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一)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辨证关系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辨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597de3fa32d7375a41780ba.png)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辨证关系(一)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在太极拳中这种阴阳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是一以贯之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是灵魂,是生命。
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快与慢。
刚与柔。
长与短。
稳与灵。
松与紧。
曲与直。
伸与缩。
化与打。
虚与实。
动与静。
矛盾的两方面中哪一个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哪一个都不可过与不及。
正确处理好这十大关系,是提高练拳效果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快与慢对于外行来说,慢慢悠悠的太极拳怎么能称为拳呢?殊不知太极拳之妙就在这个慢上,要慢练快用,先慢后快。
慢为体,快为用。
不慢不足以体会拳之内劲,不慢不足以去掉虚浮之气,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只可作欺人之花拳秀腿。
慢之难有甚于快者,不信请试以走路。
只要是正常人而非腿部残疾者都会走路,这有何难?然而,若让你将脚慢慢迈出,轻轻放下,缓缓向前移动重心,则立刻会觉得摇晃不稳。
快速踢腿是人都会,但慢慢向上抬起,而且还要抬得高,那就要专门训练了。
慢练对身体的要求高,实际上的难度要大得多。
只有待慢练日久,周身一体,调控自如了,才有可能由慢入快。
这个过程不是人为的,不是练者今天想练快就练快,想练慢就练慢,而是你的功夫到了那个地步,慢的功夫深厚了,才有可能快。
这时的快才是有根的快,是收放自如的快,是可用的快。
这就如同练习书法,必须从楷书一笔一划地开始,真正的书法家没有不会楷书的,由楷书而行书而草书,一开始就草,充其量也就是一团乱草罢了。
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从慢开始,所谓慢工出细活,把基础打牢。
但慢决不是我们的目的,若只一味陶醉在慢中,只会慢,不会快,也不足以称为太极拳。
因为是拳就是要用的,用时非快不可。
在实际练拳中也要掌握慢的度,慢而不滞,也就是不能有停顿的感觉,特别是在动作的转折处。
练拳不是越慢越好,与其那样,不如停下来站桩算了,然而这两者之间谁也不能代替谁,各有各的功效。
走拳架是体会拳的用法,太慢了,停顿了,养成了习惯,将来真的用起来就出不去手了。
所谓“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就是说不可有停顿、滞涩之感。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含义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db3b4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f.png)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含义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含义。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含义著名太极拳家陈鑫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千锤百练,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
但就其外观之,有似于柔,故以柔名之尔,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其功也多,故其成难。
”在这里,陈鑫指出了世人认为太极拳是柔术的偏见,明确提出:“太极拳不可偏执于刚,也不可偏执于柔,而应是刚柔相济,才符合太极拳名的真义,才是名符其实的太极拳。
刚、柔是太极拳阴阳范畴中的一对矛盾,在练习和应用之时,应该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纯刚无柔,或纯柔无刚,即是只有阳或只有阴,均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包括多个方面的含义,其中最重要的有:太极拳功成之时呈现的“状态”,应用时的“特点”以及太极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所遵循的“规律”。
“刚柔相济”是太极拳功成之时呈现的最理想状态。
主要表现在:意识上形成不偏不倚,身体姿势时时处在刚与柔交界的中正状态(亦可称临界状态)。
正如陈鑫所描述的:“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意识上只有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状态,才能够做到欲刚能刚,欲柔能柔,刚柔随心所欲。
又如先严罗基宏先生所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意在人先。
隐为柔,现为刚,隐现莫测,擒纵在我。
”“富有弹性和韧性”是太极拳内劲的基本特点。
甚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术,就是运用这种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来克敌致胜的技术。
众所周知,对纯阳纯刚的坚石或纯阴纯柔的棉花来讲,不论采取任何训练手段,都不可能产生出理想的弹性力。
只有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如:弓、弹簧、注满气的轮胎、皮球等,才能产生弹性力。
太极拳的练习,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千锤百炼,将自己的身体锻炼成一个刚柔相济、高度协调的弹性体,从而产生强大而富有弹性韧性的内劲。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0d13e9960590c69ec37670.png)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作者:陈钢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02期【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此段是全文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太极拳术的根源理论。
说明了太极拳是运用古代儒家、道家哲理,“易”文化和“道”文化之精髓,即阴阳学说与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动规律而形成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武术拳种。
凭借太极哲理为拳术之基础原理和理论指导,从而表明了太极拳术的以武载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要想彻底掌握太极拳,必须深切理解太极的本义才行。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即“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
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
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
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
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
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从上段的叙述,我们可以理解太极拳以“太极”为名的原因,就是借“太极”以论其理。
先明其理,而后其拳自通,以太极的生化之理映射于拳术运动时成阴阳平衡,动静循环,相连不断,也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辩证关系(一)
![孙氏太极拳中的十大辩证关系(一)](https://img.taocdn.com/s3/m/39f9770016fc700abb68fcc3.png)
page 2
3 6次 ; 或 用 舌尖 舔上 颚 ,左 右 摆动 3 6次 。待 口 水增多 时 ,分 3次咽下 。 ※ 3 用 舌 尖 舔 内侧 的齿 龈 , 由 . 护短 ,长有 短处 ,短有 长处 。与人 交手 ,手不 是越 长越好 ,能伸 出一寸奏 效 ,决 不伸 出两寸 。 手伸 得越 长 ,离 自己的根节 越远 ,越容 易失 去 控制 ,越 易为 人所制 。功 夫越大 的人 ,才越 敢 于将 手放 出去 。拳经上 经 常说 在做 动作 时要将 上 而 下 ,紧 贴 上 下 牙 龈 转 圈 ,正 反 各 3 6圈 。然 后 ,再 用 舌尖 舔 摩 上唇 颊 侧 和 下唇 颊 侧 3 6圈 ,顺 序 同 上 , 待 口
太极拳与辩证法
![太极拳与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8ec6fb939ec3d5bbfc0a741d.png)
太极拳与辩证法作者:吴小茂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3期【摘要】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深入认识太极拳、习练太极拳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太极拳;矛盾运动;健身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如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等,其风格特点各有不同,但在深入研究之后就不难发现,它们自始至终都与辩证法息息相关。
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到“无极而太极”,并将道教《无极图》改为《太极图》。
认为“太极”不但产生阴阳二气和五行,产生天地万物,而且是动静之源。
《太极图》表明,对立物既矛盾又统一,还互相转化,大头对小头,小头对大头,大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小,小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大,阴会转化为阳,阳会转化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否极泰来,对立统一,变在其中。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集结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髓。
在哲学思想方面,关于“矛盾运动”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科学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运动”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太极拳正是在多重“矛盾运动”的信息处理中进行运转变化的,诸如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等。
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剖析了太极拳中的这些矛盾,为使广大锻炼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的本质,提高大极拳的锻炼功效和水平。
一、动与静动与静概括了太极拳在时空运动的总体特征,是太极拳中一对主要矛盾。
动与静的关系在太极拳中主要有两重含义。
首先,动是指太极拳自起势始直至收势,如同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同行云一般不可中断。
动在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太极拳属动功。
而太极拳之动,又是一种极端和谐的运动,它的一招一式都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且要求做到“内外三合”,即指做到意念、气机、内劲与动势、架子、外力三合,表现出一种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均匀、和谐的运动特性。
太极拳之开合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太极拳之开合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94cb82e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a.png)
太极拳之开合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太极理论太极拳之开合开与合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太极拳既是一种运动形式,肢体就不能只伸不屈,也不能只屈不伸;内气就不能只放不收,也不能只收不放;呼吸就不能只呼不吸,也不能只吸不呼。
实践中,开合的转换,有以下几条基本规律。
(1)在太极拳运动中,开与合是互相化生的。
就是陈鑫说的:一开连一合,开合互相承(《陈氏太极拳图说》)。
就整体而论,有的拳势(如揽擦衣)是一开一合,有的拳式(如金刚捣碓)是两开两合,有的拳势(如闪通背、云手有更多的开合。
还有少数拳式,如白鹅亮翅外形上虽然只开不合,但紧接的搂膝拗步式,就必须先合而后开;初收式外形上虽然只合不开,但紧接的斜行式,就必须先开而后合。
太极拳动作,系由无数个弧形和圆圈所组成。
以手而论,如果划上弧或上半圈时为伸为开,则划下弧或下半圈时为合,如左右擦脚式。
反之,如果划下弧或下半圈时为开,则划上弧或上半圈时为合,如抱头推山前半势的双手抱头动作。
(2)拳势中,手足的屈伸与内气的收放通常是一致的。
就是:肢体由屈而伸时,内气通常是由丹田向外发至手足四梢;肢体由伸而屈时,内气通常是由手足四消收归丹田。
陈鑫曾说凡左右缠丝精,伸展胳膊向外去者,皆是由肩、由腋缠到指头;往里收束者,引进其精,皆是由指甲、指肚缠至肩、缠至腋。
又说:周身之精,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
(《陈氏太极拳图说》)如单鞭式,两手由胸前向左右开展,两腿左弓右蹬时,内气是由丹田发向手足四梢。
初收式,两手两足屈收如猬缩,内气是由手足四梢收归丹田。
但是,也有少数拳势身肢的屈伸和内气的收放恰巧相反。
比如:陈式太极拳由金刚捣碓式转白鹅亮翅式,两手和两臂由左向右前上方伸展时,内气却是从手足四梢向丹田收聚;杨式太极拳的双峰贯耳式,两拳分别自左右弧形向前上方收合时,内气却是从丹田向两拳发放。
所以,有些拳家将太极拳动作中同义的相对名称分类列表:将吸、合、虚、蓄、屈、退、起、仰归为一类,将呼、开、实、发、伸、进、落、俯归为另一类,只是符合一般情况。
“传统”和“竞技”太极拳矛盾辨析
![“传统”和“竞技”太极拳矛盾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19ba1e866fb84ae45c8d70.png)
拳是外在的运动形式的竞技, 因此, 对身体素质有很高 的要求。然而, 从休闲体育的角度讲 , 太极拳要符合广 大老百姓的身体素质实际情况 , 必定不能朝着竞技体 育的审美方向发展 。其重点只能是降低对动作形式的 要求 。于是 , 追求 “ 天人合 一 ” 思想境 界 的传统 太极拳 更加符合了现代休 闲体育理念。虽然难度和激烈程度 不是决定是否是休 闲体育运动的标准 , 但是必须意识 到二者对于参与者来说 , 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使得 参与者 产生 畏J 和抵 抗 心 理状 态 , 而会 在 违 反 自己 从 意愿 的状态 下运 动 , 而达 不到 心情 的放松 。因此 , 从 太 极拳教 学一 定要遵 循 教 学 规律 , 形成 一 个 由简 单 到 复 杂的太极拳教学内容体系 , 让学生在逐渐掌握太极拳 健身 的技术方 法 的过程 中 , 到愉 快 的情感 体验 。 得
作者简介 : 王亮华(92一) 男 , 17 , 江西景德镇人 , 讲师, 士, 究方向为武术教 学与训练 。 硕 研
体育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 已经成为现代文明时尚 生活方式。休闲的体育理念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产生 重要的影响 , 学校的教学 目标体系逐渐形成包括技能、 体能和情感 目 标等综合体系, 单一的竞技武术教学 内容 受到 了极大地质疑和批判 , 如学习 内容记 不住 , 陷入 “ 考 完忘光”的窘境等 问题 。虽然在传统太极拳现代化的 进程中, 太极拳竞赛套路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们审美水平 日益提高 , 单一竞赛
从发展的顺序讲 , 传统太极拳是竞技太极拳的基础 , 竞 技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的提高, 太极拳教学要遵循这一 原则。学校太极拳教学中, 传统太极拳流派之间的矛盾
太极拳中的几组矛盾(二)
![太极拳中的几组矛盾(二)](https://img.taocdn.com/s3/m/e7430d7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1.png)
太极拳中的几组矛盾(二)(四)外形与内在太极拳的外形与内在是既存在着形如其内,同时又是存在着许多形内相反,还存在许多形形相反的。
比如对于弓步状态,许多人都认为前弓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后蹬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太极拳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
但是,太极拳弓步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后蹬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前弓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的。
还有虚步变为弓步躯干虽然往前移动,然而躯干往前移动过程的始终却必须是始终往后撑的。
不仅躯干前移必有后撑,而且躯干后移必有前撑、躯干左移必有右撑、躯干右移必有左撑,这些都是内外相反的。
还有虽然太极拳存在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种如同货郎鼓转动带动绳珠的情况,但许多情况下,却是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左带动、躯干往左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样形形相反的情况。
还有手臂与躯干,虽然太极拳有手臂与躯干同向移动的情况,但很多情况下却是手臂前移躯干后撑的等等等等。
这种反应古代拳谱表述为“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等,其中有许多是违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与正向思维,使得许多人难以理解的。
学习太极拳就必须改变人的这种本能与冲破这种正向思维,不然的话,要学会太极拳也是不可能的。
(五)有根与无根有根与无根自然是相反的,然而太极拳却要求两者必须是合一的。
所谓“有根”是形容站立十分稳固,古代拳谱的“五指抓地”、“沉着”就反映了“有根”。
近代有的太极拳家如郑曼青先生则表述为“欲将足心贴地,进而则欲足陷入地……则我之足已有根矣”,甚至有的太极拳家称之为足似“入地三尺”。
足有根的程度反映了站立沉稳的程度,对于任何武术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站立不能沉稳,怎么能够有效攻击别人与保护自己呢?然而,任何武术移步轻灵也是性命攸关的重要。
有的人练武术,沉稳有余、轻灵不足,其它功力再强大、技巧再好也容易挨打败北。
所以太极拳古代拳谱尤其强调要“举动轻灵”,如果不能举动轻灵那就是古代拳谱所谓的“双重之病”了。
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
![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2fc24af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0.png)
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太极拳的十二对矛盾,全部贯串于太极拳走架与推手之中,是有机地混为一体并非割裂的。
初学时应集中精神把架子基础打好,进一步提高就要研究一下太极拳的特征、要领和要求,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
欢迎阅读!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1、阳与阴:阴阳是所有矛盾的总称,在太极拳运动中它包括了相反相承的两个方面,如虚实、开合、刚柔、动静等等方面,但主要的是说太极拳运动的本质及其表现的刚与柔方面——“太极阴阳,有柔有刚.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
”“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好处在互为其根而已,”陈鑫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一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帷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所以练太极拳在动力上要刚柔相济,动作上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
“专注一方”是指主要矛盾方面,但不能忽视其他方面。
如“海底针”一式是向下“采”势动作,不能只顾手法不顾虚步的步法;只顾下沉采劲而没有了上提的顶劲,不能只顾身形前俯下蹲而没有了“中正安舒”,解决的办法是“中正之偏”。
这里的正与偏就是了阴阳。
正为阳,偏(略俯)为阴,在保持“百会”与“长强”对直的原则下可以稍稍前倾(上体与对地面的垂直线所成夹角不可大于15度),这样既不会呆滞如立柱,也不会重心朝前下方倾倒;恰好可以表现出“采劲”的态势。
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2、动与静:动为阳,静为阴。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练太极拳是动静结合的,动是动态,是“法”(包括身、手、步、眼法)是一式到另一式的运动过程;是以气运身,动若江河。
静是定势,是“型”(包括身型、手型、步型和精神的专注一方),是一个架式的完成状念,又包括了下一式子的萌动;是神聚气敛,静如山岳。
但动与静不是截然分开的,不论动作或意识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17311cf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e.png)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
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太极拳运动的对立统一观
![太极拳运动的对立统一观](https://img.taocdn.com/s3/m/fa82d2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e.png)
太极拳运动的对立统一观[摘要]:太极拳是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传统文化的精华。
阴阳之道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是太极拳运动养生思想的精髓所在。
因此,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动作平分阴阳,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本文以太极拳运动中的阴阳对立动作为基础,使身体处于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相间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状态。
从刚与柔、呼与吸、动与静的矛盾动作申分析运动中养生思想的对立,以便更好的提高健身人群对太极拳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太极奉运动在国内外健身人群中的传播。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养生一、养生思想中的刚与柔拳谱规定:“初学者宜慢,慢而不痴呆;习而后快,快而不乱;外操柔,内含刚,常求柔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运动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
从以上规定中可看出。
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慢练,先化坚硬劲为柔软,再向刚硬发展。
只有做到最柔,才能达到最刚。
由于太极拳动作复杂多样,无规律、不对称动作多,初学者慢练有利于掌握和巩固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要领,有利于增强主动肌群与被动肌群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建立意、气、神的统一,由于初学者对太极拳认识不够,往往不能脚踏实地坚持慢练,急于求成。
造成事倍功半。
因此练习太极拳亦能给初学者养成谦虚认真,戒骄戒躁的品德修行。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刚柔相济的运动。
拳谱规定: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神聚气柔,身手放长”。
在意念调节下,不苛求技术规格,随肌肉-松-紧,程度快慢变换,增加了肌肉的张力和收缩能力,提高了肌肉的工作能力,表现在神经系统对身体的控制。
“刚”就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在积极性抑制的状态下,通过意念调节,突然发放强烈的神经兴奋信号,支配骨骼肌快速收缩;“柔”就是运动中枢在积极性抑制的状态下,按实际情况,有控制有节律地发放兴奋与抑制信号。
中华武学文化内家拳(太极篇)(矛盾篇)
![中华武学文化内家拳(太极篇)(矛盾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aa3c4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c.png)
中华武学文化内家拳(太极篇)(矛盾篇)
中华内家拳,是千年中华传统文化“道与术”融合一体,“内外双修”经典文化产物,也是千年中华智慧文化经典之一。
中华内家拳“道”乃“无极文化”为本,“术”为“太极文化”、“矛盾文化”为应用。
《论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道德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周易》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这就是矛盾中国智慧的应用。
“矛盾文化”在中华传统武学的应用,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俗话说,矛盾产生劲。
(劲再内家拳称之为内)矛盾是一种自然形式的展现,不矛盾就不自然的一种现象。
“太极文化”再传统武学文化的应用,就是阴阳的转换与齿合。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用最广泛。
真可谓无处不阴阳,无处不太极。
太极是千年东方哲学文化,它包逻万象,应用与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皆阴阳,万事万物皆太极!
太极本无极
太极无极而生
无极与太极,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道与术”的融合。
也是千年中华武学文化内家拳的真实存在。
哲学,就是简单明了。
太极就是一黑一白
一阴一阳一太极
太极阴阳也,阴阳太极也。
无有阴阳难为太极也!
简单,就这么简单!简单就是至高境界的复杂!简单就是智慧!这就是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
庄子:“扑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华而不实、素而至真
大道至简、简而不凡
大道无形、至大至形
大拙若巧、大巧若拙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
![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2c188cf8bd63186bcebbc0a.png)
挥 学生在 学校 、 家庭和 社 区运用 电脑 网络 方面所 蕴藏 的 巨大教 育
潜力 , 引导 学生利 用现代 信 息技 术学 习音 乐。 因此为音 乐课创 设 并且把音 乐教 育事业
作 为一种神 圣的职 业 !我 想让每一 个动听 的音符流 淌进 学生的心
展 学 生的扩散 思维 。
田, 滋润每 一个渴 望陶冶 的心灵 !但在 教 学过程 中, 渐渐地体 悟 我
到, 如果仅从 音 乐的角度去谈 音 乐路会很 窄 , 生活的丰 富 多彩赋 予
了音 乐复 杂而 又多样 的表现 形式 , 为音 乐课 堂教 学的 引领 者 , 作 如 果我们 不能调 动 学生认知世 界的 多种 潜能 ,那 么他们 对世界 的认
识 就会产 生片 面性 , 而且缺 乏丰富 的情感 。 在教 学中我发现 通过音
乐欣赏能 够刺 激 同学们的各 种感 觉器官 , 高学生的发 散思 维 , 提 调
总之 , 音乐是一种社会文化现 象 , 它的审美活动是 以社会生活为
动 学生的积极 性 , 同学们展 开丰 富的联 想 , 使 这使 我加 深 了对 音 乐 本 质的理 解。 中学音 乐课 堂教 学方向 , 逐渐从传 统的教唱 形式转 应 向以欣 赏为主的教 学模式 。新课程标 准也 强调 以音 乐为本 的教 育
论 太极拳 中的矛盾运动
河北
摘 要: 本文运 用对 立统一的观 点 , 揭示 了太极拳 中的 矛盾运
迁西
●李 志强
时“ ” 动 而彼 时 “ ”此时 “ ” 静 , 静 而彼 时“ 。从 时间和 空间看 , 极 动” 太 拳 的动 作 是 身体 的 这 一部 分 此 时在 “ ”待 “ ” 动 , 动 至彼 时 即趋 于 “ ”而 身体 的那一部分此 时 为“ ”待至彼 时 , 静 ; 静 , 又趋于 “ 。 这 动”从
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
![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1d703407e21af45b307a8bd.png)
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作者:李志强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1期摘要: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规律,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习练太极拳,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太极拳;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在人们习惯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如今,人们已走出了太极拳那古老、神秘的迷谷,逐渐认识到了它本身实在的价值。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集结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粹。
在哲学思想方面,关于“矛盾运动”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科学的。
何谓“矛盾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运动”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太极拳正是在多重“矛盾运动”的信息处理中进行运转变化的,诸如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等。
一、动与静动与静概括了太极拳在时空运动的总体特征,是太极拳中一对主要矛盾。
动,是指太极拳自起势始直至收势,如同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同行云一般不可中断,动在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而太极拳并不是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时时在动,而是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这一部分“静”那一部分“动”;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此时“动”而彼时“静”,此时“静”而彼时“动”。
从时间和空间看,太极拳的动作是身体的这一部分此时在“动”,待“动”至彼时即趋于“静”;而身体的那一部分此时为“静”,待至彼时,又趋于“动”。
从这一意义讲,太极拳中的动与静的关系是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
即“动极生静,静极生动”。
二、虚与实在太极拳运动中,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有虚实,虚实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构成矛盾对立统一。
在太极拳中,虚与实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彼此相生,相互转化,相互区别的。
在下肢,运动时重心落在左脚上,则左脚为实,右脚虚,反之右脚为实,左脚为虚;左腿发动时,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右腿为实,左腿为虚。
在上肢,从意念方面看,意念集中于左手时,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反之右手为实,左手为虚;从劲力方面看,运动到手上捧时为虚手,运动到手下沉时为实手,上捧时为虚手,发劲为实手。
太极拳有许许多多似乎说不清楚的矛盾模板
![太极拳有许许多多似乎说不清楚的矛盾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b1cf4a583d049649b665828.png)
太极拳有许许多多似乎说不清楚的矛盾太极拳矛盾(一)不用力与用力太极拳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杨澄甫先生首先直白表述的所谓“不用力”。
确确实实,按照正向思维一般常识,说肢体可以既活动又不用力这纯粹是胡说八道。
然而,宇宙世界上又确确实实存在许许多多的物体既活动又不用力的例子。
比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虽然在不断移动却并没有用力、抽动的鞭子鞭身本身也并没有用力。
所以,对于“不用力”其实是并不需要太逆向思维就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无论是客观上还是感觉上,学习太极拳是不是能够局部不用力正是太极拳入门的一个瓶颈,学习太极拳是必须想方设法局部不用力的,非此,太极拳是不可能学会的。
然而,“不用力”其实是一种模糊的主要是着眼于自身感觉的说法,这就像是说某物品是纯金,其实一般所谓的“纯金”无非是99金而已,还有百分之一并不是金。
说太极拳客观上不用力,虽然自己实际上确实已经最大限度地不用力了,但客观地从精确的微观而言还是存在静止性用力的,不然的话,手臂能够持续悬置是不可能的。
那么,究竟这不用力中用力的情况如何呢?只有到了太极拳研究现代化达到能够分辨清楚具体一条条肌肉纤维的收缩情况了,才能够有准确的答案。
不然,按照感觉,只能用“不用力”来表示。
除此以外,太极拳的明显局部不用力(包括不用劲),还是必须要靠另外某些局部的用力、用劲发生传递形成的。
比如活动手臂的不用力必须要依靠腰骶、腿脚的用力将这种用力传递过去,由于躯干含胸拔背的带动而形成的。
这就同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可以没有用力是靠汽车有动力使得汽车行驶、抽动的鞭子鞭身可以没有用力是靠握鞭把的手有用力发生是同样的道理,换句话说,坐在行驶的汽车里没有用力的人是存在往前移动之力的、没有用力的抽动中鞭子的鞭身是存在着抽动之力的,同样,太极拳活动中没有用力的手臂也是存在着活动之力的。
故而杨澄甫先生又说“用劲不对,不用力不对,绵而有刚对”。
这所谓的“绵”就是没有用力,这所谓的“有刚”就是有力。
太极拳界的乱相
![太极拳界的乱相](https://img.taocdn.com/s3/m/26d2980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0.png)
太极拳界的乱相一、不知太极的包容性太极拳可技击防身,可健身修身养性,可延年益寿,可开智增慧,亦可具有艺术性供人欣赏。
太极拳的五性或者其他还有待开发深挖其附加值的特性表明了太极拳集众多好处于一身的特质。
那么,当你选择太极拳的时候,就要好好的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练太极是为了什么?一旦明白了自己的方向目的,那就可以尽情享受太极给你带来的好处了。
君不见,太极界门派也不少,种类也很多,自然就会出现各种声音,练陈氏的看不上练杨氏的,练杨氏的又看不上练陈氏的,同样以此类推吴、武、孙等其他氏太极也会有彼此相轻的现象,这是其一。
其二,练传统太极的看不上练竞技太极看不上练养生的,认为民间的就会比学院派公园派的好。
其实没必要,大家方向和目的不一样哪来的比较??就像踢足球的和打篮球的,一个说用脚好,一个说用手好,我看真是笑话,其实,不必较劲,不必相轻,不必失落,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魅力。
其三,最最严重的莫过于练养生健身的和练技击防身的相轻,更是贻笑方家,本来原来的太极拳就是集健身养生与技击防身一体的武术,张三丰早说过太极拳延年不老春,不徒技击之末。
“不徒”不是说不可以,“之末”不是看不起,也不是说用不上。
师父常对我说:“每个人能练出每个人的太极拳,一人一拳一世界。
”因为每人的性格特点秉性不一样,五行性格练就出五行太极,金性的,木性的,水性的,火性的,土性的。
各有各的魅力,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彩。
那才是你的太极,千万不要练就别人眼中的太极,别人评论中的太极。
那你真的不懂太极的中定功了(当然也不是让你有好的不听固执己见执迷不悟,是在清楚明白自己练拳的目的情况下说的)。
作为太极人,当去评论别人太极时,请三思后语,不要让自己的偏见成就了自己的无知。
太极母劲是掤劲,掤劲属土,土地的特性就是承载,容天下难容之事,海纳百川不择细流,一份大气,一份大方,一份大度。
二、不知太极拳的刚柔兼并要成功,要胜利,要成就,要成绩,看似都是积极的向上的,都是要强的,都是争取的,都是阳刚的,就是紧张的,快速的,都是得,舍得的得。
谈谈太极拳的“乱环运动”:乱环诀揭秘
![谈谈太极拳的“乱环运动”:乱环诀揭秘](https://img.taocdn.com/s3/m/1bd8a22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1.png)
谈谈太极拳的“乱环运动”:乱环诀揭秘太极拳在运动上和技击上都遵循着弧线运动、球形运动,这是其特点,而且是在松沉的基础上进行的。
了解乱环诀,对太极拳的体悟和技击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太极拳讲究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如长江大河绵绵不断、滔滔不绝。
而周身的弧线运动也必然是环环相扣,如大小不同型号的齿轮一般,相互配合、相互链接、周身相合。
但是,普通人在运动中,大都是上下不能相随、前后不能相应,一举动,都是局部运动得多,或者一动则很大一部分都一起动,无法做到节节贯穿,劲难以入细。
究其原因,都是没有真正地放松,没有松空,没有领会乱环诀的缘故。
“乱环诀”云:“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相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 这个口诀中,实有深意。
要做到太极拳的乱环运动,首先,要周身放松,身体的每个部分,每一寸部位,甚至更细,可以节节贯穿,可以节节松散,可以整为一体,可以松空无有。
这些都是在松沉的基础上,在松到空的前提下才可真正做到。
达到了这个境界,才可以做到引进落空合即出。
所以太极拳是非常细腻的运动,要在身心松静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成就。
周身能拆分得越细,真意能控制到越细微的部分,则劲力就能相应得更加细腻,这就意味着自己身上的小齿轮数量越多,自己对身体的驾驭能力越强。
其次,在身体能松、散为越累越多的小齿轮后,在身体能彻底松开后,要去寻找各部分的链接、各部分的相随,这样不论何处受力,则必然在周身多个圆的运动配合下,将来劲化为无形。
这也是物理学上的滑轮原理,通过各种滑轮的配合可以以很小的力来牵动很重的物体。
第三,要体会自己劲力的发和落,即是发落点对即成功。
“发落点对”如何理解,这个很重要。
这四个字实际是发点、落点要对的意思。
什么是发点,就是说自己的劲由何处而出;所谓落点,就是自己的劲落在对方的何处。
这个点要对。
一般来说,要虚接实发,要落在对方的实点,让对方变无可变,也就是占位,让对方失去变化的空间和时间。
阴阳互变换矛盾相统一——洪传陈式太极拳“随遇平衡”之我见
![阴阳互变换矛盾相统一——洪传陈式太极拳“随遇平衡”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0d27588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c.png)
阴阳互变换矛盾相统一——洪传陈式太极拳“随遇平衡”之
我见
顾伟
【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太极拳是一种文化,是一门哲学,是通过人体科学规律螺旋运动而形成
的一种武术运动形式,是一种相承阴阳之理、运用螺旋缠丝之法、贯穿舍己从人之核心,最终达到人体高度螺旋运动下的条件反射所达到的“阶及神明”的武学境界。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顾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11
【相关文献】
1.陈式太极拳阴阳平衡的内涵教学 [J], 叶秋霞;夏岩
2.太极著妙理物化释本然——陈式洪派太极拳传承人李恩久访淡录 [J], 刘义军;
3.洪均生谈陈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 [J],
4.洪均生谈陈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 [J],
5.探赜索隐、金针度人——读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有感 [J], 张江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一)
摘要: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揭示了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习练太极拳,提供理论指导。
1前言
在人们习惯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现在,人们已走出了太极拳那古老、神秘的迷谷,逐渐认识到了它本身实在的价值。
太极拳具有慢、匀、圆、松、静、柔等特点,适用于青、壮、老年等各个年龄层次以及各种体质状况的人锻炼。
太极拳特有的“心静用意”的要求,采用腹式逆呼吸,以及贯穿始终的螺旋式的弧形动作,缠丝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关节、骨骼都有着良好的刺激和锻炼价值。
中医学上也认为,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畅通血脉,通经活路,因而可以防治许多慢性疾病,加之太极拳可以单独练习,占用场地少,不需要器械,所以,太极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然而,广大习练者中,却有很多人未得其要领,或效颦于一招一式,或形不似意不达,或偏刚偏柔,或虚实不分,虽常年练习,却事倍功半,终未深入其境,太极拳应有的功能也大大降低。
这些现象的产生皆源于对太极拳没有或缺乏正确的、深刻的认识。
只有从理论上把握太极拳的精髓,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收到好的效果。
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化遗产,集结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粹。
在哲学思想方面,关于“矛盾运动”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科学的。
何谓“矛盾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运动”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太极拳正是在多重“矛盾运动”的信息处理,进行运转变化的,诸如动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等。
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剖析了太极拳中的这些矛盾,以期能够使广大锻炼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的本质,从而提高大极拳的锻炼功效和水平。
2动与静
动与静概括了太极拳在时空运动的总体特征,是太极拳中一对主要矛盾。
动与静的关系在太极拳中主要有两重含义。
首先,动,是指太极拳自起势始直至收势,如同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同行云一般不可中断。
动在太极拳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太极拳属动功。
而太极拳之动,又是一种极端和谐的运动,它的一招一式都要求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相照,且要求做到“内外三合”,即指做到意念、气机、内劲与动势、架子、外力三合,表现出一种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均匀、和谐的运动特性。
这种和谐,这种协调一致,从哲学上来讲,也就是一种静,一种相对的静。
从这种意义上看,太极拳运动正是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其次,太极拳运动并不是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时时在运动,而是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这一部分“静”那一部分“动”;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此时“动”而彼时“静”,此时“静”而被时“动”。
从时间和空间看,太极拳的动作是身体的这一部分此时在“动”,待“动”至被时即趋于“静”:而身体的那一部分此时为“静”,持至彼时,又趋于“动”。
从这一意义讲,太极拳中的动与静的关系是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
即“动极生静,静极生动”。
3虚与实
太极拳总论中说:“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意思是说在太极拳运动中,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有虚实。
虚实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构成矛盾对立统一。
虚与实在太极拳运动相互区别。
在下肢,运动时重心落在左脚上,则左脚为实,右脚虚,反之右脚为实,左脚为虚;左腿发动时,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右腿为实,左腿为虚。
在上肢,从意念方面看,意念集中于左手时,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反之右手为实,左手为虚;从劲力方面看,运动到手上捧时为虚手,运动到手下沉时为实手上棚时为虚手,发劲为实手。
此外,还有表现为腰部左右交替转换的虚实和档部开合虚实等等,以上均是从动作局部划分的虚实。
从太极拳的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时为实,动作转换过程为虚。
在太极拳中,虚与实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彼此相生,相互转化的。
例如手向前推时,未动之前,手掌微带凹形渐舒展、消失,指微展,坐腕,掌根微着力前凸,劲贯掌根,此时,掌由虚而实,变为实掌。
虚与实是相互包含的,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例如一式“单鞭”中,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但并非左腿全然实,而是实中有虚,左服并未支体的全部重量,右腿也并非全然为虚,而是虚中有虚,交撑着身体的部分重量,即所谓“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
并且,随着功夫的加深,虚足和实足的比例要逐步缩小,例如从2比8到3比7,再到4比60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这是太极掌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在练习中,分清虚实,并逐渐缩小虚实之间的差距,协调虚实比例,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