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苏轼这样评价历代大诗人,你绝对意想不到
苏轼的人物评价
苏轼的人物评价苏轼的人物评价综合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材。
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地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
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原来苏轼这样评价历代大诗人,你绝对意想不到
原来苏轼这样评价历代大诗人,你绝对意想不到评价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简析】可见陶渊明简直是苏轼心中的NO.1,连李白、杜甫都比不上他。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成为后人评价陶诗的经典论断。
评价李白、杜甫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
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
【简析】苏轼认为李白、杜甫能够独振大雅,集前代之大成,在诗坛上并驾齐驱,千古罕有其匹。
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简析】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
苏轼对王维的这一评价,可谓经典。
评价孟浩然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简析】苏轼认为孟浩然写诗,有高远卓绝的神韵,但是才气不足,因而不免显得局促。
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简析】苏轼高度评价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对其钦佩之至。
评白居易、韦应物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简析】苏轼说白居易写了三千多首诗,可是他却更喜欢韦应物的五言诗。
言外之意,认为白不如韦。
评价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简析】苏轼认为孟郊的诗太过愁苦,但仍有动人的力量。
对元、白、贾、孟综合评价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简析】苏轼觉得元稹的诗轻佻,白居易的诗俚俗,孟郊的诗寒苦,贾岛的诗瘦硬。
评价柳永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简析】苏轼认为柳永词的高处,可以与唐人的优秀诗篇媲美。
评价黄庭坚其诗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简析】苏轼对黄庭坚的诗评价很高,称其为“山谷体”,曾经仿效“山谷体”,写过好几首作品。
元好问曾说“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苏、黄之诗,各有特色,二人互相推重,也可见古代“文人相重”的风气。
李清照点评16位诗人总结点评
李清照点评16位诗人总结点评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诗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生活在北宋时期,以其独特的诗词风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李清照对16位诗人的点评总结:1. 苏轼: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其诗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她赞扬了苏轼的创新精神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2. 欧阳修:李清照对欧阳修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她特别欣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认为其中所表现的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值得推崇。
3. 王安石:李清照对王安石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他的诗词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缺乏真挚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她批评王安石的诗风过于刻板、僵硬。
4. 晏殊:李清照对晏殊的评价较高,认为他的诗词风格含蓄婉约,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她特别欣赏晏殊的《浣溪沙》等作品。
5. 柳永:李清照对柳永的评价也比较高,认为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擅长运用景语来表达情感。
她赞扬了柳永在词坛上的创新和贡献。
6. 秦观:李清照对秦观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她特别欣赏秦观的《浣溪沙》、《踏莎行》等作品。
7. 贺铸:李清照对贺铸的评价较低,认为他的词作过于矫揉造作,缺乏真挚的情感和内涵。
她批评贺铸的诗风过于浮华和空洞。
8. 温庭筠:李清照对温庭筠的评价较高,认为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她特别欣赏温庭筠的《更漏子》、《菩萨蛮》等作品。
9. 韦庄:李清照对韦庄的评价也非常高,认为他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她特别欣赏韦庄的《女冠子》、《菩萨蛮》等作品。
10. 周邦彦:李清照对周邦彦的评价也比较高,认为他的词作注重技巧和形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她赞扬了周邦彦在词坛上的创新和贡献。
11. 晏几道:李清照对晏几道的评价也比较高,认为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
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位文学家,他的诗作以其纯粹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而脍炙人口。
在苏轼看来,陶渊明是一个文学天才,他的诗词无论是在语言、形式还是主题上都展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首先,从语言上看,陶渊明的诗词表达简练、清晰,文字流畅自然,没有冗长或繁琐之处。
例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句诗以简短的文字抓住了深秋时分的景象,表达出深深的诗意。
这样的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的特点吸引了苏轼的注意。
其次,陶渊明的诗词形式多样,并且善于运用韵律的变化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他的《归去来辞·其三》中写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种明快有力的韵律表达使人读起来感受到了强烈的节奏感,让诗词更加生动有力。
这样的形式多样性和韵律的运用,在苏轼看来,是陶渊明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再次,从主题上来看,陶渊明的诗词主题广泛,内容涉及到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以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在《归去来辞·其五》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陶渊明的这种主题多样性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普遍性和感人性,这一点也得到了苏轼的赞许。
苏轼在评价陶渊明的文学才华时,还提到了他的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其一》中表现出了激情的为国家天下忧虑,可见他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和爱国情怀的人。
同时,他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对闲适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展现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种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和喜爱,在苏轼看来也成为了陶渊明作品中独特的一面。
综上所述,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才华、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等方面。
苏轼认为陶渊明以其纯粹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和深厚的主题展现出了高度的艺术境界;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使得他的诗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苏轼对李白的评价
苏轼对李白的评价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称为“诗魔”,作品风格奔放自由、情感丰富,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而苏轼则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文坛巨擘”,他对于李白的评价,也是许多学者所关注的。
苏轼认为,李白的诗歌内容大多数是流浪之意,忧国忧民。
他的诗在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不义现象的强烈愤怒,以及对祖国兴亡命运的深切担忧。
这些思想表达与苏轼的思想相似。
苏轼也赞赏李白的诗歌语言和技巧。
他认为李白的诗歌语言通俗、流畅、委婉,在表达观念想法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此外,苏轼对李白的艺术才能也表示了敬佩。
他认为李白的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他对诗歌的掌握和处理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在诗歌的视觉与形态方面的天才。
总之,苏轼对李白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他认为李白的诗歌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艺价值。
苏轼认为李白是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风格是无比高雅优美的,必定会屹立于历史的文学舞台上。
苏轼评价韩愈的诗
苏轼评价韩愈的诗一、苏轼与韩愈简介苏轼呢,那可是北宋时期超级有名的大文豪啊,才华横溢,诗词文赋样样精通。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有豪迈奔放的,也有婉约细腻的。
而韩愈呢,是唐代的文学大家,那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杠杠的。
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的散文传统,反对骈体文。
韩愈的诗也很有特色,他的诗风古朴、雄浑,充满了力量感。
二、苏轼对韩愈诗的评价苏轼对韩愈那是相当推崇的呢。
苏轼曾经说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虽然这主要是说韩愈的文章,但也能从侧面看出苏轼对韩愈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
在诗的方面,韩愈的诗有很多创新之处。
韩愈写诗有时候用词很奇特,就像他的诗中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字词组合,这在当时可能很多人觉得怪异,但苏轼却能理解韩愈这种创新的意图。
苏轼自己也是个喜欢创新的人呀,他在词的创作上就打破了很多传统的束缚。
韩愈的诗气势磅礴,就像他的南山诗,那描写南山的景象,洋洋洒洒,写得超级宏大。
苏轼呢,就很欣赏这种大气的诗风。
他自己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充满豪情壮志的,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豪迈和韩愈诗中的雄浑是有相通之处的。
而且韩愈写诗还很有哲理,他会在诗中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苏轼也是个充满哲理思考的诗人,所以他能从韩愈的诗中找到共鸣。
三、苏轼评价韩愈诗的意义苏轼对韩愈诗的评价,在文学史上是很重要的呢。
首先,这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韩愈诗的价值。
在苏轼之前,可能有些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到韩愈诗的独特之处。
苏轼这么一推崇,就像是给韩愈的诗打了个超级大的广告。
而且,苏轼的评价也影响了后来人对韩愈诗的理解和研究方向。
后来的诗人、学者在研究韩愈诗的时候,往往会参考苏轼的观点。
这就像是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苏轼给大家指了一条路,让大家沿着这条路去探索韩愈诗的奥秘。
概括来说呢,苏轼对韩愈诗的评价,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唐代的韩愈和后世的读者、研究者。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是苏轼对古代诗人谁的评价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古代诗
人谁的评价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苏轼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苏轼对陶渊明诗的评价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意思是对陶渊明的诗歌看似语言平实,实则含义深远。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苏轼对屈原的评价
苏轼对屈原的评价苏轼评价屈原:千古才子,诗圣之称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和楚辞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他的诗作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情感真挚深沉,意境独特。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的地位无可替代。
那么,在苏轼看来,屈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对屈原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苏轼认为,屈原是一个千古才子,诗圣之称实至名归。
苏轼赞扬屈原的才华横溢。
他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独当一面的诗人,他的诗作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表达了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屈原的作品富有音乐性,节奏感强,字字珠玑。
他的诗歌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激荡和矛盾,也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苏轼称赞屈原的政治才能。
屈原在楚国历任重要职位,他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而闻名。
他在政治上积极推动改革,努力使楚国强大起来。
他提倡贤能之士入仕,主张变法兴国,为楚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轼欣赏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对楚国百姓的疾苦深感忧虑,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国家命运和社会问题的关切。
他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真实的形象,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
他的爱国之心感染了无数后人,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苏轼认为屈原是一个坚守自己信仰的人。
屈原在政治斗争中遭受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从不妥协。
他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总的来说,苏轼对屈原的评价是非常积极正面的。
他认为屈原是一个千古才子,诗圣之称实至名归。
屈原的诗歌才华、政治才能、爱国情怀和坚守信仰的精神,都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屈原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东坡评价李白的诗
苏东坡评价李白的诗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对于文学艺术有着丰富的
见解和深刻的理解。
他生活在唐宋之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他一生
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其中对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评价深入人心,成为后人研究李白与
苏东坡文学思想交流的重要依据。
苏东坡生活在宋代,而李白生活在唐代,两个时代之间相隔几百年,但苏东坡对于李
白的评价却几乎是一直处于高度一致的。
苏东坡认为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而且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是李白作品的重要特色。
苏东坡还特别强调了李白具有比较高的文学才能和卓越的艺术天赋。
他认为李白的诗
歌不仅具有认知和表现现实、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功能,而且还是一种艺术创作,具有
极强的审美价值。
他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比喻,使得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情
感和生动的意象。
苏东坡也认为李白在诗歌中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豁达开放、随性自然的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启迪读者的心灵、激发他
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苏东坡对于李白的评价无不带有赞美和肯定的情感。
他认为李白的创作具有文
学和艺术的水准,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而且也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苏东坡对于李白诗歌的评价不仅是对李白作品的点评,也是对文学艺术本身的认识和解读,这使得李白的诗歌在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和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东坡对王维的评价
苏东坡对王维的评价
清代文学家苏东坡对著名唐代诗人王维的评价非常高。
在苏东坡看来,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精湛的艺术技巧以及精辟的文字。
苏东坡在《论王维》一文中引用几句诗来说明了王维的才华:
“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满江红,何处寻芳草”。
这是
王维的诗句,它表达的是对自然的无限的情感和欣赏。
从句中可以看出,他对江南的自然美景有着特别的情结,也体现出作者认真并热爱
自然风光、崇尚自然美丽的态度。
再比如,“西山烟雨晚,月明高楼古”,“江山如画见,秋风一夜霜
飞白”,这两句诗表达的是对西子的美景的深情隽永,还清晰地描绘
出秋天的景象,将人带入西山,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象。
此外,苏东坡还把王维的创作态度作为诗人的榜样。
他认为,王维不
像柳宗元等诗人,只拘泥于繁琐的技法,而是把写作看作一种追求情
感的实践,把情感具现化,而不是寻找押韵和刻意传神。
在《论王维》里,苏东坡把王维的创作态度形容为“只爱越贴切越正中,而不屑缠
绵曲折”。
苏东坡认为,王维的创作是用情感的纯净描写出的文学能量,这种能量可以鼓舞创作者,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苏东坡对王维的赞赏之情毋庸置疑,在他看来,王维就是中国文学史
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对王维的诗词、诗歌情感以及创作态度给以了高
度的评价。
正是由于苏东坡的赞扬,王维一直是世人所公认的古典文
学大师,他的诗歌无时无刻不在朗朗上口中。
苏轼简短评价
苏轼简短评价1.你如何评价苏轼(简短一点)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
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
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
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
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句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句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句导语: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他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不在于政治,而在于文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句的相关内容,欢迎借鉴!如果说唐人还是以无意学陶为主,那么自宋苏轼以来,则掀起了一股“和陶”的热潮。
苏轼为一代文坛领袖,他的口味嗜好自然会影响一大批文人。
从历史上来讲,陶渊明有两大“粉丝”:第一是萧统,第二是苏轼。
粉丝之间还有倾轧,苏轼因萧统非议陶渊明的《闲情赋》,则说萧统是“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他连萧统的《文选》也看不上眼,说:“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
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引斯可见矣。
”(《东坡题跋·题文选》)不过咱们要客观的讲,《文选》对中国文学的正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苏轼崇拜陶渊明,到了什么程度呢?舍不得读陶渊明的诗!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他身体不舒服时,就找陶渊明的诗来读,但每次只读一篇,因为陶渊明的诗很少,他怕读完了,以后就没有用来排忧遣闷的了。
当然,苏轼肯定没少读陶诗,他以前也肯定通读过。
但好的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那种感动,当你对文辞烂熟之后,就容易消失。
我也有过这种感觉,我非常喜欢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真是感动得掉眼泪。
但我既不背,也不常读。
因为我很珍视这种感动,往往是隔了好久,才再拿出来读一遍。
后来课本里选了这篇文章,没有办法,但我除了教学生时读此文,平时还是只字不看。
当然,我不是对待所有的好作品都这样,这是很特殊的情况。
所以我也能理解苏轼舍不得读陶诗的'心理,怕失去那份感动。
对于陶诗,苏轼有很多赞美,也都说得到点上。
比如他评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他因为也干农活,所以能体会到渊明此语的妙处。
这正是一种别有会心的共鸣,与王维的“羡闲逸”有天壤之别了。
苏轼的诗词批评
苏轼的诗词批评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文坛巨匠。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其中以他的诗词批评尤为引人注目。
苏轼以其独特的思维和才华横溢的文笔,对当时的文坛风云人物进行了精准而深入的点评,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与参考。
苏轼的诗词批评独具一格,他不仅擅长针对性地找出作品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更善于从作者个人性格和命运等方面解读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他这种基于个人体验和直观感受的批评方法,为诗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思路。
苏轼尤其重视作品的真实性与情感表达。
他批评其他诗人时常以情感真挚度为评判标准,主张“情感取巧则不得人心,真挚感人则触人心灵”。
他认为,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抚慰读者的心灵。
他在评论他人的作品时,经常从情感刻画和描写的真实性方面入手,指出某些作品中情感虚假或浅薄的问题,并建议诗人们应该用真实而深刻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在诗词批评中,苏轼还提出了“形神兼备”的观点。
他认为,好的诗词不仅要有优美的形式和结构,还要有深厚的内涵和情感。
他曾经批评一个诗人的作品说:“他的诗虽有好境界,却没有真情实感,只是形而无神,结构固然整齐,但谈不上高深。
”可以看出,苏轼注重诗词的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的结合,认为二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此外,苏轼还对于文字的功底与表达技巧有很高的要求。
他在批评他人作品时,经常指出其中的文辞不当、表达模糊、修辞亢余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他注重词句的选用与句型的变化,强调诗词应该流畅自然,用词贴切,避免过多废话和华丽修饰。
他常常通过修改词句、调整句式等方式,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精确明了。
苏轼的诗词批评不仅具有理论性,更融入了他对生活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往往从文人的身份和社会观察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批判与解读。
他关注社会变迁对于文人作品的影响,批评时也常常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尽管文章要求不涉及政治内容,但是苏轼的诗词批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催生并发展起来的,无法完全脱离其时代背景进行解读。
文坛全才-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文坛全才-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苏东坡 -宋代文学家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1 人物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宋朝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是佛教禅道追求者。
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公认的文坛领袖。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弟子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称。
与韩愈柳宗元黄庭坚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其字体更被列入苏黄米蔡四种字体中。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登进士政治生涯八年在朝位高权重。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洵写的《名二子说》是这样解释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苏轼对欧阳修的评价
苏轼对欧阳修的评价苏轼和欧阳修都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且是同时代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好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竞争又相互尊重的。
在苏轼的眼中,欧阳修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具有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写作技巧。
下面我们将从苏轼对欧阳修的文学成就、性格特点及他们之间的交往三个方面来分析苏轼对欧阳修的评价。
首先,苏轼对欧阳修的文学成就赞赏不已。
欧阳修文思敏捷,所学广博,擅长散文、诗词等各个方面的文学创作,其所著《历代名贤碑》更是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苏轼看来,欧阳修虽然豪放洒脱的文采不如他自己,但欧阳修在平淡中透露出的深情,抒发出了的人生感悟,这一点苏轼对于自己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此苏轼曾称欧阳修为是“商量文学事”的好朋友。
其次,苏轼在评价欧阳修的性格特点时更显得挑剔。
苏轼认为欧阳修虽有才华,却有些不够果断,有时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欧阳修的才华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面对权贵时,欧阳修过于怯懦。
苏轼在自己的作品中也针对欧阳修这一缺点多次提到,如《江城子·述感》中的“欧阳公作我太君,缓步静穆皆生嚣,功名富贵不淹留,温柔落落难胜妆”,显然是对欧阳修消极的评价。
最后,从苏轼和欧阳修之间的交往来看,两人是一对好朋友,相互推崇,关系非常紧密。
苏轼曾给欧阳修亲笔写过信,赞扬欧阳修为人正直,才学渊博,很欣赏欧阳修的高风亮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欧阳修对于苏轼的文学创作也非常欣赏,颇有赞赏之意。
但是有时两人之间也会有分歧,如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更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与文学探索,而欧阳修则更注重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这种差异也成为了他们之间的竞争和碰撞的源动力之一。
综合以上所述,苏轼对欧阳修评价的正反之处都有,对于欧阳修的文学才华,苏轼非常肯定;而在性格方面,苏轼有些抱怨欧阳修过于怯懦不够果断,有时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两人交往方面,虽然他们之间有小的分歧,但仍然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互相鼓励,相互进取,彼此促进提高,在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人并不相轻,看看这些文豪之间是如何互相评价的?
文人并不相轻,看看这些文豪之间是如何互相评价的?有句话叫:文人多相轻,其实不然,真正的大文豪、大学者之间是会有惺惺相惜的。
不信?那就来看看文人之间的评价吧!屈原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自是不必多说,看看几位大家对他的评价你就明白了。
李白认为:“屈平词赋悬日月。
”认为屈子的词赋可与日月同辉,当然,屈原也绝对担得起这份称赞。
苏轼说道:“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自己努力终身,也不及屈原的万分之一。
苏轼是何等人物,但是在屈原的作品面前,他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也说到:”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三百篇”就是指《诗经》,评价之高,不言而喻。
陶渊明孟浩然:”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可见这个山水田园诗人,对陶渊明多么崇拜。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戏赠郑溧阳》)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多么相似,两个人都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文风相似的白居易,更是敬仰陶渊明的为人,甚至“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遇到一个姓陶的,都会高兴许久,真是爱的深沉。
苏轼更是说道:“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他认为相比较之下,才高八斗的曹植、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更是成为评价陶诗的经典。
辛弃疾也说过:“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鲁迅先生是这样评价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李白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那么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首先,其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不论是边塞诗、山水诗、还是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他独到的造诣。
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也好,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也罢,甚至是小桥流水的恬静,他都能一一精炼地塑造出无与伦比的生动形象,意境高远,诗情画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因为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词具有很强的立体结构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苏轼评价到:诗中有画。
另外,在绘画方面,苏轼也给予王维很高的评价:“画中有诗。
”因为在王维的画中透着一丝诗意,能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苏轼作为一代大家,在文学、书法、绘画、艺术,甚至是政治上,都有很高的造诣,难得苏轼对王维评价有如此之高,实属难得。
所以由此可见,王维的书法、绘画技艺之高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短短八个字,短小精悍,不仅很好地概括突出了王维诗作,画作的特点,也反映了苏轼对王维的极高评价,从侧面反映出苏轼对王维的尊敬和崇敬之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意思是:品味王维(摩诘是王维的字),在诗中竟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的画,画中好像又藏着诗。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
这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
《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
王维绘画、创作,其作品笔墨清新。
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
关于苏轼的对之评价
关于苏轼的对之评价苏轼,人称东坡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散文家和学者。
其文学造诣渊博,文风独特,作品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影响至今。
苏轼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画等多个方面,而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他的诗歌创作。
苏轼的诗歌大多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赤壁怀古》中也有“群英会上意气云,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脍炙人口的名句。
其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情怀,也有清新脱俗的北国风韵。
另外,苏轼的散文亦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如《东坡乐府》之一的《黄州快哉亭赋》便是文学史上的一绝。
除了文学作品,苏轼的书画艺术也十分出众。
其草书、行书、楷书笔法独具特色,书法作品流畅、飘逸,传颂至今。
苏轼的画作也同样富有灵性和艺术价值,以“眉飞色舞”、“清豁恬静”为画风特点,颇受后人推崇。
然而,苏轼在历史上并不仅仅是一位文化巨人,他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他在尝尽政治失败、官场风云的痛苦之后,依然秉持着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原则。
他曾说过:“愿上天之恩宥大宋,善政治,厉官治,教化开,庶日以奉公忠,夜以通私信,令下悉忠于社稷,归而不疑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苏轼对中国文学、书画艺术、哲学和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对后世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他的创作高度融合了人性、道德、艺术和哲学等多个领域,深受后人推崇。
同时,他的品格高尚,思想开明,使得他至今在人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卓越的影响。
对于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来说,苏轼的作品是不可或缺的瑰宝,同时他的品行和追求也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
王维苏轼评价他的诗
王维苏轼评价他的诗
一百年前,古代伟大的诗人王维,以其华美的诗句勾勒出幽蓝的诗意,深入人心,一直传唱至今。
且让我们用王维苏轼的评价来重温这位诗人的传世之作。
王维苏轼对王维诗词的赞誉可谓不同寻常,他认为王维“其于有形之詩,立有异类,蓋有韻律曲序,又韵体裨彰;通古今,希异於聲;相比於其他,舉手投足,皆著其迹耳,恒而不穷也”,他的诗充满了工夫,古典的韵味,无师自通,而又神勇无比,是每个仰慕诗文的读者都无法抗拒的。
苏轼继续说“又其中爲字譜作手,余恐未必能異於道”。
无论是作品中饱含哲思的意象,还是艺术性十足的结构,这都是王维所拥有的独特素质,是苏轼敬仰的地方。
王维的诗歌一直被读者们欣赏,深得人心,时至今日,也深受苏轼的喜爱。
为了纪念这位古代伟大的诗人,苏轼曾多次撰写了对他的颂词:“自頌太白,次予士大夫之申——士大夫宜予贊;雖非太白,以其慣曲行之,贈予崇龍令尉。
且予王维之贊,旣亯其振,又明其彙”。
苏轼重视了王维诗歌的审美特征,他认为“唐高湛、柳宗元之扶弱,杜甫之语藻,无乃萬籟嗢然而察者乎,若王维之工,用劍虫樂,自有回頭聲之應焉,扣木鼓、喝采子而冠下,得王维之義,則余則立啟其胸之志耳。
”
由此可见,苏轼高度赞誉王维的诗歌,他认为王维的诗歌描写的,不仅是唐朝情趣,而且更是意境的象征,若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它,那对自身的励志也会起到作用。
王维的诗歌恒久流传,苏轼的印象也随着他的诗歌一直被人们所传颂,这位古代文人的诗作仍可以在今日引起惊叹,令无数读者受益。
而以王维苏轼的评价来看,他对王维的赞誉是留下多年的珍贵资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位伟大的古典诗人。
苏轼评徐积
苏轼评徐积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文学之神”。
他的文学才华卓越,文笔优美,作品涉及诗、词、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
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徐积也有着一番评价。
徐积,字子积,北宋文学家,与苏轼同为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洒脱、自然真实而著称。
苏轼对徐积的评价既有赞赏之词,也有批评之意。
苏轼赞赏徐积的诗才,曾称赞他为“诗坛一绝”。
苏轼认为,徐积的诗作充满了豪放的气息,表达了自由不羁的个性。
他的诗作既有深沉内敛的一面,又有放荡不羁的一面,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苏轼认为,徐积的诗作独具风格,是北宋诗坛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苏轼对徐积的诗才并非完全赞赏,他也指出了徐积在诗歌创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苏轼认为,徐积的诗作虽然豪放洒脱,但有时过于随意,缺乏严谨性和深度思考。
他认为,徐积在诗歌写作中更注重情感的宣泄,而忽略了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苏轼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能够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而徐积的诗作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苏轼还对徐积的文学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徐积的文学才华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上,还表现在散文、书法等方面。
苏轼赞美徐积的散文写作风格流畅自然,观点独到,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他还称赞徐积的书法功底深厚,字体工整,气势磅礴,展现出了他的文人风采和艺术修养。
总的来说,苏轼对徐积的评价是褒贬参半的。
他赞赏徐积的诗才和文学才华,认为他在北宋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苏轼也指出了徐积在诗歌创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希望他能够更加深入思考,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苏轼与徐积都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评价不仅是对彼此的评价,也是对整个文学界的评价。
他们的交流和互相启发,使得北宋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也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对徐积的评价既有赞赏之词,也有批评之意。
他赞赏徐积的诗才和文学才华,但也指出了他在创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来苏轼这样评价历代大诗人,你绝对意想不到
评价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简析】可见陶渊明简直是苏轼心中的NO.1,连李白、杜甫都比不上他。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成为后人评价陶诗的经典论断。
评价李白、杜甫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
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
【简析】苏轼认为李白、杜甫能够独振大雅,集前代之大成,在诗坛上并驾齐驱,千古罕有其匹。
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简析】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
苏轼对王维的这一评价,可谓经典。
评价孟浩然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简析】苏轼认为孟浩然写诗,有高远卓绝的神韵,但是才气不足,因而不免显得局促。
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简析】苏轼高度评价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对其钦佩之至。
评白居易、韦应物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简析】苏轼说白居易写了三千多首诗,可是他却更喜欢韦应物的五言诗。
言外之意,认为白不如韦。
评价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简析】苏轼认为孟郊的诗太过愁苦,但仍有动人的力量。
对元、白、贾、孟综合评价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简析】苏轼觉得元稹的诗轻佻,白居易的诗俚俗,孟郊的诗寒苦,贾岛的诗瘦硬。
评价柳永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简析】苏轼认为柳永词的高处,可以与唐人的优秀诗篇媲美。
评价黄庭坚其诗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简析】苏轼对黄庭坚的诗评价很高,称其为“山谷体”,曾经仿效“山谷体”,写过好几首作品。
元好问曾说“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苏、黄之诗,各有特色,二人互相推重,也可见古代“文人相重”的风气。