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及其治疗效果研究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及其治疗效果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层次划分及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和不同治疗方式对其影响,比较了常见治疗方法的效果,并评估了长期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治疗效果有关,为治疗方案的选择与调整提供了策略。
未来研究应注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治疗效果的关联性研究,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并为其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分析、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心血管事件、研究、评估、治疗方案、调整策略、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可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也逐年增加。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对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至关重要。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层次划分及相关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争议。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心血管危险性的影响,以及比较常见治疗方法的效果。
对于长期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治疗效果关联性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1.2 研究目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及其治疗效果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不同层次,并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心血管危险性的影响。
通过比较常见治疗方法的效果,评估长期治疗效果,并研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联性,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及调整策略。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层次划分及治疗效果评估,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 正文2.1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分析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不受控制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高血压病心血管与脉压关系的临床研究
表2 两组 患儿 复发情况 比较 例( %)
症或转为慢 I 生肾病。综上所述,运用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腠 陛 肾病具有 良好 的临床疗效,但因激素依赖 陛等原 因,需长期服药 以 降低复发率。应继续研究治疗儿童原发性腠 眭肾病方法 ,减轻副作
《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 第1 1 卷第1 1 期( 总 第1 9 9 期) 2 0 1 3 年4 月 临床 与实践 L j n c h u a n g y u s h j j j a n
高血压病 心血管与脉压关 系的临床研 究
周 艺军①
【 摘 要 】 目的 : 探讨 脉压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关系 。方法 :选取 2 0 0 6 年1 月一 2 0 1 2 年1 月来笔 者所在 医院治疗 的高血 压患者 , 并 对其 各项资料统 计分析 ,探讨脉压增大对 于高血压心血 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价值 。结 果:单 纯患有高血压组共有 3 0 7 例 ,脉压处在 4 0 — 6 0 m m H g 范围内的 患者 比较多 ,占 6 2 . 5 %;而高血压心血 管事件组共有 2 6 3 例 ,脉压处在 6 o ~ 8 0 m m H g 范围的频率最高 ,占 5 1 . 3 %。结论 :通过 脉压 增大来预测高 血 压病心血管事件很 有临床意义 ,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 以对其观察 。
分析 [ J ] . 中华肾脏 病杂志,2 0 1 2 ,2 8 ( 3 ) : 2 4 1 - 2 4 2 .
[ 3 ] 钮小 玲,徐虹,周利军 ,等 . 儿 童原发性膜性 肾病 l 6 例病理特点与远
期 预后 [ J ] . 中国循证儿科 杂志,2 0 1 1 ,6 ( 5 ) : 3 6 4 - 3 6 7 .
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关因素分析
所有 患者均进行 2 4 h动态血压监测 , 日间每
隔3 0 mi n测试 1 次, 夜间每隔 6 0 m i n测试 1 次, 血压波动 的昼
夜节律运用夜间血压下降率来 表示[ 6 1 。 1 . 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计量 资料 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 采用 / / ,
标与冠心病 的发病 率以及病 变程度呈正相关 , 但是 目前对血压 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 的关系报道较少 。
虽然冠心病和 高血 压的发病机制为独立 因素 , 但是两者之
S B P , 对 以上 因素进行有效 的控制 , 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冠
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检验 , P <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出现心血管事件组 的冠脉病 变积 分、患者 年龄 、 2 4 h动 态
收缩压 ( S B P ) 、夜 间动态 S B P 、 日间动态 S B P 、 4 2 h动态脉 压
( P P ) 、 夜 间动态 P P 、 日间动态 P P均 比无心血 管事件组 的数值 高( P < 0 . 0 1 ) 。见表 1 。
广东医学 , 2 0 1 2 , 2 4 ( 2 0 ) : 6 7 9 — 6 8 0 .
【 7 】 赵凯.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 片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冠 心病 中 的效果研究m. 海峡药学 , 2 0 1 2 , 2 1 ( 1 1 ) : 9 6 3 ~ 9 6 4 . [ 8 】 刘志文.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疗效U l 吉 林 医学 , 2 0 1 3 , 4 2 ( 9 ) : 7 5 6 — 7 5 7 . [ 9 ] 屈 志萍 , 刘新 民, 张燕杰 , 等. 高血 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 的危险 因 素分析 啪. 天津医药 , 2 0 1 1 , 2 4 ( 1 ) : 5 5 — 5 6 . 【 1 0 】 蔡勇 , 张利霞 , 杨宏 . 非 洛地平 缓释片对轻 中度原发 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具体情况研究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具体情况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时会给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带来很大的危险性。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以及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层次。
低危患者一般指年龄较轻,血压波动较小,无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
对于低危患者,一般建议通过非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如限制盐摄入、体育锻炼以及改善生活方式。
中危患者一般指血压较高或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
对于中危患者,除了非药物治疗外,还需要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高危患者一般指已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或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对于高危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高危患者还需要进行更加密切的随访和监测,以及定期进行相关的心血管检查。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分层和病情来制定,同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一般而言,治疗高血压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尽量避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单一或联合应用这些药物。
还可以考虑使用辅助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高血压患者还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合理饮食等。
体育锻炼对于控制血压也非常重要,患者可以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评估,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对于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
患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调整生活方式,遵循医生的指导,以达到控制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的目标。
探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
探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并总结临床经验。
方法:本研究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心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分析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
结果:200例高血压患者中,并发心血管病患者共110例,所占比例为55%(P<0.05);110例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中,血浆hs-CRP水平(>3.0mg/L)、Hey水平、ADP水平、高胆固醇、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靶器官损伤、体重、低运动量、心情抑郁均为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P<0.0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其发病风险以及危险因素涉及血浆hs-CRP水平(>3.0mg/L)、Hey水平、ADP水平、高胆固醇、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靶器官损伤、体重、低运动量、心情抑郁等,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加运动量,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危险因素;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187-02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通常以动脉压升高为临床主要特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血管瘤、肾衰竭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了解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相关并发症,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3-4]。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20世 纪 50年பைடு நூலகம்代 以来 我 国进 行 的 3次 普 查 结 果 显 示 ,高 血 压 患 病 率 1959年 为 5.11% ,1979年 为 7.73% ,1991年 为 11.88%。2004年 发 布 的 《中 国居 民营养 与健 康 状况 调 查报 告》指 出我 国成 人 高血压 患病 率 为 18.8%。高血 压 患者心 血 管事件 的发 病率 和 死亡 率 显 著 高 于普 通 人 群 。本 研 究对 我 院 507 例 高血 压 患 者 发 生 心 血 管 事件 的相 关 危 险 因素 进 行 了研究 ,以期 为控 制 高血 压患 者 心血 管事 件 的发 生提供参 考 。
male and 219 female in 507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as 46.15% (234/507),which was 70.09% (164/234)in male and 29.91% (70/234)in female.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re age,gender,body mass index(BMI),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一C and f ibrinogen.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
the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W e analyze the indicators between patients who oeeu ̄ed with and without cardiovas— cular events.Lo 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Results:There were 288
FEVER研究事后分析结果公布
FEVER研究事后分析结果公布??在近日召开的ESH 2015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宇清教授报告了FEVER研究的一项事后分析结果,引起关注。
研究结果FEVER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纳入9711例中国高血压患者。
入组标准为:50~79岁的男女高血压患者,如服用降压药治疗,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应入组患者分为氢氯噻嗪12.5 mg/d 非洛地平5 mg/d组或氢氯噻嗪12.5 mg/d 安慰剂组。
研究结果显示,与氢氯噻嗪12.5 mg/d 安慰剂组相比,氢氯噻嗪12.5 mg/d 非洛地平5 mg/d治疗组患者的血压显著降低(138.1/82.3 mmHg对141.6/83.9 mmHg),卒中(11.2/1000患者-年对15.9/1000患者-年)、心血管事件(15.2/1000患者-年对21.2/1000患者-年)、全因死亡(7.1/1000患者-年对9.6/1000患者-年)等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本次公布的事后分析记录随访6个月时直至研究结束期间各次随访的血压变异性(定义为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和平均真实变异度ARV)。
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与SD、CV、ARV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计算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和其他参数的预测(心血管风险)效能。
结果显示,各次随访的收缩压变异性显著预测后续发生的卒中[ARV 风险比(HR) 1.071,95%可信区间(CI):1.025~1.118;SD HR 1.373,95% CI:1.159~1.626;CV HR 0.572,95% CI:0.451~0.726)。
舒张压变异性也呈现相似趋势(ARV HR 1.066,95% CI 0.992~1.145;SD HR 1.931,95% CI 1.435~2.598;CV HR 0.558,95% CI 0.438~0.710)。
然而,分析预测效能显示,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预测效能从高到低依次是SBP水平、年龄、舒张压ARV水平、SD、性别、CV和治疗方法。
2024血压监测和控制临床研究新进展
2024血压监测和控制临床研究新进展高血压是一种血管持续升高的高血压状态。
正常值的范围从收缩压低千120mmHg到舒张压低千80mmHg。
高血压是心脏病的五分之一1。
高血压显著增加成年人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2-4]。
因此对高血压临床诊断、诱发因素和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自2024年在短短的四个月内已发表了多篇国内和国外有关血压监测和控制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内容对诊断和治疗高血压有较大帮助。
本文简单介绍近期发表的研究内容,以便千对高血压新理念的认识。
1高血压监测和血压控制目前,自动袖带血压计广泛用千血压测量,但袖带血压计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
近期一项研究纳入来自31项研究的2013名受试者,以男士(67.5%入中老年人(中位年龄63岁)和超重者(中位体重指数26.3 kg/m2)为主。
研究发现,与有创主动脉内收缩压相比,10岁时,袖带血压计测量的收缩压高12mmHg; 50岁时,袖带血压计高估的收缩压减少到3mmHg;而到80岁时,袖带血压计测量的收缩压则低3mmHg。
在0~29岁的人群中,袖带血压计测量的舒张压与有创主动脉内舒张压没有明显差别。
在30岁的人群中,袖带血压计测量的舒张压比有创主动脉内舒张压高2mmHg,且高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稳步增加,到80岁时高估值高达9mmHg。
在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值)方面,与心导管测量值相比,10岁时袖带血压计测量值高12mmHg ;,O岁时则低2mmHg, 低估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80岁时低估值增至12mmHg。
分别校正性别(潜在的混杂因素)和身高、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潜在的调节因素)后,得到的结果都是相似的[5]。
该研究结果可能会对人一生中的真实(动脉内)血压模式提出质疑。
这可能会影响临床血压流行病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指南闾值、全球高血压患病率和控制率。
例如,在年轻人中,由千袖带血压计高估收缩压,可能导致高血压患病率高千实际患病率。
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情况分析
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情况分析摘要目的:了解门诊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与血压控制的关系。
方法:随机入选门诊高血压患者136例,使用统一表格询问和记录相关病史、检测和检查结果,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心血管危险分层方法进行分层,并根据危险分层进行相应的治疗,2个月后复诊。
结果:64%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有≥2个危险因素;58%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分层为高危和很高危,32%为中危,10.3%为低危;经规则治疗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明显降低,心血管危险分层很高危百分比由31.6%下降为14.9%(P<0.01),低危百分比由10.3%上升为19.7%(P<0.05)。
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有利于高血压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分子危险分层治疗资料与方法2001年1月~2002年12月对门诊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
入选对象为门诊诊断的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年,试行本)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研究方法:使用统一的表格询问病史、家族史、服药史,体检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脉搏,记录血生化、尿常规、X线、心电图等检查结果[1]。
血压和心率的测量采用目前统一的标准方法。
患者测量前安静休息15分钟,取坐位,测右上臂血压,以柯式音第1时相的读数为收缩压,第V时相的读数为舒张压,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2次测量数据相差大于5mmHg,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2]。
危险因素和心血管危险分层:本次调查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危险因素有: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1~3级);②男性>55岁,女性>65岁;③吸烟;④总胆固醇>5.72mmol/L;⑤糖尿病;⑥早发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0.05)。
讨论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的重要措施,高血压治疗的目的降压目标不同,在治疗上应该加以区别对待[2]。
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老龄化的今天,随着年龄的增大,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年年居高不下,并且血压波动大,血压呈长期升高状态,使心、脑、肾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血管的驰张作用减弱,造成心脑血管风险发生增多,容易导致和加重靶器官损害。
可见,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那如何从高血压的监控来降低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社会倍受关注的一个共同问题。
高血压的监控,自然离不开血压的检测和评估。
近年研究发现,A BPM 是评价血压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它能更真实地反映人体血压水平及其昼夜节律变化规律,对于高血压病的并发症早期发现、早期预测、指导药物的使用均有较好的作用,以减少或延缓靶器官的损害。
24小时动态血压,在正常人和轻度的高血压患者中,呈现一种双峰一谷的长杓型生理节律性波动,血压是在清晨4:00~6:00点开始上升,8:00~10:00点左右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平稳,16:00~18:00点再次出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凌晨0:00~2:00达低谷并维到4:00~6:00点,全天出现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 [1] ,是人体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也是保护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机制。
血压昼夜节律:以夜间血压下降的百分率来判断,即(日间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日间血压均值×100%,当此值≥10%时,表示昼夜节律正常,为杓型血压;当此值<10%时,即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为非杓型血压。
一旦心脑眼肾等靶器官受损,血压的这种波动发生改变,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夜间血压水平下降幅度变小,甚至出现升高的状态,呈现非杓型血压变化。
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总结如下:1.心血管风险评估Fan 等[2]对 8 711 例高血压患者访 10年以上后发现,相比诊室血压和动态日间血压,单纯性夜间高血压( INH) 能更早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关系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关系分析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动态血压(ABPM)与心血管的关系。
方法:取我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发生及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进行分组,发生组80例,未发生组40例。
比较其24h血压、白昼血压、夜间血压及发生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比例。
结果:发生组各时间段的血压水平高于未发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发生组中,以平均脉压(mPP)60mg为界点,高于此值发生心血管事件60例,占75%,低于此值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占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发生组中正常血压节律16例(20%);异常血压节律64例(80%);未发生组正常血压节律31例(77.5%);异常血压节律9例(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高高血压患者ABPM可作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要加强这些指标的监测及干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标签:老年高血压;动态血压;心血管事件;关系我国是一个高血压疾病多发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升高。
血压与老年人心血管病风险成正相关,血压越高,其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也越大【1】。
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损伤以致衰竭,因此血压的控制对于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动态血压(ABP)能较偶测血压(CBP)更好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越来越被临床重视。
本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以了解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取我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67-82岁,平均(70.2±5.4)岁,病程2-32年,平均(11.3±2.2)年。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报告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面临着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和研究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的关联,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潜在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机制,可以解释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1. 引言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被视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
2.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的人群。
研究还发现,高血压与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可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负荷过重,血管壁损伤以及动脉硬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3.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机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可能涉及多种生物学和生理学机制。
其中,血压增高导致的心脏负荷过重是最主要的机制之一。
高血压会使心脏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推动血液循环,从而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脏功能障碍。
此外,高血压还会引起血管壁损伤,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血管壁损伤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 高血压管理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有效的高血压管理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降低血压,可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降低血压至正常范围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控制血压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
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高血压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慢性疾病,具有在发展过程中引发多种并发症的风险。
其中, 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是高血压患者所面临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这种并发症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临床上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方法。
一、背景知识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包括脑血管意外和心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意外可导致脑梗死、脑出血等后果,而心脑血管疾病则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病症。
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通常与高血压长期不得到控制有关。
二、风险评估指标1. 血压水平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评估其合并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被认为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能够显著降低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年龄年龄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
因此,年龄应纳入风险评估的考量之中。
3. 性别男性和女性在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上存在差异。
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在风险评估中,性别也应当被纳入考虑范围。
4. 吸烟史吸烟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患者吸烟会进一步提高其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吸烟史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风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
5. 糖尿病糖尿病与高血压相关度高,它会增加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对于有糖尿病史的高血压患者来说,风险评估应当更加重视。
6. 肾脏疾病肾脏疾病与高血压脑病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
肾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血压控制困难,进而增加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肾脏疾病的存在应当被纳入风险评估的考虑范围。
三、风险评估模型目前,有许多风险评估模型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例如,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SCORE风险计分模型等。
这些模型基于大样本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综合考量多个与心血管事件相关的因素来评估风险。
浅谈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浅谈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心血管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被不断地发现和证实,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300 多种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超重/ 肥胖、糖尿病、不健康的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方面。
本文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他因素系统的阐明。
1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1 年龄和性别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女性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但这样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弱化,停经和雌激素水平降低被认为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1.2 家族史许多研究证明,当一级亲属有早发的心血管疾病时,该个体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在此需要考察的是其一级亲属是否在较早的年龄患心血管疾病,男性在55岁之前、女性在65岁之前发生心血管疾病即为早发。
1.3 高血压研究者证实,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生的源泉之一,血压升高是通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来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
高血压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
高血压在女性中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在危险因素的排名中仅次于年龄居第二位。
单纯收缩压升高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一般在50岁后的人群中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我国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分析,高血压是我国人群冠心病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
1.4 血脂异常的变化临床上,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研究证实,LDL-C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相关性是最强、最独立的。
1.4.1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许多研究已证实,血清TC 和LDL-C 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上世纪50 年代开展的7 国研究显示人群冠心病病死率与平均胆固醇水平密切相关[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研究方案】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引言】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心脑血管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如何准确掌握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成为当下医学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研究目标】1. 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模型;2. 探索模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3.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高血压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方法】1. 数据采集:收集大量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病史、体征、检查结果等,并考虑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2. 数据清洗与整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重复、缺失、异常等无效信息,并构建合理的数据结构。
3.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
4. 模型构建:基于分析结果,建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模型,考虑各因素的权重和相互影响。
5. 模型验证与评估:使用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检验其预测效果和稳定性。
【方案实施情况】1. 数据采集:与多家医院合作,获取了10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入院记录、生化指标、心电图等,涵盖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2. 数据清洗与整理:由专业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删除了重复和缺失的数据,并对异常数据进行了修正和筛选,得到了干净的数据集。
3. 数据分析:运用SPSS和Python等工具,对数据集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出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4. 模型构建:结合决策树算法和逻辑回归算法,构建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分层抽样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和优化。
社区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治疗
参考文献 [ 1 】 陈荣.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 的疗效[ J ] . 中国老年学杂
志, 2 0 1 2 , 3 2 ( 1 0 ) : 2 8 6 7 — 2 8 6 8 .
【 2 ] 童培建. 人 工 关 节置 换 治 疗 老 年股 骨 粗 隆 间骨 折 [ J ] . 医学 与 哲 学, 2 0 1 2 , 3 3 ( 4 ) : 3 3 2 6 — 3 3 2 7 . [ 3 】 王亦璁 . 骨 与关节 损伤 [ M】 . 4 版. 北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 社, 2 0 0 9 : 1 1 8 3 . [ 4 4 ] 韩 小松 . 人 工关 节置 换治 疗老 年股 骨 粗 隆间骨 折 [ J ] . 现代 医药 卫
不易被发现 。本病 的发病 机制 尚不 明确 ,但是临床观 察表 明,本病 的
发生与遗传 、年龄 、性别 、情绪激动 、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等多 种危
素用l o g i s t i c 分析 ,危 险因素治疗 效果用卡方检验 比较。以『 P <0 . 0 5 为有
统计学意义 。
险饮食密切相 关。在所有 危险因素 中,除遗传 、年 龄及性别等 固定因 素无法改变外 ,其他各种 危险因素均可 以经过相应 的治疗 加 以控 制。 对 可控 因素 给予有效 的干预 ,对 本病 的治疗有着 积极的 作用… 。本文 分析 了影响我社 区内老年性高血压 病的心血管 危险 因素 ,并将这些危 险 因素加 以治疗 ,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资料 我 中心在 2 0 1 2 年对我 社区 内的3 1 5 位老年 人进行 健康 体检 ,其 中
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近年来,高血压和冠心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它们的相关性已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焦点。
本文将对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并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高血压是指静脉血压和/或动脉血压持续增高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而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3倍,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二、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1.血压升高与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导致冠状动脉舒缩功能改变,冠脉血流受阻,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冠心病。
2.炎症反应的参与:高血压患者血中炎症因子增加,使血管发生功能和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终诱发冠心病。
3.血栓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三、高血压与冠心病的评估与预测1.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评估:通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度,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提前预测发生冠心病的风险。
2.心电图检查与高血压冠心病的关联:心电图是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评估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3.生物标志物的检测: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对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高血压与冠心病治疗的策略1.药物治疗: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可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2.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改变有助于控制高血压,降低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3.手术干预:对于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可考虑冠脉血运重建手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手术干预。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具体情况研究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具体情况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气候变化,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加,成为公共健康问题。
高血压患者常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病人的治疗和管理也比较复杂。
心血管疾病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高血压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压控制好与否是决定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关键因素。
目前,临床上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种,根据不同的危险性级别,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首先是低危患者,包括血压正常高值、轻度高血压以及轻度非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低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低,治疗主要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及健康饮食等。
药物治疗可根据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
其次是中危患者,包括中度高血压、中度非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低度糖尿病患者。
中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比低危患者高,需要药物治疗。
对于中危患者,单一降压药物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降压效果,常需采用联合降压治疗。
联合降压治疗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而且减少了药物耐受性的出现。
通常采用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降压药物组合使用。
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免药物不良反应或误用。
同时,针对患者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脂等也要进行综合治疗。
最后是高危患者,包括高度高血压、高度非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度糖尿病患者。
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最高,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降压药物也不应该只单纯地追求降压效果,而是要考虑到降低患者血压异常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并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如肾功能、血脂、糖代谢等情况。
此外,心血管事件预防还需注意患者的饮食、运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总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和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
同时,定期随访和治疗调整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方法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方法高血压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近20亿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且也与多种其他疾病相关。
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心血管事件包括脑卒中、冠心病等,其发生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患者个体特征及相关医学检查指标进行分析,给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几率。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同时也提醒患者注意早期干预和调整生活方式。
二、基本方法1. 评估工具目前常用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工具有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SCORE (Systematic Coronary Risk Evaluation)风险评估系统等。
这些工具考虑了一系列变量,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水平等,并根据这些变量的组合情况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2. 变量选择在进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可能对患者的风险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年龄、性别以及各项生理参数(如血压、血脂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变量。
此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危险因素,比如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等。
通过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三、具体方法1. 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Framingham模型是最早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工具之一。
该模型是根据美国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市所进行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得出的。
它综合了多个危险因素,并通过计算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得分来确定患者的风险等级。
Framingham模型已被多个国家纳入到临床指南中,广泛使用。
2. SCORE风险评估系统SCORE风险评估系统是欧洲为预测死于冠状动脉疾病(如冠心病)的风险而设计的工具。
该系统以性别、年龄、吸烟习惯、收缩压和总胆固醇水平为基础,提供两个分数来评估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风险:低危和高危。
高血压患者家族遗传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
高血压患者家族遗传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高血压与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人认为高血压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然而,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起源和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患者家族遗传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的关系。
首先,研究显示高血压在家族中呈现一定的遗传倾向。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者近亲患有高血压,那么他们患高血压的风险就会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因中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导致高血压相关基因表达异常,从而增加高血压发生的概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也不一定会发展为高血压患者。
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和饮食也会对高血压的产生和发展有影响。
其次,高血压患者家族遗传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心力衰竭等。
研究表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
家族遗传因素会导致高血压的遗传易感性增加,从而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对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起到了重要影响。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高血压患者家族遗传仅仅是增加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并不能确定具体的发病概率。
因为高血压的发展和预后涉及到多个因素,如个体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重管理、药物治疗等。
因此,即使存在家族遗传风险,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减轻高血压的发展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家族遗传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高血压的遗传易感性增加了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然而,家族遗传仅仅是增加风险,并不能决定具体的发病概率。
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减轻高血压的发展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来说,了解家族遗传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并采取积极的健康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旨对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笔者单位收治的高血压且提供有效随访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112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研究组将88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并就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组中BMI、高血压家族史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吸烟、饮酒、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LDL-C、HDL-C、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尿蛋白、TG、TC、ApoA、Cr水平与对照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和尿蛋白高、LDL-C、Cr、TC是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可变高危因素。
结论高血压家族史、BMI、LDL-C等是诱发心血事件的重要因素外,Cr、TC、尿酸、尿蛋白也是诱发心血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且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是另外一种不被学界关注的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之一。
标签:高血压;血浆纤维蛋白原;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
目前,学界对高血压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危因素业已形成统一认识;同时,学界也会高血压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其他高危因素也在进行着不同的探索与研究。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达21%~25%左右;约有80%以上高血压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这也说明,我国高血压患者患心血管事件的机率也随之增加。
因此,系统地研究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则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进行临床随访研究。
现将随访研究结果予以详尽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笔者单位收治的高血压且提供有效随访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3例,占46.5%,女107例,占53.5%;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8.9±4.6)岁;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12~18个月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0.7)个月。
根据随访结果,將112例(56.0%)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作为对照组;将88例(44.0%)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作为研究组。
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1)伴恶性肿瘤患者;(2)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3)精神疾病患者;(4)
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5)无法配合随访者。
1.3 方法
对两组研究资料的临床各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记录;并就其高血压家族史、BMI、吸烟、饮酒、生活习惯、年龄、性别等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基础资料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分析
研究组中的88例高血压患者的BMI、高血压家族史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吸烟、饮酒、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临床生化指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分析
研究组患者LDL-C、HDL-C、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尿蛋白、TG、TC、ApoA、Cr水平与对照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诱发高血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可变危险因素分析
将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尿蛋白、HDL-C、LDL-C、Cr、TC作为自变量;将患者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作为因变量。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和尿蛋白高、LDL-C、Cr、TC是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可变高危因素。
见表3。
3 讨论
目前,学界业已将高血压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肥胖、高脂血症、年龄等作为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且将其作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危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发现:高血压与各类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
也有学者提出,一旦高血压患者存在多种高危因素时,往往这些高危因素会在彼此影响、彼此作用下进一步加大诱发心血管事件概率。
也有学者提出:高血压疾病对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具有促进作用,当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后,其心血管疾病则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患者病情。
因此,系统地研究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则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课题。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中的88例高血压患者的BMI、高血压家族史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吸烟、饮酒、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LDL-C、HDL-C、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尿蛋白、TG、TC、ApoA、Cr水平与对照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和尿蛋白高、LDL-C、Cr、TC是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可变高危因素。
该研究结果说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在传统高血压诱发心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另一因素。
研究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为肝脏合成的一种凝血因子,该凝血因子在人体内的浓度与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性之间存在重要的相关性,且血浆纤维蛋白原还是影响炎症与血栓存在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
分析发现,高血压患者一旦伴有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多,其体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一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极易引发高血压患者出现血管栓塞性疾病。
该研究结果也在本文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改变原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也要通过有效、对症的临床治疗来降低自身的血压、血脂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饮食以及药物治疗等干预,则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概念。
综上所述,高血压家族史、BMI、LDL-C等是诱发心血事件的重要因素外,Cr、TC、尿酸、尿蛋白也是诱发心血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且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是另外一种不被学界关注的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海梅,符二妹,符春女,等.21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
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8,39(4):152-155.
[2] Kotbi S,Mjabber A,Chadli A,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lasma fibrinogen concentr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verity in Morocc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Prospective study[J].Ann Endocrinol (Paris),2016,77(5):606-614.
[3] Kleber ME,Delgado G,Grammer TB,et al.Uric Acid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J].J Am Soc Nephrol,2015,26(11):2831-2838.
[4] 王惠敏.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可变危险因素讨论[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08):1011-1012.
[5] 蔡婷,黄晓玲,曾雁冰,等.中国居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5):83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