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师范大学2006级学术性硕士
《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必做题。请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下列案例进行分析(每题15分,
共45分)
案例1,答案: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成功的教学包括教师的成功取向、人际取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师的组织能力,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阔、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事业的品质。
该教师对工作责任心强,对学生要求严格,受到学生的尊重。但是他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发生的问题不能客观公正的处理,对学生发生错误也不能宽容处理,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有该教师与学生缺乏交往,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教师观念也就影响了他自己的知觉和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了他的课堂行为。
教师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显著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育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
教师的学生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对学生表现一种同情、亲密和爱,而不是远离学生。要与学生维持一种和谐的社交,乐于与学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正面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在发现学生抄作业的时候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最近学生的行为活动,采用正面的态度处理,而不是用敌视的眼光对待学生。在学生成绩有所提高的时候也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责问。
采用干预的方法促进教师的自我概念,特别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案例2,答案:
陈老师是一个新任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经验,在前他为教学工作做了一些准备,由于缺乏对学生需求的了解,教学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
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学习者,给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具有社会属性,应该对学生社会的一面给予重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论,阐述可认知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学生作为个体建构自己的理解过程,是建构知识的基础,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些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重视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作适当的调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当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课本,教师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应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检测、判断。学习知识不能用教条式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景中的作用。学生学习应当是积极的,累积性的。无论是杜威的“做中学”还是维果茨基的“活动与心理发展统一”的观点,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知识的累积也是必要的,在解决问题时,总要有一个对原有知识的激活过程,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的过程重建新知识。
因此,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而不预先准备一些知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能超越学生原有的知识,将新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努力达到他们自己制定的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辅助和鼓励学生学习,但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引导他们去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增强对自己的信心,不断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超越自我。案例3,答案:
该班级的主要问题反映在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问题上。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依赖于认知水平和许多内在的因素如动机,情绪,自制力和行为习惯。在第一天上课,就有学生随便走动,吃东西,玩手记,扰乱教学秩序,说明该班级学生的自制力,学习动机和行为习惯较差,同时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学校的校风,学习氛围等。
在目前教育上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或家长要求学生接受过深过难的概念,提出过高的要求,施加过大的压力,以至学生难以理解,产生焦虑,不能正常完成教学任务,常识拒绝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因此,品德的培养要从不同的开端进行,照顾到每个因素或主要因素,使各个成分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参与意识,展开明辨是非,提高价值认识,进行归因训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起学生认知、情感达到平衡。促进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了解,在适度地进行自我调整,发挥学生的自觉性能力。
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青少年发展的学要,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包括兴趣,能力,情感,意志,性格培养。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个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体系,无论是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自身素质的增强、审美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化培养,使学生知、情、意、行与社会相适应,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包括升学指导,学习方法指导,人际关系咨询等维持心理健康。
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人的学习效率,其中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学校教育中仍存在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现象,学习动机也往往被忽略。数学实践证明,能否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数学学习动机的意义
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而目标则是动机和行为的指向和出发点。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直接的关系,而学习态度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因此,我们可利用学习动机的研究来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数学学习动机是指将数学学习愿望转变为数学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引发、维持与导向数学学习行动的力量,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动力。它产生于数学学习的需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是社会、家庭和中学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巾的反映。具有内在性,推动性,认知性的特征。因此,数学学习动机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的一种内部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形成中学数学学习动机的构成要素是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学习的期待诱因,学习的内在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的期待诱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习动机的构成要素通过各种途径随时进行着调节。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心理学家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按照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也存在局限:1、只重视外部诱因控制,则无从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