1.3 春化作用的时期、部位和刺激传导大多数一年生植物在种子吸涨以后即可接受低温诱导,如冬小麦、冬黑麦等既可在种子吸胀后进行春化,也可在苗期进行,其中以三叶期为最快。

大多数需要低温的二年生和多年生植物只有当幼苗生长到一定大小后才能感受低温,而不能在种子萌发状态下进行春化。

如甘蓝幼苗在茎粗超过0.6cm、叶宽5cm以上时才能接受春化。

感受低温的部位:茎尖端的生长点。

如芹菜,用冷水处理茎的生长点,能通过春化而在长日下开花结实;如果处理茎尖以外的其他部分,则植株不能通过春化而开花。

此外,茎尖端生长点周围的幼叶也能被春化,而成熟组织则无此反应。

说明植物在春化作用中感受低温的部位是分生组织和能进行细胞分裂的组织。

完成春化作用的植株不仅能将这种刺激保持到植物开花,而且还能传递这种刺激。

说明通过低温春化的植株产生的是某种可以传递的物质,这种刺激物称为春化素(vernalin),可在植株间进行传递,但至今未能在植物中分离出这种物质。

然而,在菊花中春化的刺激不能传递。

如只对菊花顶端给予局部低温处理,被处理的芽可以开花,但其它未被低温处理的芽仍保持营养生长而不能开花。

.2.1.4 植物在春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呼吸速率增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特异蛋白质出现;核酸(特别是RNA)含量增加、且RNA性质发生改变(主要合成沉降系数大于20S 的mRNA,而常温下,主要合成9~20S的mRNA);赤霉素、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增加。

一些需春化的二年生植物如天仙子、白菜、甜菜、胡萝卜等,不经低温处理则呈莲座状,不能开花;如外施赤霉素后却能开花。

这表明赤霉素与春化作用有关,可以部分代替低温的作用。

因此,有人认为赤霉素就是春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开花刺激物。

但一般短日植物对赤霉素却不起反应,在很多情况下,施用赤霉素不能诱导需春化的植物开花。

植物对赤霉素的反应也不同于春化反应,经春化处理的植物,花芽的形成与茎的伸长几乎同时出现,而对赤霉素起反应的莲座状植物,茎先伸长形成营养枝以后,花芽才出现。

因此,赤霉素与成花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2.1.5 春化作用的机理尽管春化作用已被研究了几十年,但目前对其作用机理还了解甚少。

这里重点介绍Melchers和Lang(1965)的假说。

他们根据二年生天仙子的嫁接试验及高温解除春化的试验,提出春化作用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春化作用的前体物在低温下转变为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这种中间产物在高温下会遭到破坏或钝化;第二阶段是在20℃以下,中间产物转变为热稳定的最终产物,从而促进春化植物的开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